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古代中国好听的地名

50个古代中国好听的地名,第1张

我是个古代我国好听的地名

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辉煌灿烂的文化体现在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甚至连取名字都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寓意、不管是人名也好、还是各个朝代不断更易的地名也罢、读来都觉得寓意深远、古韵绵长!小编总结了历朝历代最好听、最特别的十个地名、供大家欣赏、玩味!

中国历朝历代最好听的十个古地名:寓意深刻、古韵绵长!

1、朝歌:殷商王朝四代国都

意、是西安的古称,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它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也是当之无愧的十三朝古都、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华夏民族的摇篮!

当然、历史上好听又特别的地名还有很多、而且这里的总结多多少少都带有小编的主观喜好、所以欢迎各位多少。

所以在我国古代,好听的地名还是非常多的,这只是列举的其中一部分。请客又朋友们收藏好,才知道各方面的内容啦。

  潼关县

  商代隶定国,称桃林。周代为畿内地,录虢国(北虢),称“渭汭”。春秋时称桃林塞,隶晋。晋侯使詹嘉处暇守此防秦。战国,秦厉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隶魏。 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设宁秦县, 属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前202),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渭河水运、船库。后以船司空官名为县名,隶京兆尹。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隶后承烈郡。 东汉复名船司空县, 隶司隶校尉部。 建安十八年(213),船司空县并入华阴,隶京兆尹。后经三国、魏、晋275年均属华阴县。北魏永熙三年(534), 属定城县(治所在今公庄村北之定),隶华州华山郡。西魏时定城县并入敷西县,直至北周。

  隋开皇三年(583),属敷西县隶华州。大业三年(607)改隶京兆郡。五年(609)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之。唐垂拱元年(685),华阴县改称仙掌县,天授二年(691)分仙掌县东部(潼关)设潼津县,隶虢卅。圣历二年(699) 三月,改属太州(治所在今华县)。长安二年(702)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

  神龙二年(706)复名华阴县,本县属之。 后经五代、宋、金、元约670余年,均属华阴县。明洪武七年(1374)设潼关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九年(1376),设潼关卫,属河南都司(明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说洪武三年设潼关卫)。永乐六年(1408),属中军都督府。

  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关卫,五年(1727),设潼关县。 乾隆十三年(1748) 改设潼关厅,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国二年(1913)废厅,设潼关县,属陕西关中道。二十二年(1933), 属陕西。二十八年(1939)属陕西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大荔 县)。三十六年(1947)属陕西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华县),直至解放。

  1949午5月29日潼关解放,本县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甘宁边区政府。1950年5月,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西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后,直属陕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本县与渭南县合并后,设潼关人民公社, 属渭南县,隶陕西[/u民政61年8月15日恢复潼关县制,属渭南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渭南地区行政公署),隶陕西人民政府,至今。

地名的分类和起源

地名种类繁多,意义各异。在这里只能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种类。而且部分地名分类的界限也比较模糊,既可以说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说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细抠其类别了。

一、以地貌特征或地物命名。

如黑龙江、大横沟、青崖头、石崖只、窑子门、中岔口、岭底、坡头、沙凹、红土坡、苌池、红崖底、窄门只、车箱、磁盆水、宽坪、白石、黑石窑、黄龙头、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龙村”,它是以背着一条南北走向如龙的山貌与村落所处的地形而命名为黄龙头(龙王头)、黄龙凹、龙潮湾和青龙坡。还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还有一种格式,是姓氏与地名的结合,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格式的综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异的地方,这样的名称不胜枚举。如家,一般第一个是姓氏,第二个一般说的是地貌,如沟、梁、峪、陵、丘、阜、畈、墩、乡、亭、聚、坞、壁、垒、戍、堡、镇、铺、集、市、场、务、平、坪、门、砭、碱、寺、塔、咀、店、渠、岭、湾、汇、垴、川、场、窑、城、台、池、坳、屯坎、坟等等。具体如:亢家沟、李家梁、戚家庄、马家砭、肖家汇、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贺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垴、贾家峪、郑家沟、刘家坡、赵家岔、郭家坪、苏家岭、袁家梁、王家湾、朱家坟等。

