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简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第1张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

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1906年,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同年,在美国写了描写工人暴动的剧本《敌人》,它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1906―1913年,高尔基因沙皇政府的迫害,侨居意大利,成为一个政治流亡分子。1907年春,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从此,他和列宁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1911―1913年间,写了故事集《意大利童话》。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1913年高尔基回到祖国,主持《真理报》文艺栏,从事文化组织工作和文学活动。1916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1922年发表第三部《我的大学》。十月革命胜利后,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1936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1934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代表作

  《母亲》: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员工人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否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

  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是‘底层’的代表者,是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

  ——鲁迅:见《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文学创作

  1、早期生活与创作

  高尔基4岁丧父,11岁起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 》,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他只上过2年学 ,完全靠自学成才。

  早期创作多为短篇体裁。其中,《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 英雄人物,具有 鲜明的浪漫 主义特色。《 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 于现实主义 。收入两卷 集的短篇 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魏尔兰和颓废派》等,还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在19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完成的《 福玛·高尔杰耶夫 》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从1900年起,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俄国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同年发表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充满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这一年他还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20世纪初高尔基接连写了几部剧本,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底层》深刻批判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剧中的一个人物 宣布:“人这个字 听起来 多么自豪”《避暑客》、《太阳的孩子》和《野蛮人》三剧则及时揭示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分化,鞭笞抛弃革命理想的人。1905年革命爆发初期,他曾以目击者的身份写了讨伐沙皇政府枪杀请愿群众的传单,号召人民奋起斗争,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工党的《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出版,多方努力为起义者筹划经费和武器。这期间他还发表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2、中期生活与创作

  1906年初,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在那里宣传革命,为党募集经费。同年在美国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前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游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在美国期间,作家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革命暂告失败后,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 ,定居卡普里岛。这段时间里他几乎只为俄罗斯革命工作。他和列宁一起成立了一个培养革命家和宣传员的学校,接见了许多特地来拜访他的人。他收到许多来自俄罗斯各地的信,在这些信中许多人将他们的希望和忧愁讲给他听,他也回复了许多信。

  在这段时间里他和列宁发生了第一次冲突。对高尔基来说宗教是非常重要的。列宁将此看做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这次冲突的直接原因是高尔基的一篇小文《忏悔》,在这篇文章中他试图将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1913年这个冲突再次爆发。

  1913年就罗曼诺夫王朝掌权300周年的特赦给予高尔基重返俄罗斯的机会。

  高尔基对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悲观看法是他与列宁发生第二次大冲突的原因。高尔基从原则上同意社会革命,但他认为俄罗斯民族还不成熟,大众还需要形成必要的知觉才能从他们的不幸中起义。后来他说他当时“害怕无产阶级专政会瓦解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革命力量:布尔什维克的、获得政治培养的工人。这个瓦解会长时间地破坏社会革命本身……”。

  1921年夏天,因病复发出国就医 ,直到 1928 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努力创作,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1924~192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在从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的广阔历史背景上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变迁,从心理和道德角度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必然衰落。

  革命后高尔基立刻组织了一系列协会来防止他所担心的科学和文化的没落。“提高学者生活水平委员会”的目的是保护特别受到饥饿、寒冷和政治无常威胁的知识分子而成立的。他组织了一份报纸来反对列宁的《真理报》和反对“私刑”和“权力的毒药”。1918年这份杂志被禁止。高尔基与列宁之间的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列宁劝告高尔基到外国疗养院去治疗他的肺结核。

  从1921年到1924年他在柏林渡过。他不信任列宁的继承人,因此在列宁死后也没有回到俄国。他打算重返意大利,意大利的法西斯政府在经过一段犹豫后同意他去索伦托。他在那里一直待到1927年,在那里他写了《回忆列宁》,在这部文章中他将列宁称为他最爱戴的人。此外他还在写两部他的长篇小说。

  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就高尔基开始写作35周年授予他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当他此后不久回到苏联后他受到了许多荣誉:他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中央委员会成员。苏联全国庆祝他的60岁生日,许多单位以他命名。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

  许多他的适合于社会主义现实派的作品被宣扬,其它作品却默而不言。尤其是《母亲》(这是高尔基唯一一部主人公是一个无产阶级工人的作品)成为苏联文学的榜范。

  在高尔基最后的这段时间里他称他过去对革命的悲观主义是错误的,他成为斯大林的模范作家。他周游苏联,对最近几年来取得的进步表示吃惊,这些进步的阴暗面他似乎没有注意到。大多数时间里他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洋房中并被受到克格勃间谍的时时刻刻的监视。他依然试图对大众进行启蒙教育和提拔年轻的作家。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肺炎逝世。

  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他的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895~1910  ● 12月28日卢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厅放映自制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专映有声**的「留声影院」在法国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剧论文《论笑》发表(1900)

  ● 维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爱德温.波特的《美国消防员生活》采用复杂的户外拍摄镜头,并以溶的手法连接镜头,开启之后剧情片的拍摄手法(1902)

  ● 四月,美国第一家长期放映**的戏院「电化剧场」在洛杉矶开幕,由汤玛斯.陶利创立 (1902)

  ● 传记公司开始在室内摄影棚使用人工灯光(1903)

  ● 美国第一家「五分钱戏院」在匹兹堡设立(1905)

  ● 爱弥儿.考尔正试探动画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脸的步骤》,由詹姆士.史都华.布莱顿制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发明的音管,指出电子声音扩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盗凯利的故事》完成,长度约一小时(1906)

  ● 此年估计每周约有八千万美国人光顾五分钱戏院(当时美国人口约一亿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钱戏院(1907)

  ● 葛理菲斯到传记公司工作,因为影片生场量大,于是发展出分工模式,使得**导演首度由不懂机器的人来担任(1907)

  ● 美国「国家检查局」成立(1907)

  ● 法国开始制作舞台式的艺术**(1907)

  ● 爱迪生合组「**专利公司」,授权拍摄、发行与放映**(1908)

  ● 「火车大劫案」导演爱德温.波特与爱迪生公司决裂,爱迪生公司不久后停止拍片。至此 初始**渐被剧情片取代(1909)

  ● 卡尔.德兰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员:法伦丝.罗兰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风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领公司的演员与工作人员到洛杉矶定居,许多**公司相继搬到加洲的好莱坞地方发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叶/法国/黑白

  《美国消防员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爱德温.波特/美国/黑白

  《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爱德温.波特/美国/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诞生。

