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独山子大峡谷

新疆|独山子大峡谷,第1张

文|美卿

一大早,天阴沉沉,又是雨。

我们吃早餐时候,问老板是不是每天都这么凉快。老板笑哈哈:你们运气好,这里这个时候本来极少下雨,被你们赶上了,前几天还40度,地表温度50几度。

车子跑在路上。远处有高山,旁边是田野与戈壁,眼前的高速公路,就像游戏机里一样不真实。坐在第一排的同事,视野开阔,一直在享受这样的视觉大餐。

想起那首奔放的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

哎咳哟嗬呀儿伊儿哟咳,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打扮为它梳妆。

……

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到达独山子大峡谷景区。

远远看到土地被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慢慢靠近,口子越来越大,越来越长。深可见底,长不可数。走到那条口子面前,底下是陡峭的石壁,高一两百米,岩石被冲刷得像海底的珊瑚,张着历经沧桑的枝丫,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站在崖口,微风吹动,内心也有舞动。

难怪这里要有一系列的游玩项目:踩单车,过玻璃桥,空中飞人,爬山车等。

我只想阴凉下坐着,吹吹风,聆听一下山石的静谧,涤荡一下自己心中的浮躁。

走出景区,发现出来同团人大多没有出来,没有安坐之处。正懊悔该在景区多坐一会儿,我们在售票处一角看到一位大姐正带着一位老妈妈铺了垫子休息。

我犹豫要不要去人家垫子上坐坐,毕竟这种地方,大家彼此陌生得不能再陌生。可是,有位老人在卫生间门口问我要纸,我一点没犹豫。

同事先开口请求了。

大姐非常热情,马上给我们腾地方。

我和同事聊天,不多久,大姐也加进来。大姐很丰满,脸圆圆的,晒得黝黑。她迫不及待想跟我们聊聊。问我们哪里来的,是跟团来吗。然后自顾自说自己还有老妈跟弟弟和弟媳妇开车来的,因为自己和老妈这里来过了,弟弟和弟媳妇没来过,他们就进去玩了,自己和老妈就在旁边等着。

我说,你们哪里人啊?

大姐说:我们就是本地人,奎屯的。

奎屯是伊犁的直属市。

大姐很直爽:我们就是农民。

我问:那么你们种什么?

大姐说:种棉花嘛!

我好奇地继续追问:那种多少啊?累不累?

大姐不屑一顾:一百亩嘛!现在都机器,一个人就种得!

我想起导游说的,一户种个几十亩,机器都伸展不过来。

大姐自顾自:一年收入嘛,五六万,够用就行。

我说:冬天干嘛呀?就玩吗?

大姐说:就玩嘛!没事儿干。外面雪这么厚!她比给我看,我目测,半米高吧。

我想起早上那户早餐老板说的,他们甘肃的,到新疆下雪季就回去,次年四月再回新疆做生意。

我本能地升起一丝羡慕心理,哎,半年的休息,啧啧!

晚饭吃湖南菜。一家新餐厅,布置得清爽。先是一杯大麦茶,茶香四溢,味道就开了。菜上得快,店名是“钵子菜”,很多都是火锅。干锅鸡、干锅鱼、干锅红烧肉,加一点点辣椒,香辣有味,下饭。

最让我心动的是那个小钵子饭,用钵子蒸饭,一个钵子就蒸一碗饭,筷子拈起来,松松散散,吃一口,就是米饭原始的味道 。我们十个人吃了九份,我一个人贡献了一份,不管身边女同事们的矜持。

这个叫精河的地方,是在戈壁滩上新建的。对,是新建,这里旅游逐渐发展起来,就开始建新城,土都是从一百公里外运来。这里的景观树看起来是移植的,都有滴灌保养着。

1、和田玉

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辽宁岫玉和河南独山玉)。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真玉)。

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中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都在国标范围内。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和田玉中的名品,是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其质地为新疆和田羊脂玉,是迄今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中国印”,也是采用新疆和田玉作为材料。

