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西游记》的读书笔记,共十篇,每篇十回(不是读后感,是摘抄和赏析)

跪求《西游记》的读书笔记,共十篇,每篇十回(不是读后感,是摘抄和赏析),第1张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

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

必须苦练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还。

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

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

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

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

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

陡涧换马第九难,夜被火烧第十难,

失却袈裟十一难,收降八戒十二难,

黄风怪阻十三难,请求灵吉十四难,

流沙难渡十五难,收得沙僧十六难,

四圣显化十七难,五庄观中十八难,

难活人参十九难,贬退心猿二十难,

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

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

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

被魔化身二十七难,号山逢怪二十八难,

风摄圣僧二十九难,心猿遭害三十难,

请圣降妖三十一难,黑河沉没三十二难,

搬运车迟三十三难,大赌输赢三十四难,

祛道兴僧三十五难,路逢大水三十六难,

身落天河三十七难,鱼篮现身三十八难,

金山遇怪三十九难,普天神难伏四十难,

问佛根源四十一难,吃水遭毒四十二难,

西梁国留婚四十三难,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难,

再贬心猿四十五难,难辨猕猴四十六难,

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难,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难,

收缚魔王四十九难,赛城扫塔五十难,

取宝救僧五十一难,棘林吟咏五十二难,

小雷音遇难五十三难,诸天神遭困五十四难,

稀柿衕秽阻五十五难,朱紫国行医五十六难,

拯救疲癃五十七难,降妖取后五十八难,

七情迷没五十九难,多目遭伤六十难,

路阻狮驼六十一难,怪分三色六十二难,

城里遇灾六十三难,请佛收魔六十四难,

比丘救子六十五难,辨认真邪六十六难,

松林救怪六十七难,僧房卧病六十八难,

无底洞遭困六十九难,灭法国难行七十难,

隐雾山遇魔七十一难,凤仙郡求雨七十二难,

失落兵器七十三难,会庆钉钯七十四难,

竹节山遭难七十五难,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难,

赶捉犀牛七十七难,天竺招婚七十八难,

铜台府监禁七十九难,凌云渡脱胎八十难,

路经十万八千里,圣僧历难簿分明。"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说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想必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吧!书里讲了一位坚强,勇敢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对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响的就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凭什么使自己继续活下去呢 是毅力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老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自从认识水兵朱赫来以来,他的心被***吸引住了经过几番波折,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员他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在战争中他也受了不少伤最严重的一次就是被弹片击中头部,死里逃生痊愈后,保尔没有忘记党,拿起新的武器,重返战斗队伍,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十几岁就立足杀场,英勇杀敌,热爱祖国,在战场上,他被砍了好几刀都大难不死,为什么 仍然是毅力年轻的他后来疾病缠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疗伤的机会他也不愿意放弃工作,毅力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啊!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的心好象在水里扔下了一块大石头,久久不能平静我佩服保尔·柯察金那种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讨厌故事里维可外多那种小贵族保尔·柯察金的影子时时在我的脑子里浮现,鼓励我要像像他一样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困难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勇敢地去面对,等事情一过,你会发觉,原来自己是有毅力的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理想,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往和追求。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中一条无驮的小船,随波逐流;一个人有理想,然而目标不明确,就会导致失败,甚至祸国殃民;一个人有理想,然而目标明确,就会对国家,民族,人类作出很大的贡献。 这些道理我是通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才有了一些理解和认识的。 这个寒假,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了一遍。书中主人翁保尔柯查金那高尚的品德,钢铁般的意志深深的感动了我,特别是他有一个伟大的理想,这使他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这使我深深受益。 保尔的理想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在这种理想的支配下,保尔拼命的战斗,忘我的工作,坚强的一直比钢铁还坚硬。在白色的恐怖下,他给地下工作者打探消息,送情报,在虎口下拯救革命者。为此,他受过刑,作过牢。在革命战争年代,他跨战马,挥战刀,同白匪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艰苦的环境里,他斗严寒,战冰雪,忍饥挨饿,奋力抢修铁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在工厂里忘我的工作。特别感人的是他双目失明后还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伟大的著作。 这不著作曾经用30多种不同的文字,再版50多次,在全世界发行3000万多册,影响几代人。至今还深深刻在人们心中。 我们学生也有理想,有的想当科学家,教师,画家,医生。我认为这是一种职业的选择。 要问我的理想是什么,像保尔学习,扬起理想的风帆,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为人民造福!

17 回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这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令人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中的一段文字。是啊,就像书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同志,这个令我听到就信心百倍,浑生充满力量的响亮的名字,一个以超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从死神手里夺回自己的生命,却又置生死于度外,全身心投入到党和解放事业中去。虽然双目失明,不能在前线战斗,但他仍然不望在后方继续为解放事业而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二十岁参加了***员,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然而卧病期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作为武器,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奋斗,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名著。

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

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

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

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

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

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保尔已经过时了,中国早已进入到改革的时期,与保尔相比,我们更了解比尔盖茨,更欣赏他,甚至更崇拜他。还有人认为,保尔的意志品质固然非常值得学习。但他终究不过是颗无怨无悔的“螺丝钉”,现代社会更崇尚个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充分张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部神话。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某些价值倾向。诚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努力让自己过上富足的日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们对自身的人生理想还有没有追求的必要呢?保尔精神还应该不应该弘扬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保尔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性。一个人生目标不明确的人,如何能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迷惘无为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个人的奋斗唯有和党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显其辉煌,才会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刻内涵之所在吧。因此,“保尔”不会过时,他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丰碑。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的心好象在水里扔下了一块大石头,久久不能平静我佩服保尔·柯察金那种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讨厌故事里维可外多那种小贵族保尔·柯察金的影子时时在我的脑子里浮现,鼓励我要像像他一样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困难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勇敢地去面对,等事情一过,你会发觉,原来自己是有毅力的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钢铁的精神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英雄的颂歌。本书所描写的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的一个传奇人物——保尔·柯察金。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战斗走向自觉战斗的。在战斗中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在积极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中,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他曾说:“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集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保尔精神” 对人们的影响也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的。拿我国来说,八十年代起我国迈入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保尔那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有一大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实生活不再要求我们像保尔当年那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去攻占一个城堡,也不再要求我们在身患伤寒的情况下踩着寒冷彻骨的烂泥去修建小铁路。但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进军中,保尔的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保尔精神仍然是我们强有力的武器。

“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本书中大概可以算最震撼人心,最精彩的一段的。我想保尔·柯察金那段名言将伴随我一生,鞭策我抓紧每秒每分钟的时间,去做一些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事,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所谓闻名不如见面,前不久,我就读了这本好书。

