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最美抗疫先锋事迹

基层医生最美抗疫先锋事迹,第1张

基层医生最美抗疫先锋事迹(5篇)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以疫情为令,白衣“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基层医生最美抗疫先锋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基层医生最美抗疫先锋事迹篇1

刘轩,健康管理学院201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二班学生,现担任健康管理学院的学生会副主席。

太原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我校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第一时间组织全体在校师生进行核酸检测。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在此次全员核酸检测战“疫”中,刘轩同学主动请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奋战校园抗疫一线,带领近二十人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帮助医护人员扫描身份证,录入信息,努力维护现场秩序,确保核酸检测工作有序地进行,并对一直等待还未做核酸的同学进行劝解疏导。

未来一段时间的核酸检测和校园防疫工作还要继续进行,刘轩同学表示还会继续坚守岗位,直至疫情结束。他用顽强的毅力,无私的付出,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用行动展现了青年的担当,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校园防疫一线,践行着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基层医生最美抗疫先锋事迹篇2

管文璇,健康管理学院201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二班学生。早在2021年寒假时,她就已经加入了大同市云冈区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在了解到家乡疫情防控人员不足的情况后,她主动请缨,积极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勇敢做战“疫”先锋,成为了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在村委会值守,进行返乡人员的登记报备。在确保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她不忘社区交给她的任务,按时到岗,逐户排查与疫区有联系的住户和返乡人员;坚守岗位,严格对进出人员进行防疫检验登记,认真检查进出人员的出入证、身份证(工作证),张贴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单;劝阻村民聚集,以免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威胁,确保每一位居民都戴口罩出门,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2022年3月我国各地出现本土病例,为了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执行国家“动态清零”政策,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应急演练预案,全面提高学生应对疫情的应急反应能力,熟悉应急处置具体过程,健康管理学院于2022年4月1日进行开学返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演练,模拟学生返校报道情况。管文璇同学全面策划组织此次疫情防控演练,并全程监督指导志愿者们的工作,同时对返校人员信息核验、测温验码、异常情况处置等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演练。在同学们的配合和志愿者们的努力下,此次防疫演练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大家携手为学校的防疫工作做出了贡献。

2022年4月3日,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出现本土病例,为积极响应小店区防疫政策,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校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管文璇同学作为健康管理学院团委副书记,她汲取之前做社区防疫志愿者的经验,义不容辞地参与到此次学校抗疫工作中,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有序组织学生,服务学生,全力以赴保障本次核酸检测工作顺利完成。直至4月4日凌晨一点,组织全院600余名师生全部完成本次核酸采集工作。她第一批来,并坚守到最后一刻,全程没有停下脚步,发扬青年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老师们在一起,圆满完成了此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基层医生最美抗疫先锋事迹篇3

2022年初,河南爆发疫情。来自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谷博鑫同学在完成自我居家隔离检测之后,便去建设路街道站前社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志愿者。在得知社区正在招募志愿者后,他果断报名并加入了大学生志愿者的队伍。

在他成为志愿者之后,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小区住户人口排查。他负责59、60号这两栋楼,需要挨家挨户地敲门,并让居民们填写《小区住户人口排查情况表》。小区住户人口排查工作进展很顺利,并且每户人家都很配合,在表明来意之后居民们都会积极地去填写。在排查过程中,也有一些独居老人,因年龄大填表困难,谷博鑫同学便代笔由老人口述帮助他们填写。因有事外出家里没人的住户,他便先标记下来,等到第二天中午,趁着饭点重新去住户家敲门填表。经过反复查漏,再三确认他的任务已完成,他才去社区上交由他负责的《住户排查表》。他说:"虽然挨家挨户排查的过程很累,但是看着那些表上不断增加的数据,我觉得我的努力很值得。"

他的第二个任务是帮助居民办理出入证。出入证需要志愿者们更加仔细,确保一个编号对应一个人。办理出入证工作量很大,但是他们依旧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午,社区为他们准备了饺子和菌汤。晚上,除了安排第二天的全员核酸任务以外,谷博鑫同学负责信息录入以及参加信息录入员培训会,了解第二天全员核酸系统的使用情况和出现意外时的解决方法。

全员核酸当天,志愿者们七点便到了社区,各点位布置好,便开始全员核酸。谷博鑫同学坚持在他的工作岗位,防护服一穿就是一天。当各个点位的工作都陆续完成,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才能脱下防护服,摘下手套,松口气。

至此,谷博鑫同学所有任务都已圆满完成。志愿者工作虽然很累,但是他现在回想起来,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当工作时,居民们的一声声问候,是志愿者们疲惫之余的“满血复活剂”,他们会因此感到非常开心,会因此认为做的这些都是值得的。谷博鑫同学说:"那一句句‘您辛苦了’真的可以温暖我的一整个冬天,我心里也充满着‘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如果有需要,我还是会继续选择加入志愿者队伍,因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个人都是战士,在国家危难之时,我辈必挺身而出,这是我辈之责任,我辈定当义不容辞!

