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与四合院,老北京最后一缕“乡愁”

胡同与四合院,老北京最后一缕“乡愁”,第1张

贾岛诗里说:“在异乡久了,会把异乡当家乡的。”的确,在北京城里,我就常常寻找家乡的种种印迹,寻觅的相同之处多了,和那个记忆中飘着泥土味、飞着土话、鸡犬相闻的村落一样,这座城也成为我的家乡。

基于这一份情思,在经过两天努力,依然没约到自然博物馆门票后,我单方面选择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只想去那四合院里走一走、坐一坐、以寄慰我对遥远故乡那座小院的眷恋之情。

2020年11月28日,当我把这两个不幸与幸运的消息告诉神兽们时,闹姐问:“胡同是什么东西?”我解释:“胡同,就是一个又一个四合院儿连在一起,各家各户大门前走的那条窄窄的、长长的路。”如姐说:“哦!我知道了,胡同就是住四合院儿里的邻居之间相互串门子的路。”瞬间觉得我闺女真相了胡同之灵魂。

**《老炮儿》里六爷住四合院儿,街坊四邻包饺子没葱了,会去六爷家借,并带出六爷的份儿来,典型的“中国好邻居”、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儿。胡同里的四合院儿就是这样人情满满的住所,从最东头到最西头、从1号到81号,整条胡同都是街坊,见面都要打招呼,和和气气、客客气气,逢年过节,还要提着点心匣子串串门子,有着电梯洋房里体验不到的地气儿与人气儿。

听到如姐对胡同的解释,闹姐问如姐:“什么是四合院?”“就是四面都有房子,合起来围成一个院子,这就叫四合院!”我回答得简单粗暴,但不影响神兽们理解。闹姐不再纠结四合院儿的问题,接着问:“那院子是做什么用的?”“院子里可以捉迷藏、荡秋千,也可以种花、种菜、种树。”闹姐一锤定音:“那我们就去看看吧!”

我在心中暗暗自得:你们这些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盒子里的小屁孩儿,抬头看不见天,远望看不见山,春不见花开燕归堂,秋不见叶落梧桐黄。一道防盗门,困住了你们的脚步、限制了你们身与心的空间。也难怪,每到一个城市,都会说,与北京没什么两样嘛!不带你们去胡同里看看、四合院里体会体会,就不知道生活原本模样与味道。

踏着晨曦,娘仨坐上开往史家胡同的地铁,出得地铁一番导航寻路问道,等终于来到史家胡同24号院时,两只神兽在寒风中已经失去所有耐心,从踏进史家胡同博物馆大门起,便一个劲儿嫌弃地唠叨“太无聊了!”可是当她们看到四合院沙盘时,兴奋地相互推介:“快看!院子里有树!”“看!院子里有鱼缸!”“院子里还有小人儿”“快看!快看!那边有小鸡!”……如姐突然从沙盘里抬起头问:“妈妈,这个院子也是四合院吗?”我回答:“不知道啊!我也是第一次来,要不,我们去院子里 探索 探索 ?!”说着,闹姐率先跑出了展厅。

这个原本凌家大院的后园子,成为她们临时游乐场,甩着羽绒服袖做飞翔状,演着自编自导的“燕归来”,满院寻找地盘筑巢。第一展厅南侧是花园,花园里有一紫藤亭,亭子里挂满小风铃,在风中摇曳着叮叮当当;紫藤亭东侧一小片菜地,香菜和菠菜冒出嫩芽,努力生长着,西侧一株石榴一丛翠竹;与石榴树隔径相望的,是一片已经枯萎的牡丹,几株争相斗艳的月季占领了牡丹圃东侧地盘。牡丹圃旁的南窗下避风,太阳烤着暖融融的,檐台上铺着几个玉米皮编织的蒲团,两小只仿似发现了新大陆。展厅,再也不去看了,即可圈地筑巢,蒲团成为她们的燕子窝。

