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这是什么字

蕲。这是什么字,第1张

拼 音 :qí  

部 首 :艹

笔 画 :15

释义:

1、通“祈”。祈求 

不蕲畜乎樊中。——《庄子·养生主》

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吕氏春秋·振乱》

蕲胜于人。——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2、又:蕲求(祈求)。

3、一种香草 :蕲茞(香草名。即“蘼芜”)

4、古州名 。北周始置,治所在齐昌(今湖北省蕲春县)

5、通“圻”。疆界 。

跨天下而无蕲。——《荀子·儒效》

6、姓。

组词造句:

1、无蕲[wú qí] :没有封疆界限。蕲,通“ 圻 ”。

沙漠无蕲,一眼望不到边。

2、懃蕲[qín qí] :恳求。

面对着孩子艰辛的懃蕲,这个富商仍然不为所动。

3、蕲笛[qí dí] :用蕲竹制成的笛子。

远处有人在演奏蕲笛,声音悠扬动听。

4、预蕲[yù qí] :预先追求。 蕲,通“ 祈 ”。

终于达到预蕲目标的他留下来欢喜的眼泪。

5、蕲求[qí qiú] :恳切的期盼、请求。

新的一年,希望所有人的蕲求都能如愿以偿。

6、蕲茝[qí chǎi] :靡芜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靡芜》。

7、蕲艾[qí ài] :蕲州 所产的艾。

8、马蕲[mǎ qí] :野菜名。与芹相似,嫩时可食。也称牛蔪、野茴香。

他小时候家境贫寒,只能吃马蕲之类的野菜。

9、蕲向[qí xiàng] :理想;志向。

李大钊 《青春》:“贤者仁智俱穷,不肖者流连忘返,而人生之蕲向荒矣,是又岂青年之所宜出哉?” 

10、蕲邑[qi yi] :春秋楚国的邑名。

11、向蕲[xiàng qí] :向慕追求。

他向蕲这个美丽的姑娘很久了,今天终于答应了他的求婚。

12、请蕲[qǐng qí] :请求。蕲,通“ 祈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李嗣昭传》 李嗣昭,字益光,武皇

译文可供参考: 李嗣昭,字益光,是武皇母弟代州刺史李克柔的义子。

小字进通,不知族姓的来源。年少时侍奉李克柔,颇为谨慎老实,虽然形貌瘦小,但精悍有胆略,深沉坚毅,卓然不群。

起初嗜好喝酒,喜欢音乐,武皇仅稍加训诫,就终身不再喝酒了。少年时随从征战熟谙军事机略。

乾宁初年(894),王珂、王珙在河中争霸,王珙军引来陕州之军攻打王珂,王珂向武皇求救,于是武皇命令李嗣昭带兵去救援,在猗氏打败王珙军队,俘获敌将李等人。四年,改任衙内都将,再次援助河中,在胡壁堡打败汴军,俘获汴将滑礼,以战功加封检校仆射。

王珂请求与武皇联姻,武皇把女儿嫁给他,王珂到太原参加婚礼,任李嗣昭暂时掌管河中留后事宜。 李罕之袭取潞州时,李嗣昭率军进攻潞州,与汴将丁会在含 战,俘获三千,擒住将军蔡延恭,代替李君庆任蕃汉马步军行营都将。

进攻潞州时,派李存质、李嗣本用兵扼守天井关。汴将泽州刺史刘屺弃城逃走,于是以李存璋为刺史。

梁太祖听说李嗣昭大军将到,召葛从周说“:并州人如在高平,应当围而取之,先必须野战,不要以潞州为敌。”等到听说李嗣昭在韩店驻军,梁太祖说:“李嗣昭扼守八议路,这个贼人要与我们决斗,你们要临事抓住机会,不要落入圈套。”

贺德伦闭壁不出,李嗣昭每天用铁骑环绕城墙,汴人不敢外出打柴割草,援救之路也被断绝。八月,贺德伦、张归厚弃城逃走,我方复得潞州。

光化三年(900),汴人进攻沧州,刘仁恭求救,武皇派李嗣昭出兵到邢州、氵名州接应,李嗣昭在沙河遇上汴军,击败他们,俘其将军胡礼。攻下氵名州,俘其郡将朱绍宗。

九月,梁太祖亲自率三万军队到临氵名,葛从周在青山口设下埋伏。李嗣昭听说梁太祖来了,收军而退,葛从周的伏兵杀出,李嗣昭被他们击败,偏将王郎、杨师悦等被俘。

十月,汴人大肆侵掠镇州、定州,王郜向武皇告急,使派李嗣昭出兵,下太行山,攻击怀、孟二地。汴将侯信守卫河阳,没料到李嗣昭军队到来,没有守备,便驱赶市民登城,李嗣昭攻其北门,破除外墙,不久汴将阎宝救兵赶到,才退下。

