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对妻子怀念的诗文

古代男子对妻子怀念的诗文,第1张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毁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字早醒侬自梦,更更。泣不尽风檐夜雨铃。

  ——《南乡子》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唯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潮。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西风打画桥。

  ——《于中好》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沁园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青衫湿》-悼亡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悼亡诗三首(之一)——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隟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遣悲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一》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二》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三首——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第四首——南朝·沈约《悼亡诗》之: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悼亡诗

  ——沈约·南朝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历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官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仕至尚 书令,卒谥隐。政治上主张严格区分士族与庶族,维护封建门阀制度。诗风浮靡,着意雕饰,与谢朓、王融等皆注重声律,时号“ 永明体”。所创“ 四声八病”之说,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做了许多规定,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曾据何承天、徐爰等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所著有 《四声离思·其四

  ——元稹·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其三》

  鹧鸪天

  ——贺铸·北宋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沈园二首

  ——陆游·南宋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莺啼序·春晚感怀

  ——吴文英·南宋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

  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

  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渐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

  记当时、短楫桃根渡。

  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

  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躲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沁园春

  —— 纳兰性德·清

  序: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清代一直奉行的政策是联合东部蒙古打击西部蒙古,所以没有公主格格嫁到西部蒙古也就是新疆地区。

《清史稿·公主表》记载,顺治以后七个皇帝(同治、光绪、溥仪无后),共封31位格格,50岁前去世的24人,占77%;其中去世时未满20岁的2人,20岁至29岁的13人,30岁至39岁的4人,余下的5人去世时未满50岁。而从1612年努尔哈赤向科尔沁台吉明安遣使求婚,至1912年清朝灭亡,整整300年间共有118位清朝公主和格格嫁到蒙古各部。

努尔哈赤:皇长女(1578一1652),称东果公主,封固伦公主,谥固伦端庄公主。生母为清太祖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札青。明万历六年(1578)二月二十二日生。不仅是长女,而且是努尔哈赤诸子女中之最长者。

皇次女(1587—1646),名嫩哲,称沾河公主,封和硕公主。生母为清太祖侧妃伊尔根觉罗氏

皇三女(1590一1635),名莽古济,称哈达公主,未正式册封,待遇视固伦公主,后革公主称号,削宗籍。生母为清太祖继妃富察氏衮代,

皇四女(1595—1659),名穆库什,革和硕公主。生母为清太祖庶妃嘉穆瑚觉罗氏,

皇七女(1604—1685),封乡君品级。生母为努尔哈赤庶妃伊尔根觉罗氏

皇八女(1612—1646),名聪古伦,封和硕公主。生母为努尔哈赤侧妃叶赫纳喇氏

养孙女(1612—1648),名肫哲,封和硕公主。是努尔哈赤从子(侄子,弟舒尔哈齐第四子)恪僖贝勒图伦之次女。

皇太极:皇次女,名马喀塔(1625—1663),封固伦温庄公主。生母为孝端文皇后

皇三女,封固伦靖端长公主(1628—1686)。生母为孝端文皇后

皇四女,名雅图(1629—1678),封固伦雍穆公主。生母为孝庄文皇后

 皇五女,名阿图(1632一1700),封固伦淑慧公主。生母为孝庄文皇后

皇六女(1633—1649),封固伦公主。生母为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

皇七女,封固伦淑哲公主,谥固伦端献公主(1633—1648)。生母为孝庄文皇后。

皇八女,封固伦永安公主(1634—1692),谥固伦端贞公主。生母为孝端文皇后。

皇十女(1635—1561),封县君品级。生母为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36—1650),封固伦公主,谥固伦端顺公主。生母为懿靖大贵妃

