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和江珊也有过一段感情,他俩分开的原因是什么?

靳东和江珊也有过一段感情,他俩分开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

娱乐圈总是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像关晓彤这样从小红到大的艺人的个人经历是人尽皆知。而像王凯、靳东这样人到了30岁忽然大红大紫的艺人的过去可就是很少有人知道了。

靳东,男,中国内地演员,1976年12月22日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鸡黍镇从小父母不和离异,有一姐姐和一妹妹。后在济南长大,因为喜欢表演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0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至今保持着纪录——中戏有史以来最老的新生。

老干部靳东已经结了婚而且还有孩子的事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靳东和《跨界歌王》里的选手江珊还有一段过往,据说两人还领证结婚过?

靳东的第一任老婆是江姗吗?

靳东和江珊是结识于拍摄2006年播出的电视剧《悲情母子》,两人在里面饰演一对母子,拍完戏后俩人正式在一起了。据说两人处于热恋期的时候还打算移民美国,不过因为江珊女儿不喜欢靳东这个后爸爸、性格不合等因素而分开。

还有爆料说,两人当时已经在美国注册结过婚,后来又闪离。可以肯定的是,两人真的在一起过,至于有没有领证结婚可就无法确定了。

盘点江珊婚姻感情史

在遇到靳东之前,江珊有过一段婚姻,丈夫名叫高曙光,是一名演员,二人相恋于1995年拍摄《我想有个家》,育有一个女儿高亦心。江珊在节目里曾谈及自己的那段婚姻,透露是因为自己个性太倔强才离婚。而2005年高曙光在谈及这段婚姻时也表示“离婚并没有伤害我,我反而更要祝福江珊。”

如今高曙光已经和圈外妻子王玲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两人于2015年求婚、结婚,2016年,已经52岁的高曙光还当了爸爸。

江珊也被拍到有了新恋情,靳东和妻子李佳、儿子一起过着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李白李白 (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诗歌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相关作品子夜秋歌 静夜思 古朗月行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独坐敬亭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秋浦歌 望天门山 古风(其一) 古风(其三) 古风(其十五) 古风(其十九) 古风(其二十四) 古风(其三十一) 古风(其三十四) 古风(其四十六) 乌夜啼 乌栖曲 行路难三首(其一) 关山月 长干行 古朗月行 妾薄命 塞下曲六首(其一) 玉阶怨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 清平调词三首 丁都护歌 静夜思 从军行 春思 子夜吴歌 长相思 江上吟 临路歌 玉壶吟 横江词六首(其一) 横江词六首(其五)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峨眉山月歌 清溪行 赠孟浩然 赠钱征君少阳 赠汪伦 沙丘城下寄杜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寄东鲁二稚子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金陵酒肆留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渡荆门送别 南陵别儿童入京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灞陵行送别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友人 送友人入蜀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山中问答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把酒问月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登太白峰 登金陵凤凰台 望庐山瀑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望天门山 客中作 夜下征虏亭 早发白帝城 秋下荆门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越中览古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望鹦鹉洲悲祢衡 谢公亭 夜泊牛渚怀古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独坐敬亭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忆东山二首(其一) 拟古十二首(其九)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听蜀僧浚弹琴 劳劳亭 春夜洛城闻笛 长门怨二首 哭晁卿衡 哭宣城善酿纪叟 春思 子夜四时歌(春歌) 子夜四时歌(夏歌) 子夜四时歌(秋歌) 子夜四时歌(冬歌) 清平调三首之三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庭前晚花开 桂殿秋 清平调 连理枝 菩萨蛮 忆秦娥(一名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 清平乐(一名忆萝月) 将进酒 送范山人归泰山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送殷淑三首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送蔡山人 送杨燕之东鲁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 送纪秀才游越 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一作送族弟锽) 送侯十一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 送崔度还吴(度,故人礼部员外国辅之子) 送张秀才从军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送别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送贺宾客归越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送羽林陶将军 送窦司马贬宜春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灞陵行送别 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留饮赠之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 送族弟凝至晏堌(单父三十里)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时凝弟在席) 送薛九被谗去鲁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 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送杨少府赴选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送杨山人归天台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 送友人游梅湖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送张舍人之江东 南阳送客 江夏别宋之悌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别山僧 南陵别儿童入京 别韦少府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崔侍御十九韵 渡荆门送别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别郑判官 留别龚处士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 别东林寺僧 金陵白下亭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留别金陵诸公 别储邕之剡中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广陵赠别 留别广陵诸公(一作留别邯郸故人)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潘京芝先生是潘荣桂公后人,他带我们先后参观了仅存的"桥下大潘家"和"西门大潘家",这两座古宅都建于清代,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保存完整,其中西门大潘家前门朝闹市区,后门临太平池,坐南面北,前后三进,左右设厢房,由台门、前屋、正屋组成四合院。院内亭台楼阁,假山照壁,奇花异卉,美轮美奂,可与余氏大屋、沈太丰等古宅相媲美。在金乡众多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中,潘家大宅院无疑是杰出的代表。

