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的小故事

晋朝的小故事,第1张

1、奉旨放粮

传说,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做右军将军时,琅琊郡一带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穷人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贪官豪绅们却见死不救。王羲之于是写了道奏章,骑上快马,不分昼夜地直奔京城。

皇帝接过奏章,不管上面什么内容,却全神贯注地欣赏起王羲之的书法来。特别是奏章的“放粮”二字,飘如浮云,矫若游龙。皇帝边看边称赞:“放粮——好,好,好!”话音刚落,只听王羲之在下面高声应道:“谢主龙恩!臣今日就去琅琊放粮。”

等皇上明白过来,已是泼水难收了。只好将错就错,封王羲之为放粮的钦差。王羲之当天就打着“奉旨放粮”的大旗,急急赶回琅琊郡。

2、王马共天下

刘聪攻下长安后,南方还在晋朝官员手里。晋愍帝在被俘前留下诏书,要镇守在建康(的琅琊王司马睿继承皇位。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本来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到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

他们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晋元帝登基的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晋元帝见到王导,从御座站了起来,把王导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大为吃惊。他说:“这怎么行。如果太阳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

王导这一番吹捧,使晋元帝十分高兴。他封王导担任尚书。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职。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

王敦掌握军权,自以为了不起,把晋元帝不放在眼里。晋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骄横,另外重用了大巨刘隗和刁协,对王氏兄弟渐渐疏远起来。这样,刚刚建立的东晋王朝内部就出现了裂痕。

3、八王之乱

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并引发了亡国和近300年的动乱。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4、司马炎篡魏

自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始,司马氏掌握魏的大权,至司马炎手篡魏的机会成熟,司马炎篡魏,吞并吴、蜀而有天下,国号晋,是为晋武帝,传至愍帝,为前赵所灭,史称西晋。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

5、太康之治

太康盛世是指晋武帝统一全国,经济繁荣,在西晋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盛世”。

6、张昌起兵

张昌改名李辰,于太安二年(303)五月在安陆北面的石岩山起义。各地不愿远征的丁壮和就食江夏的饥民,都踊跃参加。义军首先攻克江夏郡,又大败司马歆派来镇压的大军,立原山都县吏丘沈为天子,更名刘尼,冒充汉朝后代。

一路张昌亲率大军西攻宛,败豫州刺史军,并于樊城一战斩司马歆,直逼襄阳。一路别帅石冰东破江、扬二州。临淮人封云起兵响应,占领徐州。一路陈贞等南破长沙、湘东、零陵、武陵诸郡。这样,义军迅速占领了长江中下游的荆、江、徐、扬、豫五州的大部分地区,多以下层人民担任州郡牧守。

——王与马,共天下

——八王之乱

——晋国

——张昌

阮籍嵇康:晋朝的韩寒与郭敬明阮籍猖狂嵇康打铁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美少男作家郭敬明的最新小说小期间一出街就成贩卖榜第一,去豆瓣网,任意一搜,只有大把对该书的恶毒诅咒,以及对郭敬明同窗的人身攻击。郭敬明本人,踩着足以踏平一座都会的尖叫和诅咒腾云驾雾,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这个中的悬疑是,同样是偶像派美少男作家,人家韩寒,长得比他高,容貌比他帅,开车技能比他牛,博客点击率比他高——但,书卖不外他,钱赚不外他,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读一下世说新语和晋书,你就会大白,郭敬明和韩寒,分明是阮籍和嵇康双双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嵇康固然比韩寒J多了。单论相貌,人家但是国民花美女。风韵特秀的他,身高1。87米,史书上说他是伟容色,美形仪。他的挚友山涛形容得更夸张,说他站时如孤松自力,醉时似玉山将崩。醉个酒都醉得云云拉风,的确是帅绝人寰。要命的是,人家玄学、书法、写作、医学无一不通,照旧创作性风行歌手——想想看,有小我私家,他有金城武的表面、易中天的谈锋、周杰伦的风行音乐才赋、李云迪的钢琴造诣、钱钟书的才学,这,还让不让其他人活了?

作为当朝顶级偶像明星,嵇康善于耍帅,打个铁,磕点药,写点诗、出点书、喝喝酒。其时有个名叫赵至的康粉堪比杨丽娟,跟嵇康见了一面便惊为天人,相思成灾,竟多次离家,数数狂走五里三里,要去追寻嵇康。家人苦劝严防没用,求医扎针也治不了,一时成了洛阳都市报娱乐头条。嵇康由于本身金刚怒目似的个性,对高官钟会的造访不理不睬、动不动就要越名教而任天然,颁发些报复当权者的谈吐,被司马昭判了极刑,三千儒生为他讨情,无数王公贵族由于爱他成痴,也志愿随他入狱,这么一来,司马昭顾忌他的权势,更黑白杀他不行。临刑前,嵇康耍了末了一次帅,把法场当成大型演唱会,甩甩头发,弹一曲广陵散。

