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题:通过建安作家的创作,分析建安文学的时代精神及其影响。

大学语文题:通过建安作家的创作,分析建安文学的时代精神及其影响。,第1张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或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文学特征的概括。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个理论命题。其确切含义,一直为理论界所争论不休,分歧很大。有人认为“风”指作品所起的教化作用,“骨”指文章内容;有人认为“风骨”就是“风格”;有人认为“风”是指浓郁的充满力量的感情,是感情的力,“骨”指由结构严密的言辞表现的事义所具有的力量(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有人认为“风骨”就是悲凉慷慨、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有力的语言形式的完整统一。

  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曹操重视文学事业,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首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除孔融外,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为突出。

  这节选自我们老师的课件,希望对你有用……

三国时期的建安文学:建安七子与三曹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弄权,军阀混战。但是,文学上却很兴盛。当时的诗人们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以当时社会的战乱、人民的颠沛流离为题材进行创作,许多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要求。>>建安诗人的代表有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阮禹、陈琳、王粲、徐干、应和刘桢,还有蔡琰等。曹操是时期的顶尖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第一流的诗人。他有浓厚的文学兴趣,登高必赋,以致他的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诗苍凉雄健,才气纵横。五言诗中著名的有蒿里行,是描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连年兵甲不解、生灵涂炭的情况。有诗句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四言诗中著名的有步出夏门行,是建安十二年北击乌桓时之作。诗分五部分,最前是艳,下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

龟虽寿有名句曰:骥老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短歌行亦名对酒当歌,有名句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吐哺,天下归心。这些诗句多借乐府旧题,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凉,为传世名作。有感于曹操的文治武功,曾写下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曹操的次子,后代汉为皇帝,是为魏文帝。他的文学成就也很高。所作诗的内容以反映贵族生活和感情为主,形式则颇受民歌的影响。他的名作之一燕歌行,是诗歌句法的一种创新,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有名句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反映了徭役征发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的乐府上留田行,揭露了富人和穷人生活的悬殊。不过他把此归之于天命,这是错误的。>>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曹操在世时,他以才学受到曹操的宠爱。他这时的诗歌以表现其政治抱负和描写贵族游乐生活为主,也有反映当时割据混战、社会残破、人民苦难的诗篇。如送应氏曰: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描写了洛阳在董卓之乱以后的残破景象。曹丕即帝位后,对曹植一直猜忌,并严加监视。使曹植长期处于被软禁的状态。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则充满了苦闷、消极思想。如他的野田黄雀行曰: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诗歌表达了幻想逃出困境,获得自由的渴望心情。>>>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的幕僚。他的名作七哀诗·西京乱无象描写了董卓死后,其部将李、郭汜在长安互相攻杀焚掠造成的悲惨景象。诗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博学多才,通晓音律。初嫁卫仲道,夫死,又归母家。董卓之乱时,被掳入匈奴,嫁左贤王。居匈奴12年,生二子。曹操与蔡邕有旧交,以金璧将文姬赎归,再嫁董祀。她有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章,五言体尤著名。全长108句,倾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战乱中所遭受的痛苦。如: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等句,揭露了董卓诱使匈奴和羌贵族残杀汉族人民的罪恶行径。悲愤诗还描述了她热爱故国但却要与两个孩子永别的愁苦心情。如说: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遂对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的变化,引起人们的思想变化,文学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形式,自然也跟着变化。建安诗人那种迫切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嵇康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所作诗往往多用比喻象征,隐晦曲折,不太好懂。

论“风骨”在“建安三曹”上的文风建树

摘要: “风清骨峻”一说源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文中将风骨一词分解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分别为人自身的风骨,诗文的风骨,艺术的风骨。而“风骨”一词原意是指一种刚健清峻,高迈光华的艺术风格。建安文学,魏晋时期的三曹、建安七子、蔡琰,以其刚健清俊的文风、慷慨悲壮的格调、健美有力的文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而曹家三人的文学成就又有所不同却又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所做诗风皆为个人情感的表达,但三人截然不同的人生阅历经验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书文风也各有其味。

关键词:“风清骨峻”;“诗歌艺术”;“建安文学”;“三曹”

