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的求婚使者的道理是什么

吐蕃王的求婚使者的道理是什么,第1张

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逝世之后,吐蕃的大权落到禄东赞家族手里。这个禄东赞就是前来唐朝为松赞干布求婚的那个使者。传说中他聪明颖悟,而在实际执掌吐蕃政权的过程中,他也是为吐蕃的利益费尽心机。

禄东赞本姓噶尔。噶尔家族本居现在的西藏堆垅地方,为苏毗王国中的一个贵族。

《旧唐书》记载:

“禄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

文成公主入藏

旁白:文成公主是一个促进了唐朝与藏族友好的重要人物,一个为了祖国安定和平作出贡献的女子。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文成公主入藏的过程。

禄东赞:尊敬的天可汗万岁、万岁、万万岁。早已听闻大唐人杰地灵,赞普亦久仰中土文明。使臣奉赞普之命,特来大唐请可汗赐婚,以此促进两地友好交往。这里有黄金千两,珍宝数百件,作为聘礼,请天可汗收下。

唐太宗:大唐与吐蕃早已结成友邦,朕也想两国关系更密切。赞普千里迢迢派使臣向大唐求婚,朕深感喜悦。不过目前已有回纥,突厥等族的使臣前来要求朕赐婚了。众多使臣都来求婚,可文成公主只有一个,这的确令朕左右为难。得想个办法为公主挑选一个最优秀的夫婿。

旁白:殿中气氛突然变得奇怪起来,众人沉默。

唐太宗:(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现在朕出三个考题,如果使臣能答出、答好,朕就把公主嫁给赞普。

旁白:太监出题道:御马苑里有100匹小马驹关在左边的马圈里,有100匹母马关在右边的马圈里,请你们找出一个好的方法为100匹小马驹找到自己的母亲。

禄东赞:起奏天可汗,吐蕃使臣已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唐太宗:说来听听。

禄东赞:此法是:把小马驹饿一整天,然后放他们出来,小马驹定会跑到母马处吃奶。这样既不伤害小马驹性命,又能让其和母马团聚,还能体现天可汗的宽厚仁慈,何乐而不为呢?

唐太宗:此法甚妙。出下一题。

旁白:只听见太监这样说到伯牙擅琴,在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抚琴从来不用这只手指弹,为何?太监边说边举起右手的食指。禄东赞深思了一会儿

禄东赞:吐蕃使臣已想到答案了,因为这只手指是属于这位小太监的。

唐太宗:聪明。还有最后一题。

旁白:只见太监拍拍手后,有几位披着盖头,着装相似的女子走了出来。最后一题便是要从这些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来。

禄东赞:(哈哈大笑)赞普久闻文成公主芳名,倾慕公主良久。使臣从赞普处了解到一些关于公主的事,使臣已知道答案了。

唐太宗:(诧异)哦,是吗?那么请使臣指出来,给朕瞧瞧。

禄东赞:公主并不在内。公主生于皇室,长于宫廷,应有不凡的气质,但使臣在这些女子里面没有感觉到有公主那不凡的气质。

唐太宗:(哈哈大笑)吐蕃使臣果然机智非凡,贤臣择明君而从,想必赞普是一个明君。既然吐蕃使者能破解难题,那么朕决定赐婚文成公主与赞普。

禄东赞等:谢天可汗!天可汗万岁,万岁,万万岁!!!

旁白:唐太宗已决定把文成公主赐婚于松藏干布,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肩负着促进两国友好交往的重任,起程前往吐蕃。

唐太宗:女儿呀,路途漫漫,远嫁千里,你一定要好好保重呀。朕怕你思乡心切,特地命人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给你。这两面宝镜名叫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当你思念父王母后是便可以拿出来,缓解思亲之苦了。

文成公主:父皇陛下,请放心。女儿会好好保重的,您们也要多保重身体。女儿要起程了。 (悲戚状)

旁白:文成公主一行人告别唐太宗后便起程前往吐蕃了。数十日后后文成公主一行人来到唐朝和吐蕃的交界地。

文成公主:(拿出宝镜东照西照,不禁潸然泪下)离别家乡已千里,举目四望,茫茫苍苍,宝镜使人儿女情长,肝肠寸断,留此物何用呢?(于是忍痛扔掉日月宝镜,继续西行)