皇十二女(1637—1678),封乡君品级。生母为庶妃赛音诺颜氏(也

皇十四女,封和硕恪纯公主(1641一1703)。生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

养女(1615—1637),封和硕公主。皇太极的从兄克勤郡王岳托之长女,生母为嫡福晋哈达那拉氏

顺治:皇二女 生母为庶妃杨氏 和硕恭悫公主

养女 承泽亲王硕塞次女,生母为硕塞嫡福晋那拉氏。 和硕和顺公主

养女 顺治帝堂兄安郡王岳乐次女,生母为岳乐继福晋那拉氏。 和硕柔嘉公主

养女 简亲王济度次女,生母为济度嫡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固伦端敏公主

康熙 :固伦荣宪公主,和硕端静公主,固伦恪靖公主,固伦温宪公主,固伦纯悫公主,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悫靖公主,和硕敦恪公主,固伦纯禧公主

雍正:皇次女,和硕怀恪公主(1695—1717),大公主。生母为齐妃李氏,

 和硕淑慎公主,二公主。雍正帝次兄废太子、理密亲王允礽第六女,生母为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1714--1754),三公主。雍正十六弟庄恪亲王允禄长女,生母为嫡福晋郭络罗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1714-1731),四公主。雍正帝十三弟怡贤亲王允祥第四女,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

乾隆:皇三女(1731—1792),固伦和敬公主。母孝贤皇后

皇四女(1745—1767),和硕和嘉公主。母纯惠皇贵妃,

皇七女(1756—1775),固伦和静公主。母孝仪纯皇后

皇九女(1758—1780),和硕和恪公主。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女(1775—1823),固伦和孝公主。母惇妃

嘉庆: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母逊嫔沈佳氏

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母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

道光:皇长女 端悯固伦公主(181373— 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皇三女 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 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皇四女 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皇五女 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

皇六女 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 1859413) 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

皇八女 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

皇九女 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咸丰:长女 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荣寿固伦公主(1854一l 911);奕詝养女,奕詝弟恭亲王奕欣第一女

同治:无

光绪:无

宣统:无

远嫁蒙古的各位公主

和硕公主莽古济太祖第三女改嫁敖汉部扎萨克多罗郡王索诺木杜凌

和硕公主聪古伦太祖第八女嫁喀尔喀部台吉固尔布锡

太祖养女和硕公主(舒尔哈奇女)嫁喀尔喀巴约特部台吉恩格德尔

太祖养孙女和硕公主屯哲先后嫁科尔沁台吉奥巴、扎萨克土谢图亲王巴达礼

太宗长女固伦公主嫁敖汉部扎萨克多罗郡王班第

太宗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先后嫁察哈尔部察哈尔亲王孔果洛额哲、阿布鼐(就是林丹汗的两个儿子)

太宗第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嫁科尔沁部多罗郡王奇他特

第四女固伦庸穆长公主雅图嫁科尔沁部扎萨克卓礼克图亲王弼尔塔哈尔

第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阿图嫁巴林部亲王品级扎萨克多罗郡王色布腾

第七女固伦端献长公主嫁扎鲁特部铿锵吉尔

第八女固伦端真长公主嫁科尔沁部扎萨克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

第九女嫁蒙古哈尚

第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嫁阿巴亥部一等精奇尼哈番噶尔玛索诺木

第十二女嫁蒙古人理藩院尚书班地

养女和硕公主(岳托之女)嫁科尔沁部扎萨克和硕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

世祖养女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嫁科尔沁部扎萨克和硕达尔汉亲王班第

康熙第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嫁巴林部亲王品级扎萨克多罗郡王乌尔衮

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嫁喀喇沁部扎萨克杜凌郡王噶尔臧

第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嫁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

第十女固伦纯悫公主嫁喀尔喀赛因诺颜部大扎萨克和硕超勇亲王策凌

第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嫁翁牛特部扎萨克多罗杜凌郡王仓津

第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嫁科尔沁部台吉多尔济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常宁之女)嫁科尔沁部台吉班第

雍正养女和硕淑慎公主(废太子允礽之女)嫁科尔沁部理藩院额外侍郎占音保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十三允祥之女)嫁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原和硕亲王世子多尔济塞布腾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十六允禄之女)嫁科尔沁部扎萨克多罗郡王