如姐边“飞”边问我:“妈妈,我们两只小燕子飞来飞去,你是不是觉得生活也活过来了?”博物馆里有个小小展厅是“胡同声音”,有鸽哨声、有鸟鸣声、有孩童嬉戏声、有各种叫卖声……200多种。听到这些声音,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哽噎着告诉她们,这就是胡同里的老北京声音,这些声音,让生活真正活过来,变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机。如姐总是能准确GET到我所思所想,并给予最窝心的回馈。

正是胡同里古朴井然的市井生活,四合院儿里天地人和的无穷意趣,使无数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人,永远对它梦魂牵系。如果说故宫代表着北京 历史 ,那么胡同和四合院就代表着北京文化,北京“悠久的 历史 ”和“深厚的文化”,召唤着每一个望向北京的人,唤起绝大部分中国人文化乡愁,使“老外地”也同样感受到了发自内心对北京浓郁的乡情。

胡同文化、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然而四合院并不是北京独家拥有,人类从最初的穴居、巢居逐渐演化到在地面上用木头架构房屋居住,四合院是人们居住演化的产物。北京古城的粼粼瓦舍,是一脉相承四合院最后的表现形式。

“胡同—四合院”这一空间结构体现着北京最稳定的文化形态,围绕京城百姓弯弯曲曲胡同中的四合院,使北京的 历史 延续不绝民俗鲜活绵长。160年前,当恭亲王奕欣推行洋务运动时,他可能不曾想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会奠定中国近代改革基调。这一基调,甚至决定了近一个世纪后,北京胡同和四合院儿存留的命运。富国需要大力发展工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最特别表征是大烟囱。所以,一句“从天安门望去,应该到处是烟囱”彻底否决了梁思成的一腔韬略,他要保护的老城区,没有因为华北平原的广袤而成为幸存者,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城墙倒、眼看他胡同落。

大时代起伏跌宕,小人物悲欢离合。现代化进程持续着拆迁浪潮,几十年间,多少胡同院落消逝在风里。据统计,北京旧城区胡同1949年为3073条,1980年尚有2290条,到2005年却仅存1353条,相当于每周有一条胡同消失。许多“老北京”搬到了四、五环,他们不光带走了家什行李,也带走了胡同文化。胡同 社会 的生活方式、礼仪文明、道德秩序等都无从依附,曾经的家园烟消云散,古老北京文化传统和 情感 共同体就此残缺。

如今,北京已成为现代化时髦国际大都市,它与曾经承载着深厚传统文化的故都身份同时并存又二元对立,给城市居民带来强烈撕裂感,人们在都市变迁中将那份“乡愁”刻进基因。而作为曾经文化载体的胡同与四合院,退缩到城市边缘,成为新北京主体视野后模糊的背景。

乡愁不在离家千里,而在身边的逝去。

“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所以,北京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是有丰富内容的。“胡同”一词出现在《三国志》,胡汉同居一巷之意。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

每条胡同一形成,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胡同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这是胡同名称的实用指代作用。

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后才有的。

扩展资料

北京的胡同名称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就有百十来条。既有以人们所敬仰的民族英雄的名字来命名的,也有几个朝代的历史名人、达官贵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然而数量最多的还是以平民百姓、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的姓名来命名的,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胡同里居住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为接近。这类胡同名称充分体现出人文倾向。

《One Night In北京》里那句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里的“百花深处”指的是一条胡同 ,那条胡同名字就叫“百花深处”。

我没来北京之前,对北京的胡同很是好奇,逛的多了,才发现,北京这座城市的古老和传奇都在胡同里,这一条条胡同承载着北京的历史和和变迁,让这座城市看上去伟大而神秘。

北京究竟有多少条胡同

北京城的历史有三千多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时期,北京的格局就开始形成。随后就有了“胡同”这个词儿,据说这是从蒙古语中“水井”的发音翻译而来。北京究竟有多少条胡同有句老话是这么形容的: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

据元朝史书记载,当时的胡同仅有29条;明朝时,北京的胡同就有上千条了,内城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朝时期,北京胡同有1800多条;民国时期,北京胡同有1900多条;新中国刚成立时北京胡同有2550条; 至今为止,北京胡同共有4000多条 。

