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爱情和悲情有哪些?

李清照的爱情和悲情有哪些?,第1张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能词且善诗文,世称“李氏三杰”(李白、李煜、李清照)之一。李清照十九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十分恩爱。他们婚姻美满,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据说赵明诚在与李清照订婚之前曾做一梦,梦中读了一本书,书中有三句记述他姻缘的话,这三句话是: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的父亲知道这三句话的意思,他说:“盲与司合,是个‘词’字;安上已脱是个‘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三句话合在一起便是说:我儿明诚是一位‘词女之夫’。”

赵明诚与李清照这一对夫妇各有所好,赵明诚醉心于搜集文物古董;李清照醉心于词的创作。但他们互相尊重,并立下生活守则:“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他们回乡居住时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缩简为“归来堂”三字,把它贴在卧房门额上,表示他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但是,他们两人的爱情亦非风平浪静。李清照父亲是反蔡京的,她的家公赵挺之是攀附蔡京的,所以这两家便有矛盾。后来赵挺之失势,蔡京落井下石,打击李清照的家公,这样赵、李两家都成了受害者。

此外,李清照写词声誉满天下,而赵明诚作为一个男子汉却不如自己的妻子,在精神上便觉得低了一等。赵明诚曾经不服气,将自己写的五十首词的词句与李清照词中的三个句子混合在一起,拿去给陆德夫品评,陆德夫读后说:“在这些词句中,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追问:“是哪三句?”陆德夫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的词作不如李清照是事实,他也不想去比较了,而把精力放在搜集文物古董上。由于丈夫长时间外出,做妻子的李清照就放心不下,夜夜思念,她的《醉花阴·重阳》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反映了主人公日夜思夫之苦。

赵明诚后来出任湖州知州,他一人去上任,因染上疟疾而亡。此时的李清照,心如枯井,万念俱灰。赵明诚留下的不是金钱,而是几房间的古董文物。

李清照年轻守寡,很快出现第二次婚姻。有个审司张汝舟向她求婚,李清照与他结婚不到一百天,便发现张汝舟是个无耻之徒。这个张汝舟不是爱李清照,而是爱赵明诚搜集的装满几个房间的古董文物,因为这些东西价值连城。李清照看穿张汝舟的贪婪面目后便离婚独居。此后,女词人过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悲苦生活。特别是金兵南侵后,李清照在逃难中更是不堪其苦,她在《武陵舂》词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比拟之笔,叫人读之而垂泪。

张汝舟

赵明诚不幸病逝,这无疑给李清照“又催下干行泪”(《孤雁儿》)。她只能夜夜悲吟《南歌子》了:“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经过一段“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的日子,李清照病例了,“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摊破浣溪沙》)。随着病势的日益加重,在“欲至膏盲,牛蚁不分,灰钉已具”(《投内翰綦公崇礼启》)的时候,一个内心险恶的小官吏张汝舟上门来花言巧语地向她求婚。一无所靠的李清照被迷惑了: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末肯枯”(《瑞鹧鸪·双银杏》)。她“信被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投内翰綦公祟礼启》),匆匆改嫁了。可谁又曾料想,新的生活不仅没有把她重新带上天堂,反而将她推下了地狱。原来,张汝舟迎娶李清照的真正目的是凯觎她手中的文物,骗婚得逞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极尽折磨之能事。李清照为了解除这一婚姻,不惜玉石俱焚,以绝决的态度亲至官府讼告张汝舟妄增举数人官。有司判张有罪,被沼除名,编管柳州。李张的百日婚姻至此结束。但依宋律,以妇告夫,“虽得实,徒二年”。李清照因而被判入狱,后得綦祟礼等人营救方才幸免。此事使得李清照凄凉的心境更为雪上加霜:她“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海雨”(《青玉案·送别》);她“断香残酒情怀恶” (《忆秦娥》);对什么都感到绝望:“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词泪先流”(《武陵春》);她的愁情与

日俱增,已经“只恐双溪肝猛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即便到了最为热闹的元宵佳节,面对“落日熔金,暮云合壁”的美景,她仍然要问“人在何处”(《永遇乐·元宵》)因为她忘不了那可爱的故乡,思乡之情时时萦绕在她的心头。曾在“中州盛日”的元宵佳节里,“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才

女,却“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永遇乐·元宵》),今昔的反差何其大也!透过李清照晚年的词作,我们仿佛看到了孤独而年迈体弱的女词人终日以泪洗面的身影,这与她早年词中的自画像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李清照算得上是亘古少有的女词人。在女性文豪中,她绝对是排位第一的。不过,李清照的婚姻却很不幸。她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她又结了一次婚。但是结婚不久她就离婚了。在宋代的时候,虽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女人必须为丈夫“守节”,不能再婚。不过,却是有相关的道德约束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写到当过四朝十帝宰相的冯道的时候,就讲过一个故事。

他为了表明冯道这个人不忠诚,说某地有个李姓女子,丈夫去世成寡妇后,有一次,她被一个男子摸了她一下手。结果这个李姓女子一刀把自己这只手给砍了。然后欧阳修说,冯道连这个李姓女子也不如。不管欧阳修讲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但至少说明一点,那个年代,已经认为女子改嫁,属于道德有亏。

既然这样做,是道德有亏,那么李清照为什么又要再结婚,而结婚以后,却又离婚。这不是把自己搞得非常难堪吗?我觉得李清照之所以会再婚,主要缘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李清照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大作家,她对世俗伦理有独特的见解。她对封建教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必须为丈夫守节”这样一些腐朽的东西,肯定是比较抵制的。

她当然不会遵守和在乎。二是张汝舟百般讨好李清照。因为张汝舟百般讨好,同时也是百般吹捧。李清照也是一个有虚荣心的人,自然就答应了张汝舟的求婚。三是李清照生活无助。当时正是金兵入侵,国破家难的时候,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衣食无着,不得不向命运低头。那么,李清照冒险再婚,为什么却又很快离婚呢?

