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三书包括

河间三书包括,第1张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六个礼法,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一、三书

1、聘书:就是定亲的文书,在古代男女立定婚约的时候,男方家就交给女方家聘书。

2、礼书:是在过大礼时候需要用到的文书,主要列明过大礼的物品以及数量。

3、迎书:就是迎娶新娘的文书,在迎娶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二、六礼

1、采纳:采纳是指男方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家提请,在提亲的时候需要送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给女方家,女方也可以在这时向媒人问取男方家的情况。

2、问名:在女方家接受提亲之后,男方家将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便于计算结婚的良辰吉日。

3、纳吉(又称文定):将男女双方的庚帖放在神像前或者祖先案上请示吉凶,如果两人没有相克相冲之象,那么婚事基本也定了。

4、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5、请期(又称乞日):男方家选择结婚的良辰吉日,并且征求女方家同意。

6、亲迎(又称迎亲):迎娶新娘,在男方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等仪式后送入洞房。

在古代三书六礼的重要性:

与现代相似,“三书六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

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1 沈景为河间王相文言文翻译

河间王刘政傲慢暴戾,不守法度。

顺帝因为侍御史吴郡沈景有能力强的称誉,所以提升他为河间相。沈景到河间国后拜谒国王,国王的服饰不端正,傲慢地蹲坐在殿上。

侍郎们称拜,沈景却立而不行礼。他问王在哪里,虎贲说:“那不就是王吗?”沈景说:“国王 戴国王的服饰,与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如今我作为相来拜谒国王,怎能是拜谒无礼之人呢!”国王感到惭愧而去改换了服饰,沈景这才下拜。

沈景出住宫门之外,请来王傅责备说:“以前从京师出发,陛下下诏。因王不恭敬,所以派相检查监督。

你们空受爵禄,却没有尽到训导的义务。”因此便上奏要治他们的罪。

朝廷下诏批评刘政并责备傅。沈景接着便逮捕那些好人并上报他们的罪行,处决数十名十分可恶的,释放了一百多被冤枉的人

2 沈景为河间王相文言文翻译

河间王刘政傲慢暴戾,不守法度。

顺帝因为侍御史吴郡沈景有能力强的称誉,所以提升他为河间相。沈景到河间国后拜谒国王,国王的服饰不端正,傲慢地蹲坐在殿上。

侍郎们称拜,沈景却立而不行礼。他问王在哪里,虎贲说:“那不就是王吗?”沈景说:“国王 戴国王的服饰,与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如今我作为相来拜谒国王,怎能是拜谒无礼之人呢!”国王感到惭愧而去改换了服饰,沈景这才下拜。

沈景出住宫门之外,请来王傅责备说:“以前从京师出发,陛下下诏。因王不恭敬,所以派相检查监督。

你们空受爵禄,却没有尽到训导的义务。”因此便上奏要治他们的罪。

朝廷下诏批评刘政并责备傅。沈景接着便逮捕那些好人并上报他们的罪行,处决数十名十分可恶的,释放了一百多被冤枉的人。

3 彭景直,瀛洲河间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彭景直,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为太常博士。时献、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在礼,陵不日祭,宗庙有月祭,故王者设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差。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谯周曰:“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号月祭,二祧庙不月祭。”则古无日祭者。今诸陵朔、望进食,近古之殷事;诸节进食,近古之荐新。郑玄曰:“殷事,月之朔、半,荐新奠也。”于《仪礼》,朔、半日,犹常日朝夕也,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云。寻经质礼,无日祭于陵之文。汉时,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日祭诸寝,月祭诸便殿。贡禹以礼节烦数,白元帝愿罢郡、国庙。丞相韦玄成等后因议七庙外寝园皆无复修。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魏、晋以降,不祭墓。唐家择古作法,臣谓宜罢诸陵日祭,如礼便。帝不从,因下诏:“有司言诸陵不当日进食。夫礼以人情为之沿革,何专古而泥所闻?乾陵宜朝晡进奠,昭、献陵日一进,或所司乏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帝崩,葬定陵,有司议以和思皇后祔葬,后为武后所杀,不得其丧所,将以招魂合诸梓宫,景直曰:“招魂古无传,不可。请如桥山藏衣冠故事,纳后祎衣,复寝宫,举衣魂辂,告以太牢,内之方中,奉帝梓棺右,覆以夷衾。”众当其言,制曰:“可。”景直后历礼部郎中,卒。

