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多向曹操学习学习吗?

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多向曹操学习学习吗?,第1张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都存在很大分歧。三国演义中几乎将其描写成为一个大奸大恶之徒,这未免有失偏颇。曹操是个奸臣不假,他打着汉室的旗号东征西讨,玩弄权术,完全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所以说他是个权臣,是个奸臣。类似于他这种人后世还有很多,曹操简直可以说是他们的鼻祖。

曹操其人虽奸,但在政治上的功绩还是不凡的。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使军粮匮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对于恢复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他唯才是举,打破门第观念,抑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他当权期间,所统治的区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曹操是超世之杰,似乎并不为过,虽然他的手法有欠光明磊落,但却非常具有实用性。当时有意篡汉的诸侯可谓不少,为何最终只有曹操一家独大?这显然与曹操过人一筹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曹操初得兖州之时,谋士毛蚧建议“奉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并无忠于汉室之心,但深知个中利弊,因为力量薄弱,兖州长安,关山遥遥,所以只是派遣使者虚致殷勤而已。

如果说,曹操在创业之初,地位未显时,多用招降纳叛等手段网罗人才,那么,在他有了显赫地位之后,便凭借手中的权力,公开树起了不拘微贱,不看身世,只要有才便吸收录用的原则。

由于曹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从而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从四面八方投奔曹操,形成了曹魏政权鼎盛时雄兵百万,战将千员的局面。正是他有雄厚的人才阵营,才能在19年的时间内,将长江以北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创行“九品中正制”,把“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制度化,从而使魏晋以后的政治面貌为之一新,对曹操至隋唐的官僚制度,乃至官宦、士子心态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建安十九年,刘备入据益州,三国鼎立的局势已基本形成,曹操并未因自己占据中原,在政治、经济上都有明显优势而稍有松懈,仍以招揽贤才作为首要任务。

因此,曹操申令有关部门不能求全责备,不要埋没那些有缺点的贤才。在看到曹操求贤是扩大自己统治力量的同时,也应看到这是他削弱并控制反对力量的方法,将那些有才干的人用官爵羁縻在朝廷中,就可减少反对自己的隐患。这比单纯用打击的方法来消灭敌对势力,显然要高出一筹。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已是63岁,在前一年已被晋爵为魏王,这年四月,献帝又命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但他志在统一天下,连年出师征讨,同时,也更迫切地需求贤才,于这年八月,曹操再次重申自己“唯才是举”的方针,并指出无论是伊挚、傅说那样出身贫贱之人,管仲那样的旧敌,萧何、曹参那样的小吏,韩信、陈平那样身遭污辱并受人耻笑的人,甚至像吴起那样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治国用兵的才干,就要加以任用。充分表现出他的雍容大度以及不拘一格,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反映出他与东汉时期用人传统的完全决裂。

任人唯贤指任用官员只以德才优秀作为标准,天人合一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自强不息意思是自己努力向上,不松懈。

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出自《尚书·咸有一德》,《咸有一德》是《尚书》的篇名,这篇经文的主题就是一德之事,作者据传是伊尹。《咸有一德》的内容为伊尹对太甲说的话,伊尹讲话的大意是:天命无常,只有经常修德,才可保住君位,停止修德,就会失去君位。

伊尹,伊氏,名衡,一说名挚,尹是官名,生于空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因为其母亲在伊水居住,以伊为氏,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

思想内容:

从思想影响来看,伊尹对太甲的临别赠言,开启了传统中国的心性之学,从子思、孟子到陆象山、王阳明的心性儒学,都可以视为伊尹一德观念的延伸与拓展。与庞大的心性儒学体系相比,制度儒学、政治儒学的发展相对缓慢,也许正是有鉴于此。

当代学者蒋庆等人提出了从心性儒学转向政治儒学的主张,这种思想主张所针对的症结,从源头上说,正是伊尹告别政治之际所提出的一德。心性儒学尽管有它偏颇的一面,譬如,它带有比较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过于强调精神、意识对于存在、现实的规定性。

—《咸有一德》

晏殊·寓意①

油壁香车②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③。

鱼书④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释

①寓意:假言他物而寄托本意。

②油壁香车:称妇女所乘油壁车。

③禁烟中:指正处寒食节,禁用烟火。

④鱼书:指书信。

赏析

晏殊(yàn shū)(公元991年—公元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年方十四,入殿应试,赐同进士出身。次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起先后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著作佐郎。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而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为翰林学士、左庶子。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少年仁宗继位,晏殊力主刘太后听政。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后因违反了刘太后旨意,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此期间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毫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六十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六十三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六十四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日:“旧学之碑。”