一是有赵明诚这个前夫的对比,张汝舟被比下去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他们之所以深厚,既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都喜欢金石诗词。同时,他们又经历了宋徽宗早期朝廷残酷政治斗争的打击,以及后期“靖康之耻”后,国破家难的离乱。这种离乱,让他们的感情非常深。而她和张汝舟毕竟是半路夫妻,既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也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

因此,感情比较浅,容易分离。二是李清照有高标准的情感追求,张汝舟达不到。李清照是大作家,又是女性大作家,其内心情感世界是很丰富的,她也有非常高的情感追求。但张汝舟显然是一个世俗的人,是一个粗鄙的人。他对待李清照非常粗糙,显然是不满足李清照的情感追求的。三是张汝舟娶李清照是为了谋求钱财。李清照不但是个大作家,而且是一个“富婆”。

李清照给人印象中是个“富婆”,是因为她手上有非常多的名贵字画。她当年节衣缩食,和赵明诚收藏了不少。再加上他们俩本来就是名人,所以这事名声传得很响。但是却没想到,李清照因为在离乱中,收藏品掉了一大半,手中剩余的已经不多。同时,在那个混乱的岁月,就算名贵字画,也不怎么增值。因此,张汝舟很失望。再加上作为女作家的李清照情感追求很高,显然两人就怎么也说不到一块儿。

四是李清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清照由于和张汝舟的矛盾越来越多,最后张汝舟对李清照进行了家暴。李清照是一个刚烈的女子,从她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可以看出她的性格。这样的人,肯定是不会委曲求全地生活下去。五是张汝舟有贪腐行为。张汝舟不但家暴,而且有贪腐行为。这样的人,面貌极为丑陋。因此,李清照最后选择了告发他。尽管按照宋朝的法律,妻子告发丈夫,要判三年的刑,李清照依然在所不惜。(

参考资料:

《宋史》)

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的爱情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们感怀古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千万别忘记疼惜我们身边的亲密爱人,毕竟,做到“我爱你”并不容易。 从精神罗网中挣身而出的过程,很可能贯穿人的一生。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全然挣脱,其中包括一些极其杰出的人物。这实在是有关生命本质的一系列悲剧故事。 我深知只有具体地体验了这种故事才能真正领悟有关名誉的种种涵义,因此必须选一个这样的人来举例,选来选去选中了李清照——一个清纯绝俗到似乎不应该有名誉问题的人。女诗人风华绝代又与世无争,成天独个儿仁立于西风黄花之中,又不招谁惹谁,会遇到一些什么名誉问题呢?正是这种疑问,触及了人生与名誉之间的险恶玄秘。 李清照是在与赵明诚结婚之后,开始目睹长辈们遭受的名誉灾祸的。这种经历像是一种试炼,让她明白一个人在名誉问题上的乖谬无常。她的父亲李格非与当时朝廷全力排斥的所谓“元祐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徙。这种名誉上的打击,自上而下,铺天盖地,轰传一时,压力极大,但年轻的李清照还能承受,因为这里还有另一种名誉——类似于“持不同政见者”的名誉,然而不幸的是,处理这个案件的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这一下就把这对恩爱的年轻夫妻推入到十分尴尬的境地:只要一方的父亲能保持名誉,另一方的父亲就必然失去名誉;而这种你死我活的格局压在一个家族的头顶,实际上连一半名誉也无法保持,只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别人看笑话,两败俱伤。李清照身在其中立即体会到了这种尴尬,曾大胆写诗给公公赵挺之,要他以“人间父子情”为虑,顾及儿子、儿媳和亲家的脸面,不要做炙手可热、让人寒心的事。 一个新过门的儿媳妇能够以如此强硬的口气上书公公,可见做公公的赵挺之当时在亲友家族乃至民间社会中是不太名誉的,但实际上他很可能是一个犹豫徘徊的角色,因此最终也遭到打击,甚至在死后仅仅三天,家产被查封,亲属遭拷问,儿子赵明诚也被罢免官职。事虽如此,他原先缺失于民间士林的名誉并没有恢复,反而增加了一层阴影,人们只把他看成三翻四覆的小人。古往今来,很多勉强进人不同身份而又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官吏,大多会在自身名誉上遭此厄运而百口莫辩。这时,李清照跟随着落魄的丈夫赵明诚返回故里青州居住,对世间名誉的品尝已经是涩然不知何味了。 我想,被后世文人一再称道的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俩在青州十余年的购书、猜句、罚茶的风雅生活,正是在暂离升沉荣辱旋涡后的一湾宁静。他们此时此地所达到的境界,好像已经看破红尘,永远不为是非所动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名誉上的事情没有止境,你参破到什么程度,紧接着就有超过这一高度的骚扰让你神乱性迷,失去方寸。就像是催逼,又像是驱赶,非把你从安宁自足的景况中驱赶出来不可。 似乎是上天的故意,李清照后来遇到的名誉问题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关及个人,越来越无法躲避。例如那个无中生有的“玉壶事件”就很典型。事情的起因发生于赵明诚重病期间,曾有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石壶给这位病榻上的文物鉴赏家看过,没想到赵明诚死后即有谣传兴起,说他直到临死还将一把珍贵的玉壶托人献给金国。当时宋、金之间正在激烈交战,这种谣传关涉到中国文人最重视的气节问题,李清照再清高也按捺不住了。但她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洗刷,想来想去选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带上夫妻俩多年来艰辛收藏的全部古董器物,跟随被金兵追得走投无路的宋高宗赵构一起逃难,目的是希望有机会把这些古董全部献给朝廷。她的思路是,谣传不是说我的丈夫将一把玉壶献给了金国吗?现在金国愈加凶猛而宋廷愈加萎弱,我却愿意把全部古董献给宋廷,这是一切稍有势利之心的人做得出来的吗?已故的丈 夫与我完全同心,怎么可能叛宋悦金呢? 这实在是只有世界上最老实的文化人才想得出来的表白方式,她显然过高地估计了造谣者的逻辑感应能力,他们只顾捕风捉影罢了,哪里会留心前后的因果关系?她也过高地估计了周围民众的内心公正,他们大多乐于听点别人的麻烦事罢了,哪里会感同身受地为别人辩诬?她更是过高地估计了丧魂落魄中的朝廷,他们只顾达命罢了,哪里会注意在跟随者的队伍里有一个疲惫女子,居然想以家庭的全部遗藏来为丈夫洗刷名声? 宋高宗在东南沿海一带逃窜时一度曾慌张地在海上舟居,李清照也从海路追踪。这一荒诞的旅程最后在一位远房亲戚的疏通和劝说下终于结束,但在颠沛流离中,所携文物已损失绝大部分。 付出如此代价,名誉追回来没有?这真是天知道了。 至此李清照已经年近五十,孤孤单单一个人,我想她一定累极了。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她颓然回想,父亲的名誉、公公的名誉、丈夫的名誉,已经摧肝裂胆地折腾了大半辈子,究竟有多大实质性的意义呢?她深深喘一口气,开始渴望过几年实实在在的日子,她已受不住在寒秋的暮色里回忆那早已远逝的亲情抱肩而泣的凄楚,她想暂别往昔,她想寻找俚俗,于是,她在思虑再三之后接受了一个叫张汝舟的军队财务人员的热烈求婚,又有了一个家。 她当然知道,在儒家伦理的重压下,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的上层女子,与亡夫的感情弥深弥笃,而且又年近半百,居然公开再嫁,这会受到上上下下多少人的指责?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当时很有见识的文人学者在自己著作里对李清照再嫁的恶评:“传者无不笑之”、“晚节流荡无依”……对此,我们的女诗人似乎有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勇敢。 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倒也罢了,李清照面对鼎沸的舆论可以闭目塞听,关起门来与张汝舟过最平凡的日子。然而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张汝舟竟然是不良之徒。他以一个奸商的目光,看上了李清照在离乱中已经所剩无几的文物,所谓结婚只是诈骗的一个手段,等到文物到手,他立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百般虐待。可怜的李清照,只要还有一点可容忍的余地,是绝不会再破门而出公开家丑的,她知道一切刚刚嘲笑过她的正人君子们得知内情后会笑得更响,但她毕竟更知道生命的珍贵,知道良善高雅不应该在凶恶横蛮前自甘灭亡,因此不顾一切地在结婚三个月后向官府提出上诉,要求解除他们的婚姻关系。 李清照知道宋朝法律,妻子上告丈夫,即便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但她宁肯被官府关押,宁肯审案时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无赖张汝舟对质,丢尽脸面,也要离婚。 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李清照出庭时的神态,以及她与张汝舟的言词交锋内容,但是可以想象那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她必须诉苦,但只要诉苦就把自己放置到了博取人们同情的低下地位上,这是她最不肯做的,更何况即便诉苦成功,所有旁观者的心中都会泛起“自作自受”四个字,这些她全能料到。如此景况,加在一起,出庭场面一定不忍卒睹。让这一切都从历史上隐去吧,我们只知道,这次上诉的结果,张汝舟被问罪,李清照也被关押,但离婚是成功了。李清照没有被关押太久,由于一位朝中亲戚的营救,她在九天后出狱。出狱后立即给营救她的那位亲戚写信,除了感激,还是在担心自己的名誉:“清照敢不省过知惭,们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 女诗人就是在如此沉重的名誉负荷下,悄悄地进入了老年。由此我们可以更深人地懂得她写于晚年的代表作如《声声慢》了,那就不妨再读一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许多写李清照的影、视、剧作品要故意讳避她如此剧烈的心理挣扎,可能也是担心一涉及名誉就怎么也表述不清。名誉,实在是一种足以笼罩千年的阴云。 结果,千千万万不知李清照命运悲剧的读者,却在心中一直供奉着一个无限优雅的李清照。这是一种虚假吗?不是,这是一种比表层真实更深的真实。挣扎于身边名誉间的李清照虽然拥有几十年的真实反倒并不重要,而在烦闷时写下一些诗词的李清照却因创造了一种东方高雅女性的人格美而光耀千秋。为此,真希望饱学之士不要嘲笑后代读者对李清照命运悲剧的无知,这种无知正体现了一种历史的过滤和选择。那些连李清照本人也担心“难逃万世之讥”的恶名并未长久延续,真正延续万世的名誉,在当时却被大家忽视了,包括李清照自己。