关于革命一类的书籍看得不是很多,但也涉猎过一些,但是这本书对我影响是最大的。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保尔 柯察金”的青年。在他十二,三岁时,母亲把他送进了学堂。保尔的家庭很贫困,母亲在给别人做佣人,哥哥是一个电工,而父亲很早就死了。所以,进学堂对于保尔的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是,因为保尔对于教书先生的不公平,对于教书先生对他的百般刁难感到十分愤恨,因而做出一系列的报复行为。很快,他被学堂开除了。由于生活的无奈,母亲把他送到一个饭馆做伙计。在那里,他工作了一年多,也是在那里,他看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这个社会的最低层。那儿简直就是人间的地狱。然后,在哥哥的帮助下,他被调到了发电厂做了一个电工。在那儿,他认识了一个名叫朱赫来的水兵。在他那儿,保尔接触到了一连串的新鲜事物,关于团组织,党组织以及革命。一些日子以后,保尔偶然得到了一把手枪,也因为杀了一个敌人,为了逃难离开了母亲哥哥以及生长的家乡。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参加了革命。以后的八年,他都热衷于革命事业。虽然只是八年,对于生命来说,太微不足道了。但是,与某些人的生命比起来,这八年比别人活了三辈子还要珍贵。一次又一次的病魔缠绕着他,他也一次又一次的克服着。后来,由于神经遭受破害,导致自己下肢瘫痪,双目失明。但他还是用他仅有的一点点儿生命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对于保尔来说,能写成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因为他只读过三年书。以前写文章,总有几十处修辞有问题,但经过几年的大量阅读书籍,完成了一个对于他来说的奇迹。当这一本书发表以后,他的生命又重新燃烧起来了。

当然,这本书对于我们现在很多人来说,是有点儿看不懂的,这并不难明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是,这样的精神还是可以延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就像保尔一样,为了革命的事业坚持到底,无论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都不屈服。这就是所谓的百折不挠。当然,现在我们这儿没有战争,但是生活中一样的会出现很多的困难,虽然不大,但我们仍旧需要用我们的精神去克服他们,我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不要惧怕生活。它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理性的觉醒。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

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

彩。

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时期的文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

正如序幕所说,从远古图腾的那个时代起,时代精神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我们感受着,这样一个匆匆流过的美的历程。

《论崇高》读书笔记

《论崇高》读书笔记,《论崇高》是罗马帝国时期传下的一篇书信体文艺理论著作,通篇由古希腊文书写。它是除《论诗艺》以外,对后代影响最大著作,来看《论崇高》读书笔记,

《论崇高》读书笔记1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一封写给罗马贵族的信,信的内容是论崇高的风格,意图在于找出崇高风格的因素。主要任务是指出希腊罗马古典作品中的崇高品质,引导读者向古典学习。

书中讲了构成崇高风格的五种因素,其一是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其二是强烈深厚的热情,其三是修辞格的妥当运用,其四是高尚的文词,最后是把前四种联系成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使文章达到崇高的诸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各部分彼此的配合,朗吉弩斯认为尊严和高雅的结构师崇高其他因素共同合作而形成的“圆满的环”。

他的结构论是以传统的有机统一说为基础的,这一说要求文艺作品在形式上必须各部分彼此和谐,在内容上必须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这五种因素的共同基础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前三者主要依靠天资,后两者主要依靠艺术或者人力。全书是按照这五种崇高风格的来源顺序讨论的。

(扩展:朗吉弩斯认识到了崇高的文学作品的风格来源于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灵魂。朗吉弩斯说: 一个终生墨守着狭隘的、奴从的思想和习惯的人, 决不可能说出令人击节称赏和永垂不朽的言词。

是的, 雄伟的风格乃是重大的思想之自然结果, 崇高的谈吐往往出自胸襟旷达志气远大的人。因此, 要想创造出值得人类永久尊敬的崇高作品, 作家就必须运用高尚的语言, 这就要求作家必须具有庄严的思想和崇高的心灵。)

《论崇高》的主要任务是指出希腊罗马古典作品中的崇高品质,引导读者向古典学习。朗吉弩斯对待古典的态度和贺拉斯不同,贺拉斯侧重从古典作品中所抽出的“法则”和教条;而朗吉弩斯强调具体作品对于文艺趣味的培养。

他主张读者从具体作品中体会古人的思想的高超,情感的深刻以及表现手段的精妙。长期的这样沉浸在古典作品里,就会受到古人的精神气魄的潜移默化,或者说“得到灵感”“在狂热中不知不觉的分得古人的伟大”。

他还强调应与古人竞赛,认识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分不开。但这种摹仿不是剽窃和复古,而是熏陶和创新。

(扩展:狂热,或说狂喜,其实是朗吉弩斯对文艺的要求,指的是听者深受感动时那一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这种精神气魄其实是一种精神力量,是艺术作品的征服力。

他说:“不平凡的文章对听众所产生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奇特的文章永远比只有说服力或只能供娱乐的东西具有更大感动力。”)

在对方法技巧的要求上,朗吉弩斯认为文章要靠布局才能达到高度的雄伟,和一般古典主义者一样,认为完满一致的整体就是和谐,是美。

朗吉弩斯还强调“普遍永恒标准”,也就是“绝对标准说”。在当时,古典主义者打扮认为经得起各阶层读者在长时期里的考验,

能持久行远,才算是真正好的作品或“古典”。“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上是真正崇高。”

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朗吉弩斯认为文艺要有现实生活作基础。“作家的想象只有在能产生真实感时才算运用的最好。”由此看出,他尊重客观事实,“真实感”也表现了作者的灵魂和人格。

之后谈到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朗吉弩斯坚持两点论,认为“天才是天生的,不是学来的”“伟大的东西既要有鞭策,也要有约束”。

他认为冲高风格的五个根源都以天赋的文艺才能为其共同基础,所以不但思想感情的崇高得于天,甚至修养才能也需有天才。

他说:“毫无错误的精确何以有点多半依靠技巧,而崇高,哪怕不是是中医馆,则有赖于崇高天才。所以在一切场合都应该以技巧来帮助天才,这两者的结合大抵能达到尽善尽美。”

总的来看,朗吉弩斯和贺拉斯不同,朗吉弩斯强调的是艺术的表现功能,他认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一个毫无装饰的、简单朴素的思想,即使没有说出来,也每每会单凭它拿崇高的力量使人叹服”。

依朗吉弩斯所见,作为艺术作品内容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属于心灵性的东西,并不是来自神的启示,也非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生与自灭,而是人们基于自己的天赋能力,敏锐的感受、体验和关照了外界客观事物后所产生的。

《论崇高》读书笔记2

《论崇高》朗基努斯

后两篇太差,只读了《论崇高》,最后一篇突然不再讲文章,讲修辞,“简而言之,使现在这一代堕落的是我们心灵的冷漠,除了少数特例之外。”现在读仍然觉得写的真挚而醒人。

1、反对幼稚、浮夸、情感的措置

2、肯定了读者的反映,文艺对人的作用(与亚里士多德相同)