晏殊虽多年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晏殊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追叙了心上人乘着豪华的马车而去,车是这样的精美,则车中人的雍容妍丽,可以想见。佳人已去,从此再无机会重逢。

这里诗人用“峡云”暗指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美丽传说,来渲染气氛。一个是人间现实,一个是天上梦幻。梦幻是甜蜜的,可是现实是冷酷的。人车已去,浓浓的相思笼罩在诗人心头。院落里,淡雅的梨花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之中。池塘边,多情的柳絮飞舞在轻柔的春风里。

“梨花院落”和“柳絮池塘”,诗人给我们展示出一个华丽精致的庭院。渲染出自己的高贵身份,但却描写得清新自然,毫无金玉之气。接下来的几天,诗人孤寂一人,借酒浇愁,又赶上寒食节,一片萧索,更添惆怅。多情的诗人欲寄书信给思念的人儿,可是想来想去也没有可行的途径,摆在诗人面前的不是一般的障碍,而是永远冲不破的险阻。这里诗人自问自答,问得深切,答得无情。看似寻常平直,却最为沉痛哀怨。

“处处同”三字弦外有音,寻其意,乃人事阻隔,处处有碍,无路可通。深深的思念无法排遣,可是严酷的现实又令他不得不放弃。炽热的相思折磨着诗人,他形容憔悴,颓废沮丧,心境凄凉。所有的痛苦都蕴涵在这首诗中,读来哀婉蕴藉,韵味浓郁。晏殊被人称为富贵闲人,然而他的诗在富贵气中却有缠绵悱恻的情致。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①槛(jiàn):栏杆。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④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⑤碧树:绿树。⑥彩笺:彩色的信笺。⑦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译文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编辑本段作品赏析此作品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2]编辑本段作者介绍晏殊[3]​(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宛丽,有《珠玉词》。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乾兴元年(1022),年仅10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晏殊在朝为官50多年,但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时时萦绕于心,其诗作《崇因寺》(在今进贤县境内)、《金柅园》(在今抚州市一中校园内)、《麻姑山》等,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家乡人民对这位“宰相词人”,也是怀念和崇敬的,抚州市城区有一条街被命名为“同叔路”。此外还有“晏殊纪念亭”、“金柅园诗碑”、“二晏桥”(又名“二仙桥”)等。[4]​

1 文言文翻译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

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

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

就任用了祁午。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原文 晋平公问于祁(qí)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qí)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qí)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祁黄羊去私》是出自《吕氏春秋·去私》的一篇文章,典故围绕晋平公与祁黄羊的对话展开。

2 祁黄羊去私翻译

《祁黄羊去私》翻译如下: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二、原文:

晋平公问于祁(qí)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qí)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qí)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扩展资料:

"祁黄羊去私"是出自《吕氏春秋·去私》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

哲学意义上的自然主义,是对人类反省而形成的。反映在国家治理思维上,古希腊曾经诞生了自然法思想,以芝诺为代表的斯多葛派主张自然法,到古罗马的西塞罗,对自然法理论完整化体系化。

自然法学说认为,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为人定的(包括制定法和习惯法),而超越于人定法之上的是自然法。所谓自然法,指存在于自然中的理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表现了自然的和谐和完美。人定法则由于人类的认识局限和私利屏蔽,肯定会有缺陷,因之,人定法必须服从于自然法。

具体的法理,就是人定法自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不可能经由人定法来证明,而必须依赖于自然法来证明,不合于自然法的人定法没有合法性。合于自然法为“善法”,不合于自然法为“恶法”,恶法非法。

在中国,老子的道,具有自然法的意义,但是,老子仅仅强调了“道法自然”,再没有细说。《吕氏春秋》则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通过十二纪,把人的行为与自然秩序一体化,在自然秩序中验证社会管理的正当性。

-祁黄羊去私

-吕氏春秋

3 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

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

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4 文言文(祁黄羊去私)的译文谁有

《吕氏春秋·孟春纪》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其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尉〕管理军事的官,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除去,去私,意思是除去私心,树立公心 作者 吕不韦 出处《吕氏春秋》 为什么”国人称因为黄羊推荐的人深得人心所以国人称善 善就是好,人人称好赞颂祁黄羊的公正无私善”?。