自从赵明诚病故之后,李清照孤身一人陷于战乱之中,孤立无援,既要保全自身性命,又要保全珍贵的文物字画。无奈势单力薄,在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生活当中,珍贵的文物先后在洪州、剡州、越州三地大量丢失。 这几次文物字画的丢失,带给李清照的刺激非常大。这让她深深地意识到,在这个混乱的世道里,只要自己还是一个孤寡无依的弱女子,那些居心叵测的恶棍就会随时向自己伸出魔爪。在那些强盗、贪官眼中,自己简直就像是个破碎不堪,可以随意掠夺的珍宝馆。惟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有个比较坚实的靠山,才能彻底摆脱这接连不断的恶梦! 自从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就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辗转飘零、居无定所以及孤独悲苦之中。赵明诚去世后或曾留给她一笔遗产,而李清照以知府遗孀的身份,也不至于穷困潦倒到连基本的生活也无法维持。但是,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思想与精神世界都非常丰富、敏感的人来说,身心的疲惫,精神的劳顿,以及随时都可能袭来的冷嘲热讽、侮辱诬蔑,都让她更难以忍受。她的身边没有丈夫,没有子女,而年纪已近半百,心中的忧愁苦闷真是无处可以倾诉。 若按当时情况来说,李清照以老大的年纪经年住在弟弟李迒的家中,似乎也不是长久之策。也许,对她而言,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再组建家庭。回想过往,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同度过的家庭生活,高雅、温馨而浪漫,赵明诚虽则不免犯些小错误,但是他们并未因此而分手,他们之间还是那样相亲相近。现在,在这个人心惶惶的世道里,想找个能够匹配的生活伴侣谈何容易,不用说如赵明诚那样志同道合、才学相当的人,就连找个老实人、好人都难!况且又有谁愿意娶个像李清照这样已年近半百、两鬓苍苍、体弱多病的暮年之人? 所以,从李清照当时的情感需求与生活状况来说,的确是需要组建一个家庭。但是,她自己能够找到怎样的伴侣,而对方又如何能接受自己,这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个人走进了李清照的视线。 这个人就是时任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的张汝舟。张汝舟所担任的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检查核准军队粮草与俸禄,品级并不高,也就七八品,但责任重大,对任官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李清照是如何认识这个张汝舟的呢? 李清照有一封写给当朝翰林学士綦(qí)崇礼的答谢书信,即《投内翰綦公崇礼书》,其中详细叙述了自己与张汝舟结识、纠葛的整个过程,是我们了解李清照这一段经历的重要史料,我们就结合这封书信来看看李清照与张汝舟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在这封答谢书信中,李清照首先用凄楚的笔触自述了她那段时间境遇的悲凉与不幸,以及之所以答应张汝舟求婚的原因: 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俛难言,优柔莫决。呻吟未定,强以同归。 意思是说:我自己重病缠身,病情严重到连牛、蚁的叫声都无法分辨,家人已经开始为我预备后事,准备好了封棺用的铁钉与石灰。自从赵明诚去世后,照顾我的只有弟弟李迒和照管门户的老佣人了。就是在这样悲苦的景况下,我才会如此轻率地相信了张汝舟的如簧之言,被他所说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就因为我已经病得将死,而弟弟又老实可欺,所以匆匆忙忙听信了媒人的欺诈之语,在急迫之间,再三犹豫之中答应了这门婚事。 在这短短数行的内容中,李清照连用了几个典故来阐述她凄苦的遭遇。“牛蚁不分”是《世说新语》中的典故,“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晋人殷仲堪的父亲生了重病,听到床下的蚁动,以为是牛在打斗。这里形容李清照当时的病情极为严重。“官文书”暗指张汝舟与媒人共谋欺骗之事。官文书本指授官的文书。典故来自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唐朝诗人王适出仕前,想娶处士侯高的女儿,但侯高声言只肯将女儿嫁与为官之人,因此王适便与媒婆合谋,以一卷普通书籍诈充官文书瞒骗侯高以娶得其女。“玉镜架”用意与“官文书”相同。西晋温峤假托为姑姑之女择婿,并以玉镜台为聘礼,其实是温峤为自己订下婚约(事见《世说新语假谲》)。 由以上内容来看,最初是张汝舟主动接近李清照的,而李清照最终之所以答应嫁给张汝舟,归纳起来可能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经过两三年孤独的颠沛流离生活的折磨,李清照迫切需要有个家庭、有个丈夫来保护自己,不但是保护自己的身心,也要保护自己手中的文物。尤其是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她当然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考虑。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如果李清照身边有子女陪伴,也许她就根本不会想到在年届天命之年的时候再嫁,因为按照当时的生活逻辑,大多数遗孀都是在子女而不是兄弟姐妹的照顾下度过晚年岁月的。李清照选择再嫁,实是出于无奈。这是李清照接受张汝舟的核心因素。 第二,当时李清照刚刚从失魂落魄的逃亡生活中走出来,身体与精神频频遭到重大打击,特别是在精神上非常的孤独痛苦,而且一度重病卧倒在床,最需要他人的关心照顾,也最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呵护。张汝舟在最适当的时间走进李清照的生活。这是李清照接受张汝舟的关键因素。 第三,张汝舟此人官职不高,政绩也平平,但却极善于表现自己。