翻译

彭景直,是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年,任太常博士。当时献、昭、乾三陵都是每天祭祀,彭景直上疏说,按照礼法,陵墓不是每天祭祀,宗庙一月祭祀一次,因此君王设置庙、祧、坛、墠,有亲疏多少之差。建立七庙、一坛、一墠。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都是一月祭祀一次。远祖之庙叫祧,四季各祭祀一次就可以了。不建祧庙的是坛,不建坛的是墠,有祷告时祭祀,没有祷告就停止祭祀。谯周说:“天子的始祖、高祖、曾祖、祖、父之庙,都是每月初一祭祀,以此象征生前初一享受丰盛的膳食,称为月祭。”可知古代没有日祭的。现在各个皇陵在初一、十五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盛大祭祀;在各个节令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以时鲜的食品祭献。郑玄说:“大祭,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仪礼》上,初一、十五,就像平常日子的朝一样,大祥期满以后,就按四季祭祀,这些祭祀都在宗庙中进行。贡禹以礼节烦多,建议元帝希望罢除郡庙、国庙。丞相韦玄成等人后来因为建议七庙外寝园都不再修建。议论者也认为祭祀不要过多,应该恢复古代四季在宗庙祭祀的旧制。从魏、晋以下,不在陵墓祭祀。唐家选择古制制定礼法,臣认为应停止在各个皇陵进行日祭,按照礼法灵活处理。中宗没有听从,因而下诏说:“有关部门说诸陵不应每天进献食品。礼法因人情发展变革,为什么只拘泥于古代的传闻呢?乾陵应于早晚致祭,昭陵、献陵每天一次致祭,如果有关部门费用缺乏,可以削减朕的日常膳食来解决。”中宗去世后埋在定陵,有关部门建议和思皇后祔葬,和思皇后被武后所杀,已找不到埋葬的地方,想通过招魂来合葬,景直说:“招魂自古没有记载,不可以采用。请像桥山藏衣冠旧例一样,取出皇后的祭衣,把皇后的灵魂招入寝宫,建衣魂车,以太牢之礼相祭,然后放入墓穴中,置于中宗梓棺右边,盖上夷衾。”众当认为他的建议很恰当,皇帝下制曰:“可。”彭景直后来历礼部郎中,去世。

4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冬季,十月,河间王刘德来京朝见,进献用于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433633361郊庙朝会的正乐,回答了有关三雍宫(胡三省注:应劭曰:辟雍、明堂、灵台也。

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余谓对三雍宫者,对三雍之制度,非召对于三雍宫)的典章制度及皇帝拟定的三十多个问题。

他的回答,都是依据并阐明了儒学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字简捷,观点明确。武帝下令让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官经常练习河间王所献的雅乐,作为年节典礼中的项目,但平常很少演奏。

春季,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向朝廷报告了他的死讯,并说:“河间王立身端正,行为谨饬,温良仁义,恭敬俭朴,敬上爱下,聪明智慧,洞察隐微,恩惠及于鳏夫寡妇。”大行令奏报武帝:“《谥法》说:‘聪明睿智称之为献。

’议定河间王刘德的谥号为献王。” 班固赞曰:过去鲁哀公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深宫中出生,在妇人抚育下长大,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未体验过什么是恐惧。”

这话说得多么真实啊。这样的人做君主,即便他不想使国家陷入危亡的绝境,也不可能啊!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之位称之为不幸(胡三省注:师古曰:左氏传:管敬仲曰:“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丧失道德。

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学识渊博,出类拔萃”,河间献王刘德可说近似这样的人。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十•汉武帝五年》:“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河间王所献雅声,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也。

春,正月,河间王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

谥曰献王。” 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

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 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失道。

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5 文言文《薛世雄》翻译

薛世雄,字世英,原本是黄河以东汾阴人,他的祖先后来迁移到了关内。父亲叫薛回,字道弘,在后周做官,后来做到泾州刺史。开皇初年,封为舞阴郡公,槽渠的监管,因为年老回乡。世雄年幼时候,和孩子们玩耍,就在地上画城池,号令其他孩子们相互攻守,有不听话的,就抽他,孩子们都怕他,没有不规规矩矩的。他父亲看到了感到十分惊讶,对别人讲:这个孩子一定会让我们家兴旺。

