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这首诗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其感情基调是什么

《氓》这首诗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其感情基调是什么,第1张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突然就想起了这首高中就学过的诗歌,那时候没有任何经历,对这首诗歌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现在回头再看,其实颇有味道 我和憨厚老实的"氓"第一次见面就互生情愫,即刻私定终生,虽历经重重困难,两个人要在一起的决心从未被打消终于,高高兴兴带着嫁妆坐上你的小车,以为从此就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谁知一开始的激情很快就淡化,随着我年华的衰老,你不再用迷人的眼睛凝视我的面容,暴力责骂接踵而至唯有,一个人在宁静的夜里,回顾往昔,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许诺的人却已经死在了我的回忆里 读起来让人心酸心寒的故事年少时莽撞无知,却激情洋溢,一见钟情就敢约婚,这样的勇敢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实属罕见,在家长制度下,除非是内心真挚的情感太强烈,否则有几个人敢跟现实抗衡! 然而男人对女人的爱随着女人的年老色衰也跟着消磨殆尽善良且负责任者不会表现出来,可是眼神里没了那抹炽热,两个人都心知肚明,只是开不开诚布公的问题;亦有部分恶劣如"氓"者,不爱了就是不爱了,不会再多给你一丝怜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与男人的无情相对的是,大部分女人骨子里都是向往安定的,不管对方是不是眼角已有皱纹,或者开始发福,不如年轻时矫健,都会选择不去打破这份安宁,毕竟把最美好的年华分享给了这个人,把最真挚的承诺许诺给了这个人,把最发自内心的感情交付给了这个人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最后一段,即使是在饱受"氓"的虐待以后,"我"依然会记得他对"我"好的时候"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的欢笑,我们的幸福既然你违背誓言还不知反思,我也就算了吧! 不知道诗歌的作者最后做出了什么选择,如果在现在,离婚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在当时,女休男是没有先例的真是悲剧,只愿后来的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

《氓》是一首弃妇自诉悲剧婚姻的叙事诗。诗中女子未及成年即与“氓”结为夫妇,历尽数年困顿生活又被“氓”休弃,回首往事,不胜唏嘘。

诗篇从最初“氓”向女子求婚开始叙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寥寥数言,将“氓”之外貌特征以及婚嫁开端交代清楚,也由言行举止传达出女子与“氓”之间相处模式以及“氓”的性格特征。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待议定婚期,女子望眼欲穿,以致泪流满面,见到“氓”即欢欣异常,见卜筮结果毫无不妥,连忙携嫁妆与“氓”迁居新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婚后女子倍觉甜蜜,若斑鸠贪食桑葚,兀自陶然沉醉其间,不知危机已无声降临。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流年似水,当女子年纪渐长容色衰败,渐渐遭“氓”厌弃,纵然女子无畏生活艰辛、行无差迟,“氓”仍然毫无底线屡生事端。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面对凄怆结局,女子回忆数年婚姻生活。昼夜勤恳操劳从无懈怠,“氓”顺心遂意却日渐暴戾无常。女子由于被休弃无奈返回母家,眼见“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徒增孤独凄凉,黯然神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往事如烟,女子每每回忆当初渴盼“及尔偕老”总难免悲伤“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子烦恼悔恨却仿佛无穷无尽。脑际常常浮现昔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融洽情景恍如昨日,彼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如今却已落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沦为笑柄又无可奈何,思量无益,徒余悲恨。

《氓》通篇语言简洁,叙事清晰,情感真挚,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诗中女子悲剧从最初已见端倪——“氓”表面憨直忠厚,只想与女子结姻,然而婚前情绪急躁、备办潦草、礼节敷衍已显露本性,女子却被表象蒙蔽,不肯深思熟虑,匆忙缔结婚约,始乱终弃诚属必然。

古代女子地位远低于男子,礼法不仅具备规范作用,更为弱势者提供权益屏障。礼法形成规范与约束,规范与约束又引申出责任,唯独婚姻双方担当责任婚姻方能长久。

纵观《氓》中婚姻悲剧,大半是由不遵礼法以及鲁莽行事导致,作为始乱终弃警醒范本流传千古。太过执拗往往容易被表象蒙蔽,思虑不周莽撞行事常常导致凄凉结局。从古及今,“氓”式悲剧不断重演,哀若不鉴,亦将复哀。光阴流转,沧海桑田,诗文中前车之鉴仍作为教训提醒读者谨慎明断、勿复重蹈覆辙。

你好很高兴为您作答。

《卫风·氓》出自《诗经》。此诗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这样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的女子,爱得坦荡热烈,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婚后却受到丈夫的虐待。“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如果满意还请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917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