一、“风清骨峻”

(一)风骨概说

“风骨”一词曾见于汉代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怊畅抒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这就引发出了其后的文章中所谓的文意在风,文辞在骨一说。更为深入地说,文风与文骨可谓是互为表里。恰被他人比作是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与内在素质的映射。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中“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支持的便是这一观点,但又不固化的将风骨简单的归类为文意与文辞,一方面认为文风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文辞在每个不同的作家笔下文笔结构的多样。正是因为文辞文意的多样性特征,使得风骨一词更加的耐人寻味。

(二)风骨不仅体现在诗歌上,更体现在知人论世方面。

所谓“风”者,庄子云:“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是对自然界的“风”字最好的阐释。由自然界的风引发人对于己身的思考,也就有了《世说新语·容止》中的“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修。”这也就将对于“风”的思考由抽象化为具体,即为一种由外向内的思考。所谓“骨”者,古来就有以人的骨骼形状来判断一个人的荣华富贵一说。世人言王右军(王羲之)脑后有反骨看出必将其功业有成。“骨秀”一词与骨骼自然是分不开的,常代指人的气宇轩昂的阳刚之美。故风清骨秀一词用于形容一个人的风貌再为合适不过。

(三)风骨一说还具体体现在文章的艺术风格上,概指文章的整体美。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离不开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风骨”从文章创作的角度来说,也与情、采并举。《文心雕龙·风骨》中言:“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骋。”风骨不生,则赋非无义。只有把文章的风骨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并融入丰富的情感与文辞才能合其大成创作出一篇篇的传世佳品。

二、曹氏三父子的文风骨气

(一)曹操的文风骨气概述

曹氏三父子在建安文学上的建树可见一斑。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发扬者,与其二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蔡琰等在邺城形成邺下文人集团,以其真挚强烈的情感、慷慨悲壮的格调、健美有力的文笔著称,史称“建安风骨”。曹氏三父子的文章则各有其风,曹操以古直悲凉的文风发迹,其中又以他的游仙诗与政治诗最具代表性。曹操的游仙诗的文风,必然离不开他的个人生活经历。《精列》“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操以生灵之物自比,感叹世间万物都有存亡规律。本篇为他在西征张鲁途径散关山所作,此时曹操已经六十一岁,花甲之年,恰逢牛困车堕,独坐磐石,弹奏五弦琴之时。感慨自己统一天下的壮志难酬,幻想三位枕于山间,晨饮山泉的仙人游历而来,三位仙人本邀曹操一同西游成仙而去,无奈操又难舍自己人间的丰功伟业。游仙诗的文风不仅来自于作者本人的幻想,更加验证了“风骨说”中对于己身的思考。曹操的游仙诗一方面是对外物见识所见所谓的真实写照,与他的军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他自身所具有的“骨”有关。所谓风骨,风可为外,骨则为内。曹操生于一个官宦之家,自幼就有官宦环境熏陶着他,不过曹操却与这些汉代官宦有所不同。他自小不喜文书,爱好闯荡。当时的人们认为此人定无大志,便不对齐报以希望。可正是这种爱好闯荡游侠的“骨质”,使曹操对兵书产生了兴趣,从而造就了曹操在兵法上的建树,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曹操作为最大的北方一霸,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军,在赤壁之战中对于傲立于江渚之上,八十万大军连锁之势,势如破竹,对于孙刘联军,势要一统天下。正是这种雄伟的个人才气与气魄,成就了这位三国枭雄,成就了他一生波澜壮阔的绝世传奇。由此可见,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必定是由内骨外风两部分所共同形成的,两者缺一不可。若是缺了浪荡潇洒的骨气,则必定没有《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壮志。若是没有他胸怀天下的阔气之风,又如何会有他《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此豁达宽广的胸襟。曹操诗作的风骨,不仅体现在他的游仙诗里,还体现在他的军旅诗作中。曹操一生南征北战,经历了太多的大小战役,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到赤壁之战惨败联合军。人生的大起大落起起伏伏给了曹操太多的感触,滋生出众多灵感,也成就了他这一时期独特的政治抒情诗的细腻却又壮志豪情颇具潇洒的文风。文章骨质,莫不是所谓风骨也。所谓“乱世生英雄”,乱世给曹操提供了太多的文学素材,他的政治诗正是这一方面的体现。《蒿里行》中“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描写了联合军聚集在一起气拔山兮力盖世般的侠胆豪情,正义征讨的氛围蔚然成风。但这时的曹操也同时在这繁华之景中看出了众人齐力中的缺口。聚合之中的乌合之众难以成就大事的前景无疑也使他内心深处向往着对于自己未来的思考,对于中原天下的思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曹操一步步的走向战争舞台,走向他政治生涯的高潮。如果说“宁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传奇一生的开端,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正是曹操传奇风骨气质的体现,表现了他对于当时士大夫文人的重视,也表现了他对于文化方面教化万民的重要意识。相对于建安文学的整体发展来说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以其发展者,曹操贯穿诗歌艺术中的忧患意识,也就尤为显著,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这种责任感,使命感与忧患感尤为中华文人不断传承发展一种民族感与民族文化。曹操作品中的忧患意识几乎成为了我国有责任感的文人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从《周易》到《诗经》,从远古到近的忧患意识,从社会政治、个人生活到自我内心的感慨始终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存在部分,建安风骨中的曹操诗就体现了一种浓浓的忧患意识。以曹操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将这一时期烽火狼烟的社会现实转化为一种文的骨风、古文的自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是种忧患意识贯穿是文中的重要体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曹操的身份以政客为主,他作为东汉末期军阀混战的一代枭雄,诗歌中的忧患之感首先体现在曹操一统天下意识之中,曹操始终以凭着天下为己任。他目睹了东汉政权的腐朽,认识到朝代没落百姓疾苦的现实,因此利用自己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带领乱世中的人们走上了平定天下的道路。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以感情深厚,气韵雄浑为代表,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这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他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陈规,而是有所发展。曹操喜欢用旧题写新内容。《短歌行》、《蒿里行》都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曹操开创的一代建安风骨,具体还体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说的是曹操的文章慷慨,多表达当时的乱世之象,表现民族风气,表现出曹操自己的看法多为曹操内心所表达的的意向。

