什么是魏晋时期真正的深情?

什么是魏晋时期真正的深情?,第1张

魏 晋 风 情

即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早婚,门第婚,近亲婚和异辈婚等婚姻习俗。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而这一时期的文化也表现出开放和多元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婚姻习俗方面也有所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习俗就呈现出多样化自由和开放的特点,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习俗吧。

一、早婚和门第婚

早婚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普遍,而这一现象后来也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由于皇族的成婚较早,所以贵族阶层也纷纷效仿,贵族男女多在十六岁以前就成婚。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势力大,对出身极为看重,当时的几大家族之间会相互通婚,通过这种方式来为护家族的利益,也保证血统所谓的高贵和纯净。

二、近亲婚和异辈婚

汉族很早就有禁止直系血缘关系结婚的传统,但由于认知不足,对近亲却没有严格要求,而加上门阀士族对门第看得极重,基本代代相互通婚,这也就导致了近亲结婚的频繁出现,而近亲结婚其实也是门第婚的一种延续。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异辈婚也普遍存在,这种婚姻虽然有违伦理,但出于家族利益考虑也是无法避免的。

另外在魏晋南北朝又幼童婚,财婚,冥婚等非常不合常理的婚姻习俗。闻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会有诸多不符合常理的婚姻习俗,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门阀士族的形成使贵族的权利极大,甚至凌驾在皇室之上。而婚姻有关系,有利于巩固大族的权力,所以这一时期,巩固政治权力,远远比传统的伦理道德要重要。此外由于常年战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锐减,所以服役纳税年龄都相对提前,这也导致了结婚越来越早,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习俗,其实是当时政治经济和道德观念等的一个方面的反映。

1、你问的应该是”魏晋时期的抒情诗“。没有”魏晋时期的汗情诗“这个东西。

2、”抒情诗“是诗歌的一种,这种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而魏晋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抒情诗方兴未艾的时代。

3、魏晋时代的诗歌大致情况:

  建安诗坛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慷慨悲凉的主旋律奏响了时代的乐章。曹操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四言诗又独具一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曹丕有“文士气”,“便娟婉约”(沈德潜《古诗源》),且七言诗首发嚆矢。曹植是第一个致力于五言诗创作的诗人,也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钟嵘《诗品》)。七子驰骛诗坛,骋才使气,使五言之作蔚然走向高潮。

  正始诗歌以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为代表。正始诗歌变建安诗歌忧患民生、抒写政治理想为抒写个人的苦闷忧愤的情怀,变建安风骨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格调为正始之音的隐晦曲折、远旨遥深的风格。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体现了这一时期诗歌的特点。

  西晋诗歌,太康前后是诗歌的繁荣时期。“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是这一时期的杰出诗人。陆机和潘岳的诗歌代表着西晋诗歌的主流诗风,讲究形式,趋向骈偶,描写细腻繁富,辞藻华丽。左思以寒士愤懑不平的心态唱出了愤世之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左思风力”。西晋末东晋初,刘琨英雄末路的悲歌和郭璞游仙咏怀,亦能自成一格。

  东晋诗坛,玄言诗歌兴盛,许询、孙绰是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其诗“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谢混、殷仲文初涉山水,稍变玄言。惟独大诗人陶渊明,以平淡自然的诗风,一洗玄言风气,开田园诗之先河,使五言创作别开生面。

  从以上引用文学史课本的话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绝对没有”汗情诗“这个东西。

4、你可能误读的来源是:

  有的网上图书在收录《美的历程》时,对原作的下面这一句话搞错了。

  抒情诗、人物画在这时开始成熟,取代那冗长、铺陈和拙笨的汉赋和汉画像石。

被误录入为:

  汗情诗、人物画在这时开始成熟,取代那冗长、铺陈和拙笨的汉赋和汉画像石。

  这种误录入在扫描时代出现频率很高。

5、你如果综合看这句话所在的段落就会明白:

  《世说新语》,津津有味地论述着那么多的神情笑貌,传闻逸事,其中并不都是功臣名将们的赫赫战功或忠臣义士的烈烈操守,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才无碍。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这种种夸张地对人物风貌的形容品评,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正是当时这个阶级的审美思想和趣味。北来,又自给自足不必求人的庄园经济,有世代沿袭不会变更的社会地位、政治特权,门阀士族们的心思、眼界、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学转向艺术,由客观转向主体存在,也并不奇怪。“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他们畏惧早死,追求长生,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双修玄礼,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这就构成似乎是那么潇洒不群、那么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药、酒、姿容,论道谈玄,山水景色……成了衬托这种风度的必要衣袖和光环。这当然反映在哲学-美学领域内。不是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内在的虚无本体,不是自然观(元气论),而是本体论,成了哲学的首要课题。只有具备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才可发为丰富多样的现实性。所以,“以无为本”,“崇本息末”,“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事物之宗也。”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只是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有了后者才可能有前者。而这也就是“圣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人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这不正是上面讲的那种魏晋风度的哲理思辨化吗?无为而无不为,茂于神明而同有哀乐,不是外在的有限的表面的功业、活动,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的精神、格调、风貌,成了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无的主题和艺术中的美的典范。于是,两汉的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位于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抒情诗、人物画在这时开始成熟,取代那冗长、铺陈和拙笨的汉赋和汉画像石。正如在哲学中,玄学替代经学,本体论(内在实体的追求)取代了自然观(外在世界的探索)一样。这也很清楚,“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之所以会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

魏晋风度为中国文化抹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成为后代文人追幕的永恒的对象。有一本书是我们了解魏晋风流的捷径一一《世说新语》。冯友兰在《论风流》中说,《世说新语》这部书可以说是中国的风流宝鉴。

这部书是刘义庆和他身边的文人根据以前的一些史料编撰出来的志人小说集。主要是记录魏晋文人言谈举止的一部志人小说。但是《世说新语》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有关魏晋人物大量的史料都取自于《世说新语》。它是一部集文学和史学于一体的著作,是我们了解魏晋风流的一部重要经典。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艺术可以超越一切功利而存在。鲁迅认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一种文化自觉,为艺术而艺术的这样一种文学创造。

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文学的自觉呢?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就是人的自觉,就是人的主体。以人本主义的观点来看,自觉就追溯到中国的思想史。

第一,儒学的衰微。

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儒家一跃而成为官学,成为两汉时代主要的政治思想。作为主要思想的儒家,对文人的个性起到了收覆的作用,但是儒家的经学自身走向了极端。以儒学所一从的政治基础开始走向了衰弱。到东汉建安时代,原来起主导地位的儒家经学开始走向衰弱。衰败的理由是因为儒学的衰微与玄学的兴起。

第二,养生论。在汉代末年建安时期有一些哲学家,借助于《周易》和老、庄的哲学著作,来改造传统的儒家。在中国的哲学史上,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为"三学"。以"三学"为基础的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想,称之为"玄学"。到了魏晋时期,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思潮。玄学作为一种学说,他讨论了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比较抽象的,比如说"本末问题"。玄学里面有另外一些问题与魏晋风度相关。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记载的,旧云,王丞相过江左,只道生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指王导他从北方来到南方(当时的健康城)之后,他讲了三个问题……言尽意之论,讨论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意思是说,语言能够表达人的内在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不能够表达主体的内在的思想感情。

其中的《养生论》以嵇康的著作为代表。嵇康的《养生论》是一篇著名的著作,直到今天还是我们中医学中的一篇文章。

《养生论》中嵇康提到,有两个方面能够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第一个是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其一,指的是,平常我们在生活之中不要大喜大悲。大喜大悲让我们的情感在两极之间跳来跳去,影响到身体健康。平常没有什么功名利禄在自己的心中。其二,指吃一些东西来养生。直到今天我们还用这两种方法来养伤。这也是玄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第三,生无哀乐论。这是一个音乐命题。也转化为玄学的一个讨论问题,嵇康作为一个音乐大师。他写过一篇音乐专论,叫《生无哀乐论》。他提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认为音乐是没有情感的,他说音乐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节奏的声音。声音要评价,只能用好听和不好听评价,不能用情感来评价音乐。他提的这个观点,实际上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儒家音乐理论。儒家音乐理论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本来是合理的,但是过分的强调之后就失去了音乐的独立地位。