而阮籍,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这个酒鬼+袒露狂+high药集体的主打成员,要说不红,那也是哄人。人家这组合风头之劲,绝对盖过最顶峰时期的f4。但嵇康的魅力其实太大,大到让阮籍天天自卑一万次。他会的嵇康城市,他不会的,嵇康也会。况且,他的长相,最多不外是模样瑰杰,离国民偶像的间隔还差得远,怎么才能博出位,阮籍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总算思索出了一套布满创意的自我营销方案。长得不敷名堂男子,造型上必定要另类点,阮籍对着镜子练就了一身青白眼特技,看到喜欢的人就青眼相加,不喜欢的人就白眼相向。既然没太多帅可耍,就爽性耍酷。阮籍讲话玄远,从不谈论他人优劣,喜怒不形于色。因为五音不全,阮籍只好另辟蹊径,进修吹口哨,把口哨吹出摇滚味、朋克味,搞得隐士孙登由于阮籍口哨吹得太好差点回归尘世,和他双宿双栖。二人吹口哨合鸣的视频多次打入热点视频下载榜。

为打破本身是gay的听说,阮籍决心制造了惊动一时的晋朝艳照门。阮籍隔邻有一酒吧,酒吧老板娘颇有姿色,阮籍常常去喝酒,喝醉了,就在美男身边睡着了,摆好角度,存心为狗仔队偷拍制造时机。艳照门事务之后,各人都赞叹阮籍好率性,好开阔啊,阮籍一时还成了熟女杀手。

阮籍最绝的是,不仅把本身炒红了,还懂得一尘不染,他选择的要领,就是跟最高带领人搞暧昧。每次阮籍犯什么事,司马昭就跳出来说,都是你们不相识他啊,他的至心只有我最懂,然后就平息了。纵然司马昭和阮籍是明净的;但阮籍赢得了司马昭的浏览这是铁打的历史。阮籍整天和嵇康鬼混,写些崇尚老庄的谈论,搞些与其时正统礼教相违反的举动艺术,好比听到母亲的死讯还继续和人下棋,有不熟悉的美少女死了就跑去哭灵,就连到场司马昭组织的狂欢party,他都敢任意架起二郎腿,喝酒啸歌,旁若无人。

实在,阮籍的狂放不羁现实上是有分寸的,他毫不卷入时势,毫不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嵇康作为曹魏王室姻亲,不妥晋朝的官,而阮籍不敢这么彻底,骑了一头小毛驴去东平当官,连一张事情方案的草稿都没有,但到哪里没几天,他就大刀阔斧地搞革新,很快出了政绩。他搞的革新,拿此刻的话说就是拆墙办公,他做得可真绝!逼不得已的时辰,他也为司马昭作劝进表,还写得辞清气壮,文采飞扬。司马昭要和阮籍结为亲家,借此撮合以阮籍为代表的群体,阮籍不情愿,又不敢不给体面,就整天喝得烂醉,赖了两个多月,司马昭看看拿他没措施,只好作罢。阮籍终日佯狂酣醉,总算得以善终。

倘若此刻是浊世,韩寒同窗多半也像嵇康,饰演期间斗士,颁发些违逆显贵的谈吐,小命咔嚓一声就没了。而郭敬明呢,则轻启他抹了香奈尔口红的朱唇,哼着那首动人肺腑的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去掳掠,在我们携款叛逃中,你不幸被捕,宁死不招,锒铛入狱,留我孤傲黯然神伤,挥霍无度渡过余生。

阮籍和嵇康的故事的确是血淋淋的职场谋略教材,它教会我们:

1可以耍酷,耍个性,但必需给boss体面。嵇康的问题就是,他太任性,太不识时变,40岁就被杀了。而阮籍,他的名流风骚和嵇康沟通,但懂得拿捏分寸,给当权者台阶下。究竟,你风头太大,人还桀骜不驯,带领怎么服众?以是,对于阮籍,带领会掩护,他需要如许的人存在显示他的心胸,他的宽容,但对于嵇康,则杀鸡骇猴。

2可以颁发谈吐,但不行以评论大是大非。阮籍是个老狐狸,喜怒不形于色一天容易,可贵是数十年如一日。如许一个城府深的人,外貌上还包装得比力率性,加上有各类文艺拿手,在职场绝对是最受接待,混得最爽,爬得最快。职场从来都不需要真脾气角逐。办公室内的游戏法则原来就是各人外貌你好我好,而现实上都存在好处冲突,以是,太彰显心田,表达本身的爱憎,下场就是提升速率可与蜗牛赛跑媲美。

