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纸5.2号结婚,在河南南阳,想婚后去乌镇,凤凰等地去旅行 可是不知道具体路线怎么走合适??

小女纸5.2号结婚,在河南南阳,想婚后去乌镇,凤凰等地去旅行 可是不知道具体路线怎么走合适??,第1张

可考虑到凤凰古城,靠近五一黄金周交通较紧张,要预先买好来回车票。

南阳可坐K267(02时:16-12时32),K507(12时02-22时18),硬坐99,硬卧155,1645(23时47-11时37),硬坐49,硬卧86,到吉首。

回程吉首K268(10时51-20时50),K508(11时59-00时08),硬坐99,硬卧155,1806(14时38-03时08),1646(21时24-09时31),硬坐49,硬卧86

在吉首火车站乘出租车(5元/辆)去吉首汽车南站坐空调线路班车来凤凰,流水发车,17元/人。52公里209国道,八十分钟到凤凰,路况较好。最早一班车为上午7点,最晚一班车为下午18点。

凤凰住宿的宾馆非常多,价格根据位置和宾馆的档次而不同。有县城里面的大宾馆,县城里面的小客栈,沱江边的临江客栈,沱江边的非临江客栈。住在沱江边上的客栈是最理想的,最好是临江的。可到我的空间 (按用户名就可找到) 看看我家客栈可会适合你们,有相片,干净卫生。

在凤凰街上和沱江边饭店是非常多的,小吃也很多:凤凰古城姜糖, 水果之王猕猴桃 ,扭扭糖,龙须酥,凤凰古城凉皮,芙蓉镇米豆腐 ,凤凰酸萝卜 ,湘西糍粑。特色美食:湘西凤凰腊肉,凤凰血粑鸭,野葱社饭 ,酸辣子炒沙萝菇,农家菜豆腐 ,苗家火烧食 ,苗家酸鱼 ,酸汤煮豆腐 ,凤凰有烧烤一条街。在虹桥到武装部街上。价格也不贵。

凤凰不大,景点相距不远,都在城里,沿着沱江走就可以了。凤凰八大景点有南方长城、奇梁洞、黄丝桥古城、沱江泛舟、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堂、东门城楼。可买套票进内,不买在外逛也可。晚上可看沟火晚会,看夜景,泡吧。

凤凰附近苗寨很多,有苗王城、老洞苗寨、岩板堰苗寨、茶坪苗寨、老家寨、山江苗寨,可跟一天团游玩。要是遇上赶集的日子,还可去看一下。附近还有情人谷,雷公洞,天龙峡、野牛山,梵净山等风景区。夏天也有漂流可玩。

《说岳全传》是根据岳飞的事迹改编成后世的英雄传说小说,书中第一名将就是属于岳飞,一生从未征战过。说到战场上的厮杀,岳飞天赋异禀,但岳飞身上有很多人。 看看《说岳全传》中的12位达人。《说岳》中岳飞的五男分别是岳云、岳雷、岳霆、岳霖、岳震,与历史略有不同的是岳霆,岳霆历史上是五男,小说改为三男。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除岳云外,四子出场较晚,尤其是岳震年幼,笔杆子也不多,将门虎子的光彩不多见。

在我看来,岳飞五子武艺的高低顺序是岳云>; 岳霆>; 岳雷岳霖>; 我是岳震。 张宪使用虎头铏金枪,武力强大,战功高强。 岳飞部全部被强盗董先数合杀害,正好张宪来流亡,几十枪杀了董先一刀。 牛头山获救时,张宪打金武术,削去一只耳朵救出宋高宗。 岳飞北伐时,陆文龙与曹宁大战四十回合不分胜负。 之后与岳飞父子同时在风波亭被杀害。 向岳家发放云南省的原是秦桧毒计。 过去,岳飞用枪选择了小梁王,借此怨恨,企图让现在的梁王阻碍岳家的城门。

梁王不愿透露大义,不仅和岳雷等人报了旧仇,还和包括四个儿子在内的共计二十个小英雄结为异姓兄弟。 八月十五日,兄弟们进行了比技艺更好的狩猎。 岳飞的四个儿子岳霖正好想抓大的,正好遇到了金豹。 箭被射杀,一个接一个地被枪毙,打算运出去。 一个叫红利的苗将不想来。 本想乘势夺取,岳霖勃然大怒,两人大战了十几场,岳霖回马后赤利赶到,结果死在岳霖的回马枪下。

伍尚志在潭州之战中在火牛阵击败岳飞,与岳飞取得百十合战平。 杨么因此接受了结婚,作为驸马邀请了他。 公主本来是岳飞的表弟,相反,她不想说服伍尚志投降。 岳飞被害后,回家郁闷收场。 但是,缺乏其他过硬的战绩,我很遗憾。 这激怒了化外苗王李述甫。 岳霖被李述甫三四个人抓住了。 后来,我知道岳霖是岳飞的儿子。 李述甫与岳飞有几分交情,外甥黑蛮龙与岳云更是八拜交情,冰释,但同时拒绝释放岳霖,招为女婿。 后来岳母同意了。 岳霖是来苗王家的女婿,苗王的话,在你父亲那么多儿子《说岳》看来,岳霖赢了岳震,武艺也很一般,李述甫三四合也抵挡不住,战龙套回马用枪。