第四,玄学里面还有一个特殊的命题叫才性四本论。《世说新语文学篇》中,除了文学,还包含哲学以及其他的艺术。曾经提到过曹魏时期有一个学者叫钟会。他很有军事能力,学问很高。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四本论》。他想请教嵇康,可惜由于嵇康看不起钟会的人品,所以钟会很难当面将这本书递交给嵇康。《四本论》这部书的主要观点是关于才性的关系有四个不同的观点。"才"就是才能;"性"就是一个人的品性道德。又要讲道德,又要讲才能。对一个人来说,他的才能和品德既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不统一的。这种观点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人才性评价的主要的思想。

第五,是讨论情感的,叫圣人有情无情论。生活中人是有情感的,圣人有没有情感呢?庄子在《逍遥游》中曾经说过,圣人无名……一般人在生活之中遇到好的事情会快乐,遇到悲伤的事情会难过,有喜怒哀七情六欲。但是,当时的玄学家何晏认为,圣人没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有一个年轻的哲学家叫王弼。他不同意何晏的说法。他认为圣人和我们一般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圣人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有情感而不为情感所累。王弼的这个话很精彩,叫应物而无累于物。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魏晋风流的主要内涵。

了解魏晋玄学以及玄学的内涵,是理解魏晋风度的一个理论基础。

“魏晋风度”形成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动乱,战争频发。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里,产生了很多独特的文学艺术以及文坛大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竹林七贤”了。这些人在乱世中风流潇洒,不拘礼节,特立独行,受到了后世很多知识分子所追随。

“魏晋风度”绝不是表面的饮酒、作乐、食药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是一种风流自赏的气度,是一种清俊通脱的性格。这种精神将传统的儒学和道教进行了互补,从根本上奠定了后世读书人的人格基础。

士族阶级的社会影响力强

“魏晋风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士族阶级的传播。“魏晋风度”是由当时士族阶级生活小事的具象所呈现出来的。在分封制下“士”指的是底层贵族,他们享有封地,免除赋税,在《汉书》中记载“学以居位曰士”,这里的“士”指的是读书人。

在魏晋时期,士族阶级的地位极高,据史料记载南朝齐武帝的亲信纪僧真想要获得士大夫的身份去求齐武帝,但是齐武帝却说此事自己无法决定让他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江斅,纪僧真到达江府后被一句“移吾床让客”赶了出来。由此,可见当时士族阶级地位极高,士族身份极难获取。

在古代士族阶级是文化的享有者,他们在经济、政治中享有特殊地位,这是因为早在西周时期,作为国家上层人员士族阶级就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这也就意味着相较于其它阶级来说士族阶级政治话语权更大。当时的士族阶级学习内容主要以“六艺”为主。

根据所专类别又分为“文士”和“武士”。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学术下移和士族阶级的崛起“私学”盛行,这造就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局面,同时这也扩大了士大夫阶级的范围,丰富了士大夫阶级的结构。

魏晋时期形成了门阀士族,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使朝廷用人之权掌握在了政府中正手里。这一制度成为了当时士族阶级巩固政治力量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中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几大门阀士族。

他们的形成为魏晋风度的产生提供了载体,这些门阀士族子弟拥有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与社会话语权,他们所倡导的往往会很快成为社会风尚,这也是“魏晋风度”于后世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魏晋风度”极具艺术影响力

(一)使书法美学产生了创造性的改变

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书法当中更蕴含着某个历史时期读书人的文化观。在“魏晋风度”盛行的时代书法艺术相较之前来说,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较之前实用为主的审美来说,魏晋时期的书法讲究一种飘逸清雅的美,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二王”的书法淳朴自然充分体现了当时士人阶级的追求 。

这种充满哲学意味的自由解放的思想潮流,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的读书人看到这种勇于突破的思想时,往往会联想到自己所处的时代,从而对当时的魏晋名士产生崇拜欣赏之感。

(二)魏晋风流具有超脱时代的审美价值

魏晋时期以“自然”为最高的审美,这是因为当时的文人厌倦了政治的黑暗残酷,在面对这些黑暗残酷时,他们也无能为力。这种挫败感让他们转而去追求不被牵累的真实自由。在“神韵”这一独特的时代审美的指导下,魏晋时期的绘画、文学等艺术都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竹林七贤

千百年来魏晋名士那种潇洒清远富有审美意味的精神,令人心向往之,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追求外貌举止的俊美飘逸,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来展现自己清高不俗的内在人格,讲究“由行见神”,他们的审美追求体现着当时士人阶级的神韵风骨。