齐默特多尔济

乾隆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嫁科尔沁部扎萨克和硕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

第七女固伦和静公主嫁喀尔喀赛因诺颜部大扎萨克和硕超勇亲王拉旺多尔济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弘昼之女)嫁巴林部辅国公德勒克

嘉庆第三女和硕庄敬公主嫁科尔沁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尔济

第四女固伦庄静公主嫁土默特部郡王品级扎萨克固山贝子玛尼巴达喇

道光第四女固伦寿安公主嫁奈曼部扎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德穆楚克

大理国(937~1253)

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民族政权。后晋天福二年( 937 ),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 4 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 ,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 , 东至普安路之横山( 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 ,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髯迦嗣衿鹆舜俳�饔谩4罄碛朊宓椤⒃侥稀⒙砝囱恰⒂《取⒉ㄋ沟裙�叶加忻骋淄�础4罄硗踝宕罅ν菩泻鹤逦幕��诤何幕�挠跋煜拢���藘k(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大理 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

前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政(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

景宗正康帝(~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

盛明 (1) 辛卯 1171

建德 (1) 辛卯 1171

宣宗功极帝(~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

元亨(13) 乙巳 1185

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

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大理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 兴政

明国公(~贞明) (2) 1174

高观音妙 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16) 1237

冰河网 www136itcom

大理历史大理年表http://wwwdaligovcn/DefaultStyle/DefaultStyle_NewPageaspxPageId=21097&TagControlID=21182&LibInfoID=45950

公元前109年(汉元封二年)汉对昆明进行大规模战争,滇王降,设益州郡,后数年设叶榆县,属益州郡

公元169年(永平十二年)分益州西部设永昌郡,吐榆属永昌郡

公元225年(蜀汉建新三年)诸葛亮平南中,分益州、越崔、永昌各一郡设云南郡,叶榆属云南郡

公元271年(晋秦始七年)叶榆属宁州云南郡宋(南朝) 叶榆属东阳郡

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叶榆西洱河大首领杨栋附显,东洱河大首领杨钦前往唐朝,授官秩

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南诏王细妈罗即位

公元635年(唐永微四年)南诏王遣子罗盛入朝,赐以锦袍

公元707年(唐景龙元年)唐九微在叶榆叶海地区击破吐蕃,立铜柱纪功。

公元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皮罗阁连年兼并各部,取太和、袭大厘,至是年尽有洱海河蛮故地。同年,皮罗阁筑太和城及龙首、龙尾二关。

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十六年)皮罗阁赂唐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许之。唐封皮罗阁越国公,云南王,赐名蒙归义。皮逻阁徙治太和城

公元750年(诏玄宗天宝九年)阁逻凤起兵攻姚州,杀太守张虔陀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 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促通率军计伐南诏,战于西河河地区,唐军死六万。阁逻凤北附吐蕃,吐蕃封阁逻凤“赞普钟”,赐金印。

公元754年(唐率宗天宝十三年) 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征南诏,全军覆没,元帅沉江。阁逻凤收唐军尸骸,筑“京观”,刻石称“天宝占亡士座之墓。(即万人冢)

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 阁逻凤筑羊苴咩城。南诏立“德化碑”于太和城

公元779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南诏、吐蕃攻西川、唐遣神策都将李晟等破之。引师还。南诏王阁逻凤卒,子凤迦异先死,孙异牟寻嗣,以郑回为清平官。

公元787年(唐代宗贞元二年) 异牟寻正田制、订租税。

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 异牟寻迁居羊苴咩城。

公元793年(唐德宗贞元九年) 异牟寻遣使三路至成都,表示愿“世为唐臣”,韦皋遣崔佐进入南诏。

公元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 崔佐时与异牟寻盟于点苍山神祠。十月,唐派袁滋为“册南诏史”,赐印。袁滋归著《云南记》。南诏与韦皋破吐蕃,南诏陷剑川、攻神川、袭破铁桥等十六城,俘其五王,向唐献捷。并献吐蕃所赐金印及南诏地图、方物。