天复元年(901),河中王珂被汴人俘虏,河中晋、绛各郡都陷落敌手。四月,汾州刺史李瑭谋反,向汴州贡献财物交结,李嗣昭讨伐他,三天内被攻下,诛杀李瑭。

这个月,汴人刚得到蒲、绛二州,便大举各道军队逼近太原,汴将葛从周攻陷承天军,氏叔琮在洞涡驿宿营。太原四面被汴军集合围住,武皇忧虑,又想不出计策。

李嗣昭朝夕挑选精锐骑兵分头从各门出击汴军营地,左俘右杀,或烧或击,汴军疲于奔命,又碰上下大雨,汴军中很多人脚肿腹痛,粮食运不过来。五月,氏叔琮撤退,李嗣昭带精锐骑兵追击,汴军丢下辎重兵器数以万计。

六月,李嗣昭出兵阴地关,进攻慈州、隰州,迫使其刺史唐礼、张瑰投降。这时,天子在凤翔,汴人围攻凤翔,天子有密诏征兵。

十一月,李嗣昭出兵晋州、绛州,驻扎在吉上堡,在平阳遇汴将王友通,一战就擒获了他。 第二年一月,李嗣昭进兵蒲县。

十八日,汴将朱友宁、氏叔琮带十万兵来抵抗。二十八日,梁太祖亲自率大军到平阳,李嗣昭军队大为恐慌。

三月十一日,有白虹贯穿周德威营地上空,算命的人说不吉利,应该回师。第二天,氏叔琮侵犯周德威的营地,汴军十多万人,四面列阵,周德威、李嗣昭血战解围,才保住军队而退走,汴军乘势攻击。

此时各位将军溃散,不再有队伍,周德威带骑兵沿西山逃跑,朱友宁乘胜攻占慈、隰、汾等州。武皇听到失败消息,派李存信率牙兵到清源接应,又遭汴军攻击。

汴军在晋祠扎营,李嗣昭、周德威收集余下众兵,登城拒守,汴人在西北角修造攻城器具,四面营垒栅栏相望。此时镇州、河中都为汴梁军队占领,孤城无援,军士逃亡溃败。

武皇昼夜登城,忧虑得顾不上吃饭,召集各位将军想杀出重围去保住云州,李嗣昭说:“王不要这样设想,儿子们只要活着,必能守住城池。”李存信说:“情势危急,不如暂入北蕃,另图进取。

朱温有百万大军,天下无敌,关东、河北受他指挥,现在我们独守危城,兵亡地少,如果他们筑室反耕,环堑深固,则我们灭亡的日子就到了!”武皇准备听从李存信的主意,李嗣昭急切地争执说不可以,武皇犹豫不决,靠着刘太妃在宫内极言,武皇才打消出城的念头。几天后,流散的众兵又会合到一起。

李嗣昭昼夜分兵四面出击,斩将搴旗,汴军连保住自己都顾不过来。二十一日,朱友宁烧掉营地而退,李嗣昭追击,又收复汾、慈、隰等州。

五月,云州都将王敬晖据城叛乱,振武军石善友也被部将契绊让驱逐,李嗣昭都讨伐平定了他们。 天三年(906),汴人进攻沧州、景州,刘仁恭派使者求援。

十一月,李嗣昭会同燕军三万人进攻潞州,降伏丁会,武皇便任李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还没上任之前,上党有一占卜的,见一人家房子上常常有气如车盖,仔细看,房内只是住着一个穷老太太而已。

占卜者对她说“:有儿子吗?”答道“:有,现在当兵,在外打仗。”占卜者心里很惊异,认为她儿子将来必会占有土地。

没过多久,丁会投降,李嗣昭带兵进入潞州,看见老太太家四面空缺,便驻扎在她的房子。

2 文言文阅读(11分)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也

小题1:C小题1:D小题1:C小题1:即使敌军防备很严,也应当作好战斗准备,攻其不备,他们如果没有准备,哪里不能攻克? 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译出大意给1分;“备预”“砺戈秣马”“意”三处,给2分。