基层医生最美抗疫先锋事迹篇4

宋太东,健康管理学院201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二班学生,现担任健康管理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近日,宋太东同学带领学生会成员积极投身学校防疫一线,为学校防疫工作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大学生,宋太东同学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尽己所能,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间,他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学院的防疫志愿者队伍,他说:“只要学校需要我,我就不会停下脚步。”

2022年4月3日,太原市小店区陆续出现了本土病例。学校积极响应太原市防疫政策,立即组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到目前为止,学校共进行两次核酸检测,一次抗原自测。核酸检测工作开展以来,他不怕苦,不怕累,积极配合学院领导和相关的工作人员。“请同学们有序排队,保持两米间距,提前拿出身份证”,他用洪亮的声音温馨提醒,并在检录工作完成后疏导学生有序离场,保证检测高效进行。他积极呼吁大家要勇于面对疫情,不要因为疫情乱了阵脚,同时,也希望同学们科学防疫,不信谣、不传谣,以科学的理念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共同面对。

基层医生最美抗疫先锋事迹篇5

王丹丹,女,先锋街道邮政社区工作人员。该同志注重在排查工作“细”和“实”上下功夫,确保不走过场、不留盲区。在排查到国贸二区一楼商户时,发现一旅店内4名年轻人入住信息登记不全,经与旅店老板反复询问,辖区包片民警核实调查后,确定其中3人于1月5日林口抵牡人员。按照区防指工作要求,入住4人和旅店经营者已全部完成核酸检测,并对4人进行14天健康监测。

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他们不顾安危、义无反顾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是敬业的“排查员”,走遍千家万户摸排信息;他们是多面的“宣传员”,深入群众宣讲防疫知识;他们是暖心的“疏导员”,为群众排忧解难开展心理疏导,为特殊人群和困难家庭代购送餐,他们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也是妻子,是丈夫,是父母,是儿女。他们的家中,有耄耋的老父亲需要照顾,也有新生的小婴儿需要保护,还有一家老小的日常需要打理,然而疫情之下,他们却舍小家顾大家,全心扑在社区里,把所有的温暖和爱献给了社区居民。

上海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位80岁老父亲,写给51岁女儿书信,以微信方式,发给了女儿。正是这封家书,让长期奋战于抗疫一线“女汉子”,泪湿了眼眶。从书信内容,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位父亲对女儿的爱,老人内心里,始终挂念着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女儿。

家书被发布到网上后,也让众多网友泪目,纷纷回想起了自己父母。有网友感叹,“只要爸妈还在,我们永远都是孩子”,也有网友想起了,自己逝去父母,表达了没能尽孝父母的遗憾。

从这封书信中,网友们关注到了下面这两个焦点。

一、老父亲对女儿充满了爱

书信中满是父亲对女儿叮嘱,当下疫情严重,这位老父亲叮嘱长期工作在一线女儿,要做好个人防护。同时也要将这份叮嘱,传递给身边的同事,以及小区内封控人员,希望大家都能够做好个人防护。

其次也在教女儿为人处事,希望女儿能够和同事、志愿者,处理好关系,不要有领导架子,学会关心尊重身边每一个人。最后还转述了家人近况,放女儿放心工作,家里一切都好。

二、奋斗在防疫一线,基层工作人员很不容易

从这位老父亲书信中,让网友们看到了,信中所提到这位女儿,是一位基层防疫工作人员。从上海疫情出现以来,女儿已经投入工作中,长达几个星期时间。从老人担忧心理,我们能够看出,这些防疫工作人员,每天工作强度很大,也在长时间超负荷工作。