和田玉属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岩,内含透闪石、角闪石、阳起石等多矿物集合体,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化学式为Ca2(Mg,Fe2+)5[Si8O22](OH)2,密度为295—317,摩氏硬度在60—65之间。

2、岫岩玉

岫岩玉,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岫岩玉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新疆和田玉和河南独山玉),因产于辽宁岫岩而得名,最早的玉名见自西汉《尔雅》:“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殉圩琪焉”。

岫岩玉广义上可以两类,一类是老玉,老玉中的籽料称作河磨玉,属于透闪石玉,其质地朴实、凝重、色泽淡黄偏白,是一种珍贵的璞玉;另一类是岫岩碧玉,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多呈绿色至湖水绿,其中以深绿、通透少瑕为珍品。 

2005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岫岩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3、蓝田玉

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和田玉(软玉)、岫玉和独山玉 ,素有“玉种蓝田”之美称,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早在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蓝田玉就被先民们开采利用,春秋秦汉时蓝田玉雕开始在贵族阶层和上层社会流行,唐时达到鼎盛 。

著名的秦始皇传国玺就是用蓝田水苍玉制成,此后玉玺一直作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流传千余载。

“蓝田玉”之名是因其产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蓝田山而得名。

现代开采的蓝田玉矿床位于蓝田县玉川镇红门寺村一带,含矿岩层为太古代黑云母片岩、角闪片麻岩等。玉石为细粒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2004年02月03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蓝田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4、独山玉

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有南阳翡翠之称,是一种重要的玉雕材料  ,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或“独玉”。

独山是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最近的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和旅游风景区,出产独玉。

-独山玉

-蓝田玉

-岫岩玉

-和田玉

和氏璧是什么颜色?和氏璧是什么材质的玉?和氏壁的材质是新疆蓝色和田玉璞玉。和氏璧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材质的玉?是新疆蓝色和田玉璞玉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文王常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

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石也,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民曰“和氏璧”。

全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土,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

这个和氏璧被“得宝”的过程来看,这块宝玉藏的实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难让人识别:首先,是“凤凰栖于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细,没有那么细心的人,它是不会被发现的;其次,之前两任楚王找人鉴别都没能看出来是宝玉,鉴定的人至少应该算是个“专家级”的人物了吧,也就是说这个宝玉实在不太好认;第三,和氏璧最终显现出它的光彩夺目也是在“凿开雕琢”以后,如果不给它这次加工机会,宝玉还是会被埋没的……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到底是什么材质的玉,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于是,"和氏璧是什么玉"的说法出现了很多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法一:和氏璧是独山玉。和氏璧产于湖北襄阳,而河南南阳独山玉的产地与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阳最近,所以独山玉的可能性较大。然而独山玉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开采利用,至卞和所处的春秋时期已普遍流传,楚国的玉石鉴定高手们没理由不识独山玉。

说法二:和氏璧是和田玉。璞就是藏有玉的石头,外面是石头,美玉藏中间,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种,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和石头,称石包玉。这种"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头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点。加之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这瑕就专指玉。那个时代的玉德说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问题。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说法三:和氏璧是拉长石。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和氏璧为拉长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记述"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符合拉长石的变色光学效应,且杜光庭曾随唐僖宗入蜀避乱,亲眼见过传国玉玺,其描述应该可信。但拉长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传说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状,有较厚的皮壳,拉长石却未曾见到似有皮壳的形态出现过。

说法四:和氏璧是绿松石。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

说法五:和氏璧是蓝田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介绍,蓝田自古出美玉,战国时期著名的"和氏璧"据研究就是蓝田玉。中国人5000多年前已开始出现较成熟的玉艺术品,但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玉器一直十分稀少,蓝田新街遗址发现的玉器相关的文物如毛坯、成品、废品与废料等系统性地出土,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属首次。