3认清时势,找个朱紫、爱惜朱紫才是重中之重。阮籍再老奸大奸,再懂得分寸,没有司马昭罩他,他照样很难全其人命。职场保存最需要的是什么?朱紫!再牛的人,没有朱紫扶助,前途都欠好说。职场统统乐成人士的最紧张心得,与其说是捉住时机,不如说是捉住朱紫。由于,不管在海内照旧外洋,带领的意志就是能阁下职场游戏法则,带领喜欢你,那么恭喜你,适者保存,请青云直上一人得道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晋朝名将王浚的水军攻近建业城,东吴主孙皓在进行一番几乎是徒劳的抵抗后出城投降,这标志着辉煌的三国时代终于告一段落,大晋一统天下,后人称之为“三国归晋”。

完成一统天下这一伟业的是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强干之辈,祖父司马懿,与诸葛亮周旋多年,终于拖死这一千古名相,并夺取魏国大权,而他父亲司马昭,不单掌控魏国大权,还南征灭了蜀汉,刘姓江山传了这么多年,终于彻底断了。到了司马炎这代,他终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统天下。

中国几千年历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这一统天下的君主实在没几个,而司马炎和其他几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说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却没有杀魏帝曹奂,而是封其为陈留王,而且准许他用皇帝仪仗,上书时不必称臣,这种事也就晋朝出现,而原来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现在东吴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都得善终。或许是因为司马家出身士族的关系,司马炎和身边大臣关系不错,大臣说话也是很随便,即便说他坏话也是一笑了之,仔细看。晋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强。大臣比皇帝横多了。

司马炎不能称之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却没有为这个江山打好基础,正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而他选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领兵在外的制度为西晋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假如他的皇帝儿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乱也没机会,假如没有藩王领兵这样的制度,那朝政再乱也不会象八王之乱这样。

八王之乱象一个搅肉机,中原的力量全部耗尽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种借口进入中原,这便是后世常称的五胡乱华。

中原乱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鲜卑,一窝蜂的进来,先是对晋朝,后来是自己内部也打,乱糟糟一片,司马睿,这个和司马炎已经算是很远很远的远亲慌慌张张跑到当年被司马炎打下的东吴都城建康,在王导的鼎力支持下,过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许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许是江南的风光太好,舍不得离去,司马睿不想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北方去了。

南方还算稳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来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压,即便不欺压,这兵荒马乱的,日子也不好过。人每到痛苦的时刻,最大的希望便是从天边降下一个神灵,至少是英雄来拯救自己。

祖逖尝试过,他以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北伐,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与后赵作战,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领土,而且毫无私心,实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没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号称项羽转世的冉闵身上,但是这希望被慕容恪的连环马扼杀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转到南方,一个叫桓温的将军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可是当这个将军来到长安城下,大家才发觉这位将军更重视的是南方的权力,所以他转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经一度,那个仁和的苻坚和摸虱子的王猛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不过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个仁和的苻坚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发动了南征。可惜,人心还是向着东晋,运气还是在南方这边,淝水一战,东晋大胜,虽然没有收复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却土崩瓦解了。

或许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这个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这样不世出的名将,一统天下或许不是什么难事吧。可惜世事难料,参合陂一战,慕容家族从此衰落。

大家并不知道,这样的痛苦还要过上几百年,直到一个叫隋的朝代建立才会暂时结束,在这段时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过客,在历史书上留下几笔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们总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虚名,但是至少能留给后人无尽的话题。而其中的一些人,我们称之为英雄,像祖逖。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制造了历史。

请先记住这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刘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门

公元363年,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刘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当年传说上天会让西楚霸王项羽转世,大家认为是冉闵,但是要说刘裕也未尝不可。当然,刘裕和项羽的关系还不如和项羽的死对头刘邦那样密切。

或许是两汉过于辉煌的关系,那时反正是姓刘的总能和刘邦这位老祖宗扯上关系,于是真正光复汉室的刘秀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三分天下的刘备也说自己是汉室宗亲,这位日后成为一朝之主的刘裕也说自己是汉室宗亲。

不过,他的汉室宗亲可就比较远了,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怎么也能算是刘邦直系子孙,而刘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刘交,乃刘邦之弟,虽然也是汉室宗亲,但是却是旁系的旁系。而且此时已经不是汉朝末年了,而是东晋了,他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却不能为他得来半点好处,他的汉室宗亲的身份,只能作为谈资罢了。其实硬要说的话,那位匈奴人刘渊也称自己是汉室宗亲,还建立了汉国呢。或许也是因为这样,刘裕没有以重建汉室,而是取了一个暧昧的“宋”作为自己的朝代称号吧。

那是后话了,公元363年,我们这位日后的帝王还刚出生,面临随时会夭折的危险。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会给什么吉兆,比较梦见吞红日啊,龙凤下凡啦,总之是很特别的事,那刘裕出生有什么吉兆呢?可惜,假如真有这个吉兆,我们也无从得知了,因为刘裕的娘亲赵氏已经在刘裕出生后便已经死去了。