  《灵犬救主记》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国/黑白

  开创在屏幕上说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辑最巧妙的作品。

  《鹰巢历险记》The Eagle’s Nest

  1908/爱德温.波特/美国/黑白

  内容描述营救被老鹰捉去的婴儿的过程,葛里菲斯演出并在此片中学习到导演的技巧。 1911~1920

  ● 华纳兄弟开始制作**(1912)

  ● 第一本**杂志《影剧》在美国问世(1912)

  ● 赛纳特的基斯东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诱力公司」(1912)

  ● 赛纳特制作第一部美国喜剧长片《泰莉的伤心罗曼史》,使卓别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国「环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公司(1913)

  ● 西席.地米尔为了拍摄《番妻记》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莱坞谷场(1913)

  ● 达达沙赫.法兰克完成第一部印度**,器材则全部由英国进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华戏院「河滨戏院」建于百老汇(1914)

  ● 霍金逊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贝拉斯哥的灯光技术师布克兰至好莱坞(1914)

  ● 梅里叶拍完他的最后一部**(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许多国家管制敌国**进口,间接为本国**保留了发展空间(1914)

  ● 卡尔.兰姆建立宏大的环球摄影城(1915)

  ● 「**专利公司」被法院宣判违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闭(1915)

  ● 葛理菲斯,英斯与赛纳特成立铁三角影业公司(1915)

  ● 「票房诱力公司」改名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间确立了好莱坞的经济模式(1915)

  ●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雨果.孟斯特堡写下《**剧-心理的研究》(1916)

  ● 艾伦.瑞在《万神殿》中改良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别林至转至「互助公司」发展(1916)

  ● 德国政府成立「乌发制片公司」,开始拍摄战争宣传影片,以压制国内的反战声浪 (1918)

  ● 莫斯科成立国家**协会,俄国教育局**部严格管制胶卷(1918)

  ● 法国**受「百代公司」与「高蒙公司」垄断(1919)

  ● 苏联将**收归国有,并设立第一个**学校:「苏联国立**学院」(1919)

  ●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掀起德国表现主义**的高潮(1919)

  ● 葛理菲斯、卓别林、玛丽.毕克馥与范朋克成立「联美公司」(1919)

  ● 法国的路易.德.吕克创设第一个展示与保存过去**的社团(1920)

  ● 苏联**锐减,戏院关门4/5以上(1920)

  

  重要作品:

  《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大卫.葛里菲斯/美国/黑白

  美国第一部片长超过12本的**,同时也是美国自有**以来卖座最高的影片。但因**中

  的种族问题而引起社会上很大的反弹,甚至禁演。

  《偏见的故事》Intolerance

  1916/大卫.葛里菲斯/美国/黑白

  制片费200万美金,同时为了**中巴比伦一段故事而建了一段城墙。影片共分四段,内容深

  刻。可惜因为结构复杂而抽像,引不起观众的兴趣而票房惨败。又译为《忍无可忍》、《党

  同伐异》。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Cabinet Des Caligari

  1919/罗勃.韦恩/德国/黑白

  德国表现主义的滥觞,开启后来表现主义**在画面处理上的独特手法。

  《寻子遇仙记》The Kid

  1920/查理斯.卓别林/美国/黑白

  当时卓别林官司缠身,为了怕这部影片被法院收押而在旅馆中剪辑,亦开启了他笑中带泪的

  风格。

  《杜丽的冒险》The Adventure of Dolly

  1908/大卫.葛里菲斯/美国/黑白

  葛里菲斯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因为大受欢迎而将每况愈下的传记公司扶持起来。1921~1930

  ● 战后经济困顿,列宁实施新经济计画,允许私人企业,**制作环境因而改善(1921)

  ● 20年代,美国开始纵全世界**市场(1921)

  ● 20年代开始大量拍片的「乌发公司」发明平面式剪辑机(1921)

  ● 约翰.福特加入福斯公司(1921)

  ● 战后外片恢复进口,票房收入转用于本国制片(1922)

  ● 战后组「国家**企业」,垄断本土**制作、发行与进口,「教育委员会」则负责意识型态方向(1922)

  ● 苏联,维多夫开始制作「**真理报」,实为半纪录、半宣导、半实验的非剧情片 (1922)

  ● 「美国**制作与发行组织」(MPPA)或称「海斯办公室」成立,是美国影片公司本身 的审查组织(1922)

  ● 列宁鼓励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制作(1922)

  ● 加拿大的罗勃.佛莱赫蒂拍出《北方的南努克》,是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各地的商业** 院放映的纪录片(1922)

  ● 艾森斯坦开始接触**,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1923)

  ● 苏联政府再度将影业收归国有(1923)

  ● 美国的华纳兄弟公司正式成立(1923)

  ● 德国导演受聘到好莱坞发展(1923)

  ● 「人民**企业」成立,负责制作与共党意识型态一致的政治**(1923)

  ● 德国**面临财政困难,愈来愈倚靠好莱坞出资,德国**人材亦大量流向好莱坞 (19 24)

  ● 1924~1929为苏联**的黄金时期

  ● 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与米高梅此年相继成立(1924)

  ● 华纳公司买下维他公司(1925)

  ● 英国成立**学会(1925)

  ● 苏联将「国家**企业」改组成「苏维挨**托拉斯」(1925)

  ● 苏联政治局决议国家不干涉艺术形式,俄国蒙太奇运动得以全面发展(1925)

  ● 苏联宣称已发展出一种**配音系统(1926)

  ● 20年代中期,贝尔以电传送声音和留声机的技术配合记录(1926)

  ● 首部彩色片《光荣历险记》完成(1926)

  ● 华纳公司发明维他风录音设备,福斯公司随后和通用电器发明穆菲通奠定有声**基础(1926)

  ● 由特艺彩色拍摄的《黑海盗》出品(1926)

  ● 第一部有音乐声带的《唐璜》由华纳公司出品,影片的摄制费升高,但是较传统在戏院雇用乐团演奏更为经济(1926)

  ● 英国国会通过**法来保障英国的**事业(1927)

  ● 法国的手持摄影机发明(1927)

  ● 第一部有音乐、对话声带的《爵士歌手》由华纳公司出品,有声片流行后,许多默片演员成为过去式(1927)

  ● 霍金逊组成新「派拉蒙公司」(1927)

  ● 20年代末,苏联**发展蓬勃(1927)