那么真正的和氏璧是什么颜色、什么材料?方言和田玉结合现有的知识面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方言和田玉认为和氏壁的材质是新疆蓝色和田玉璞玉,以下三点就足以说明问题:

    一、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意思是:今天您陛下得到昆仑山的宝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可见当时昆仑山的宝玉价值已经从珍宝上升为神器,为王者尊。昆山之玉又称和田玉,昆仑之巅就是和田玉的源头。这里充分说明了和氏壁是出产自昆仑山无任何一点疑问,因此和氏壁一定是高品质的特色和田玉。

    二、卞和得到的是一块玉璞,玉璞就是石包玉,从成矿的理论可以知道,它是在软玉矿藏的远端石窝中生成的上好和田玉,非常稀少。“玉石之路”有6000多年的历史,由昆仑山向中原(特别是楚国)驮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是否经过荆山之麓也无从查考。但有一点,那就是从我国玉文化的特点和事实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上等玉璧,无一不是和田玉,没有蓝田玉和拉长石,更没有钻石。

    春秋战国时期王者用玉均为和田玉,楚国也应该不会例外。卞和懂玉,他可能根据玉璞的重量和石包玉的特点,断定得到的是一块少见的上等好玉,这才献给楚王。卞和两次献玉未能得到认可的原因就是因为玉色不是白玉,看看文献上对玉玺所描述的颜色:《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的颜色是蓝色的,也正是因为不是白玉所以皇帝身边的玉工不认可,但卞和知道蓝色的和田玉比白玉更加的珍贵,高品质纯正的蓝色调和田玉本身就相当的罕见,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献玉给皇帝。

    三、秦昭王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可见和氏壁只能是体现出王者尊的神器才能有如此大的价值,而当时和田玉已经从珍宝上升为神器,如果是块最好的白玉,就算品质再高,因为数量相对还是较多的,秦昭王也不会下这么大的血本来换,可见和氏璧拥有是极为罕见的颜色。《韩非子》:“和氏之壁,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其美,物不足以饰”。五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墨子和韩非子对和氏璧的认识,前者认为是珍宝中的珍宝,各国都想得到;后者说和氏璧不饰以五采,韩非子的意思是和氏璧是单色的,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去理解韩非子“五采”,我们会认为和氏璧没有“五采”颜色,就是说没有青,黄,赤,白,黑,这五种色,哪”和氏璧“该是什么颜色的玉呢?。 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这都说明和氏壁是蓝色无疑。

    四、据史料记载,宋太祖陈桥兵变后仅获了得两方后周印玺,并未得到传国玉玺。直到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在河南获得一方“色绿如兰,温润而泽”的玉印。经当时地翰林学士蔡京及其他十三位官员鉴定,此玉为失踪已久的传国玺。靖康之变后,此玺又为金国所得。元朝时也有传国玺出现。据《元史》记载,至元三十一31年(公元1294年)正月,已故太师木华黎之孙拾得家见人手持一块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夺目,呈青绿色,方圆四寸,上刻八奇古篆文,后经监察御史杨恒等人鉴定,竟是秦以后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后来,这枚玉玺随着北退的元顺帝流落到了漠北,再一次不知所踪。

    和氏璧从卞和献宝到始皇制作玉玺,以至后来神秘失踪,至今已有2600余年。和氏璧随着历史的波涛而沉浮。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物证,也正是方言和田玉持有的一块646公斤蓝色调和田玉的显身,彻底解开了和氏壁材质这一千古谜团。

此块罕见的蓝色和田玉大籽是方言和田玉器公司珍藏的新疆玉龙河和田玉籽料,经过仔细地研究后开了三个窗发现内部玉肉色为湖蓝色,三个窗口有二个窗口的玉质细腻近无结构,有一个窗口玉质略松,经分析,近有十公斤玉质略松,其余五十公斤玉质细腻浑厚。这块罕见的和田玉蓝色籽料颜色相当纯正的蓝,不似现在市场上较容易见到的偏蓝色的青玉籽料,重量646公斤(尺寸:476366246mm),璞皮完美,玉质细腻温润,颜色湖蓝,油度硬度细度润度上乘。尤其可贵的是此块蓝色调大籽不但品质高,而且完整的皮沁色中有一面还形成了一副意境画面,极似一条腾飞的黄龙,极稀少罕见,也昭示出我国国运昌盛。