刘裕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生父刘翘只是做一个无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钱,而抚养婴儿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古代人还没有象现代这样用奶粉喂养的习惯和条件,只能用母乳喂养,而这样就要请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妈,可是这样是要花钱的,古代小说里说到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抱着孩子四处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刘翘估计也没这样的时间和脸皮,何况想到这孩子克死了妻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就准备抛弃刘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义的说法,这刘裕被抛弃后一定是被哪位达官贵人的下人拣到,带回去,然后这达官贵人家里又无小孩,便当做亲生孩子养,长大之后继承家业,日后与亲生父亲相认,那是喜剧,与亲生父亲反目成仇,那是悲剧,与亲生妹妹相爱,那是雷雨了。要是按照西方历史的写法,刘裕会被狼收养,最后成为一个英雄,建立起一个叫罗马的国度。要是按照武侠小说的写法,那刘裕会被哪个和尚道士收养,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长大学成一身武艺,日后发觉自己的身世扑朔迷离,原来自己是某个……

打住打住,刘裕的身世还没这么戏剧性,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刘万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妈,并且寄住在他家中。作为一个叔母和奶妈,杜氏对他极好,甚至为了他,连自己的次子刘怀敬的奶也顾不得喂,据说之后刘怀敬智力有点问题,便是因为断奶太早的关系,刘裕日后对刘怀敬一家也甚是照顾,恩宠有加,也是为了报这一恩情吧。不过假如要说是杜氏看出刘裕日后的成就,那也夸张了些,当年刘备被刘元起看重,那是因为刘备已经成年,显出一定潜质。要说杜氏能看出婴儿的刘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议了些。杜氏这样做,完全是一种同情吧。

刘裕在叔母家两年,才回到家,然后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说,茁壮的成长着。成为一个“雄杰有大度,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事廉隅小节”的奇男子了。

不过这位奇男子可没什么好风评,此时刘裕的生父刘翘已经病逝,他续娶的妻子,也便是刘裕的后母萧氏独自抚养刘裕和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刘裕对待继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职业不是很好,以卖履为生,这和他的前辈,刘备到是很象。说起来也奇怪,当时刘家并不是没有人才,刘备那时刘表刘璋的个人条件都比刘备要好得多,而刘裕时期也有刘牢之这位北府名将。但是却总是刘备刘裕这样出身贫寒成就一番伟业。

不过说起来,刘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刘邦刘秀刘备刘裕,年轻时都没什么好习惯,刘邦被自己的父亲看不起,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刘秀年轻时喜欢包庇收留不法分子,显然就是地方一霸,刘备虽然还求求学,也喜欢拉帮结伙,做个小混混,看他打督邮的那脾气,火气还挺旺,到了刘裕这代,也没什么改进,也是不爱读书,游手好闲的紧,而且更进一步,还有爱赌博的超级坏习惯。甚至因为欠钱,还被人绑起来打,要不是好友王谧帮他还债,我们在史书上也只能见到一位姓刘名裕的赌徒因为欠钱不还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诫世人的例子了。当然,这个例子只会出现在一些笔记中,不会出现在帝王本纪里了。

刘裕日后有没有改掉这坏习惯,不得而知,不过看他日后作战用兵,甚是行险大胆,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赌博练出来的,不过他的将才可比他的赌才厉害的多了。

其实刘裕不但爱赌博,还喜欢吹牛,一次在竹林寺,众僧说他有龙光在身,还有射箭伤蛇,传为王者的传说,这和他前辈刘邦那个斩白蛇的故事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估计是刘裕书读的少,编故事也不圆,不过刘裕成事后,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进入正史了。

我们还是把眼光再放到整个天下吧,此时的西方,罗马帝国的首都已经迁移到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很快就要分裂成东西两边,罗马城不久将被蛮族攻克,东方的中国,北方前秦帝国就象那个传说中的大秦帝国一样蒸蒸日上,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王猛辅佐在仁和的蛮族君王苻坚身边,一统北方后逝去,而此时的苻坚正在事业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辽东、巴蜀,汉晋原有的疆域已经大部在其手,只有南边的东晋,还是守着汉人正统的名号,实在是他的眼中钉。

然而这个眼中钉又实在太难啃,东晋政权虽然偏安,但是还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几个将才,当时的汉人也极为善战,苻坚按压不住一统天下的野心,终于不顾劝阻,率领百万大军南下,然而,淝水一战,东晋士族中那位白面书生一般的名将谢玄,大败苻坚,前秦帝国内部的矛盾集体大爆发,转眼间,那个一统北方的大帝国便土崩瓦解了。而东晋也无力北进,天才名将谢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刘裕那,淝水之战时刘裕才21岁,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参与了这次百年罕见的大战役。事实上,此时的他还没有参军,或许是淝水之战北府军的骁勇引发了他的豪心吧,或许是想出头,他准备参军。

东晋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当官主要途径是推荐,而且实权大官职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刘裕这样没有背景,家世背景贫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亲那样做个小吏,或许命运好还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过两晋承袭汉制,军功受封赏极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业,最好的办法也只有参军一途。当时并没有后世那样“好男不当兵”的习惯,虽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务农为生,但是对参军也没有什么歧视,朝廷也不会在小兵脸上刻字,尤其晋朝兵制此时已经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发展,赫赫有名的北府军,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组成的。

