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性仁—让林徽因羡慕嫉妒恨的女人

沈性仁—让林徽因羡慕嫉妒恨的女人,第1张

文/ 猫里奥

01

沈性仁漂亮是公认的,对于沈性仁高雅的仪态与魅夺人心魄的容貌,有名的林徽因也是羡慕又钦佩。就连暗恋林徽因暗恋一辈子的金岳霖,初次见到沈性仁时,不写诗的他也题赠沈性仁的一首藏头诗: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老金以婆娑的竹影与兰花之香来形容沈性仁的美,真是令人神往。

文学家朱自清搭个船看见她,都写到“船中见一妇人。脸甚美,着肉丝袜,肉色莹然可见。腰肢亦细,有弱柳临风之态。”

但和林微因、陆小曼不同,沈性仁没有叫人难忘的爱情故事,早早的嫁个一位尊重她的丈夫,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她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解放了当时父权社会的女性思想,还通过自身的作品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白话文运动,后世的白话文深受她的影响。

02

1895年,沈性仁出生于浙江嘉兴的沈家,沈氏三姐妹中,性仁排行老二,最美,也最有才。

清末民初,兴起了一阵留学热潮,在父亲的支持下,沈性仁远赴日本求学。后来因为父亲沈秉钧病重归国,随后便进入北京女高师学习。在学校认识了在当时贵为北大教授的陶孟和,两个人兴致相投,一拍即合。两个人最终在1917年结婚,并生下大女儿陶维正,小名取小芳。

沈性仁嫁过去之后才发现,堂堂北大教授竟然连房也买不起,之后还当上了负债累累的“房奴”!

当时因为工作原因,陶孟和看上了位于北新桥小三条胡同的一处居所,但是由于房主只卖不租,沈性仁正怀着二女儿,陶孟和又需要供养天津的老母亲和一个未出嫁的妹妹,不得不举债买房。

陶孟和虽贵为北大教授,却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不懂得里子一些规则,加上当时北洋政府哭穷,屡屡欠薪,家中生活上颇为拮据,有时候连房租都会成为一个麻烦。往往是被房东催着好几日,出门都要躲着,只敢在天黑之后才敢回家。受过新型教育的沈性仁可过不惯这种藏头露尾的生活,她不甘愿做一辈子只懂柴米油盐,抠着微薄薪水算日子的妇女,她想有份工作,还清债务维持家用以及实现自我的价值。

陶孟和尊重沈性仁的决定,在他的影响下,沈性仁走上了文学之路,一是为了维持家计,准备译书售稿。二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03

1918年九月,沈性仁因为生下二女儿身体虚弱病倒住院。在病院里,闷极无聊,陶孟和又没有时间去陪伴他,就拿王尔德的《温夫人的扇子》给她解闷。沈性仁喜欢这出戏里的故事,尤其对故事里的女性问题着迷,她认为在现在的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认识就两种,一种贤妻良母的妇女,一种是放荡堕落的舞女,但是她看完这本书后她却认为,天真的女人不一定好,世故的女人也不一定坏。

同时,未经民故的女人习于顺境,反而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女人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她想利用这本书来消解两者对立的做法,建立新的女性思想观点,让人们正视女性问题,同时提出女性也应该拥有自由民主的婚姻爱情和自我选择的生活,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生活都不应该被人投以有色眼镜,人生来不会歧视,歧视只是社会不断变得迂腐的繁衍物。

翻译这本书的愿望在她内心越加强烈,出院后就没日没夜的把书翻译了出来,另起了具有东方风格的名字《遗扇记》。并在1919年“五四”时期,把翻译好的《遗扇记》发表于《新青年》,轰动一时,大家都对女性解放是归来还是出走做出了各自的讨论。各大报纸统统都在报道沈性仁是第一人提出解放女性思想的文人。

沈性仁认为女性解放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就应该继续做下去,她想让全国的女性都了解,爱情婚姻和生活可以是相对立和自由的,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时,沈性仁的思想也对当时封建的父权社会进行了博弈。

由于《遗扇记》猛烈抨击了父权社会的专制呼吁解放女性思想,这本书在上流社会的女性之间一时成为茶余饭后的读物。随后此剧被译为《少奶奶的扇子》或《温德梅尔夫人的扇子》,搬上舞台演出。这是外国话剧最早的白话语体翻译剧本之一在中国发表,也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源头。正是在这一探索性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运动。

