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作品有哪些?

林清玄的作品有哪些?,第1张

林清玄的作品:《莲花开落》、《蝴螺无须》、《冷月钟笛》、《鸢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迷路的云》、《玫瑰海岸》、《紫色菩提》、《凤眼菩提》、《如意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温一壶月光下酒》。

除上面作品之外还有一下作品:《烦恼平息》、《欢喜自在》、《有情菩提》、《文化阵痛》、《长在手上的刀》、《乡事》、《在刀口上》、《宇宙的游子》、《山中传奇》、《维鸟啼》、《在暗夜中迎曦》、《难遣人间未了情》、《谁来吹醒文化》、《处女的号角》。

扩展资料:

林清玄写作特点

1、林清玄写作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乡土情怀,积极投身自然。他出身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充溢着泥土芳香的空气,养成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

2、林清玄写作时善于观察,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内涵的哲理。他曾长时间在田间与农人一起劳作,并到台湾各地体验乡间生活。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饶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都是源于生活的。

3、林清玄的文字如水样清柔,语言亲切,文风质朴,中期作品透着宁静致远的境界,爱情观也透出中国传统的含蓄、深沉,没有如痴如醉的浪漫情调。

-林清玄   

林清玄:台湾作家林清玄以他众多温婉澄明的散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林清玄散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他绝大多数散文是以佛学文化为底蕴或题材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 ,佛学文化是林清玄散文创作的导引林清玄既是散文名家 ,同时又是虔诚的佛家弟子 ,佛学的般若 (智慧 )已经深入他的气息和血脉 ,成为他观照世界万物和人生的凭藉与指南因此 ,林清玄的散文中呈现出佛学风貌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再结合他的代表作品谈吧。

林清玄初登文坛为他写作第一时期,他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的散文并不只是拘泥在对台湾的故乡之情,而是在两岸一体的情怀下表达思乡之情,比如《红心番薯》

  我最有印象的是《木鱼馄饨》: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吴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返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有没有感受到淡淡的佛教哲学

2019127        周日        晴转多云

冬日情暖的阳光里,我面前的桌上放着一本书——《在云上》。

“在云上”三个字,像凌空飞舞的燕子,自由无拘、洒脱无碍地翱翔在淡蓝色的封面上。

它们像极了一个人的性格:欢喜自在,清净无为,却有一颗向善寻美的心。

他,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林清玄。

就在四天前,他像云一样轻轻地飘走了,给热爱他的读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在离世的前一天,他还更新了一条微博: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态。”

冥冥中,似乎有某种预示。

他飞翔于文学的天空,一直对爱与美、对欢喜和清净寻寻觅觅,却这样匆忙的不辞而别,真的是令人痛心!

这几天,我心里一直很难过,心想:“如果林清玄能活到80岁,该多好!这样,他就能再为广大读者奉献出15年的文学作品。”

他才65岁呀!走的太早,实在令人痛心和惋惜!

“轻轻地走,深情的看,欢喜的笑,诚挚的说话,不止怡心怡人,改头换面,还能打造出改造命运的金钥匙。”

他一直在走,从未停下求索的脚步。

他从小喜欢爬山,为了看风景,从树上、塔上、山顶上摔落,伤痕累累。

他7岁开始背唐诗宋词,10岁读小说,17岁发表作品,少儿时就有行走世界的梦想

他32岁,步入寺庙,入山修行,遇见佛法。他曾追随上百位禅师,只为了寻找更高的境界。

他人老心不老,即使年岁渐老,最喜欢的事,依然是在世界各地游历,他的脚步到过300多个城市。

它不只是为了赏心悦目,游花看景,而是在行走中融入自己对万事万物的深情和感悟。

他在日本北海道的阿寒湖边,感受着洁白的雪带来的两种震撼:雪的默然无声和雪的纯然无色。

他在博物馆里看精美的器物,联想到古老的歌谣《诗经》,认为:“文化与美好,细致与文明,不在时代,而是在心。”

他在青岛崂山,紧抱一棵七八百年的老茶树,深情的仰望。那一刻,仿如触电,茶花树把数百年的心情传到他的身上。

他始终以喜悦的心情欣赏人事风景,于是自然万物,在他眼里便滋生出无限的深情与爱意。

他说:“人人都坐在半开的窗边,不欢愉的心,纵使用尽一切努力,无法讨得人间的欢心。欢愉的心,只要静静坐着,宇宙就有欢愉的回应。”

的确,林清玄把人生变成了锦盒,里面装满了心爱的事物,即使是一株草、一朵花放进去,都有非凡的意义。

林清玄在《如鸥掠过海洋》一文里写到:

“静下来,在睁眼与闭眼之间,常常闭目凝神,静观,思维。

静下来,在一整天忙碌的生活里,一有空就静下来。”

他说:“懂得静心的人,是幸福的。”

可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懂得静心和纯情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而静心和纯心是一个人幸福的保重。

你可以功成名就,身家过亿,但若不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林清玄给现代人的三点建议是:浪漫精神、理想主义和纯情主义。