但是,参军易,要成就伟业难,晋朝士族势力强大,掌握实权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温,谢玄,都是出自名门望族,才能掌握实权,象刘裕这样的寒人,要成就伟业,掌握大权,并不容易。

不过,这也是唯一的路了,刘裕参军,或许是自身条件不错,他就任冠军将军孙无终司马,开始了他的辉煌的军旅生涯。

--------------------------------------------------------------------------------

-- 作者:琴剑山河

-- 发布时间:2005-4-19 3:14:00

--

三、醉里挑灯看剑

说到刘裕参军,就不能不说到刘裕参加的北府军。东晋后期,以两大军系为主,其一便是桓温首创的荆扬强兵,这是桓温当年西征北伐的主力,虽然最后一次北伐中损失颇多,但是元气未伤,日后经桓冲桓玄两代经营,其实力相当可观,乃是东晋西线主力,不过朝廷对桓家是又恨又怕。为什么?当年桓温可是明着要篡位的,只靠谢安那个拖延战术还有晋帝哭鼻子才混过去,之后桓冲虽然对朝廷还算忠心,但是朝廷对控制在桓家的荆扬强兵可是不放心了。

不能依靠荆扬强兵,那只有建立自己的武装,那便是晋末的第一强兵北府军了。这北府军是谢玄为了抵御前秦,招募北方流民建立起来的军队,这军队建立之后屡立奇功,淝水一战中更是名满天下。北府军大本营便在刘裕出生的京口,而且又名声赫赫,要投军自然要投北府军了。

起初刘裕在老将孙无终手下做事,此时北府军的创建者谢玄已死,军中由王恭主事。但是在公元398年,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广州刺史桓玄,南郡相杨佺期,豫州的庾楷对朝廷司马道子不满,起兵反抗,而因刘牢之叛之,王恭被俘而杀。刘牢之代王恭掌握了北府军大权。而其他三镇和朝廷达成协议退兵。在这里,刘裕应该随军,但是并没有他作战的史料记录留下,我们再次看到他,是孙恩之乱。

东晋政局败坏,这使得其他人便有了谋逆之心,此次到不是因为其他强镇作祟,也不是朝中权臣篡位,更不是北方胡族南下,而是那个自东汉以来一直流传的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大家都知道是太平道所策动的,其实在同时,还有一个五斗米道,创始人乃蜀中张道陵,虽然他和太平道同属道教,但是不属于一个系统,在黄巾起义中并没起兵作乱,日后教主张鲁还占据汉中做起一方诸侯来,日后张鲁投降,但是这五斗米道却在各地发展起来,东晋也受到很大影响,很多士族如王羲之便是信徒,和当年张角一样,五斗米道的教主孙泰(他同时也是朝廷官员)也起了反心,却被司马道子所杀,不过他侄子孙恩却逃了出去,做起了海盗,等到三吴之地因为朝廷“乐属”(简单的说就是要佃户再去做兵户)不满生乱,他便上岸聚众造反。短短时间,便纠集数十万之众,他上表要求朝廷杀司马道子和其子司马元显,大有攻入建康之势。此时是公元399年。隆安三年。

(说件比较搞笑的事,王羲之信道,不过也害了他儿子王凝之也信道,而且信的太深,孙恩这道教头头造反,他居然说可以用道术克制,也真是忘记了对方的身份,之后事败逃走被杀,还好他妻子谢安的侄女谢道蕴组织家丁抵抗,被孙恩欣赏才免于全家遭殃)

朝廷自然不会听他的,下令谢琰和刘牢之前去围剿,刘裕此时被编属为刘牢之的参府军事,随军从征,也就是这次出征,使他出人头地,成为一代名将。

此次出征的开始就来了一个传奇事件,我们先看看史书上的记载吧。“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历史上有很多武将被人称之为“万人敌”,“千人斩”,但是大都指这些武将骁勇善战,并不是真的说他们能打一万人一千人,其实一般也就几十人而已,否则的话,也不用花钱养军队了,找几个这样的超人足以。不过还真让我们在史书上看到了一个,南史有后人作伪夸大事实之嫌,信誉不高,不过司马光为人极是认真,他编著的资治通鉴也通篇引用了此段,难道真有千人敌的存在?