他在李清照及其弟弟李迒的面前,不但巧舌如簧、花言巧语,而且对病中的李清照极尽体贴、关爱之能事,让这一对单纯、老实的姐弟误以为他是个可以信任之人。而且张汝舟派来的媒人手持求婚的文书,满口信誓旦旦,使李家姐弟相信他将给予李清照一个稳定而温暖的家庭,这是李清照接受张汝舟的重要因素。 然而正式结婚之后,李清照与张汝舟都发现事实并非如他们当初想像的那样。李清照离乡背井,在南渡兵荒马乱的逃难之中,经受了国破家亡、中年丧夫、孤独寡人、晚年无子等等折磨打击。仔细回想一下前半生,那是多么幸运自豪啊!而后半生却又是何等不幸困苦!赵明诚去世以后,她又忍受了多大的悲痛磨难和巨大的压力啊!然而,就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她再次经受了再婚和离异的风波考验。这场风波的来临,也是外在和无奈的客观原因条件下所造成的。事后她感觉追悔莫及,异常痛苦。按理说,一个男子在丧妻后可以再娶,一个女子丧夫后也完全可以再嫁。那么,李清照后半生的再婚和离异,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风波呢?历代对李清照的再婚和离异风波,有过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褒贬不一评论。那么,事实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与流亡政府回到了临安(杭州),李清照也从越州迁居到临安。她身体开始恢复好转,精神和心情也逐渐宽松开朗起来。然而就在她心情好转时刻,后半生却意外遇到一个陌生男人。这个男子闯入她的生活,才引发了李清照再婚风波的开端。这个男子叫张汝舟,当时担任右承奉郎职务。但是令李清照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张汝舟竟然是个市侩小人和骗子。他抓住李清照遭到磨难,孤独无靠的机会,趁机用花言巧语欺骗了她。张汝舟利用甜言蜜语骗取了李清照的信任,使她受骗上当。因此,李清照在绍兴二年改嫁给了张汝舟。从她改嫁这件事情的本身意义来说,李清照是完全正确的。正常追求,无可厚非,也是她向封建时代纲常礼教的大胆挑战。 当时李清照已经49岁,已经进入中年后期。从年龄和容貌来说,她不值得男人们过于羡慕青睐。惟独不同的是,张汝舟是为了贪图她的钱财,才跟李清照接近再婚的。因为外界都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古籍和金石录书画。这是一笔巨大财富,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因此,张汝舟这样的贪财小人,才对孤独寡居的李清照富有钱财产生了窥伺之心。他不但贪图李清照的钱财,也是想依赖她,赚取崇高的声望。 结婚之后,李清照和张汝舟双方都发现自己上当了。李清照发现张汝舟纯粹是一个市侩小人和骗子,一心想获取她的古籍和金石录书画。张汝舟丑恶嘴脸很快暴露出来,而李清照逐渐看透他的用意。因此,李清照决不会把自己剩余的这些文物古籍和金石录书画交给张汝舟保管处理。而张汝舟跟李清照结婚后发现,她的文物古籍和金石录书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何况李清照始终严密保护着这点“家底子”,就是不让张汝舟的图谋得逞。这时候,张汝舟感觉捞不到好处,丑恶嘴脸彻底暴露出来。因此他恼羞成怒,借题发挥。平时故意与李清照过不去,经常找茬辱骂李清照。每天动手动脚,打骂凌辱。目的是为解除心头之恨,同时想逼迫李清照屈从,把她的文物古籍和金石录书画交出来。然而李清照是个意志坚定、性格倔强的人,她决不屈服,誓死不从。后来张汝舟的阴谋彻底失败了,最终甚至产生了准备将李清照虐待致死的罪恶意图。 事情发展到这种恶劣地步,李清照彻底看破了张汝舟的丑恶嘴脸和罪恶用心。因此李清照决不会屈服忍让,坐以待毙。她要严阵以待,掌握张汝舟的把柄,适时给予反击!后来李清照终于发现张汝舟曾经跑官买官,利用行贿和欺骗手段获取官职。李清照掌握这一情况之后,对张汝舟毫不客气,马上向官府检举揭发了他的丑恶罪行。 当时根据宋代刑法规定:妻子揭发丈夫的罪过,也要负连带责任。就是说,就算是妻子告发丈夫的罪行是事实,证据确凿,妻子也要跟着服刑两年。那么,李清照要揭发张汝舟的罪行,自己不是也要被判两年徒刑吗?对于这一点,李清照心里是很清楚的。但是她决心已定,丝毫不怕,绝不悔改。心甘情愿入狱坐牢,也不愿跟张汝舟苟且凑合。哪怕自己被判处多年徒刑,也决不能让张汝舟这样的市侩小人和骗子逍遥法外!因此,李清照检举揭发了张汝舟的罪行之后,自己也跟着进了监狱。然而,李清照入狱不久,她的故旧亲友不会坐视不管,朝廷里的有势力的官员也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样,张汝舟将受到朝廷严厉的惩罚。而李清照在监狱只关了9天,就被官府衙门释放出来。 李清照再婚与离异,前后只有100天时间。对于她的再婚与离异,许多人出于感情,都不相信她会有这种事情。何况人们都喜欢她的诗词,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考虑,也难以接受李清照再婚与离异的事实。可是事实就是这样,我们不是更应该同情她吗?当然,各种不同的议论观点也值得一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李清照出身于有文化修养和教养的家庭。何况赵明诚家庭情况不平常,他个人官职位置也很高。因此,觉得李清照不可能有再婚之理。 二是李清照当时在绍兴二年时,年龄已大,她不可能再嫁。 三是赵明诚与李清照感情深厚,李清照念念不忘赵明诚,。因此她不会背叛赵明诚。 关于李清照再婚与离异的风波,我们也要理解她当时客观现实处境。首先,李清照当时生活的年代,是容许妇女再嫁的。但是再婚者往往遭到人们鄙视,被社会舆论围攻。那么,李清照晚年追求个人幸福,毅然嫁给张汝舟这件事情本身有什么不对?虽然她的再婚是失败的,离异是悲惨的。但是她敢于向封建势力斗争挑战,这种精神不是可佳吗?后来她又能够大胆揭发张汝舟的罪行,精神意志不是更加高尚,更值得赞赏吗? 封建时代是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把“夫死不嫁”当作妇女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寡妇守节,寡妇再婚就是失节。这种封建纲常理论,不是对妇女人身和精神的禁锢吗?所以我们应该理解支持李清照再婚,但是不希望她嫁给张汝舟这样的市侩小人和骗子!我们同样不容许污蔑贬低李清照,不许攻击历史上这个光彩照人的伟大女作家!