“狂喜”“更大感动力”:与贺拉斯的不同,贺拉斯从教化肯定文艺,侧重传统法则和理智。而朗基努斯肯定文艺的教益与娱乐作用。

要求文艺要有“伟大的思想,深厚的感情,崇高的风格;是气魄和力量,是狂飙闪电似的效果”,这也是他主要谈崇高的原因。

认为文学比音乐更具有感动力:不仅诉诸感官和情感,且通过文字诉诸理智;艺术不仅关乎感性也关乎理性

3、将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来谈

什么是崇高风格的源泉:

崇高的五个源泉首先基于对语言的熟练掌握

(1)能够形成伟大概念的能力:最重要的源泉

(2)具备慷慨激昂的感情

(3)修辞:思想的修辞和言语的修辞

(4)高尚措辞的使用:词语的选择、意象的使用和风格的精巧

(5)尊严和高雅产生的总体效果

朱光潜译为:

共同基础是:运用语言的能力

(1)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

(2)强烈深厚的感情

(3)修辞格的妥当运用

(4)高尚的文词

(5)把前四种联系成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4、崇高是天赋的,但同样也要技巧的配合;思想的高尚是天赋的,但也要努力训练自己的思维。

“崇高是高尚心灵的回声”:人格修养与文学修养的关系

5、随柏拉图,认为荷马将人性赋予神是渎神。

6、崇高要强调感情的激情,

7、要讲究有机组织,选取感情最为集中的地方,有机组织融合为一体。对于部分和整体也要配合、相互联系;行文以及材料的组织要合适

8、主张摹仿和效仿过去伟人的作品(与贺相同,保守的、古典主义的)

与贺拉斯的区别:

贺拉斯谈到摹仿古典:侧重从古典作品中所抽译出来的“法则”和教条,从创造和遵循传统的角度来说,提倡创新但要遵循规则、所创造的东西要自相一致,因此不如遵循传统。

朗基努斯则强调具体作品对于文艺趣味的培养,通过摹仿找到写作的灵感。

9、有意区分了诗人和演讲家,诗歌与演讲稿。

8、探讨了:铺张、意象、修辞格、迂回、错词、俗语、隐喻、对比与明瑜、夸张法

10、修辞格与崇高的关系:要完美融合,技巧的圆融仿佛消失;修辞格的作用;修辞格如连接词的省略、自问自答、修辞格的叠用、连词、倒装、叠叙(单复数互变、复数变单数、时态的互换、人和人称的转化涉及到叙事、转为第一人称、迂回、错词、俗语)

12、瑕疵的崇高还是平庸的完美:境界最高的天才绝对不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精细往往会降格成琐碎。

13、节奏、表达的过分简洁、肤浅的表达会严重有损崇高的风格

补充1:

“普遍永恒标准或绝对标准说的实质”:

追求经得起各阶层读者在长时期的考验,能持久行远,才算是真正好的作品或“古典” 由朗基努斯最先提出,柏拉图实际上是反对大师作品付诸文字流传的,他认为文字会削弱效果,使人不加思考。

补充2:

朗基努斯的标志性:

标志着风气的转变:

1、文艺的动力从理智转到情感

2、学习古典的重点由规范法则转到精神实质的潜移默化

3、文艺批评的重点由抽象理论的探讨转到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比较

4、文艺创作的重点由贺拉斯的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倾向转移到要求精神气魄宏伟的浪漫主义倾向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苏菲的世界》 读书笔记 1500字,欢迎借鉴参考。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00字一

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苏菲和艾伯特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但是他们又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他们能够确信他们的世界是艾勃特·纳格的创造,但仅仅因为人们没有关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实际上,正像贾德在整本书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艾伯特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人们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一旦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等重要。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 故事 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尘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00字二

在家整理书柜的时候发现《苏菲的世界》弱弱的放在书柜上。初中的时候看过一半,当时想的是,这些人到底在讲什么,有很多奇怪的词看不懂什么意思,所以就搁浅了。

时至今日我才发现差点错过一本奇书,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启蒙读物。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到马克思,这些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一代一代的促进着哲学和社会的发展。想分两点谈谈读完这本书的思考。

关于容错率:

我很喜欢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结尾处小孩指着没穿衣服的皇帝说:你明明没穿衣服啊!哲学家们在社会中就扮演者小孩的角色。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是骗人的。对,现实社会是怎么样的苏格拉底因为求知,与当时世界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就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送往法庭。以否定神的存在和诱导青少年误入歧途的罪名,判以死刑。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苏格拉底代表着雅典的良心,当雅典法庭把自己的良心判处死刑的时候,这个城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如果在当时社会,我也不敢肯定苏格拉底的思想就一定是对的,并且认同他的做法。苏格拉底只是触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统治。包括后来的哥白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话说回来,看着这本简易版的西方哲学史又觉得很神奇,一个观点被提出来,不久之后又有人对其进行批判,柏拉图认为世上的一切都应该像姜饼人饼干(有些想吃姜饼人饼干)的模具一样有个完美的模型,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反对,先有具体的型而后抽象出一个共性。就看着这些哲学家一代一代的推动着世界的思想的发展。世界是存在容错率的,直到现在容错率越来越高,也是经过长达两三千年的努力。

这让我联想到北京听过一个关于文学的讲座,讲的大概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整个讲座老教授都没有否定陶渊明的隐士精神,以及高尚的情操。那个诗句从他的解释中和当下主流思想大相迳庭。大概的意思就是,在医术古籍中,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肯定了菊花的药用价值,而陶渊明的故乡,有山,但是山不在南部而在北部,那为什么陶渊明要写“悠然见南山”呢这里的南山指的是寿比南山。也许陶渊明采菊花是为了服用,延年益寿,寿比南山。

虽然我和其他人讨论过,但是好像他们都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我还是应该好好学习,不要去听一些乱七八糟的讲座…这件事件想知道真相,怕是只能去问问陶渊明本人了。这个教授也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罢了。

做人嘛还是要有批判精神,完成内心的否定之否定,才能达到升华。不要怕犯错,犯错都很正常。难道要把二十岁犯的错留到三十岁再犯,把二十岁喜欢的大红色口红留到三十岁再涂嘛

关于统治与被统治:

因为这本书,看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周边历史。在这里也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我们知道古代中国经历过几次南北的朝代更替,北方游牧民族总来欺负南方农耕民族,这个就挺有意思的。后来看到古希腊,也出现这样的情况。

传闻中师从亚里士多德的亚历山大一路南下席卷整个中东,要是没有喜马拉雅山脉,不知道和古中国直接产生交集就是如何,扯远了。马其顿构成了一个超大的帝国版图。他们凭借武力征服了古埃及、波斯等等,这些城市中有很多都城都叫亚历山大。那么去征服的一方就一定是文明比较进步的一方吗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就在亚历山大对他国进行侵略的时候,其中也包括犹太这个民族。大家都知道犹太教中演化出来的__正是在这个时候从中东传到了欧洲,成为欧洲第一大宗教。

顺便说一句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古希腊人生活富足,幸福所以一直秉承着一种活在现世的观点,不和别人谈论来世。而不幸福的地区就越是不幸福就越是把思想感情寄托与来世这就产生了来世宗教。__就是来世宗教的一种体现。你有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来世吗