其中如 “岳各庄”这种名称,是由于发音的变化演变过来的。岳各庄其实就是岳家庄而已,这些都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而来的。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应与当时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带“不”字,可以认为是“不”这一古代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音造成的,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的部族迁徙有很大帮助。有些是姓氏+地貌词+子这种格式的,如:牛寨子,郝窑子等。还有如八王坟、公主坟等格式的地名。与地貌和姓氏有关的地名种类繁多,是最常见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河北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 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中国的很多地名中都带个“洲”或“州”字,在这里也有必要特别说明一下。

古人在制作了“川”字的基础上,为表达“川”中的小岛,才制作出“州”字。“州”的本义是河道中的小岛(或称沙洲)、水中陆地。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周南·关睢》篇中有“关关睢鸠,在河之州”句。《说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在上古洪荒时代,人们还没有建立行政区划的概念和区划单位,帝尧曾经把“水中高土”“州”划分为九个区域(九州)来进行管理。这就是后人把“州”作为一种行政区划的雏型。但秦、汉前“州”的范围很不确定,有“九州”和“十二州”之说,还有“大九州”之说`。皆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始于京师附近地区外,分境内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置刺史巡视境内。东汉末“州”始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后世“州”作为行政区划或存或废,范围或大或小,但仍沿用至今。当“州”被用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来表示“赤县神州”之后,再用它表“水中陆地”似有欠妥,于是古代文人又在“州”字前面加上一个“氵”部首,用“洲”来替代“州”,让“洲”拥有了“州”原来的涵义,而“州”在现代汉语言中只局限于作地方行政区划名,城市地名。在我国县级以上带“州”或“洲”的城市名称中,除了“株洲市”和“满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二、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决定了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以及其意识形态。孟子也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国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宗法社会的人们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为地名中最富区别意义的亮点。其格式一般村(乡、县)。如河南省的卢氏县,还有部分村名如姜家、韩家、弥家、李村等。此外还有诸如秦村刘家、秦店张家等格式的村名。

但是,也有地方是反过来的,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三、以方位命名。

如北坡、北社、北娄、北沟、北崖湾;东寨、东垴、东坪、东园、东坡、东山、东拦;南村、南沟、南河、南岭、南社、南流、南峪、南咀、南贝子;西村、西杜、西社、西湾、西峪、西掌、西坡、西垴、西山头;中兰、中庄、中社、中兴道、中心梁等。方位常常还与姓氏相结合,这个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

与“州”一样,“阴”“阳”也是地名中常出现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都知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中国古代根据《易经》等发端出来的风水堪舆学大有讲究(并非完全迷信,参看《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一期)。因此将地势的起伏等都采用阴阳五行的方式加以描述。

因此,山的南方因为能照到太阳,称为阳,山北称为阴;而水(河)正相反,水北为阳,而水南为阴。但也有例外,湖北汉阳却在汉江的南面,其原因是历史上汉水改道,由汉阳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称未变,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特例。

四、以植物命名。

如苹果园、枣林沟、榆林垴、麻地沟、杨林窑、香草坪、柏石、芦芽沟、椿树底、檀山沟、杳树坡等。

五、以动物命名。

有鹿峪、马乡、熊坪、鹤山、猫铺、豹川、羊泉、鳌头、骆驼道、獐儿坪、绵羊坡、虾蟆垴、狮子坪等。

六、以神话命名。

有仙人、神泉、石佛、普贤、寺坪、禅房、佛堂、泥河、石牛、神头、观音堂、罗汉堂、降香坪、狮子神、老石神、玉女峰、望夫台等。这些地名的起源都跟某个古老的传说有关,如:

山西神池县——因明代在境内建有神地堡,并在堡西门外有池水,相传其水“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

陕西凤翔县——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

狮子神村——传说,一少女路经此地遇虎,呼救,突然跳出雄狮咬死老虎,女得救,狮无踪。村民立狮神庙供奉,易村名为狮子神村。

寺底村——在昔日此地无水,一日忽见白鹿刨乱石,泉水涌出滔滔不绝。故村名曰神泉村。又因村落处于北寨坡“当里寺”之下故俗称“寺底村”。

罗汉堂村——传说,五台山文殊寺运送100尊铁罗汉经此遗失一尊,化人借宿未留而坐化原形,村民建崖堂置其中供奉祭祀,随即更村名为罗汉堂村。

七、源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地名。

即以历史人物或与其相关的历史活动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和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以及某一历史史实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长仙门、通远门、迎恩门等。