《参考译文》刘仁轨是汴州尉氏人,年少时恭谨好学。在隋末战乱时,他无论走到哪里,停留在哪里,就手指在空中或地上画字,因此能够广泛学习文史知识。

武德初年,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镶准备上表论事,刘仁轨见到他的草稿后,就提笔修改了几个字,任镶(见到表章后)感到惊异,(后来,)授他官职陈仓尉。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行为放纵,不守法规,历任官员无人能禁止他。

刘仁轨特意劝诫他,要汞他不再触犯,鲁宁却更加凶暴蛮横,(刘仁轨)最终将鲁宁乱杖打死。唐太宗将要去狩猎,当时农民还没有完成收获,刘仁轨劝谏道:“今年风调雨顺,庄稼极好,人们才收获十分之一二,百姓收割庄稼,(这时皇上狩猎,)百姓实在是左右为难,我请求陛下推后十天,收割完了,人们都有闲暇时,您再慢慢行动。”

太宗称赞他说:“你职位虽然卑微,却能竭尽诚心为国!”不久,刘仁轨就被授予新安县县令,多次升迁,被任命为给事中。当时苏定方奉诏攻打高丽,没有攻克就回来了,唐高宗下诏书给刘仁轨说:“如果金法敏要借助你留下来镇守,你应当停留在那里;如果他不需要,就从海上来。”

唐军将士也都想回国。刘仁轨说:“《春秋》的要义,大夫出国,(如果)有可以使国家安定,使国家有益的事,可以尽心去做。

况且,做大臣的竭尽忠心,誓死不存二心,对国家有利的事,知道了的没有不去做的。即使敌军防备很严,也应当作好战斗准备,攻其不备,他们如果没有准备,哪里不能攻克?出战如果获胜,士兵自然安心。

这以后,分兵占据险要,飞快上表使皇上知道,另外申请调遣战船。拨寨退入新罗。

如果不如意,后悔都来不及。只适宜坚守在这里以观其变化,乘机攻取它,现在一定不能撤走。”

大家都听从他的意见。当时扶余丰和福信凭借真岘城临江地势高的天险,又当冲要,增加驻军,严加守卫。

刘仁轨率新罗兵趁夜接近城墙,从四面攀草登城,等到天亮时占据了真岘城,终于打通了从新罗运粮的道路。不久,扶余丰派使者到高丽和日本借兵,来抗拒官军。

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部队过海来增援。有人说:“加林城是水陆要道,请先攻打。”

刘仁轨说:“加林城险固,我方急攻就损伤战士,敌方坚守(我们攻它)需用很长时间,不如先攻打周留城。周留城是敌军的巢穴,群凶聚集的地方,除恶要解决根本,一定要解决它的源头。

如果攻克周留城,那么别的城自然攻下。”于是,孙仁师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前进;刘仁轨和陆军会合,逼近周留城。

刘仁轨率领唐军在白江同倭军交战,唐军四战四捷,焚毁倭军战船400多艘,浓烟漫天,海水都映红了,敌军大败。扶余丰趁乱逃奔高丽,他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

百济诸城,全部收复归顺了。

3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古文阅读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

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

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众乃悦服。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我俗中之士,故以礼仪自居。 ”时人叹为两得。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九》)5、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或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全:安全B、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致:让……招来C、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褒贬D、乃赍酒挟琴造焉 赍:携带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籍由是不与世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钟会数以时事问之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C、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吾尝终日而思矣D、主哭,客乃为礼 今君乃亡赵走燕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阮籍嗜酒并能够发出长啸之声,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

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从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有奇异的才能。B、阮籍不愿参与世事,经常饮酒至醉,这是因为他对当时的世态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正因此,钟会想找出他的差错来治他的罪,却没有机会找到借口。

C、文帝很赏识阮籍的才干,曾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为的是老百姓能自由出入相府,他制定的法令宽松简约,一切安排妥当后,十来天他便回京了。

D、阮籍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他认为刘邦、项羽之所以在历史上留名,实在是因为那时没有人才,表现出对刘、项的不屑,同时也可以看到他自视之高。 8、翻译下列句子(9分)(1)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3分)(2)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3分)(3)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3分)。