就连当时被誉为“民主先生和自由男神”的胡适,也看中了沈性仁骨子里独有的女性思想光辉,甚至还硬着头皮写信给家乡的母亲,说自己特别爱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交谈。言下之意便是看中了沈性仁,实则话里尽是对包办婚姻的不满,认为自己是被众人敬仰的自由男神,嘴里谈的是恋爱自由,婚姻民主,竟然还会有包办婚姻这一事,认为这事丢了面子。

可胡适的母亲并不理会,也未回信。倘若当时沈性仁是未嫁之身,那胡适恐怕是要对沈性仁展开激烈的爱情攻略,可能随后便没有陆小曼的事情了。

04

1922年秋,徐志摩自海外归国,在北平发起了一个文学沙龙——新月社,徐志摩邀请了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其中有社会、政界名流,可谓一时俊彦,大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声势。虽然身份地位不同,话题也尽不一致,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新文化的运动和白话文的推崇。徐志摩还邀请了当时红极一时的沈性仁与陶孟和加入。

就连深深爱着林徽因但并不常作诗给她的金岳霖,与沈性仁相识后,也因对沈氏高雅的仪态,独具魅力的自由思想与沉鱼落雁的容貌一反常态地作起爱情诗来,他在题赠沈性仁的一首藏头诗中写道:

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

以婆娑竹影与幽静兰花来比喻“性仁”之风采丽姿,其倾慕艳羡之情溢于表里。作为女性的林徽因既羡且佩服。

对于沈性仁的才华,徐志摩也同样十分看重,按捺不住内心的徐志摩便写信给沈性仁,信中称呼沈性仁为陶太太,且不惜为赞美她而放低自己:“听见几个电话都没有打着,也不为别的,就贺你的小说写得好,至少比我的高明多了,这并不是恭维!我一连念了三四遍,有朋友进来我就念,谁都说写得活灵有味,要是这真是你的初试笔,你的小说家前途正远着呐!可话说回来,你非得给我副刊写一篇不可,限一星期出货。”信的最后一段,徐志摩还很顽皮地“威胁”沈性仁帮他写文章。像极了闺蜜间的悄悄话。

1925年,沈性仁去徐志摩家交稿,无意间发现了徐志摩翻译了一半的《玛丽玛丽》,看到后对其故事很喜欢,问了之后才发现徐志摩不想再翻译后半部分了,沈性仁便说由她翻译后半部分。

沈性仁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地位之间是否能产生爱情的一个问题解释,这本书讲述了出身于爱尔兰女佣家庭的小姑娘玛丽的初恋故事。玛丽朦胧地喜欢上一位威风的巡警,贫苦的家庭和卑下的地位让她百般矛盾,却抑制不住对爱情的憧憬。巡警大胆地求婚时,玛丽却胆怯地拒绝了。

作品译成后引起文化界广泛关注,虽然这是他们的无心插柳,但是也给现代文学史留下了一部精彩的作品。

沈性仁虽然不爱人多的地方,但她与浑然自在的人相处却一点不怕生。除了写稿子,其余时间尽在新月社里。金岳霖说,性仁和他一样不爱人多,但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探讨文学,整个人便神清气爽,就悔天黑得快,不能尽兴。金岳霖除了爱林徽因外,便是与沈性仁十分亲近,笔下新一代女性的模子便是沈性仁,说性仁独立,浑身散发着魅力,视她为自己的红颜知己。

1931年,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而去世。徐志摩遇难之后,几位太太聚在凌叔华家里,张奚若夫人流着泪说:“我们这群人里怎么能少了他呢!”陶孟和的夫人沈性仁悲伤地说:“这都是造化的安排!”