__对欧洲的统治是思想上的统治,比侵略更可怕不是吗。所以到底是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脑子里要有东西,才不能轻易被人控制就是这个道理。脑子里没东西的时候,就应该看一些主流思想,才不会被洗脑。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00字三

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是在大四上学期。当时很多人开始准备找工作,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刚要从学校走进社会大熔炉的我来说,这个时候读到这本书,是一种幸运。记得当时从学校图书馆的借这本书的时候,图书馆的管理员阿姨还对我半开玩笑的说道:“怎么,改学哲学了”“我看这本书比较新。”我当时这样回答她。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为了我读过的第一本哲学书。

本书的开篇,15岁的主人公苏菲就收到了一封信,而信中却只有一个问题——“你是谁”。现在想想,这三个字的简单的问题,想要回答,也着实需要一番思考。是的,我是谁我是杨喜名。可是这个简单的陈述句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很显然,没有。因为叫这个名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三个字的代号是表明不了什么的。那么换成另外一种回答:我是在北京飘着的一个Java程序员,我的名字叫杨喜名。这样似乎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也仅仅是似乎而已,谁知道宇宙中有没有另外一个星球上也有一个叫北京的城市,Java又是什么东东呢!况且仅仅确定了身份就回答了苏菲一样的问题吗并没有。

人类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类似于唯一性标示ID的字段型的代号可以囊括的。

书中笛卡尔说过一句话: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上看,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会思考。人这个会思考的灵长类动物加上自己的行动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有句话:“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所谓的江湖就是世界。用我们现在处于的大数据环境来解释这句话,那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同时也在各种网站上留下了不同的虚拟身份和虚拟的关系,不同身份和关系的存在就组成了整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思考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同时也时时加快着世界前进的脚步。可是,放眼当下的社会,科技虽然发达,人们却越来越缺乏哲学性的思考的主动性。就像如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网络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信息阅读的方便的同时却也造成了知识创新的匮乏,因为既然网上的东西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还要去探究思考,总是不如CTRL+C和CTRL+V来的方便。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的就是思维的懒惰,哲学的悲哀。

说道这里,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又是为什么呢查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类应该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在此基础上去扩展发散自己的思维。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00字四

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带领我们走过了几千年来的哲学的发展史。从最初的自然派哲学家,到理性主义,到古典派哲学家,到繁荣蓬勃的希腊 文化 ,印欧文化、闪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文化,再到豁然开朗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现代的笛卡尔, 经验 主义,浪漫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丰富的内容带我们走过沧桑,让我们得到一种哲学的洗礼与升华。毕竟,从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着如此多的理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对于世界、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着。而受过现代 教育 的我们看着哲学的发展历程,看着古代哲学家们一些关于世界的荒谬的解释,或者看着一些哲学家们的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着这些突如其来、迎面涌来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己也对这个世界开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做对于哲学的思考。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也反映了哲学家们的任务,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关于生命、世界等本质的问题的答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还没有出现能够说服全人类的一种理论,因此也需要无数的后继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观念里的高深莫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也许我们并不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哲学的思考者,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的意义。

其实每一位、每一种在各个时代叱诧风云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是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等等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展开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书中提供了一些线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识”“要站在兔毛的顶端”“用 儿童 的眼光来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世界,有勇气发表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如何不能结合自己在书中所学与生活中所见所闻来创造“自己的哲学呢”

虽然人们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褒贬不一,但那些哲学家确实应当受人尊敬,他们是如此勇敢而执着地探寻着真理与实践的奥秘。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风霜雨雪的成因,我们还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火箭为什么能飞上月球。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没有丢弃好奇心、或再次点燃好奇心的人。这些人仿佛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不承认这个世界。他们怀疑,他们思考,他们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于是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有了浪漫主义的反讽,于是有了经验主义的体验;于是有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古以来多少先人尝试了无数 方法 想爬到兔毛顶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着不懈努力。而我们,这些习惯了安逸,习惯了一位接受事实的人们,难道不该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吗难道不该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吗

知识可以积累,技艺可以传承,但人生的经历,理性的感悟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体会。上地对待古今的哲学家是公平的,都给了他们一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也许就是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却依然连最初的问题也没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不必怀着对哲学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学家们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多,但他们好奇的东西比我们多,他们思考的东西比我们多,所以他们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内在联系。这好奇的能力,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给了我们啊。

“也许我们也是星尘”结尾时的比喻一位没有带着隐隐的神秘感,我们在这宇宙间只是昙花一现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运转着,轮回着。它会如何呢这我们我从知晓,世界如此之大,还有无数个秘团我不曾揭开,还有无数个空间我不曾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停地探索着。放飞哲思,倾听它们振翅翱翔的声音……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00字五

在某个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再见,苏菲斯》,这不是言情小说么打六折!我的眼中发出了奇异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经所剩无几了。之后,我在另一个书架发现了《苏菲的世界》,莫非这和《再见,苏菲斯》有联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好,就买这本书了。

我突然发现我在自己找麻烦,这么烦的一本书,我为什么会买但是,随着阅读,我似乎发现这本书有一个特点——麻烦是肯定,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入迷,我甚至从中午十二点一直看到午夜十二点。虽然没有汲取多少知识,这里的知识太丰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让我头昏眼花的,但是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方面还是有限的,比如书中很少谈及中国哲学(如果要谈及中国哲学史估计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而中国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 想象力 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至于《苏菲》一书究竟写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学史,也可以是科学的发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类小说……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读者。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 魔术 师看个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以这么有特色的方法来写小说不是很可爱么

做一回小说推销员,《苏菲》一书与爱情小说一点关系也没他有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可以是人发现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让人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许会激励人成为一个哲学家。

相关 文章 :

1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5篇

2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

3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篇

4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三篇

5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2000字范文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汤姆索亚历险记》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等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

人总是会长大的,长大了,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

《悲惨世界》——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当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嫌弃鄙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过向善的信心。 我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这一切使我既感动又欣喜。然而欣喜之余却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之中。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格列佛游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据说伏尔泰、拜伦、高尔基和鲁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 每当回想起当年看这本名著的时候,历史的沧桑感便涌上了心头,那些日子真是没有成就感受,很失败。一天仅仅十几页,举"目"维艰,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发自于肺腑啊!

2010-8-3 18:29 回复

60208183 3楼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同的国度,承着不同的文化,对于过去,对于历史,自己的从小就了解,别人的很少去触及。而没有一定的知识垫底,去读这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指桑骂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为奇的。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近期,我读完了俄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末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才渐有所悟: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善与恶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此书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它让我感受到了失去本性的可怕与人性的光辉,美好希望更多人能找回自己的本性,发扬自己的善心,多做善事,使自己变得更加人性化,让整个世界充满爱!

