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关于数学的浪漫点的故事?说几个。

谁知道关于数学的浪漫点的故事?说几个。,第1张

 塞凯赖什夫妇的故事

  1933 年,匈牙利数学家乔治·塞凯赖什(George Szekeres)还只有 22 岁。那时,他常常和朋友们在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讨论数学。这群人里面还有同样生于匈牙利的数学怪才——保罗·埃尔德什(Paul Erds)大神。不过当时,埃尔德什只有 20 岁。

  在一次数学聚会上,一位叫做爱丝特·克莱恩(Esther Klein)的美女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在平面上随便画五个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那么一定有四个点,它们构成一个凸四边形。塞凯赖什和埃尔德什等人想了好一会儿,没想到该怎么证明。于是,美女同学得意地宣布了她的证明:这五个点的凸包(覆盖整个点集的最小凸多边形)只可能是五边形、四边形和三角形。前两种情况都已经不用再讨论了,而对于第三种情况,把三角形内的两个点连成一条直线,则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一定有两个顶点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四个点便构成了一个凸四边形。

  平面上五个点的位置有三种情况

  众人大呼精彩。之后,埃尔德什和塞凯赖什仍然对这个问题念念不忘,于是尝试对其进行推广。最终,他们于 1935 年发表论文,成功地证明了一个更强的结论:对于任意一个正整数 n ≥ 3,总存在一个正整数 m,使得只要平面上的点有 m 个(并且任意三点不共线),那么一定能从中找到一个凸 n 边形。埃尔德什把这个问题命名为了“幸福结局问题”(Happy Ending problem),因为这个问题让乔治·塞凯赖什和美女同学爱丝特·克莱恩之间迸出了火花,两人越走越近,最终在 1937 年 6 月 13 日结了婚。

  对于一个给定的 n ,不妨把最少需要的点数记作 f(n)。求出 f(n) 的准确值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由于平面上任意不共线三点都能确定一个三角形,因此 f(3) = 3 。爱丝特·克莱恩的结论则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f(4) = 5 。利用一些稍显复杂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 f(5) 等于 9 。2006 年,利用计算机的帮助,人们终于证明了 f(6) = 17。对于更大的 n,f(n) 的值分别是多少? f(n) 有没有一个准确的表达式呢?这是数学中悬而未解的难题之一。几十年过去了,幸福结局问题依旧活跃在数学界中。

  不管怎样,最后的结局真的很幸福。结婚后的近 70 年里,他们先后到过上海和阿德莱德,最终在悉尼定居,期间从未分开过。 2005 年 8 月 28 日,乔治和爱丝特相继离开人世,相差不到一个小时。

  伽罗瓦的故事

  伽罗瓦(évariste Galois),19 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之一,唯一被我称为“天才数学家”的人。他 16 岁时就参加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结果面试时因为解题步骤跳跃太大,搞得考官们不知所云,最后没能通过考试。

  在数学历史上,伽罗瓦毫无疑问是最富传奇色彩与浪漫色彩的数学家,没有“之一”。18 岁时,伽罗瓦漂亮地解决了当时数学界的顶级难题:为什么五次及五次以上的多项式方程没有一般的解。他把这一研究成果提交给了法国科学院,由大数学家柯西 (Augustin-Louis Cauchy)负责审稿;然而,柯西建议他回去仔细润色一下(此前一直认为柯西把论文弄丢了或者私藏起来,最近的法国科学院档案研究才让柯西平反昭雪)。后来伽罗瓦又把论文交给了科学院秘书傅立叶(Joseph Fourier),但没过几天傅立叶就去世了,于是论文被搞丢了。1831年伽罗瓦第三次投稿,当时的审稿人是泊松,他认为伽罗瓦的论文很难理解,于是拒绝发表。

 

 

因为一些极端的政治行动,伽罗瓦被捕入狱。即使在监狱里,他也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数学理论。他在狱中结识了一名医生的女儿,并很快坠入爱河;但好景不长,两人的感情很快破裂。出狱后的第二个月,伽罗瓦决定替自己心爱的女孩与女孩的一个政敌进行决斗,不幸中枪,第二天便在医院里死亡。伽罗瓦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他的哥哥艾尔弗雷德(Alfred)说的:“不要哭,我需要足够的勇气在 20 岁死去。”

