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礼,让新郎蒙上红盖头,如何?

中式婚礼,让新郎蒙上红盖头,如何?,第1张

"红盖头"这一习俗由来久远,而且联结着一个久远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百姓触怒了天帝,于是,天帝命风伯和雨师兴起铺天盖地的呼啸洪灾灭绝人类。天神却不忍心让勤劳善良的伏羲、女娲两兄妹无辜受难,便送给他们一只竹篮,让其以篮代舟躲过灾难。洪荒过去,人烟绝迹,唯有他们兄妹二人,为了繁衍生息后代,兄妹结为夫妻。出于遮羞,女娲“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娶妇执扇,象其事也”。后州相沿承袭,以避邪恶、求平安。因新娘旧身份的丧失和新身份的开始,容易被邪魔乘虚侵入。为了把新娘从旧身份、旧生活中分离出来,盖头便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措施。

所以我觉得也不是不可以啦 大不了改成"为了把'新郎'从旧身份、旧生活中分离出来,盖头便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措施。"

      第三,这婚礼仪式嘛,也该改一改。如果继续沿用中式婚礼的话,那么就让新郎蒙盖头、坐花轿,像个出嫁的新妇一样,“嫁”到女方家中去。说得具体一点,我想基本的仪式,应该是这样:在出嫁这天,男孩呆在自己家中,穿上华美的红裙子,蒙上红盖头,静待女方的迎娶。女孩子则骑上高头大马,率领娶亲的队伍,抬着花轿,浩浩荡荡地前往男家迎亲。及进男家的大门,新娘带来的几个姑娘,便一拥而上,闯入新人的闺房,把蒙着红盖头的男孩搀扶出来。男孩开始“哭嫁”,他的母亲亦出来象征性地挡驾,女孩则摆开带来的聘礼,安慰新郎的母亲。最后,姑娘们把蒙着盖头的新郎搀扶进花轿,连同他几大箱嫁妆,吹吹打打,一起抬回女家。二人在女家拜了堂,坐床撒帐之后,新娘揭去新郎头上的红盖头,才算是正式娶了他。……如果改用西式婚礼的话,我想,就该是新郎穿上洁白的婚纱长裙,由新娘搀扶着走进神圣的教堂了。

在中国古代,结婚是很讲究的,有很多仪式,红盖头就是其中之一。现代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很多古代婚姻带红盖头的场景,所以我们对“红盖头”这个名词不会陌生。红色面纱是一块精致的大红色丝绸。婚礼当天,新娘用这块丝绸蒙住头,新娘要等到进了洞房,由新郎揭开面纱。

那么这个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个是独异志年唐朝李融记载的神话传说。传说宇宙刚开的时候,世界上只有两个兄弟姐妹。为了繁衍后代,女娲的兄弟姐妹们向天祈祷,结了婚。如果上帝答应的话,它们会在天空中形成一朵云。过了一会儿,天上的云真的变成了一个球,于是女娲两兄妹准备结婚了。婚礼当天,女娲将树叶编织成扇子遮羞。后来为了用起来更舒服,叶子换成了布。

另一个是诸葛亮和黄月英的民间故事。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学识渊博,胆识过人,足智多谋,妻子黄月英聪明贤惠,美中不足的是黄月英的画像不好看,所以很多人都为诸葛亮感到惋惜。然而,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阳,在当地人为她修建的寺庙里,一点也不丑,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当地人说黄月英其实并不丑,还很美。这是怎么回事?原来黄月英仰慕诸葛亮,所以让父亲主动求婚,但又怕诸葛亮因为她的美貌而答应,于是让父亲告诉诸葛亮自己长得丑。没想到,诸葛亮欣然同意了这门亲事。婚礼当天,黄渤宗正新书岳影用红色面纱遮住了自己的脸。当诸葛亮揭开红色面纱,看到他美丽的新娘时,他认为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后来,当人们结婚时,他们都从黄月英学来用红色面纱遮住脸。

相传最早的盖头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那时候,盖头是女人用来挡风御寒的。到了唐代,盖头逐渐演变成遮羞的帘帽。后来,为了标新立异,打破旧习,李隆基要求女仆们在头上戴上耳坠,作为一种新型的装饰品。