4 文言文翻译 葛从周 葛从周,字通美

葛从周,字通美,是濮州鄄城人。

从周少年时代性情豁达,富有智谋。唐中和四年七月,跟随太祖屯兵于西华,击破蔡州贼军王夏寨。

太祖亲临阵地时战马跌倒。贼众趁机赶来,万分危急。

从周扶太祖上马,与贼军拼死格斗,脸受了伤,胳膊被箭射中,身上被刺了好几枪。但他仍然奋不顾身地保护太祖。

幸好张延寿调转马头赶来厮杀,从周和太祖才幸免于难。其他将领均被削职,唯独擢升葛从周和张延寿为大校。

大顺元年八月,并州军主帅发兵围攻潞州,太祖派葛从周率领敢死队员深夜偃旗息鼓地突破敌人包围圈进入潞州。这时正赶上朝廷的军队在马牢川战斗失利,从周随即放弃上党回师。

这年的十二月,与丁会等将讨伐魏州,连续收复十座城邑。第二年正月,在永定桥大败魏军,魏军五战五败,被斩首一万余人。

十月,协助丁会攻打宿州,葛从周蓄水淹灌宿州城,迫使刺史张筠率领全州投降。乾宁二年十月,围攻兖州,兖州守军拒不迎战,从周故意散布并州军、郓州军前来救援的消息,然后率军奔赴高吴,半夜里又秘密返回营寨。

朱瑾果然派出军队攻打外壕,从周指挥士兵突然出击,乘势歼灭敌军一千余人,生擒敌都将张汉筠。从周多次立下赫赫战功,自怀州刺史起,历曹、宿二州刺史,逐渐升迁至检校左仆射。

光化二年春,幽州的刘仁恭率十万大军侵犯魏州,屠灭了贝郡。从周自邢台火速援救魏州,燕军突破上水关,攻打馆陶门,从周与贺德伦率五百名骑兵出战,对把守城门的兵士说:“只要前面还有敌人,就绝不能让我们的人退回城门!”下令将城门关闭。

从周等人拼力死战,大败燕军。第二天,攻破燕军八座营寨,一直追击到临清,刘仁恭逃向沧州。

三年四月,从周率军讨伐沧州,首先攻打德州,拿下了该城。等到进攻浮阳时,刘仁恭出兵大举来援。

这时都监蒋元晖对众位将领说:“梁王命令我来监军,意图在于攻取沧州,现在燕军主帅赶来支援,我们不能与他们在外面作战,应当放他们进入我军的营垒。消耗他们的粮食,使他们力疲粮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从周回答说:“战争的奥秘在于及时抓住战机,而能否抓住战机则在于主将,并不是像督护你所说的那样。”于是命令张存敬、氏叔琮留守营寨,从周率军迎战于乾宁军老鸦堤,大败燕军,斩首三万人,俘获敌军部将马慎交以下一百多人,夺得战马三干匹。

天复三年。从周被授予左金吾上将军,因为得了中风病不能上朝谒见,被改授为右卫上将军退休。

不久,被授为太子太师,依旧交还官职。贞明初年,在家中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尉。

5 文言文阅读

原文:

杨义臣,代人也,本姓尉迟氏父崇,仕周为仪同大将军,以兵镇恒山时高祖为定州总管,崇知高祖相貌非常,每自结纳,高祖甚亲待之及为丞相,尉迥作乱,崇以宗族之故,自囚于狱,遣使请罪高祖下书慰谕之,即令驰驿入朝,恒置左右开皇初,封秦兴县公岁馀,从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击突厥于周盘,力战而死赠大将军、豫州刺史,以义臣袭崇官爵时义臣尚幼,养于宫中,年未弱冠,奉诏宿卫如千牛者数年,赏赐甚厚上尝从容言及恩旧,顾义臣嗟叹久之,因下诏曰:“朕受命之初,群凶未定,明识之士,有足可怀尉义臣与尉迥,本同骨肉,既狂悖作乱邺城,其父崇时在常山,典司兵甲,与迥邻接,又是至亲,知逆顺之理,识天人之意,即陈丹款,虑染恶徒,自执有司,请归相府及北夷内侵,横戈制敌,轻生重义,马革言旋操表存亡,事贯幽显,虽高官大赏,延及于世,未足表松筠之志,彰节义之门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未几,拜陕州刺史义臣性谨厚,能驰射,有将领之才,由是上甚重之其后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行军总管率步骑三万出白道,与贼遇,战,大破之明年,突厥又寇边,雁门、马邑多被其患义臣击之,虏遂出塞,因而追之,至大斤山,与虏相遇时太平公史万岁军亦至,义臣与万岁合军击虏,大破之,万岁为杨素所陷而死,义臣功竟不录仁寿初,拜朔州总管,赐以御甲