  仿佛是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在决斗的前一夜,伽罗瓦通宵达旦奋笔疾书写下了自己所有的数学思想,并把它们和三篇论文手稿一同交给 了他的好友谢瓦利埃(Chevalier)。在信的末尾,伽罗瓦留下遗嘱,希望谢瓦利埃能把论文手稿交给当时德国的两位大数学家雅可比(Carl Gustav Jacob Jacobi)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让他们就这些数学定理公开发表意见,以便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数学理论的重要性。

  谢瓦利埃遵照伽罗瓦的遗愿,将论文手稿寄给了雅可比和高斯,不过都没有收到回音。直到 1843 年,数学家刘维尔(Joseph Liouville)才肯定了伽罗瓦的研究成果,并把它们发表在了他自己主办的《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Journal de Mathématiques Pures et Appliquées)上。人们把伽罗瓦的整套数学思想总结为了“伽罗瓦理论”。伽罗瓦用群论的方法对代数方程的解的结构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多项式方程的 根、尺规作图的不可能性等一系列代数方程求解问题都可以用伽罗瓦理论得到一个简洁而完美的解答。伽罗瓦理论对今后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笛卡尔的故事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7 世纪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曾经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观点,有着“现代哲学之父”的称号。笛卡尔对数学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中学时大家学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就被称为“笛卡尔坐标系”。

  传闻,笛卡尔曾流落到瑞典,邂逅美丽的瑞典公主克里斯蒂娜(Christina)。笛卡尔发现克里斯蒂娜公主聪明伶俐,便做起了 公主的数学老师, 于是两人完全沉浸在了数学的世界中。国王知道了这件事后,认为笛卡尔配不上自己的女儿,不但强行拆散他们,还没收了之后笛卡尔写给公主的所有信件。后来,笛卡尔染上黑死病,在临死前给公主寄去了最后一封信,信中只有一行字:r=a(1-sinθ)。

  自然,国王和大臣们都看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只好交还给公主。公主在纸上建立了极坐标系,用笔在上面描下方程的点,终于解开了这行字的秘密——这就是美丽的心形线。看来,数学家也有自己的浪漫方式啊。

  a=1时的心形线

  事实上,笛卡尔和克里斯蒂娜的确有过交情。不过,笛卡尔是 1649 年 10 月 4 日应克里斯蒂娜邀请才来到的瑞典,并且当时克里斯蒂娜已经成为了瑞典女王。并且,笛卡尔与克里斯蒂娜谈论的主要是哲学问题。有资料记载,由于克里斯蒂娜女王时间安排很紧,笛卡尔只能在早晨五点与她探讨哲学。天气寒冷加上过度操劳让笛卡尔不幸患上肺炎,这才是笛卡尔真正的死因。

  心形线的故事究竟几分是真几分是假,还是留给大家自己判断吧。

《示儿》中诗人的遗愿是希望儿子看到祖国统一了,不要忘记告诉他的父亲;遗恨是没看到国家统一。《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

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克利奥帕特拉指定小恺撒和自己一同执政,事实上她在为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统治这个国家做一个铺垫。但人算终究不如天算。恺撒死后,东罗马的统治者安东尼(MarcAntony)听到传言说克利奥帕特拉帮助过他的敌人,这使他大为恼火。于是他传唤克利奥帕特拉到小亚细亚的Tarsus去,打算就此事好好地审问审问她。

女王欣然前往。结果她一去安东尼就把自己的本意忘得一干二净,不仅没能审问成,他还不由自主地跟着女王的游艇去了亚历山大。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冬天以后,安东尼回到了罗马。

也许是为了一种政治需要吧,一回罗马,安东尼闪电式地和屋大维的亲戚Octavia结了婚,这个时候,克利奥帕特拉和他孕育的一对孪生子也生下来了。安东尼回到东罗马以后,婚后生活并不怎么幸福,他一直在掂量着爱情和政治的重量,最终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战胜了一切。所以他在抵抗帕提亚人的远征途中,迫不及待地向克利奥帕特拉发去了信息。希望克利奥帕特拉能赶过来,并和他结婚。克利奥帕特拉接到信火速赶到了安东尼的身边,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屋大维看来,克利奥帕特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第三者。再加上早年和恺撒的一段前情,早使克利奥帕特拉声名狼藉。所以,屋大维认为是她勾引了安东尼,一怒之下向克利奥帕特拉正式宣战。

