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翎多大了

马健翎多大了,第1张

马健翎

马健翎(1907~1965),中国戏曲作家,名飞雕,字健翎,陕西米脂人。他的许多剧作都是自己导演或亲自参加演出的。作品有《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窦娥冤》、《血泪仇》等。

中文名:马健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米脂

出生日期:1907年

逝世日期:1965年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白毛女》、《血泪仇》、《大家喜欢》等

人物生平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考入榆林中学,1928年中学毕业,在本县小学任教。

民国十六年(1927年),参加了中国***。

1928年中学毕业,在本县小学任教,同年加入中国***,曾任中共米脂县委宣传部部长。

民国十九年(1930年)冬,他被迫离开陕北到北京大学求学,在此期间,他对戏剧的兴趣日益浓厚。

1933年顶替其兄马云程入北京大学读书,失去中共组织关系。民国二十三年夏,因探兄病,来到西安观看了易俗社等很多班社演出的新戏,对王天民、李正敏、王文鹏、和家彦、苏哲民、马平民、耿善民等名角的演唱特征,都作了认真的比较研究,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

1934年肄业于北京大学。民国二十四(1935年)年肄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河北清丰师范任教。赶写出话剧《冲上前去》和京剧《辱皇后》两个剧本,配合了抗日募捐宣传活动。1936年肄业后先在河北清丰简师任教,1937年回陕在延安师范任教。在延安组织乡土剧团,创作演出抗日内容的话剧《中国拳头》和秦腔《一条路》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回到陕西,在延安师范教学,组建乡土剧团,自己兼任编剧和导演,创作演出了话剧《大中华的儿女》、《中国的拳头》、《上海小同胞》和京剧《逃难图》等。《大中华的儿女》,亦名《国魂》,后改为秦腔,经毛泽东提议改名《中国魂》,这是马健翎早期的代表作,多年来久演不衰。民国二十七年,参加了著名诗人柯仲平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从此离开了教育界,投身于他终生执着追求的戏剧事业。

1938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他率乡土剧团大部分人员加入,被任命为民众剧团编导主任,正式开始戏曲艺术生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一周年,在延安演出了他第一个秦腔现代剧《一条路》。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秋,创作出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通过王仁厚一家从国统区河南到解放区延安的遭遇和不同待遇,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现实,歌颂了中国***领导下的解放区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这个戏演出后,周扬著文称赞这个剧本“提出了阶级斗争主题,赋予了这个主题以强烈的浪漫色彩,同时选挑了群众熟悉的所容易接受的形式。”陆侃如则预言:“中国文学史上,这个戏剧一定要占个重要的位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西北文委授予《血泪仇》剧本一等奖。同年十一月陕甘宁边区召开文教大会,授予他“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49年3月,将《血泪仇》、《穷人恨》、《大家喜欢》、《保卫和平》四个反映解放区文艺创作成果的剧本,选入了《人民文艺丛书》。

1949年7月,马健翎以西北代表团副团长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全国剧协常务委员、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备委员会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西北文化部副部长兼戏曲改进处处长、西北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虽然公务繁忙,但他为繁荣社会主义戏剧创作,仍然在辛勤地耕耘着。先后改编丁秦腔《四进士》、《太平庄》、《游龟山》、《游西湖》、《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优秀传统剧目。

1952年,他改编的《游龟山》,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剧本奖,并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会后在天津、保定、太原、西安等地演出数十场,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戏剧界的好评。1956年,在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游龟山》获得剧本改编一等奖,后成为秦腔和其他地方剧种盛演不衰的优秀剧目。

1964年马健翎等创作的现代戏《蟠桃园》,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受到了批判。1965年7月,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摧残,10月18日,在西安含冤逝世,终年五十八岁。1980年4月7日,陕西省委在西安为马健翎昭雪平反,并隆重举行了马健翎骨灰安放仪式。