敌人人数众多这应该是个事实,否则也不至于跟随的人都战死了,不过这其中一定有某些因素存在,孙恩的教徒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大部分人是乌合之众,没受过正规训练,第二个是因为宗教的信念,战力很强,第三个就是十分迷信。

战力强这点在刘裕身边的人都战死这点中已经表现出来,而另二点我想就可能是刘裕以一敌千的关键,史书上说的“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这格杀的几人可能是敌人的头头,或者是最善战的几人,杀了他们一来有威慑敌人的作用,二来杀了头头,组织指挥上就有一点的混乱,这点连组织严密的军队也不能避免,何况是乌合之众。再就是十分迷信,迷信一方面可以造成极强的战力,一方面会使得战力崩溃,刘裕的英武和某些具体细节可能使众人产生此人是什么天神转世的想法,人不和神斗,这般才造成独驱数千人的场面吧。

当然,刘裕的英武和智慧在此起了关键,要是别人,只怕早死或逃命了吧,刘裕此人,自小便喜欢赌博,赌性极重,其实不单这次,日后无数次以少战多,他都行险过关。这次独驱数千人最大的益处不是造成了这种奇观,而是这种奇观让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看到,并叹而观之,对刘裕甚是佩服,两人成为莫逆之交,而刘敬宣的器重使得刘牢之对他也刮目相看,(说起来刘牢之祖籍和刘裕一样都是彭城,又是同姓,不知是不是一家,不过刘裕在某些方面很象刘牢之。)何况这次‘战千人”已经使他的军中名声大噪了。

有了刘裕这样的虎将,北府军自然如虎添翼,东晋第一强军对付那些乌合之众还不是小菜一碟,不久,孙恩就逃回去做海盗了,江东形势得以缓解。

不过,此时出了另一件事,使得形势逆转,这便是谢琰之死,说起东晋士族,我们便想起王谢两家,其实说是看门第,但是没有能力和功劳,这门第再高又有何用,王家对建立东晋有莫大功劳,王导几朝宰相,一度有“王马共天下”之说,可惜王敦叛乱,王家受其牵连,备受猜忌,而且王家后世出书法家多,这政治家军事家少,也许是基因突变吧,而谢家谢安一代名相,谢玄天才儒将,淝水之战使他们的名望升到了最高点,可惜之后谢安谢玄先后去世,这谢琰是谢安之子,当年和谢玄在淝水立下赫赫战功,是谢家现在唯一的将才,在之后几年战功也颇为显赫,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再领大军,但是一直被视为朝廷和士族的顶柱,三吴平叛后朝廷令他驻守,假如一直这样下去,他继父亲成为朝廷或兵权执掌者也不是没有可能,至少他在,说明士族和朝廷还有实力,各镇造反也要盘算盘算,但是建安四年,公元400年,孙恩卷土重来,谢琰被部下张猛所杀,朝廷已经无可用之人,只好再调北府军围剿。

本来朝廷用谢琰这一谢家人淝水名将牵制北府军,再用北府军牵制荆扬,现在谢琰已死,朝廷只有寄希望北府军的忠心了,可惜刘牢之却不是忠心之人,此是后话了。

北府军再次围剿,便是刘裕立功的大好时机了,也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怎么,刘裕每每要以少战多,在句章如此,在海盐也如此。不过他总是屡立奇功,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北府军这一正规军比孙恩的乌合之众要厉害的多,又占守城之利,另一方面也是刘裕的每每的奇计。

如在海盗时,“恩北出海盐,高祖追而翼之,筑城于海盐故治。贼日来攻城,城内兵力甚弱,高祖乃选敢死之士数百人,咸脱甲胄,执短兵,并鼓噪而出。贼震惧夺气,因其惧而奔之,并弃甲散走,斩其大帅姚盛。虽连战克胜,然众寡不敌,高祖独深虑之。一夜,偃旗匿众,若已遁者。明晨开门,使羸疾数人登城。贼遥问刘讳所在,曰:“夜已走矣。”贼信之,乃率众大上。高祖乘其懈怠,奋击,大破之。”(《宋史 武帝本纪》)

这两次出击都是趁敌不备,使敌人不明真相,偷袭得手,我们现在看自然觉得这计很简单,其实要知道孙恩也不是傻子,要骗过他谈何容易,刘裕必下了不少功夫迷惑之,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行险要胆子大,象诸葛亮那样谨慎的只会偶尔为之,这刘裕可是赌徒出生,不怕行险。这不,过了几天,他又来了一次,只是这次是野战了。

追击时,海盐令鲍陋派儿子嗣之带吴兵一千助战,这吴兵比团练好不了多少,比孙恩的兵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何况人数也少,刘裕便劝其带吴兵在后面,这也是一番好意,无奈这好心被当作驴肝肺,他因为这样做被认为是想独占胜利果实,(孙恩抢了不少金银财宝。)鲍嗣之不同意。刘裕只好设点伏兵多搞点旗鼓,等开战的时候搞出点响动,古代一般多少军有多少旗鼓,是固定的,这样一搞,先吓退孙恩军队,不过这退是主动退兵,不是溃败,还有战力,那位嗣之老兄急不可待追上去,自然全军覆没,自己也完了,而且这前军溃败,自然冲乱后军。(要不为什么中国这么重视先锋呢。)刘裕只好且战且退,不过这样也是伤亡很大,眼看就要象上次那样全军覆没自己单挑了。他又来一招狠的,不是已经退到原来虚张旗鼓的伏兵处了吗?他要大家停下来,说大家休息休息,空闲的还可以去收拾收拾,看看别人身上有什么好衣服,好拿回去做旗帜,或者拿当铺卖。这习惯军队常有,不过一般是战胜了拿战利品的时候,这次退兵还这样做,把追兵吓了一跳。