蓝妮,民国时期的著名尤物,她是苗家的女儿,她是孙科的二夫人,她是一个神密女郎。

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哈尼族境内,曾经生活着尊贵的苗王蓝氏家族。

而在这个显赫的蓝氏家族中,蓝妮无疑是最美的风景。

1900年,蓝妮的祖父清末举人蓝和光举家迁移澳门。

1912年,蓝妮出生在奥门,据说她一出生就美的惊人。

这时候的大家都称呼蓝妮为“苗家公主”。

不久之后,蓝氏家族迁居广州,后来又北赴上海,在此其间又有了蓝妮的弟弟和妹妹。

蓝妮的父亲蓝世勋,在家经常讲孙中山先生的共和思想,这给蓝妮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蓝妮与孙中山的儿子孙科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恨情仇,不知道这是不是天意弄人呢?

蓝妮的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她亲自教授小蓝妮中国古典文学。

蓝妮十一岁时便进入南京惠文中学读初中,十三岁时进南京暨南女中,到了十五岁进入上海升入智仁勇女子中学读高中。

1926年蓝妮祖父产生思乡之情,于是独自回云南老家去了。

从此以后,生活重担全压在留学归来、时任常熟沙田局长的蓝妮父亲蓝世勋身上。

蓝妮从小嘴甜,貌美,她是父亲的开心果,母亲的小棉袄。

蓝世勋只要看到女儿的笑容,便又有了无穷的力量。

在蓝世勋的努力下,蓝家依然富贵幸福。

不幸的事件发生在1926年,蓝妮的父亲蓝世勋与好友陈保初一同外出时,途中遭歹徒袭击,那位好友当即中弹毙命,亲眼目睹友人被打死之后,蓝妮的父亲回到家就精神失常了。

蓝世勋从此丧失了工作能力,只得在家长期休养。

自此以后,蓝家家道中落,幸福时光一去不返。

蓝妮呆呆地望着日益衰败的家庭,心中涌现出无限的伤感与无奈。

1929年,蓝妮的父母因为生活所迫,将十八岁的蓝妮嫁给了上海名门李调生的次子李定国。

蓝妮一点也不喜欢李定国,可是因为李家承诺每月给蓝家津贴100元,作为蓝家的家庭开支。

蓝家实在是太需要这笔钱了,蓝妮知道结婚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于是蓝妮成了李太太,她过早的作了人妻。

长大后的蓝妮更显得美丽俊俏、聪明伶俐了。

蓝妮的美与众不同,有着强烈的异域色彩。

因为蓝妮有苗家血统,她不同与汉族女孩,她高鼻深目,眼睛瞳孔的颜色还有些湛蓝,就像洋娃娃一样的可爱。

李定国得到了这样一个如花美眷,心中当然十分地得意,但也万分不放心这个小娇妻。

李家是一个封建汉族官僚人家,家中规矩极多,令人生畏。

而且李家老辈人常以是李家出钱资助了蓝家解困为由,对蓝妮十分地轻视。

李家的佣人有时也不把蓝妮放在眼里,他们都认为蓝妮只是一个卖身的女人,根本不配拥有少奶奶的待遇。

蓝妮从小就生性倔强,生活随便,她对李家的苛待很不适应。

可是,蓝妮一想到自己家人的困境,便只能对这些责难忍气吞声了。

此时此刻的蓝妮不图别的,只希望能与丈夫厮守,熬到出头的那一天。

可是李定国虽风流倜傥,但胸无大志。每天无所事事吃喝享乐,既不想出外做官,又不思经商挣钱,终日呆在家中,陶醉于安逸之中。

蓝妮也是一个读过书,见过世面的女人,她希望丈夫能与她多交流一下感情。

可是,李定国只是把蓝妮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他自己每天风流快活,却对蓝妮管头管脚,夫妻二人从无话语,更无感情。

一晃眼五年过去了,蓝妮在李家如同坐牢,一点也没有自由可言。

经过五年的痛苦婚姻生活,蓝妮在生下三个子女之后,于1934年与李定国离婚。

三个儿女都哭喊着要母亲,可李家人硬将孩子留下了。

蓝妮没有拿李家的一针一线,她为了自由净身出户,这时候的她只有二十三岁。

当时办理离婚的律师吴凯声后来遇到了蓝妮,出于同情曾问她一一

蓝妮坦率地回答一一

“苗家公主”就是这么的硬气。

离婚后的蓝妮为了生存,她开始涉足社交界,成为了上海滩著名的交际花。

1935年暮春的一天,蓝妮忽然接到同学陆英的电话,邀她晚上到她家赴宴。

蓝妮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家宴,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场家宴上会发生什么事情。

蓝妮打扮得端庄优雅,她准时来到了陆英家。

就在这场家宴上,蓝妮认识了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的孙科,从而改变了她的一生的命运。

孙科他是孙中山先生的独子,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

1912年孙科出国留学时,就与表妹陈淑英在檀香山成亲。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孙科供职于此,由于南京湿热难熬,夫人陈淑英生病,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便返回澳门养病。

孙科与蓝妮结识的时候,他正独居在南京。

蓝妮在家宴上正与一些熟朋友打招呼时,她发现人群中一直有一双温柔的眼睛在注视自己。

这个男人他是谁呢?