安东尼也是一个火爆脾气,攻打他的爱妻那还了得。于是小两口联起手来调遣了500艘战舰,准备和屋大维决一雌雄。无奈应战仓促,500艘船都被人家堵到了希腊的西海岸,船队全军覆没,两个人逃得性命之后,跑到亚历山大休养生息去了。

屋大维是那种得势不饶人的人,第二年,他就追到了亚历山大,又一次把安东尼杀得大败。克利奥帕特拉在兵败以后,躲到了为自己建造的坟墓里,希望借此避过搜捕。可是孤单的安东尼以为克利奥帕特拉已经死了,用真正的罗马方式拔剑殉情。可是临终之际,克利奥帕特拉派来的信使告诉安东尼她的藏身之处。生命垂危的安东尼坚持让人把他抬到克利奥帕特拉那里,幸福地死在了她的怀里。

克利奥帕特拉尽管藏在墓中,还是被屋大维抓了起来,他打算把这个漂亮的女人押到罗马去示众。可是克利奥帕特拉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她早已打算追随安东尼而去了。手下按她的嘱托,把一条剧毒的小蛇藏到了送给她的果篮里,她用小蛇成功地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如此浪漫的爱情悲剧,到底感动了铁石心肠的屋大维,他按照克利奥帕特拉的遗愿,把她和安东尼葬到了一块。但是他对小恺撒却有点不放心,最终杀了他才算了事。

此后埃及一直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直到公元642年,伊斯兰人占领了埃及并最终把她彻底同化。

(一)

外公外婆已经一起携手走过了50年。

我总是很奇怪,如此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是怎么在一起生活了那么久的。

外婆脾气火爆,动不动就脸红脖子粗的。外公却是温润如玉,从来都是不温不火的。

外婆开朗健谈,跟谁都能聊上几句。外公却是少言寡语,一天下来都蹦不出几句话。

外婆从小没念过书,大字不认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外公却念到了初中,电视上,圣经上,报纸上的字几乎没有他不认识的。

这两个人,无论是从性格、脾气还是接受过的教育来说,都一点儿不匹配。

(二)

小时候,我总觉得外公和外婆就是搭伙过日子,哪存在什么爱情。

外公和外婆的那个年代,很少是因为自由恋爱成婚的,大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外婆和外公的结合也不是因为“爱”,从外婆的话里我倒听出百般无奈和不情愿出来。

外婆总是在那念叨着:“我那时要不是为了达成你太外婆的遗愿,怎么会跟了你外公呢?”

是的,外公和外婆的结合只是为了圆了太外婆临终前的遗愿,可以让她了无牵挂地离世。

外公和外婆的相识很仓促。外婆是家族里最小的女儿,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已成家。太外婆,也就是外婆的妈妈突然病重,前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这个小女儿。在去世之前把小女儿的婚姻大事解决了是她最大的心愿。就这样,外婆被太外婆很仓促地介绍给了我外公。

外婆第一次和外公见面的时候压根没瞧上他,外公也压根儿没给外婆留下什么好印象。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棵大榕树下。这是他们相识后的第一次约会,也是唯一一次。

外公给外婆的第一印象是木讷和“闷”。这个比他大四岁的小伙子和她一路走着,一路相对无言,就只会傻呵呵地笑着。

外婆喜欢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外婆便觉得和外公呆一起闷的不行。

外婆羡慕人家小伙会说甜言蜜语,外公一句情话都不会说,就只会傻呵呵地笑着。外婆便觉得外公不懂情趣,一点恋爱氛围也没有。

尽管外婆对外公百般看不顺眼,最后为了完成太外婆的遗愿,还是答应她,嫁给了外公。他们赶在太外婆咽气之前快马加鞭地把婚事办了。婚后不久,太外婆就去世了。

后来,外婆对这段仓促结合的婚姻总是充满了不甘。“哎,要不我咋会跟你外公呢。要不是你太外婆病重,我是没办法才嫁了你外公啊。”

这个故事我妈小时候她对我妈说,我小时候我妈对我说,直说的我的耳朵都快起老茧了。我便知道了外婆是在无奈之下才嫁给了外公,不然她绝瞧不上木讷又嘴笨的外公。

(三)