十七岁的时候,跟随后周武王讨伐北齐,凭战功封为帅都督。开皇时期,屡次立有战功,升迁为仪同三司·右亲卫车骑将军。隋炀帝即位,夷和獠多次联合起来叛乱,派世雄讨伐。又升为右监门郎将。世雄为官清廉谨慎,每当行军到击败敌人的地方,绝不骚扰百姓,皇帝因此嘉奖他。皇帝曾跟大臣们说:“我打算推荐一个人,不知道大家认识他吗?”大家都回答说:“我们怎么能够揣测得到皇上的心思。”皇帝说:“我要举荐的人就是薛世雄。”大家都觉得不错。皇帝又说:“世雄廉洁正气,有古人的优良作风。”

年末,用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和突厥启民可汗联兵攻打伊吾。军队到达玉门后,启民可汗违背了盟约,不派兵,世雄孤军奋战。伊吾开始时听说隋军不能来,都不防备,等到世雄的军队抵达后,十分害怕,请求投降,来到军前送上牛和酒。世雄于是就在汉朝的老伊吾城的东边修建城池,称为新伊吾,留下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领数千人守城,便回去了。皇上十分高兴,升为正议大夫,赏赐给他两千段。辽东之战,让世雄做沃沮道军将,和宇文述都在平壤打了败仗。撤军到白石山,被敌人层层包围,四面箭如雨下。世雄用得胜的军队作为先锋,挑选精锐骑兵200人率先进攻,敌人稍微胆怯,于是派兵追击,得胜归来。损失了很多兵马,免于责罚。第二年,皇帝又攻打辽东,被封为右侯卫将军,进攻塌顿道。军队到达乌骨城,恰逢杨玄感作乱,就撤军了。

皇帝达到柳城,让世雄作为东北道大使,燕郡太守,驻守怀远。那时候突厥多有强盗,周围的郡县百姓多受其害,下令让世雄率领十二郡的军队,巡逻边塞。开皇十年,再一次跟随皇帝到辽东,升为左御卫大将军,仍旧在涿郡留守。没过几年,李密兵进逼东都,中原混乱,下令世雄率领幽 蓟的精兵来抵挡。军队行军到河间,在城南驻扎,河间等地方一起聚集,依靠世雄的大军,想要讨伐窦建德。窦建德的家将走露了风声,亲自挑选数百精锐,夜晚前来偷袭。先进攻河间的军队,被打散后撤到世雄的驻地。正赶上天下大雾,不能分辨彼此,军队溃不成军,都各自逃命,于是打败。世雄和周围数十个骑兵逃进河间城,不久便生病了,回到了涿郡,不久就死了,死时63岁。有儿子:子万述、万淑、万钧、万彻,都因骁勇善战而闻名。

一字一句纯手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6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十•汉武帝五年》:“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河间王所献雅声,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也。春,正月,河间王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谥曰献王。”

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 富贵谓之不幸。

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失道。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

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参考译文 冬季,十月,河间王刘德来京朝见,进献用于郊庙朝会的正乐,回答了有关三雍宫(胡三省注:应劭曰:辟雍、明堂、灵台也。

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余谓对三雍宫者,对三雍之制度,非召对于三雍宫)的典章制度及皇帝拟定的三十多个问题。

他的回答,都是依据并阐明了儒学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字简捷,观点明确。武帝下令让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官经常练习河间王所献的雅乐,作为年节典礼中的项目,但平常很少演奏。

春季,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向朝廷报告了他的死讯,并说:“河间王立身端正,行为谨饬,温良仁义,恭敬俭朴,敬上爱下,聪明智慧,洞察隐微,恩惠及于鳏夫寡妇。”大行令奏报武帝:“《谥法》说:‘聪明睿智称之为献。

’议定河间王刘德的谥号为献王。” 班固赞曰:过去鲁哀公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深宫中出生,在妇人抚育下长大,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未体验过什么是恐惧。”

这话说得多么真实啊。这样的人做君主,即便他不想使国家陷入危亡的绝境,也不可能啊!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之位称之为不幸(胡三省注:师古曰:左氏传:管敬仲曰:“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丧失道德。

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学识渊博,出类拔萃”,河间献王刘德可说近似这样的人。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繇(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

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

修礼乐,被(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旨)明。

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知曰献’,宜谥曰献王。”子共王不害嗣。”

参考译文 河间献王刘德(字道君,栗姬子)在景帝前元二年(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三月甲寅廿六)封王(都乐城(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东南部献县、交河、东光、阜成、武强一带),研习学业喜好古事,从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从民间得到好书,一定要很好地抄录副本给书主,而留下书的正本,又加赐金帛以广泛招求好书。