蓝妮好奇地朝那个方向看去,原来是一名戴着眼镜、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正对着自己微笑。

蓝妮的同学陆英向她介绍说一一

孙科见到蓝妮后,立刻从沙发上站起,举杯向蓝妮敬酒。

蓝妮顿时感到受宠若惊,不知所措。

她是知道孙科特殊身份的,她没想过与他怎么样。

可此时的孙科已被这位宛如西洋**的美色所倾倒,加上蓝妮知书达礼,熟谙英文,使得他更加心驰神往。

从此,蓝妮和孙科的交往日渐频繁,因孙科常单身在南京当官,生活上缺少照顾,他就延聘蓝妮充当他的私人秘书,帮他办理一切公私事务。

爽朗的蓝妮一口答应下来了……

不久之后,蓝妮以民国立法院院长孙科私人秘书的身份出现在南京。

孙科无论工作还是一般性交际,蓝妮总是陪伴在侧,俩人的感情与日俱增,成为形影不离的伴侣。

都说爱情是有魔力的,孙科为了心爱的女人,他不顾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决定娶蓝妮为二夫人。

此消息一经传出后,自然引来了社会舆论,大家都说孙科不爱江山爱美人。

孙科为了不事声张,低调处理,所以他与蓝妮的结合既没有办理正式手续,也没有举行正式婚礼,只请了立法院的同事,一共摆了四桌酒席。

在席间,孙科同事纷纷祝贺声中,孙科笑道一一

蓝妮听了此话,内心五味杂陈,喜忧参半。

她似乎隐约感觉到一丝不安的气息……

婚后,孙科与蓝妮出双入对,非常的恩爱。

不仅如此,为了表示自己对她的忠贞感情,孙科亲笔给蓝妮写了一张字据:一一

巽宜是蓝妮的大名,孙科这样写,就是表达自己对蓝妮的尊重与认可。

孙科是认可蓝妮了,可孙科的原配及子女都不认可蓝妮,他们一致认为蓝妮是个入侵者。

自古以来,做小总是会被人说道的。

蓝妮对此也只有沉默不语了。

幸亏那时的孙科对蓝妮还是好的,这让蓝妮心中宽慰了不少。

只要身边的男人对自己好就够了……

女人总是那么的痴情……

1938年8月6日,蓝妮在上海法租界生下女儿,孙科为这个女儿起名孙穗芬。

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国民政府迁往重庆,蓝妮将女儿托付娘家照看,自己追随孙科也到了重庆。