外婆和外公的婚姻生活压根儿和“相敬如宾”搭不上边。

平凡夫妻的婚后生活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填满,他们的生活更多了一分调味剂“外婆经久不衰的吵吵嚷嚷”。

外婆总是吵吵嚷嚷的那一方,外公总是那个被吵吵嚷嚷的“受气包”。可是这么多年了,外公始终吵不离骂不散。

因为外公的“不配合”,外婆和外公总是吵不起来外婆骂外公的时候,外公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听着。任她骂,任她吵,就是不还嘴。一个人骂着怪没意思的,外婆骂得没意思了也就不骂了。

“这个死老头,耳朵像聋了一样,我叫你这么多声都听不见。”

“这个老头子,跟你说多少遍了,让你吃东西慢一点,非得像吃了这顿就没下顿一样吃的那么快。”

“这个老头子,像死的一样,我叫你做事一动不动站在那,什么忙也帮不上,还给我添麻烦。”

外婆脾气暴躁,每天总是挑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得拿出来说道说道外公,话里话外都是数落和嫌弃。

有时候外婆气急了,一些更难听的话也会脱口而出。外婆的话难听的我都听不下去,我开始心疼起我老实巴交的外公来。

“这个死老头,到死的那天才会好了”

“这个死老头,这辈子白活了。”

“我也是倒了八辈子霉才嫁给你,你可拖累死我了。”

可外公就像没听到似的,依然沉默地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也不知道他是听不到还是假装听不到。末了,对外婆露出他那招牌式的傻呵呵的笑容,外婆就拿他没招了。

不管你怎么吵,怎么闹,他就在一边看着你吵看着你闹,怎么也吵不散闹不走。我想,这一定是真爱了。

外公就这么陪着外婆吵吵闹闹了一辈子,用默默地行动表达着他朴实无华的爱。

(四)

外婆嫌弃了外公一辈子,却也从来没少为外公付出过一分。

外公不会做饭,外婆便任劳任怨地为他做了一辈子饭。

记忆中外公连最简单的蛋炒饭也做不好。和外婆做的饭比起来,他做的实在太难吃了。那次外婆不在家,他为了我生平第一次下厨。那顿蛋炒饭油花花的,不知被外公放了多少油,简直难以下咽。

外公有夜盲症,外婆视力很好。为了迁就外公,外婆便每日早早做好晚饭,赶在天黑前带着外公出门散步去了。外公看不清脚下的路,外婆便小心地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地牵着他的手慢慢往前走。又要时刻提着神,留心着外公是否会磕着绊子着。

外公近两年身体每况愈下,前年脑梗,今年皮肤癌。外婆为了外公的事儿没少操心,每次都是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外公住院的那段日子里,陪伴我外公时间最长的人还是我外婆。70多岁的外婆白天跟在我外公身边伺候着吃喝拉撒,晚上就和我外公挤在医院那张狭窄一米二的小床上。

外婆心思重,除了伺候我外公的日常生活,还每天为外公的身体提心吊胆着。外公养胖了,外婆却瘦了一圈。

这次外公不幸被诊断出皮肤癌,所幸发现的早,还不是很严重。

在外公刚被发现得了这个病的那段日子里,外婆总是着反反复复跟我们念叨着那么几句话:“老头子不得这个病的话,我就给他每天做做饭,我对他没什么要求,就偶尔能在我做事的时候搭把手就好了。”“老头子不得这个病该多好,我们两个人也好做个伴。”说着说着外婆就红了眼眶,哭了。

那么多年了,我越来越相信外公和外婆其实是有爱情的。不然他们怎么会谁也离不开谁了呢?

(五)

我想起了结婚时的宣誓词。

牧师:“新郎,你是否愿意娶这位女士作为你的妻子?你是否愿意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你都将毫无保留地爱她,对她忠诚直到永远?

新娘,你是否愿意与你面前的这位男士结为合法夫妻 ,无论是健康或疾病。贫穷或富有,无论是年轻漂亮还是容颜老去,你都始终愿意与他,相亲相爱,相依相伴,相濡以沫,一生一世,不离不弃,你愿意吗?