自从我读过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后,就深深地被它们震惊了。里面写到的昆虫的品种很多;会做“圆球”的蜣螂“音乐天才”蝉、凶残的黄蜂、“亮晶晶”的萤火虫等。

当我读到“但到了相当的高度,仍然难免后退。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不但球滚落下去,连自己也被拽下来……有时经过一二十次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获得最后成功”的时候,我的心就像被刺了一下。一二十次,虽然不是大数目,但对于一只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圆球,经过险陡的斜坡,攀登简直无法上去的地方的小小的甲虫来说,却是多么大的挑战啊!有时,甚至可能将性命都搭上去。

2010-8-3 18:29 回复

60208183 4楼

多么值得我学习的小甲虫呀!一只小甲虫,都知“勤奋+努力=成功”的道理。而我们呢?当老师布置几道难题时,同学们刚开始是蛮起劲的,没过几分钟,就没耐心了。这些题虽然有点难度,但是也不是困难到极点。况且,也总有做出来的人,为什么别人能做出来,而我们却做不出来呢?那是因为我们太懒惰了,没有上进心,只会向简单的题目挑战,不敢向困难的题目挑战。

想到这里,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只向容易攻克的题目,比自己弱小的人挑战,那么,也就是永远的弱者。

今天我读完了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真是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令人感动。故事讲述了嗅嗅、匆匆、哼哼、唧唧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事,由于奶酪不经意的消失,使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源泉,继而他们各自做出不同的反应:嗅嗅和匆匆立即采取行动,适应变化;唧唧刚开始不能适应变化,后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也加入了寻找奶酪的行列中;而哼哼呢?它的思维始终定格在原来的状态,至终仍不能接受这变化。故事的结局,除哼哼外的其他三位都在奶酪N 站找到了自己所需的奶酪,而哼哼却不愿变化,拒绝变化,永远停留在奶酪C站……

在现实生活中,在学习中,我觉得“奶酪”更像我们要寻找的目标。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还要善于用多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找到值得细细品味的新“奶酪”。

“奶酪”是人生存的资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奶酪”将无法生存。如果自己舍不得放弃旧的“奶酪”,也不去追求新的“奶酪”,生活就会失去意义,人生也会失去奋斗的目标。

我们应该做到随着“奶酪”的移动而改变生活态度和方法,并且能从中得到新的快乐!

最初接触斯佳丽是在**中,幼小的我就对她的美丽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会说话的眼睛,美丽的大篷裙,我心目中的完美女神!后来,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懂得她为什么能够站在文学舞台的前沿,为什么她的美丽那么耀眼,永不褪色。

是坚强,让她如此美丽。

斯佳丽成长的心路历程,给了我莫大的生活启示——坚强地面对生活,勇敢地挑战生活,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这会让一个人成熟而富有魅力。

斯佳丽说﹕“我已经多年未曾掉过眼泪,因为我是那种认为哭泣是无济于事的人。”斯佳丽魅力的形成,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在经历三次失败婚姻折磨的伤口还未愈合,又要承受失去母爱、失去爱女的重压,更可悲的是面临由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地地道道的富家**瞬间成为忍饥挨饿、贫困交加地地道道的穷光蛋的家庭巨变……这一切,对于任何人,尤其是一位柔软的女子来说,简直就如天塌下来般的黑暗与恐怖。

我以为这可怕的巨变一定会触及主人公斯佳丽那根最脆弱的神经,使她从此一蹶不振。但是,这为柔弱的女子毅然用一副不柔弱的臂膀擎起了一方亮丽的霞空,一位飒爽英姿的女强者形象跃然纸上。说句心里话,只有从这一刻起,我才对主人公斯佳丽萌生一种真正的敬佩之情。

正是经过了生活中这么多无情的水与火的洗礼后,才使主人公斯佳丽在某种意义上脱胎换骨,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形像。

生活不相信泪水,生活只相信汗水。再多的泪水也浇灌不出肥沃的土壤,只能使土壤变得更加贫瘠。辛勤的汗水不仅能浇灌出沃土,更能使土壤变得更加富饶

我是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做着毛毛虫成为美丽的蝴蝶的梦。读完《飘》,我知道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练,才能完成最美丽的蜕变。

斯佳丽以独特的方式,走着自己的生活之路,以起独特的魅力,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我有幸与书为伴,有幸结识了她。是她告诉我,最美的风景其实在于那艰难的蜕变。

我努力着,为这一天。

雾都孤儿》是本世界名著,它讲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书中的主人翁奥利弗·特威斯特是一个孤儿,他出生在济贫院,出生不久他的妈妈就死了。后来,他被当作一件物品被送来送去,受尽折磨,直到最后遇到一位善良的布朗洛老先生,这位先生收留了他,从此过上了好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怜的奥利弗在已经失去亲人的痛苦下,受了这么多折磨。真不知道在他瘦弱的身体下,有着怎样的意志,能使他坚持不懈,使他在饥饿、寒冷、孤独下顽强斗争,向美好的生活前进。

最令我感动的是奥利弗遇到强盗集团的那段经历。奥利费在路上走上了七天七夜,饥饿难忍,疲倦不堪。他遇到杰克一个小偷。杰克把奥利弗带到了贼窝,小偷们想把奥利弗训练成一个小偷。但奥利弗受尽折磨也不愿意,逃了出来。读到这,我心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他只有10岁,和我差不多大,可他的坚强、勇敢、正义是我们难以相比的!奥利弗承受着痛苦,宁愿过着流浪的生活,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小偷。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向往,是支持他前进的力量。

与奥利弗相比较,我们生活的多幸福,可还是不满足,常常抱怨生活。在目标追求上,也是一遇到小小的困难,就放弃了,缺少意志力。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的孩子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正和饥饿、孤独、寒冷作战。他们多么向往美好的生活。我们能视而不见吗?我们要珍惜现有学习条件,刻苦读书学习,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够有能力去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和我们一样拥有灿烂阳光般的美好生活。