在重庆,蓝妮精心地照顾着孙科,孙科一如往昔地爱着她。

1940年春,孙科的原配夫人陈淑英也来到了重庆,蓝妮为避免尴尬,她选择了回避。

蓝妮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决定一个人离开重庆,去上海照料自己的女儿和家人。

那时候的上海正处于汪伪政权的控制下,蓝妮为了抚养女儿孙穗芬及前夫的三个儿女,她唯有自己创业才行。

蓝妮看中了法租界复兴西路的一块地皮,她向上海当时的地产大王之一杨润身求助。

杨润身对那个地方作了实地考察,觉得那里确有投资价值,也是出于对美人的欣赏,决定资助蓝妮完成心愿。

杨润身经过多方活动,很快将那块地皮弄到了手。

获得地皮后的杨润身请来了沪上四个著名的建筑师奚福泉、黄大猷、赵涤和陈植进行设计。

建筑师们根据这里的地形与环境,设计建造了七幢房屋。

这七幢房子风格各异,造型独特。

这些房子都是独立的三层花园式结构,分别使用七种不同的颜色,外观十分的醒目、别致。

在此期间,蓝妮亲自督工,依图建造。

那时候马路口的两幢洋房是人家的,后来蓝妮看中了,也出资买了下来。

这样一来,整条弄堂都是蓝妮的了。

蓝妮给这些房子取了一个十分优雅的名字: 玫瑰别墅 。

按当时的上海的地产行情,玫瑰别墅市值达35万元,堪称一流。

可是,在当时很多人都在传说,这玫瑰别墅是孙科的不义之财所建,为的就是金屋藏娇。

蓝妮对此种传言不屑一顾,她坚持说玟瑰别墅与孙科无关,这些房子都是用她的血汗钱建造的。

现在这里面的是非曲直已经无法考证了,但蓝妮在上海无疑是沾了孙科的光,要不然她一个弱女子怎能有如此大的能耐。

抗战胜利后,一向与孙科不和的戴笠借接收敌伪财产为名,没收了玫瑰别墅,并以汉奸罪把蓝妮关进了监狱。

后来,在孙科的努力下,蓝妮终于出狱了。

其实在上海的汪伪时期,蓝妮并未担任伪职,也没做过失节之事,戴笠这样做纯粹是公报私仇。

孙科与蓝妮劫后重逢,自是恩爱甜蜜,情意浓浓。

唯一遗憾的是,玫瑰别墅没了……

蓝妮为此感到非常的心痛,这玫瑰别墅是她全部的心血。

可这也一切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蓝妮也渐渐地释怀了……

1948年,孙科与李宗仁参选副总统的宝座。

蒋介石当然是希望孙科当选的,而代表桂系的李宗仁也是当仁不让。

蓝妮为了丈夫的仕途,四处奔波,她凭借自己的聪慧,拉拢了“云南王”龙云,让其为孙科拉选票。

然而,就在副总统第一轮竞选的节骨眼儿上,发生了所谓 “蓝妮事件” ,使得孙科在选举中大受影响。

其实在副总统选举的第一轮投票中,孙科就落在李宗仁之后。

4月23日国民大会举行全体会议,正式投票选举副总统的当天在《救国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一篇报道,大致内容是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在上海没收了蓝妮的一批德国进口的高级建筑涂料,是作为敌伪财产处理了。

可是当时的孙科致函国民大会秘书长洪兰友 ,说这批颜料为“敝眷”蓝妮所有,要求发还。

洪兰友就写信给中央信托局局长吴任沧,说蓝妮是孙院长的夫人,要吴看在孙院长的面上,将颜料发还她。

这批颜料真的是敌伪财产吗?

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为了确保李宗仁能顺利当选,桂系旧事重提,由李宗仁的主要助手黄绍竑亲自捉刀,将“敝眷蓝妮”一事写成文章,刊登在《救国日报》上。

面对政敌利用《救国日报》所做的大肆诋毁,孙科不仅未替蓝妮公开辩解,相反,还为自己的颜面和政治前途,一面否认写过那封信,一面与蓝妮撇清关系。

孙科此举激怒了生性倔强的蓝妮。

想当初自己为了这个男人四处奔波,而这个男人却为了仕途将自己抛弃。

伤心愤怒的蓝妮与孙科分道扬镳了,他们从此以后老死不相往来。

不久之后,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孙科落选了。

此时的孙科将竞选失败都归结于蓝妮身上……

蓝妮对孙科彻底绝望了,她不再相信爱情了。

1948年,蓝妮与女儿孙穗芬及家人去了香港。

在香港期间,孙科欲想重修旧好,可都被蓝妮拒绝了。

“苗家公主”生就一副倔脾气,不理你就是不理你了。

在香港,蓝妮投资失败,一无所有。

幸好女儿孙璤芬已经结婚,女婿孝顺,日子平静。

1962年,蓝妮又随女儿女婿去了美国居住。

岁月催人老,思乡路漫漫……

年迈的蓝妮想要落叶归根了,美国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归宿。

1986年,飘泊大半生的蓝妮回到了祖国。

1990年3月10日,蓝妮终于又住进了玫瑰别墅,在客厅的墙上始终挂着她与孙科的结婚照。

蓝妮时常会对着照片出神,这个男人是她一生所爱,也是她此生最大的遗憾。

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难忘!

1996年9月28日,传奇佳人蓝妮走了,据说临死前,她还握着当年孙科写给自己的字据。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黔东方言地区一部分苗族实行父子连名制。凯里市和黄平县、雷山县、丹寨县境内女孩子苗名多以“阿”开头,男生以“嗲(dia)”开头。而剑河县的父子连名制还要在其后加上苗姓,名前姓后。名字多以十二地支和自然界动植物命名。

如:午(Ngux)、未(Mais)、申(Hxenb )、酉(Yul )、亥(Hat )、丑(Hxud )、寅(Yenx )等,自然万物中如:花(bangx)、草(niangx)、水(eb)、石头(vib)等,子女的名字与父亲的名字构成了完整的家族世系。

例如剑河县南包寨的寨岛(zaid daox)家族,汉姓多为杨姓,字辈为“再、政、通、光、昌、胜、秀”。

而苗语子孙七代人为:午尹岛(ngul yenx daox)——尹久岛(yenx jeex daox)——久养岛(jeex yangx daox)——养乔岛(yangx qiaol daox)——乔波岛(qiaol bod daox)等等。构成了一连串的家族系谱。

而在剑河县南寨镇的锡绣支系中,在苗姓前面还要加上汉姓。如柳富寨的人名:龙辛布钮(hxenb bod niel),展留寨的人名:龙尼桑久(nil sanb jeex)。以人名“龙尼桑久”为例,“龙”是汉族姓氏,“尼”是自己的名字,“sanb”是其父亲名字,“久”是苗族姓氏。

黔东南历史上使用汉姓的历史始于清代中期开辟苗疆以后为了统计户口而官方指定或者自己选择,所以汉姓在苗族的使用历史并不长。而且汉姓与苗姓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同一个苗姓可能会有多个汉姓,而同一个汉姓往往存在多个苗姓。

