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的故事原型是谁?

“唐僧取经”的故事原型是谁?,第1张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在佛教史上,唐僧确有其人,那就是唐朝名僧玄奘。玄奘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剃度出家,前后遍访佛教名师,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年)未获唐太宗批准就“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并结为兄弟。后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50部经书的十名高僧之一)。

后来,玄奘与戒日王会晤,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有18个国王、3000个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与诘难,一时名震五印,被尊为“大乘天”、“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玄奘归国。

当然了,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神仙妖魔鬼怪什么的,更没有压在五指山下的猴子。只有唐僧一人的背影和跟随唐僧一起随行的人。在真实的历史中,有一位信徒跟随着唐僧前行取经,在西天路上一直保护唐僧。这个信徒叫做石磐陀,他呢是唐僧在西域收的徒弟。

唐僧在取经路上遇到贼的时候,是石磐陀借着凶狠的形象和健壮的体格保护了唐僧。据记载,石磐陀是满头金发,而且在太阳底下还泛出红光的。在现实社会看来,石磐陀很有可能是西方国家的人,在当时的唐僧看来,这石磐陀的外形是够奇怪的。

神奇的是,石磐陀曾经也和孙悟空一样和唐僧发生过争执,因为他想放弃,唐僧呢肯定是要劝石磐陀坚持下去的,两人因为这件事起的争执。后来,石磐陀萌生杀意,想要害唐僧,不过他并没有这样做。石磐陀的这种外表和行为,肯定和孙悟空的冥顽不化的形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呢,在唐僧之后,也有一位僧人去西天取经,而且这位僧人就叫“悟空”。

悟空有一个俗家的名字,叫做车奉朝,他是唐代著名的得道高僧,法号为法界。车奉朝呢在公元七五一年前往西天取经,在七九零年取经回来,用的时间比唐僧长。他也是取得了真经,后来名震长安城。作者在设计人物的时候,把石磐陀的样貌和悟空的名字结合到一起了,后来就有了电视剧中熟悉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

立志成为名僧

唐僧俗姓陈,名讳,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生于洛州缑氏镇一个官宦之家。曾祖是后魏的上党太守,祖父是北齐的国子监博士。父亲陈慧,当过江陵县令,隋炀帝大业末年辞官回家。陈慧生有四子,玄奘最小。因为玄奘生活拖累,玄奘的二哥陈素,即后来的长捷法师,小小年纪便被送进寺院,一边识字,一边习经,后来他又到了东都净土寺,成为知名僧人。这时,玄奘家中已经变得十分贫困,二哥便把这个小弟弟带在身边,教他读书认字,传授佛学义理,并有意识地让他学习辩论技巧。玄奘11岁即能诵读《维摩诘经》、《法华经》等,早早显露了佛慧之才。13岁时出家为僧,法号玄奘,少年时代的玄奘潜心于对佛经的研究,足迹遍布四川、河南、河北、湖北等地的著名寺院,拜访求教了许多佛学大师,被人们誉为佛门“千里马”。由于他虚心求教,博采众长,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并且精通佛家经典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因此彼人们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立志做个像哥哥那样的名僧,对于佛理的钻研几乎到了入迷的程度。然而适逢战乱迭起,饥荒不断,佛寺的粮食无以为继,常常饿着肚子学习。玄奘在钻研佛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经文晦涩难懂,词不达意;有些残缺不全,互为乖异;有些取舍不当,精芜杂存;有些前后相悖,存在矛盾。其实这些问题并不奇怪,因为在隋唐以前,译经者良莠不齐,有的胡人不擅长汉语,汉人则不擅长梵文。而且师承派别各不相同,经典传本也有差别,加上众多佛卷多为手抄,因此难免出现混乱局面。玄奘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探本溯源,求得真经。因此他下定决心,西行天竺,寻师访学,把佛经之真谛带回中华大地。

