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麦当娜

如何评价麦当娜,第1张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59541/answer/1266206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可以这么说,麦当娜是有史以来对唱片工业,流行文化最能拿捏的人。目前至今为止,她一生路线可以总结为fame - credit - money 。

先来看看麦当娜的发家史吧。

麦当娜是83年出道的。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于整个流行文化来说都是低谷,disco热潮结束,反disco运动兴起,这对于美式文化也是一个打击,人们开始反对消费主义,反对享乐主义,也普遍认为不再会有“偶像”诞生。流行文化与音乐的走向开始迷茫,但这也为八十年代横空出世的几个流行巨星如mj,prince,Madonna,辛迪劳帕等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起点。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初cd诞生。house音乐诞生。这两样东西对之后的唱片工业都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cd。

出道之前Madonna混迹于纽约,准确点说是正在彼时的俱乐部的地下亚文化中混得如鱼得水,这一亚文化气质也被他带到了他的第一张同名专辑中。第一张同名专辑Madonna并没有让她一夜爆红,却也给她累积了一定的名气也留给了大众一个深刻印象。如果同年爆红的辛迪劳帕让人们记住了她的“玩乐女孩”形象,那么Madonna则更加摇滚和叛逆,更加离经叛道,身上的亚文化气质更浓。

第二张专辑“like a virgin”对麦当娜来说则更为重要。在第一届mtv音乐颁奖典礼vma上Madonna表演了她的like a virgin,这场戏谑,尺度偏大(穿着婚纱搔首弄姿)的表演之后她才开始一夜成名。也可以说mtv和麦当娜的渊源还是很深的,mtv成就了madonna,madonna也数次给vma带来了收视亮点,比如她几年后在vma上表演的vogue成为经典,01年madonna在vma上获终身成就奖,与布兰妮和ca的演出也在vma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like a virgin这张专辑给她带来的“物质女孩”标签成功地让她成为了通俗文化的宠儿。这样看上去廉价、叛逆的流行符号在同期的流行文化中都算是出格(虽然在之后她曾表达过“物质女孩是我最讨厌的一首歌”)不得不说,这一次她是真的红了,她带着material girl、boy toy的称号成功跻身一线。

like a prayer则给她带来了更多的争议,也一举颠覆她之前的物质女孩形象。要知道宗教话题在今天的流行音乐里都算是很有争议(例如lady gaga的某些作品)。

接下来就是credit

这几张专辑都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唱片销量都是千万起跳,但不满足于这个被人认为无脑的“工业产物”形象,她开始了下一步。接着她发行了erotica,顾名思义,情色。同时发行的还有一本暴露的写真sex(由Steven meisel拍摄。还提一下就是Madonna提携了很多摄影师,除Steven meisel外还有Steven klein等之后举足轻重的摄影师)。麦当娜曾这么说:“既然媒体对我的私人世界这么好奇,那我就让他们看个够好了”,如果有机会可以看看这个写真的内容,尺度十分之大。专辑里也有许多“情色”作品,这两样东西让媒体和大众哗然,许多人说“Madonna的滑铁卢到来了”,写真被禁售,专辑销量比之前显得惨淡。但出人意料的是评论界给予了这张专辑一致的好评,无论是rc还是滚石等权威乐评机构都对这张专辑的音乐性和艺术性赞叹不绝。Madonna知道,在九十年代自己以前那一套可能不再那么奏效了,她开始玩起了当时主流的节奏蓝调,同时她也感觉到了“是时候提升一下艺术造诣”。这张专辑对于madonna意义重大,这是她最黑人的专辑,最艺术的专辑,也是她最阴暗的专辑。她牺牲了商业与大众舆论却成功换来了自己在音乐艺术性上的巨大突破。

之后的睡前故事专辑则更加用力。有rnb金曲,但更让人惊讶的是同名曲在艺术上的用心。她请到了当时在独立音乐界已小有名气的bjork来作曲,并耗资500万拍摄了mv(这貌似是2000年前造价最高的mv),大量重现如雷米迪欧斯巴罗等优秀超现实主义女艺术家的作品以及致敬前苏联**(潜行者,石榴的颜色),以潜意识为主题致敬各种形式的超现实艺术。没有深度也有广度。

之后更是接拍evita,演唱同名主题曲,从最初被人质疑再到惊艳所有人,为她这一阶段划下了完美的句号。

ray of light ,music则是麦当娜重回主流视野的两个野心之作。从前者的迷幻典子与欧陆舞曲所营造的声光色全方位感官体验再到第二张乡村朗朗上口,如果给她的每张专辑的销量连成曲线的话,会发现这两张开始重新上坡,回到了颠峰。完美过渡。这两张专辑也使得她的形象变得更加“国民”,中规中矩。

美国生活则是一张很失败的政治专辑。彼时正值美国出兵伊拉克,算是二十一世纪后政治歌曲的第一个高峰。madonna也跟了这个风,并企图做一张很美式也很政治的专辑。但我个人觉得很失败。唯一值得一看的是American life的mv(虽然有炒作之嫌,比如唱片公司自己下架mv却宣传为“被封杀”)。