在家族认同还是在开亲往来中多以苗姓为主。例如同为杨姓的两个家族可以通婚,虽然汉姓一样,但是苗姓有别。由于史书中不清楚苗族的姓氏,往往认为“婚姻不避同姓”。这完全是错误的。

台江县境内有“寨方”、“寨黎”、“寨向”、“寨勾”、“寨柳”、“寨嗄闹”等苗姓 [4]  。其他县境内都以一字为主:後、花、清、君、文、芸等,各县尽不相同。

扩展资料:

“苗疆”字样初现于明代,但作为一个有特定范围的地域概念形成于清雍正年间以后。明王朝建立后,国家首次以组织化移民的方式,从内地调遣大量汉人以“军屯”“民屯”“商屯”等形式移入西南民族地区,由此深刻地改变了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苗”开始取代过去的“蛮”,成为中国南方非汉族群的泛称之一;而“苗”与“苗疆”的出现与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王朝国家政权在西南地区推行“国家化”政策,即自上而下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整合的过程有密切关联。

在展开这些问题以前,有必要对西南边疆与中原的互动历史进行若干回顾和梳理。

参考资料:

-苗族姓氏

服饰特色

    苗族少女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  苗族银饰

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了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苗族房屋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苗族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  西江千户苗寨

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坡脚寨

  坡脚寨位于都匀市东部坝固镇境内,距市区36公里,全寨300多户1000多人均为苗族。坡脚寨因位于  坡脚寨

坡脚而得名,全寨民居一律采用“平栏式”建筑——吊脚楼样式,房屋沿着山坡地势自下而上排列,层层迭迭,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走进坡脚寨,首先要过一道“山门”。过了山门,放眼远望,顿觉眼睛不够用。原来作家描写的“世外桃园”!群山环抱,万木葱笼,寨后的群山青翠欲滴,生机勃勃。清风吹来,山下的竹海随风起舞,苗家女孩用醇香的米酒迎客坡脚以如此独特的礼节欢迎着远方的客人。   坡脚寨仍保留古朴浓郁的苗族风情。热情好客的苗家人以18响铁炮迎宾,用自家酿造的米酒敬拦门酒,奉送迎宾彩蛋和花带,客人进寨前,有三道“拦门酒”迎客;进寨后,可领略芦笙舞、铜鼓舞、情侣对歌等民族歌舞,其间穿插充满情趣的打花脸游戏。可品尝原法原味的苗族农家饭菜,还可购买“连心带”、背带、围腰、鞋垫、毪子、银饰等做工精美、风格独特的苗族工艺品。   在坡脚寨,有两样东西是可以让摄影人动心的,一个是傍山而居冒着缕缕炊烟青瓦迭交的吊脚楼群;一个是当地苗族同胞保留的较为丰富淳朴的苗族文化活动。每当有游客光临这块土地,热情好客的苗族同胞会身着盛装夹道欢迎,苗族姑娘分别站在三道拦门寨口,手持自家酿造的米酒,唱起美妙动听的敬酒歌一位一位敬献,让游客和摄影人一道一道“过关”,以示隆重。   苗家汉子则吹响大号、牛角号、芒筒,吹奏欢快的芦笙,敲起振憾人的铜鼓,同时鸣放12响礼炮,迎客人寨。待坐定后,苗家人会献上传统民族文化活动。有欢快的苗家舞蹈,芦笙、铜鼓表演等:游客可参与饶有兴趣的打糍粑活动,蘸着黄豆面品尝热乎香糯的糍粑;活动中,苗家小伙还将表演民间绝技上刀山、下火海、口喷烈火、钢针穿喉等惊险刺激的技艺;随后,苗家人会为每一位游客送上一份代表幸福美好之意的彩蛋,和游客一起做打花脸游戏。活动场外,勤劳智能的苗家姑娘还将现场演示苗族刺绣、纺纱、织布。   都匀市坝固镇坡脚寨自1995年定为黔南州民族旅游村以来,已接待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中外来客和中央电视台各栏目组、香港凤凰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在国内外广为传播。

南花苗寨

  南花苗寨位于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掩映在苍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  南花苗寨

南花,苗语称NANGLHFIB,意为欧花河下方。苗语称乌烧河为欧花,南花因处于乌烧河下游,即欧花河下游右岸山塝而得名南花,距凯里市18公里的巴拉河畔苗族村寨南花,为巴拉河乡村旅游八个村寨之一。   山寨东依山,西与老鸦寨隔河相望,南距展远13公里,北为巴拉河,可谓依山塝水,山水人家。寨中古木参天,木房瓦顶,分上下两点聚落呈点状,寨前有炉(山)榕(江)公路沿河右岸隔河而过。昔日靠划船度河入寨,近年新修南花大桥跨河入寨,实际上成了一座崭新的苗族花桥,从寨前南北跨河入寨,将顺巴拉河而来的“金银财宝”、沿炉榕公路运至的“金银财宝”,均“载入”苗寨,使苗寨“富上加富”的民间传统习俗再现。更为苗寨风光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苗族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页,更为游客到南花观光提供了方便。