禄东赞:公主殿下,前面有一条河,渡过此河,我们就进入吐蕃地界了。

文成公主:(回首故土,失声痛哭)天下河水尽向东,惟我一人向西行。

禄东赞:公主殿下,请勿过于伤心。

文成公主:(擦干眼泪)说得对,不可以辜负父王的厚望的。我们快过河吧。

旁白: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终于来到了逻些城。男女老少奏乐欢舞,欢呼“赞蒙来了”。当地居民还唱民谣来欢迎文成公主。

旁白:松赞干布见公主来了便说:“欢迎大唐使臣送公主前来。”然后名江夏王按照唐朝仪式主持婚礼。婚礼在第二天便举行了。文成公主就是这样入藏的。文成公主入藏后把许多大唐的礼仪、文化和农作物都带到了吐蕃,使吐蕃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两人的生活过得很开心,也促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是的。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毁灭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

扩展资料

布达拉宫创建于公元7世纪,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宫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海拔在3700多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

在布达拉宫的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可以看到美轮美奂的壁画。布达拉宫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

居中央的是红宫,主要用于供奉佛神和宗教事务,红宫内安放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在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雄伟壮观;两旁的是白宫,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在这里。

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域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藏语称为“赞姆林坚吉”,意思是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

参考资料

_布达拉宫

加查县所在的山南地区是 族的发祥地历史上加查县人才辈出,最杰出代表人物有 吐蕃王朝著名贤臣禄东赞,他曾出使唐朝,以其聪明才智赢得唐太宗李世的赞赏,为松藏干布成功迎娶文成公主立下大功,成就了汉藏联姻、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

松赞干布为赞普时,曾以穷波·邦色叔则为大相,穷波阴谋叛赞普,事泄自杀。

禄东赞因继为大相,极受信任。

640年受赞普命入唐求婚,次年唐授以右卫大将军衔,护文成公主至吐蕃。

650年,松赞干布死,其孙继位为赞普,年幼,禄东赞独掌国政,在其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法律,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级,清查户籍,对于吐蕃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禄东赞沉勇有谋,善机变,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

667年死,死前数年,长驻吐谷浑境。

死后,其子(或是孙)钦陵、赞婆等继续执政,禄东赞及其子孙把持吐蕃军政大权近五十年。

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赴长安请求通婚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年仅十三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讨伐叛乱,统一吐蕃。

当唐帝国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 自治区 ),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

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

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

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为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藏族民间故事中写的是赞普松赞干布掌握吐蕃政权以后,派大臣噶尔东赞到唐朝求婚。

唐太宗出了五个难题,对各国前来求婚的使节进行考试,谁能智胜,公主便嫁给该国君王。

第一道题是用丝线穿九曲璁玉。

其他国家使臣都穿不过去,噶尔东赞用丝线缚住蚂蚁的腰,放在珠的孔口,慢慢吹气,让它爬过去,线也就穿成了。

第二次比试是令各国的使者各领一百只羊,一百坛酒;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揉好皮、喝完酒。

其他使节有的肉没吃完便醉倒了,有的皮没揉好便累倒。

只有噶尔东赞令随从们慢慢地小碗喝酒,边吃边喝边揉皮子,最后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

第三次,唐皇又命令使臣认出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各自的母子关系。

噶尔东赞令小马驹单独关上一夜,只给草料不给水喝。

第二天,放到母马那里去,小马驹都各自认自己的母亲吸奶去了。

这样,吐蕃使臣又胜。

唐皇又命拿出一百根头、尾一般粗的木棒,令使臣认出头梢。

噶尔东赞将木棒推进水里,头重尾轻,重的沉下,轻的浮在上面,认得一清二楚。

最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杂在三百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美女里面,令使臣们找认,认出者公主可随之而去。

噶尔东赞先找服侍过文成公主的老大娘打听公主的模样和特征,得知公主眉心有一颗朱砂红痣。

吐蕃大臣又照汉族老大娘的指点,终于认出公主。

于是,唐太宗便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太宗对文成公主出嫁 之事十分重视,不仅为她准备了很多妆奁,其中包括诗文、经史、农事、医药、天文、历法等书籍,还有谷物、蔬菜、果木种子以及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

除此之外,还带去了各种技术工匠和一支宫廷乐队。

当时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诚佛教信仰者,所以还带去了一尊佛像。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松赞干布率领侍从和卫队从 前往柏海(今青海的鄂陵湖和札陵湖区域)等待,然后再到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一带)迎接。

松赞干布拜见李道宗,恭谨地奉行子侄之礼,不断叹服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之间均表现出一种愧沮之色。