  ● 「美国影艺学院」由米高梅总裁路易梅耶提议创立(1927)

  ● 法国亚伯.冈斯的《拿破伦》首度向全世界展示由三个银幕构成的**(1927)

  ● 好莱坞进入「古典好莱坞时期」,产生多位著名导演如:法兰克.卡普拉,约翰.福特等。类型**在这时期发展至成熟,叙事手法产生通则如:连戏剪接、线性叙事等。(1928)

  ● 默片巨匠巴斯特.基顿结束自己的片厂,加入米高梅公司。但是大制片场的拍摄体系让基 顿无法适应,不久其**生涯及告结束(1928)

  ● 艾森斯坦的《十月》受到苏联当局斥为「形式主义」(1928)

  ● 美国影艺学院管理委员会主席范克朋提出颁发金像奖的构想(1928)

  ● 完全有声对白**《纽约之光》上映(1928)

  ● 雷电华公司成立(1928)

  ● 华特.狄士尼创造出米老鼠(1928)

  ● 2月10日首届奥斯卡金像奖产生,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大饭店颁发,最佳影片是《铁翼雄风》(1929)

  ● 20年代晚期,大众的兴趣转向广播,默片市场已达饱合,法国的印象主义没落(1929)

  ● 超现实主义内部分列(1929)

  ● 艾森斯坦到好莱坞学习有声技术(1929)

  ● 1929~1937年,苏联**纵在薛姆亚斯手中,他使各形式主义的艺术家都合乎党的路线 (1929)

  ● 英国人约翰葛里逊拍摄出描写渔人生活的《漂流》大受好评,并且使他成功说服英国之E MB成立**处,全力推动英国的纪录片运动(1929)

  ● 30年代的**确定剧本是影片创作的基本原则(1930)

  ● 1930年代彩色底片广为流传,为彩色摄影的高亮度灯光出现,直接影响深焦效果(深焦摄 影)的拍摄手法产生,并成为40年代的特色(1930)

  ● 西电、RCA两家公司制片厂成为摩根洛克裴勒的拥有物(1930)

  ● 罗马天主教徒马丁奎格莱、丹尼尔洛德草拟好莱坞制片法案(1930)

  ● 隔音设备(隔音罩)可以直接包着摄影机,不必再连机带人藏在亭里,摄影机至此可活动 自如(1930)

  ● 日本**大致分为时代剧与现代剧两类,重要导演包括衣笠贞之助、沟口健二、小津安二 郎等(1930)

  

  重要作品:

  《吸血鬼》Nosferatu

  1922/穆瑙/德国/黑白

  承继《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而来的表现主义**,同时也是**史上的第一部西血鬼作品。选择拍摄户外的自然景来对比古堡中的阴郁,塑造出极为恐怖的气氛。

  《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North

  1922/罗勃.佛勒赫提/美国/黑白

  美国纪录片之祖。这部作品并非完整的纪录片,以爱斯基摩人的人物和背景的经验去自然发 展**,情感较为抒情。

  《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

  1923/西席.地米尔/美国/黑白

  全片最大噱头是摩西将红海分成两半的特技场面。这部片使西席.地米尔成为大场面**的 权威。

  《波坦金战舰》Potemkin

  1925/艾森斯坦/苏俄/黑白

  每个画面以节奏性的正确秒数停留在银幕上,并透过不同镜头的相互对比而产生不同意义。 艾森斯坦的撞击蒙太奇的最佳表现。

  《将军号》The General

  1926/巴斯特.基顿/美国/黑白

  **意念与导演技巧皆非常复杂,默片喜剧钜匠基顿的代表作。

  《大都会》Metropolis

  1926/佛列兹.朗/德国/黑白

  佛列兹.朗在德国时期的代表作,是一深刻的政治寓言**。其中未来世界的画面成为后来 多科幻**的模仿对象。

  《母亲》Mother

  1926/普多夫金/苏俄/黑白

  与艾森斯坦同时期的苏俄**大师,比较不同的是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为「堆积蒙太奇」 。

  《拿破伦》Napoleon

  1927/亚伯.冈斯/法国/黑白

  首用三重银幕型式,对**技术贡献良多。

  《安达鲁之犬》Un chine Andalou

  1929/路易斯.布纽尔/法国/黑白

  超现实主义**的滥觞。

  

1931~1940

  ● 有声片的准备阶段完成,好莱坞的概貌显现(1932)

  ● 美国多数**公司与院线有很亲密的关系(1932)

  ● 8月6日「威尼斯影展」开始,是**史上第一次影展(1932)

  ● 明星制度全面运作,片厂制度(美国片厂时代)亦继续发展。经济不景气未能对技术(如彩色、声音)全面投资开发(1933)

  ● **业第一次受经济低迷打击,票房猛跌,产品骤减。**业的因应措施:两片联映,以渡危机(1933)

  ● 好莱坞制片法案通过实施(1933)

  ● 桃乐丝.雅兹诺的《Christopher Strong》描写一个女飞行员未婚怀孕及自杀的故事。是古典好莱坞时期唯一女导演,片中常出现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但限于当时好莱坞风气,多无好下场(1933)

  ● **公司渡过经济不景气危机,开始赚钱(1935)

  ● 特艺七彩的出现让弧形灯又重新问世。到了30年代中期,特艺七彩的花费减少,大片厂才在「钜片」时使用,如李穆林的《浮华世界》是全部彩色的剧情片(1935)

  ● 福斯与廿世纪公司合并成「二十世纪福斯公司」(1935)

  ● 所有八大**公司的主要股源都在Morgan与Rockefeller两大银行集团中(1936)

  ● 英国制作225部**,是当时世界第二多产国家(1936)

  ● 美国尝试用成本高的彩色底片拍摄,代替黑白,终获成功(1939)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演艺工作人员约有4万人从军,劳军活动与激励士气影片蓬勃 ,在国内市场兴旺,而剧情片产量减低(1939)

  ● 9月1日举行第一届的坎城影展,艺术**在世界影展中获得肯定。此时期重要导演有尚.雷诺、卡尔.德莱叶、路易斯.布纽尔等(1939)

  

  重要作品:

  《城市之光》City Light

  1931/查理斯.卓别林/美国/黑白

  卓别林作品本质内涵的表征。

  《科学怪人》Frankenstein

  1931/詹姆斯.惠尔/美国/黑白

  片厂时期美国环球片厂以恐怖片最为叫座,本片即为当时的代表作。

  《疤面人》Scarface

  1932/霍华.霍克斯/美国/黑白

  华纳公司以警匪片最为有名。

  《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法兰克.卡普拉/美国/黑白

  奥斯卡史上第一部大满贯(获得最佳影片、导演、编剧、男女主角)的**,也是美式神经 (脱线)喜剧的代表作。

  《礼帽》Top Hat

  1935/美国/黑白

  30年代美国歌舞片大受欢迎,其发源地为雷电华公司。这部即为当时雷电华旗下最有名的舞 王佛雷亚士坦与金姐罗吉丝的作品。

  《白雪公主》Soow White and Seven

  1937/华德.迪士尼/美国/彩色

  第一部动画长片。

  《游戏规则》The Rules of the Game

  1939/尚.雷诺/法国/黑白

  风格诡谲讽刺,场面调度淋漓尽致,描写爱情与道德相抗的故事。

  《驿马车》Stagecoach

  1939/约翰.福特/美国/黑白

  约翰.福特再创个人西部片的第二个高峰。

1941~1950

  ● 年仅26岁的奥森.威尔斯完成第一部剧情长片《大国民》,内容描述大人物的内心空虚与社会黑暗面,手法新颖独特,得到当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与奥斯卡九项提名,在影史上影响极大。(1941)

  ● 「新写实主义」是意大利影评人恩柏脱.巴巴洛讨论1942年的意大利**所定之名词(19 42)

  ● 在墨索里尼时期,**由其弟弟管辖。专注于历史宫闱片及煽情的上层社会通俗剧,即是 「白色电话**」(1942)

  ● 墨索里尼1943年下台后,许多导演开始拍摄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的**,形成以后的新写实 主义运动(1943)

  ● 政府支持与美国的援助,新写实主义运动能够维持,到了1948年以前,这个运动已与政府有密切的联系而少受到检查的干扰(1943)

  ●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停止拍摄政宣**。欧洲**因为战火而没落,致使美国 **在市场上独大。苏联等共产国家强调国家主义的**,因为冷战在西方国家中不复存在,**又恢复其艺术特质。

  ● 1945年因为**片厂受到战火的摧残,有声设备也极匮乏。因此新写实主义的场面调度大 量采用写实的外景,摄影品质也接近粗糙的纪录片

  ●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从1947年开始对好莱坞展开政治调查并引发「十君子」事件,好 莱坞的古典模式渐渐受到现实生活挑战

  ● 1947~1957年,法国政府以强制配额、贷款等手段辅助**。且国际合作亦流行(1947)

  ● 40年代末,磁性录音带取代唱片,电子处理音乐的方法(剪接)出现(1948)

  ● 战后,美国最高法院对派拉蒙公司耗时多年的法案作出最后裁决,规定**公司必须卖掉他们的戏院(1948)

  ● 米高梅宣布减薪与大量裁员(1949)

  ● 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好莱坞十君子」黑名单时期(1949)

  ● 美国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的「黑色**」是在当时阴沉偏执的气氛中所产生结果(1949)

  ● 法国的亚斯楚克提出「摄影机钢笔论」。十年后法国新浪潮实现,运用此理论拍片。法国新浪潮的导演如楚浮、高达等在**会中结识。(1949)

  ● 黑泽明的《罗生门》对于西方**的技巧与风格有深入接触,另一方面仍从日本传统中发 掘与创新(1950)

  

  重要作品:

  《幻想曲》Fantasia

  1940/华德.狄士尼/美国/彩色

  改变音乐在影片中的从属地位的迪士尼动画**。

  《大国民》Citizen Kane

  1941/奥森.威尔斯/美国/黑白

  **鬼才奥森.威尔斯的导演处女作,使深焦摄影成为后十年好莱坞的标准技法。同时也是

  影评人票选的影史十大影片第一名。

  《枭巢喋血战》The Maltese Falcon

  1941/霍华.霍克斯/美国/黑白

  公认的黑色**滥觞,改编自达许.汉密特的同名小说。

  《对头冤家》Ossession

  1942/维斯康堤/意大利/黑白

  对战后产生的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影响很大,改编自美国小说家詹姆斯.肯恩的小说,因为版权问题而被米高梅公司禁止在美国上映。

  《不设防城市》Open City

  1945/罗塞里尼/意大利/黑白

  战后第一部引起国际震惊与注目的意大利新写实主义代表作。

  《单车失窃记》Thief

  1946/狄西嘉/意大利/黑白

  意大利新写实主义**中最杰出的标记。采用非职业演员,并在父子寻找被偷的脚踏车过程 中,插入许多周遭社会现象。1961~1970

  ● 法国人类学家尚.胡许拍摄《夏日纪事》,利用轻便录音设备与摄影器材,创造出新的纪 录片拍摄风格:「真实**」。强调整部**就是「捕捉真实的实验」(1961)

  ● 美国罗勃.朱成立朱氏公司,采用多机作业与长时期跟踪拍摄对象,创造纪录片的「直接 **」风格(1961)

  ● 德国拍摄短片的导演们发表「奥伯豪森宣言」:短片是剧情片的训练与实验场所。这个宣 言并非以创作或理论出发,而是以创造良好的制片环境为出发点(1962)

  ● 「青年德国**处」提出无息贷款资助年轻导演拍片,如克鲁格、雪朗多夫等皆是。但是 **界抗议辅导不公,之后将这笔预算的一半拿来资助商业**。此时期德国**发行管道 大都被美商把持(1964)

  ●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制片公司,也逐渐为大公司吸收(1964)

   大部份史家以为到了1964年,新潮的形式特质逐渐消失,而外国开始模仿如英国米尼.李 察逊所拍之《汤姆琼斯》,这个运动便算告罄(1964) (法国)

  ● 60年代中期,美国女性主义运动者开始拍摄纪录片,从自身经验出发,做翻案文章式的重 新寻找女性运动的渊源或彰显被凐没的女性成就

  

  ● 到了60年代中期,宽银幕** 的革命已经跟1930年代的有声革命一样彻底,而且宽银幕 也和音响一样,成为新一代的**美学基础(1965)

  ● 类似美国AFI的机构在欧洲存在已久,对于支持本国**发展发挥相当大的功能。

  ● 海湾及西方企业收购派拉蒙,全美企业吸收联美。(1966)(美国)

  ● 塞内加尔的欧斯曼.桑宾拍出非洲第一部剧情片《黑女孩》(1966)

