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新人们在结婚的时候,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结婚风俗呢?

佳木斯新人们在结婚的时候,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结婚风俗呢?,第1张

佳木斯结婚风俗指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结婚风俗,佳木斯新人们在结婚的时候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结婚风俗呢?通过下面几个民族的解析,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由于佳木斯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这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以柯尔克孜族为例女子,出嫁后出门是一定要带头巾,除了眼睛,鼻子和嘴巴露出来以外,其他地方都要盖住。结婚的婚礼在当地非常隆重,哪一家要嫁女儿了一定是一件特别热闹的事情,结婚一般需要举行三天,日期一般是选择在月底在结婚期间,还会举行赛马,叼羊,摔跤等等,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调动氛围,让人们可以在这几天都处于一种比较欢快的喜悦当中。

鄂温克人对火非常的尊敬,所以新婚夫妻要敬火神。记住,在敬火神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水去泼火,或者往火里面扔一些脏东西。火神的仪式非常重要,就跟我们这里的拜祖先一样,告知神明新人结婚,希望可以得到祝福。

 

再举一个少数民族,那就是我们熟悉的满族,满族的婚嫁习俗,现在和汉族也差不多。一般是通过提亲作为开端,男方去女方女方家送聘。而女方家将收到的聘礼还要适当还礼,之后就是男方家需要杀猪,在室外搭喜棚灶锅招待亲朋好友。迎亲的时候,男方家找一个小男孩压轿,新娘还没有下轿之前,新郎要在院内连续射三箭。这是一种仪式,司仪在这个时候也会跟着喊着,一射天狼二射地妖,三射红煞,接下来就是揭盖头的流程,吹鼓手开始吹打。新郎家的长辈派一个女人来端红糖水让新娘喝下,寓意着嘴甜,鸡蛋蒸熟给新娘擦脸,寓意着新娘以后不长麻子。然后才叫新郎向前用马鞭子把新娘的盖头挑下来。揭开盖头之后用手抚摸着头发象征着结发夫妻,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保留着揭盖头的形式。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是,满族结婚回门第三天,新娘领新郎回门。到了第七天,新娘还要回娘家,并且住一宿,到了一个月之后还要再住一个月。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让佳木斯结婚风俗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1,意大利婚俗

意大利人实行婚姻自主,关于订婚、结婚有不少传说。古时没有自由恋爱,有钱有势的人常常强迫妇女成亲,甚至出现抢亲。

意大利人习惯把婚期定在春、秋两季,一般以3月、4月、7月、9月、10月为多。婚礼分为两种,一种是民政婚礼,另一种是教堂婚礼。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进行婚姻登记,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办理。

2,越南婚俗

居住在越南北部的康族人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或者叔叔安排的。根据他们的民族习俗,男孩要到女方家中住上一段时间,至少是两年,多者长达十二年,一直到女方家长同意他与女儿结婚。

然后,男方必须再次带着礼品到亲家,告诉新郎和他的家人新娘有什么本领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然后新娘就正式成为丈夫家的一名成员了,并且改随丈夫的姓氏。

3,芬兰婚俗

在芬兰,如果一个人将要做新娘或新郎就会被一群年轻的小伙子或姑娘拖着在公共场所溜达,而且要带着面具,衣衫不整。初夏时节正是芬兰人举行婚礼的最佳季节,这些年轻人实际是在欢送他们即将结婚的朋友,结束单身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这种风俗起初只有芬兰某些市区极少的人了解,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突然开始流行于各地。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芬兰人开始摒弃很多传统仪式和风俗,这种做法持续了一些时间后,芬兰人又开始追求传统的风俗做法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汉族传统婚俗

汉族先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汉族人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5,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汉族传统婚俗

-婚俗

订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习俗里面很重要的一项确定男女关系的仪式。很多人觉得订婚其实就是多此一举,两个人如果相爱了,最后结婚领证举办婚礼就可以了。毕竟订婚只是一个仪式,不像结婚那样具备法律效力。订婚从法律上看是一种契约行为,顾名思义可以看作是一种约定。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订婚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订婚可以让他们对于婚姻更加慎重。尤其是像东北订婚习俗这样比较遵循传统习俗的订婚仪式。

我国礼仪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意义上的婚礼习俗都是参考周礼而得。主要有提亲、算生辰八字、下聘礼、订婚期、迎亲等几个重要环节。东北订婚习俗也是以此为基础逐渐改良演化的。

虽然在环节上有所简化省略,不再严格按照传统礼制进行。但还是保有了传统习俗的重要部分。比如男方第一次登门提亲是需要带丰厚礼品,并且不可单独前往。需要以双数人数陪同,还要有媒人,或者第三方的见证人在场的。双方家长见面之后开始协商二人结婚的相关事宜,最重要的是要确定两人的结婚日期。男方还要举行家祭仪式,双方交换礼品,之后完成订婚。虽然现在的订婚仪式没有古代那样的繁琐复杂,但是有些传统沿袭下来的东西还是需要讲究注意一下的。