沈性仁实在不愿意相信徐志摩去世,她时常翻看徐志摩留下的文章,看到感触时想起徐志摩已经不在新月社,悲从中来,茶饭也不思,整个人消瘦了一圈。

05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火一触即发,日寇铁蹄践踏了大好河山,文化人们开始了他们的流亡之路。陶孟和也带着家人一路向西撤退。

一次乘船的时间长达几十个小时,只能站着,双脚如同灌铅一般,沉重不堪,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也没有一个能坐的地方,船上全是逃难的人,挤作一团,衣服上也尽是结了一层厚厚的油垢,气味极其难闻,好在是冬天,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季,恐怕是要了人命。

船上卫生条件极差,苍蝇蚊子扑面而来,丝毫不怕人,就直冲冲地撞你,偶尔想张口说话,也得防着苍蝇别飞进嘴里咕噜一声咽了下去。他们在桂林没有停留多长时间,又迁到昆明,不久又迁至四川南溪李庄。

虽然她是女性,但抗日爱国热情依旧高涨。一路上就参加了红十字会看护伤兵。长期颠沛流离又因吸入大量含硫量很高的煤炭烟雾,沈性仁也患了严重的肺结核,且日甚一日,几度卧床不起。陶孟和想方设法为其医治,但鉴于李庄缺医少药的现状,陶孟和本人甚至同济大学道业高深的医学教授都深感无能为力,只有看着俏丽文静的夫人一天天消瘦下去。

得知沈性仁病重,梁思成去信一封,提到林徽因给沈性仁的药并告诉陶孟和怎么吃药,“一茶匙,放入一深而高的大水罐内,罐内装满枉熟的水,用布蒙头,将蒸气深深吸入,能使喉部舒爽。”还画了一个图,告诉陶孟和水罐的形状。

在陶孟和悉心照料下,沈性仁的肺病暂时得到缓解。

06

1942年秋,因为要开发兰州,人员也需要一同撤退,在陶孟和看来,西北空气比李庄清爽得多,对患有肺病之人大有益处,加上兰州城的医疗条件更是李庄没法相比的,陶孟和便将沈性仁托付给钱昌照,乘坐他们的车,去兰州治病。

沈性仁来到兰州后,在其弟沈怡的安顿下,住进了当时条件比较好的小西湖中央西北医院, 呼吸着西北空气的沈性仁的肺病也好了一大半。

医院的小护士也是喜爱文学之人,看过沈性仁的几篇文章,特别喜欢沈兴仁提出解放女性的思想,总是在空闲之时替沈性仁去买一些新的杂志报纸给她消闷解乏。偶尔在病房还一人分饰两角,演《遗扇记》给沈性仁看,让沈性仁在治病的这段日子里总是乐趣不断。这让作为弟弟的沈怡喜上眉梢,认为这病是已经治好了。

沈性仁也写信给丈夫,说自己在兰州过得很好不用记挂,还问陶孟和何时来兰州一家团聚。

可好景不长,沈性仁因为一次小感冒,一连病了好几日,最后又牵连出肺病复发, 陶孟和却因为工作被牵制住,未能赶到沈性仁身边,沈性仁最终于1943年1月21日在兰州西北医院离世。

陶孟和哪里知道,这原本前几日还活蹦乱跳,谈起等病好了还要翻译更多解放女性思想的书,还要大力推动白话文和新文化的运动的沈性仁,就因一个小小的感冒被打败了。陶孟和始终不愿意相信这件事的事实。

远在昆明西南联大的金岳霖接到沈性仁去世的电报,形容自己当时就像坐很快的电梯下很高的楼一下子昏天黑地。因为,在八天前,沈性仁还亲笔给他写过一封信。金岳霖说沈性仁是“佛家的居心过儒家的生活……她是一个入山唯恐不深、离市唯恐不远,真正高雅、淡泊、风韵无边的人间女神。”

与沈性仁相濡以沫的陶孟和,没有像金岳霖那样专门写下怀念爱妻的文字,只是守在李庄,生活孤寂。

在夏季,他头戴大草帽,身着灰短裤,徒步往返于镇上与门官田。

闲时,陶孟和常坐在院内石凳上,看沈性仁写过的文章,看得激动时噙着声身体不禁颤抖,随后便可见书页上出现一颗又一颗的泪珠,浸湿了书上的文字,也把自己的思念湿润在沈性仁的世界里。

扭过头回望着空洞的书房,好像沈性仁坐在窗前提着笔含着笑深情注视着他。

——沈性仁去世前,共翻译作品17部,其中戏剧9部,小说3部,散文诗1部,非文学作品4部。对中国白话文运动和解放女性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交往两年,策划好了一切向女友求婚,本以为会听到“我愿意”的三个字,结果却变成了“对不起,我骗了你!其实我离过一次婚,还有一个八岁的儿子。”

在去#西藏# 之前,大木已经当了十年的背包客,走了大半个中国。可他迟迟没有踏上那让人魂牵梦绕的西藏,总觉得差了那么一个冲动的决定。

终于,多年的驴友突然给他发了一个微信,“我和几个驴友约好去西藏,你去不去?”