一、望族富甲金乡卫

据光绪《潘氏宗谱》记载,潘氏家族于南宋末年之前世居平阳西门,后因元兵侵犯平阳,先祖麟公携家眷乘海船逃往宁波(鄞县),定住鄞县市前街,其后再从宁波复归平阳。麟公有三子:海澄、海清、海涵(谱中作"海安"),海涵(海安)公在观海卫(康熙二十年前属定海县,后改为镇海县,沿用至今,非今日之舟山定海)任职。明初,信国公汤和奉诏抽调部队筹建金乡卫,海涵公率部移防平阳金乡,遂为金乡潘氏始迁祖。而老大海澄公一脉卜居江南垟潘家庄、半浦、直浃河一带村落。

定居金乡卫的海涵(海安)公职授指挥千户,因军功升游击,加授安远将军,卜居金乡卫西门,此后潘家在金乡城里繁衍生息,成为金乡望族。

明末清初,金乡城经历了陈仓起事,顺治迁界之灾,城内望族纷纷避走他乡,几乎是一座空城。潘家在迁界之乱中遗失了族谱,故有明一代,潘家族人的事迹已无法得知。随着康熙展界复井,原金乡各大望族纷纷回迁。潘氏族人回到西门故地,重建家园,自此簪缨继起,文物常新。

金乡潘家以第三房最盛,至第九世应蛟公,字兆龙,号潜溪,谨厚勤俭,肄业诗书,因家事辍学,捐授征仕郎。应蛟公生三子,长子雄飞,次子溶光,三子荣桂。三子皆学文,分别考取贡生。应蛟公经营有方,持家有道,事业日兴,是金乡城内著名的富户。自应蛟公开始建宅,此后数代屡屡修筑,潘宅以建筑优美,规模宏大而成为金乡城内屈指可数的名宅之一。

潘家先人如何致富?宗谱中没有具体记载,后人也不知详情。据金乡《殷氏宗谱》记载,精于制烛之术的宁波人殷南立看中平阳沿海渔民对蜡烛的需求而迁居金乡城内,创"殷大同"商号,专营蜡烛,生意红火。后来殷南立把"殷大同"分号开到福建泛船浦这个地方,谁知店内伙计不小心打翻蜡烛,结果一把火将殷氏几乎所有家产烧光。殷南立没有气馁,他回到金乡城寻求东山再起,他获悉潘家囤积的桕子油(制作蜡烛原料)有点变质,急于出手,遂主动上门收购,结果以极低的价格从潘家买到桕子油,正是潘家的这批桕子油,让"殷大同"绝处逢生,重振雄风。但据潘家的人说,潘氏与殷家原是亲戚关系,为了援助处在困境中的殷家,才将桕子油半卖半送给殷南立。潘、殷两家桕子油交易的具体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笔者在殷、潘两家宗谱中发现,它们几乎代代通婚结亲,而潘家最有可能就是经营桕子油生意而发家致富。