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 异牟寻遣子弟入朝,就学于成都。

公元800年(诏德宗贞元十六年) 南诏进奉圣乐舞。德宗于麟德殿观舞。

公元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南诏筑三阳城。

公元808年(宪宗元和三年) 异牟寻卒,子寻阁劝嗣,改赐元和章印

公元809年 9宪宗元和四年) 寻阁劝卒,子劝龙盛嗣

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 劝利卒,北丰佑立,唐遣韦审规前往册立,同行者韦齐休归著《云南行记》。

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 筑喜洲土城。

公元829年(唐文宗大和五年) 李德佑为西川节度使,向南诏索俘虏,归还五千三百余人。

公元835年-842年(唐文宗和九年至武宗会昌二年) 南诏修建崇圣寺并主塔。

公元841年(武宗会昌元年) 丰佑遣军将晟君修水利,“筑横渠道,自磨用江至鹤拓,灌东皋及城阳田,与龙去江合流入于河、谓之锦浪江,又渚点苍山玉局峰顶之南为池,谓之高河,又名冯河。更导山泉共汇流为川,灌田数万顷”。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 南诏设学校,“益州人张永襄,本国人赵永,立为教官”。

公元842年(唐宣宗大中十年) 丰佑建善阐五华楼,以会西南十六国君长

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 丰佑卒,子世隆嗣。唐王朝以名近庙讳,不册封,南诏与唐断绝。

公元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 唐攻安南,南诏大将段酋迁战死,南诏攻安南,经略使蔡袭死,其属僚樊绰浮水逃脱,归著《蛮书》。

公元872年(唐懿宗咸通十三年) 南诏世隆立铁柱于弥渡,称“天尊柱”。

公元877年(唐禧过乾符四年 ) 世隆卒,子隆舜嗣,请与唐和亲。

公元879年(唐清宗乾符六年) 唐遣云虔使南诏,至善阐见隆舜,归著《云南录》。

公元886年(唐蓓宗光启二年) 地震,5.5级。

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 郑买嗣灭蒙氏、号“大长和国”。南诏亡。

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郑文求婚南汉,妻以增城公主。

公元928年(后唐明宗天成三年) 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杀郑隆旦,立赵善政,号“大天兴”。

公元929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号“大义宁”。

公元936年(后普天福元年) 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讨杨干贞,干贞走死。

公元937年(后晋天福二年) 段思平即位,号大理国,都羊直咋城。

公元971年(宋太祖太平兴国七年) 宋在大渡河造大船,“以济西南蛮之朝贡者”。

公元994年(宋太祖淳化五年) 宋封大理段氏“检校太保、归德大将军、依归忠顺王”

公元995年(宋至道元年) 辛恰显使云南,著《至道云南录》。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 杨佐到大理买马,归著《云南买马记》。

公元1076年 (宋神宗熙宁九年) 廉义被臣杨义贞所杀,杨义贞篡位四个月, 段氏臣高智升讨之。立廉义从子寿辉。

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 正明避位为增,善闽侯高升泰篡位,号“大中”。

公元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 高升泰卒,其子高泰明遵父遗言还政段氏,立正明弟正淳,至此,大理或称“后理国”。

公元1109年(宋徽宗大观三年) 三十七部起义,高氏镇压。

公元1111年 (宋徽宗政和元年) 地震5.5级。

公元1150年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三十七部再次起义。

公元1172年 (宋孝宗乾道八年) 正兴避位为僧,于智兴嗣。

公元1202年 (宋宁宗嘉泰二年) 大理使人入宋求大藏经,得一千四百六十五部,置五华楼。

公元1244年 (宋理宗淳柏四年) 蒙古军初攻大理,段氏臣高禾战死于九河。

公元1252年 (宋理宗十二年) 忽必烈率军经甘肃、四川以革囊渡金沙江向大理进军。

公元1253年 (元宪宗三年) 蒙古军攻入大理,段兴智东逃善阐,高太样被斩。

公元1255年 (元宪宗五年) 蒙古军平定云南全境,赦段兴智,封“摩河罗峻”。仍管原八府。

公元1265年(元世祖至元二年) 舍利威为首各族人民大起义。段实率兵参与镇压,大破起义军于安宁。

公元1280年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张立道为大理等地巡行劝农使,修水利、教民茶桑。

