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太追求浪漫,要求和想法都太过偶像剧化,怎么让女朋友慢慢从浪漫阶段回到现实?各位情场高手支支招

女朋友太追求浪漫,要求和想法都太过偶像剧化,怎么让女朋友慢慢从浪漫阶段回到现实?各位情场高手支支招,第1张

其实,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前提下,她要过就过咯。不是缠着你买名牌钻戒什么的都烧香还神啦。

要是真觉得头大的话,你可以在生活中尝试改造她。

1、潜移默化。慢慢地,少让她接触充满浪漫气息的爱情剧,拉着她看“宫心计”“金枝欲孽”“蜗居”等等比较现实的连续剧。慢慢来,急不得的。

2、先下手为强。比她先一步浪漫!一两句看上去朴实、实则腻死人的“甜言蜜语”写在便签上,时不时(不怕少,就怕忘,手机提醒功能这时派上用场),放在在她必然能发现地方(可以参考琼瑶,直接百度、goole也ok,网络就是这么用的!省得费神,哈哈)

3、时不时惊喜。不一定是节日,不一定贵,重要是(样子)别重复。一颗(心形的)糖、一个可爱的钥匙扣、小饰物(网络发达时代,还怕查不到吗?)重复一次!手机的提醒功能别忘了用。

明白吗?自己制定大概的几个行为模式,这段时间abc,过段日子cab,不伤脑筋不伤神不大伤钱包也是能甜到“腻”滴

无可置疑,《偷偷藏不住》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它的成功有很多种因素。一是拍摄质量较高,这部剧无论是从选角还是配音、配乐都比较贴合剧情;二是小说本身就很火,有很多原著粉丝,这无疑增加了电视剧的播放热度;三是有效的电视宣传,过度的宣传和适当的路透无形中增加了电视剧的知名度。然而,这部剧不仅是播放热度较高,观众对它评价也很高,热度甚至可以和《人世间》相提并论。

第一、电视剧的受众群体是年轻人,而且年纪普遍比较小

对于电视剧而言,演技、配音、配乐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甜宠的剧情却是至关重要的。这两年疫情全面爆发,学生们整天在家里上网课,不能出去与朋友们相聚玩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但思想是不受行为控制的,身体越被禁锢,思想就飞得越远。于是,他们都想寻找自己生活中没有的“激情”,至于这种“激情”有多大的年龄差,是否属于“畸形恋”的范畴,这都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之内。他们不会去细扣剧情是否合理,是否有违道德理念,播出后是否会有人跟风去寻找类似的“畸形恋”,是否会反向增加“恋童癖”的指标,这些他们通通不管。只要剧情足够“甜”,演员长得足够漂亮,就足以让他们代入剧情。影视人捕捉到这些信息,他们电视剧的翻拍就无比自由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纷纷登上电视的舞台。

第二、影视剧改编较快,投资商只想挣钱,不看重内核

今年是疫情完全放开的第一年,相较于疫情之前,现在投资商手里也没有太多的金钱,所以今年一旦可以正常开始工作、消费,他们都想以最快的速度扩充自己的钱包。而翻拍无疑是最快的,因为小说本身就有很多原始粉丝,这部分人大多数是可以转变为剧粉的,这在一定程度就保住了电视剧的收视率。而且现在有很多翻拍是没有二次创作的,原汁原味的翻拍可以让很多人直接代入到小说里面,不会增加不必要的剧情困扰,也不会引起原著粉的排斥,这样又可以节省一大笔钱和大量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只要适当引入流量明星,不管剧情是怎样的稀碎,都会有明星的粉丝捧场。

总之,电视剧的“畸形恋”、“年龄差”都无所谓,有年龄差才有安全感,才更能擦出火花,而且,分分钟感觉自己是电视剧的男女主,分分钟享受被撩被宠的感觉,又可以随时欣赏甜甜的恋爱,享受恋爱的轻松愉快,何乐而不为。

西方的情人节在我国颇受欢迎,大概是对传统思想的一种挑战,特别迎合年轻人的习惯爱好。

情人节的名称也颇耐人寻味,外国人叫这个节日为瓦伦丁节(VALINTINE’S),是为了纪念有情人的意思吧,大致同我们的七夕节之类的相同,只不过我国的七夕节两位情人不能恩爱在一起,是一个缺憾的美,有情人始终只能在鹊桥上一年一度逢而已,而国外的情人节却是一种大胆民主自由的爱,是专为有情人开设的一个节日,帮助他们表达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意。 汉语里将它翻译成“情人节”,我觉得是有歧义的,但确也找不出合适的词来,要说人的想法与国外有所不同,那也只能说人们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不同罢了。