祁县,因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食邑于此,而得名。

介休(市),因相传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偕田隐居并死于境内之绵山而。

稷山(县),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稿,后称为此山为稷王山,此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

左权(县),古称僚阳,后几经改名。1942年9月,为纪念左权将军在此殉国,改名左权县。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县,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经此地时,听到官军破南粤(今广东)的喜讯,遂改县为为闻喜。

灵石(县),因隋文帝开皇十年挖河道时发现的古代陨石而得名。

八、含有寓意的地名。

这些地名要么是有史料记载、要么有时引诗为名。一般来说都为城市的名称。山西有个繁峙(县),因“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而得名”。因此,“繁峙”,实际上就是对该县境内高山环绕的地势特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举例如:

成都: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乐史认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还有一说是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再有就是根据《山海经》有“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记载,认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国名,其字形为戊与丁的合体,戊是斧钺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落酋王的权力的象征。“都”字在藏语中指两条河的交汇处 。按照这样的的解释,成都二字的含义就应是成侯居住的(两河交汇的)地方。也有人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这种起源饱含争议的地名,在中国也是比较多的。

长春:关于长春地名的由来,从一些地理资料记载,有如下说法:一说是,长春之名是以长春花而命名的。此种说法,《满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二说是: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放由此起。而建置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由此得出长春之名,是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长春堡之名由何而来呢,据1982年《长春地名》资料记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则,长春堡是沿用了辽金时代的长春州的旧名,因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三说,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爱”的诗句,于是嘉庆5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无锡:“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有些人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九、合并或更改的地名。

主要是指在建制变更中,因两地名合并而成的新地名。如:

山西临猗(县):临猗(县)因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而成,而得名。

陕西的醴泉(县):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该县拥有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而1964年为简化“醴”字改作“礼泉”。

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市、海勃湾市合并。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县、博山县合称,后设特区,辖有两县;后建制名屡变化,最后为地级淄博市。

辽宁省盘锦市:锦州市盘山县升格,取盘山、锦州各一字。

通过对地名起源研究,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特色等。四川安乐县有个“卧佛沟”,人们沿着这个耐人寻味的地名,果真发现了一尊巨大的石佛及盛唐时期释迦牟尼涅磐的岩刻画像,还发现古人埋藏的40多万字的佛经,为佛学研究和唐代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夏、商、周是我国上古时期三个相继的朝代,然而长期找不到夏朝的物证。1977年,考古学家以河南登封县一个叫“王城岗”的古地名为线索,在那里挖掘出城墙基槽,经C—14测定为夏朝遗址。

“夜郎”借用的地名是汉朝时的地名,汉代时的夜郎在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唐代时的夜郎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诗中的夜郎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此地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2、作品赏析:

此诗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使之同样具有感情。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古人文化高,甘肃保留古名最多,所以好听,像石家庄,枣庄,合肥,这都是现代人起的。

在甘肃待过三年,感叹甘肃很多地名确实起得好,省地级市名就不说了,仅很多小地方的名字都朗朗上口,如会宁、静宁、永登、天祝等等,一看就是有水平的人起的,有文化底蕴。甘肃历史悠久,自然就古名称就流传下来了,不想有些活跃的地方,出个瞎招就改地名,石家庄,枣庄。驻马店这些接地气的名字就是好榜样。

天水还有一个更好,大家更羡慕的名字——龙城!好多人都想争这个名字,但从飞将军李广那时候开始就就叫龙城了,因为历史太久远,更权威,只能望而却步,共同仰慕——羲皇故里,龙城天水!