话说李清照:再嫁之谜

马瑞芳

满朝皆知,李清照是当朝宰相的儿媳,是着名金石家、江宁知州赵明诚的遗孀,她手里有比金子贵得多的金石书画。即使战乱丢失,仍是守死的骆驼,想占有这些稀世珍宝?将夫死无子、孤苦无依的才女娶进门是最好的办法。

赵明诚故世三年,移居杭州的李清照身边,摇摇摆摆、鬼鬼祟祟、踉踉跄跄出来个张汝舟,这个跟李清照做了100天夫妇的角色,被著名词女以“妄增举数入官”(“妄增举数”为科举名词,宋代规定举子考到一定次数、取得一定资格后可以授官,张汝舟虚报考试次数取得官职,是欺骗皇帝)罪告发,经皇帝判罪流放,二人离婚。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了李清照讼后夫的简单过程:“(绍兴二年九月戊子朔)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招除名,柳州编管。(十月己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后夫的名字、官职、罪名、结果,记载得清清楚楚。

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描绘误嫁张汝舟过程是:“既尔仓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黾勉难言,优柔莫决,呻吟未定,强似同归。”这段话的大意是:误嫁张汝舟是仓促中办的错事,她病中乏智(所谓“牛蚁不分”)时,张汝舟热诚地向她示爱,其弟是老实人,希望姐姐晚年有靠信了媒人的花言巧语,她自己病得要死,分辨不出求婚者并非可托终身的可靠人,姐弟首鼠两端时,迫不及待的张汝舟抢亲搬将她迎回家···

仔细琢磨字里行间,我们又有两点惊讶的发现:其一。李清照并不为再嫁本身抱愧,只承认再嫁匪人(“非玉镜架”即此意)。这说明当时并不视再嫁为大逆不道。其二,李清照解释再嫁缘由没说真话。何以见得?以李清照的才智,处理再嫁大事,怎么可能如此轻率和被动?以李清照的身份,区区张汝舟,除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山大王,否则怎敢把有如此家庭背景、且有“词女”赫赫声名的寡妇“强以同归”?只能这样解释: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是在借不得不进行的表述做尽可能的隐藏。也就是说,她必须写信感谢在她遇难时帮助她脱牢狱之灾,却完全是个人隐私,她不想也没有必要向亡夫的这位远亲和盘托出,于是来了个犹抱琵琶半遮面。

李清照再嫁一事较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是:

第一、寡妇在家在当时是常事,名臣范仲淹就是幼年丧父,母亲将其带到朱家养大,考上官后认祖归宗。大理学家朱熹写《荣国夫人管氏墓志铭》时, 明白第谢明其次女先嫁谁、再嫁谁。《癸辛杂识》 还记载魏了翁之女夫死再嫁、“人争欲娶之”的轶事,不得而知,但她再嫁肯定不会有多大阻力。

第二,夫死无子女的李清照极端孤独,盼望温情。她多情善感,富浪漫秉性,虽年近五十,因从未生育,并不自认为是“妈妈”中人。就在此时,风流倜傥、口才出众的张汝舟可能作为“酒朋诗缕”来到李清照身边,当面陈述火盆样的钦慕之情,即所谓“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再通过官媒表达明媒正娶的郑重,传达指天画地的婚誓,又做通李清照之弟的工作,李清照终于将鱼目当明珠,认爝火为朝日,欣然再嫁。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盼枯木逢春的李清照掉进了陷阱,后夫竟是贩马贩驴般市侩人物!她进张家后发现,张汝舟卑劣之极。他的官职是“妄增举数”偏来的。迎娶她也不是因爱“才”而是图“财”,是觊觎她的文物珍藏!

图穷匕首见,张汝舟迫使李清照交出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不给,就拳脚相加!怎么办?一般女人会这样做:嫁鸡随鸡,听命从命,投张汝舟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换得自身安全,忍辱负重,了此残生!

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她不按常规办事。她做了当朝女人决不敢做的事:告发后夫违法行为并请求离婚,恢复自由之身。

按照宋朝的法律,告发自己的亲人,即使罪名成立也要入狱两年。李清照告倒了自己的后夫张汝舟,自己也锒铛入狱,九天后,因翰林学士綦崇礼营救,再见天日···

一个弱女子,冒入狱危险告发丈夫,太不寻常!

上下千年,滚滚红尘,女子被夫家休弃者如过江之鲫,妻公然公堂告夫并赋“休夫曲”者,几乎绝无仅有!

这桩离婚案恰好显露了李清照的个性光辉,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立物表,敢在常人不敢下笔的地方痛下笔墨,为人也算封建时代凤毛麟角奇女子:果断坚强,拿得起,放得下,因想爱而结合,一旦认清骗子真实面目,决不姑息迁就、拖泥带水,立即分道扬镳、光明磊落地坚决离婚!

李清照不仅敢作敢为,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可以设想:在当时,妻子受丈夫虐待而告官求离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已虐待致死,娘家人告官,仍可能被加上“以尸讹诈”之罪,如果妻子告丈夫欺骗皇帝,那就成了任何贪官都不敢上下其手的案子。那就必须动真格的,查出实据还要报告皇帝。事实正是如此,张汝舟被妻告发“妄增举数入官”,确实经过皇帝亲自过问,下令将张汝舟流放柳州。

当年李清照因政治斗争导致新婚夫妇天各一方,没想到几十年后,政治斗争倒成了她摆脱婚姻枷锁的有力武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李清照再嫁,北宋时多人确切记载,明代文人开始“辩诬”,至今学术界仍争论不休。这是个从文学人物身上引发的耐人深思的非文学现象。