1965年10月18日逝世。

作品

1939年中共中央提出“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三大政治口号,马及时创作了大型秦腔戏《三岔口》,形象地教育民众克服投降反共逆流,争取时局好转。同年冬,为了迎接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他又创作了秦腔小戏《干到底》,歌颂中国工人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作用。次年,他创作了中型眉户剧《两亲家》,宣传婚姻自主。特别是眉户喜剧《十二把镰刀》的创作和演出,进一步表现了他丰富的生活实践和卓越的艺术才能。这个反映边区人民参加生产建设的喜剧,深受边区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根据地各剧团都排演了这个戏。1941年,马恢复了中共组织关系。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指引下,马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创作了闻名全国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该剧以鲜明的阶级感情,反映了国民党和***领导下的两个世界;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统治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深重灾难,热情地歌颂了中国***领导的解放区光明幸福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王仁厚这个极其贫苦、朴实、憨厚、勤劳勇敢的农民典型形象,对教育群众鼓舞军民士气起了巨大的作用。1944年,马创作了反映边区政府和人民把懒汉二流子改造为新人,最后皆大欢喜的生活喜剧《大家喜欢》。这个戏在陕甘宁边区文教英模大会上演出,得到了与会同志和领导的一致赞扬。为了反映抗战胜利后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自由的愿望,马创作了《一家人》(亦名《保卫和平》)和《穷人恨》等剧本。《一家人》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双十协定”,阴谋发动内战的险恶用心;《穷人恨》表现了广大农民反抗地主压迫、争取翻身解放的迫切愿望。这些戏剧紧扣时代脉搏,起到了动员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马既是一位多产的现代戏作家,又是一位创作历史剧、改编传统戏的能手。1942年到1948年,经他编写、改编的戏曲作品有《打渔杀家》《葫芦峪》《王佐断臂》《回荆州》《斩马谡》《金沙滩》《反徐州》《八大锤》《顾大嫂》《鱼腹山》《伍员逃国》等。这些剧作情节感人,语言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演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曾观看过部分戏剧的演出,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彭德怀、王震先后写信,对马的戏在革命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英模大会上,授予他“特等模范”奖状和“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49年8月,马作为西北解放区的代表,赴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受到毛泽东等***的接见。

他在清丰师范和延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创作排演宣传爱国抗日的京剧和话剧。正式从事戏剧创作后,运用秦腔、眉户等艺术形马健翎的《血泪仇》演出剧照式,积极反映现代生活,为传统戏曲与新时代相结合作出了贡献。他共创作、编写了60余部戏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饱满的战斗热情,深受边区人民喜爱。整理或改编秦腔传统剧目和编写秦腔新的历史戏,是其戏剧活动的又一重要内容。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和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主席、副主席,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剧院院长等职。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国***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领导和团结广大艺术工作者,挖掘整理出了一批民族戏曲传统剧目,改编了秦腔传统戏《游龟山》《四进士》《游西湖》(与黄俊耀等合作)、《窦娥冤》《赵氏孤儿》;还领导创作了大型眉户现代戏《雷锋》《两颗铃》等,其中《游龟山》曾在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中荣获剧本奖;《大家喜欢》《查路条》《血泪仇》等五个剧本被翻译在国外发行。1962年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集》。

后人纪念

马健翎雕像由陕西省雕塑院设计完成,高28米,为铜体结构,暗红色花岗岩底座。这位“美髯公”身披大衣,拄着拐杖,沉思着凝视远方。雕像背面为马健翎生平简介,两侧是部分捐赠人名单,正面镌刻的“人民艺术家马健翎”8个金色大字格外庄重。

年茶饭

不妨到热情好客的延安人家里过一个肥年。你坐在烧得滚烫的热炕头上,尝遍他们做好的年茶饭。

年茶饭种类繁多,有茶有饭。茶食简单,将黄米压成面,放没炒熟,搅进去芝麻、花生、瓜子仁,再将杏仁泡甜炒干,压成面搅在一起,喝时再煮熟。就着麻花、排叉,一般当早点。而米酒专门为佐餐之用。主食有白面馍馍,软米油糕。豆沙馅黄米馍馍,象个圆圈一样的油馍馍,切得象纸一样薄的灌肠……年三十晚上这顿饭,真能使你应接不暇。旧风俗不得吃米,现在也有吃大米饭的。其实,吃饭为次,真正引起你极大兴趣的是那些丰盛的菜肴。吃一回八碗吧!把猪、羊、鸡、鸭、兔子诸种肉做成八大盘菜,一齐给你端到面前。或者,将八种菜积于一碗,一人一碗,又称“首顿八碗”,也有做成十三碗或十五碗的,雅称十三花、十五观灯,多则能上二十四个菜。

延安的年茶饭摆法很讲究,主食由小盘盛上,要量少样多,各种食物都得吃遍。菜蔬摆法:桌子中间多为一只肘子,桌子四角对称摆凉菜。富有盈硕的家庭,四角多为荤菜:猪耳朵,面灌肠、卤肝、酥鸡,还加一只火锅。一桌为一道,吃完一道,再上一道。光景较差的家庭,碗底淡菜,上边盖肉。汤菜多为杂烩,由新鲜的白菜煮海带、粉条、丸子、烧肉片组成,也叫粉汤。三十晚阖家聚餐,一般不得缺员,取团圆之意。吃饭前后,均可喝酒,一般饭前先喝米酒,再喝白酒。“平时敬老,年节敬小”,除夕夜的第一杯酒,当属小辈人喝,取少者长岁,先饮;老者衰老,后饮。席间行令猜拳,长幼同视,输者罚酒,善歌者唱酒曲。