炀帝嗣位,汉王谅作乱并州时代州总管李景为汉王将乔钟葵所围,诏义臣救之义臣率马步二万,夜出西陉,迟明行数十里钟葵觇见义臣兵少,悉众拒之钟葵亚将王拔骁勇,善用矛,射之者不能中,每以数骑陷阵义臣患之,募能当拔者车骑将军杨思恩请当之义臣见思恩气貌雄勇,顾之曰:“壮士也!”赐以卮酒思恩望见拔立于阵后,投觞于地,策马赴之再往不克,义臣复选骑士十余人从之思恩遂突击,杀数人,直至拔麾下短兵方接,所从骑士退,思恩为拔所杀拔遂乘之,义臣军北者十馀里于是购得思恩尸,义臣哭之甚恸,三军莫不下泣所从骑士皆腰斩义臣自以兵少,悉取军中牛驴,得数千头,复令兵数百人,人持一鼓,潜驱之涧谷间,出其不意义臣晡后复与钟葵军战,兵初合,命驱牛驴者疾进一时鸣鼓,尘埃张天,钟葵军不知,以为伏兵发,因而大溃,纵击破之以功进位上大将军,赐物二千段,杂彩五百段,女妓十人,良马二十匹寻授相州刺史后三岁,征为宗正卿未几,转太仆卿从征吐谷浑,令义臣屯琵琶峡,连营八十里,南接元寿,北连段文振,合围浑主于覆袁川其后复征辽东,以军将指肃慎道至鸭绿水,与乙支文德战,每为先锋,一日七捷后与诸军俱败,竟坐免俄而复位明年,以为军副,与大将军宇文述趣平壤至鸭绿水,会杨玄感作乱,班师,检校赵郡太守妖贼向海公聚众作乱,寇扶风、安定间,义臣奉诏击平之寻从帝复征辽东,进位左光禄大夫时渤海高士达,清河张金称并相聚为盗,众已数万,攻陷郡县帝遣将军段达讨之,不能克诏义臣率辽东还兵数万击之,大破士达,斩金称又收合降贼,入豆子,讨格谦,擒之,以状闻奏帝恶其威名,遽追入朝,贼由是复盛义臣以功进位光禄大夫,寻拜礼部尚书未几,卒官

嵇康(223——262年或者224——263年)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嵇康后来家道清贫,常与向秀在树荫下打铁谋生。贵公子钟会有才善辨,一日,钟会前来拜访,嵇康没理睬他,只是低头干活,钟会呆了良久,怏怏欲离,这时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没好气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就拂袖而去,后来钟会深恨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他的坏话。

  据刘籍《琴议》记载:嵇康是从杜夔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广陵散》的。嵇康非常喜爱此曲,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司马氏掌权后,不苟合于其统治,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号称“竹林七贤”,与司马氏相对抗,后被司马氏杀害,死时方四十岁。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为其求情,终不许。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嵇康喜爱音乐,他在《琴赋》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他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在他的《琴赋》中可见。 嵇康作《风入松》,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嵇康除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这就是其《琴赋》与《声无哀乐论》。 《琴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 《声无哀乐论》是作者对儒家“音乐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闪烁着嵇康对音乐的真知灼见 。  

  王戎与嵇康交往二十年,未见其有不好的脸色。因此留下“意趣疏远,心性放达”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一面,他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及对《广陵散》的喜爱便是他愤世嫉俗、桀傲不驯的性格的表现,而蔑视司马昭,进而遭致杀身之祸更是这种刚正不阿的显例。

  嵇康还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又善丹青,唐朝时尚有《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现在俱已失佚。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籍尝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篲;邹子处于黍谷之阴,而昭王陪乘。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以光清举。”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

世志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人善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玄远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讥之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文多不录。

竦计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

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扩展资料

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开封)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文言文全文翻译

1竹林七贤的资料(古文翻译)竹林七贤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

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

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

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

后郭象“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

他主张“名教”与“自然”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逍遥”,但“君臣上下”亦皆出于“天理自然”,故不能因要求“逍遥”而违反“名教”。