汉武帝时期打通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北是蒙古高原,南是青藏高原,是抵御匈奴的重要根据地,是向西域诸国展示大汉帝国的窗口,名字都是武帝钦定的自然不差。

应该大力弘扬地名文化,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每一个地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它的前世今生,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讲好中国地名故事,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地名文化。

甘肃在地图上就像一根羊腿骨,不过那里的羊肉真的很不错。 兰州的手抓羊肉,做法都是临夏州的东乡县传来的,比我在内蒙吃过的好了几条街。 白银靖远的黄焖羊肉,香! 金昌羊肉非常有名,开车路过永昌的时候肯定停下来吃一顿。 酒泉的手抓羊肉,还有裕古族的清汤羊肉也非常不错。 敦煌靠近新疆了,受新疆的饮食文化影响非常大,烤的羊肉串都是大块羊肉串起来的,甩其他地方10条街,不用去新疆就能品尝到美味的羊肉串。 我们还在张掖的山丹县找到了一家壤坑肉,喝着啤酒,吃着羊肉,配着馕,除了当时天气冷了些,没别的话了。

 定西,天水没啥好羊肉,平凉的羊肉泡馍在整个甘肃省都非常有名,但我私下里觉得不能和宁夏固原的羊肉泡馍相比,但西安的羊肉泡馍在他们面前连头都抬不起来。 武都的饮食文化和四川非常像了,羊肉泡馍里放了一堆的花椒,喝完汤后底下都是花椒末,只能说很不错,但不如别的地方有羊肉原生态的鲜,香。 任何离开甘肃的羊肉,就和牛肉面一样,完全没了那种味道,这也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我们甘肃全国营利水平倒数第一,教育文化投资不及宁夏,科学技术创新投资不及陕西省,一带一路甘肃慢半拍让人都无法相信…慢。

从宁波一江苏一上海一陕西一甘肃一新疆一吉尔吉斯一士库曼斯坦一俄罗斯一直到西班牙的马德里。甘肃就是一个字慢。都过20年了经济支撑还是酒钢一玉门油矿一兰州右化一一金昌有色一白银有色一庆阳的石油。看看吧都是些高耗能企业会有那么一天用完了怎么办?我们的甘肃人的创业精神焕散了吗?没有。只是领头羊和放羊的人儿没有把事当回事去做。我走过走过许多的地方每每朋友介绍各自家乡的时候都是先说庆阳,不会先说甘肃的。朋友问交通便利吗?答:骑骆驼上下班。都是沙漠吗?答:黄土高坡。有啥特产吗?答;牛羊肉。

唐以前甘肃属雍州管辖,宋代才有甘肃一说,也是以河西为主。直到康熙早期才把陕西的陇山以西划归甘肃,而把甘肃的河湟南部归青海,阴山一线归蒙古。甘肃原来的南北走势成了现在的东西走势,更把关中拦腰斩断,甘陕各占东西。公允地说,秦陇之地本为陕西故土,也是由康熙朝才归了甘肃,因为这个原因 许多秦腔爱好者就总喋喋不休,搞无聊。从字面上理解发挥,甘肃有自然独特风景优山美地,客气质量很高,基本上常年阳光明媚,雨水比较少,所以个城市用兰州命明,故名思义,兰天白云。

酒泉这个地方有泉水,用泉水做酒是取之不尽的天然泉水,所以此地就用酒泉命名。张掖是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地区,此人可能有他所在地的历史故事,后人为记念他而用名字命名此地区。武威:在这个地区兴起的武术之人层出不穷,传世之今,展示武术威望魅力,所以干脆取此地名为武威。嘉峪关:这个地方重山俊岭,大侠谷特多,历史自然雨水的冲刷使得山谷顶端有奇特的奥妙游人惊讶不已,美丽的大侠谷中间穿贯着摇船夫,坐满的游客观赏风景,所以此地用嘉峪关合地名,嘉就是最好的赞扬,渡完了谷道称关口所以嘉峪关由此而来。

金昌,白银不算,因为是新兴城市,工业材料命名,最有历史内涵的是张掖,酒泉,武威,张掖,张中国之臂掖,这里的人大多是以前西夏人的后代,有历史内涵。甘肃唱的是秦腔,甘肃早前是鬼方,后来还有有什么狗——犬戎。周朝在西,商朝在东,凤鸣岐山,然后周王朝打败河南人,定都猜想在岐山一带,大概是咸阳、长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周朝为稳定自己统治,做了一个无奈之举——平王东迁。那黄河以西还是不依不饶。这时候,就有人㧓住机会了,那就秦人祖先。把平王一干王室,送过了吕梁山。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甘肃对中国来说更为重要!从黄河人类的起源,到春秋战国,在到新中国的成立,甘肃是历史要地,革命要地。拥有全国56个名族的2/3以上的名族地区。中国黄土高原的第一站。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链接青藏高原,北靠蒙古草原和新疆沙漠地带,东接陕西古都,南邻巴蜀,是历史必争之地。