正月初二以后,延安人开始请客,也叫拜年饭。请客主要在户族之间进行,让别人来尝自己的年茶饭。户族请客,要请全家老小,尤其要请年长者,尊为上座,虽不算宾,但要以宾相待。然后,再进行回请。这种请客,实际上是为了密切家户本身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比较一下各家主妇做年茶饭的手艺高低。这时间,整日里大家饮酒作乐,品尝菜肴,共叙家事。当然,这期间上门来的人都算客,都要置酒相待,薄别人便是薄了自个儿。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

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延安精神”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它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扩展资料:

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

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延安精神把***人和革命者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水乳交融,使中国***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民国的浪漫是充满诗意和美好的,清晨第一缕曙光照下,在阳春三月的烟雨江南,人们挑着小扁担卖儿卖女。中午娇媚太阳像一个青春的少女,阳光照在被抽的皮开肉绽的庄稼汉身上,温柔的抚摸着。下午的时光是闲暇的,衣装整洁的买办牵着洋装姑娘的手喝着下午茶,看着抢食半块馊饭的乞儿,就像小狗一样活泼,少女咯咯的笑声就像银铃铛。夕阳西下,穿着破单衣的白发老叟寻到了一座破房,他开心的笑了起来,今夜的风不再无情。民国就是这样,诗意盎然,富饶雍容,愿希冀民国的你也能梦回彼朝,变成一个庄稼汉,在地主老爷鞭下歌唱,化作一个姑娘,在丘八身下欢笑,或者一个乞丐抱着半个馒头开心的做着永醒不来的美梦。民国是流着蜜和牛奶的黄金时代,到处是金色的校园和霓虹的十里洋场,愿你在灯红酒绿的大上海,也能如愿变成一个饿殍。

民国最浪漫的一刻就是这个罪孽的魔鬼被消灭时候,只是遗憾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个恶魔被公审推上绞刑架的画卷。

延安市

延安是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城市。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终点,以及中国***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故被视为“革命圣地”。主要景点宝塔、窑洞等,多为中国***的历史旧址,附近有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等人文自然景观。

历史

延安,又称肤施,夏,延安属雍州。商,属鬼方。西周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犬戎和猃狁的领地。 春秋时期白翟族在延安地区居住。延安城始建于战国,称“高奴”。 秦汉时属上郡。楚汉相争时翟王董翳以此为都。隋唐时延安设延州、丹州、敷州、坊州等。宋代延安属永兴军路,1089年升延州为延安府,是对抗西夏边陲重镇。《水浒传》中第一回便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元代置延安路,包括鄜州、葭州、绥德州(后两个州现属榆林)。 明代改设延安府,沿至清代。中华民国初1912年属榆林道,后由陕西省直辖。

1934年中国***在此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1937年9月成立陕甘宁边区。1949年5月***执政后设陕北行政区。1997年1月设地区级延安市,撤销县级延安市,设县级宝塔区成立延安市。

地理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西安以北371公里。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全市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属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名人

范仲淹、沈括、种谔等政治家都曾治理过延安。

韩世忠:宋朝名将。

高迎祥: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岳伯父。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延安地区米脂人。

刘志丹、谢子长:中共***。

路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名胜

壶口瀑布:黄河上最著名的瀑布。

黄帝陵:黄帝的陵墓。

宝塔山:初创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有延安宝塔、宝塔山摩崖石刻等。

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等中共中央在陕北时的遗迹。

历史名城:延安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邻,西面与甘肃接壤。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五千多年前,轩辕黄帝在这里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夏朝,延安属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延安先后属白狄、晋、魏、秦国所有,秦汉属上郡所辖。魏晋南北朝,延安先后纳入前秦、后秦、大夏的版图。隋朝大业军间始设延安郡,唐宋为延州,明清为延安府,民国期间属榆林道。建国前,延安为陕甘宁边区首府。1935年至1948年,延安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建国后成立延安地区。1982年延安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古迹方面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稼坪;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延安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著名的有陕北民歌、安塞腰鼓、上元转九曲等,这些都为陕北农民喜闻乐见。

延安属于暖温带,年平均气温为93oC,夏季的延安城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这里每天早晚和中午的温差较大,你不妨准备几件稍厚些的衣服。每年的7、8、9三个月是旅游的最佳时间。