  ● 艾略特海曼 Eliot Hyman买下华纳(1967) (美国)

  ● 60年代末期,「真实**」与「直接**」被大众广为接受,同时电视频道成为纪录片主要的放映管道与资金来源

  ● 冬季,戴高乐政府的文化部长安德烈马洛,撤换法国**会亨利朗瓦的职务,在高达、楚浮的领导下示威,为二月示威运动(1968) (法国)

我最近看到了一部1922年的无声短片,叫做《伊芙的无线》。这部**由英国Pathe公司发行,据称是两名女性在使用无线电话。显然这段视频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在流传。这可能是一些未来科技的早期展示吗?我不想成为互联网的温床,但不。它不是一部手机。

而不是一部早期的手机,把他们拿的盒子想象成一个早期的随身听;因为街上的两个女人没有电话,而是一个水晶收音机。令人困惑的是,“无线电话”这个词在1922年被广泛使用,我们今天简单地称之为“无线电”。

是1922年**“Eve's wireless”中的两位女性,操作便携式水晶无线电(英国路径)“KDSP”。**开场时,两位女性带着雨伞走在街上,盒子里放着收音机。一个标题间的石板(这些词会出现在无声**中,帮助叙事发展,有时被称为“信卡”)解释说,“这是伊芙的便携式无线'电话-不会有一个时间,他必须携带一个!

的国际标题板岩从“伊芙的无线”(英国路径)

在下一个镜头,妇女接近消防栓,并连接从收音机到消防栓的地线。水晶收音机不需要电源(如电池),因为它们的电源来自于一根长长的天线,伊芙用雨伞把它串起来。

水晶收音机的雨伞天线(英国路径)

在他们把雨伞拿起来之后,其中一位女士把一个小喇叭放在耳边,然后**剪辑成一个女人对着麦克风说话的镜头。

一个女人对着麦克风说话(英国路径)

然后她把麦克风对着留声机这大概是在播放音乐。

传送留声机的声音(英国路径)

因为街上的女人只有一个扬声器,没有麦克风,所以有理由假设我们的爵士乐时代的唱片主持人听不到她和朋友说话。这部**还不完全清楚的是,这名女子是为许多人演奏留声机,还是仅仅为雪街上的两名女子演奏留声机。1922年“电话”一词的使用并不一定意味着两种既能接收信息又能发送信息的设备。有时(可能与伊芙的无线系统一样),电话是用来传递单向信息的。

你可以自己看整部**。

使用雨伞作为水晶收音机的天线至少可以追溯到1910年,我们可以从下图中看到,这张照片在2月20日播放,1910年 。这张对21世纪的人们来说是相当惊人的,但是直到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几行,我们才意识到无线通信只在一个方向上运行,只不过是一个需要接地的水晶收音机。

妻子可以打电话给丈夫在办公室或去往哈莱姆区或郊区的车上说,“一定要停在拐角处的肉店,买些肝和熏肉!“今天是女孩外出的日子。你也知道她怎么样!她从来不会事先命令任何事情……

对已婚男人的建议-当你妻子生气地说,“别告诉我,我知道你听到了我的话,你不在乎。我给你打了一整天的电话,当你今天早上出门时,把你的无线电话系在帽子上时,你的手机状况很好。

假装惊讶地回答,“亲爱的,不要生气。

是一种水晶收音机,它的天线使用雨伞(1910年2月20日《 》

),实际上,到1922年,夏娃的无线电话中使用的“无线电话”一词已经相当过时了。下面这篇1909年1月31日内华达州期刊上的文章还展示了一个早期使用的术语

(1909年1月31日内华达州期刊)《无线电广播》杂志1922年5月的一篇文章甚至提到了“无线电电话的浪漫”一文中术语的转变:“无线电电话的故事是对极端的研究。这是目前最流行的时尚,但就在不久前,这是最不受欢迎的发明介绍给公众。如今,无线电话已经掌握在许多人手中,可以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十几年前,人们还称之为无线电话,它是肆无忌惮的股票推销者的猎物,他们利用无线电话来向容易上当受骗的公众捞钱。

翻阅之前出版的一本类似广播的早期广播杂志1922年6月,你会发现“无线电话”这个词的用法不计其数,但到了1922年7月,广播中几乎每一篇文章和广告都停止使用这个词。这并非偶然。

美国商务部于1922年召开会议,规范无线电技术语言。在那次会议上,无线电话会议的命名委员会定义了“干扰”和“天线”等术语。委员会还建议采用“无线电”一词,而不是“无线”一词。6月的

,1922年发行的《无线电广播》杂志用一页篇幅解释委员会的建议,标题是“如何称呼它们”。名单上的第一条建议是使用“无线电”一词:

代替“无线”一词,并用“无线电”一词作为前缀;无线电报,无线电话

,1922年,由于李德福斯特和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Edwin Howard Armstrong)等人在过去20年里进行了彻底的技术改进,无线电的语言正处于转型期。广播的概念(从一个发射器传送到多个接收器)在技术上是不切实际的,直到1910年代中期,当阿姆斯特朗改进了真空管技术,使其能够将无线电信号放大数千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 征用了所有的无线发射机,这使得阿姆斯特朗的技术除了被军方使用外,其他人都无法使用。但战后,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形式的实际用途开始实现。

以下文章刊登在1919年6月15日韦恩堡日报的公报上,描述了刚刚出现在地平线上的进步;这是一个未来时代,总统可以通过广播同时向全国发表讲话。总统在电话里说:

(1919年6月15日,韦恩堡日报公报(韦恩堡,印第安纳州)“KDSP”术语“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有点像把汽车称为“无马马车”。20世纪初的电话和电力电报依赖于将声音和电脉冲从一个人传送到另一个人的物理线路。1922年7月,JHMorecoft教授在《无线电广播》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解释了为什么从使用“无线”一词过渡到使用“无线电”一词。

与以前的方案相比,使用辐射能的新想法给了我们从无线电报改名的原因,迄今为止,本领域的专有名称是无线电通信,表明传送信息所用的能量不是由于通过地球表面的传导或磁感应,而是实际上从发射台天线上振动出来的能量,在1922年,

的电话是硬接线的,你的声音是通过电话线传送的,而这些电话线必须由接线员接听。然后,接线员会用另一根物理线把你接到你想要的电话接线员那里。20世纪初,电话交换机上的

女士(国会图书馆)