没想到盖头还能这样继续下去,在人民群众中备受青睐。后来成为新娘婚礼当天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为了配合婚礼的喜庆气氛,婚礼用的盖头是红色的,称为红色盖头。

今天,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丰富了婚姻的形式,但红色头巾仍在少数地区使用。

在古代,新娘在结婚的时候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此物被称为红盖头,只可惜现在的我们只能在电视古装剧中看到新郎新娘结婚的场景了。而且在现在的结婚场合,新娘都是穿着白色的婚纱取代了古代的红妆红绸缎,头顶上盖的也是白色的纱,我们知道白色头纱是代表纯洁忠贞。那么,在古代结婚的时候,新娘为什么要盖上红盖头呢,它的代表着什么?

有一个民间传说说:在天下只有伏羲和女蜗二人时。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结为夫妻。但女蜗是女子,又天生羞涩,为了遮盖羞颜,于是就将结草作为扇子用来遮羞,而这也就形成了盖盖头的最早雏形。然而,以扇子遮脸始终都没有用丝织物要柔软、简便、美观。因此,扇子就被柔软的丝织物所代替了。于是,这时的盖头作用就是遮羞的。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在三国时期,黄月英是一个很丑的女人。但是她听说诸葛亮学识人品俱佳,就很倾慕他,于是托父亲主动去提亲。但她决定让自己的父亲在诸葛亮面前说自己很丑,考验一下他是不是个以貌取人的凡夫俗子。但是令她意外的是诸葛亮对于她丑的这个问题丝毫不介意。但是结婚那天,黄月英为了自己当初设的那个考验不露馅,她就在头上盖了一块盖头,想最后试探一下,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去揭她的盖头。这时,盖头的作用是考验男子是否是个以貌取人的人了

再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红色的喜爱、崇拜,和新郎新娘结婚时穿的服饰、洞房和拜堂的地方都是红色,为了颜色一致,我们的盖头就变成了红色,也就是我们说的红盖头。因此在结婚时,盖红盖头的习俗就延续了下来。所以,结婚时,新娘盖起红盖头,有二个原因就是:一是为了遮羞,二是为了遮住面部,考验男子。

结婚的时候新娘子都会戴上头纱,那么这个头纱的含义有很多种,首先呢,在我们中国的话,我们其实不是头纱,但是也要盖头的,因为新郎和新娘在结婚之前是不可以见面的见面了就不太吉利,我想作为西方来说,应该是保留新娘子的一些神秘感也是父母对儿女的祝福,而且在之前的话,头纱是代表纯洁的象征,这也就是新娘子才能匹配的上吧。

在西方,头纱用于婚礼的起源在圣经中有记载。根据《圣经·旧约》,新郎为新娘披上头纱,象征祈福与保佑。新娘的头纱直到整个仪式结束才被新郎揭开,意味着他们结为合法夫妻。大多数人也认为新娘头纱起源于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认为新娘的美丽会让邪恶的生灵心生妒忌,从而加害于新娘,因而用头纱遮挡新娘的容貌。

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早年,基督徒的新娘或戴着白色面纱,以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纯洁。据说,当年马莎,在结婚时别出心裁地披着白色的围巾,掀起一阵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的习俗的由来。当年马莎的未婚夫见她站在真丝窗帘后,惊为天人,赞叹不已,所以这个头纱也就由此而流行。

新郎为新娘披上头纱,象征从今往后他将不遗余力地保护她不受外界伤害。同时,蒙上头纱掩去容貌让新郎意识到,他爱和守护的,是新娘的内在美,绝非仅是外在。美丽容貌会随岁月老去,而他的爱将持续一生之久。所以这个就是新娘子戴上头纱最大的一样,就是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相伴终老。

一、婚前

  择偶:

  除“相亲”外,相当于古六礼之“纳采”、“问名”和“纳吉”。“纳吉”后来演化为今之订盟(也有把订盟归人“纳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大事,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期也有托亲友说亲的,在确定缔亲意向时,有的家长也能征求一下婚嫁本人的意见作为参考。

  “提生日”:即议亲。媒人把男女双方的庚贴送到对方家里,各自压置于厅堂神龛香炉底下卜吉,若三日内双方家中均平安无事,称“三日圆”。如果有一方没有“三日圆”,议亲必须取消。