金乡还流传着这样的一则传说,殷家和潘家曾为了攀富而上演了一场"智斗",殷家之女出嫁潘家,殷家派人事先暗中测量潘家大台门的宽度,故意将新娘的花轿制作得比台门宽一些。当天,送亲队伍因花轿在潘家台门难进而焦急,潘家老爷心里明白这是亲家故意出难题,便不动声色,吩咐家人抬出一筐筐的银圆堆积在墙下,直至与墙齐高,让轿夫从银山上越墙而过。当然这传说不一定真实,但潘家富裕让金乡人至今津津乐道。

二、潘荣桂冒死告黄梅

潘应蛟三个儿子中,以潘荣桂最为杰出。潘荣桂(1728-1810),字汝攀,号枕岩,又字宗颐,乳名荣祖。自幼天资颖异,乾隆癸酉(1753)岁入县学,丙子(1756)捐纳附贡。鲍台在《潘枕岩先生八十寿序(代)》中称之"少著英风,老敷雅迹,足为乡邑典型。"

潘荣桂娶妻袁氏,伉俪情深,可惜袁氏天命不永,遗下三个幼子,嗷嗷待哺。潘荣桂对爱妻情深意重,终身不娶,故深受乡人敬重。

潘荣桂行事任侠,慷慨节义,遇事勇于担当。当时平阳知县黄梅生性贪酷,大肆敛财,平阳士民不堪盘剥,其中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等乡绅趁浙江学政窦光鼐来平阳视学之机,联名控告黄梅借弥补亏空为名,科敛自肥的罪状。有着"铁御史"之称的窦光鼐气愤难耐,他接受了乡绅的诉状,向朝廷上书弹劾黄梅,谁知黄梅在朝中有阿桂等权贵撑腰,他们反咬一口,说窦光鼐在平阳鼓动士民诬告黄梅。乾隆皇帝真假莫辨,便将窦光鼐革去官职,并下令将此案发付杭州三堂会审。为了取证,窦光鼐再赴平阳,请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等乡绅随他到杭州当堂作证对质。其实众人知道,会审的官员都已被权臣阿桂收买,在这场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官司中,大家生死难测。在会审前,窦光鼐悲愤地说:"我愿为此事捐生,你们也受到牵连,有遗憾不" 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等乡绅决心誓死抗争,与窦光鼐共进退,众人纷纷写好遗书。在公堂对质中,会审官员果然百般刁难。潘荣桂忍无可忍,在公堂上大声疾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审问官相顾失色。

最后窦光鼐通过朝中大臣将吴荣烈、潘荣桂等乡绅提供的物证直接送到乾隆手中,铁证如山,乾隆皇帝获知真相后立即下令彻查,黄梅案出现转机,最终黄梅等官员得到应有的惩罚。黄梅案的结局令吴荣烈、潘荣桂等江南乡绅扬眉吐气,但此案也耗尽众人的精力,经此一案,这批江南垟乡绅都无意参加乡试,隐居家中,悠游林泉,以课读子孙为乐。

笔者查阅金乡潘氏、夏口(今钱库镇)吴氏、东庄(今龙港镇)董氏三大家族的宗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三家互相通婚。如潘荣桂之子潘学柔原配东庄武举人董大炎长女。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董大炎,字士涵,号静斋,居东庄,乾隆十八年癸酉武举人,官千总。潘学柔原配董氏早逝,又续娶董大炎三女。而与吴荣烈、潘荣桂一道赴杭申诉的董正贤正是是董大炎侄儿。潘学柔之子潘右垣娶夏口吴乃康次女,而吴荣烈是吴乃康的叔父。"黄梅案"被称为浙江三大奇案之一,轰动全国,在这场官司中,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三位乡绅能在这场官司中同仇敌忾,生死相依,为民 ,除报答窦光鼐的恩义,应该还有一份可贵的儿女亲情。