作为基层防疫工作人员,既要做好封控管理工作,还需要传达防疫最新指令,做好封控区内居民情绪管理工作。

书信洋洋洒洒好几百字,归纳总结就四个字“关心、叮嘱”。在父亲眼中,我们永远都是孩子,这也是书信能够让人泪目,一个重要原因。

篇一五四青年节抗疫故事范例选编

金银潭医院里的白玉兰开花了,张x说,她有点想念上海的风景了。“昨天我们病区有7个人出院了,期待3月底可以回家。”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外科主管护师张x是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之一,在武汉的一个多月,感到过无力和恐惧,却在一个又一个治愈出院的病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说,只要继续努力,“春暖花开就在不远的明天等候着”。

 回忆起这件事,张x用了“悲伤”两个字。2月9日、10日,在她负责护理的病区,三位重症病人相继离世。“这边还在抢救,那边血氧一下就不好了,根本来不及反应,两条生命就没了。”金银潭医院南二病区20床、22床两位老爷爷是张x接手前就已入住的病人,看着他们的病情一点点加重,最后同一天不治身亡;没想到的是,20床消毒完新收进的病患第二天也“走”了,这让她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恐惧。

 恐惧,是因为刚到病区,对新冠肺炎不了解,没想到病情发展如此凶险;无力,是因为在与病患的接触过程中,强烈地感受了到他们的“求生欲”,却最终无能为力。

 “我还记得帮老爷爷用微信和他们熟识的外界医生朋友联系的画面,一点点打字告知他们目前的情况,拍下目前的治疗用药和使用的仪器。”虽然心里知道,金银潭医院已经是新冠肺炎治愈率比较高的医疗机构了,但张x说,她非常理解他们希望向外界伸出的橄榄枝能得到回馈的渴求。

 有时候,生命的流逝就在一瞬间,甚至来不及好好道别。“我们接手的时候,两位老爷爷基本已经不能自理,平日个人护理、打开水、喂饭都是我们在负责,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你知道,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治的病患遗体会直接联系送往殡仪馆,家人无法好好送别。”张x的声音里透着沉重,这样的离别,让悲伤逆流成河。

 另一种离别,却让张x振奋且期待,她说这是“浴火重生”。

 张x会留意到沈俊毅,是因为在众多病患中,他非常年轻却明显消沉。“他是我们接手的第一批患者,他老婆送他进来的时候,情况不是很好,一直高热395度以上,只能强行药物降温。每次看到他皱着眉头郁郁寡欢的样子,我们都暗暗着急。”

 接下去的几周时间里,张x和同事们一有空就会跑到沈俊毅身边,陪他聊聊天,一起给他加油鼓劲,叮嘱他认真吃药治疗,鼓励他一步步脱氧、学会自己调节呼吸频率……“看着他一天天好转,脸上重新浮现笑容,慢慢地开始和我们聊他的生活,聊他的工作,聊武汉的美景和美食,希望的种子一点点发芽并茁壮着。”那段时间,希望是病房里的奢侈品,无比珍贵。

 2月14日,情人节,沈俊毅出院了。这天张x不在岗位上,但她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出院的时候,我正好下夜班不在医院,他特地联系了同事,加了我的微信,向我传达这个喜讯,看着他微信里一字一句报平安的话语,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张x说,沈俊毅是她在武汉第一个全程护理治愈出院的病患,虽然没有亲自送他出院有点遗憾,但收到他发来的信息时,自己心里非常振奋,“我们一起聊武大的樱花,户部巷的小吃,他说明年欢迎我们再到武汉,他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去看武汉的美景,吃正宗的武汉小吃。”

 一个多月,张x已经习惯了在武汉的工作节奏,在这里除了“防护服重点儿”没什么不同。“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连日来,病死率的下降,治愈率、出院率的提升,让张x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做好防护,没什么好怕的!”

篇二五四青年节抗疫故事范例选编

2月16日下午3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第一个视频会诊正式开始。

 “患者属新冠肺炎危重型,伴有急性脑梗塞和高血压。”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高新院区副院长、医疗队领队张x提出建议,诊疗不仅要关注肺炎,还必须有整体观念。

 当时,这名92岁的患者,因“发热伴呼吸困难10余天,昏迷4小时”,已被收治进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医疗队托管的危重症病区,病情不容乐观。

 诊疗方案确定后,历经多小时连续抢救,到2月17日下午,这名高龄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各项指标明显好转。

 与“疫”魔抗争,同生死竞速。一个多月来,像这样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安徽医疗队支援的病区每天都在打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安徽先后派出8批次医疗队1305人驰援湖北,他们入驻在5家医院、4个方舱医院。