2010-8-3 18:29 回复

1272665943

15位粉丝

5楼

鲁滨逊漂流记

当一个人独立生活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实在是难能可贵因为人总不能被困难吓倒,而应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在一次背包旅行的途中,鲁滨逊乘坐的飞机在无人岛上坠毁这是什么地方炽热灿烂的阳光,一望无垠的大海在鲁滨逊眼前展开的是一幅浪漫,孤独,刺激和冒险的画卷 然而,如果真的独自留在无人岛上会怎么样呢这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煤气炉,打不通手机,也没法叫外卖送餐除了泥土,大海和一直生活在那里的动植物以外,无人岛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为了让人类生存而存在的一滴水都要亲自去找,一个火苗都要亲手点燃在这样的状况下,你还会感到浪漫吗 鲁滨逊并不是天才,但是他有着更强的好奇心他历尽了限险,九死一生他经历了没有淡水的痛苦,克服了孤独一人生存的恐惧,熬过了无人岛上漫长的梅雨期,战胜了自己精神的绝望,最后终于乘坐英国海轮,驶向希望的故乡 虽然鲁滨逊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社会,利用先前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使自己活了下来如果他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荒岛上,那情况又会是怎样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不单是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社会经验鲁滨逊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是生活,这,也许是他活下来的信念! 虽然鲁滨逊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社会,利用先前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使自己活了下来如果他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荒岛上,那情况又会是怎样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不单是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社会经验鲁滨逊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是生活,这,也许是他活下来的信念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寒假读完这本书,真可谓是如获至宝 这本书记述的是一艘大船失事后,唯一幸存者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小岛,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二十八年的冒险经历和内心活动鲁滨逊在岛上孤身一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下来 他从失事的大船,找了些木材,在荒岛上盖了间房屋,为了防止野兽,还在房子周围打上了木桩 来到荒岛,面对首要的就是吃的问题,船上的东西吃完后,鲁滨逊开始打猎,有时可能会饿肚子于是他决定播种,几年后,他终于可以吃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也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那样:"忙完春种忙秋水,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我们要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要勇于付出,在战胜困难的同时不断取得好成绩要知道"付出铸就收获" 他搭窑造罐,失败后总结教训,终于成功;磨粮食没有石磨,他就用木头代替;没有筛子,就用围巾 鲁滨逊在荒岛上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难题面对人生挫折,鲁滨逊的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创造精神同样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搞一些发明创造,从小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把鲁滨逊在荒岛,不畏艰险,不怕失败挫折,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鲁滨逊在荒岛过着贫困的生活,正是艰苦的环境促使他立志成长,为改变处境而奋发;也正是这种奋发才使鲁滨逊克服难以数计的困难,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实,艰苦的环境,也会促成人成才是的,安逸的生活炼不出精干的水手,平静的湖面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环境优越,生活舒适,往往会诱发这种惰性,阻碍人们成长;而恶劣的环境却能激人奋发,使人立志改变处境,因而促使一个人成长有了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不管环境是好是坏,都能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成才否则,优越的环境,会成为滋养惰性的温床,艰苦的环境会成为淤埋弱者的深渊 正如人生道路,它坎坷, 它不平,到处有荆棘,石头,高山,急流人生,并不满布绚烂的朝霞;它是由痛苦,磨难,快乐的丝线,组成的网 当我们受到挫折,积极对待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天不总是蓝的,水不总是清的,草不总是绿的,花不总是艳的,人生也可能一帆风顺!" 花要凋落,草要枯黄,但春天又给它们生机《鲁滨逊漂流记》给我的启示是:只有奋斗,才有出路

[格式]

原文摘录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 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 。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

美感一不带意志欲念,有异于实用态度,二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科学态度;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注意:知道这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了。假如你是武昌人,你也许特别欢喜崔颢的《黄鹤楼》诗;假如你是陶渊明的后裔,你也许特别欢喜《陶渊明集》;假如你是道德家,你也许特别欢喜《打鼓骂曹》的戏或是韩退之的《原道》;假如你是古董贩,你也许特别欢喜河南新出土的龟甲文或是敦煌石窟里面的壁画;假如你知道达·芬奇的声名大,你也许特别欢喜他的《蒙娜丽莎》。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再就上面的实例说,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呢?它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它是避风息凉的或是架屋烧火的东西。在散步时我们没有这些需要,所以就觉得它没有趣味。 倒影 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这是形象的直觉,所以是美感的经验。总而言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起于此。

同理, 游历新境 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看见了一座房子就想到它是某个朋友的住宅,或是某个总长的衙门。这样的“由盘而之钟”,我的注意力就迁到旁的事物上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总长衙门,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 移情 作用”是 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 错觉 ,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 物我同一 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 快感 的,一个是只能引起 美感 的。

从我们的立脚点看,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弗洛伊德把文艺认为是性欲的表现

文艺和梦一样,都是带着假面具逃开意识检察的欲望。举一个例来说。男子通常都特别爱母亲,女子通常都特别爱父亲。依弗洛伊德看,这就是性爱。这种性爱是反乎道德法律的,所以被压抑下去,在男子则成“ 俄狄浦斯情意综 ”,在女子则成“ 厄勒克特拉情意综 ”。

联想是 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 ,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像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得根据过去的经验。

联想大半是 偶然 的。

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我们把他们区分起来,可以得四大类。

我是倾向这一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印象派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

批评也不是欣赏。

总而言之, 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 现在一般青年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 ,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

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 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所以松的形象这 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① 矛盾

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② 美的标准是人定的

你如果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它是 取决多数 ,像选举投票一样。如果一百人之中有过半数的鼻子是一寸高,一寸就成了鼻高的标准。所以通常人说一件事丑,其实不过是因为它稀奇古怪。

照这样说,世间美鼻子应该多于丑鼻子,何以实际上不然呢?自然美的难,难在件件都合式。高低合式的大小或不合式,大小合式的肥瘦或不合式。

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也本无所谓美丑 ,美丑是观赏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自然界唯一无二的固有的分别,只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① 写实主义

但在表面上看,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似乎相反,其实它们的基本主张是相同的,它们都 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 ,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的主义。它们所不同者, 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理想派则以为美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 。严格地说,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炼的写实主义,以理想派攻击写实派,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

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

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

什么叫做 想像 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 意象 。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

这种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叫做“想像”。 想像有 再现 的,有 创造 的。一般的想像大半是再现的。例如《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

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 。比如说“贫富不均”一句话入耳时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总账,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

晋以后的诗和晋以后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 拟人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 托物 ”。“拟人”和“托物”都属于 象征 ,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

(拟人不多说了,大家都懂。)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半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我们在上文说过,艺术最怕抽象和空泛,象征就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无二法门。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 寓理于象 ”。

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总之,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

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 格律 里面的。

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各派有各派的格律。

格律的起源都是归纳的,格律的应用都是演绎的。它本来是自然律,后来才变为规范律

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 死板 的形式。

拿一个实例来说,比如看见一位年轻的姑娘,你如果把这段经验当作“事”来叙,你只须说:“我看见一位年轻姑娘”;如果把它当作“理”来说,你只须说:“她年纪轻所以漂亮。”事既叙过了,理既说明了,你就不必再说什么,听者就可以完全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如果你一见就爱了她,你只说“我爱她”还不能了事,因为这句话只是叙述一桩事而不是传达一种情感,你是否真心爱她,旁人在这句话本身中还无从见出。(所以你可以用往而复返的格式)它所以往而复返者,就因为情感也是往而复返的。这种道理在较长的诗里更易见出,你把《诗经》中《卷耳》或是上文所引过的《黍离》玩味一番,就可以明白。

韵只是音节中一个成分。音节除韵以外,在章句长短和平仄交错中也可以见出。章句长短和平仄交错的存在理由也和韵一样,都是顺着情感的自然需要。分析到究竟, 情感是心感于物的激动,和脉搏、呼吸诸生理机能都密切相关。这些生理机能的节奏都是抑扬相间,往而复返,长短轻重成规律的

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 传达的方法 ;一项是关于 媒介的知识

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 这种筋肉活动不是天生自在的,它须费一番工夫才学得来。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