潘荣桂晚年热心地方公益事业,还修潘氏宗祠,摭姓氏之源流,溯祖先之出处,手编潘氏宗谱,遗示后贤,在金乡城内度过平静的一生。 在他八十岁大寿时,温州知府廷鏴送去了由鲍台代拟寿序,在廷鏴的眼中,潘荣桂 "古心古貌,白须彪彪然,与之言,色温而语壮,达于人情,洞于世故。"他钦佩潘荣桂在黄梅案中表现出慷慨侠义的儒生风骨,称之为"伟男子"。

三、致富有方潘学柔

潘荣桂有三子,长子潘学柔,次子潘学晋,三子潘学畴,这三个儿子自幼学文,学有所成,潘氏三兄弟素相友爱。长子潘学柔(1759-1843),字景康,一字绎诗,号退庭,幼而歧嶷,弱冠时习经史兼工书法,乾隆癸卯(1783)县试第二名,府试第一,入县学,出应府试,俱冠其曹。同年,受知于窦光鼐,补博士弟子员(即贡生),入国子监,但此后曾多次参加乡试落榜,遂放弃了科举,一心经理家政。嘉庆壬申(1812),捐布政司理问虚衔。

潘学柔科场失意,投身于商业却如鱼得水,他以分家时得到的五百多两银子作为资本,到温州城开了"会川"和"广兴"两家典当。在温州城,他广交两朋,经营有方,典当的生意红火,财源滚滚。尽管是一介商人,但潘学柔身上却没有丝毫的商贾习气,他喜欢结交文士,仗义疏财,受人敬重。

可惜长子潘右垣英年早逝,令潘学柔伤痛不已,自此无心生意,他结束了温州当铺,回到金乡城。他将温州所获之利,加上祖业遗留的财产,大力购置田亩,修盖豪宅。据光绪《潘氏宗谱》载,潘学柔回金乡后增置腴田五千亩,在卫前大街新构十一座宅院,加上原来就购置的十七座房子,潘家的店铺就有一百多间,可能卫前大街的大半条街都是潘家的。潘学柔将潘家的事业推向高峰,其财富远超其父潘荣桂。

潘学柔虽然是一名商人,但他的见识和度量非一般商人能及,在慈善公益上,他从不落后于人。潘学柔平时不会轻易承诺,但一诺千金,从不失信。道光十七年(1837),平阳知县廖重机想重修平阳城,潘学柔带头出资,带动了其他乡绅积极出资。据民国《平阳县志· 建置志》载:"道光十七年,知县廖重机率邑人潘学柔等再修,高一丈八尺,堞六百四十二口。"他平时存心仁慈,为人正直,"遇公乐输,逢急乐济",凡有鳏寡孤独,流离失所者,他都给予救济。

潘学柔曾目睹父亲潘荣桂、吴荣烈、董正贤等乡绅协助窦光鼐与平阳知县黄梅进行殊死较量。嘉庆年间,平阳又发生了一起北港儒生林钟英状告平阳知县徐映台一案,最终让徐映台等一众官员得到应有的惩罚。潘学柔深切地同情林钟英的遭遇,给予无私的帮助,林钟英官司胜利后,潘学柔曾赋诗曰:

不惜奔波行路难,祇因屈郁甚寒酸。

堂萱炮烙同肤愬,姝娈钳炎等熨看。

酷烈弁员批了事,贪婪胥役味加餐。

幸瞻圣泽丹墀下,洗尽冤情奠枕安。

在诗中,潘学柔深刻地揭露了地方官员的贪酷和 。晚年的潘学柔安享天年,注重养生。他在家居东北方修筑一座"菟裘署"作为隐居养老之地,并精心布置这个地方,"背造假山,环以花木,畜以鱼鸟,润以池泉。"空闲的时光,潘学柔栖迟其中,临摹钟王字帖,指导儿孙课读。过着客来桌常满,杯中酒不空的生活。潘学柔年逾八旬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康健,外出不需秉杖,不需扶持,后来偶感风寒而去世。同治二年(1863),次子潘绩夫请文士杨选青撰行状。名士高柏园赠"市隐"之匾,跋曰:"周才非偏智,推分得天和"。