06年又是一个转折点。iTunes store发布,Madonna从一开始的强烈反对,再到出席苹果发布会和乔布斯同台并宣布第一个让自己专辑上架线上商店。这其中不仅是Madonna手中资源丰富的体现,更是对于唱片工业风向的把握。madonna作为cd时代销量最高的女歌手,成为数码下载这一音乐新媒介的第一批拥趸者。

舞池告白是madonna专辑艺术的整体把握上非常完美的一张专辑。之前提到过的八十年代浩室音乐诞生,但madonna在当时并未过多涉及house,而06年的她,以复古的方式呈现了一张完美的舞曲专辑:包括造型上的复古八十年代健美操着装、disco审美,以及音乐上的迪斯科舞曲风格,都彼此呼应,再加上其巡演忏悔之旅的舞美等,也和专辑的整体美学相统一。这张专辑收获了我记得是两千多万的销量,巡演也是女歌手票房前十。

在这之后,她也开始在巡演上发力(比如其票房最高的硬糖tour)。而这时,Madonna已经出道二十多年,同时期的流行巨星要么疲软,要么早已退居二线。接着Madonna发行的舞池告白,硬糖,系列巡演都不停刷新着女歌手的巡演票房记录。巡演实际上是一个madonna最能消费自己累积的名气的方式,也是她通过高水平的舞台表现力为自己的艺术形象保值的方式。

Madonna在这之后更像是一个巡演艺人,后来又签约live nation。她对于巡演的态度更是很早就确定下来。在她八十年代第一次法国巡演吸引了破纪录的十三万人后她便开始控制观众数量,并在舞台效果上做功夫。如果说你要看当代舞台艺术与舞台效果的最高成就,去她的演唱会吧。她在香港的第一场演唱会,场面之盛大,无数华语明星前去朝圣,也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在线下载的兴起她也不曾缺席。

她敏锐的直觉的确没有出错,新千年后实体专辑销量的普遍走低使得巡演成为歌手与经纪公司最为强力的收入来源。此时她早已高居女歌手富豪榜榜首多年。同时,对于边缘人群,女权,lgbt群体,敏感政治问题的把握,更让她“德艺双馨”。

12年的她的超级碗也是我认为这几年来最好的一场。她演唱会里精致而宏大的舞美被带到了超级碗的舞台,其传奇性的vogue想起,再到nicki minaj和mia上台助演,女帝的风头丝毫没有被抢走,再到后面唱诗班大合唱,可以说是她生涯的一个总结:madonna可以纵欲,暴露,出格,也可以是史诗,是圣女。

然而接下来我预测她接下来会继续每三到四年一张专辑,一个巡演,且音乐始终贴着主流,巡演绝对声势浩大富丽堂皇。然后会多一些secret project和mdna tour中nobody knows me那样不痛不痒的政治关切,同时继续关注lgbt和非洲。接着应该不好有什么大改变,流媒体取代下载这个革新她很可能不会像之前那样紧跟潮流了,很有可能乏力。总之之后就是给自己“艺术家”这个身份贴贴补补。

Madonna永远不会停止,无论是在吸纳新血,寻找新的音乐人还是开拓新音乐风格,她都保有着同时代歌手没有的活力。甚至是她之后的音乐人,如当时与他齐名的四大天后玛丽亚凯莉,惠特尼休斯顿,珍妮杰克逊等都早已淡出公众视线,她却能仿佛没有变老一样不停保质保量地发歌,巡演,拍mv。如果说她早点隐退的话,现在的她可能更有“神话色彩”一点。但是如果在她真正的停下来之后(这可能得等到她死),再来审视她的事业,会明显地比其他同时代歌手更有深度和广度。

Madonna的生涯至今,可以说是流行文化的缩影。她可能不善于像donna summer,david bowie那样创造流行文化的新闪光点,但不得不说她始终是流行文化里最如鱼得水的人。她一点也不像艺术家,比如从不拒绝谈物质,不拒绝曝光,很少流露depression,更不可能自杀(直觉告诉我她不可能,她要赚钱),也理性多于感性。她见证了流行音乐与通俗文化的许多次革新,从cd取代黑胶,下载取代cd,流媒体取代下载,到“mv效应”的火热,再到摇滚时代落幕,rnb黄金期,欧陆舞曲,电音当道,艺人自创品牌等等。野心,善于经营,敢于创新,可能她不像一个艺术家,更像个商人。比如她的经纪人就曾说过“虽然Madonna从未读过经济学或管理学,但她比任何人都善于经营”。Madonna不同时期带给人的不同且多样的image使得她缺乏像mj,LadyGaga那样的经典形象,但她对于流行文化和唱片工业的迎合和运用自如却使得她现在成为真正的规则创造者。当别的女歌手还为背后的资源抢来抢去、需要讨好男性音乐人才能往上爬时,她已经走上了唱片工业的顶端,这也是她最厉害的一点。(虽然早起好像也靠睡男制作人来抢资源,但是现在终于翻身做主了)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发现她越来越无法定性,她自己就是流行文化的缩影。在她出道的八十年代后,平权运动,性解放,美式文化(大众,快消)逐渐成型,她很好地跟上了流行文化的每一个步伐。她的一生是真正的在规划自己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艺术人格与资产的一生。如果是布兰妮是美国梦的代表:甜美,一夜成名,短期内超高曝光度,catchy;madonna则是努力追寻美国梦的人。同理我觉得lady Gaga也是,她们早年在预测流行文化走向、为自己选择标签的时候也许有过十分艰难的时期,但最终搭上了这辆车。不过lady gaga没有madonna那样的野心。如果别的巨星只是某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那她就是跨时代地一路小跑,不肯被镁光灯抛下的那种人。

