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中国的结婚率

2022年以来中国的结婚率,第1张

结婚率和离婚率:我国结婚率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9‰,随后逐年下降,2020年结婚率下降到58‰;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

3月28日,由梁建章、任泽平联合多位学术专家设立的育娲人口研究机构发布《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2版》。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7636万对,连续八年下降。报告指出,我国近年来初婚人数连续下降预示了极低生育率,在适婚人数减少,结婚生育成本过高,性别比失衡、社会竞争压力大和婚育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未来我国初婚人数仍将呈下降态势。

报告呼吁,针对超低结婚率、生育率以及年轻人口的迅速萎缩等社会问题,急需出台相关政策。报告也提出“增加大城市住宅土地供应;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放宽收养和送养条件;法定婚龄降到18岁;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启动中国《同居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等建议促进婚育水平提升。

结婚率初婚人数下降近半 离婚率陡增近3倍

2023年结婚限制目前没有全国性取消。

只是局部放宽了。取消结婚限制的省份目前,全国包括四川、陕西、广东、福建在内的四个地区已放宽了生育登记的结婚限制。但大多数人更不敢结婚了。

《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一、是取消了是否结婚的限制。《办法》取消了对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限制条件,将生育登记的重心转移到生育意愿和生育结果上来,回归人口监测及生育服务本位。

710万对。根据查询中国民政部2022年公布的数据得知,2022年结婚人数为710万对,2021年结婚人数为1346万对,也下降了48%,而老龄化却越来严重。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75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4岁。

 

也就是说,10年间,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近4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63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95岁。

 

从每年的初婚人数来看,近年来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2010年初婚人数多达22009万人,2020年则降低到了12886万人。

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成普遍趋势

从各地来看,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成为普遍趋势。

 

以杭州为例,2021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85岁、女性为271岁,与上年相比,男性晚02岁,女性晚03岁。男性平均结婚登记年龄为317岁、女性为30岁,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晚03岁和04岁。

 

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的平均初婚年龄甚至突破了30岁大关。

 

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2021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331岁,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3189岁,女3073岁。

 

江苏省统计局在《2021年江苏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一文中透露,随着时代的发展,江苏女性平均初婚年龄稳步递增。女性平均初婚年龄 2000 年为 2322 岁、2010年为2376岁、2020年为2966岁。2010年与2000年基本相当,而2020年女性初婚年龄比2010年足足推后了近6岁,接近30岁。

 

伴随着初婚年龄推迟的是结婚登记人数的下降。民政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仅8131万对,同比下降了122%,这是连续第七年下降。

资料图:一对新人拿结婚证和日期数字拍照。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平均初婚年龄为何推迟?

从历史趋势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平均初婚年龄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为2359岁,1986年降低到2283岁,此后开始上涨,到1992年又涨到23岁以上,1996年突破24岁,2011年突破25岁,2014年突破26岁,2017年达到27岁,2020年超过28岁。

 

这一代人为什么会晚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

 

合肥市民李先生表示,30多岁好多都没结婚的,主要的原因就因为房价压力太大了,因此尽量地往后推迟。合肥市民姚女士表示, 20到30岁之间需要去先奋斗,要先能够做到经济独立,之后才会去考虑结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冯文猛对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分析,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结婚成本的上涨、就业和职场竞争加大、婚姻观念变化等,是初婚年龄推迟的重要原因。

 

一是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大学毕业后读研、考博,尤其是女性群体,受教育年限在不断延长,这自然就推迟了结婚年龄。

 

二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忙于工作,不少人还经常加班,没有时间恋爱,跟异性接触机会少。

 

三是结婚成本上升,房价上涨,彩礼提高,无论城乡,结婚要考虑住房等因素,尤其是一线城市成本更高,导致结婚的准备期拉长。部分地区的天价彩礼直接把一些人吓跑了,或者结不起婚了。

 

四是婚姻观念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重视婚姻的自主选择和质量,而且生活便利性也在提高,很多人觉得一个人生活也挺舒适,对家庭的渴望和依赖也越来越小,不认可婚姻就是恋爱的唯一归宿。

 

冯文猛认为,结婚年龄推迟,一方面对于女性来说可能错过最佳生育年龄,导致生育风险的提高,另一方面,对整个社会的生育水平也有不利影响。但需要看到,很多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提升、社会化服务的丰富,晚婚、不婚人群增多,这也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在实践中,能做的是尽量采取一些措施抵消其中一些不利于婚育的消极因素。

 

冯文猛建议,要降低结婚成本,整治天价彩礼等不合理婚俗,让年轻人尽量都能相对轻松地谈婚论嫁,不用为结婚犯愁。要优化升级婚育环境,提升婚姻市场服务供给和质量,扩大年轻人的交友圈,促进更多成功的婚姻匹配。同时,倡导婚姻、家庭、生育的重要性,消减部分人群对婚姻、家庭、生育的负面印象。

 

对于近些年降低法定婚龄的建议,冯文猛表示,现在初婚年龄已经远远高于法定婚龄,如果导致初婚年龄提升的主要因素消除不了,降低法定婚龄预计也没有太大作用。而且考虑到婚姻的稳定性,在不够成熟的年纪下过早结婚也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离婚、单亲家庭,这对个体家庭和孩子都是不利的。因此,降低法定婚龄的实际意义不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051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