 在东北订婚习俗中,男女双方准备的礼品在数量上以双数为佳,还需要有一份订婚信物。现在通常是以戒指作为信物。另外,男方去女方家提亲时,还需要准备好红包,红包数量是具体情况而定。红包的金额最好是寓意比较吉祥的数字。最后完成订婚仪式,准备走的时候,不要说再见等小细节方面,还是应该多注意下的。毕竟订婚还是一项对于男女双方而言都很重要的一项仪式,大家都希望得到美好的祝福,如果因为一些小细节没有做好而引得亲朋心中不快的话,那么就会给双方家人和亲朋好友日后相处留下不好的印象。

1、相门户

中国古代汉族男女婚姻,受传统习俗影响,均以父母之命为大,媒妁之言为准。虽说男婚女嫁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且决定男女双方后半生的幸福和痛苦,

但男孩子订婚一般都是由男方家父母托媒求婚于女家。只有在女方家父母同意后才以先男家后女家的程序进行“相看”或称“相门户”的。那时“相门户”,男家要赏给女方装烟钱或押婚物品。

2、定亲

媒人将女方的“庚帖”,即生辰八字,送往男家,请占卜者推算是否合婚,有无冲克等,如愿后,需“还帖”并议聘礼数目。择日将聘礼的一半送往女家“过小礼”,又称“挂坠子”。婚礼之前必将聘礼全部送往女家,称为“过大礼”或“通信”,并议婚期。

聘礼之外还要有筷子、葱、粉条等物,女家留半,男女双方还要请“全科人”(父母双全)的妇女为新人裁衣,称为“开剪子”。过礼的数量和档次要由媒人与双方协商后确定。大都要一猪一酒或双猪双酒(一猪:即一口肥猪,重量必须100斤以上;一酒:一般为50斤),

另外加成衣数套,单、夹、棉衣数套和一部分现钱。钱的多少按男方家的贫富而定,再由男方选一吉利日子,设酒宴请媒人和女方家长,俗称“相门户”。然后女方家也设酒宴请媒人和男方家长,俗称“换盅”。至此,才算正式订婚。

3、查日子

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4、婚礼

婚礼前日,女家宴请亲友、邻居、宾客,馈赠钱物,称之“助妆”或“添箱”。结婚日期多为男方决定,但也必须征得女方同意。男方将订婚时女方所要的一切钱物都要送至女方家,俗称“过大礼”。然后才能结婚。结婚过程一般需三天。

5、贺郎歌

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

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参考资料来源 -北方汉族婚俗

  -晚间婚礼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现代婚礼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但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一直被沿用了。 另外,古代婚嫁的习俗还包括拜堂、合酒、闹房、妇见公婆、三日回门等。 在结婚前,需要挑选吉日(请期),并在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彩礼,女方则会在出嫁前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

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

一、壮族

1、传统节日

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壮族其他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

2、民族风俗

1)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2)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

二、满族

1、传统节日

1)春节:满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

2)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制冰灯。晚清广州“羊城灯市”中,以旗人所制灯最为璀璨夺目,成为广州一种特产。

3)滚冰: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满族妇女,盛行卧冰与“滚冰”,象征着去除晦气。

4)颁金节:后金时期,皇太极于1635年农历十月13日,将族称定为“满洲”,满族人把这一天作为满族的诞生日,举办满族“命名日”,即“颁金节”的庆祝活动。

2、民族风俗文化

1)语言: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2)姓氏: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

3)骑射: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儿童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剑驰骋山林。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

4)服饰:满族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

三、回族

1、传统节日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其他节日主要有阿术拉日、登宵节、白拉台节、盖尔德节、法图麦节、亡人节。其中法图麦节也叫“女圣纪”、妈妈会或姑太节,是一个纪念穆罕默德女儿的节日,在每年斋月十四。由妇女们亲自出动,收敛钱粮,架几个铁锅,熬杂豆粥,烙一些油香或炸油香,请阿訇念经祈祷并赞颂圣女的事迹,之后,让全坊男女老少一起来吃。

2、民族风俗文化

1)教会: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始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回族形成后,各地回族一直延续着这一信仰。回族的信仰包括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体力行三个部分。

2)发展:回族形成后,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但却以善于经商而著称。回族经营传统商业主要有珠宝业、香料业、医药业、饮食、屠宰业、马贩、驼队、羊皮筏子及其长途贩运业。

3)食物禁忌: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

4)服饰衣着: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

5)起经命:根据宗教规定,回族婴儿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訇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名,也叫回族名。命名礼结束后,要用红枣、白糖、红糖、冰糖水等甜东西给小孩儿开口。