河西走廊的每一个城市几乎都有历史的沉积,2013年——2015年,我一个人一部相机,用了三年时间几乎沿着河西走廊走了一遍,主要是为了印证我曾经学习过的历史、中国佛教的东迁和那些时时萦绕在脑海的诗词,人的一生有了这一次漫游无憾了。

甘肃:是我国比较困苦的地区之一,往往困苦地区的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兰州西边靠近沙漠:风沙较大:人们希望天蓝水绿:所以:带兰:州:是过去属比较大而繁华的地方!所以:便以:兰州:命名。中国的地名一般都有几个特点,姓氏命名:山河命名:美好愿望命名。纯属个人观点。

一、地名与具象思维

汉民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具象思维的特征它不像欧美民族那样注重填密的分析、论证、推理,而是从整体上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把握在思维过程中从直接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具象化,所以直观性、形象性和具体性是汉民族的具象思维核心

汉语词汇的形象性最能体现汉民族具象思维的特点,它以视觉形象为主,辅以感觉、听觉、味觉、嗅觉、动觉等形象这些形象词多以联想、类化、比喻、借代方式构词,使词汇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使人见其词而晓其义,甚至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想象得出,具有修辞功能人们为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依据往往凭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摄取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的特征为地方命名,力求把它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形象的感受如海南的五指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山有五峰,极高大,屹立如人指”该书还说:“贺兰山盘踞数百里,上多青草,遥望如骏马,北人呼骏马为贺兰也”这类地名在我国相当普遍,又如象鼻山、桌子山、眼睛山、七星岩、日月潭、峨眉山、鸡公山、神女峰、伏牛山等,人们把山水的外部特征和自己熟悉的动物、使用的物件、天上的月亮星星,甚至连自身的器官联系起来了,都是为了达到形象化的目的

地名还通过广泛使用颜色词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如红水河、长白山地名中还有的是因声音而得名的,如铜锣峡(江水声如铜锣的声音)、鸣沙山(山间有飞沙响)、响堂山(山洞中因回音而鸣响),这些名称都能在听觉上给人以较为具体直接的听感另外,宁夏的苦水沟、甘肃的酒泉(泉味似酒)、陕西的甘泉突出了水的味觉特征,冷水江、温泉则通过对水温的描述给人以触觉上的感受

二、地名与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不同的民族其心埋特征是不同的汉民族的心理特征也通过地名透视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名体现出汉民族重方位的心理特征中国人对方位词情有独钟东、西、南、北、中是确定四至的基本方位词中国这个名称本身的由来就带有方位的含义,意为“中央之国”、“天下之中”古人认为自己的国家居天下之中,因此自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叫做“四方”我国的省名、市名、县名中常常带有方位词,如河南与河北分别因大部分省域位于黄河以南、以北而得名,山东、山西因分居太行山东西而得名

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的相互对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张清常先生说:“在北京街巷名称中,在全国地图中,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是一个意思,而且相互对应在我国的兄弟民族地区往往更习惯用左右前后表示东西南北”(3)

在北京市,东直门、左安门在同一侧;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在东,右旗在西我国地名中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的一致无疑是来自坐北朝南的居住习惯

在市、县名中,用得最多、最能体现汉民族方位文化的莫过于“阴”、“阳”二字我国地处北半球,山脉多是东西走向,当太阳照射时,南坡受光,北坡背光;阳光照在河上的情况正相反,我国多数河流也是东西走向,但由于一般情况下河身低于地面,当太阳照射时,北岸受光,南岸背光古人从这些现象中得出了“山南属阳,山北属阴;水南属阴,水北属阳”的朴素认识,并根据某地与附近山水的相对位置,用“阴”、“阳”二字为地方命名在《中国地名语源词典》中,市、县的专名一般由两个字组成,其中第二个字用“阳”的有100多个,而与之相对应的“阴”字不足10个,如淮阴、江阴古人认为,“阳”字是个好字眼儿在大千世界里,“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阳喻暖,阴喻寒,阳主明,阴主暗,人们喜暖避寒、喜明厌暗的心理正是“阳”字较多地用于地名的一个原因

