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三月三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第1张

相传,远古的壮乡有个员外生了三个美若天仙的女儿,长女和次女都嫁给了大户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丽妹的三女儿还没有嫁出去。她聪明过人,能诗能歌,心地善良,经常背着家人乐善好施。芳年十八时,尽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络绎不绝,但她都一一回绝,弄得父母伤透了脑筋。

原来丽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贫穷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强哥。阿强虽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经常为穷人做好事,无论谁家有什么农活忙不过来,他总是挤出时间前去帮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相亲们,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爱。

阿强也聪明过人,虽然经文圣书没读多少,但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尤其是吟诗唱山歌,能触景生情,即兴而发。丽妹虽然经文圣书比她读得多,但还拜他为师。阿强见丽妹谦虚好学,总把她当亲妹妹看待,经常一起探讨诗文,这一年农历二月下旬,壮乡举行山歌比赛,丽妹,阿强哥都报名参赛。

听他俩的对歌,人人都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结果双双都得了头名金奖。通过这次比赛,丽妹对阿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他那聪明绝顶,现编现唱以及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于是产生了爱慕之情。

在大家离去后,丽妹有意留了下来,含情脉脉地对阿强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并发誓说:“如阿强不娶她,她也一辈子不嫁人。”对她的话,啊强十分高兴,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难为情地推辞说:“我出身贫寒,恐怕你父母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

丽妹紧紧抱住他,告诉他:“不会吧,只要你登门求亲,他们会同意的。”丽妹追求阿强哥相亲们都知道了,他们都说愿意为阿强捐献彩礼,只要员外家人开恩。

一个深更半夜,丽妹跳窗找阿强哥去了,正当他们相互倾吐衷肠之际,员外家丁闯了进来,强行把丽妹抓了回去,丽妹泣不成声,祈求父母成全她和阿强的这门婚事。说阿强虽家境贫寒,但凭他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有好日子过的。

但固执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她的哀求。痴情的丽妹眼看不能与阿强结为夫妻了,便心灰意冷,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到父母都散去入睡后,留下遗书,便悬梁自尽了。门外的丫鬟朦胧中醒来,听到闺房内有异常,打开门一看,她简直惊呆了,丽妹已经寻短见了。

她拼命呼救,顿时,员外一家嚎哭起来,他们看着遗书,悔恨不该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相亲们听到哭声,知道了丽妹为了反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愤怒死去,对她深感同情,对员外夫妇极为愤慨。

再说阿强从员外家提亲不成,回到家后,茶饭不思,一头栽倒在床上,父母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坑声。当丽妹殉情的噩耗传来,无疑是给阿强重大的精神打击,他脑子嗡嗡作响,想到生不能结为夫妻,死了再阴间也要结为夫妻。

想到这里,他起身走出了家门,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员外家,“哇”的一声扑到了丽妹的尸体上,说时迟,那时快,他猛的起身一头撞到梁柱,也殉情了。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三,相亲们见壮乡的好儿子,好女儿双双殉情了,个个悲痛万分,哽咽着,哭泣着。

有的还以山歌老歌颂他们忠贞不屈的爱情,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才隆重地为他俩下葬。

为了纪念他俩,每年人们便在三月三这一天,蒸着糯米饭,带上鸡鸭鱼肉,上山为他们扫墓,同时联欢唱歌,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民族特色

壮族

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1、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扩展资料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习俗

祭祀社神:“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

组织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传承人),活动一开始,先将牛或猪宰杀,这时各家各户就将预先备好的钱纸多的十几张,少则五六张拿去沾上牛的鲜血,预备以后拿去挂在田中或地头,说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辖,野鬼不敢侵占,病虫诸灾不敢入侵,保证粮食丰收。

人们点燃香火和红烛,石桌上摆着祭品(非有花米饭不可),寨老站于山庙前台阶上高喊:“敬祭开始!”台下的村民成阶梯状面对社神,神色凝重,气氛肃穆,山林寂然无声。在寨老的带领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读神灵的告诫和村规民约,并征询大家的意见。

异议统一后,每人在庙前跪下承诺不践约、遵村规,否则将受到山神的惩罚。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祭祀民族英雄:有祭祀传说中的民族英雄,有古代的英雄如王囊仙、贺连级等人。