四、苗族

1、传统节日

动月玩年节、天岁节、地岁节、尾巴年(烧龙灯)、偏月龙头节等。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2、民族风俗文化

1)社会制度:鼓社制、槟榔制、理老制。

2)饮食: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最常见的有酸汤、糯米饭、小黑药炖鸡。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

3)禁忌:苗族有生活习俗、产祭、农事、丧葬四大禁忌。

5、维吾尔族

1、传统节日

1)肉孜节:又叫“开斋节”,因为它在封斋一个月后举行,一般要过3天。

2)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在肉孜节过后70天举行,家境好的,都要宰一只羊。

3)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春分时节,相当于公历3月22日。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的“麦西莱甫”。

2、民族风俗文化

1)信仰: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

2)饮食:维吾尔族的传统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羊、牛肉,蔬菜吃得相对较少。主食的种类很多,最常吃的有馕、抓饭、包子、拉面等。

3)服饰:维吾尔族传统的男子外衣称为“袷袢”,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穿时腰间系一长带。

4)建筑:维吾尔族传统的庭院式的住宅大致可分为“外间”“餐室”“后室”三种基本平面组合形式。

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信念。

古老节日是人们基于原始信仰以及为了适应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民俗文化,古时代一些流传的节俗活动,清晰地记录着古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我们知道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着迥异于汉民族的独特婚俗,在没有了汉人三纲五常的观念下,很多习俗会让我们为之咋舌惊奇不已,比如我们要说的契丹婚俗,很多人就根本就受不了。

(一)契丹婚俗

契丹与辽国贵族,基本上是施行世婚制的,而且还是非常之严格地只在两姓之间通婚,即帝王耶律氏与后族萧氏,并且明文禁止与其他诸部私相婚嫁。正是因为实施这样的规定,辽代贵族们的通婚范围自然会变得非常狭窄。没有办法,辽代贵族便只能自己找自己人结婚,于是乎便有了诸如收继婚、接续婚、中表婚、舅甥婚等等近亲婚姻。 

1收继婚

何谓收继婚?就是父亲死了,儿子收娶生母之外的父亲妻妾;叔伯死了,侄子就收了叔伯的妻妾;兄弟死了,兄弟就收了兄弟的妻妾。这是古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长期存在的婚姻制度,从匈奴、乌桓、羌,到柔然、突厥、契丹、党项,再至女真、蒙古、满洲,都不例外。 

2接续婚

在契丹大辽,除了收继婚,还有接续婚,接续婚又称连带婚、续亲,简单言之,就是姐姐死了妹妹续嫁,姑姑死了侄女续嫁。 契丹流行接续婚,是因为迷信“姐妹共夫利于生子”的说法,才得以盛行。

3中表婚

何谓中表婚?古代称父亲姐妹(即姑母)的子女为外兄弟姐妹,称母亲兄弟(即舅父)姐妹(即姨母)的子女为内兄弟姐妹,外为表,内为中,因此,外兄弟姐妹和内兄弟姐妹又称为“中表兄弟姐妹”,与姑母、舅父、姨母的子女通婚,就称为“中表婚”。这个婚俗其实不仅游牧民族盛行,中原汉文明也会有这种做法。

4舅甥婚

舅甥婚,或者称之为甥舅婚,这种婚姻状态,虽然中原有汉惠帝刘盈以姐姐鲁元公主之女为后、汉章帝刘炟以堂姐沘阳公主之女为后为妃、吴景帝孙休以姐姐小虎公主之女为后等零星个例,但在汉王朝律法中,基本上是明令禁止的**行为。 而在辽国,比较著名的就是穿着金面具铜丝网络下葬的陈国公主和驸马了。

(二)陈国公主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斯布格图村西的山南坡上,因为从未被盗掘,墓中出土文物几千余件,包括精美的金银、陶瓷、玻璃、木器、玉器及珍珠、玛瑙、水晶、琥珀制品,墓室中公主平卧在尸床左侧,驸马在右侧(后入葬),两人从头到脚都穿戴着契丹皇族独特的葬服。 

陈国公主耶律氏,是辽景宗皇帝之孙女,也是辽圣宗弟弟耶律隆庆的女儿。陈国公主在世时,辽圣宗懦弱无能,耶律隆庆权势遮天,公主深得宠爱,数次荣获封号,初封为太平公主,又进封越国公主,后又追封为“陈国公主”。

到了公主16岁的时候,嫁给了自己的舅舅即37岁的萧绍矩。驸马是辽圣宗皇后之兄长,官拜检校太师。在古代,尤其是在辽代,贵族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往往选择在直系家属中进行通婚,所以陈国公主与驸马的结合正是契丹第四种婚俗“舅甥婚”的考古学实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17665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