从历史记载推断:李清照讼后夫案轰动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热门话题。在她生前就有好几位文人以讥笑的语气说她讼后夫事,如:绍兴十九年(1149)李清照66岁时,王灼的《碧鸡漫志》说:“易安居士……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依。”王灼在同一本书内还认为,李清照的词作也违犯闺秀文学规则,肆意落笔,无所顾忌,甚至将“*词”写到作品中;绍兴二十一年(1151)李清照68岁时,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说:“格非之女……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这是李清照在世时的记载,按常识,年龄偏大的官宦女子再嫁,人们会嘲笑她“晚节”不好。但如果她不曾再嫁,恐怕没人敢在本人活着时造“更适”这类有关婚姻大事的谣言。这几个人所嘲笑的,是李清照不仅再嫁,而且选了个不合适的对象,又纷纷扬扬地打离婚官司,闹出不小的丑闻。这样的嘲笑和讽刺,正说明再嫁是事实。

另一说明李清照再嫁的有力证据是:右仆射(右丞相)洪适也说:“赵君无嗣,李又更嫁”(见《〈金石录〉跋》)。洪适说《金石录》是赵明诚身后经李清照整理呈进皇帝。然后顺便说起李清照再嫁。以洪适的身份和写文章的目的,更不可能是造谣。

几百年后明代文人却出来为李清照“辩诬”再嫁即失节,而李清照不该失节。是“辩诬”主要立论。这些文人没发现任何新史料,只说原有再嫁史料“不可靠”,有的则以感情代替史实,直言不讳“余素恶易安再适张汝舟之说”。李清照曾否再嫁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

如果做个假设:李清照是男的,还会不会有这些争论?我相信一切争论都会烟消云散,没准儿这“再婚”会成为佳话。因为李清照是女人,而社会对男人和女人向来有两把截然不同的尺子。男子死了妻子,谓之“断弦”,理当再娶,且褒之曰“断弦再续”;女人死了丈夫,谓之“塌天”,理当心随丈夫死去,再嫁则贬之曰“失节不忠”。男子有明文规定“七出”的休妻权利,还能随意行事,可以把妻子当成随便丢弃的衣服,也可以纳妾收婢多置办几套“衣服”,不必顾忌结发妻这件旧“衣服”的感受;女子却必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才子娶小老婆、玩妓女是风流韵事,才女再嫁或“人约黄昏后”就是*奔不才……按照这样的传统观念,李清照堂堂名门闺秀、宰相儿媳、郡守妻子、“老命妇也”,居然再嫁,成何体统?李清照是杰出的、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人思维的文学女人,难道不该给她立个贞节牌坊供女人仿效?维护杰出文学女人的“贞节”,无异于维护中国名教,维护传统的“脸面”。即使宋代人对李清照再嫁有明确记载,明代卫道者们也认为有必要采取鸵鸟政策,来一番强词夺理的“辩诬”。

希腊神话中有个魔鬼,总是将人捉到自己的床上,按固定尺寸,长了截短,短了拉长。中世纪的李清照,为寻求爱情幸福勇敢迈出“再嫁”一步,又更加勇敢地迈上“讼后夫”的公堂,这是多富有个性和反抗性的惊世骇俗之举?几百年后明代文人却借“辩诬”,将她捉上“再嫁即失节”这一魔鬼的床。

与李清照、秦桧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生于1083年,时为北宋宋神宗元丰六年。綦崇礼出身书香门第,父祖辈虽然没有做过大官,但都是明经、进士出身。綦崇礼幼时就聪颖异常,写得一手好文章。传说他10岁时就能为乡邑邻人撰写一般人不敢下笔的墓志铭,就连他的父亲看到他写的文章也非常吃惊,认为綦崇礼将来会有大的作为和出息,私下感叹说:“我家祖辈积德行善的回报,可能就应在这个孩子身上了。”

16岁时,綦崇礼离开家乡到当时宋朝的京都开封———时称汴京,进入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学习。他虽然才华出众,但科考时却屡试不中,在考场上困顿多年,直到1118年,他35岁时,才考中进士,取得了做官的资格。綦崇礼考中进士后,先被朝廷授于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县主薄的官职,不久又将他调回京都,先后授予他太学学正、太学博士、宣教郎、秘书省正字、工部员外郎等官职。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攻陷北宋的京都开封,发生“靖康之变”,徽宗、钦宗两帝被金兵掳往金国北地,北宋灭亡。开封被攻陷时,綦崇礼跟随抗金队伍逃离汴京。

1127年5月宋高宗即位,綦崇礼得知后投奔而来,被朝廷授予起居郎兼给事中的官职,成为为皇帝起草诏书的近臣。1129年,南宋朝廷在金兵的攻掠下被迫渡江南迁,几近覆亡,最终驻跸江南,定都临安(今杭州市)。当时金兵攻势正盛,战局吃紧,为征调各支抗金队伍抗击金兵南侵,皇帝需要颁发很多诏书圣旨,而这些圣旨诏书,大多出自綦崇礼之手。不久,就被宋高宗擢升为专替皇帝起草圣旨诏书的主管大臣———中书舍人,成为皇帝身边的三品大臣。

由于綦崇礼才华出众,替宋高宗起草的圣旨诏书不但深符帝意,而且出语不凡,义正严辞,大大激发了全国军民的抗金斗志,受到朝野内外的一致推崇。1130年,綦崇礼官至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不久,又以徽猷阁直学士的身份兼任漳州(今福建省漳浦县)知府。因为按宋朝的规定,地方行政长官必须由朝廷官员兼任。当时的漳州,民风强悍,加之连年战乱,匪盗蜂起,民心不稳,波及邻县,号称难治。綦崇礼到任后,剿匪安民,修兵备战,赈灾扶弱,发展生产,很快就把漳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盗匪匿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不久,又调任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知府。

1132年2月,綦崇礼被朝廷调回京都担任礼部侍郎,七月,又改任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由于朝廷南渡时,各官署文书簿册几乎全部毁于战火,朝廷籍以运行的各项典章条律制度亟须建立和恢复,綦崇礼主持了这一重大工作,用不长的时间就为朝廷各部和有关官衙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綦崇礼在为朝廷完成各项典章条律的重建任务后,又被调任兵部侍郎。在任职兵部侍郎期间,他多次上书高宗,陈述对抗金形势的分析和提出抗击金兵南侵的御敌方略,受到宋高宗的重视和认可。

1134年9月,由高宗皇帝亲笔御批綦崇礼任翰林学士。宋南渡以来,皇帝近侍大臣由皇帝亲笔御批任命,綦崇礼是第一人,此后形成惯例,由此可见宋高宗对綦崇礼的倚重。

此后不久,綦崇礼又进官侍读,并兼史馆修撰,期间,他主持编纂了神宗、哲宗两帝实录。随后,他又出任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知府。在兼任绍兴知府期间,他预见到浙东绍兴一带地处京都后方,扼江临海,一旦战事发生,必将成为朝廷的后方基地,因此必须加强战备,他的这一远见卓识的见解得到宋高宗的支持和赞同。随后,他立即着手组织人力修缮城郭,磨砺兵甲,备运钱帛,以备战时之用。同时,还安排舟舰,扼守海道,以防金兵从海上偷袭。果然,1134年冬和1137年冬,金兵两次大举南侵,宋高宗都被迫撤离到绍兴一带。由于这一带在綦崇礼督促下提前做好了战备,金兵无法侵入,不但使朝廷安然无恙,而且使这一带人民免受了战火之患。