还有一点很敬佩她。这几年看她的ins经常都是在非洲做慈善,真的把我吓到,时间太久了,感觉像住在非洲一样。但是反倒这个她很少去宣传。

哎 真是个永动机啊。业界榜样

超级碗一直被称为“美国春晚”。当然,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狂欢节场合不能只玩球类运动,所以赛事组织者已经邀请了一批巨星利用中场休息为比赛造势。所以上超级碗中场秀也是对一个歌手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毕竟人家只邀请巨星!所以今天,边肖将总结历史上经典的中场表现。

第五名:2005年保罗·梅特卡尼中场秀;

众所周知,保罗是前披头士的成员,他参与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嘿,裘德》。2005年,保罗已经很老了,但他仍然登上了超级碗的舞台,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值得的表演。

第四名:2009年布鲁斯·斯普林斯汀中场秀;

布鲁斯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红的摇滚歌手。他曾参与录制迈克尔杰克逊的公益歌曲《我们是世界》。2009年参加超级碗的时候,他还不算太年轻,但是拿起吉他站在舞台上,他仿佛瞬间就18岁了,充满激情的呐喊和歌唱,真正诠释了摇滚不朽的至高理念。

第三名:麦当娜2012年中场秀

麦当娜在美国乐坛的地位绝对是大姐。53岁的她还能在中场秀的舞台上纵情歌舞。当年演出前,她说:“我想在地球上最好的舞台上演出,事实证明,年龄根本不是障碍。之后麦当娜成了埃及女神,让人看到你姑姑永远是你的坚强力量。

第二名:贾婷婷和珍妮·杰克逊2004年的中场秀

之所以放这场演出,是因为这场中场秀的收视率太高,但不是因为演出嘉宾有多大,而是因为一个相当糟糕的事件。嘉宾是贾老板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妹妹珍妮杰克逊。演出非常顺利。演出结束时,贾老板有一个拉珍妮戏服的舞蹈动作,但没想到用了太大的力度直接把珍妮的戏服撕了,造成珍妮上身赤裸,全场瞬间一片混乱。

第一名:迈克尔·杰克逊1993年的中场秀

如果把以前所有的中场表演都排上来,迈克尔绝对会在1993年进入前三,甚至是第一。伴随着烟火霹雳,迈克尔在一片烟雾中跳上舞台,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足以让观众彻底疯狂,开始不停地尖叫。那一刻,迈克尔似乎像皇帝一样享受着全世界的欢呼和掌声,他是真正的流行音乐之神。

那么,看完文章,你认为哪一场超级碗中场秀足以让你感到惊艳?然后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

麦当娜出生于美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一共有8个兄弟姐妹,而她是最大的那个,加上母亲的过世,她从小就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正是小时候的经历,让她提前的懂事,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生活。从小就表现出艺术方面的天赋,学会钢琴和跳舞,她的天赋让她在这些方面表现得非常优秀。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能一个人逃学去纽约闯荡,没有钱没有经济来源都不能阻止她前行的脚步。

这样一个大胆坚韧的麦当娜,终于在一点一点的努力下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她被唱片公司看重,给她机会,从此她开始了自己的歌手生涯。她的歌曲风大胆受人喜爱,先后获得了各种音乐奖项,她也成了观众最喜爱的女歌手。而她的实力不仅仅只在音乐方面,作为歌手的同时,她还是一名演员,作为演员的她凭着自己的演技,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的称号。麦当娜不仅仅只是歌手和演员,她还是导演,每个方面她都有自己的成就。

麦当娜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不论时尚界、音乐界还是影视界都万众瞩目,这样的她是该被称为天使,却不能阻挡有些人说她是恶魔。到现在已经60岁的麦当娜,经历过15段恋爱,轰轰烈烈,而她12岁的时候就不是处女了,还自爆情事,大胆的脱衣,不止一次的离婚,无所畏惧的抽烟。看起来似乎是劣迹斑,还被叛逆的孩子奉为典范。

而实际是她只是大胆自由的释放自己,在那个年代凭自己的力量掀起了女权主义,是多么的伟大,她不在乎别人的恶语相向,她就是最好的自己。即使已经60岁的麦当娜依旧大胆前卫,她的不羁是别人学不来的,现在的她依旧在潮流之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21904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