这样四方有道德学术的人不远千里而来(史记集解汉名臣奏:“杜业奏曰‘河闲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觽儒皆归之。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

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

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有的有祖先旧藏的书,大多也进献给献王,所以得到的书很多,与汉王朝相等。

这时,淮南王刘安也爱好书,他所招来的书多半是没实用的。献王所得的书都是秦以前的古文旧书(指秦小篆以前的文字。

先秦:言秦之先),如《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书,都是经传说记,孔子的七十弟子所著论的书。献王学习举用六经,设立了《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

修习礼乐,亲自感受儒家的学术,所向所学必定以儒术为准。山东诸儒多随从而游。

武帝时期,献王来朝见,奉献雅乐,答对三雍宫(谓辟雍、明堂、灵台)以及诏令策问三十多件事。就他所谈的道德学术(指儒术),正合事理之中,文辞简约明晰。

献王在位二十六年薨(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正月)。中尉常丽上奏朝廷,说(曰:李慈铭云,“曰”字上当有“制”字):“王自身端正且行为清明,温和仁慈恭敬俭朴,真诚敬爱下级,明知深察,恩惠及于鳏寡。”

大行令上奏:“谧法说‘聪明睿智曰献’,。

7 戚景通传 译文

《戚景通传》参考译文

戚将军景通,字世显,定远人。世代继承登州卫指挥佥事,凭借军功掌管军政的印章。派往他管辖地的使者推举孝廉,他被提升为江南运粮把总。他上任后就废除积弊,除去羡余,到了要把粮食输送到太仓。以前有虚报数目谋取私利的弊端,他的门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他。他生气地说:“我从成年后侍奉君主,(做任何事情)一概不欺骗。我宁愿受上级的责问,也不会做自欺欺人的事。”等到把粮食输送到太仓后,实际的数目与帐簿上的数目不符合,他受到度支官的审问,判罪官职降级。他管辖地的张千户悄悄地送来三百赢金。他笑着说:“我因不欺骗而承受罪过,反而收受余利的银子做欺骗的事吗?”他的事情查明后恢复了官职。戚勋凭借总督备倭的身份到他那里,邀请他改为同一姓氏。他说:“祖先以前姓倪,记载在勋府,就是自己想附属,我如何处理玺书(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最后他拒绝了戚勋。他被授予总督备倭,提升为山东都司佥书,又提升为大宁都司掌印。河间地方治理河道,好久都没有什么功绩。邀请他做植(古代军中督办工事的将领),不超过一个月就大功告成。大宁佥书职位缺少一个人,皇上要安排匈奴内附(少数民族、藩国归顺中央政权)的人,他说“安荣可以担任佥书”。安荣捧着百金来送给他。他用严厉的目光看着安荣说:“我推举贤能的人,所以我推举你。如果你要把这些东西送给我,那么我就不推举你了。” 安荣惭愧地回去了。……他头发花白了才有了儿子,儿子叫戚继光。继光穿着绣花鞋经过厅堂,他大骂继光说:“小孩子怎么能够这样穿着!你现在穿绣花鞋必定追求锦衣,追求锦衣以后必定追求肉食。你父亲为人清正廉洁,一定不会满足你。你日后就会贪占军队的钱财来满足自己!” 知道绣花鞋是外祖父家送的以后,最终还是扯下花饰扔在一边不许穿。他的住宅将近二百年的历史,才请人修缮。要求做四扇窗,放在厅堂前的柱子中间。工匠请求把窗户增加到十二扇。他说:“如果我不冒犯我的祖先,仍然可在这里居住,四扇窗足够了。如果不这样做,这个地方就不能保留下来。”他晚年时策划防御外国人,策划的内容累计起来有几百张文稿。

8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冬季,十月,河间王刘德来京朝见,进献用于郊庙朝会的正乐,回答了有关三雍宫(胡三省注:应劭曰:辟雍、明堂、灵台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余谓对三雍宫者,对三雍之制度,非召对于三雍宫)的典章制度及皇帝拟定的三十多个问题。他的回答,都是依据并阐明了儒学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字简捷,观点明确。武帝下令让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官经常练习河间王所献的雅乐,作为年节典礼中的项目,但平常很少演奏。