5 求《祁黄羊去私》翻译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

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

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原文:出自秦 吕不伟主编 《吕氏春秋·去私》晋平公问于祁(qí)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qí)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qí)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扩展资料一、中心内容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祁黄羊出于公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推荐人才的做法。

值得肯定,公正无私,唯才是举的做法今天仍应大力提倡)祁黄羊对平公咨询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从逻辑的角度看运用概念要注意所运用概念的含义(内涵)具有确定性,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得随心所欲增加或减少概念含义的内容。祁黄羊根据“可为”与“不可为”正确的回答了问题而不把个人的亲疏恩怨掺进其中。

否则就就不能准确回答了平公所问的问题了。祁黄羊没有私心正确把握概念的而备受人们称道。

二、人物介绍1、祁奚,又称祁黄羊(前620(壬申年)——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

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

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不过问政事。

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

盂县、祁县均设有祁大夫庙。他曾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替代自己的职位。

2、晋平公(?-公元前532年),姬姓,名彪,晋悼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晋平公即位之初,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

公元前552年,同宋、卫等国结盟,再度恢复晋国的霸业。在位后期由于大兴土木、不务政事,致使大权旁落至六卿。

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谥号”平“,其子公子夷继位,是为晋昭公。

6 文言文 (祁黄羊去私) 的译文谁有

《吕氏春秋·孟春纪》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其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居有间。

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尉〕管理军事的官,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

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

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除去,去私,意思是除去私心,树立公心 作者 吕不韦 出处《吕氏春秋》。 为什么”国人称因为黄羊推荐的人深得人心所以国人称善 善就是好,人人称好。

赞颂祁黄羊的公正无私善”?。

7 文言文 《祁黄羊去私》翻译

《吕氏春秋·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

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的对。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

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

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国都里的贵州都称赞任命得好。

孔了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第一遍是看书,看这本书写了什么,带着好奇和新鲜感。关注词句的语义、翻译,整个的文体风格、思想倾向。

第二遍是把有明显触动的记在本子上,有一些思维的疏通,一些困惑的化解,一些思想层面的提升。

第三遍准备将它落实到“做”的层面。因为《论语》作为一部讨论“如何做”问题的著述,其精神的发挥应在穿衣吃饭中。

现在是第三遍的开始,这里写下的它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从第二遍的阅读经验中来。

一、应当有人性感情

1从种种体系化的“ 阴阳五行”“性理天命”“道德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体行原典儒学中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

2建立以“天地国亲师”为尊敬、崇拜和献身对象的观念,对“国”的理解是一种含混而宽广地对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

3在真实的情感和情感的真实之上,完全不再组建、构造某种“超越”来统治人们,展望普通、平凡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和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4“主体间性”——与他人共在——稠密人际关系——忠恕之道——半宗教式反思

5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祭祀自己的鬼,不带求恩宠福禄等功利目的。

7礼应当恰到好处地表达感情,不同于美国的对感情丰富的语言表达。

8孔颜之乐指的是天人之乐,并不贬低或排斥七情之正的世俗之乐。

二、应当区分宗教性私德和社会性公德

1铺陈不如节俭,仪式不如真情。

2不评价私德。

3“仁”只能用来要求自己,对于他人的“不仁”是没有理由指摘的,别人有这个权利。

4心中真情实感应当受到理智、礼制的克制,而非心里想的都可以实现。

5承认自己有限,从而向无限迈进——一种宗教性道德

6对父母的孝敬和温情——现在亦是宗教性道德,古时候是政治

7守信是宗教性道德,对敌人说谎不出卖同志是社会性道德

8我一个求知、修德的人,在德行和知识方面有欠缺是我的过错,在其他方面搞得不好不算过失。

9有知识、有理性的人,不会对某些事物盲目排拒或盲目倾羡。

10氏族社会中“唯父命是从”在现代很难做到,我们也不会到“背叛父亲才能信基督”“仇父情结”那个程度。

11大言不惭,言而不行是私德的问题,不说出来目标而默默去做是私德的修养。

12构建社会性公德,需要吸取氏族社会的智慧,朋友、上下级之间的善意劝告适可而止。这不同于“忠臣不惮辱”、以死相谏等大一统帝国留下的东西。

13不能昼寝,每天要做一点事情,是孔门的教规。在道上时自律即可,不在道上时要靠外力帮助纠正回来。

14道德意志要坚定,欲望不要太多,这也是私德层面的事。

15聪明还是愚笨,这是私德和公德都涉及的事情。邦有道时聪明、积极发挥才智是大德;邦无道时愚笨、不与赵家人穿一条裤子是大德。后半辈子能坚守这条,泉下也就不愧对孔夫子了。似有罪当赎。