这里的“情人”即是“爱人”,所爱的人,而非中国社会所流行的爱人之外的姘头,在我国,人们总将情人与二奶、情妇、情夫之类的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对于未婚青年来说,情人节是非常有意义的,是加深彼此感情、促进彼此理解的一种方式,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话,发明者真是功不可没了。而对于已婚者来说,是一种温故知新的方式,彼此也可以增进感情和理解,增添生活的浪漫气息,我想这也是情人节的初衷。但也可能是一种为生活富足而无处消遣者找到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借口,他们自然是在追求浪漫的同时也破坏了社会公德、人情伦理,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称之为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潮流。

还有一种不良影响就是在未成年身上,由于这种节日的存在,勾起了中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尝试欲,于是学生时代的卿卿我我、情情爱爱、你侬我侬也都变得见怪不怪了,中学里开始有了对爱情的模仿和体验,在他们眼中“情人”就是这个样子的。 情人节的市场越做越大,因为“情人”的概念越来越广。不仅是年轻的恋人之间、成年的夫妻之间、懵懂的青少年之间,而且在父母子女之间、隔代之间、上下级之间、陌生人之间,只要是有爱就能与“情人”搭边,其范围是广而又广,甚至是同性之间人们也会以“情”相悦,开玩笑地说彼此的感情就是“情人”的基础,反倒是让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真正的以偷情为主的情人们淡出了,不过,实事上,这些真正意义上的情人们恰是已融入了这个时代和社会,人们倒不奇怪于此种现象,甚而当作是能耐来看待了。

今年的情人节非常特殊,是在农历新年之前四天来到了,更是给新年前的喜庆添了一笔,商家们抓住这些机遇又狠狠地赚了。大概是现在的情人越来越好做的缘故吧,总觉得世上的情人越来越多,情人节越来越红火,可同时也发现现在都市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大概是快餐经济引起的效应吧,不然人们的爱情为何这么不牢固呢?结合与分手都显得如此平淡无奇了,人们的感情在遭受着越来越多的麻弊之后,把它也当作一种生活的调味品了。

  读孙犁的作品,最早是从小说开始的。给我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地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却自有一种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那时最爱读的是《芦花荡》和《荷花淀》,至今一闭眼,便浮现出朦胧迷离的月光下,听水生说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传神的细节哟!

  也许是年龄小、阅历浅吧,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奇崛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这时,爱其散文胜爱小说,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钟情不已。《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还是咏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孙犁先生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正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才能长期以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又帮助着其作品诗情画意地形成。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需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作者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文如其人。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这个范围太广了。。。视年龄性别而定。

比如年轻人,男的大多喜欢球赛动作片,富有激情活力点的。女的就喜欢言情偶像剧什么的,富有浪漫气息。

年长一点的,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开始参透人生,就比较喜欢家庭伦理片。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法国艺术歌曲“Mélodie”起源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欧洲,和更早的“浪漫曲”有所区别。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期是法国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福雷、德彪西等人。19 世纪末正值大变革时期,此背景催生了象征主义文学,使得法国象征主义成为当时火热的一种艺术思潮,成为连接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音乐之间的桥梁。德彪西是这一特殊时期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国印象主义之父”。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知,在象征主义诗歌中感受到的是模糊、缥缈。它以隐喻的形式,使艺术得到升华,让人们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含义。德彪西采用象征主义诗歌《浪漫曲》完成了这首艺术歌曲,本论文基于相关研究理论,通过对该歌曲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帮助歌者在了解《浪漫曲》的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歌唱。

一、《浪漫曲》作曲家和词作者简介

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1862年8 月22 日-1918 年3 月25 日)是法国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作曲家,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就展现出了打破常规、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受到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瓦格纳以及象征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交响素描《大海》等。除此之外,他的艺术歌曲也非常有代表性,如《曼陀林》《阳台》《浪漫曲》等,都采用著名诗人的诗歌。他的作品充满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90 年之前,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有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影子;第二阶段1890-1904 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 ;第三阶段1905-1918 年是他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展望以及对古典浪漫时期音乐的回归 。《浪漫曲》于德彪西创作初期1880-1884 年完成的。他继承了福雷所确定的浪漫主义时期法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同时又独具个性,将自身对音乐和调性的独特色彩感,融入自己的声乐线条和钢琴伴奏织体中。

保尔·布尔热(Pual Boueget)(1852 年-1935 年)是法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曾在巴黎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对诗词有较深的研究,受象征派文学的影响颇深,作品带有印象主义特点,在1872-1882 十年间刻苦钻研诗歌,发表了《在海滨》《希望》等几部诗集。在德彪西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有八首艺术歌曲采用了保尔·布尔热的诗歌。其中一首就是《浪漫曲》,德彪西于1880-1884 年完成《浪漫曲》的创作。