与公主回到 之后,举行了盛大婚礼。

松赞干布对自己能娶文成公主为妻十分高兴,他说:“我的父祖辈没有一个人能和上国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为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在公主到达 之后,命人仿照唐朝建筑模式修造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给她住,真可谓是“金屋藏娇”。

和亲政策始于西汉,当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匈奴,在白登被围七天七夜后,侥幸逃脱,由此开启了中原和亲少数民族的历史。及至唐朝时期,我们耳熟能详的当然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她不但为西藏带去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还为吐蕃和大唐换取了弥足珍贵的和平。

因此,藏人将文成公主看作“绿度母”的化身,给予她崇高的地位,将她的塑像供奉于寺庙中,永奉香火。70年后,又一位大唐公主踏上了和亲吐蕃之路,这就是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是章怀太子李贤的孙女。李贤于公元672年被封为雍王,公元675年被册立为太子,但和武则天关系不睦,为其后被废埋下祸根。679年,李贤被告谋反,武则天派人在其东宫搜出其谋反罪证后,随即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巴州。一年后,李贤被逼自杀。李奴奴的生父李守礼,是李贤3个儿子中唯一有子嗣的,后来承袭雍王爵位。

710年,晋封为邠王。李守礼由于早年受李贤案的牵连,命运多戕,吃尽了苦头,因此即便他在官运亨通的睿宗时期,也无心为官,一味纵情山水,声色犬马,妻妾成群,光是儿女就有60多个,李奴奴就是他的小女儿。李奴奴从小便离开父母,在宫中长大,被唐中宗李显收为养女。和其他公主一道,接受宫廷的培养和教育。良好的环境造就了李奴奴独特的气质,加上她容貌出众,多才多艺,在众多公主中显得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很讨中宗喜欢。

公元700年开始,唐朝和吐蕃数次交战均大获全胜。到707年,吐蕃太皇太后赤玛伦再次遣使者到大唐进贡,并向中宗请求赐婚。中宗于是下旨册封李奴奴为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此时的金城公主才10岁。公元709年,吐蕃1000多人组成的豪华迎亲使团来到了长安,首领是吐蕃大臣、赤玛伦的弟弟尚赞咄。此次求婚不但规格很高,且聘礼丰厚,从皇帝到公主,人人有份。

公元710年,中宗诏令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为送婚使者,护送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中宗本人亲自渡过渭河,将金城公主送至始平县,并在此宴请百官,反复叮嘱吐蕃使者,金城公主是“朕之少女,长自宫闱”,“公主孩幼,割慈远嫁”。说到动情处,中宗不禁掩面痛哭,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中宗赏赐了金城公主丰厚的嫁妆,“赐锦缯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

同时,他还下诏,将始平县改为金城县,将百官送别金城公主之地改为凤池乡怆别里,赦免当地除死刑犯外的所有囚犯,减免当地百姓一年赋税。这些都足见金城公主在中宗心目中的地位。送亲使团在杨矩的带领下,沿着当年文成公主的进藏路线,异常艰难地向着拉萨前进。途经“九曲”之地时,金城公主被夕阳西下的黄河美景吸引,驻足观望,久久不愿离去。

经过一年的跋涉,金城公主终于在公元710年底到达了拉萨,吐蕃普赞下令专门为金城公主修建宫城暂住。不久后,金城公主和年幼的吐蕃普赞赤德祖赞举行了婚礼,吐蕃举国额手相庆,欢欣鼓舞。公元710年6月,正当金城公主还在前往拉萨的路上跋涉时,大唐的皇位却已连换三人。中宗死后,李重茂即位,但他的屁股还没在龙椅上焐热,就被李隆基赶下台来,助其父李旦重新登基为帝。

李旦上位后,接受杨矩的建议,将“九曲”之地以“公主沐浴地”之名割让给了吐蕃。此事招致朝野一片哗然,认为“九曲”之地不但是大唐不可多得的天然丰美牧场,盛产良马,而且是西北边陲重地,是大唐抵御吐蕃的重要门户。但李旦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吐蕃轻易地得到了打开中原门户的钥匙。金城公主入藏后,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关系曾一度缓和,但战争并未因此停歇。

从714年开始,大唐和吐蕃断断续续的进行了数次战争,多亏金城公主的全力斡旋,唐蕃之间才未发生大规模冲突,始终游离在战于和之间。直到公元733年,大唐和吐蕃在青海日月山划定疆界,订立互不侵扰盟约。公元740年,金城公主在吐蕃病逝。李隆基得信后,为她举行了哀悼仪式,并罢朝三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虽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唐和土蕃之间的矛盾,但也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和短暂的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516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