 截至3月9日,医疗队服务2508名患者,其中危重患者317名,累计治愈出院832人。除日常工作之外,医疗队还负责巡诊社区及隔离点患者、培训医护人员,目前共巡诊12个社区及隔离点,指导排查1000多名患者,培训当地医护人员4046人。

 “第一批医疗队在进驻武汉太康医院时,条件非常艰苦。”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党委副书记邵东华介绍,在没有缓冲区、隔离带,甚至连速干手消毒剂都缺乏的情况下,医疗队克服困难,开设重症医学科,解决了东西湖区重症患者集中救治问题。

 为推动援救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安徽医疗队及时总结,巩固成果,专门研究制定出“医疗队工作手册”,将党建工作、应急处理、物资分配、工作值班、后勤保障等工作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

 “更重要的是,细化了医疗队员在一线工作生活中的相关防护措施,为援救工作加了一把安全锁。”邵东华说,后续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医院病区,成功救治多名危重症患者,接管的方舱医院共计服务舱位近1000张,无病人死亡、无医护人员感染。

 为加大救治力度,安徽第一批医疗队率先在接管的病区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通过观察近100例新冠肺炎患者,分析发现住院患者以痰湿阻肺、痰热蕴肺两型为主。”医疗队成员、六安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士安及专家团队,为住院患者制定了处方,在接管病区97%的患者中使用了中药汤剂治疗。“在近1个月时间里,接管协和东西湖区医院的3个病区,收治病人180多人,好转出院约160余人,其中重症转为轻症达80%,危重症转为重症达70%。”

 危难险重中,也不忘暖心互助。疫情当前,口罩和防护服是白衣战士的战甲,但在关键时刻,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阜阳市颍上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刘玲却脱下自己的防护服,给年轻的队友换上。

 2月6日,是刘玲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第八天。就在她准备换上防护服进入病区时,抬头看见一个年轻护士,“他已经穿上隔离衣,正准备套防护服,但他的防护服质量一般,防护效果可能不好。”得知他还要在隔离病区近距离护理患者6小时以上,刘玲没有多想,便脱下自己的防护服塞给他,“你先穿我的,我今天查房只需要在里面待两三个小时,把你的防护服换给我”。

 同行队员问刘玲,怎么舍得把自己的“护身装备”换给别人,刘玲说:“大家都同在抗疫一线,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那个年轻护士,在我眼里就是弟弟,应该的!”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近日,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党组织收到一封特殊的请战书,这是一批“80后”“90后”白衣战士们的请战书。“作为首批医疗队队员,我们已经在武汉奋战了一个多月,目前仍有患者需要治疗,我们请愿继续坚守疫情一线,坚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请组织批准。”请战书字字恳切,印在名字上的红手印,是这些年轻白衣天使的心声,更是他们必胜的决心。

篇三五四青年节抗疫故事范例选编

2020年的春节,与往年不一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而来,疫情面前,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疫情爆发之初,响应学校“宅家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号召,我和许许多多的同学们一样宅在家里,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里最新的疫情进展,看着不断增加的确诊人数而心慌。在抖音上偶然看到一幅截图,是一位一线的医生和妻子的聊天记录。医生说自己请缨赶赴一线是因为一个人这辈子总要做些事情。这句话令我感动,也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2月5日早上8点左右,我被一阵急促的铃声吵醒。“喂,丫头!村委会在召集在校大学生开会,你赶紧起床过去。”我本以为只是登记在校大学生返校时间,所以慢慢悠悠到了村委会。到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村委会是在召集本村在校大学生来当抗疫志愿者。最终,村委会召集了29名包括中专生在内的学生组成了一支志愿队伍。

 在镇长简单的介绍这次疫情之后,村书记也为我们简单介绍了我们村的情况。我们的第一站便是队长带领大家熟悉村子鸟瞰图上的每一条巷子和我们该如何与村民沟通并且如何去宣传。2月7日晚8点,我们召开了第一次志愿者会议,确定了各自的需要负责的路口,确定了喷洒消毒液的人员、巡查组人员。而我主要负责查看各个点上进出人员的登记和村内的不定点巡查。