公元1282年 (元世祖十九年) 段实卒,弟段忠授大理等处宣慰使兼管军民万户府。

公元1301年(元成宗大德五年) 段忠卒、子段庆嗣,元授庆都元帅,赐虎符三道,后封为宣武将军,妻以公主。

公元1321年 (元宪宗治至元年)“洱河东雨铁,民舍山石皆穿,人物植之多毙……,”

公元1322年 (元宪宗治至二年) “洱河东雨铁,庐舍岩石皆打穿”。

公元1329年 (明宗天历元年) 段隆以老退居,子段俊嗣,授云南平章,段平章之名始此。

公元1363年 (明顺帝至正二十三年) 红巾军明玉珍部攻克昆明,梁王奔楚雄。大理总管段功镇压红巾军。梁王以阿盖公主妻之。

公元1366年 (明顺帝至正二十六年) 统治集团内讧,梁王杀段功,子段宝嗣。

公元1368年 (明洪武元年) 梁王七次攻大理,不克,奏段宝为云南左丞。段宝道其叔段真上表明王朝求归附。

公元1382年 (明洪武十五年) 段氏拒绝明王朝招抚,明军攻克大理,俘段世段明及其二子送京,云南悉平。 明置云南布政司,大理府、太和县,设流官。段氏统治终结。

公元1492年 (明宏治五年) 点苍山五月大水,“绿玉溪水高数十丈,至一塔寺分两股入西门,没房舍,死者二百余人”。

公元1501年 (明宏治十四年) “六月朔,大雷雨,点苍山白石溪水涨,漂没居民570人,溺死300余人”。

公元1514年 (明武宗正德九年) 6.5级地震,“崇圣寺大塔裂二尺许,旬日复合”

“大理府城中室庐倾仆无算”。

公元1515年 (明武宗正德十年) 地震、6级。

公元1578年 (明神宗万历六年) 大旱、禾尽槁。

公元1674年 (清世祖顺治四年) 李自成起义军余部“大西军”攻克昆明,在云南建立政权,大理拥附。清军攻大理,人民反抗激烈,清占大理后田赋倍于邻属。

公元1693年 (清康煦三十二年) 五月,苍山大雨雪。

公元1749年 (清乾隆十四年)六月甘八日大雨、苍山水发、冲塌城壕、涌入城内。

公元1824年(清道光四年) 八月廿一日大雨如注,纸房等23村灾民740 户,淹倒民房154间,死男4人。

公元1856年 (清咸丰五年) 以杜文秀为首的、以回族为主的滇西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攻占大理,建立起义军政权,杜文秀被推拜为“总统兵马大元帅”。

公元1866年 (清同治五年) 起义军统一滇西。

公元1867年-公元1869年(清同治六年至八年) 起义军东征昆明; 起义军东征失败,主力损失惨重。

公元1873年 (清同治十二年) 清军攻克大理,杜文秀遇害,滇西反清人民大起义被镇压。

公元1890年 (清光绪十六年) “七月太和县雨水过多,上乡沿海一带良田 被淹一万四千余亩,秋收无望,房屋半在水中”

公元1905年 (清光绪三十一年) “入秋以后,雨水过多,山水陡发,洱海溢, 淹没沿海各村田禾,久未消退”。

公元1911年 (清宣统三年) 辛亥革命。9月9回云南起义成功,成立军政府,电令云南各地。大理于9月11日在滇西率先响应,拥护革命。

公元1912年 (民国二年) 以杨春魁为首的大理步兵团下级军官,响应孙中山号召,发动滇西讨伐袁世凯的武装起义,后被镇压。

公元1925年 (民国十四年) 3月16日7级地震。死4952人、伤7812人、 房屋倒塌94930间。

公元1943年 (民国三十二年) 3月31日地震,5.5级。

公元1949年 (民国三十八年) 一月中共大理地下县工委建立,四月转为县委。

公元1949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 领导机关暨三十五团、三十二团一部进入大理,大理宣布解放。