(二)地名体现了汉民族重宗族的心理特征中华民族历史上把宗教看成是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皇帝把天下当作自己一家的天下,“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广大农村长期处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中,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便以聚居家族的大姓命名,诸如王庄、李家村、王家屯、郭家营、安家堡、张营、齐家集等地名遍及全国各地高阁元先生曾对几个省的县地名志做过抽样调查,他的结论是:汉语姓氏地名,在不同的地区占有不同的比例,最高的80%,最低的也有巧%,一般约在so%一50%之间地名和姓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地名来源于姓,同时,一些姓则来自于地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姓来自国名我们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国名如齐、鲁、赵、魏、郑等都成了今天常见的姓(2)姓来自邑名,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其各诸侯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再如屈原的屈,则是由于楚武王熊通之子瑕,受封于屈邑,子孙因以屈为姓(3)姓来自乡名齐宣王少子通封于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后代因乡名而姓陆(4)姓来自山、河名如济姓来自济水,老姓来自劳山(今山东唠山)实际上,以姓命名的地方,由于时代的变迁,未必反映后代实际,叫“张家村”的未必都是住的姓张的人,甚至没有一家姓张的人家但无论是以姓作为地名,还是以地名作为姓,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人们把姓看作宗族的标志,想光宗耀祖,与江山同在的心理

(三)地名体现了求安定、吉祥、幸福的心理特征历史上的中国,战乱不断,烽火连绵,加上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形成巨大的威胁于是,社会上普遍产生一种求天下太平、安定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地名中表露出来我国的许多地方以“太平”、“永安”、“永定”等类似的词语作为地名,表达人们盼望和平、安宁的愿望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人民群众都希望拥有平安的生活因此,人们在命名时总少不了受这种心理的支配,在全国的分省地图集所标地名中,取名“太平”的有54处,取名“永宁”的有26处,取名“昌盛”的有25处,取名“兴隆”的有24处

另外,我国还有大量以祈祷河、海安定为特色的地名如北京的永定河,从前叫无定河,常常泛滥成灾,人民深受其害,为使它安定下来,康熙皇帝把无定河封为永定河又如,河北有一条瀑河,河水湍急,对当地人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人们希望河水能流得缓慢一些,因此把“瀑河”改名为“徐水”类似这样的地名很多,如宁波(浙)、镇海(浙)等

吉祥、幸福的生活是人们的追求,并把这种愿望显露于语言符号上地名便承载了人们的这种期望人们在地名中广泛使用“吉”、“寿”、“康”、“福”、“禄”、“昌”等字眼儿,寄寓良好的心愿这类地名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比如带“寿”字的地名有:寿宁县、永寿镇、长寿路、万寿山等人们借助语言来满足趋吉避邪的心理,有时甚至达到迷信的程度这也反映在地名中,比如有的人定居某地以前往往要看看自己的姓和地名的对应关系,如果二者和谐,就住在这里,如不和谐,要么迁居,要么更名像姓“于”的愿意住在地名中带有“沟”、“河”、“渠”的地方,因为“于”和“鱼”谐音,这样好比鱼儿得了水,日子会越过越好

三、地名与审美情趣

地名往往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中国人崇尚对称和谐,把成双成对的现象看作是美的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送礼要送双,办喜事选日子喜欢选双日子,结婚要贴双喜等等都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受这种心理的支配,人们选词用词时也喜欢成双成对的格式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下降,双音节词汇逐渐增多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汇已占有绝对优势,约占70%左右地名作为词汇中的一员,也以双音节为主