 志愿服务的第一天,我特别害怕去入户宣传,我怕我刚进去会被赶出来,我怕在我郑重其事地讲疫情情况的时候被村民当做儿戏,我怕被训斥……可在我真正去做了之后我才发现,我们的村民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相反,村民们很配合,会很认真地去听我们宣讲疫情防护知识;看到我们在巷子里喷洒消毒液时没带手套,就急忙拿出自己家的新手套给我们戴上;还在我们被其他执拗的村民为难的时候替我们说话……但也有个别不听我们劝导的大叔们,甚至在明令禁止不准聚集喝酒打牌的时候偏要对着干还要恶语相加,直至村干部的出现才会勉强不情愿地听从劝导回家。助人者自助,挨家挨户的走访实践工作,让我看到了基层工作的实际,体会到了群众工作的喜怒哀乐,也抛却了头脑中对村民们的偏见,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虽然力量单薄,但是在抗疫的战场上,我没有缺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志愿者精神与水的文化相得益彰,水是生命的源头,志愿者精神就跟水一样,是人们的精神状态达到一定境界后,最质朴的人性回归。人生在世,不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把身边的小事情做好就是大事情。在这场疫情当中,我们志愿者所做的工作看起来简单琐碎,但是正是每一个人像蚂蚁搬家一样简单琐碎的付出,汇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构筑起了一方百姓防疫抗疫的铜墙铁壁。至今,参与志愿抗疫工作已经有十多天了,我时时刻刻为我是志愿团体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也一直为可以有很多同心同向的志愿者伙伴感到开心,更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无比骄傲,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因为工作的需要,去年十二月份的一天,自己一个人拎着相机去外采流浪动物救助站,救助站在上海郊区一个比较偏僻的村镇,记得当天采访完出来已经五点多了。

深秋的上海,天黑的非常早,我孤身一个女孩子,拎着相机原路返回,沿途根本看不见一个人影,想想就可怕!走在两边都是树的小道上,脑补出来的都是恐怖片,心里忍不住发毛,总希望有人能够帮助自己或者陪伴自己。走到一半突然感觉不对劲,坏了,好像迷路了啊!此时拿着手机看导航也没找到对的方向,这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手机还剩百分之十的电,夜深人静再加上人生地不熟的,又不能通过唯一能帮助我的手机寻求帮助,解除我的困扰,我开始慌了。

恰好路过一户人家,当时有个老奶奶在自家院子门口坐着,赶紧一个健步走上前问路,听我着急忙慌说了一大堆话,老奶奶转身进了院子。我以为她要找家人帮我,结果老奶奶拿了一根长甘蔗出来,嘴里说着我不太能理解的方言。我哭笑不得地告诉奶奶不用拿甘蔗给我,理解了我的意思后奶奶放下甘蔗,给我指了指方向,看我一脸迷惑,最后竟然拉着我一起走。那一瞬间,仿佛奶奶就是我的亲人。紧紧跟随她的步伐,一起走了差不多两百米,发现原来一拐弯就能看到地铁站的亮光,不觉松了口气。快到地铁站奶奶就转身回去了,我大声喊着:谢谢奶奶!不知道她有没有听见。只看见她背着我摆了摆手。跟奶奶走的这短短200米,步履匆忙,光线很暗,我甚至没能看清奶奶的脸庞,但内心真的很感谢她给了我不再害怕的勇气。

听过爱心传递的故事有:

1、李灵—80后阳县。2002年,刚从淮阳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

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办起了周口东新区(原属淮阳县)许湾乡希望小学。在学校,她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在她的一手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1到4年级各1个,还有3个学前班。

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而且7年来,李灵为建学校已欠下8万元外债。无数网友被感动了,他们评她为“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2、

丛飞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是深圳著名男歌手。1994年起,他开始资助贫困山区的贫困孩子,受他资助的孩子达到178人,累计捐助款300万元。

丛飞在一些城市的商业演出中,已经小有名气,每场演出的出场费能够达到一万到两万元,多的时候一个月的收入可以到十几万元,资助孩子们的学费。

但2003年非典后,丛飞的演出机会锐减,收入也就越来越少,给孩子交学费时资金也紧张起来,当时为了及时给一百多个孩子交上学费,丛飞从亲朋好友处先后借了10万元,在开学前如期给孩子们送去。

3、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

许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

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少年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4、在江苏省宜兴市,姜达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姜达敖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大学中途辍学,因此对贫穷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这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先富起来”的老党员,始终胸怀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

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和脑部肿瘤两次手术带来的病痛,千里迢迢,远赴北京、甘肃、陕西等地,把自己20多年的工资、奖金和个人积蓄,几乎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资助总额达200多万元,受助人数达1300多人,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雪中送炭的脚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899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