扫寨:由摩公组织队伍把每个农户家的魔鬼妖邪扫出家里,把寨子的魔鬼妖邪扫出寨子,保一方平安。

“祭地蚕”: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

植树挂青(扫墓):各家各户,男主人背着背兜和镰刀,杠着锄头,女主人背着祭品牵着孩子,不辞辛苦地在一个月之内将自己家的祖坟全部上完,并在坟山植树以示纪念。也有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的情况,大家杀猪宰鸡。嫁出去的姑娘要带着祭祀的物品回娘家参加挂青。

踏青:踏青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随挂青扫墓形成的,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把枫树的枝桠插在房屋的四周。当然踏青绝不仅仅是要谈情说爱,更重要的是游戏娱乐。

局促于劳作的人们,此时可以郊原驰骋、山野纵横了。于是,女孩儿树上挂起秋千,男孩儿空地放起风筝、打水枪。

对歌:对歌之俗也是十分古老,基本上也是伴随挂青踏青形成的。聚众畅饮,联络感情。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布依族“三月三”活动的主题。对歌是祭拜完毕后最重要的活动。以唱歌为媒介开展社交活动,通过唱歌来交朋结友,寻求配偶。

传统体育:对歌期间,除唱山歌外,还有打猎、抛糠包、“耍吉篮”(麒麟舞)、“得浆”(类似陀螺)、斗牛、斗鸡、赛马、马杠(类似高跷)对抗、打竹水枪、下布依棋、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活动。

传统乡场上的经济贸易交流活动: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期间,随着前来参加的人数增多,随之就出现了为活动服务的商贩,他们满载商品纷至沓来,大到家具、小到各种生活用品,还有各民族特有的饰品、食品,货物应有尽有。

进而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易盛会,促进了布依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

-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

有。情人节是一个告白、求婚的好时候,许多小情侣都会选择在这天向心爱的对象求婚,希望能有个白头偕老的好结果。这不,在大连,也有位小伙也选择在这天求婚,但是这最后的结果可不怎么样。

当晚在大连瓦房店世纪广场,有个小伙在广场的屏幕上播放视频来向自己的女友求婚。对女孩来说这种浪漫的求婚哪还有不愿意的,女孩看着下跪的男友高兴的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的求婚。围观群众也对成功求婚热烈的鼓起了掌,可这事儿就坏在后头。

辽宁大连的一位小伙子打开自己的后备箱,准备向自己的女朋友求婚,结果求婚戒指瞬间飞走,自己的女朋友也是被气哭,这样的一件事情,也是引发了众多人的关注,要知道对于这个小伙子来说,准备这种惊喜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是在准备惊喜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一些其他的原因,最后这件事情也是得以解决的。

据相关的媒体报道称,辽宁大连的一位小伙子准备向自己的女朋友求婚仪式,把求婚戒指绑在了气球上面,放在了后备箱上,当这位小伙子准备打开自己的后备箱,向自己的女朋友求婚的时候,却发现求婚戒指随着气球飘走了自己的女朋友,看到这样的一件事情之后也是被气哭了,随后这位小伙子也是向女朋友保证可以再买一个,这件事情已经在网上发布,便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有些网友认为对于这名小伙子来说也是非常的大方的,特别是准备与女朋友求婚的这种小惊喜,也是非常的浪漫的,但是在准备进行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一些客观的原因,如果一旦造成一系列的影响,那么对于自己的财产方面是小事,严重的话可能会危及到他人的这种生命安全。

希望如今的人或者是如今的一些年轻人在求婚,或者是在准备一些在进行的过程中,也应该有一定的理解和警醒,这样的话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如果一旦由于自己的失误而造成了一系列财产损失的话,也应该由自己承担,但是对于这个辽宁的这个小伙子来说,自己的内心也是非常的好的,所以也希望这对小夫妻能够找到丢失的钻戒,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约会专家。根据查询中国电视网,在电视剧《约会专家》中,一位叫陈墨的男子倾尽所有存款只为一次浪漫求婚,最终感动了女友。《约会专家》是一部国产情景喜剧,讲述了一群为剩男剩女们实现爱情的约会委托人的故事。

我觉得自己不会被感动,反而会有一种被伤害、被欺骗的感觉。

不知大家的反应是否和我一致。

第一,伪装车祸现场求婚,整个事情的前提就是欺骗,虽然是白色谎言。

虽然西方人提倡生活中需要适度的白色谎言,可是,伪装车祸现场这个谎言,可是闹腾的有点大。首先是占用了宝贵的医疗资源,拿医院、医生、护士等这些市政公共资源来成全自己的私人恋情,着实让人不刚恭维;其次是造成了恋人的惊吓。试想,如果恋人的心情承受能力差点,或者心脏机能弱点,那这个求婚现场还会这样幸福结尾吗?