魏晋时代的审美又极具悲剧意味,身处于动荡的社会之中生命很可能稍纵即逝,士人阶级不愿在这短暂的生命中被繁琐的礼教所束缚,他们希望能够追求真正的自由解放。这种思想造就了当时魏晋名士们不拘礼法的生活方式。

残酷的现实往往会使人思考生命的价值,会让人感慨人生的短暂,会让人哀伤现实的残酷。但即使时代如此黑暗,现状如此令人哀伤。即使现实如此不堪,魏晋名士们也一如既往的忧国忧民,以求济世报国,可见他们的人格精神与当时黑暗的现实十分背离。

在这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魏晋风流”的内涵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它代表的是人对自我生命的把控,对命运的追求。总的来说,魏晋风流其实是一种觉醒。这也是为何后世文人纷纷追求“魏晋风流”。他们追求的不是那个时代,而是那种觉醒的处事方式,那种哲学式的精神气质,那种艺术化的文学内涵。

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自然的人生态度

“魏晋风度”的广为流传推动了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在这个一时期,文人的精神得到解放,才情得以发挥,虽然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黑暗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赋予热情的艺术的时代。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个时代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艺术显然区别于两汉时期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功利型艺术。魏晋时的艺术充满着对自我的追求。

阮籍

“竹林七贤”的名士阮籍和嵇康曾说“越名教越自然”,这句话代表着的不仅是对个人自然的追求,更是对时代自然的追求,这句话代表了他对于封建礼教的蔑视,对于规矩礼法的厌恶。他们的这种态度,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读书人。在当时自由独立,破除世俗成为了整个文人团体的追求。这种自由脱俗的精神也受到了后世文人的争相效仿。

(二)玄学重塑文化观念

魏晋玄学是魏晋风流的灵魂与根源。在当时文人墨客大多崇尚“老庄玄学”,他们选择用这种哲学思想来逃避现实,追求虚无缥缈的玄远。

在当时的文人中流行一种“清谈”,在这种“清谈”中,他们能够将自己从政治中的无能为力解脱出来,转而去探索自身存在的价值。在“清谈”会中,《周易》、《老子》、《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玄学的盛行给自汉朝以来就愈加腐朽的儒家学说带来了活力,给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理性。

魏晋名士们率性而为,不加修饰这种逍遥的人生态度是何等的天真浪漫。由他们所散发传播的那种由内而外“以形写神”的观念,使当时的文人看到自然山水之美。让他们感悟到宇宙的无为之至,体会到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这种超脱的情怀是本来普通的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魂。

魏晋风流中的自由思想,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教会了后世的读书人如何去追求更为自由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方式。在后世看来,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魏晋风度”的确产生于乱世,但绝不只是饮酒、食药、清谈而已。“魏晋风度”背后所蕴含的内涵是对于人本身价值的发现。它所代表的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值得后人所学习推崇

每一个时期当时的士子所具有的风格都不一样,但是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有一种风度却很奇葩,那就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的士子一个个风流放荡,但却显得很清淡,这就让人感觉到有点矛盾了。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风度呢其实小呆也所知甚少,但是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小呆慢慢才了解到其中的奥秘所在。

动荡不安的魏晋

魏晋时期的政治局面一直动荡不安,从而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士大夫不能够一展自己胸中的抱负和雄心壮志。只能整日在家宣泄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将这些苦闷的方式通过一些渠道宣泄出来,为此他们在生活行为上经常的放浪形骸,展现出自己不拘一格的一面,这样的行为举止可不仅仅风流这么简单,有时候做出的事情真的让人感觉到非常的荒诞。

在这些事情当中最为荒唐的便是吸食五石散了。古代也有很多能让人上瘾的玩意,比如风靡一时的五石散。当然啦,除此之外,魏晋的士大夫通过喝酒、吃药以及纵情山水来表现自己的不拘一格。而吸食五石散这在当时的士大夫贵族之间是很常见的,这种药物具有致幻效果。吸食五石散会让很多人能够获得心理上的一种不受拘束,超凡脱俗的状态,魏晋文人们会沉迷其中。