大簸箕苗寨

  大簸箕苗寨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境内,因为形状像半边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着九十二  大簸箕苗寨

户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个簸箕寨里。纺车悠悠,岁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这里传唱了几百年,无论现代文明如何点缀这个古老的村寨,这里依然上演着,男耕女织安详平静的田园生活。   吊脚楼是苗家人的杰作,在大簸箕寨一栋栋杆栏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层使用来圈养牲畜的,二层是用来生活起居的,三层是用来储存粮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鹅卵石垒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铺的小路也因山势的起伏而起伏。平时寨子里显得很宁静,只有在节日或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小板凳一敲,整个山寨就沸腾起来了。板凳舞过去是在生孩子的时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后婆家要挑着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满月酒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婆家挨家挨户地请寨子里的人吃饭喝酒,当酒喝得高兴后就会跳起板凳舞。

格多苗寨

  格多寨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寨脚有一条清清河水流过,下游就是美丽的清水江。格多寨分为大寨和小寨,大小寨间现只是几块田相隔。寨中现有230多户人家,总人口1200人。  格多苗寨

格多寨几百年来一直沿袭着古老的民族传统,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生活着一个勤劳的民族、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一个倔强而不屈的民族。伴随着时代的足迹,在不同的时代里格多苗寨涌现出多个苗王,在黔南颇有名气。格多寨祖先原为江西朱家巷,后迁徙入贵州,先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江沿岸.此后部分苗族又沿江而上来到了王司格多寨定居下来.至明朝洪武初年,苗寨开始建立,以后虽历经沧桑,但村民的住房仍然是独特的木质结构吊脚楼。现寨子日常交流语言还是苗语。寨子里是单一的姓氏--卢姓,这与别的苗寨比很有个性。民居多为吊脚楼,从山脚修到山腰,鳞次栉比,具有典型的苗寨风格。寨顶有两棵六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保寨树”,郁郁葱葱,气概不凡。   来到格多苗寨,少不了的东西,那就是“酒”。在苗家醉酒,这是真诚的表现,主人也因你醉酒而受到寨子人的羡慕。如果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格多寨的苗族同胞们常常还会在寨门前摆上一道拦路酒,让身穿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在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节。格多寨苗族节日甚多,最为著名的就是“六月六”,还有吃新节、”七月半”.过六月六是格多寨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格多寨还有一个最有个性的苗族活动:“祭天神”.格多寨“祭天神”有三个特征:一是程序性特征:事前一个月请祭师,关田鱼,烤酒封坛;事前准备各种祭品、食品及长寿竹;祭器在室内、室外放置;祭祀开始,祭祀按程序进行,结束后主人忌三天钱、米、物不要外借,所借用的器具三天后归还。二是传承性特征:祭师为世代相传.程序为世代流传;咒语(祭语)全部先人编写,至今沿用。三是唯一性特征:贵州其他苗族聚居的地方没有祭天神活动,仅在都匀王司格多苗寨这一支苗族有。   格多苗族“祭天神”程序严整、过程完整、行为规范、气氛庄重、色彩神秘、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民族学、民俗学、原始宗教学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格多苗族的歌舞是苗族历史的纪录和再现。在黔南格多寨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州府都匀市每次举办大型活动都有格多苗寨的歌舞助兴。

  砰——砰——砰——

 三声鼓响炸裂了山寨夜的宁静。

 三团烈火绽开了《苗寨故事》演出的序幕。

 此时天已全黑。戏台后山的黑,院落上空的黑,所见一片黑,天地一体,都成了演出的背景。

 这阵势倒是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尽管刚才玩火青年惊险的表演让我着实揪心了一阵,尽管那穿衣互动让大家很是开心了一把,但我依然想不出,这小小的院落,小小的戏台,能有怎样大气的演出。

 可眼下,这一片黑中哪还有戏台,哪还有院落,有的全是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般的美景。想不到这小小的苗寨,小小的院落,也能演绎如此奇妙的梦幻景致。

 这院落实在是小,小得和普通农家院子没什么两样。它紧邻苗王寨,形如撮箕,有木楼,有砖瓦石屋,有农家常见的器物。所不同的是,它有看台,有戏台。看台有棚,紧靠身后的木楼,内有木座,梯级固定,风雨不惧。院中也有座,甚至比棚内更多,一色的低矮长凳,也是梯级排列,个高腿长的怕是要皱眉。不过这里离戏台近,天气也不错,无风亦无雨,因此坐的人反而多些。两侧木楼较看台后木楼低矮,算是撮箕的侧部。正前方是戏台,颇有层次感,如展开的卷轴。顶部有棚,边沿木架,牛角造型,正中挂有银项圈状饰物,颇有民族风味。戏台灰色一片,与院中青石板地面浑然一体。