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的绥宁、通道两县旧属古苗疆,主体民族是苗族。自秦至唐宋,湘西南为“五溪蛮”地。明清以来,史称绥宁、城步为“苗疆”或“苗疆要区”,直至清朝中叶仍未划入“省地”。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民族歧视,湘西南苗族大多逐渐接受中原文化而衍化成“熟苗”。“熟苗”和“生苗”同是苗族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但就文化特征而言,“熟苗”文化既不是地道的纯苗文化,也不是汉文化,而是一种既保留苗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渗透着中原汉文化成分的一种“杂交文化”。因此,对“熟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苗族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则为语言的内涵,二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正如罗常培先生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所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因此,以湘西南苗族(熟苗)语言为视角,可以让我们透过语言现象了解湘西南熟苗文化独特、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平话”是湘西南绥宁、城步青衣苗话的自称(城步青衣苗有自称“人话”的,但和“平话”同属一种方言)。现代苗族“平话”是一种已经基本汉化,但仍残留下一些苗语底层的少数民族汉语,它本身就是湘西南苗族汉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本文旨在通过对“平话”词汇的调查研究,从中窥探湘西南苗族社会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心理,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所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本文的语料一是来自笔者亲自调查的绥宁关峡苗族乡“平话”词汇三千余条,二是来自李蓝(2004)所著《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一书的词汇部分。下面我们将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及民族心理等几个方面谈谈苗族“平话”词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湘西苗族地理特征

绥宁、城步地处雪峰山脉南端,南岭山脉北麓。境内崇山峻岭,溪河纵横。境内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少酷暑,冬少严寒,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以绥宁为例:县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83%,居全省之首。清同治版《绥宁县志》“物产”中载有林木和林下植物143种。苗族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对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体察和认识。例如,作为全省17个重点产竹县之一!“平话”中对“竹”的命名尤其丰富,有:水竹、桂竹、苦竹、实心竹、方竹、箬竹、箭竹、凤尾竹、红竹、紫竹、桃竹等,还有观赏价值很高的金竹、花竹、佛肚竹等。俗话说“靠山吃山”,丰富的林木资源也成为老百姓日常起居中热量的来源,据李蓝提供的城步青衣苗人话中对烧火取暖的“柴”的命名就有上十种,如:枞柴、白油(白杨)柴、桑柴、杨柳柴、桐叶柴、桃柴、李柴、樱桃柴等等。

森林茂密,溪谷幽深,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出现在绥宁、城步苗族“平话”(人话)中关于野生动物的命名也比较丰富,例如哺乳动物有:野猪、老虫(老虎)、火辣婆(母老虎)、猴、熊、刺猪(刺猬)、豹狗、黄鼠狼等等,爬行动物中仅蛇的命名就有十余种:五步蛇、百步蛇、乌梢蛇、眼睛蛇、油麻蛇、大碗蛇、竹叶青、烙铁头、两头蛇、五锦蛇、秤砣蛇、枯烂蛇、赤链蛇、臭蛇、水蛇、鸡公蛇、猪崽蛇等等。可见,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已经渗透并丰富了苗族“平话”词汇。

二、湘西苗族生产、生活习俗

清雍乾时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虽然具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但对苗族地区的风俗改良仍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舅霸姑婚的风俗遭到禁止。咸丰、同治以后,清朝进一步实施对苗族的同化政策,一再申令无论生苗、熟苗,一律剃发,改变肤色。各地苗族的生活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湘西南绥宁、通道、城步等地,苗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汉人没有什么差别。民国以后,女子穿裙子的越来越少,穿衣裤的越来越多。苗族男子也不再留发椎髻,不再戴耳环。察今之湘西南苗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已与当地汉族无明显区别。