从1134年任翰林学士后,五年间,綦崇礼为皇上起草了数百篇圣旨诏书,史载他代皇上撰写的诏书,“气格浑然天成,一旦当书命之任,明白洞达,虽武夫远人,晓然知上意所在。”起草诏书时“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

1137年,宋高宗重新起用对金主张投降议和的秦桧为朝廷大臣,第二年又擢升他为宰相,专主对金议和。朝廷中的抗金将领和大臣受到秦桧倾轧排挤,綦崇礼见国事不可收拾,于1139年2月向宋高宗提出辞呈。

辞官后綦崇礼迁到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居住。綦崇礼退居台州后,把他一生写就的诗文奏章编著成60卷的《北海集》。今人惋惜的是,《北海集》一书早已失传,仅在《宋史》中存目。后人所见到的綦崇礼的诗文大多是明朝时编入《永乐大典》而保存下来的。

1142年,綦崇礼病卒于台州,终年59岁。卒后,朝廷赠官左朝议大夫。

綦崇礼为宋时一代名士,《宋史》有传,传中评述他“为人不高傲,能容众,廉俭寡欲,端方亮直,不惮强御。”还说他“除专心辞事外,还洞晓音律,常在气振之时,慷慨长歌,议论风生,不愧为一时之英。”

綦崇礼、李清照及秦桧

说到綦崇礼,就不能不提到李清照和秦桧。綦崇礼之所以常常被后人提及并受到关注,除了他是宋代翰林学士的自身因素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与他曾同大名鼎鼎的女词人李清照和大奸臣秦桧之间出现过一些恩怨纠葛,因而名噪一时并流传后世不无关系。

李清照,1084年出生在济南历城的一个仕宦家庭里。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文坛的名士之一,以文章受知于苏东坡,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有《洛阳名园记》一书传世。她的母亲是宰相的长女,出身豪门,也是一位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由于受家庭熏陶,李清照少年即有诗名,才华过人,是名动文坛的才女。

李清照18岁时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人,与綦崇礼有亲戚关系,是綦崇礼的表兄,这样,尽管綦崇礼比李清照大一岁,但按亲戚关系要称李清照为表嫂。赵明诚也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赵挺之,进士出身,在朝廷身居要职,曾两度出任丞相。赵明诚是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少时即有文名,特别喜欢收藏前代图书、字画、碑文刻石、青铜铭器,是名重当世的金石学家。赵明诚结束太学学业后,被朝廷授予鸿胪少卿的官职。1107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病卒,赵挺之因生前曾与权奸蔡京争权,死后受到蔡京的诬陷,亲属也受到株连,赵明诚的官职被夺。赵明诚被夺官后,于1108年携李清照回到青州的故居屏居,开始了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美满生活,并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这期间,李清照一面帮助赵明诚搜集上起三代下及隋唐的金石、碑刻,字画,并加以整理、校勘和品题,编成金石学名著《金石录》;一面醉心于诗词的创作,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作,成为她一生中诗词创作的旺盛成熟期。

1121年,朝廷重新起用赵明诚,授予他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知府的官职,不久,又调任缁洲(今山东省淄博市)知府。1126年,李清照的命运发生逆转,这一年,金兵冲陷宋都汴京(今开封),大宋国境狼烟四起。在这国难当头之际,赵明诚的母亲又在建康(今南京市)病逝。赵明诚只好先赴建康奔母丧,留下李清照将十几年来收藏的金石书画装载十五车,随后避乱南下。由于时间仓促和不便搬动,临行时留下的书籍文物还装满10余间屋子,李清照刚刚离开,青州就发生兵变,李清照故居的房屋连同书籍文物被乱兵一把火烧毁,夫妇二人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令李清照痛心不已。1127年,赵明诚被授官江宁(今南京市)知府,1129年,又改授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知府,谁知,尚未到任就突患重病,不治身亡。李清照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悲痛欲绝,大病一场。她一生未曾生育过儿女,从此便孤身一人,流落江南,过着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凄凉生活,直到1155年病逝身亡。

秦桧,1090年出生,江宁(今南京市)人。据史料记载,秦桧与李清照有亲戚关系,秦桧的妻子王氏是李清照舅父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清照和王氏是表姊妹,但李清照鄙视秦桧与王氏的为人,虽然是亲戚,却从不来往。

据《宋史》及有关史料记载,秦桧1115年考取了进士。秦桧虽然未中过状元,但他博学多才,特别在书法方面造诣很深,他总结前人之长,创立了一种新字体,这种字体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广泛使用的“宋体”。按一般习惯,这种字体应该按创始人的姓氏称之为“秦体字”,但由于人们厌恶他的人品德行,将他创立的“秦体字”改称为“宋体字”。秦桧考中进士后,先是授官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随后又把他调回朝廷任职。1126年“靖康之变”时,他和妻子王氏被金兵捉俘,随后同徽、钦二帝一同被掳往金都。在被俘期间,他投靠了金主,成为金国重臣和军事将领挞懒的亲信。

1130年,挞懒在率兵南侵时将秦桧夫妇放归。秦桧回到南宋朝廷后,欺骗朝廷说他是杀死了监视他夫妻二人的金兵夺船逃回来的,骗取了宋高宗的信任。1131年2月,宋高宗授予秦桧参知政事的要职,与綦崇礼同朝为官。秦桧甫上任就极力鼓吹对金议和投降的主张,并且吹嘘说:“假如让我当宰相,不用几天,我就能做出轰动天下的大事来。”同年8月,秦桧被宋高宗授予宰相之职。秦桧当权后,提出了投降卖国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就是说黄河、中原的土地、人民归金国,淮河以南的土地、人民归南宋。秦桧的这一投降主张,受到朝廷内外特别是抗金将领的强烈反对,宋高宗慑于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要求抗金收复失地的呼声和大势,加之帝位未稳,因此不但不敢冒然采纳秦桧的投降主张,并且在朝野内外一致呼吁下,授意綦崇礼起草了通告天下罢免秦桧的宰相之职的诏书,这就埋下了綦崇礼与秦桧交恶积怨的伏笔和根苗。1137年,在各路抗金队伍的抗击下,金兵的南侵势头受到遏制,抗金局势开始向有利于宋军方面转变,同时,南宋朝廷在江南立足已稳,在此局势下,宋高宗为保住他的皇位,开始实行偏安江南、与金议和的投降主张,为推行这一投降主张,2月,他又重新起用秦桧,授予他主管军事的枢密使之职,1138年正月,又提任他担任主持朝政的宰相。秦桧身居要职后,极力迎合高宗的心思,处心积虑地打击、排挤、诬陷抗金将领和朝臣。綦崇礼见宋高宗苟安昏庸,奸相专权,不愿同流合污,向宋高宗提出辞呈,与1139年2月离开朝廷,退居台州。