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

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唯著〈酒德颂〉一篇。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

善弹琵琶。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

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

2竹林七贤的译文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有关竹林七贤的古文《世说新语》中内容太多,不胜枚举。

这里只举一人。因七贤经常一起活动,也可管中窥豹。

世说新语·阮籍(汇总)德行第一十五嗣宗谨慎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籍极其谨慎,每次和他聊天,说的都是玄虚高远的事情,从不评判人物。

文学第四六十七阮籍神笔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魏朝封晋文王(司马昭)为公,准备了九锡之礼,晋文王坚辞不受。文武官员要到他的府上敦促劝喻,司空郑冲急忙派信使到阮籍那里,让他写劝进文。

当时阮籍在袁孝尼(准)家,晚上喝醉了,酒还没醒。人们把他扶了起来后,阮籍提笔就写,丝毫不作修改就给了信使。

当时人们认为他是神笔。赏誉第八二十九七贤之子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藉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

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竹林七贤,他们都有才华出众的儿子:阮籍子浑,器量开阔;嵇康子绍,清静文雅;山涛子简,疏朗朴实;阮咸子瞻,恬淡有大志;阮瞻弟孚,爽朗不羁;向秀子纯、悌,善良有名望;王戎子万子,能成大器,可惜早夭;只有刘伶的儿子藉藉无名。

所有的这些孩子,阮瞻最出色,嵇绍、山简也被世人推崇。伤逝第十七二邈若山河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

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

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王浚冲(王戎)作尚书令时,一次穿着公服,乘着轻便马车经过黄公酒垆。他回头对车后面的客人说:"从前我和嵇叔夜(嵇康)、阮嗣宗(阮籍)一起在此畅饮。

竹林同游,我也忝列其末。自从嵇康早逝,阮籍亡故以后,我就为世事羁绊,现在酒垆虽近在眼前,往事旧人却象是隔着万重山河了。

"栖逸第十八一真人长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

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

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

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

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口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阮步兵(阮籍)的啸声数百步之外都能听到。

苏门山里,忽然来了一位真人,樵夫们都在议论这件事。阮籍也去观看,见这个人盘腿坐在岩石旁边,阮籍就爬上山凑过去,双腿伸直坐在他对面。

阮籍说起古代的事情,上至黄帝、炎帝的清静无为之道,下到夏、商、周三代圣君的仁政,并拿这些事情向他请教,这个人只是昂着头不予理睬。阮籍又谈起儒家的入世学说以及道家的栖神导气的方法,以此来观察他,这个人还是和刚才一样,凝神不动。

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过了很长时间,这个人才说:"你再来。

"阮籍再一次长啸。后来阮籍没了兴致就下山了,走到半山腰,听到上面传来悠长的声音,像是有几个乐队在演奏,山谷中都发出回音,回头一看,正是刚才那个人在长啸。

贤媛第十九十一契若金兰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

"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

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

"山公(山涛)和嵇康、阮籍一见面,就情投意合。山涛的妻子觉得丈夫和这两个人的交往非比寻常,就问他怎么回事,山公说:"眼下可以作为我的朋友的,只有这俩人了。

"妻子说:"从前僖负羁的妻子也曾亲自观察过狐偃、赵衰,我也想看看他们,可以吗?"有一天,二人来了,妻子劝山公留他们过夜,给他们准备了酒肉。晚上,她越过墙去观察这两个人,留连忘返,直到天都亮了。

山公过来问道:"你觉得这二人怎么样?"妻子说:"你的才智情趣比他们差得太远了,只能以你的见识气度和他们交朋友。"山公说:"他们也总认为我的气度胜过他们。

"任诞第二十三一竹林七贤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

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二阮籍遭母丧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嗣。

4能用古文来说竹林七贤的故事吗带翻译,望采纳。

一竹林七贤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

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二阮籍遭母丧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

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5求世说新语中有关竹林七贤文章的翻译「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之所以要与他的好友华歆「割席」绝交,不是因为有甚么大的政治矛盾或观点歧异,而仅仅是因为「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时的两个细微末节引起的「分歧」。一是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有片金」,管宁看都不看,视为瓦石,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二是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

故事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关德行。事情很小,确实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读书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

6怎样解释“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7能用古文来说竹林七贤的故事吗带翻译,望采纳。

一竹林七贤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二阮籍遭母丧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8关于竹林七贤的文章竹林七贤——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4498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