温端正先生(2003)指出:“旧的民俗消失了,总的趋势是反映这种民俗的方言词语也逐渐随之消失。事实上,一些方言词语有时并没有随着民俗的消失而完全消失,它们比形成它们的民俗更具有稳固性。”湘西南苗族“平话”也有一部分词汇保留并反映了当地苗族已经或正在消失中的一些生产、生活习俗。

例如,过去,城步、绥宁苗民在农闲时,常结伙上山打猎,称为“打山”、“赶山”。打猎时,先敬“梅山神”,围猎之中,一切联络均以梅筒为信号。打得猎物后,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第一枪打倒或第一刀刺中野兽者分兽头和兽皮。兽头的砍法是将兽耳向后压倒,于耳之所到之处砍断。补枪者可比一般猎手多分一斤兽肉,称“分枪口肉”。项圈肉也分头圈、二圈。先寻获猎物足迹者,可得四足。其余参加围猎和在场见到的人,按人数平均分配,即使妇女抱着小孩路过见之,也要分给两份。现在,由于国家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猎捕活动逐渐减少,上述保留了古代遗风的民俗词汇也渐渐从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淡出了。

又如,清代和民国时期,湘西南苗族青年男女有“跳月求偶”、“跳鼓择对”、“对歌恋爱”、“草标幽会”等求婚形式,解放后,随着新婚姻法的实施和青年男女接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上述形式已经逐渐消失,那些与旧民俗联系的词语也只有少数上年纪的老人还依稀记得。

当然,活跃在今湘西南苗族“平话”中的相当一部分词汇仍旧反映了今天苗家独特浓郁的民族、民俗及地域风情。下面是笔者记录的绥宁(关峡)苗族部分民俗词汇:

米粉肉米粉肉是关峡苗寨喜庆宴席上最受欢迎的佳肴,客人来了,桌上的菜再丰盛,但如果没有米粉肉,那将被认为是很不体面的,米粉肉是用切成小块的猪肉拌上炒米粉、五香粉、食盐和味精等调料,调匀后,放到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一席一笼,每笼五、六斤不等。很多村寨至今有夹菜的习惯,入席的人席上只吃配菜,而将米粉肉全部夹完,用一根竹签串上带走。如有缺席的客人。主人也要为其夹上一串,并亲自送到家中。因此当地流传一句俗语:吃不完一串米粉肉,算不上一个山里人。

乌饭 即黑饭。它是用一种树叶汁(苗家称其为黑饭叶胖合着泡透了的糯米蒸制,颜色蓝黑,其味芳香。农历四月初八,是关峡乃至全县苗族杨姓的“姑娘节”,这天无论是出嫁还是待字闺中的姑娘都是要吃乌饭的。

值席 关峡苗家办酒宴时,会请邻里能干的妇女来值席,即类似于餐馆服务员的工作,负责传菜、招待一桌的客人,所不同的是值席也和正式的客人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肉菜是苗家酒席的主打菜,主人会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的好坏决定一桌用几斤肉,一般情况是一桌五斤肉,一桌九人,主人会把肉分成九份,那么值席也是有一份的。

过十五端午节也是关峡苗家重视的节日,他们会走亲戚、迎朋友,为了避免你请、我也请的冲撞,于是当地苏、杨两大姓就约定俗成:杨家过五月初五、苏家过五月十五,避免了这种尴尬。

三、湘西苗族信仰习俗

湘西南苗民长住深山老林,对于地形山貌的奇形怪状、各种自然现象、天体的风云变幻、人世间的旦夕祸福等都以苗族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予以解释,以人之心,度物之本,于是产生了万物崇拜的虔诚心理。在绥宁、城步的苗族信仰习俗中有祖先崇拜、盘瓠崇拜、自然崇拜还有人造物崇拜等等。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只简单谈谈盘瓠崇拜。