什么叫做“媒介”?它就是艺术传达所用的工具。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 遗传 ;天才自然也有一部分成于 环境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 努力 的余地。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

灵感有三个特征:

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

现在认为,灵感就是在 潜意识 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 处处留心玩索 ,才有深厚的修养。鱼跃鸢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

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流行语中有一句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 “。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

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因此我很望文学创作力在 诗词 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人类何以有美术的要求?这个问题本非一言可尽。现在我们姑且说,美术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 人类的意志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现实界,一是理想界 。不过现实界有时受我们的意志支配,有时不受我们的意志支配。譬如我们想造一所房屋,这是一种意志。要达到这个意志,必费许多气力去征服现实,要开荒辟地,要造砖瓦,要架梁柱,要赚钱去请泥水匠。这些事都是人力可以办到的,都是可以用意志支配的。但是我们的意志想造一座空中楼阁。现实界凡物皆向地心下坠一条定律,就不可以用意志征服。所以意志在现实界活动,处处遇障碍,处处受限制,不能圆满地达到目的,实际上我们的意志十之八九都要受现实限制,不能自由发展。譬如谁不想有美满的家庭?谁不想住在极乐国?然而在现实界决没有所谓极乐美满的东西存在。因此我们的 意志就不能不和现实发生冲突

一般人遇到意志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半让 现实征服了意志 ,走到悲观烦闷的路上去,以为件件事都不如人意,人生还有什么意味?所以堕落、自杀、逃空门种种的消极的解决法就乘虚而入了,不过这种消极的人生观不是解决意志和现实冲突最好的方法。因为我们人类生来不是懦弱者,而这种消极的人生观甘心让现实把意志征服了,是一种极懦弱的表示。

然则此外还有较好的解决法么?有的,就是我所谓 超脱现实 。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超脱到那里去呢? 超脱到理想界去 。现实界处处有障碍有限制,理想界是天空任鸟飞,极空阔极自由的。现实界不可以造空中楼阁,理想界是可以造空中楼阁的。现实界没有尽美尽善,理想界是有尽美尽善的。

此美术家的生活就是超现实的生活;美术作品就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 求安慰 的。换句话说,我们有美术的要求,就因为现实界待遇我们太刻薄,不肯让我们的意志推行无碍,于是我们的意志就跑到理想界去求慰情的路径。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它能够给我们很好的理想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是阔大还是窄狭。 但是 美术又不是完全可以和现实界绝缘的 。它所用的工具——例如雕刻用的石头,图画用的颜色,诗文用的语言——都是在现实界取来的。它所用的材料——例如人物情状悲欢离合——也是现实界的产物。所以美术可以说是 以毒攻毒,利用现实的帮助以超脱现实的苦恼 。上面我们说过,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要看它超脱现实的程度如何。这句话应稍加改正,我们应该说, 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

我不愿像柏拉图、叔本华一般人以伦理眼光抨击自杀。生的自由倘若受环境剥夺了,死的自由谁也不能否认的。

但是自杀以外,绝非别无他路可走。

① 第一条路 绝世而不绝我

最普通的是 绝世而不绝我 ,这条路有两分支。

玩世者与逃世者都只能绝世而不能绝我。不能绝世,便不能无赖于人。牵绊既未断尽,而人世忧患乃有时终不能不随之俱来。所以玩世与逃世,就人说,为不道德;就己说,为不澈底。

衡量起来,还是自杀为直截了当。

② 第二条路 绝我而不绝世

什么叫做“ 绝我而不绝世 ”?就是流行语中所谓“ 舍己为群 ”,不过这四字用滥了,因而埋没了真义。所谓“绝我”,其精神类自杀,把涉及我的一切忧苦欢乐的观念一刀斩断。所谓“不绝世”,其目的在改造,在革命,在把现在的世界换过面孔,使罪恶苦痛,无自而生。这世界是污浊极了,苦痛我也够受了。我自己姑且不算吧,但是我自己堕入苦海了,我决不忍眼睁睁地看别人也跟我下水。我决计要努力把这个环境弄得完美些,使后我而来的人们免得再尝受我现在所尝受的苦痛,我自己不幸而为奴隶,我所以不惜粉身碎骨,努力打破这个奴隶制度,为他人争自由,这就是绝我而不绝世的态度。持这个态度最显明的要算 释迦牟尼 ,他一身都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佛教到了末流,只能绝世而不能绝我,与释迦所走的路恰相背驰,这是释迦始料不及的。古今许多哲人、宗教家、革命家,如墨子,如耶稣,如甘地,都是从绝我出发到绝世的路上的。

③ 第三条路 自杀

自杀比较绝世而不绝我,固为澈底,然而较之绝我而不绝世,则又微有欠缺。

读完了《苏菲的世界》对哲学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翻出很早就入手的哲学书,继续在哲学研读的路上前行。《哲学简史》是英国作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对西方哲学流派及代表人物的思想有更细节具体的介绍,描绘了西方哲学史的全貌,读完之后才感觉到,我们所了解的西方哲学,只是冰山一角,当下所有人尽皆知的理念,是在如大海般浩瀚的经验和思想积累之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而已。

希腊人认为哲学是一种出于自身原因的探险旅行。

那些被强烈的情感和热情所折磨的人们总是能得到同情。

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共同目标,因此它的基本概念就是同意。可以把这一概念视为逻辑的出发点。

健康就是对立因素之间的适当平衡,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占了上风,就会出现疾病。

斯巴达人崇尚国家和纪律,雅典人则追求自由和民主。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希腊人重视身体价值的一个生动证明,也是强调和谐的一个典型特征。人既要有肉体也要有思想,两者都必须受到训练。

过分自信很容易使人产生毁灭性的傲慢。

希腊文明以和谐的宗旨为基础,征服了所有曾经占领过希腊国土的人,直到今天,它还保持着西方文明的主体框架。

理性不同于其他物质,因为它是纯粹的,不含任何杂质的。正是理性在驱使着事物运动,对理性的拥有还能使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区分开来。

知觉取决于对比反差的生物原则,视觉就是光闯入了与之对立的黑暗中。

幸福作为生命的终极目标,就存在于灵魂的平衡之中。

工资是一种能让教授们忘掉物质问题的聘用费。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犯错误或犯罪的原因正是无知。远程是罪恶的首要根源。为了达到善的境界,我们必须具备知识,善与知识的联系成了整个希腊思想的一个标志。基督教的伦理观是与此完全相反的,它认为重要的是有一颗纯净的心,而无知的人心灵可能更纯净。

教育过程如此漫长,是为了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纷杂的经验世界引到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架构上来,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从形成转向存在。

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人通往知识的过程,因此也是引人向善的过程。无知就可以被看做自由之路上的某个阶段,生活的自由正是通知知识与洞察力来实现的。黑格尔认为自由就意味着人们对必然性的理解。

学习的过程被称为“回忆”,也就对过去知道的,后来又忘却了的存在事物的回忆。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努力,才产生了真正学习的过程。学习也可以被描述成某种辩证的过程,这也是“学习”一词的希腊语本意。大学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学生养成批判和观察的习惯,以及理解与所有问题相关的原则和标准。

