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论述艺术的审美情感价值。它和审美价值情感有什么异同呢?

举例论述艺术的审美情感价值。它和审美价值情感有什么异同呢?,第1张

  何为审美价值的情感

  艺术以审美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创造精神成果。可以说,审美,是一切艺术门类(包括艺术、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等)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包括政治、法律、功利、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共同性格。审美情感就是艺术情感。

  (1)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这即是说,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

  在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无不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还不止如此,在整个审美认识、审美创造以至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审美情感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艺术则要以情动人,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力的主要原因。一个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如果他自己是"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对现实无动于衷,很难设想他的作品如何动观众。情感的真挚与强烈,可以增添作品的美感和感染人心力量。

  情感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在艺术欣赏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人们普遍都承认和重视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审美中,以及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情感是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不是纯心理或纯生理的反应,而是伴随着审美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基础是审美认识。对于某些艺术作品,欣赏者必须经过审美认识,经过复杂的思想活动,否则难以把握作品的美,也难以产生美的感受和感动。

  在审美活动中,在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2)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就是艺术情感。它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审美情感”,是指艺术家和欣赏者在构思和欣赏过程中对于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所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广义的“审美情感”是指艺术家和欣赏者在审美活动中因进入一种高度活跃、和谐自由的心理状态而体验到的审美愉悦。审美情感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征服;第二,审美情感是形式化的情感,或者说,审美情感是形式情感对内容情感的选择和征服。

  我们从远古时代的洞窟中所发现的岩壁画,到历代不同时期所创作出的不同类型和风格形成的画作媒体,以及到现今的广告海报和前卫的数字化视觉媒体等知悉——“艺术”本身都随着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科技的演进而有所改变,并不断借着“艺术家”来诠释和展现各种不同的艺术类型、题材和媒体的创作力。

  艺术与设计在它们产生起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艺术讲求个性的体现而设计在于大众,设计的构思来自生活而其作品又服务与众人。现代设计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上和以前的设计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而与其他艺术艺术作品的发展和变化不同,设计的发展不仅和人们哲学观念有关,而且它还一直是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革命,许多在“传统艺术”作品中展现的技法和效果,已陆续被电脑技术突破和革新,并成功地一一在“数字化艺术家”的“电脑画布”上呈现。今天我们展开一页页的艺术发展史,从远古的石窟岩壁上所勾勒出的人类生活形状,以致到了现今人们利用电脑描绘出的图象形状,都同样是展现出多样“视觉艺术”的风貌。假若世界上真的是只有“艺术家”而没有艺术,而“艺术家”借着其媒介的表现技法,用构图、线条、色彩、声音或文字等表现形式将自己的美学、情感和理念的内涵,通过艺术的活动来传递给具有共同经验的共鸣者,就可称之为“艺术”的话,那么21世纪的设计家和其他艺术家们运用着“电脑绘画”技术作为媒介的表现技法,可称为艺术的革新。可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同一切新事物一样受到某些缺乏创新精神的人的反对和唾弃。但是今天不管我们是不是接受这一艺术革新,它已经深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也将是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

  我觉得这样理解是可以的!

1、心理距离说

心理距离说(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关于审美本质的学说。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

认为人对艺术和现实产生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是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与对象应保持一种恰当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只有通过把对对象的感受与个人的自我相分离,使客体摆脱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获得。

2、格式塔心理学派

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这一学派的兴起。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3、心理分析学派

亦称精神分析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学派之一。它以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动机为其理论系统的出发点和核心。奠基者是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因此,又称 “弗洛伊德主义” 。

心理分析学派把研究对象转向变态行为,而不是传统心理学的感觉、注意、意识等。它的研究方法是临床观察。

4、移情说

移情说是因“移情”概念而得名的美学理论。“移情”作为美学术语,首先由德国美学家费肖尔用来表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加诸对象,使对象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审美色彩。这种理论后来成为德国李普斯的心理学美学的核心内容。

20 世纪初得以广泛流传,成为各种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如表现主义等)的理论基础。

5、直觉说

直觉说,是指关于审美本质的一种学说。从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谢林和法国近代哲学家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发展而来,经克罗齐发展成熟,对现代西方表现主义美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认为理智不能认识世界,只有通过直觉,从事物本身和事物内部来认识事物,来感知美、体验美。

——直觉说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趣味

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好尚和追求。又称“审美情趣”。它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并且是它们的结果。

审美趣味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乃至体质、特定心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人在审美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即使同一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的个人,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养、习惯、爱好,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能力,因而他们注意、探究的对象也有着不同的指向性,他们的审美态度、评价也有着不同的倾向性,即各自欣赏、追求着不同质或不同领域的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兴味和不同的评价。所以审美趣味有着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它不能强制,也不能一律化。但是审美趣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无可争辩,没有标准的,而是在人的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和美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受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制约;同时由于审美趣味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人对客观美的认识、选择和评价,在情趣自由、个人独特性的方式 现了一种普遍的必然性,所以它的形成、发展和性质、形态,既受特定社会生活的制约,又受对象的审美特性的制约;既受人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价值观念、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制约,又受人的政治伦理观、人生观、艺术观、历史观、社会习惯、时代风尚乃至个人特定情绪的制约。因此,审美实践是否正确反映了对象的审美特性、美的规律,是检验审美趣味的标准。

由于人的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使不同人的审美趣味在程度上有广狭、深浅之分,在性质上有健康与消极、高尚与鄙下之分。狭隘的审美趣味使人的审美领域、对象具有偏狭性,不健康的审美趣味往往使人无视美、歪曲美,甚至以丑为美。审美趣味具有可塑性,通过审美实践和学习、训练,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可以使人敏感地发现美,深入地理解美,并推动人按照时代、民族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去创造美,发展美,尤其对艺术欣赏、艺术创造更起着重要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9961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