《马氏文通》中说:“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对峙者,较单辞支字,其辞气稍觉浑厚”前辈学者已体会到双音化与辞气有关在地名中,为了满足语流对音节的要求,有时加人助词来凑足音节,如《山海经》中凡“某某山”、“某某水”大都称作“某某之山”、“某某之水”但“某山”、“某水”从不称为“某之山”、“某之水”,“之”字的双音化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沿用至今的“句吴”、“句容”、“赞潜”则是加人发语词“句、龄”以达到双音化的目的现代汉语地名,如果专名是双音节的,在称说时往往省略通名,如河南(省)、北京(市)、唐河(县)、南阳(市)等;如果专名是单音节的,在称说时一般不能省略通名,如淮河、叶县、襄县等

汉民族常常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把原来俗陋不堪的地名改得比较文雅据明、清有关史料记载,北京一些胡同是以生理缺陷的人的特征、牲畜的某个部位、服饰、器物等命名的,如狗尾巴胡同、小羊圈胡同、大墙缝胡同、母猪胡同等这些胡同的名称,多半是由于其时其地有这样的人或物,邻里相传遂成地名,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事的代谢,这些地名变得十分庸俗,迎合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的需要,人们利用谐音,使原来地名获得了新义,上述胡同分别发生了如下变化: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小羊圈胡同—小杨家胡同,大墙缝胡同—大翔凤胡同,母猪胡同—墨竹胡同

人们还利用谐音字更改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地名如山西北部长城脚下有一个关隘重地,叫“杀虎口”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里是各民族争夺的古战场,中原汉族称北方游牧民族为“胡人”,当汉族地主政权占领了这里时,为炫耀胜利,便改其为“杀胡口”后来,胡汉民族对抗的历史结束,人们用谐音字“虎”代替了“胡”

四、地名与信仰

信仰分为实物信仰即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这两种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到处都留有印迹地名中对这两种信仰有广泛的反映远古时代的氏族社会,人们对雷、电等自然现象还不能充分认识,由此产生一种恐俱、敬畏的心理,把自然界的一切都视为神灵,为了生存和发展,便乞求于这些神灵每个氏族都把其中的一种神灵作为自己的守护神蛇、虎、鹤、鱼以及虚拟的龙、凤等形象都是人们崇拜的图腾图腾文化在地名中也有所体现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就把龙作为祟拜的图腾,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是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是汉民族的祖先因此,中华民族喜欢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成为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成公二年》:“齐侯伐我北鄙,围龙”杜预注:“龙为春秋时鲁邑,在泰山博县西南”自春秋以来,各地都有带“龙”字的地名,如辽宁的龙首山、福建的龙海市等1983年版的《中国地名录》收词32000条,以“龙”字起首的地名就有330条如龙井(在杭州西湖的西南山中的名泉,附近产龙井茶)、黄龙山(在浙江省湖州市北)、九龙(现在香港北区)、龙门(洛阳市郊,以龙门石窟闻名)“风”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风有美丽的羽毛,历来是祥瑞的象征带“风”的地名也不少,如“风阳”、“凤县”等今福建省简称“闽”,与当地对蛇的崇拜有关《说文》中指出:“闽,东南越,蛇种”古代闽地多蛇,对蛇颇为敬畏故以蛇为图腾,并用来作为地名又如重庆市巴县,古时为巴国,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可见巴国的名称也来源于对蛇的祟拜虎和狮一向被称作“兽中之王”但在汉民族的心目中,老虎才是百兽之王人们在画虎时往往要在虎的额头上描画一个“王”的字样,人们在为地方命名时也多用“虎”字,如虎门(广东省珠江口)、龙虎山(江西省贵溪县)、虎牢关(河南荣阳)等

宗教对人们影响很大,也给地名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道教产生于中国,它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而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崇拜仙人在地名中也有反映,如九仙山、万仙山、仙居山等

佛教宜扬人生皆苦,世界皆空,只有信佛,熄灭一切欲望,抛开烦恼,才能进人极乐世界地名中活跃着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词语,如南京市的清凉山来自佛教的教义(佛教把断除各种烦恼而获得安适、宁静的境界称为清凉),和尚源(陕),阿育王山(浙)是以佛教信徒或僧侣命名的

中国的地名浩如烟海,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地名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文化特征地理区域本无名,是人们主观赋予的因此,地名自产生之日起就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27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