我想,外公和外婆做到了。

外婆一直埋怨外公不懂得浪漫,可外公这辈子其实做了一件浪漫的事。

他做的唯一的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了我外婆一辈子。他一直紧紧地牵着外婆的手,从懵懂年少到耄耋老年,牵了就没放开过。

写于无戒365天极限训练营第37天

我差不多十岁的时候,家里买回来一碟《三国演义》的DVD碟片。

十岁的暑假宅在家没事,一遍一遍的看三国。

看到赵云七进七出,顿时胸中激荡。看到诸葛武侯在五丈原跌落扇子,《哭诸葛》的歌声响起,不禁潸然泪下。

三国里的人物故事,是小学时最爱和人聊的。

后来不爱聊了,因为这太普通了,四大名著,又有几个人不知道呢?

这种特意喜欢点冷门的,大概是寻求特立独行的心理。

这些年很多喜欢司马家族的,我看到多少是有一些这种心理的。

相比于司马家族的阴鸷,蜀汉实在是一群理想主义的浪漫,尤其在乱世之中,怎能不爱?

受电视剧影响,大多人觉得刘备是一个爱哭的伪君子。

可是一个生来以织席贩履为业,历经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戎马一生,少胜多败,到47岁时依然一事无成,屈于人下,却从未放弃对理想追逐的人,怎么会是软弱的人?

而至于仁义,夷陵兵败黄权降魏时,曹魏都认为黄权在蜀中的家人必然被杀,只有黄权坚信刘备会善待自己家人,事实也是如此。君臣相互信任至此,更别提刘备父子和武侯这对千年君臣典范。

当然非常可以理解现在人们的难以置信,那个时代距离今天已经1800年了,而他们距离战国只有700年。战国时的战争,不加丧,不因凶,不鼓不成列,追击至多五十步。

记得高中时候,有个语文老师问我喜欢孔子吗,我说不喜欢,当被问为什么么时,想了半天,说觉得这个人太过于高大神话了。

语文老师说神话孔子的是儒家后人,他本身是非常有意思的人,我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

诸葛武侯也是如此,后人把他描述的多智而近妖,导致很多人产生反感于是走另一个极端,说着武侯其实不过尔尔。武侯什么水平,我想经历过的人最能理解: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不见其比。

剧中武侯的人物形象有两副:刘备死前,武侯谈笑风生,脸上总是云淡风轻。刘备死后,武侯就鲜有笑容。尤其是赵云死后,昔日战友都已离去,自己成为了那群理想主义者们最后的希望,燃烧起最后的光。

在生命的最后的六年,武侯对内治理政务,对外六出祁山,政务上培养接班人,军事上招降姜维传授兵法,实在担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而大概在传授兵法的过程中,姜维除了继承兵法,也继承了武侯那颗复兴汉室的心。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六年,使得一个曹魏的降将,能近乎偏执的去执行武侯遗愿。后主降了仍欲死战,想出幽而复明的计策。

常有人说,蜀汉的浪漫故事是建立在最终失败上的,如果成功,终究避免不了兔死狗烹。

我看历史历来不爱臆测,只看发生的事实。

事实就是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追随你一生。

事实就是为弟复仇,撕毁孙刘联盟,走上几乎不可能成功的路。

事实就是鞠躬尽瘁,含泪五丈原。感慨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事实就是继承武侯遗愿到最后一刻,我计不成,乃天命也。

事实就是这群初心不改的人,在冰冷的史书上,留下了温暖。

**《遗愿清单》:

两位老人的遗愿清单

《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2007)

时长:97分钟

杰克·尼科尔森&摩根·弗里曼

两位生命不久时相识的老人,其中一位非常富有。富有的爱德华·科尔偶然发现卡特的遗愿清单后,决定邀请卡特一起去完成清单上的愿望。

很久之前看过这部影片,当时很觉得感动。结合现在的大环境再看,多了些唏嘘。抛开影片中的富有条件,他们可以随意所欲的完成清单,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纵观现在,倒是让人没法那么自由了。

“我一直觉得预知自己能掌握的生命长度,反而会活得更无所顾忌,可事实证明,我没那么洒脱。”我也没哇,会害怕,哪还能肆无忌惮呢?人生得意须尽欢,但是真正能预知所剩时间时,恐慌会不会占据上风呢?但是又说,最后一刻之前,竭尽全力燃烧才不枉此行吧?果然,事情不到那个点,思绪就万般变化。