湖南皋司彭而述的《饮绥宁城楼赠万使君》诗曰:“……枫门樟岭丛虮虱,相传乃是盘瓠宅……”枫门樟岭即今绥宁县关峡苗族乡一带,传说是盘瓠居住过的地方。绥宁苗族历来有敬狗爱狗的习俗,敬香时要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孩子像狗一样健康,小孩取小名爱带一个“狗”字,幼儿爱戴“狗儿帽”,小孩生日称“狗过桥”,小孩病了称“做狗”。吃饭时,锅里的第一碗饭必须喂狗,每年七月尝新节实际上是敬狗节。这完全是一种“犬图腾”崇拜,是盘瓠崇拜的具体表现,显示着苗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

四、湘西苗族民族心理

如前所述,湘西南苗族“平话”所负载的是一种熟苗文化,一方面它接受和传播着中原汉族先进的科技文化,另一方面又在深层次上固守苗文化的“基因”。就“平话”而言,它是湘西南苗族弃用母语而转用优势语言——汉语的产物,其本身就是苗汉两种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我们从“平话”中保留的一些古语词可以推测湘西南苗族可能自中古时代就开始接触汉族文化了。例如:如:走(跑)、行(走)、面(脸)、窠(巢)、陋(丑)、中目(漂亮)、归(回)、瓯(茶杯)、帕(洗脸毛巾)、着衣(穿衣)、唱诺(作揖)、筛酒(斟酒)、牛栏、猪牢、食饭(还可食烟、食酒等)、箸(筷子)、眠(睡眠)、差官(衙役)、赶考、开蒙(也叫发蒙)。李蓝根据普通话的人称代词“我、你、他”在城步青衣苗人话中对应为“我,尔、伊”判断:在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中,“我”在《尚书》中就开始使用,“伊”主要见于魏晋时期的文献,“他”和“你”都是唐代才出现的,因此,青衣苗人话应该是从汉代、魏晋直到唐都受汉语的影响。

可见,湘西南苗族接触汉族文化的历史可谓漫长而深远,以至发生了语言转用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就民族心理而言,操“平话”(人话)的湘西南苗族都认定自己祖祖辈辈都是苗而不是汉,这种民族认同感是非常强烈而明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语言的认定上。笔者在绥宁、城步调查的时候都会碰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话才是真正的苗语。“平话”中有些词也非常具有民族感情色彩。例如:客人:汉族、汉人;客话:汉话、汉语;读洋书:读汉语的书等。另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些苗语的成分作为“平话”的底层词而保留下来。例如:城步苗族的“一”有文白异读,当它单用的时候是文读,与汉语一致,当它与量词搭配的时候,如“一粒”的“一”是白读,这个白读音正与其它地方的苗语对应,说明白读音是原苗语底层,文读音是从汉语进入苗语的读音。可见,湘西南苗族本说苗语,但受汉语的影响而转用了汉语,不过这种转化是漫长而渐变的,对于使用者自身而言是难以认识到的。

第二,对苗族文化的认同。应该说今天持“平话”的湘西南苗族在语言、服饰上都基本汉化了,大部分生产、生活习俗也与汉族无明显差别。但在某些传统习俗上还保留着苗族的文化特征。如城步的白毛坪、兰蓉、蓬洞、大阳等地苗族至今还有过“苗年”的习俗,“苗年”又称“十月节”、“庆鼓堂”,即在农历十月的戌日或亥日,苗家村寨都要举行祭祀祖先神灵、庆祝五谷丰登的活动。又如,所有“熟苗”对敬奉祖先都是十分虔诚的,“宁可杀其身,不可挖其坟”,“熟苗”往上追溯就是“生苗”,其念念不忘祖宗,实际上是念念不忘苗情。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熟苗”是“生苗”不可违抗的发展趋向,因此,“平话”作为负载湘西南“熟苗”文化的载体,以它为视角继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一项既具学术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2201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9
下一篇2023-06-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