第二,伪装车祸现场求婚,说明对方对自己还是不够自信。

一段感情,但凡要借助外力才能成功,肯定是因为条件不成熟,或者说感情的一方还是不够充足的自信。正因为这样,他才会想到伪装出一个车祸现场,自己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心中还在惦记着恋人这种苦情戏,这样的拙劣表演,只会暴露出此人对感情的极端不自信。

第三,伪装车祸现场求婚,这种欺骗伎俩谁知下次又以什么理由重新出现。

大家想一想,他为了求婚,可以处心积虑的想出这么一出名堂。那要是以后感情出现矛盾,或者生活中出现其他什么问题时,你永远预测不到对方又会上演出一个新剧目?或者,那句话是真?那句话是假?整个人都像生活在影视剧情里。

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是不会感到。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上衣,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头上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壮族妇女则在衣服上绣花滚边,腰间束绣花围腰,着绣花鞋,喜欢戴银首饰。男子多着对襟无领上衣,下穿宽脚裤,有的用布帕缠头,现年轻人服饰与汉族相同。

  饮食方面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喜欢吃腌制的酸食,有的以生鱼片为佳肴,节庆时喜欢用糯米做五色饭或各种糕点,部分地区还有嚼食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俗。

  居住:壮族住房过去主要是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分为全栏式和半栏式)和三开间的平房,近年来逐渐以砖瓦房替代。

  婚俗:婚前男女恋爱自由,一般通过赶歌圩对歌、抛绣球、打木槽等形式建立感情,双方同意后即请媒人说合,部分地区有招婿上门的习俗。

  丧葬:农村一般实行土葬,部分地区有停棺葬或检骨再葬的习俗。

  禁忌:农历正月初一不杀生;部分地区青年妇女不吃牛肉和狗肉;妇女产后三天内(有的地方七天)忌外人来访;妇女生产未满月不能到别人家串门。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548.9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彳+童)”。解放后称“僮”。1965年10月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壮族人民曾多次发动反封建、反压迫的农民起义,广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国的发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广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解放后,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日常食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节庆、礼仪食俗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味。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不管远亲近邻来家做客,都要以礼相迎,热情接待。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块、猪肝、白斩鸡、烤乳猪、豆腐圆、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笋片、鱼生等8或10道菜。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规矩,即便是吃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长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意为平等相待。每次夹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壮族丧葬酒席多为素菜,只有出殡以后才能吃荤。