16有德者必有言,不必有位。

17邦无道的时候,一个人富贵了,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

18狂妄又直爽,无知又老实,无能力又可以信赖,这是圆融一体的。老实可补无知之不足。值得信赖可补无能力之不足,直爽可补狂妄之不足。

19仁者不忧,不担心外在利害荣辱,只担心自己进德修业,这也是宗教性私德。

20礼物重意义的重轻而非财物的厚薄。花再多的钱买的礼物,意义不对头,也是不收的。礼物虽轻,如果意义重大,也应以其对等重要性处之。

21孔子对于超乎此世此生的东西,不肯定也不否定。

22尊崇道德是什么:先努力后收获,纠正自己,不攻击别人,学会控制情绪,杜绝走捷径不劳而获、过于计算、患得患失(遇到问题正反两方面思考一下就可以了,第三遍都不用)

23需要交朋友,需要和朋友多交流,结交了正直的、多闻的朋友,这样不会失德,不会寡陋。

24“士志于道”,不应向往安逸的生活,在现在是宗教性道德,不是社会性道德。

25君子也有没有仁德的时候,没有小人有仁德的。

26“内圣”本身不是目的,管仲虽然没有为自己的国君而死,他在社会中发挥了才能,为人们造福,建立了巨大的功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是在“仁”之上的。为这小信任自杀就太狭隘了。

27君子达于仁义,小人达于财利。

28用公正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29见危受命则仁成,隐忍偷生则仁丧。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30“均”不是说所有人要都一样,是按照不同阶级、身份有不同的分配。

31对西方的东西(各种后、各种主义)道听途说搬过来,互相标榜,是对道德的败坏。

32大节不能超越界限,小节有点出入是可以的。关于事业、方向、国家、社会等等的重大事务是有关大德的。私人生活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修养与不修养,均无不可,不违反公共法规即可。这是现代观念。现在,孔孟之道也是一种宗教性道德。

三、应当会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

1个体应努力去了解和掌握专属自己的偶然性的生存和命运,从而建立自己(三十岁建立自己)。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有用”——在这个问题上不听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的。

2不追求某种休息,而将艰难和崇高看作人生的常态,担负起责任。

3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走自己的路,为自己所当为。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4不要异化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器械,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

5不应迷信奇迹,不应空想思辨。对前人的历史经验,要改良不要革命,要继承不要批判(改良能改良的,继承能继承的)。

6认同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就是中国人,不作回汉、京陇、日美之分。

7起点不同,不求终点相近,求尽心力。

8不要愁没有职位,要愁的是如何才能在位置上尽职守。

9在世卿世袭的氏族贵族体制下,孔子主张不问出身,不问“家史”,唯贤是举。

10出身、经历、此身存在皆是偶然,奋力人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11孔子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声明自己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强调孜孜不倦地学习。

12孔子反对祷告,遇到极限失败毁灭,不求神赐,真正保持了人的尊严。

13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兄弟,对人恭敬周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

14个体自由不应否定一切秩序、规则、信任,不应否定社会、国家的存在,因为首先需要保证人们的生存。(无政府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些不实用的高调)

15贤才发展大能,不重小德。所谓“德才兼备”、求全责备的方略,实在是扼杀贤才的大能,使人抱憾终身。

16孔子不以为自己是天才,是超人,掌握了绝对真理。个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应如是。

17好的作品不怕埋没,不用着急出版,再版,整理成册。

18弱者不掌握自己的命运,一切归于“天意”“运气”,无所作为,失去主体性。

19多打磨自己,少责备别人,基本就不会招什么怨恨了。

20不是说我要找个饭碗,是要看我这个道如何传下去。

21言语足以表达意思就够了。花哨的东西得用对地方。

22道家的“绝圣弃智”就是说人不是要用智力,动脑子的,儒家讲不动脑子就是白活啊。

结语:那些人啊,把命讲成是必然的,只可顺从的,让人们在所谓“天理”“良知”“规律”面前使自己甘于被支配,通过阴阳五行、“历史必然性”、“自然规律”、“天理良心”、“斗私批修”来使人相信,给人洗脑,使人们丧失主体性,以便于自己的统治。这些东西是多么自相矛盾,有多么大的多元解释空间啊!命运是偶然的,个体可以创造自己的命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689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