他说:“人生的大部分苦难,就来自于你不够纯情。你的情感要保护好,因为这样比你世俗的成功还要重要。”

在他看来:

时代越物化和嘈杂,越要回归到单纯的心。

生活越复杂和忧愁,越要安静下来。

在他心中:

山村老太太的一块茶块,比一百块香皂更高级和时髦。

不用手机电脑的人,比脑海里堆满各种资讯的人也差不到哪里去。

他说:人们总是向往那些复杂的、多元的、常变的、热闹的,却放弃那些单纯、一元、不变、宁静的生活情调。

他却渴望反其道而行之。

他一直活在自己内心宁静的海洋里,看书,写作,修禅,行走,把自己活成了诗情画意,却从未改变平和的心境。

“意念流动不定,我要凝固它,进入更深刻的专注。

妄想漂流不止,我要静定它,进入更平和的状态。

烦恼热火不息,我要清凉它,进入更无为的境界。”

安静,专注,平和,无为,是他一生追求的品质和境界。

正是懂得静心,所以他是安定、幸福的。

“心美,一切都美好!心宽,一切都宽呀!”

林清玄在《听见花的哭泣》一文里,写八指头陀赏花悟道的故事。

八指头陀为人放牛,在山上看到桃花飘落,悟到人生的短暂无常,投身寺庙。此后,他每见到有人砍树,就会听见花的哭泣。

只要契入生命之美的人,静静的聆听,就能听见花的哭泣、风的吟唱和星星的对语。

林清玄不仅在生活中发现美,也在文字中记录美。

他在一家日本陶器店,手捧着陶壶,静静地欣赏,细细地品味,一点点的贴近那种精致的美。

他走进白莲雾园,赞美“白莲雾如白玉雕成的串串风铃”,风过时,在心里响着音乐。

他说,体会咀嚼眼前的任何一种美好,都能让我们进入那完全的美。

有美好的感觉,才有美好的人生。

在他心中:一切花开都有花蕊弹琴,一切鸟鸣皆宛如梵唱。

在他看来:一切都是现成的,那山间的老松在风里说着般若,云上的飞鸟唱着真如之歌。

他希望:在每一个夕阳照临之际,能有晚霞与流云的美丽心情。

他漫步枫树林时,踩着繁美的落叶前行,听着枫叶用沙哑的声音唱着秋天的歌,有一颗童话的心。

他躺在草原上看星星,产生无限的遐想:“你的地平线是我的天空,而我的土地也正是你的天空。”

他见到有人拿着捕蝶网,追逐山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心里涌起莫名的伤感,蝴蝶的美就像花儿一样在他心中急速的凋零。

他曾写过他的母亲:“她的一生充满着简单生活的美,美在自然,美在简单,美在含蓄。”

他就像她的母亲一样,一直在追求一种自然、简单、平常的美。他的文字也处处流露一种自然、清透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以,能深入人心。

林清玄说:“人要超脱一切是艰难的,但如果完全的被美所包围,在那幽静的时空,我们会忘忧无虑,放下一切的烦恼。”

如今,他悄无声息的去了,真的“放下了一切的烦恼”。

他再也不能为读者捧出那些充满纯净与美的文字!

4

林清玄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对一个解脱者,生是自在,死是自由。”

他就是一个参透生命,以饱满的热情拥抱生活的自在者、解脱者。”

轻轻的来,正如他轻轻地走。

他活着是自在的,死去也是自由的。他像洁白的云一样,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告别人世,没有痛苦与遗憾。

林清玄去世后,他的家人引用其作品告慰世人:

“生跟死没什么两样,在我看来就是这样子,就好像移民或者搬到别的城市去居住,总有相逢之日。”

林清玄得的是心肌梗死,没有惊扰,猝然离世。

他到另一个世界居住了,世间少了一位超脱清净、自由无碍的文人。

他说:“生命的实质是空无,串起这空无的,只是一个个有感有悟的刹那,刹那就是生命的本身。”

如今,他轻轻地走了,再也不能为我们写下那些“有感有悟的刹那”的文字。

那么,就让我们在他以往美好干净的文字里,寻找“相逢之日”吧!

《林清玄散文集》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

在作者的笔下,可以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者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第二卷“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对比,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卷“美好的心”:主要讲述《咬舌自尽的狗》,狠心的主人竟然作了这样的事:第一次把狗抛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来了。第二次想把狗抛到几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时,狗却在车中咬舌自尽了……

第四卷“庄严的心”:文中他写到一个浴着光辉的母亲,虽然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亲一般的爱子心。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

扩展资料:

《林清玄散文集》这本书主要写了林清玄在小时候经历的一些事和林清玄对某些事的看法从而引出的道理。一翻开这本书,逐字逐句地读,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细腻、柔软的感觉。男作家的作品一般是充满阳刚之气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文章格外婉转,丝毫不逊于女作家。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鸳鸯香炉》等,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随后,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便装凌云的壮志,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多了一份世故,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参考资料:

-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381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