“人生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此时此刻。”影片令人感动,让人思考起生命的长短带来的意义,但是想一想,还是觉得此时此刻重要些,就俗套的说一句及时行乐吧。那些“遗愿清单”也可以作为日常的,阶段性的清单去完成。

想起柳俊烈在综艺里提到的,YOLO,You Only Live Once ”因为此刻不会再回来,如果能以最后一次的心态,去感谢每一个瞬间,所有的时日,都是花样青春。”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清单,我会写,那就去看看海吧,去看深夜的海,凌晨的海,日出日落的海。

**台词

你知道吗?事实上,当他们的灵魂到达天堂入口时,神灵会问两个问题,根据答案来决定是否能进入。

你这一生中感受过喜悦吗?

你为他人带去过欢笑吗?

曾有人作过这样一项调查,询问一千名调查对象,他们是否希望提前知道他们的死期,百分之九十六的人回答不愿意,而我则倾向于成为那百分之四。

我一直觉得预知自己能掌握的生命长度反而会活得更无所顾忌。可事实证明,我没那么洒脱。

“作为一位公共健康方面的专家,我深信有很多病人是死于探病人的同情,而不是疾病。”

“你想过要自杀吗?”

“自杀,我吗?”

“对。”

“当然没有。”

“就猜你会这么说,还在第一阶段。”

“什么?”

“一共分五个阶段,但…否认现实、愤怒、挣扎、抑郁、认命。你当然不会考虑自杀,因为你还在第一阶段,否认现实。”

“亲爱的爱德华,这几天我辗转反侧,不知道究竟该不该给你写这封信。最好我意识到,如果不写的话,万一我…于是就有了这封信。我知道上次分开的时候搞得很不愉快。我真的不希望再争吵中结束我们的旅行。这都是我的错,我很抱歉。但说实话,即使时光倒流,我还是会那么做。”

“弗吉尼亚说我像陌生人般离去,像丈夫般归来,这都要感谢你。我知道我永远没办法还你这份人情。所以既然还不了,不如让你再为我做点什么,去寻找你人生的喜悦吧。”

更使我感到自豪的是,他把我当成一个值得去深交的人。

最后,我想说,我们为彼此的人生带去了欢乐。

有一天,当我找到安息之所的时候,如果我碰巧在一扇有门的墙边醒来,我希望卡特也在那。

与我相伴,指引我抵达天堂。

虽然我到现在都无法理解如何去衡量人的一生,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当他逝去时,虽然他的眼睛永远的闭上了,但他的心灵却对世人敞开。

而且我肯定他很满意自己的安息之所,因为他被安葬在山上,而这是违法的。

人的生命如同流水一样,总会汇入同一条河流,流向那瀑布上方天堂所在的浓雾之中。

遗愿是死者生前的愿望。死者生前尚未完成、实现的愿望。

碧野《彩石斑斓》:“副指挥长遵照她丈夫生前的遗愿,把骨灰一半撒入水利工地的江河里,一半埋在原先打游击的大山区。”

康锋戟《三个闪光的数字》诗:“这光辉的遗愿如战鼓鸣,声声召唤后来人。

遗志,汉语词汇,解释是死者生前的志愿。出自《魏书·高允传》。后多指生前没有实现的志愿。

示例

清·钱泳《履园丛话·陵墓·唐工部郎杜甫墓》:“乃去土娄咫尺,迁就葬巩,既违祖遗志,而又悖元公襄祔之言,断无是理。”

据Jack的妻子说,Jack是出意外死的,但是Heath认为,Jack是被杀害的,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一,在那个时候,有很多反对同性恋的组织,专门迫害同性恋,Jack很有可能是被他们杀害的,另外,根据剧情,Jack因为思念Heath,在肉体上出过很多次轨,而且据他自己讲,他也很害怕,所以,也有可能是被他们杀害的。还有的人说,是Jack的老婆知道了他是同性恋,杀害他的,但我绝对不是,因为从最后Heath和Jack的老婆的电话中,我觉得Jack的老婆还是爱他的,应该不会这么做的,所以,Jack究竟怎么死的,剧本里其实也没说白,这个可能就是留给我们遐想了!总之,这是今年来难得的好片子!非常的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6048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