二、《浪漫曲》的音乐分析

(一)《浪漫曲》的音乐结构和创作技法

该歌曲为二段曲式,主调性为D 大调,节拍为4/4 拍,一共28 小节。第一段一共转了三次调(D-A-D-G),都为近关系转调;第二段转入了远关系E 大调,最后回至主调D 大调。

《浪漫曲》是德彪西早期创作的艺术歌曲,受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德彪西创作音乐往往将音乐和绘画联想构思,将音色和音响作为音乐的表现手段,把音乐的强弱变比作成绘画中光线强弱的变化,利用音乐的强弱变化和色彩性和弦营造歌曲要表达的朦胧的、飘渺的意境。在《浪漫曲》中德彪西多次使用带有浓厚个人风格的音乐创作手法,如该歌曲的16-20 小节一共包括三句话,皆使用了全音音阶,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大调音阶中的半音音程,避免了导音倾向性,造成调性模糊的感觉,歌曲的功能性和声减弱。不仅如此,德彪西因为不满足调性的稳定,歌曲多次使用离调的手法,带给听众新鲜感,添加了一些色彩感和音响上的特殊意境。歌曲还多次使用减五、七度等不协和音程,如歌曲开头伴奏下方两个声部音程构成减五度,造成一定扩张感和色彩感。并且作者在创作该歌曲的时有着链环衍展的思维方式,着眼于音乐材料的连锁式发展,使音乐进行及发展的关联性始终得以保持,采用了顶真的作曲技法,在歌曲的第1-2、第4-5、第5-6 等句中均能体现出来,保持了作品内在的统一。

(二)钢琴伴奏织体特点

《浪漫曲》钢琴伴奏是随歌曲的发展而改变的,具有一定的规律,该歌曲最低声部皆为长音,通过二度、三度进行连接全曲,呈现宣叙性质的音调,突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的音响效果。该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有一句旋律(第1、2 小节),作为贯穿全曲的纽带,一共出现了三次,而全曲的织体改变一共有五次,下面一一论述。

歌曲引子(1-2 小节)为三个单音声部加上伴奏旋律声部,伴奏旋律辅助音式级进下行,结合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其余三声部皆为长音,而后又反复一次该旋律,这是该旋律声部的第一次出现。

歌曲在第6-8 小节,变换了钢琴伴奏织体,原先的三个长音声部变为了一个,原先伴奏旋律声部变为了以两拍切分为主要节奏型的柱式和弦,给全曲带来了一种紧张感,但很快这种紧张感消失了,两拍切分的柱式和弦隐藏声部二度级进上行,使歌曲听起来仍然带有一种朦胧感,仿佛刚刚的紧张感只是插曲。

歌曲在9-13 小节处,第二次出现了钢琴伴奏旋律声部,这一次将1-5 小节使用过的旋律和6-8 小节使用过的二拍切分节奏型相融合,相比1-5 小节,切分节奏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流动,在听觉上造成了一种意外的强弱交错,推动了歌曲情绪的发展。

歌曲第二部分14-21 小节由原先四声部变为了三声部,左手是以四分音符为基础节奏型的单音分解和弦,右手则为柱式分解和弦,伴奏整体听起来舒缓、悠远,和使用全音阶的旋律声部相配合,营造飘渺、梦幻的意境。

歌曲22-28 小节处第三次出现钢琴伴奏旋律声部,力度达到了mf,回到了原速,在9-13 小节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声部,增强了歌曲结尾的稳定感。

(三)旋律线条和歌词的巧妙结合

1旋律节奏和歌词节奏的配合

该歌曲中的每一个音节对应旋律部分的一个单音,每一个音节皆对应一个元音

2诗歌旋律中的韵律

《浪漫曲》的歌词含有独特韵律,歌曲共分为两个乐段,一共十二个乐句,歌词的第1-3 句L'âme évaporée et souffrante,L'âme douce,L'âme odorante 以及歌词的7-8、11-12句N'est il plus un parfum qui reste,De la suaviré céleste,D'une vapeur surnaturelle,Faite déspoir d'amour fidèle 皆押韵。

3旋律的走向和歌词含义、语调的配合

德彪西的《浪漫曲》具有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歌曲多次使用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和宣叙般的声调渲染出一种缥缈的神秘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保留了诗词朗读的韵味。全曲的大部分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声乐旋律音程起伏很小,表现出诗词中的朦胧的气氛和对爱情充满美好的憧憬。