这也是被刘裕前面几次搞的退兵再攻吓怕了,换个新手也难说,追兵就想先看看动静,是不是又有埋伏,而此时刘裕又出来叫阵了,他是赌博老手,这赌博出老千的时候就要求脸不红心不跳,眼皮也不眨,这次虚假叫阵也把别人给骗过了,(说起来刘裕赌博可是老输,骗人到是老赢。)主动退兵。这可比三国演义的片段还神了几分。不过其中凶险可不是我们看书的人这般简单轻松,双方一定几番试探,心理变化也很大了。

刘裕对这个孙恩实在是个克星,之后不满千人而且兼程疲惫的刘裕军队在丹徒居然还是大败孙恩,后来刘裕水陆追击孙恩,硬是把他赶回海上,元兴元年,孙恩再回来时,刘裕到是不在,却被辛景打败,他投海自尽,不过他妹夫卢循继续游斗,日后给刘裕造成极大麻烦,这是后话了。

在平叛孙恩之乱中,刘裕屡战屡胜,已经成为北府军新兴的名将,其威名已仅次于刘牢之,积功为建武将军。众人已经把他看作常胜将军,不过更应该重视的是,他对军纪的控制。

古代军队军纪很差,不单是贼军,就是官兵也常常作乱,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当兵是很危险的事,今日不知明日事,军人心理压力很大,需要调节发泄,假如朝廷赏赐好,那还好说,拿着钱财去花天酒地便是。但是朝廷大多时候甚是吝啬。(大方的也有,不过那些皇帝都被称为败家子)大乱的时候朝廷更是无钱赏赐,只好放纵士兵抢掠,(唐朝安史之乱回纥兵相助收复长安,皇帝答应回纥兵搜刮长安,要不是郭子仪和文武百官求情,这长安城的城墙都要被挖了去。)其实兵士也大都是穷人,这当兵是吃年青饭的,不可能一直做下去,这军饷又有多少呢?以前也没养老保险,所以我们常看到每每作战,便有丢弃衣帛财物,骗敌军来抢的计策,而且屡试不爽,要是敌军衣物不愁,谁会去抢这些呢!(不过这也没法,英国入侵印度中国,抢掠烧杀也不见少,连现在发达国家士兵也有抢掠的。)这北府军是募兵而来,等于是官府建立的变相雇佣军,这军纪也好不到哪里去,当初刘牢之输给慕容垂便是中了丢弃钱物骗北府军来抢的老招数。在老家一带,都认识的,不好意思抢,到了三吴异乡,那就乱来了。北府军在三吴,军纪实在糟糕,所以孙恩每每回来还能召集大众。不过刘裕在此中表现甚好,总是约束士兵不得肆意抢掠,在外风评很好,世间崇仰的名将一是要作战厉害,二是要爱护民众,这第一条很多人做得到,但是这第二条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岳飞便做到了,所以我们称他为英雄,一直崇仰。(不单是因为他的战绩,而是因为他军队的军纪。)刘裕此时的表现也甚佳,假如日后他不是篡位,我们也会当他做岳飞一样的名将崇拜吧,现在只是称他为一代帝王了。

不过,此时的刘裕还是一个初露头角的建武将军,而且这东晋朝中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即“阀阅”。指封建社会中的世家门第。东汉前期,许多人已赖以被荐举。有些保门世家,甚至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巨大团体。魏晋南北朝时尤重门阀特权,被高门压抑的中下级士族为突破门阀的限制,取得富贵,往往投靠诸王公、外戚和少数族酋豪。《后汉书韦彪传》:“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李贤注引《史记》曰:“明其等曰阀,积功曰阅。”《北齐书羊烈传》:“烈天统中与尚书毕义云争汴州大中正。义云盛称门阀,云我累世本州刺史,卿世为我家故吏。”《陈书傅宰传》:“后主即位,朝臣以[章]华素无伐阅,竞排诋之,乃除大市令。”《旧唐书魏玄同传》:“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髫齿之年,已腰银艾,已袭朱紫。弘文崇贤之生,千牛辇脚之类,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此女廉吏血胤,无惭阀阅。愿亲家即赐为儿妇,以践始期。”)引自(百度)。

不过我想提及:西晋开国后的门阀士族贵族子弟坐享特权,清谈放荡,“任达”、纵欲之风恶性膨胀,乃至危及门阀士族集团统治本身的稳定。促使魏晋时期门阀世族的内部争权。

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其实我觉得堕落的制度没必要称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

门阀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1)萌芽(东汉)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