秦桧再次出任宰相后,迎合宋高宗的议和投降主张,深得高宗宠用,屡屡加官进爵。秦桧当政期间,一味投降卖国,独揽朝政,排除异己,残害忠良,直到他1155年病死。

恩仇纠葛

救助李清照

1129年6月,赵明诚在建康病逝后,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李清照只好投奔他的弟弟。此时金兵大举南侵,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小朝廷在金兵的追击下步步南退,李清照跟随逃亡的难民沿着朝廷的退却路线,经越州、台州,到剡州、温州,再往衢州,最后到达杭州,一路颠沛流离,转徙奔波,既要逃命,又要照看几经劫难保存下来的一些图书文物。几年的逃难生活,使李清照身心交瘁,重病缠身。就在李清照彷徨无助、几欲不支之时,有一个人闯入了李清照的生活,这个人叫张汝舟。关于张汝舟这个人,史料记载不多,对于他的籍贯和与李清照认识的经过也语焉不详,只记载他当时在朝中监诸军审计司任职,风流倜傥,能说会道。张汝舟结识李清照后经常去看望她,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这使孤苦无依,病困交加的李清照倍感温暖,很快便答应了张汝舟的求婚请求,时在1132年,李清照已49岁。

张汝舟当初之所以要迎娶已是年过半百、人老珠黄的李清照为妻,一是贪慕李清照当时天下第一才女的名色,二是图谋她收藏的那些价值连城的书图文物。李清照感到受骗上当后,毅然决然同张汝舟离婚。此时的李清照虽然病困交加,老年体弱,但她却从来就不是一个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弱女子,而是一个有胆有识、敢爱敢恨的女中伟丈夫。

在当时男尊女卑,女子主动提出与丈夫离婚谈何容易。她利用掌握的张汝舟弄虚作假欺骗朝廷谋取官职的罪状,避轻就重,以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为由,告了他一个欺君之罪,并要求离婚。

按照当时宋代的刑律,如果丈夫有罪被流放到偏远的外地,那么妻子就可以合法地和他离婚,并且能够保住自己的财产。李清照出身于诗礼簪缨的官宦世家,谙熟律令,深知历来朝廷对科场舞弊案件非常重视,一旦有人入官举报,皇帝都要亲自过问。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罪名查实成立后,由皇帝下旨褫夺官职,流放到广西柳州。

宋代有一条恶劣的律条:妻子入官讼告丈夫,即便是事实确凿,罪名成立,在丈夫受到刑罚的同时,妻子也必须坐两年牢。为了尽快结束这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与这个无耻小人一刀两断,李清照义无反顾。

就在李清照身陷囹圄之际,綦崇礼向李清照伸出了救助之手。当时,綦崇礼正被宋高宗信任和倚重,綦崇礼将李清照几年来颠沛流离、一直追随皇上銮驾及被张汝舟骗婚的经过如实奏报给宋高宗,请求皇上网开一面。宋高宗答应了綦崇礼的请求,李清照在牢房中只关了九天就被释放回家了。

李清照出狱后,给綦崇礼写了一封书信表示感谢,这就是著名的《投翰林学士崇礼启》,在这封信中,李清照不仅对綦崇礼搭救她出狱表示衷心感谢,还详细阐述了自己被骗婚的经过,表达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决不忍辱偷生的由衷之情。

与秦桧结怨

1131年2月,宋高宗先是授予秦桧参知政事之职,8月,又拜为宰相。秦桧出任宰相后,提出和推行了一系列投降议和的卖国主张,受到朝野内外特别是力主抗金朝臣们的强烈反对。宋高宗迫于当时朝野内外一致要求抗金的压力,不得不忍痛罢免了秦桧的宰相之职,并要綦崇礼起草诏书通告天下。作为近侍大臣的綦崇礼自然深知皇帝的心思和秦桧的为人,为防后患,他请求皇上先写下罢免秦桧的旨意,自己再据圣意起草诏书,宋高宗取过纸笔写下了几条罢免秦桧的旨意交给綦崇礼,綦崇礼根据皇上的旨意草拟了罢免秦桧相位的诏书,并将皇上的“御笔”收藏起来。秦桧知道这件事后恨透了綦崇礼。

一时失势的秦桧将仇恨埋在心底隐忍不发,但他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变化,伺机东山再起。1138年3月秦桧被再度起用,专权对金议和。綦崇礼知抗金大业无望,国是不可为,为躲避奸佞陷害之灾,于1139年2月向皇上递上辞呈,退居台州。

不出綦崇礼所料,秦桧重登相位后,立即对朝中主张抗金的大臣特别是抗金的军事将领痛下杀手。1141年4月,他密奏高宗,急令在前线指挥抗金的岳飞、张俊、韩世忠等一班军事将领班师回朝,用明升暗降的手法,解除了他们的兵权,紧接着又组织狱词,罗织罪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及张宪等抗金将领处死,为推行他的投降和卖国主张扫除了障碍。秦桧在杀害、肃整完朝廷中坚持抗金的军事将领后,随即把矛头转向反对过他或与他不利的朝臣。在除掉他必欲处之的岳飞等一班抗金军事将领后,他把报复的第一个目标就指向了曾替皇帝起草罢免他相位诏书的綦崇礼。

1142年3月,在他刚刚杀害岳飞父子一月后,他就派心腹到台州找綦崇礼索要那份宋高宗交给綦崇礼罢免他相位的“御笔”,恰好綦崇礼病逝,家人居丧,求索不得。綦崇礼家人知秦桧不会放过,小心处世。

秦桧深知,皇帝亲笔所写交给綦崇礼让给他据以起草罢免他相位的那份旨意,是他卖国投降的铁证,这份“罪证”成了他的一大心病,在他专权朝政,权势熏天的十多年里,他挖空心思地想找到并毁灭这份罪证。1155年,在他身染重病、行将就木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一些端倪,有人告密这份“御笔”藏在綦崇礼的女婿谢家。得知这一消息,他一面给宋高宗写了奏本,要求宋高宗将綦崇礼所收藏的御笔缴回,奏本还未送出,他又改变了主意,干脆假传圣旨,派人到台州谢家搜查“御笔”;一面选派他的心腹出任台州知府,将谢家人抓捕起来,追查“御笔”的下落。但抓捕关押谢家人的秦桧爪牙还未来得及将谢家人押送官衙,就传来秦桧病死的消息。主子一死,爪牙心慌,不但去谢家搜索“御笔”的爪牙作鸟兽散,就连抓捕谢家人的秦桧心腹之徒也见风使舵,十分恭敬的将谢家人送回家,这样,秦桧卖国投降的罪证才得以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793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