  相亲:经双方家长认可后,男方家庭择日由其祖母、母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尊亲前往女方家中,实察女方容貌仪表等。

  定婚

  相当于古六礼中的“纳征”和“请期”。

  “压定”:亦称订盟。一般由男方女性尊长把戒指、订仪、喜糖等礼品,送到女家,并亲自把戒指戴于嫁女手指上,宣告婚事已定。

  “轿前盘”:“压定”之后,男方先后三次备办丰盛的彩礼送往女家,称“戴手镯”、“送花”和“轿前盘”,合称“行大礼”。清末以来,逐渐把“行大礼”合并为“轿前盘”,称为“花叠盘”或“盘担”。有的地方是把“压定”和“行大礼”合并在一起举行。“行大礼”把婚前的准备工作推向了高潮,而“行大礼”和“压定”的中心内容都集中在钱物方面,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礼品,有酬谢其养女之恩的用意。

  “送日头”:送“盘担”时,要通知女家迎娶吉日及冠笄时刻,叫“送日头”。

  “送嫁妆”:在婚前一、两天,女家要派人把金银首饰、珠玉古玩、绸缎布匹等众多的嫁妆送往男家。德化畲民嫁女,旧时有资送刀斧之俗。

  二、婚娶

  新郎须亲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

  清代前期,泉州婚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

  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

  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全国南北皆然。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人们宣示: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

  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

  “公鸡娶妇”:在晋江、石狮侨乡,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

不管是电视剧中的场景,还是现实中,很多新娘在结婚的时候,都会用红布盖头,然后由新郎揭开。这种红盖头的习俗在婚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是问新娘子为什么要在结婚当天蒙上红盖头,可能就算是年龄很大的老人家也不一定说的清楚。

古往今来,中国都把结婚看做是一件大事,不但要请亲戚朋友前来见证,就连整个过程都有着严格的步骤。从迎接新娘到拜堂,然后是洞房花烛夜,流程虽然繁琐,但没有任何人敢怠慢。从迎接新娘到洞房花烛夜的过程中,新娘会用一块红盖头罩头,让人看不清盖头下的容貌。整个婚礼流程结束后,才能由新郎用秤杆挑掉新娘头上的盖头。近些年,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增强,不少外国人也受邀参加中国朋友的婚礼,在体验传统中国婚礼的过程中,很多外国人心中会有这样的一个不解,那就是为什么新娘子的头要用红布盖起来呢?

这样别人都看不出来新娘子到底长什么样了。其实不单单是外国人,就连很多中国人也对红盖头这种习俗不太理解。古人为何留下这样的习俗呢?红盖头这种习俗既然能历经千百年的时间考验,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红盖头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是遮羞。古人非常讲究男女有别,不像现代社会这样男孩、女孩从小就在一起玩。很多女孩在出嫁之前,都没有见过几个同龄的男孩,甚至连新郎也是第一次见。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封建时代的新娘了,就算现代的女孩,也肯定会非常害羞。用红盖头遮住头,新娘不用直接面对围观的亲戚和朋友,心理上会更容易接受。即使是因为害羞出现脸色不自然等情况,别人也看不到。

古代婚礼中新娘子都要头顶红盖头,对于很多围观的人很有几分神秘色彩,毕竟很多新婚夫妇在结婚前都是没有见过面的,在婚房里揭下红盖头那一刻可以说是新郎新娘第一次见面。这种习俗确实能让两人有几分惊喜,虽然有时还可能是惊吓。

那么,新年结婚盖红盖头的习俗是什么来的呢其中一个据说这个习俗是源自天皇地母的传说。《独异志》里面说:天地初开时,世间仅有伏羲和女娲两个人,他们原是天上神仙后裔,本是一对兄妹,被天帝派下人间掌管苍生。为了广阔天地有生气,两人决定成亲繁衍。但是两人碍于兄妹关系羞于结合,于是伏羲便召唤了一些云彩,而女娲则做了团扇把脸挡住。古语中扇与苫同音,苫有盖头的意思。后来,民间就效仿女娲,开始有了新娘戴盖头的习俗。

伏羲

女娲

但这个说法还是保守争议的,毕竟另一个女娲用泥土造人的说法更为流传。

以上就是本次的内容,喜欢的话请关注下我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29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