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月球的图片和资料

有关月球的图片和资料,第1张

月球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

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径: 3476千米

质量: 735e22千克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第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由于没有大气和磁场,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阳风的攻击。在它剩余的40余亿年光阴里,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将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罗返回的样本证明了它对研究太阳风的价值。月球上的氢可能在未来当作燃料使用。

月影有本影、半影和伪本影之分。月球本影是一个会聚的圆锥,投向它的阳光全部被月球遮挡住,因此,位于当地面上月球本影锥里的人们,可以看到整个日面全部被月球遮没,即日全食;在半影内,月球只遮没日面一部分,于是产生日偏食;在伪本影内的观测者,可看到月球仅遮住太阳的中央部分,这种现象叫做日环食。月球的直径约3476千米,太阳可见圆面的直径139万千米,为什么小小的月球可遮没太阳呢?

俗话常说“观察物体,近大远小”。太阳的直径虽然比月球的直径约大400倍,但是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却比太阳约近400倍;由于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其轨道是椭圆形,所以月球距离地球有时近一些,有时远一些。因此,从地面看上去,太阳与月球时有一大一小、一远一近的变化。月亮的角直径可从29’22”变到33’26”。太阳的角直径可由31’28”变到32’32”。当月球在距离地球较近的一段位置上,月轮显得比日轮大一些,这时处在日食带内的地面观测者可见到日全食。反之,当月球处在距离地球较远的一段位置上,月轮显得比日轮小一圈儿,不能把整个日轮遮住,也就是说,月球本影的锥顶位于地面上空,本影延伸出的发散圆锥——伪本影——落在地面上,在伪本影内的观测者,因而只能看到日轮被遮住中央部分,所露出的日轮边缘形成一个金色的环,这就是日环食。

人类经过对日月食的长时期观察和总结,早已掌握了它们的一些发生规律。中国早在汉代的“三统历”中就有日月食循环周期的记载,例如其中的日食周期约为11年减31日,也就是说,日食大约每过10年又11个月重复发生一次。当然,这是就全地球来说的,用它可作为预报日食的一个参考。

此外,最早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人们,发现了日月食的“沙罗周期”,“沙罗”即重复出现的意思。这个沙罗周期长65853天,即223个朔望月,相当于18年又10天或11天(视闰年的情况而定)。每次日食或月食发生后,经过一个沙罗周期,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又会重新恢复到最初的样子。例如,1987年9月23日发生过日环食,经过18年又10天,就到2005年10月3日,又会发生日环食。需要说明的是,沙罗周期预先推出相隔一个周期后会发生一次类似的日月食,但还是很粗略的,因为再次见食时的经纬度和太阳、月球视半径都有些变化,它也不能确定再次见食的准确时刻、食分及见食地区。精确的计算是要先计算出日、月在天球上的精确位置,按照见食条件列出方程,再用数学方法求解这些方程,方能准确预报日月食。

嫦娥奔月的故事依然让人向往,而人类探月的脚步也从未停止。就在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壮举。并通过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球背面影像,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说到这里,不免有朋友会问,在地球上为什么我们永远看不见月球的背面呢?有科学家认为,月球曾经以较快的速度自转,但是由于来自地球的引力不断对月球产生作用力,这个力与月球的自转方向相反,就像把月球往回拽,导致月球的自转速度不断减慢,直到绕轴自转的周期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方向也基本一致。

于是现在的月球总以同一面持续的对着地球。在天文学当中,把这个现象称为潮汐锁定,也称之为同步自转。我们将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正面,而相对的另一面则称为背面,也成为暗面。然而,暗面并不意味着月球背面会永远处于阴暗之中。

事实上,他如同正面一样会被太阳照亮。当月相为新月时,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正面是黑暗的,而月球的背面则会被太阳照亮。