(二)曹丕的文风骨气概述

曹丕,作为建安文学中重要的推动者及建立者,以其男欢女爱以及游子思妇诗为代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他的诗风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并由此创作了一批批的乐府诗作,以及抒发自己内心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的政治诗。还包括自己在守城时与城中诸多文人墨客汇聚享乐而做的文人酬增诗。后期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抒情诗作多为细腻清越,缠绵悱恻。今人对于曹丕诗歌的评论,主观上是想从社会内容上着手。同时,对于其艺术成就也想阐明某个特殊的方面。他的文学创作反映的内容是远不及曹操的,因为他的作品远不及曹操涉及的政治与动乱的社会现实,身处高位从小荣华富贵看不到社会的弊端与民间的疾苦,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以描写男女爱情与离愁别恨见长。其中《燕歌行》、《杂诗》等篇中男女思情的内容极为突出,甚是具有代表性。《燕歌行》其一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其内容是写女子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曹丕用温润细腻的手法,写出了**思念丈夫的辗转反侧以及心中的孤寂难耐之意,将痛苦的情绪与孤寂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表现出对此等闺中怨妇的同情之感。

曹丕诗歌的语言绮丽工练,抒情婉转细腻,具有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的风格。《文心雕龙》才略篇说道:“魏文之才,洋洋清绮。”这一特点在他的诗作中体现较大,正如《燕歌行》中对于思妇的描写“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通过对思妇心理与情感表现的描写,巧妙的展现出一个思妇在慢慢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情思婉转,缠绵动人。曹丕这婉转细腻的文风,多与他的政治生活以及个人经历相关联,他作为魏皇子之一,终日纸醉金迷宴酣之乐,沉迷纵欲,过度的*奢行为,使得他虽外表强势却又偏向于内心的软弱,强干弱枝的性格使得他的文风也偏向于绮丽轻艳。