就这么一句话,燃起了大木心中的那团西藏之火。计划那么久都没动身,那不如别计划了,生活嘛,就是要处处惊喜或惊吓才真实。

他们一行六人,从不同城市不同时间出发,约好了在丹巴美人谷碰头。

那是三月中旬,丹巴美人谷最美的春天,花如雪的梨花,悠荡在春风里。高大挺拔的梨树散发出的迷醉香气和洁白柔情,荡漾在山坡与河谷间,散落在嘉绒藏族民居和藏寨碉楼附近,烂漫了整个春天。

很多人都说,丹巴自古出美人,在这里很容易邂逅转角的爱。

32岁的大木,就在这里认识了34岁的林林。他永远忘不了那个阳光灿烂的清早,长发披肩的林林趴在木栅栏上眺望着远方,手里端着一杯冒着丝丝热气的咖啡,那岁月美好的画面,一下子就触动到了大木的心弦。他对林林一见钟情!

她是一起去西藏的驴友之一,他们聊起才知,他俩都是广东人,也都在深圳上班。他乡遇故知,有共同话题和梦想的人,很快就熟络了。

六人的旅途很愉悦,尤其是大木和林林,他们回到深圳后还常相约吃饭看**。在认识的第三个月,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

大木是独生子,一直都被家人逼婚,当他第一次把林林带回清远老家时,家人欢喜不已。林林能言善道又勤快,左一口妈右一口爸,把二老喊得心花怒放,巴不得立马让他们结婚。

见完大木父母后,二人同居了。大木没有稳定工作,平时接设计珠宝的零散活,一动笔可能就是一天一夜。生活上的大木孤傲话少,但大男人主义很重。林林则快言快语,脾气比较急躁,常常把大木怼得哑口无言。大木不喜欢跟她争,每次都会选择离家冷静,他俩就这样相爱相杀,分分合合了两年。

就在林林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大木联系了我们四个玩得很好的朋友一起自驾去西藏,想在她生日那天,在美丽的纳木错湖旁,向林林求婚。

我们一行人揣着求婚的秘密,坐着大木的车如约出发了。我们的路线是广西-云南-四川-西藏,预计一个半月。

我们在云南停留了五天,去了大理和丽江,在香格里拉也停留了两天,再从香格里拉的214国道开到芒康县转入最美公路#318国道# 。

一切出行都在计划当中,也在林林生日当天,如期到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的纳木错。

在念青唐古拉雪山之下,在微波荡漾的碧蓝纳木错旁,在大自然壮美的画卷里,大林打开了后备箱。

我们前一晚熬夜布置的惊喜车厢出现在了林林面前,一串气球随即飘出,下面吊着戒指盒。大林取出戒指,单膝跪地“林林,还记得这个地方吗?你两年前在这里说,很希望有那么一个人能陪着你去穷游,你负责笑,他负责看;你负责上车,他负责拦车;一起搭帐篷一起窝沙发,一起登山一起徒步。那天起,我就在心里下了一个决心,我一定要做那个陪你浪迹天涯的人。你愿意给我这个机会,让我陪你到老吗?”

大木还没说完时,林林就已泪流满面。我认识大木五年,第一次见他对女孩如此专情。他以前单身时,总是一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拽样,自从跟林林在一起后,他变得温和了很多,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一起见证的变化。

我在替他们开心的同时,心里也有一点酸,那点酸出自于他们的求婚仪式感。

很多女人都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的求婚仪式,婚礼现场,我也想过。想有一场亲自策划过,参与过,想要的婚礼。然而,事与愿违!

我们几人在旁边起哄“嫁给他!”林林看了我们一眼,抿了抿唇,从口袋里拿出了手机翻找,再竖在了大林前面,说:“对不起大林,其实我离过一次婚,这是我八岁的儿子,我妈在老家带他。你介意吗?”

介意吗?大林想了两个月还没想通!

林林辞了工作回了肇庆,两人一直没联系。大林没跟家人说,也不需要听取任何人的意见。

他还在想,他介不介意林林的过往,他能不能接受这个多出来的儿子?他跟林林,还能不能一如既往?他都快35了,还能不能重新遇到一个让他曾那么动心的女人?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还在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925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