四、富而好文潘学恭

潘荣桂的二哥潘溶光,讳澜,字伟观,号志台,府学生。他也是城内著名的乡绅,膝下有三子,大儿子青年早逝,二儿子景绍又早夭,唯三儿子潘学恭继承父业,撑起了潘家庞大的家业。

潘学恭(1764-1833),字景群,乳名伯占,号筠畦,监生,捐州同职, 他为人仁义。长兄早亡,遗下一女,潘学恭视事嫂恭顺,嫂亡,又侄女如亲出,长大后亲自将她许配给郑家楼国学生郑之笺,生子即是后来修筑阴均陡门的总董郑观岳。潘学恭还有一姊出嫁金乡徐家,夫君早亡孀居,遗下两子徐正熙和徐焕然,潘学恭同情其遭遇,将两甥抚养成人。

潘学恭自幼学文,为治理家政而放弃科举之业,他喜欢结交文士,构华屋数十间,其居住地称为"贻榖堂",并在屋后辟地建园林,造假山、开水池;又建一屋名为"袭芳轩",文人雅士盘桓其间,吟诗唱酬,弦歌不绝。鲍台曾给"袭芳轩"作跋,描述当时袭芳轩的情形:

"筠畦潘先生,筑室三楹,种花万树,构元章之奇石,辟庾信之小园。药浥露而红矜,蕉欹风而翠谑。每当春醪夕抚,秋琴昼张,或呼逑契赏,或携屐幽寻。山公侧帽之游,水监哦松之趣。缃帘卷处,浓阴绿到须眉;镂槛凭时,香气全沾衣袖。按深深之丽曲,歌采采于风人,情在于斯,伊可怀也。领兹臭味,君当佩以芳兰;是谓德馨,我欲贻之瑶草。"

诗人鲍台还曾作《三狮图,为潘筠畦别驾题》一诗,其中写道:"……厥伏虽小骨骼奇,其气已却千熊罴。生儿如此差快意,景升豚犬那得几……"在此诗句中,鲍台可能将潘学恭暗喻为狮子,称赞其一生奋发有为,光宗耀祖。

潘学恭睦邻敦族,济困扶贫,如出资助修城墙,输军饷;在当地有出资造渡船、修桥梁等善举。其晚年养生有道,精神矍铄,可谓美意延年。在他六十大寿之时,其侄女婿郑之笺(郑观岳之父)赠"松龄"之匾。在七十大寿之时,他抚养的两位外甥徐正熙和徐焕然送来了"惠德"之匾,在匾跋中对潘学恭养育之德,再生之恩,铭记心怀。"嗟予少孤,舅覆露之长我育我,惠我无私。食以腴田,多黍多稌。宅以爽垲,攸跻攸芋。既授以室,爰谐有家。如彼枯枿,载发其华。"

夏口吴乃伊、平阳教谕叶时等也撰寿序以祝,其中吴乃伊在《祝潘筠畦姻翁六十寿序》中写道"此翁矍铄,客言从绛雪餐来,老子婆娑,我信是梅花修到。"叶时赞其"性浓孝友,味淡功名。姿同璞玉浑金,度必光风霁月。扇先人之馥,扬奕禩之光。"

五、潘氏子孙人才多

潘家子孙都富而好学,经营有道,维系潘家近百年不衰。如潘学柔二弟潘学晋,字正易,号景侠,贡生,据平阳教谕叶时为潘学晋所作的墓铭写道:(潘学晋)"力进修,寡交友,以文学重乡里……名虽未尽彰,而其实不愧于醇儒。"其长子森椿公,字树之,号立村,嘉庆辛未年(1811)由俊秀捐布政司理问。森椿公长子潘吉中,号石泉,监生,曾协助伯祖父潘学柔修建宗祠,可惜他多次参加科举落榜,最终捐按察司照磨。潘石泉平时好读书,诗酒之暇,琴棋书画,以娱晚年,六十荣庆之时,亲友赠与"寿恺"之匾。其姻戚、南楼诗人郑兆璜曾有《别后寄潘石泉》一诗:

狮山云树色苍茫,回首牵衣别恨长。

文酒三生缘未了,绮琴一曲梦难忘。

羡君藻思如潘岳,愧我丰神逊郑庄。

何日西园重聚首,殷勤共把手中觞?