春季,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向朝廷报告了他的死讯,并说:“河间王立身端正,行为谨饬,温良仁义,恭敬俭朴,敬上爱下,聪明智慧,洞察隐微,恩惠及于鳏夫寡妇。”大行令奏报武帝:“《谥法》说:‘聪明睿智称之为献。’议定河间王刘德的谥号为献王。”

班固赞曰:过去鲁哀公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深宫中出生,在妇人抚育下长大,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未体验过什么是恐惧。”这话说得多么真实啊。这样的人做君主,即便他不想使国家陷入危亡的绝境,也不可能啊!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之位称之为不幸(胡三省注:师古曰:左氏传:管敬仲曰:“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丧失道德。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学识渊博,出类拔萃”,河间献王刘德可说近似这样的人。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十•汉武帝五年》:

“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河间王所献雅声,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也。

春,正月,河间王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谥曰献王。”

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 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失道。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9 刘东堂言的翻译及启示

刘东堂说:有一个狂妄的晚辈书生,品性荒谬狂妄,对今人古人都鄙视谩骂,借以抬高自己的地位身价。如有挑出他作的诗、写的文章中一个字的毛病的人,他便对此恨之入骨,有时甚至殴打别人。

刘东堂言:狂生某者,性悖妄,诋訾今古,高自位置。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

正赶上河间府举行岁考,十几名考生同住在一起,有的相识,有的互不认识,夏天的夜晚大家分散坐在庭院中乘凉。狂妄的晚辈书生随心所欲地高谈阔论。大家惧怕他的尖刻的口舌,全都闭嘴不答理他;只有树后面坐着的一个人直言与他争辩,连续不断地揭出狂生谈论中的谬误。狂生理亏连争辩的言词都没有了,发怒问道:“你是谁?”黑暗中只听到回答说:“我是焦王相呀。”(焦王相是河间府一带有名的老儒生。)狂生惊骇地问:“你不是不久前已经死了吗?”只听黑暗中笑着回答说:“我如果不死,怎敢去冒险摸老虎的胡须呢?”狂生恼怒地跳脚叫喊,围绕着院墙四处寻找,但只听见吃吃的耻笑的声音,忽而在树梢上,忽而在房檐上罢了。

10 文言文 赵仲卿传翻译

赵仲卿传

赵仲卿,天水陇西人也。性粗暴,有膂力,周齐王宪甚礼之。从击齐,攻临秦、统戎、威远、伏龙、张壁等五城,尽平之。又击齐将段孝先于姚襄城,苦战连日,破之。平齐之役,以功迁上仪同,兼赵郡太守。

王谦作乱,仲卿使在利州,即与总管豆卢绩发兵拒守。为谦所攻,仲卿督兵出战,前后一十七阵。及谦平,进位大将军,封长垣县公,邑千户。

高祖受禅,进爵河北郡公。开皇三年,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从河间王弘出贺兰山。仲卿别道俱进,无虏而还。复镇平凉,寻拜石州刺史。法令严猛,纤微之失,无所容舍,鞭笞长史,辄至二百。官人战栗,无敢违犯,盗贼屏息,皆称其能。

迁兖州刺史,未之官,拜朔州总管。于时塞北盛兴屯田,仲卿总管统之。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时人谓之猛兽。事多克济,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会突厥启民可汗求婚于国,上许之。

十七年,启民窘迫,与隋使长孙晟投通汉镇。仲卿率骑千余驰援之,达头不敢逼。潜遣人诱致启民所部,至者二万余家。其年,从高颎指白道以击达头。仲卿率兵三千为前锋,至族蠡山,与虏相遇,交战七日,大破之。突厥悉众而至,仲卿为方阵,四面拒战。经五日,会高颎大兵至,合击之,虏乃败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时突厥降者万余家,上命仲卿处之恒安。以功进位上柱国,赐物三千段。朝廷虑达头掩袭启民,令仲卿屯兵二万以备之,代州总管韩洪、永康公李药王、蔚州刺史刘隆等,将步骑一万镇恒安。达头骑十万来寇,韩洪军大败,仲卿自乐宁镇邀击,斩虏首千余级。

明年,督役筑金河、定襄二城,以居启民。时有表言仲卿酷暴者,上令御史王伟按之,并实,惜其功不罪也。因劳之曰:“知公清正,为下所恶。”赐物五百段。仲卿益恣,由是免官。

炀帝嗣位,判兵部、工部二曹尚书事。其年,卒,时年六十四。谥曰肃。

翻译,没找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532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