环形山广泛的分布,这是月球表面最突出的特征。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又叫做月坑。月坑近似于圆形,与地球上的火山口地形很相似。环形山的中间,地势低平,有的还分布着小的山峰。环形山的内侧比较陡峭,外侧较平缓。有些环形山的周围,向外辐射出许多明亮的条纹。月球上的环形山,大多是用著名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哥白尼、开普勒、牛顿、柏拉图、第谷、祖冲之、张衡等环形山。

在月球上到处可以看到环形山。无论是月球正面,还是月球背面,无论在明亮的高原,还是在低平的月海,都有环形山分布。环形山的数量非常多,总数达5万多个。环形山的大小差别很大。较大的环形山直径达100千米以上,小的直径则在1千米以下。在月球的正面,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就有33 000个以上。其中,直径超过100千米的约有40个。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千米,是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月球正面的第谷、哥白尼、开普勒等环形山,周围都有很明显的辐射条纹。特别是位于南半球的第谷环形山,周围的辐射条纹最为壮观,数量多达100多条。其中最长的一条长达1800千米,一直延伸到北半球的澄海。在地球上,即使用最普通的望远镜,也能清晰地观察到那些较大的辐射条纹。

“月海”是月球上比较低洼的平原,并无一滴水存在。整个月球上共有32个“海”,其中向着地球的这一面有19个。最大的海是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月面中央的静海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较大的还有冷海,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这些名字是古代天文学家定的。大多数月海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周围是山脉。但有些圆形月海相互之间是连接着的。月海海面一般比“月陆”要低得多,如静海和澄海比月球平均水准低1700米左右,最低的是雨海东南部,海底深达6000多米。

月海不很平坦,它的内部常有圆形的坑穴,还有圆环状的小山丘,人们习惯称为小环形山。

是从正月十五开始变圆的。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这个时间比月球公转的时间(恒星月)要长,因为当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一个朔望月月球大约要绕(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转只绕360度)。

扩展资料

月相的名称:

当太阳和月球对齐在地球的同一侧,月球是朔,而月球朝向地球的是未被阳光照亮的一侧。当月球的亮面渐增(从地球看见的明亮表面逐渐增加),月相的变化依序是朔、新月、眉月、上弦月、盈凸月、和满月的相位,然后成为亏凸月、下弦月、残月和晦。

当一个被照亮一半的球体被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时,可见到的被照明区域是一个被圆和椭圆(椭圆的长轴和圆的直径是一致的)的交集所定义的二度空间(平面)。

如果半椭圆相对于半圆是凸出的,则这种形状是凸月(凸起朝外);如果半椭圆相对于半圆是凹下的,则这种形状是眉月或残月(凹下朝内)。

-月相变化

月球地形图中主要含有撞击坑、月海、月谷、火山等。

1、撞击坑

撞击坑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最大的撞击坑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撞击坑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哥白尼型撞击坑、阿基米德型、碗型或酒窝型。

2、月海

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下来。

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 面积约五百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连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多。

常见月海:蛇海、南海、知海、危海、丰富海、冷海、洪堡海、湿海、雨海、巧海、岛海、界海、莫斯科海、神酒海、云海、东方海、澄海等。

除了这些月海,月球上还有一些较低的广阔平原,包括:风暴洋、夏湖、秋湖、好湖、悲湖等。

3、月陆和山脉

月面上高于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如今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其中三座突出在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4、月谷

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

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球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2014年10月5日,科学家在月球上发现一个隐藏于地下的巨形的方形结构。这一结构宽2500公里,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条古老的裂谷系统,后来其中充填了岩浆。

5、火山

月球的表面被巨大的玄武岩(火山熔岩)层所覆盖。早期的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表面的阴暗区是广阔的海洋,因此,他们称之为“mare”。

除了玄武岩构造,月球的阴暗区,还存在其他火山特征。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沟纹、黑色的沉积物、火山园顶和火山锥。不过,这些特征都不显著,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迹的一小部分。

地球火山多呈链状分布。例如安底斯山脉,火山链勾勒出一个岩石圈板块的边缘。夏威夷岛上的山脉链,则显示板块活动的热区。月球上没有板块构造的迹象。

-月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098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