1、秦王弄玉典故

「萧史」-传说中春秋时的人物。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中说: 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她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喜欢音乐,是一个吹箫高手。因此,她住的「凤楼」中,常会传出美妙的箫声。有一天晚上,她又坐在「凤楼」中,对著满天的星星吹萧。夜里静悄悄,轻柔幽婉的箫声好像一缕轻烟,飘向天边,在星空中回呀荡的。隐约中,弄玉觉得,自己并不是在独奏。因为,星空中似乎也有一「缕」箫声,正与自己合鸣。

后来,弄玉回房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英俊少年,吹著箫,骑著一只彩凤翩翩飞来。少年对弄玉说:「我叫萧史!住在华山。我恨喜欢吹箫因为听到你的吹奏,特地来这里和你交个朋友。」 说完,他就开始吹箫,箫声悠美,听得弄玉芳心暗动,於是也拿出箫合奏。他们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开心。这是一个多甜美的梦呀!弄玉醒来后,不禁一再回想梦中的情景,对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怀。

后来,秦穆公知道女儿的心事,就派人到华山去寻找这位梦中人。没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萧史的少年,而且他也真会吹箫。 等弄玉见到萧史,她真是太高兴了,因为萧史就是她梦里的少年啊!

萧史弄玉结婚后,非常恩爱,两人经常一起吹箫,秦国的山林溪边、蓝天、夜空,几乎时时可以听到他们的合奏。

秦国的少年男女被他们这种浪漫的行为感染,开始也爱唱歌跳舞,全国的气氛由严肃变成活泼。这种现象使得朝廷臣子很忧心,怕社会风气因此变坏,所以不断向秦穆公反应。萧史和弄玉为了不为难父王,也为了逃避这些烦人的闲话,於是不告而别,躲到一个别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民间为他们的消失编了一段美丽的神话。将萧史和弄玉说成是仙人下凡,有一天当他们夫妇正在合奏时,忽然天外飞来一只龙和风,载著他们一路吹萧,飞到华山明星崖。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此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这段奇事,《东周列国志》上有“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详细记载。

萧史者 秦穆公时人 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 公遂以妻焉 日敎弄玉吹箫作凤鸣 居数年吹似凤凰声 凤凰止其屋 公为作凤凰 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 一旦随凤凰飞去)

2、和田玉的典故

“女娲补天”

相传远古之时,天柱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烧,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多余的补天之石散落在大地,成为今天的各种美玉。这个神话将玉说成补天之物,可见我们民族对玉有着特殊的喜好。

“西王母献玉”

民间传说中的西王母子居住在远古人类的发源地喜马拉雅山肪和昆仑山肪,曾向黄帝尧舜献玉,这反映了古人类对自己故乡的怀念,对自己祖先崇拜之心的结晶。

“和氏之璧”

2000多年前的楚国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璞玉献给楚国的厉王和武王,但厉王听信玉人的谗言,两次以欺君之罪,先后砍去了和氏的左、右脚,后来文王继位,知道和氏因璞玉被诬为石头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证实那果然是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于是把这块美玉琢成玉璧,为了奖励和氏献玉有功,遂以和氏之名命名为“和氏璧”。

“完壁归赵”

还是那块“和氏璧”,到战国后期,被楚国用作向赵国求婚的聘礼,赠给了赵国。秦国也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称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虽名曰交换,其实只想骗而取之,赵国也明白秦国的用意但因惧怕秦又不敢拒绝,于是便派机智勇敢,足智多谋蔺相如担任出使秦国,护送“和氏壁”去秦国交换城池的任务,在谈判过程中,蔺相如识破秦王的阴谋,略施小计,从秦王的手中夺回了“和氏壁”,并顺利地带回赵国。后来,秦统一七国,“和氏壁”被秦始皇琢成“传国玉玺”世代相传,上刻“受命子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成为帝王无上权力的象征。