歌曲开头第一句“受苦的灵魂在飘荡”旋律多次同音反跳后,让歌唱如诗词朗读一般,同音反复后的大跳仿佛让人感觉真的在飘荡。歌曲第一段(1-13 小节)歌词的大意是受苦的灵魂在空中飘荡,圣洁的百合花用它的纯净和香气安抚了疲倦的灵魂,无论是花香还是灵魂都是在空中漂浮着,旋律的走向非常契合歌词,每一乐句皆未落到主音上,正好与歌词所表现的语气语意相契合。歌曲第二段(14-28小节)歌词的大意是两个人相爱了。两个人身旁笼罩着浪漫、唯美的氛围,相比第一段,第二段歌词将浪漫气息和爱意讲述得更加明白,而旋律的第八—第十句采用大连线,均为音阶级进上行/下行,大幅度的音阶流动推动了歌曲情绪的发展,旋律和歌词相契合得非常完美。

三、该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演唱艺术表现

(一)歌唱语言

法语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优美动听、明亮悦耳、柔和抒情。演唱该歌曲需着重注意咬字,要遵循法语发音的语言特点,注重元音的发音,法语是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语言,一共有16 个元音,其中a/e/i/u/y/o 六个元音字母需要单独练习,保持语言的连贯特点,使单词与单词之间通过元音连起来,歌唱时要注意歌词的“联诵”,两元音在一起只读后一元音,前一元音不发音,如《浪漫曲》第一句L'âme évaporée 两个词联诵的结尾音不发音。在这首法语歌曲中,要注意一些字母的发音,如字母j 发音与中文“日”相近;字母s 在字尾不发音;字母qu 发拼音k 的音;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下鼻化元音,鼻化元音是法语的特有现象,法语有4 个鼻化元音,该歌曲中有两个鼻化元音,该歌曲中的单词dans、vent 发a 的鼻音ã,donc 发o 的鼻音õ。

(二)演唱的声乐技巧

1气息的控制

该歌曲的音域是d1-g2,大部分的音在中低音区,中低音区音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中低音区要唱的浑厚、实在、沉稳,中低音区一定要把喉位放下来,保持喉部肌肉的松弛去进行演唱,这样出来的气息才是平稳的,中低音声部不能只用纯真声,仍需真假声混用,保持声音的饱满状态,高音的部分要唱得飘逸、朦胧,越高的音越需要气沉下去,不可扯着嗓子唱,这样的声音是尖锐、不圆润的。中低音区和高音区的过渡也要引起重视,要统一状态和音色。总体来说,整个歌唱是自由的,是通过气息的支持控制来完成的,气息要深、松、稳、有弹性。

2音量的控制

《浪漫曲》整首歌曲包括三个力度的标记,分别是pp、p、mf,这首歌曲带有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歌曲音量的变化幅度不能太大,它展现的是一幅幅印象画,演唱时避免乐句与乐句之间音量差距过大破坏总的音乐的感觉。

(三)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

歌曲的表达要建立在歌曲的深入了解之上,该歌曲具有浓厚的印象派特征,歌曲中有许多色彩性和弦并且在不停地转调、离调,这需要演唱者演唱之前要细心感受音乐的色彩感。《浪漫曲》展现的是一种朦胧的气氛,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憧憬之意,突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的音响效果和旋律色彩感,旋律没有内在的紧张感,更像是脑海中回想的一帧帧画面,故演唱时避免加入过多的情感表达,或者夸张的抒情和喜悦。要注意声音细腻的把控,获得艺术之前的通感(和诗歌、绘画一样的情感),从而反映诗歌、绘画中的情感变化。歌唱者在歌唱之前可反复朗诵歌词,在脑海中构思出一帧帧画面,把握歌曲的整体意境和感觉,为歌唱时有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做好准备。

四、结语

德彪西艺术歌曲《浪漫曲》受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带有浓烈的印象主义风格,更加追求自由,更加注重作品的意境,不同于传统音乐的风格,不局限于传统音乐中那种严密的结构。该篇通过研究钢琴伴奏、旋律和歌词的配合来加深读者和演唱者对艺术歌曲的感受和认识,主要通过语言艺术、声乐技巧和情感处理三个方面来帮助演唱者理解和欣赏印象派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进而更好地演唱《浪漫曲》这首歌。

注释:

①Mélodie:柏辽兹作为史上第一人用这个词来称呼他所作的歌曲,并以此来区分德国艺术歌曲和那种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

②受苦的灵魂在飘荡:受苦的灵魂在飘荡是浪漫曲的歌词,浪漫曲歌词是由玛利亚翻译的。

③联诵:在同一节奏组中,如果前一词以不发音的辅音字母结尾,后一词以元音字母开始时,前一词的词末辅音字母由不发音变为发音,与后面的元音组成一个音节,这种现象叫做联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467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