潘学柔之子潘右垣(1797-1823),名弧南,字丙极,嘉庆廿三年(1818)捐职州同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潘右垣勤读诗书,并习书法,可惜几次参加乡试落榜。潘学柔令其放弃科举,协助他经理家族生意,后来循例报捐州同知。潘右垣处己俭约,待人宽和,专攻书法字帖,尚有匾联字迹在世,可惜年二十七而逝。潘右垣娶夏口吴乃康次女吴氏,生子二,长子潘达夫(1817-1864),名明哲,由监生,加捐光禄寺署正,捐盐运司,诰受朝议大夫。郑兆璜曾有《春晓偕潘达夫渡江别后寄怀》一诗:

鸡声喔喔唤归桡,一路风帆客思饶。

山静尚留残夜月,雨馀欲落半江潮。

更多踪迹飘蓬梗,无限情怀到柳条。

曾记旅窗同翦烛,频沽新酿话春宵。

潘右垣次子潘绩夫(1823-1866),名垂绪,参与修葺平阳城墙有功,议叙八品按察使知事。潘绩夫长子潘庆洪,字巽财,号梓琴,名毓杞,咸丰己未年(1859)监生,为南楼诗人郑兆璜之婿。郑兆璜有《赠潘绩夫昆玉暨君梓琴贤婿》:

每过芳园一笑迎,始知难弟有难兄。

卅年夙契偏承爱,两世论交又缔盟。

常设琴尊情莫逆,纵谈经史梦难成。

更怜叔宝风神异,吐属温和到处名。

潘右垣的次女适夏八美监生夏成瑚,曾与郑观岳一起协助张家堡杨配籛抗击金钱会起事,他们又携手修筑舥艚阴均陡门。

又如潘学恭之子潘敷鄂(1813-1868),字树棠,号韡园,道光癸巳岁(1833)捐纳监生,道光庚子年(1840)修葺平阳城垣,议叙八品衔,咸丰甲寅年(1854)报捐盐课司提举。他还曾捐良田三百亩为平阳育婴堂"养膳之资",他的慈幼之怀受人敬重同治元年(1862),在他五十大寿上,郑观岳、夏承修、吴冠乙、徐观旗等外甥赠"升恒"之匾,赞他"处富无骄,心存仁厚","遇公即赴,量具恢弘"。同治九年(1870),平阳知县方泩亲书"惠周文褓"四字之匾赠与潘家,以表彰潘敷鄂生前输军饷,修城邑,捐金济困,发粟赒饥等慈善之举。

六、一代名师潘仲武

潘家富甲一方,可与金乡余氏、夏氏、殷氏相媲美。金乡文士夏绍俅曾描述潘家的盛况:"尊酒笙歌,座客常满,辉煌灯火,杂沓喧阗,相从其间真不啻洞天福地,迥殊尘境。"潘庆洪之子潘体光,字镜光,号笛梅,人称"笛梅先生",潇洒倜傥,精通诗词,为人好客,挥金如土,不事经营,可惜英年而逝,自此家道日渐衰落。笛梅之妻余氏,是金乡著名的乡绅余晓岚之女,二十二岁开始守寡,但她精明能干,持家有道。十数年间,把几乎是一个烂摊子的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仓库充裕。据夏绍俅在《潘母余氏孺人六十寿言》中写道,当时金乡城潘家与余家、夏家并富,但之后,余、夏两家衣食仅自给,而潘家能"世先业屹若灵光,夏屋渠渠,门庭如旧。"皆赖余氏之功。余氏苦心抚育独子潘仲武,为他延师教育,严格督课,稍有懈怠,即加鞭挞,终于将之培养成才。