门阀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2)巩固(西晋)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3)鼎盛(东晋)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4)渐衰(南朝)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5)消亡(唐末)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与士族对立的是庶族: 南朝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比起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来,更显得优越。世族、寒门两者身份高下不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文苑英华》卷七百六十引《寒素论》)。因此,这两个阶层之间是不相往来的。寒人虽致位通显,上升为贵戚近臣,倘不自量而往见世族,亦不为世族之所礼接,甚至会受到侮辱。如宋孝武帝母路太后兄路废之孙路琼之,和王僧达做邻居,琼之「尝盛车服诣僧达,僧达将猎,已改服。琼之就坐,僧达了不与语,谓曰:身昔门下驺人路废之者,是君何亲」(《南史·王弘传子僧达附传》)。于是叫左右把路琼之坐着的床烧掉,搞得路琼之下不了台。宋吴郡张敷为正员中书郎,中书舍人秋当、周赳以为与张敷是同僚,商量是否应该去拜访他。周赳说:「他倘若不招待我们,我们会很难堪,我们还不如不去。」秋当说:「我们也已经有相当地位了,既是同事,随便坐坐总可以。」这样,他们两人就决定去看张敷。张敷「先设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敷呼左右曰:移我远客」(《南史·张邵传子敷附传》),表示不愿意和寒人共坐。秋当、周赳二人感到很窘,只得退出。齐中书舍人纪僧真,曲掌机要,曾请求齐武帝萧赜:「臣出身本系武吏,荣任高官,又替儿子娶得旧门荀昭光家的女儿作媳妇,现在我没有其他要求了,只请求陛下允许臣列入士族!」齐武帝说:「由江斅、谢沦,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斅,登榻坐定,斅便命左右曰: 移吾休让客。 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 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南史·江夷传曾孙斅附传》)。世家大族社会地位的优越与对当时官位身份的严格区别及世家大族之排斥寒流,即此敝端,已可概见了。

世家大族为了要表示自己门第族望的特别优越,为了不使混淆所谓「士庶天隔」的界限,他们就必须不与寒门庶族通婚。所以世家大族对婚姻的选择,特别重视门第,高门望族一定和高门望族结亲,吴郡顾、陆、朱、张四姓也一定自择素对,或者和会稽孔、魏、虞、谢四姓结亲。一方面他们不以连姻素门出身的南朝帝室为殊荣;另一方面,他们也以「营事婚宦」,不得及其门流为耻。因为「婚宦失类」,就会受到本阶层人士的排斥和非难,他们金字招牌的门第就会变得不光彩,他们以后的政治前途就会黯然失色的。

然而南朝寒门出身的将帅,也有很多位至三公,任总方面。他们在政治上的势力既是那么大,所以有少数世家大族与这一批暴发户结起亲来,如琅邪王锡(王尊七世孙)以女妻沈废之子沈文季,陈郡谢超宗(谢玄玄孙)「为子娶张敬儿女为妇」(《南史·谢灵运传孙超宗附传》),谢脁妻王「敬则女婚,像「东海王源(王朗七世孙)嫁女与富阳满氏」满璋之子满鸾,满氏「下钱五万,以为聘礼」;南齐御史中丞沈约上表弹劾,以为王源曾祖位至尚书右仆射,王源本人及其父祖也都位列清显,而满璋之虽任王国侍郎,璋之子满鸾任吴郡主簿,可是满氏的「姓族,士庶莫辨」,「王、满连姻,实骇物听」,玷辱世族,莫此为甚,故请政府革去王源官职,剔出士族,「禁锢终身」(《昭明文选》卷四十沈约《奏弹王源》)。可见寒门、世族的界限,还是极严格的。

社会上士庶的区分愈严,世家大族愈互相标榜门阀,「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史通·邑里篇》),郡望习惯上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商标。自西晋末年中原世家大族开始播迁渡江,一个世家大族,在其原籍是人人知其为世家大族,用不着自行表禄,迁徙到其他地方以后,就不然了。琅邪王氏、太原王氏是世族,其他地方的王氏就不是;陈郡谢氏、济阳江氏是世族,其他地方的谢氏或江氏就不是,一处地方,新迁来一家姓王或姓谢的,谁知道他是哪里的王氏或哪里的谢氏呢?如此,就不得不郑重声明,我是琅邪王氏或太原王氏而非别的王氏,是陈郡谢氏、济阳江氏而非别的谢氏、江氏了。可见所以重视郡望,是讲究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由于重视门阀,于是谱牒百氏之学,遂成为专门的学问。平阳贾渊,祖弼之,父匪之,祖孙三代以谱学名家。弼之,晋太元中撰十八州士族谱。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均撰定《百家谱》,俾便吏部诠叙之用。「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唐人柳芳语),故宋、齐以下,不熟悉谱学的,即认为不能居吏部之职

齐梁时期, 以老庄之学为内容的清谈玄学随着门阀世族制度的衰落而逐渐销,唐代文人大都对六朝门阀制度及其观念深恶痛绝,当然我也相当讨厌那个时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6067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