英国路径甚至把伊芙无线系统中的手机称为first“翻盖电话”,因为无线电接收器的顶部打开。

水晶收音机接地到消防栓(英国路径)

,但从下面的照片和广告中可以看出,这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水晶收音机的流行设计。

水晶收音机的广告(1922年6月)广播杂志)一起收听广播的家庭(1922年8月广播杂志)收听歌剧广播的男子(1922年2月26日奥格登标准考官)

以下是1910年至1915年间国会图书馆的照片。底部手写的描述是“洛杉矶无线电话”,

使用无线电技术的人大约在1910-1915年,当时称为无线电话(国会图书馆)

你会注意到在下面的中它说的是“麦卡锡无线电话”,而不是“iPhone”,正如我21世纪的大脑最初读到的:

照片显示的“麦卡锡无线电话”大约在1910-1915年(美国国会图书馆)

的历史经常在语言上捉弄我们。我们都从自己的偏见的角度来回顾早期,语言的进化——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技术方面——会让我们认为我们在看或阅读比它更不可思议的东西。然而,在无线电时代初期,人们设计了许多令人兴奋的未来通信技术,我们将在未来几周内研究其中的一些技术

//////////////////////////////////////////////////////////

1,徐志摩的恋爱阶段是在什么时候

1915年夏,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论婚嫁之意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

1924年4月,他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并着了魔似的与她热恋起来,此事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注:陆小曼当时以婚,丈夫是王赓)。

1925年初与陆小曼进入热恋

1926年8月14日与陆小曼订婚。

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

2,他在恋爱过程中有过哪些事迹(尤其是失恋等波折)?

徐志摩奉父母之命与张幼仪结婚后,深深感到和妻子之间缺乏感情。张幼仪确是个贤惠、能干、持家的女人,但不适合徐志摩这样的浪漫诗人。1922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与张幼仪离婚。

1920年至1921年间,徐志摩在伦敦认识了林徽因,这才是他想像中的理想女人———美丽、纯洁、天真、活泼。他们两人在英国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回国后,他仍忘不了这个清新脱俗的“林家女孩”。但林徽因回国后经过权衡,已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有婚约。泰戈尔来华期间,徐志摩得以和林徽因再次接触,重燃旧情。但林徽因此时心意已决,不久便和“准丈夫”梁思成共赴美国求学。徐志摩因此灰心到了极点。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候,徐志摩遇到了同样忍泪度日的陆小曼。他们的相遇,使他们的忍泪和灰心渐渐化成了愉悦和希望,这段万众瞩目的惊天爱情就此拉开了序幕。

与陆小曼相恋

至于陆小曼和徐志摩相识的场合,大致的提法是在舞会上。他们两个,一个是窈窕淑女,情意绵绵;一个是江南才子,风度翩翩;一个是朵含露玫瑰,一个是抒情的新诗,干柴碰上烈火,怎么会不迸发出爱情的火花?从此,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当徐志摩来邀请他们夫妇出去的时候,他就说:“我今天很忙,叫小曼去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他们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忙得不亦乐乎!小曼喜欢打牌,志摩就陪她打牌;小曼喜欢听戏,志摩就陪她听戏;小曼喜欢画画,志摩就给她介绍北京画画的名家。这样你陪我,我陪你,郎才女貌,心理断层,难免产生情感。那么,陆小曼与徐志摩相恋又是在什么时候呢?徐志摩这样描述当初他为陆小曼而受到心灵震动的事:“今晚在真光我问你记否去年第一次在剧院觉得你发鬈擦着我的脸(我在海拉尔寄回一首诗来纪念那初度尖锐的官感,在我是不可忘的)。”徐志摩是个大诗人,在与陆小曼恋爱的过程中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如《花的快乐处》《春的投生》《一块晦色的路碑》《翡冷翠的一夜》等等。这个时候,陆小曼几乎成了徐志摩的诗源。徐志摩说:“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小曼爱好文艺,对志摩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自然十分敬仰,因此常向他请教一些文艺上的事。两人意趣相投,共同语言渐多,谈话内容也丰富起来,渐渐产生情愫。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了,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陆小曼原来沉静的心中掀起了波澜,丈夫虽然也受过高等教育,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武夫,不懂女人心理,不会讨其所好。亲切的志摩为她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一个能写浪漫爱情诗篇的诗人,一个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更不容易的是他能读懂小曼内心痛苦而深沉的世界。小曼震惊了,她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她陷入无限的伤感。

争执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又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那一天,唐瑛(上海的名门闺秀。当年有“南唐北陆”之说,即指南方上海有唐瑛,北方北京有陆小曼,皆在两地以美艳出名。)请他们夫妇吃饭。王赓有事,吩咐小曼不要单独随他们外出跳舞。小曼听了这话,就有点情绪了。当同伴们约她外出跳舞时,她没有马上答应。有人开玩笑说:“我们总以为受庆(王赓的号)怕小曼,谁知小曼这样怕他,不敢单独跟我们走。”边边拉她往外走。刚要上车的时候,正巧王赓的车驶到家门口,看到小曼不听他的话,气得面孔绯红,大声责骂她:“你是不是人,说定了的话不算数。”周围宾客看到这个局面纷纷溜走,她则被王赓拉入家中去了。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赓的辱骂,不禁又气又恨,第二天就找到母亲,吵着非回京不可,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准备侍奉两老归天。在这种情况下,母女俩回到北京。陆小曼将在上海受王赓当众辱骂的事告知父亲,陆定听后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的行动。可是母亲坚决不同意女儿和王赓离婚,为这件事家庭中经常不和。

徐志摩回北京后找到了刘海粟。刘海粟深感此事棘手,那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啊,而且三角中人都是风云人物,该如何处理?徐志摩看他犹豫,就说:“海粟,这样下去小曼是要愁坏的,她太苦了,身体也会垮的。”这句话打动了刘海粟,他也是在家里不满封建婚姻而逃出来的;再说刘海粟一向视反封建为己任,在中国画坛素以“叛逆”著称,年方廿九,血气方刚,而且,陆小曼也算是他的学生。他看到两人如此痛苦,便答应做做工作。

刘海粟去见刚回到北京的陆小曼母亲。他说:“老伯母休怪我轻狂雌黄,我学的虽是艺术,但我也很讲实际。目前这样,把小曼活活逼到上海,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她和王先生就能白首偕老吗?小曼心里也是苦,整日里跟你们两老闹的话,你们也得不到安宁啊!”陆母叹息道:“我们何尝不知道,可是因为我们夫妇都喜欢王赓,才把亲事定下来的。我们对志摩印象也不坏,只是人言可畏啊!”刘海粟讲了许多因婚姻不自愿而酿出的悲剧,但是吴曼华始终下不了决心。她说:“老实说,王赓对我们两老还算孝顺,对小曼也还算厚道,怎么开得了口要他和女儿离婚?”刘海粟就对陆母说:“如果晓之以理,让王赓自己有离婚的念头,这样便不难为二老了,你看怎样?”陆母说:“恐怕没那么容易吧?”