毛泽东在延安的读书生活

我们在参加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和军队高级将领传记的过程中,曾到过一些革命纪念地收集历史资料,并采访了一些革命老人和专家学者,获益匪浅。深感编写史书和传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在革命圣地延安采访到的一些关于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读书生活的轶事,尤令人敬佩,催人奋进。从凤凰山到杨家岭,从枣园到王家坪,毛泽东曾经使用过的书桌、书架、书箱等物品,都摆放在他的故居里。身临其境,在毛泽东居住过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仿佛能见到他博览群书、勤奋笔耕的身影。

1937年1月,毛泽东到达延安后,通过各种渠道从国民党统治区购买了各类书籍和报刊,后来,他的书逐渐多起来了,直到他的书架和床上都摆不下了,只好在离他住处不远的一间平房里放了一些书,并由专人替他管理。后因日军的飞机轰炸延安,他又将存放在平房里的书转移到一个比较深的窑洞里,保护起来。毛泽东读书学习和写作时非常专心,当时,延安的条件非常艰苦,冬天也很冷,有时他的手脚都冻麻了,便放一盆炭火在桌子底下,炭火经常把他的棉鞋烧坏,他把棉鞋上的火熄灭后,继续坚持读书写作。

在延安枣园毛泽东故居的办公桌上,还放有一根铁条,这是在大生产运动中,延安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当时,延安人民怀着喜悦的心情,把这根来之不易的铁条样品敬献给毛泽东,并向他报喜。毛泽东十分珍爱这根铁条,爱不释手,并把它摆放在案头。既作镇尺用,又用于健身。有时候毛泽东写作时间长了,手指发酸时,他就拿起这根铁条握一握,使手指放松一下再继续写作。

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窑洞里,摆放着一张木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架和一个木箱,还有一些小木凳。毛泽东习惯于晚上通宵的学习和工作。当时延安没有通电,毛泽东晚上写文章和批阅文件,都是点着蜡烛照明,昏暗不稳的烛光使眼睛非常疲劳。他感到累了,就用双手干洗几下脸,揉一揉双眼,再到窑洞外活动活动腰腿,走一走,又回到窑洞继续写作,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才睡觉,上午10时起床继续学习和工作。

据几位革命老人回忆,每到星期三晚上,毛泽东都约10来个人,在他自己的窑洞里开哲学座谈会,当时,参加的有何思敬、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许光达、肖劲光、陈伯钧和郭化若等人。他们围在一支蜡烛前,漫谈马列主义哲学。每次都是毛泽东亲自主持,并事先指定一个报告人,准备好发言提纲,作中心发言,然后让大家发表意见。毛泽东对每个人的发言都认真听,并作笔记。毛泽东酷爱学习马列主义哲学,引起了许多中高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初步形成了党政军干部学习哲学的热潮。

毛泽东还经常到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去讲课,他讲哲学深入浅出,讲得非常生动、活泼、有趣。他历来都是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两句成语统一起来,认为教学相长。毛泽东在刻苦学习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还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和讲堂上解放出来,他竭尽心思不断地把唯物论辩证法用通俗、易懂、易记的语言传播出来,创造性地发展了辩证法的许多方面,如“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一分为二”、“要抓主要矛盾”、“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和“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等等。毛泽东勤奋地刻苦地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始终立足于与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相结合,对马列主义理论作出了贡献。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住了10年,他博览群书,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在他的书架上摆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还有许多线装的中国史书。在这期间,他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共撰写了100多篇文章,后来收入到《毛泽东选集》中的就有92篇。《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延安时期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写的。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了23万国民党军进攻延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总部从延安撤离的时候,别的东西丢了很多,但是毛泽东的书,大部分都带着走,特别是他加了批注的那些书,他一直带着转战陕北,经过千辛万苦,辗转千里,后来带到西柏坡,以后又搬到了北京。在撤离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就说过:寸土必争,这是对的,但是要看怎样争,“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告诉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到延安来的。我们下次在哪里见面呢?可能不在延安了,也许是南京、上海或者是北平吧?”历史证实了毛泽东的英明预见。这与他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孜孜不倦的读书生活与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延安市,简称“延”,陕西省地级市,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 ,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

秦汉时,延安属上郡(郡治肤施,今榆林市南)。秦昭王时期,秦在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县治在今延安城东尹家沟。这是延安筑城之始,其城垣迄今犹存。

民国二年(1913年),延安属榆林道。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05月,撤销陕北行政公署,成立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0月,改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延安专员公署。1996年11月0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延安更是中国革命圣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风景名胜

延安市境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革命旧居140多处。

延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中国第一号古墓葬——轩辕黄帝陵(5A)、宝塔山景区(4A)、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4A)、中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延安国家森林公园、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956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