北京胡同之“最”

北京最老的胡同是 三庙街 ,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最宽的胡同是 灵境胡同 ,全长664米,宽3218米;最窄的胡同是 钱市胡同 ,胡同全长55米,平均宽仅07米,最窄处仅04米,两人对面走过都要侧身而行;最长的胡同是 东西交民巷 ,全长65公里;拐弯最多的胡同是 九道弯胡同 ,小小的胡同却拐了十九道弯,人走进去很容易迷路。

北京胡同的名字

北京胡同的名字十分有趣,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风水人情、历史典故…应有尽有。而有的胡同名字可以字面解释,有的胡同名字却是后来音译的。

跟“吃喝”有关的胡同: 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大院、酱坊胡同、醋儿胡同、茶儿胡同、干面胡同、细米胡同、烧酒胡同、豆腐池胡同;

跟“生活”有关的胡同: 笔管胡同、手帕胡同、取灯胡同、锥把胡同、劈柴胡同;

跟“金钱”有关的胡同: 宝钞胡同、金果胡同、银闸胡同、铜光胡同;

跟“衣服”有关的胡同: 裤子胡同、帽儿胡同、李纱帽胡同、方巾巷、草帽胡同、毡子胡同;

跟“装扮”有关的胡同: 胭脂胡同、翠花胡同、去珠宝市、香串胡同;

跟“树木”有关的胡同: 柳树胡同,枣林胡同、椿树胡同、柳荫街。

……

北京改过名字的胡同

大栅栏胡同: 原来叫“廊房四条”,后来清朝时在街口装了很大的栅栏,就改名叫“大栅栏”。

锣鼓巷胡同: 原来叫“罗锅巷”胡同,因为胡同形状两头低、中间高,像驼背人。

百花深处胡同: 据说明代时有对张姓夫妇买了二三十亩空地,种了很多花卉,品种有百余种,引来很多人慕名观赏,因此得名“百花深处”。

杨梅竹斜街: 原来叫“杨媒斜街”,据说街上曾住过一个姓杨的媒婆,做媒很有名。

高义伯胡同: 原来叫“狗尾(音乙)巴胡同”,解放后因为这个词不雅,就改为高义伯胡同。

三不老胡同: 原来叫“三保老爹胡同”,这里曾是三宝太监郑和的故居,郑和当年被人们称为“三保老爹”,后改名。

花枝胡同: 原来叫“花子胡同”,“花子”也就是乞丐,因为胡同是乞丐聚集地。

小胡同里的“大人物”

千万别小看胡同里一座不起眼的房子,也许它前身就是一座王府或者名人的宅院。比如: 东厂胡同 曾设有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 粉子胡同 曾今是光绪的爱妃珍妃的娘家; 棉花胡同 里曾经住过梅兰芳、蔡锷; 米市胡同 里住过康有为; 北半截胡同 有谭嗣同故居; 小杨家胡同 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 钟鼓胡同 里曾住过胡适、梁思成、林徽因……

住在胡同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季羡林 先生是这样描述住在胡同里的感觉的:“里面重楼复阁,四廊盘曲,院落错落,花园重叠,一个陌生人走进去,必然是如入迷宫,不辨东西…… 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 。”

我曾在东四六条的石桥胡同里住过一段时间。第一次去的时候,经过 月光胡同 ,我还惊叹这名字真好听啊。结果进入胡同里绕了又绕,让方向感不好的我很是紧张,没想到这小小的通道居然这么迂回曲折。

胡同里大都住的是老北京,他们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胡同里住了几十年。我在房间里,能清晰地听见这些老人们聊天,话题无非是家长里短。夏天的时候,他们在胡同里聚集乘凉;冬天的时候,他们在胡同里晒太阳。北京人的“喜、怒、哀、乐、忧、愁、欢、悲”就在胡同里真实地演绎着。

北京的魅力在于它的古老,它有很多故事。经常去胡同里走一走吧,没准,就会发现很多秘密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534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