刘海粟见陆母心神不定,就要陆母听他安排。最后他们商定,由刘海粟陪陆小曼母女去上海,再寻机找王赓商谈。

临行那天,除了胡适、徐志摩外,还有不少北京的学者教授以及闺阁名媛都来相送小曼母女。刘海粟看到有这么多的名流来送小曼,又看到小曼光彩照人的模样,就悄悄地对志摩说:“你能得到这样一位情人,实在是福分不浅啊!”

第二天,徐志摩追到上海。第三天,刘海粟便在上海有名的素菜馆“功德林”宴客,所请的客人中除徐志摩、王赓、陆小曼母女外,还有张歆海、唐瑛、唐瑛的哥哥腴庐和杨铨(杏佛)、李祖德等人。

王赓看到桌面上的这些人,就隐约感觉到今天的这场宴会有名堂,但他表面上显得很平和,知道该来的总是要来。他彬彬有礼地与大家打招呼,也没忘了跟徐志摩握手。倒是志摩总是有些心虚的样子,不敢正面接触王赓的目光。徐志摩虽是这次宴会的最初策划者,但在今天的场合上是不能太露脸的,他只是作为一般客人端正地坐在席上,等着刘海粟来唱主角。

陆小曼知道今天宴会的用意,但美慧聪颖的她非常沉得住气,显得落落大方。她不刻意地去看志摩,她不能让志摩太得意忘形;她对王赓虽然一直缺乏绵绵的情意,但在这种场合,她绝对不会让自己的丈夫有难堪的感觉。她只是优雅而略带腼腆地和大家打招呼,坐下后就跟母亲讲些悄悄话,仪态万方。一会儿上菜了,刘海粟只是招呼大家吃,倒是张歆海忍不住了,冲着刘海粟就问:“海粟,你这个‘艺术叛徒’到底请我们来干吗?你那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

刘海粟正愁不知怎样开口,张歆海的一句话正好引出了话题。他端起酒杯说:“今天我做东,把大家请来,是纪念我的一件私事。当年我拒绝封建包办婚姻,从家里逃了出来,后来终于得到了幸福婚姻。来,先请大家干了这一杯。”

大家举杯共饮。陆老夫人紧张了,偷偷看了女婿王赓一眼,却见王赓不露声色。刘海粟继续说:“大家都干了这杯酒,表示大家对我的举动很支持。大家知道,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新旧思想和观念正处于转换阶段,封建余孽正在逐渐地被驱除。但是,”刘海粟加重语气说,“封建思想在某些人的脑子里还存在,还冲不出来。我们都是年轻人,谁不追求幸福?谁不渴望幸福?谁愿意被封建观念束住手脚呢?”

他继续说:“所以我的婚姻观是:夫妻双方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感情融洽、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妻子绝不是丈夫的点缀品,妻子应该是丈夫的知音,‘三从四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刘海粟越说越来劲儿,他又举起了杯子:“来,我们祝愿天下夫妻都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干杯!”

大家为刘海粟充满激情的讲话所感染,纷纷站起来干杯。王赓迟疑了一下,似乎在思索着什么。看到大家都起来了,他才站起来,和大家一一干杯后,他给自己倒了一杯,对刘海粟说:“海粟,你讲的话很有道理,我很受启发。来,我敬你一杯。”和刘海粟干杯后,王赓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这次他举杯向众人祝愿,说:“愿我们都为自己创造幸福,并且为别人幸福干杯。”饮干之后,他不失风度地说:“我今天还有些事情,要先走一步了,请各位海涵。”转而对小曼说:“小曼,你陪大家坐坐,待会随老太太一起回去吧!”

王赓推托有事而走,说明他承受不了宴会的压力,心情也非常不好。徐志摩很开心,十分感激刘海粟为他所做的一切;陆小曼表面上一脸的沉静,但内心也很复杂,她当然希望能和志摩结合,但刚才看到丈夫一瞬间尴尬的表情,又有些慌乱;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的心里却有些内疚,觉得今天的事情对不起王赓

“功德林”宴会后,志摩、小曼都在焦急地等消息。特别是小曼,每次见到丈夫都不敢看他。奇怪的是王赓也不跟她多讲话,至于宴会上的话题,在他们夫妻间也没有再展开讨论过。陆小曼看着丈夫毫无动静,又有些讨厌起他来,她感到似乎是太乐观了,世上绝没有这么省力的事,一时猜不透他在想着什么东西呢?

离婚前夕怀了孕

小曼在家里得不到丈夫给她所期望的结果,在外面又和志摩失去了联系。徐志摩在外等消息也等得心灰意冷,看着一时不会有什么希望,就带着深深的失落跑回北京去了。

就这样过了极其沉闷的两个月,这段时间里王赓看上去很忙,心情也很烦躁不安。有一次,他无缘无故地对小曼发起火来,小曼觉得十分的委屈。

就在陆小曼感到绝望的时候,有一个晚上,王赓终于打破了闷葫芦。他把正要去睡觉的妻子叫住,对她说:“小曼,我想了很久很久,既然你跟我一起生活感到没有乐趣,既然我不能给你所希冀的那种生活,那么,我们只有分开。宴会后的这两个月里,我一直在考虑,我感觉到我还是爱你的,同时我也在给你一段时间考虑,你觉得你和志摩是否真的相配?”隔了一会儿,他看陆小曼闭口不言,就说:“看来,你意已定,那么,我也不再阻拦。”