 据说,这苗寨博物馆是民间搞起的,没有太多的修饰,一切都照了本来的模样展示,苗王寨里转了一圈后,我觉得这话也颇实在,因为事实的确如此。虽是走马观花似的一瞥,但那或低矮或高耸的木楼石屋与碉楼,那攀墙附生枝叶繁茂的青藤,以及那些随意摆放的农用器具,也依然让我记住了苗王寨,记住了寨中寻常人家农耕时代的没落与荒废。我甚至有一瞬恍如穿越,以至于那个说马上要关门的老者突然出现时,还让最后离开的我大吓了一跳。

 长桌宴也不过如此。一个大棚,两排长桌,一溜瓦钵,几个竹编饭篮和火锅,几个家常菜,大家随意坐了,随意吃了,然后抹抹嘴,也就随意散了。这感觉我并不陌生,农家设宴就这个味,简单,不过也还亲切。

 我想这所谓的《苗寨故事》的演出,大概也就这个味吧。

 可我显然错了。

 几声狗叫响起,几道白烟卷过,几片红雾飘来,幽蓝的背景光影变幻,似乎凭空腾起一股阴惨惨的风来。

 一个声音随之响起。这声音像从天际传来,时高时低,时长时短,介于说唱之间。不能说苍老吧,但颇有些沧桑。是老汉独语,还是上天神谕?是枯坐炉火旁,还是隐于暗夜长空?说的该是苗语,但于我而言,与鸟语无异。不懂倒也无碍,有字幕,那字也够大,我虽近视,但认了真,凝了神,还是不难辨认。

 这是一段旁白,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蚩尤的后裔,苗族的祖先从中原爬山涉水来到了湘西,从那以后便开辟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文世界。巫术是湘西苗族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古老的宗教信仰,它能预测吉凶祸福、除魔驱鬼、治病和解蛊毒。湘西苗族人自古崇拜天地之神,与大自然的生灵万物和平共处。巫术文化源远流长,因为地区封闭而造就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它的神秘给世人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虽同为湘楚,但孤陋寡闻如我,湘西,苗族,我几乎一无所知。仅有的一点认知,来源于宋祖英,来源于她天籁般的民歌小调。除此以外,怕只有那些取材于湘西的恐怖剧了,巫蛊,赶尸,落洞,似乎提及湘西,总绕不开这些神秘传说。

 戏台明明只有灰墙,台上也空无一物,可眼下哪还有戏台,倒像一侧立透明染缸,那红啊,蓝啊,白啊,弥散开来,浓烈而诡异。一团黑影幽灵般缓缓移至台中央,蓝散去,红亮起,一声长哈破空而来,一个蛰伏的身影舞动着双臂从黑影上大字型立起。他一身巫师装扮,天师作法般摇动着手中铃,口中念念有词,声音穿透四方。这是要呼风唤雨么?这就是传说中的猜王护法么?这铃就是那所谓的摄魂铃么?

 随着巫师调兵遣将式的呼喝,白烟腾起,光影亦随人拓展,数十个类似装扮的法师从台上黑暗中鱼贯而出,分两列左右弧形而走,最后排成方阵威严而立。巫师坛上作法,光影散乱,神秘符号如飞鸟,如惊蜂,翻飞而出。一列法师托盘肃立于前,其余人众拜伏于地,台上白雾升腾,众人三叩首立起。光影变幻,音乐响起,鞥——哄哄,鞥——哄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恍如小鬼欢呼雀跃,巫蛊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寒而栗。

 继而巫影倏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夜的黑,是亮光下一对苗家阿公阿婆。只见他们相依相伴,坐在自家庭院抽烟纺线,画面温馨而不失浪漫。

 不久,温馨隐去,壮观陡现。冠盖四方的大树下,一男人蹲地击石取火,随后不少人也从黑暗中陆续走出,击石取火。一时间台上火花四射,噼啪有声,光影变幻,状如闪电。又两拨人从旁鱼贯而入,聚合而圆,牵手而立。暗光退去,亮光再起,群峰峭立,高坛牛头,立鼓腰鼓,列阵而击。歌声响起,鼓点响应,鼓槌挥舞,鼓声阵阵。鼓之舞之,活力四射,极富节奏,极富美感。那火一般的热情,火一般的狂放,火一般的力量,我想,再心如死水,怕也要被敲得躁动起来。

 声随人落,画风陡转,夫妇再现。男人脚踩木锤,女人长勺搅动,夫唱妇随,配合默契。

 苗家院内,酒坛成排,高灶木橧,男人持棒力搅,粗犷豪放。女儿活泼前来,飞身上灶,为父擦汗,温柔甜蜜。女儿娇嗔欲帮,父亲含笑教授。酒成,女儿接了,一旁偷喝。父亲发现,悄悄走近,一把抢过,喜不自胜,席地而坐,乐滋滋喝。女儿绕至身后,伺机夺过酒碗,碗空,再去接酒。父慈女娇,幸福漫溢,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夸张可也自然。