“弄玉吹箫”

弄玉是古代神化传说中的神仙佳人,据说是秦穆公的女儿,生时正好有人送来一块碧色美玉,一周岁生日时,宫中摆了很多珍珠宝石,其女独抓此玉,弄玩不舍,因起名为弄玉,弄玉长大后姿容绝世,聪明能干,善于吹箫,不用乐师,就能自成音调,穆公令巧匠剖此玉做成箫,弄玉吹之,声如凤鸣。穆公宠爱此女,特为她修筑“凤楼”,楼前建有高台,名“凤台”,随后穆公欲为其女寻求佳婿,而引出了吹箫引凤,招得乘龙快婿的典故。

“子罕辞玉”

宋国有位叫做子罕的官员,多年为官,不贪不占,廉洁清正,深受百姓爱戴。一日有乡民送来一件璞玉表达对子罕的敬慕之情,并说璞玉外貌不扬,却是价值千金之宝玉。子罕正色道:“我一向把‘不贪’当作宝物,你把宝石当作宝物。如果把他给我,岂不是你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吗?你还是把他拿回去,这样你我俩都能保留自己的宝物了。”

乡民甚感羞愧,说出原委。原来乡下盗贼蜂起,若把玉留在家中,难免遭劫,甚至招来杀身之祸。献玉则既表示敬意,又可免杀身之祸。子罕于是安置这人在城中居住,同时派人督察乡里加强缉盗,又命玉工把这块璞玉拿去打磨。果然是色质晶莹,光泽柔和,世上少有的千金宝玉。子罕命人将玉卖了一大笔钱,交给献玉人,叫他回乡去过安宁日子。

“子罕辞玉”作为廉洁正直的佳话就一直流传下来,为人们所传颂了。

3、玉器一般和佛教有缘,从此入手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D3%F1+%B5%E4%B9%CA&sr=&z=&cl=3&f=8&wd=%E1%B6%D3%F1+%B5%E4%B9%CA&ct=0也可

4、一些成语

宁可玉碎,不愿瓦全。

无阳不看玉,月下美人多。

太平盛世玉生辉 丰年玉、荒年谷 无瑕胜美玉 化干戈为玉帛

莱霞倚玉树 玉石之美也 玉不琢不成器 君子必佩玉 东方玉文化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玉貌花容 玉石俱焚 玉洁冰清 玉波静海

玉鱼之敛 玉皇大帝 玉姜避难 玉燕投怀 玉扇之报 玉昆金友

玉人吹萧 玉粒桂薪 玉川之奴 玉润珠圆 玉马白驹 玉山自倒 金相玉质 金吊珠玉金声玉振 金校玉叶 金口玉言 金马玉堂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

藏玉显真情,佩玉升情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玉马朝周 玉石难分 玉山将崩 玉田娶妇 玉关人老 玉后无当

玉斧修月 金题玉嫂 金玉货赂 金科玉律 金玉良言

金玉满堂

感觉上个六月没有什么节日。事实上,它是在贵州南部的农历六月初五和初六。对于当地的布依族来说,那几天是一年一度的全国布依族大会。在节日里,我们的老百姓总是盛装打扮,聚在一起,一起唱歌跳舞。

布依族的“六月六”放假时间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关于州庆纪念日和布依族苗族传统节日放假的通知》,黔南州将于2010年5月12日、7月8日、8月8日、8月9日停课。

布依族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初六,阳历初八):7月8日(周一)放假,周末休息。

节日介绍

相传,布依族的“六月六”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每当“六月六”来临,年轻的布依族男女就会聚在一起,举行歌咏比赛。对彼此有好感的单身男女会互相交换信物。一段时间后,交往时机成熟,男方会拿着女方给的信物到女方家里求婚。