偷偷出境

《西游记》中有唐太宗李世民梦游地府,如患大病,茫然不知所措。适逢玄奘在长安设法会讲经,李世民前去听讲,不禁大受感动。于是命人写了取经文牒,御赐宝马一匹,并与玄奘结为兄弟,率领文武百官把这位御弟送到长安城外,玄奘作为名正言顺的唐僧,从此踏上了西天取经的漫漫之路。

从小说的情节描写中,我们都会以为玄奘是作为唐朝的取经大使而前往西天的,事实上玄奘根本没有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玄奘二十多岁时曾经上旨,请求去天竺求法,但是被严词拒绝。因为唐初西域各国连年混战,边境不宁,从国家安全考虑,朝廷暂时禁止私人出入西域各国。玄奘只好留在京城,到天竺人居住的地方熟悉梵文梵语,为日后取经暗暗做着准备。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玄奘决定违禁出国。他晓行夜宿,到达了金城(今兰州市)。在这里设坛讲经,顺便筹集一些路费。当时的玄奘已经很有名气,许多西域商人都来聆听,当得知玄奘有去天竺取经的意图后,纷纷慷慨解囊,还有的帮忙讲明路线,介绍注意事项和联络方法等。不久,玄奘就来到了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他在寺院里看到了朝廷要捉拿他的公文,因此不敢白天上路,只好星夜兼程。过了玉门关,玄奘被戍边兵士发现,差点被士兵用箭射死。校尉王祥命人拦住玄奘,劝告他西天路途实在太遥远了,孤身行走十分危险,能够抵达天竺国的希望几乎没有,希望他回心转意立即东返。玄奘谢绝了王祥的好意,认为一个佛家弟子不能面对困难就畏惧退缩,表示性命不要,也要发誓前往西方。王祥见说不动玄奘,只好以逮捕治罪相威胁。谁知玄奘毫不畏惧,坚定地表明自己的决心。王祥见他连死也不害怕,不忍心再为难这位法师,便为他置备了路上用品,又派了几个心腹,向西送了一程。

烂陀寺历经千辛万苦

玄奘来到敦煌,稍事停留,便大胆闯进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带。一次他失手打翻了水袋,将水全洒在地上。没有了水,在沙漠上是无法继续前进的。玄奘坚持前进,发誓不取回真经不罢休。终于在第五天夜里找到了水源,方才死里逃生。经过天山要塞,由于路险难行,耽误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来到高昌国。在这里,玄奘为国王讲经说法,使之深深服膺,二人还结拜为兄弟。高昌国王本来想要留玄奘住在本国,并答应让全国百姓都做其弟子,被玄奘婉言谢绝。国王看不可强留,于是敕令殿中郎携带绫帛500匹,书信24封,给随骑60,将玄奘安全护送到突厥叶护的牙所。当时大雪山以北六十多个国家都是突厥叶护的部属,高昌国王以玄奘兄长的身份,为玄奘西行打开了通路。

《西游记》作者正是把高昌国王盛待玄奘的事情嫁接到唐太宗身上,其实大唐的皇帝并不支持玄奘西行取经。

后世永远的称颂

后来,玄奘克服重重困难,历经138个国家,终于来到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天竺最有名的那烂陀寺。在这里,玄奘经过17年的艰辛学习,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回到了长安,受到数十万人的盛大欢迎。唐太宗当时在东都洛阳行宫,在官员的安排下,玄奘转赴洛阳,受到太宗的接见,随即安排在长安弘福寺里翻译带回的佛经。玄奘除去翻译了大量佛经外,还口述成了十二卷史地著作——《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玄奘法师在西行期间所经过的山川、城邑、特产、习俗等见闻趣事,不仅为以前所有著作所未载,也为朝野人士所未闻。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月,玄奘大师感到心力不足,不得不停下手中的译笔,一个月后在玉华寺圆寂,终年63岁。他对于佛学的贡献,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7732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