当我们懂得了哲学的时候,我们就能在理性与真理的阳光下看清周围的事物。

英国人所理解的绅士概念,就是从柏拉图那里产生的,受教育的年轻人必须做到举止高雅而英勇。

只有那些能够同时应付恐惧和诱惑的人,才适合做管理者。

在独立思考消失的地方,独裁的恶习就会肆无忌惮地扩散开来。压制批评意见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既不能在社会上确定一个有生气的统一目标,又会强加给国家政体某种枯燥、脆弱的共性。

知识就是有论证支持的正确判断,没有论证就没有知识。

逻辑这一术语是斯多葛学派的发明。

友谊就是把自尊延伸到他人。

革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正义原则被滥用。

悲剧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情感的净化来清理灵魂。正是体验到引起共鸣的恐惧和怜悯情绪后,灵魂才得以从这种负担中解脱,因此,悲剧具有一种治疗性的目的。

数学能提供一种优越的知识,这种知识比从其他任何领域获得的知识更为可信。

所有伟大的雅典哲学家都有一种勇敢而洒脱地面对人生的态度。

犬儒主义提倡的是把脱离世俗财务而竭力追求德行作为唯一有价值的善。

积极探索的一个特征就是无欲和无情。探索的一般性概念是希腊的伟大发明之一,它塑造了西方世界。希腊哲学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它基本上以透明性为目的。

希腊哲学传统实际上是一种启蒙运动和解放运动,因为它的目的在于使心灵摆脱愚昧的束缚。

时间是一种三重性的存在,过去是现在的回忆,而未来是现在的展望。

一个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必然是时代的产物?一方面,人肯定是传统的产物。另一方面,传统不容易受时间的约束,它们呈现出自身的一种生活,并且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上帝的存在正是通过万物来显示的,其智慧体现于万物的秩序,其生命体现于万物的运动。上帝虚无中创造了万物,这种虚无就是上帝本身。

权力总是刺激人的欲望。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道德传统加以指导,那些地位优越的人很可能就会营私舞弊、中饱私囊。

共相同时存在于万物之前、万物之中和万物之后。当上帝按某种模式创造万物时,它已存在于上帝心中,即万物之前; 当万物属于外部世界时,它存在于万物之中; 当人们通过经验来辨别模式时,它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即万物之后。

尘世间的暂时苦痛能够拯救灵魂,使其免受永恒的诅咒。

万物自生自灭说明它们的存在并不是必要的。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理性标准根本不适用,灵魂可以自由、忠诚地对待它所喜爱的一切。虽说信仰超越理性一,但信仰者还是可以尽量利用理性一来展示其信仰,从而增强自己抵制疑惑的意志。

神学是一种为启示所激发的有用信仰。

中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是但丁,《神曲》记述了一次经过地狱、炼狱而升入天堂的旅行。

首次用母语写作的哲学家是笛卡尔。

原罪一词来自基督都的传说,人有两种罪——原罪和本罪。原罪的重点不是叫人赎罪,而是叫人明白自身的不足。

中世纪观念在14世纪开始衰落,有四项伟大的运动可以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标志。首先是15、16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重要的策源地是佛罗伦萨,其次是人文主义运动,第三大力量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四个自来经验研究的复兴,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哥白尼重新发现的太阳中心说。哥白尼只是复兴或再现了萨摩斯天文学家的理论而已。

赤手空拳的预言家总是会失败的。

如果想获取权力,就必须冷酷无情。

任何无法无天的残酷行为都是整体世界的一个积极而永恒的缺点。

存在即被感知,这是洛克经验主义的最终结果。

休谟:心灵是一个剧场,各种不同的感知相继登台亮相。

狄奥尼索斯与阿波罗分别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酒神和日神。艺术的持续发展是与日神与酒神的二元性密切相关的。他们成为理性与非理性、梦境和现实的痛苦、维持生命之力量和产生生命之力量的象征。

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者是拜伦,其身上有构成浪漫主义的全部要素;叛逆、反抗 、蔑视陈规陋习、做事不顾后果和高贵的行为。为了希腊的自由事业死在了密索隆奇沼泽地。

马克思:精神是肉体组织的副产品;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对生活采取开明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适当措施。

在宗教统治被法国大革命瓦解之后,理性就被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还专门为它设立一个节日——耶稣圣诞节。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人们一旦把权利交付给了社会,他们就会丧失所有的个人自由。也许个人可以保留某些自然权利,但这取决于不可靠的假设,即统治者事实上始终尊重这些权利。

黑格尔认为应该把知性与理性区分开来。他认为理性使人们联合,而知性使人们分离。人都是理性的,或者都具有理性,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们都是平等的。而在知性方面,人们却是不平等的,因为知性是能动的智力,人们在智力方面的确有高有低。

苏格拉底:最大的恶是无知。

唯物主义指出一种避免二元论的方法,他们认为心灵是某种物质组织的伴随物。另一种可能的观点则完全相反,即把外部世界视为心灵的产物。

自由就是去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去幻想或把握必然性的运动。

黑格尔重视冲突,战争比各平更有优越性,如果国家没有对手,那么人们就会在道德方面变得虚弱和颓废。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必须通过战争来解决的观点隐含了一种假设,即国与国之间不可能达成社会契约,交往中,它们必须顺其自然地崇尚强权。

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战争及一切之父。

辩证法是黑格尔的核心概念,辩证法的三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一个陈述,然后有一个对立的陈述,最后把两者合成一个综合陈述。

妥协并不是源于两种矛盾的要求,而是源于两种相反的要求。

这并不是寻常意义上的乐观主义,而是对生活的严酷性和现实性的豪迈承受。

边沁认为,人们尽力所做的就是去获得自己最大的幸福,幸福在这里的含义就是快乐。而法律的作用就是保证在追求自身最大快乐的时候,任何人都不防碍他人同样的追求。

边沁认为,有关奉献的现有道德不过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既得利益而采取一种欺骗手段。

一个社会的普遍科学兴趣能够反映统治集团的社会兴趣。

年轻人被专门化的需求和压力引入了狭窄的隧道,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发展广泛的兴趣,其结果就是,致力于不同探索分支的人们彼此交流起来极为困难。

关于遗忘,弗洛伊德认为它和类似的压抑机制有关,我们遗忘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害怕记忆。

梦与醒的区别在于,梦允许某种自由和幻想。

推动技术发展的两股主要力量就是贸易和战争。

陈述是对事实的歪曲,因为陈述并不等同于陈述对象。

哲学就是个人在超越过程中的奋斗。

小说作为文学媒介,提供了反映人类困境的完美工具。

现实世界是自由的一个障碍。

希腊文明允许哲学运动与科学传统联袂发展,这种双重性传统造就了西方文明。

在一个社会中,宽容是探索得以繁荣的一个先决条件。言论和思想的自由是自由社会的强大推动力。

2020年2月16日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303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