如今,“六月六”已经不再局限于男女之间的情分。“六月六”是布依族的盛大聚会,是所有布依族孩子欢聚一堂,狂欢的日子。

都匀经济开发区活动主题

6月6日庆祝布依族传统节日。

时间:

2008年7月6日至7月8日(农历六月初四至初六),

地址:

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杉木湖中央公园环湖路

内容:

7月6日-7月8日,黔南居民关注山姆湖景区微信平台后,凭有效身份证件免收景区门票(体验项目除外)。7月8日,山姆湖景区免费发放布依族美味黄饼,免费体验碗酒,观看欢快的布依族舞蹈!

都匀六月六布依风情节

时间:

2008年7月7日至7月8日(6月5日至6日)《六月六布依风情节》

地址:

贵州省都匀市墨冲镇良木村马镜湖山庄

内容:

停酒、花饭、吃糯米、折八角、浪哨、长桌宴、赶鸭子、浑水摸鱼、跳竹竿、过网红桥、自助烤肉、喝啤酒、泼水狂欢、篝火晚会

独山县活动主题

第二届“布依族六月六孝行田东”民谣歌王赛

时间:

2008年7月6日至8日(6月4日至6日)

地址:

中国贵州省独山县机场镇田东风景区

内容:

山歌比赛之王(开场舞、文艺演出、山歌比赛)、田东孝行(穿寿衣-坐轿子-喝寿水-献寿礼-吃长寿面-唱生日歌-讲长寿故事)

惠水县活动主题

布依族“六月六”国风情节

时间:

2008年7月8日(农历六月六)

地址:

贵州省惠水县_江街道办事处孟思村

流程:

龙里县活动主题

龙里县湾潭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暨翠微村第二届“六六”民族文化节

活动时间:

2006年7月6日(6月4日)上午10点

活动地址:

贵州省龙里县湾潭河镇翠微村欧寨

活动内容:

彩门、布依族农耕文化体验及摄影大赛、乡村趣味活动(掰包子、烧包子、烤土豆地瓜、抓鸭子泥鳅)、布依族私塾快闪、歌舞表演、千名布依族群众唱红歌、传统布依族“涮菜”(又称“全猪宴”)等。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编辑本段]文言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编辑本段]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接着又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问道:“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

[编辑本段]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璞 ②奉 ③相 ④诸 ⑤泣 ⑥夫

2、翻译:①王以和为诳 ②子奚哭之悲也?

3、这珍贵的玉璧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

[编辑本段]答案

1.①玉石②双手敬捧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

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

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

[编辑本段]启示

真理就是真理。文中楚人卞和虽一时蒙冤受屈,但他坚持“奉而献之”而不改其忠诚,终使沉冤大白于天下。

一方面,卞和也应该自己剖开岩石,露出玉石。有才能的人应该毛遂自荐,韬光隐晦在一定情况下不仅不受人重视,极有可能受到伤害;

另一方面,管理者武王厉王为什么没有得到美玉?因为没有了解到和氏璧的本质,所以管理者要知人要善用,要有伯乐的识人眼光。

[编辑本段]和氏璧相关故事-完璧归赵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50余年后的公元前283年,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缪贤就告诉赵王说:“我以前曾经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蔺相如知道后,劝阻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当时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因此,我决定到燕国去投靠燕王。’蔺相如听了说:‘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现在你得罪了赵王,如果逃到燕国去,燕王害怕赵国,决不敢收留你,只会把你捆绑起来送回赵国。到那时,你的性命就难保了。现在你不如脱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大王面前认罪请求处罚,大王宽厚仁慈,或许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听后照着做了,大王您果然宽恕了我。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够出使秦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和氏璧,可以答应吗?”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了璧,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确实如此,但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璧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比较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璧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想大王现在可能没有适当的人选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邑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璧西使秦国。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侍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