 一声吆喝,荡气回肠,光影再变,苗寨出现。村口路上,大树底下,一众苗女坐于竹篓之上,敛手低眉,作沉思状,忽而立起身来,频频招手,似在招呼心上人。喝——酒呢——苍凉声音再度响起,那声音喊得千回百转,久久不散。须臾,众女子抱篓退去。一列男子怀抱酒坛,碰擦碰擦走上台。那坛或腰间,或肩头,或怀中;那步或迂回,或稳健,或深沉。音乐响起,歌声唱起,舞步跳起。一杯,一杯,一杯;鞥哄,鞥哄,鞥哄;喝酒,喝酒,喝酒。那酒喝得豪迈,喝得痛快,喝出了苗家阿哥的率性与狂野。那一举手,一投足,尽显男子的粗犷与狂放。许是喝多了,喝够了,脚步儿有些趔趄了,阿哥们酒坛放下,一边立定,手望空一扬,高声呼喝,女子应声而至。男女对歌,边唱边跳。女子娇嗔“又是喜来又是忧”,男子开心“两只眼睛水汪汪”……这就是湘西苗族赶边边场么?这就是苗族男女对歌定情么?那歌对得大胆,直白也含蓄;那舞跳得野性,妩媚也有力。唱着跳着,男女混合起来,音乐欢畅起来,情感也亢奋起来。我的眼越过戏台,望向后山框架式的黑,我似乎看见一种东西腾地跃起,直接冲向夜的黑。

 不容分神,一个爽朗的声音扬起,眼前又是苗家大院。苗家汉子热情招呼,“你们来到我们苗家,就是我们的朋友,为表我的心意,拿——酒来!”这声音狂放有力,响彻四方。阿哥们欢呼响应,阿妹们闪电搬桌。汉子跃上桌台,手拿大碗,与众阿哥一唱一和:过年了,喝酒;结婚了,喝酒;高兴了,喝酒;心烦了,喝酒;流泪了,喝酒;朋友来了,喝酒;朋友走了,喝酒;演出前,喝酒;演出后,喝酒……嗨,喝酒。这喊声节奏感十足,鼓动性十足。“嗨,兄弟们呐,我龙大山就这么个女儿,谁要是赢了,我就把女儿嫁给他”,汉子豪兴大发,当众许诺。一只螃蟹八呀八只脚,两只眼睛这么大的壳,喝酒,喝酒,喝酒。大伙猜拳行令,场面十分热烈。兄弟们啊,我们苗家人喝酒,宁愿伤身体,不愿伤感情。酒喝多了,醉了,好酒哟喂。汉子高声呼喝,众阿哥群起响应。那歌唱出了热情,也唱出了豪情:好酒好酒,苗寨走一走喂——喝酒,喝酒,喝酒哇——一杯,一杯,好酒,好酒——醉了,倒了!台上台下,演员观众,友情互动,斟酒喝酒。那酒什么味啊,醉了吧!

 动而复静,人影散去。苗寨院子,推磨做豆腐。阿公推磨,阿婆放豆,苗家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恬静。

 一个声音于黑暗中响起,依然类似鸟语,依然得借助字幕:今天看到一个苗家姑娘她长得可真漂亮。想和你做个朋友愿不愿意,我的妈呀,你长得确实很漂亮,想和你出去玩,晚上去山洞里约会,我给你讲故事听,一起谈天说地,谈感情。好吗?湘西苗族人向来喜欢用山歌来传情,约会的恋人以唱山歌来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在纯净的大自然中,阿哥喜欢吹树叶来吸引附近的阿妹。

 景随声换,柳绿桃红,溪流潺潺,阿哥阿妹两情相悦,追跑欢闹。山野鲜花盛放,男女列队对歌。阿妹蓝衣短裙,绿伞舞动;阿哥黑布包头,一身短打。山路蜿蜒,新月在天。阿哥来到阿妹楼下,哨声调皮吹起;阿妹楼头出现,妩媚妖娆回应。

 场上字幕再现:赶边边场是湘西苗族谈恋爱的独特民俗和文化,凤凰苗族自古提倡恋爱自由。白天赶集,寻找喜欢的人,如果双方都喜欢对方,就会相约晚上到山洞约会,或者去寨子附近人家的稻草堆里幽会。画面唯美,音乐含情,表演温馨,再现美好恋爱场景。旁白又起,深情婉转:从此以后,我们会过得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美满,感情越来越幸福。

 不闻媒妁之言,不见包办婚姻,自由美好,幸福绵长。难怪导游自豪:我们苗族离婚率最低。

 锣鼓响起,音乐欢快。边楼字幕跳出:我们要当新郎新娘了!

 穿银饰衣服的姑娘们,柳腰轻摇,欢唱自己的幸福;着王子装束的阿哥们,英姿勃发,展示自己的豪情。男女混合,载歌载舞。红氅的新娘,蓝氅的新郎,并肩走出,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红盖头掀起来,深情对望。女子们载歌载舞合,男子们气宇轩昂走。

 新人的长辈们也相继走出,鞠躬致谢。

 大戏终场,韵味悠长。

 篝火熊熊燃起,主客牵手环跳。

 小院沸腾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81893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2
下一篇2023-09-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