潘仲武,名丕炘,字承烈,在金乡才华横溢,为人正直,是乡人称誉的名士。民国十二年(1923),平阳县立第五小学(金乡小学)校长余韵初先生让贤,由潘仲武接任校长之职,潘仲武爱校如家,主动出资修葺校舍,呕心沥血培养人才。当时金乡学界异常活跃,金乡在温求学的学生苏渊雷、陈式纯等为了反对军阀战争,推动国民革命,他们于暑假回金乡成立"醒狮化装讲演社",并将 日货运动中没收所得予以拍卖,充作活动经费。潘仲武、余韵初等先生对讲演社也非常热心,给予大力支持,潘仲武甚至让苏渊雷等学生借用潘家开始筹备节目,日夜指导他们讨论排练,讲演社曾演出《东亚风云》《孔雀东南飞》等反映了反日救国主题的剧本,醒狮化装讲演社一直坚持到1924年。

潘仲武是金乡著名的乡绅,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他平易和蔼,处世公正,素孚乡望。在《刘绍宽日记》一书中记载了不少潘仲武参与调解社会纠纷的事件。潘仲武也是一位文士,诗文俱佳。当时平阳最负盛名的是刘绍宽、夏绍俅、王理孚等十人组成是的"戊社",定期举办"诗钟"活动,潘仲武也多次参加活动,在《戊社》(第五期)中,笔者找到了潘仲武的诗:

满地看荆棘,升沉随所安。

愁来寄诗酒,闲去种琅玕。

入世人皆醉,迎薰我独欢。

要知君子辈,劲直耐霜寒。

此后笔者又在《戊社十周汇抄》中找到了潘仲武四首《七绝》诗,从中可以领略潘仲武非凡的诗才:

其一《春晴》:

入春天气十分佳,柳媚花明处处皆。

最是多情双蛱蝶,逐人飞傍鬓边钗。

其二《春阴》:

几分春色破寒来,烟雾溟蒙拨不开。

柳眼懒舒花未放,一天雨意漫相催。

其三《春山》

万叠峰峦点缀新,爱他雨过尚含颦。

连朝草色花光里,忙煞寻芳拾翠人。

其四《春水》

鸭绿春波作觳纹,落花片片散鱼群。

问他一年潇潇雨,涨到前溪有几分?

潘仲武家中有一座名为"市隐轩"的小楼,是一班文士雅集之地,民国甲子年(1924)九月九日重阳节,刘绍宽到金乡入住潘仲武家中的"市隐轩",夏绍俅、鲍仲敷、陈谱生、殷砥庵、夏圣泉等好友携酒到潘家与刘绍宽一起过节,大家酒饱饭足之余,一起登临狮山,在山之巅,西望球山,东观大海,欣赏卫城美景,又到宦隐庵、玉泉庵等地访古探幽,直至夕阳西下,众人才兴尽而归。刘绍宽赋长诗记此次雅集:"甲子岁重阳,风日正晴美。余寓潘氏居,近傍狮山趾。开窗纳霁景,对山色然喜。有朋七八人,联翩而戾止。相携酒馔来,盛事王弘拟……

作为金乡最著名的乡绅之一,潘仲武深受士民尊敬。但于1949年之后的土改中,潘仲武却厄运连连,先是富丽堂皇的潘宅被没收,随后家中良田全部归公,潘仲武本人被扫地出门,过着寄人篱下生活,最终在贫困凄凉中死去,其悲惨的遭遇令人无限感慨。

民国时期,潘家也出了不少人才,除潘仲武之外,如潘体焘,字叔临,毕业于浙江陆军小学,陆军步兵少尉;潘旭(即潘昌贵),毕业于黄浦军校第17期;潘仲武之孙潘芝培,毕业于大夏大学,从事教育事业,于温州中学退休,现今潘家子孙依然活跃政界、学界、商界等。

潘家望族能延续数百年不衰,其中离不开潘氏先人重视教育,据潘来福先生介绍,从荣桂公开始立下规矩,潘氏有为数不少的"笔支田",专门用于奖励族内品学兼优的潘氏子弟,民国期间凡大学毕业的奖励20亩,高中毕业的奖励5亩。比如潘体焘和潘旭考取军校,分别受奖20亩学田,最后一次受奖励的是潘芝培先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29997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2023-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