小曼哭了,她霎时想到了丈夫的种种好处,虽然他以往有时对她态度不好,但心底里还是爱她的。

王赓最后说:“你别哭,我是爱你的,但是我平时对你不够关心,这是我的性格所决定的。你和志摩都是艺术型的人物,一定能意气相投,我祝福你和志摩以后能得到幸福。”末了,他又补充说:“手续我会在几天后办好的。”陆小曼惟有哭,不知道是由于悲伤还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幸福。但是幸福降临没有几天,陆小曼又陷入了重重的矛盾之中。事情是这样的。就在王赓答应和她离婚不久,她突然发现自己有了王赓的骨肉。这一发现使她痛苦万分:如果生下来,那她将很难和王赓离婚,也就无法和徐志摩结合,一年多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如果打掉,又觉得对不起小孩,对不起王赓。当时,她母亲坚决要她把孩子生下来,但陆小曼心想,生下来就意味着离不了婚。王赓好不容易答应了,虽然还没在纸上签字,但事情已经有了希望,这是她和志摩盼望已久的。考虑再三,为了爱情和自由,陆小曼选择了流产。而且她决定既不告诉徐志摩,也不让王赓知道,苦果只由自己一个人品尝。她偷偷地带了个贴身丫头,找到一个德国医生做手术,对外则谎称身体不好去休养一段时间。没料到手术非常失败,从此身体一蹶不振,不仅不能生育,而且一过夫妻生活就会昏厥。婚后,徐志摩想生个孩子,陆小曼尽管心里痛苦万分,但她无法诉说隐情,只是回答:“你不是有阿欢了吗?”也正是因为陆小曼一直不能生育,所以她后来特别喜欢认干女儿。

1925年底,陆小曼与王赓解除维持了4年的婚姻,离婚时陆小曼年仅23岁。

来自徐志摩家庭的压力

虽然陆小曼和王赓离婚了,但她和徐志摩的婚事还是好事多磨,她的再婚遭受到两方面的强大压力。一是陆小曼母亲的反对。陆母一直不同意女儿和徐志摩来往,与王赓签离婚协议也是陆小曼的父亲背着她办的。陆母一直不同意女儿和徐志摩来往,与王赓签离婚协议也是陆小曼的父亲背着她办的。事后吴曼华十分生气。老夫妻因此大吵了一场,经亲友劝解后才平息。

徐志摩在陆小曼和王赓离婚后,经常去陆家走动,陆母还是有意排挤他,而徐志摩对陆母却始终十分恭敬。由于陆小曼有病,陆母也不能坚决不准徐志摩来探望自己的女儿,很明显,女儿的病情好坏和徐志摩的来访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女儿是心病,而徐志摩是惟一的良方。吴曼华终究是疼女儿的,她也心软了。当徐志摩委托胡适向她提出与其女结婚的请求时,她向胡适提出两个要求:

一、要请梁启超证婚,因为梁启超在全国负有名望,又是徐志摩的老师;

二、要在北京北海公园图书馆的礼堂里举行婚礼。

当时要办成这两件事都有相当的难度,但胡适最终都办妥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绅,他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再则他不喜欢陆小曼,认为这样的女子肯定品行轻薄,不会给徐志摩带来安定的生活。从后来的情况看,胡适的这一次说服工作成效并不明显。过后不久,徐志摩只得亲自南下,跟父亲商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大事。从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说服工作异常艰难。

徐申如(徐志摩的父亲)说,徐志摩要再婚,必须征得张幼仪的同意。原来,徐申如一直认为儿子和张幼仪在德国的离婚没有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是不作数的,他是不承认的,他一定要亲自听到张幼仪的意见才行。于是,儿子要再婚,首先得听听张幼仪的意见。她要真同意与儿子离婚了,那么,就算过了“儿媳”这一关。1926年初,张幼仪取道西伯利亚回国。由于战争的原因,直到当年夏天才回到上海。到的第二天,张幼仪就到张园徐家拜望原来的公公徐申如。她看到徐志摩坐在一个沙发上,对着她微微点头。张幼仪还注意到徐志摩的手上戴着一个十分显眼的翡翠戒指。向徐申如行礼后,张幼仪被示意落座。"

徐申如随即和缓地问她:“幼仪,你和志摩离婚是真的吗?”

张幼仪是个聪明人,早已从哥哥张歆海处知道了志摩的恋爱进程。她不愿意拖志摩的后腿,看到志摩在旁边焦急地望着她,等她的表态。张幼仪说:“是真的。”徐申如显然有些失望,他继续问:“那你反对他和陆小曼结婚吗?”张幼仪迟疑了一会儿,她在思考,徐志摩和陆小曼是否真的合适。转而一想,唉,只要他们觉得合适,关我什么事啊,就说:“我不反对。”

徐申如对这个“儿媳妇”第一次感到失望,他不觉轻轻叹了口气。

这时,徐志摩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站起来向着他的前妻说:“谢谢你。”说完跑到窗口,伸出手臂,好像要拥抱整个世界似的。没想到他手上的戒指一下从开着的窗口飞了出去,志摩的表情霎时变得惊恐万分,因为那是陆小曼送给他的订婚戒指。徐志摩马上下楼去找,张幼仪从窗口看下去,只见志摩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戒指。张幼仪觉得在这个时候把戒指给丢了,似乎预示着志摩和小曼之间将来会发生些什么。

过了第一关,徐申如还是不肯痛快地答应。7月,徐志摩在硖石的西山上和父亲作了恳切的交谈,并不顺利。后来,经胡适、刘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后勉强答应,但他也有三个条件:

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

二、婚礼必须由胡适作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

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

这三条徐志摩都予以答应。

梁启超的证婚词明着是对徐志摩,但他更看不惯的其实是陆小曼。在他第二天给儿子梁思成和媳妇林徽因的信中更可以看出来:徐志摩这个人其实很聪明,我爱他,不过这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们对于他这番举动无不深恶痛绝,我想他若从此见摈于社会,固然自作自受,无可怨恨,但觉得这个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杀,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痛苦更无限,所以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棍,盼望他能有觉悟(但恐很难),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但恐不过是我极痴的婆心便了。信中所谓的“那个人”,当然是指他看不惯的陆小曼。

1926年10月(农历九月九日),新婚后的陆小曼依公公之命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南下。

3、徐志摩恋爱期间所创作的诗歌都有哪些?都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徐志摩与林徽因这段恋情短暂,这段期间他创作了

<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显著的特点就是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

徐志摩与陆小曼恋爱期间的作品《翡冷翠的一夜》记叙了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澜,他的热烈的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

4、徐志摩的恋爱过程对他那段时期作品的特点有哪些影响

恋爱使徐志摩象着了魔似的写诗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热烈的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32128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