这些士大夫通过吸食五石散,以此来表达对当时这种黑暗社会的不满,不过也为后世吸食五石散做了一个带头作用,果真是荒唐至极。

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魏晋各士大夫之间还流传一些奇葩的生活方式,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体现在脸上的他们所花的妆容。这些人的当中便有曹丕以及曹操的另外一位儿子曹植,这两位特别喜欢打着粉底去见自己的宾客。在个人形象方面,当时的士大夫们都特别注重自己,这也就让他们热爱上了化妆打扮,而且最出名的的就要数何晏这位了。

何晏作为当朝驸马,经常喜欢将自己的肌肤涂抹雪白,并且通过特殊的方式使得自己的皮肤和女性的皮肤一样细腻如雪。因此,“涂抹打扮”也成了当时士大夫的一种特殊爱好,看似是因为当时的审美眼光比较特殊,但实际上是士大夫贵族不满当时的朝廷所做的一系列事情,通过这种看似奇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罢了,竹林七贤就是当中玩的最嗨的几位了。

清淡误国

魏晋时期传承的还是汉朝的文化,汉朝奉行的是儒家文化,形成了内用黄老,外施儒术之治为魏晋名士谈理、论经、说玄提供了文化背景。魏晋的清淡之风有两种,一种是率性而为,慷慨任性的自我放逐;另外的一种就是上面所说的服用五石散等药物、扪虱而谈的自我标榜。前者代表的是魏晋风骨,后者代表的是魏晋风度。

魏晋的清淡之风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文学思维方面的思辨发展,展示了追求独立与渴望自由的精神状态。这使得魏晋名士们出现了不遵礼法,抛弃凡世、放荡不羁,他们这些人服食药物,烂醉如泥,没有一点作为文士的模样,使得人感觉到非常的荒唐。他们纵情山水,在夜色弥漫的江河湖泊中乘船遨游,他们每个人都很颓废、郁闷不满、愤懑、豁达、飘逸,不过他们依然是魏晋文化的发扬者和传承者,他们用丰富的文笔渲染着那个世界,告诉我们那个世界的苦与乐。

为何会出现这种清淡之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要学会适应很多事情,一方面是战争的动荡不安,另一方面是朝廷的冲击,尤其是当时佛教和玄学的兴起,使得当时在汉朝所确立的儒家思想面临冲击,文人们从而走上了救国之路。

随着魏晋名士们不断的探索,文人们喜欢上了清淡这一风格,他们提倡道家的"清淡无为",使得当时各个地方的名士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条件下,他们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们不再参与官场的争斗,只想偏安一隅,做好自己。为此,他们开始躲避尘世的喧嚣,走上了归隐山林的路途。

因为魏晋时期的时局动荡不安,那时的文人们一直遭受着政治的变革,统治者思想老是变来变去。只要不符合的统治者思想的名士,为了维护自己作为统治者的权威,便会大肆杀戮那些人,从而使得想要救国的名士们人人自危,与自己救国救民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矛盾。

而避免这种矛盾出现的办法,只能是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当时统治者的想法产生共鸣,要么就是继续维持自己的思想以死明志。但是名士们却选择了折中的办法,直接逃避凡世,只要自己不管,你也找不到我就可以了,我过着我自己的生活,也没有触犯统治者的管理,这不是两全其美吗事实,这种办法真有用,他们躲过了杀身之祸,还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玩的不亦乐乎。

这样的局势到底是谁造成的呢

其实曹魏在曹操和曹丕手中治理得不错了,在三足鼎立之下也没有出现啥大乱子。当司马家族掌权之后,所提倡的思想就转变为道家的思想,“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司马家族认为礼教思想就是束缚人的枷锁。这种看似是为了平稳时局,实际上就是司马家族对仕途的鄙夷罢了。

这种思想使得当时的人们开始向往起道家所说的那种自由"仙境",让文人们继承了屈原遨游仙境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儒家的所注重仕途这一方面再一次的进行了嘲弄。总的来说,就是当时的司马家作为统治者其实更加注重的是道家思想,提倡的也是道家的论证观点。

而当时的士大夫文人要是拿出儒家的那一套,当然会让统治者讨厌。而当时的文士一部分都是注重儒家思想,对道家思想其实了解甚少,所以也只能够消极避世,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当时统治者的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6068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