祭祀食俗 壮族过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参天大树,往往被视为全村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谁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树前烧香焚纸,祈求保佑;村后有个悬崖龙洞也被认为是显灵圣地或鬼神栖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灾。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立一土地庙,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都要以整煮猪头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猪则抬着整猪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节必祭,摆上酒、肉、整鸡等供品,祭罢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过中元节时,家家都要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灾祸。牛魂节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这天,各家都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给耕牛吃。过去,桂西南一带壮族要在霜降节杀鸡宰鹅,做糍粑,蒸糯米饭,聚集在玉音庙宇供祭。相传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的节日,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典型食品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有:①马脚杆,云南文山地区壮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腊肉丝及其他调料制作而成,形壮如马脚得名;②鱼生,过去是壮族节日或待客的上肴;③烤乳猪,壮族名菜,用小猪烤制而成;④五色糯米饭,也称花糯米饭、五彩糯米饭,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五色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强身的功效;⑤宁明壮粽,壮族春节特制传统食品,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以广西宁明一带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居住在广西西靖西岳圩、湖润一带的壮族,每逢春节也有吃这种大粽粑之习,当地称“风莫饭”。相传吃风莫饭之习,始于北宋,常在春节前几天开始制作。做好的宁明壮粽年初一时用以祭祀祖先;⑥状元柴把,用卤熟的鸭肉等经韭菜捆扎而成。⑦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会,有时仅凭此一菜猜拳叙饮,故有戏称:“独脚菜”(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⑧壮家酥鸡,广西中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以鸡为主要原料,经炸后再加工而成,是壮家逢年过节常备菜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⑨清炖破脸狗,云南壮族传统名菜,用破脸狗肉放入砂锅内隔水炖熟而成。(破脸狗:又名围子、花白脸,全身毛以黑白两色组成,头部黑白纹路突出,故名破脸狗,属山中小野兽);⑩龙泵三夹,广西西北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壮族有用猪小肠酿进猪血制成的食品称“猪龙泵”;用猪龙泵配上猪肝、猪粉肠制成冷盆菜,食用时各拈一块共三件,夹在一起吃,因而得名。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当地办喜庆筵宴的压席菜。此外还有豆腐肴,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风味菜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中国婚礼--好事成双季》节目中,一位汉族小伙领证后补给爱人求婚仪式,引起了观众们的热议。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从情感角度来看,这个节目展示了一对年轻人在领证后,新郎为新娘补办了一个特殊的求婚仪式,让她感受到了满满的爱意。这种举动,体现了新郎对新娘的尊重和珍视,也为他们的婚姻生活增添了浪漫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在婚礼当天感受到这样的浪漫时刻,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如节目中的这种情况,新郎通过自己的行动弥补了这一遗憾,让新娘感受到了爱的温暖。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个节目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求婚仪式的讨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婚仪式是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双方家庭对新人的祝福和承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摒弃传统的求婚仪式,追求更加个性化、自由的婚礼。在这个节目中,新郎的举动也反映出这一趋势。

从这个节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自由。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情,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求婚仪式。在这种背景下,新郎为新娘补办求婚仪式,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婚礼的期待,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从心理角度来看,这个节目也展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时,如何去应对和调整。对于新郎和新娘来说,虽然在领证后才补办求婚仪式,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感到遗憾,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个特殊的时刻。这种积极的心态,对他们的婚姻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观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婚礼--好事成双季》节目中的这个汉族小伙在领证后补给爱人求婚仪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影响。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不同个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个节目让我们看到,在面对婚姻生活中的不完美时,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和创造美好。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轻人对传统求婚仪式的忽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习俗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摒弃传统的价值观和仪式。

在婚姻中,求婚仪式是一种美好的象征,它代表着彼此的承诺和信任。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求婚仪式可能不再是婚礼的必备环节,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创造出独特的求婚仪式,以表达对爱人的爱意。

因此,我们在追求个性化和自由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为了维护传统的价值,更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多样和包容。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婚礼,让爱情变得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中国婚礼--好事成双季》节目中的这个汉族小伙在领证后补给爱人求婚仪式,是现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婚姻生活中的不完美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对个性化的追求。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价值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在尊重和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和自由。

这样的求婚朴实无华,不仅触动了我的心,也触动了广大网友的内心。

求婚是一种仪式,代表了彼此对于爱情的尊重,但是像小伙这样朴实无华的求婚仪式真正的代表了生活,没有奢华的外表,却包含了太多平凡的内在。

首先:求婚是一种情感关系的需求,需要大声的说出来。

恋人相处到一定程度以后,彼此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磨合之后,终究会踏上婚姻的殿堂,而这样的关系是需要明确的表达出来的,通过合理的表达之后,才能够真正意义得到对方的回应,这是一辈子的事情,需要彼此大胆的释放自己最真实的内心,面对采访镜头大胆的求婚,是一个能够担当家庭重担的男人所应该具有的能力。

其次:小伙求婚的方式非常的朴素,这样的行为背后说明的就是一切都已经顺其自然了。

情感关系中,彼此能够保持舒适的相处关系真的是比较好的一种恋人关系,这样的关系不是靠着恋爱时候的光环所支持,而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相互依靠来维持,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恋人发展到夫妻关系的过程,一切都非常的自然和合理,这些因素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好的开头可以说使得婚姻已经成功了一半。

最后:特殊的求婚仪式将是以后一生的回忆。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的事情,等到年老的时候,又有多少事情能够被我们所记住,可以说只有用心的事情才会最深刻留在我们心中,而面对采访镜头求婚这样的事情,是属于比较特别的求婚仪式,可见小伙的用心良苦,这样的事情以后会被记录下来,作为一种回忆永远藏在心中。

结束语:婚姻是令人向往的归宿,小伙用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爱意,打动了广大网友的内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506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