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壁,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作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态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这样傲慢。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尊敬。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蔺相如把璧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准备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璧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宾馆去休息。

到了宾馆,蔺相如想到秦王虽然答应了斋戒五天,但一定不会真把城给赵国,于是就选了一名精干的随从,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着和氏璧,悄悄地从小路连夜赶回赵国去了。”

再说秦王假装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两边文武大臣排立,传下命令,要蔺相如来献璧。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壁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了,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璧,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璧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璧,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吧,这样也能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传播四方了。”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于是秦王依旧按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璧送给秦国。蔺相如当了臣相。

完璧归赵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编辑本段]和氏璧相关故事-将相和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争辩并威胁他要把璧摔了,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将相和》已经选入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材。

[编辑本段]和氏璧与传国玉玺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

关于是否属实:

《三国志》裴松之注曰:

“徐璆字孟玉,广陵人。少履清爽,立朝正色。历任城、汝南、东海三郡,所在化行。被征当还,为袁术所劫。术僭号,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终不为屈。术死后,璆得术玺,致之汉朝,拜韂尉太常;公(曹操)为丞相,以位让璆焉。”这一点后汉书也有记载。只不过都没有说明是不是和氏璧。有待考证。但是徐璆竟然因为归还了这块玉玺,导致曹操竟然想要将丞相的位置让给他,可见这块玉壁非同寻常。而之前的关东诸侯中,仅有孙坚一人打进洛阳,吓得董卓卷铺盖就走。而后来孙坚身死,其子孙策投靠了袁术,后来不知道用是么作抵押竟然让袁术借给他兵力,虽然没有准确的说是和氏璧,但是就在孙策出征江东后的不久,袁术不管手下人的阻挠而称帝,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袁术起了野心?大概就是这块玉玺吧!——精灵语《三国考论文部》

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编辑本段]和氏璧是什么玉

一、变彩拉长石。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地质考古学家郝用威于1986年在全国地学史学术会上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获得了我国地质、考古、宝石界学者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而且在海内外引起很大轰动。在1998年《中国宝玉石》上也有专文介绍。

已故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教授经多年研究以变彩拉长石为原料复制了一个和氏璧,重现了千年古玺的本来面目。

二、绿松石。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宝石专家李强和李海负也都主张这一观点。李强在《和氏璧是绿松石》一文,李海负在《和氏璧不是拉长石而是绿松石》一文中,认为和氏璧就是绿松石。

三、独山玉。1988年《南都学坛》正式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的观点,时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秘书长李劲松、著名宝玉石专家江富建教授均认同这一观点。独山玉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外表极易风化成璞。独山玉玉料以色带产出,即一块独玉正面看是一层白玉,侧面看可出现呈带状分布的白玉、绿玉、紫玉等,和“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对应。据考证。献璧者卞和也是南阳镇平人,原因有四:其一,南阳是楚重镇,镇平当时是楚邑,卞和是楚人,有居镇平的可能;其二,卞和是识玉者,当时镇平玉人多,识玉者多。其三,镇平历史上也曾有“骑帝山上多金山下多玉”的记载,春秋时镇平所用玉料,多属独山玉、蓝田玉、绿松石等。其中,蓝田玉和绿松石都与楚山、荆山较远,唯独山玉与楚山、荆山较近,卞和所得的玉有可能独山玉或是镇平所产的某种玉。其四,卞和姓卞,玉为和氏璧,镇平县至今仍有卞庄、和营两自然村,其村民自称与卞和有亲缘关系。

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系列专题节目《独玉春秋》,指出“和氏壁被加工成了玉玺代替丢失的夏鼎成为秦王朝的镇国之宝,那可能是南阳独山玉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了。”

[编辑本段]和氏璧今何在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色绿如蓝,温润而泽”并不能证明就是蓝田玉,1988年《南都学坛》正式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的观点,仔细看独山玉的特别,也较符合色绿如蓝之类的描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396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7
下一篇2023-06-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