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丰富的“文人士大夫气质”,其诗作与乐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乐府诗的清丽工致,婉转流畅之韵。诗歌趋向于情感的真实再现,细腻温婉却又含蓄蕴藉,语言上婉转率真便婉隽约。这种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表现在语言的工丽与艺术形式的创造上的。曹丕的诗歌创新甚多,虽仅存四十多首诗作,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具备。他善于用清词丽句,加以和谐的音韵,表达他细腻的情思。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发的大多都是与历史使命感与平定天下的报负有关的作品,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突然体会到《善哉行》中的“乐极哀情来,寥亮催肝心。”他的敏感多情,超越了这个时代,与当时战争为主要生活的人们格格不入,有着独特的悲凉凄清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曹丕的诗作风格,多与他自身的风格取向,个人生活阅历,以及内心的思想情感有所关联,具有强烈的自主性色彩,以表达曹丕个人的情感为主。

(三)曹植的文风骨气概述

曹植的文学水平广受好评,是所谓“骨气清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的文风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是能够合二者之长,达到文采与风骨的完美结合。谢灵运评价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无疑是对曹植诗歌作品的莫高推崇,展现了后事对于曹植文学作品的高度赞扬。曹植诗歌收到后人推崇的主要原因还归结于他的文采富艳,再加上他的坎坷身世经历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其同时,曹植的诗作还与其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紧密关联。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理想与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多为寄托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憧憬,以及赠与友人的诗作为主。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自己和朋友被祸害的悲愤,第二类用思妇弃妇之言表明身世之苦表白心迹,第三类诗歌表达自我,表明自己的理想与志向,第四类是游仙诗。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感是时光不在,功业无成,想要寄托于理想世界的无助。曹植前期诗作的典型是以他的《白马篇》为代表,通过诗中对游侠的高超武艺以及爱国精神的赞赏,表现诗人对建功立业征战四方的渴望,表达年少初期踌躇满志的激动澎湃,同时表达出曹植渴望通过政治与文学寻求功成名就的追求。曹植后期的诗作多以表露心志为主,一方面借弃妇思妇之手暗讽政治失意的不悦,另一方面又用游仙诗作来抒发自己心气消沉的最后精神寄托,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处碰壁让曹植感到心灰意冷,感叹时光易逝却功业难成,想要以神仙世界为寄托,追求自己心中的解脱。曹植在游仙诗中的理想境界皆为明净高洁的代表,象征着曹植生活对立面的美好伟大追求,曹植在《辨道论》说神仙之说为“虚妄”,他们父子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赠白马王彪》也说“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可见曹植的游仙诗并不是真的信神仙,实际上是他对于周边变化以及自身境况的担忧之意的充分体现。由此可说曹植的诗作的文风也必然离不开自身的性格以及情感经历的真实体现。

luocan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分析《登楼赋》(王粲)的艺术特色

①此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第一段作者本欲饱餐秀色借以消愁,然而景色虽美却不是我的故乡!忧愁不仅没有销解,倒勾起了怀乡思归之情美景与乡愁形成了对比与反衬;第二段抒情中兼有写景,凭轩远眺,山川尽收,见景生情,不禁涕泗横流抒情与写景相得益彰第三段先是慨叹岁月流逝,希冀国家统一,自己能够施展才智,辅弼君王,建功立业继尔,以瓠瓜徒悬、井渫莫食喻己空怀才智,报国无门然后描写了一幅萧瑟凄惨的日暮景象,黯然伤神的愁绪与空旷孤寂、凄凉悲愤的心境,一并融入了景象的描写之中作者或以景衬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而景物的描写中时而又使用比兴寄托手法,使意蕴更加深厚情景交融的写法使赋作产生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

②此赋还善于运用了典故如“北弥陶墓,西接昭丘”,看似写景实是用了两个典故,暗寓自己未能如范蠡那样建功立业,暗讥刘表非楚昭王那样的明君又如以尼父叹“归欤”、钟仪楚奏、庄舄越吟的典故,抒写怀土恋乡之情,此外“匏瓜”、“井渫”句也是用典历史典故的运用增加了思想情感表达的深广度和厚重度

③此赋语言自然而流畅,优美而又不失质朴,铺排而不见繁缛结构布局的致思亦颇见工巧,以登楼为契机,以忧愁为抒情线索,以时间顺序为纵轴,辅之以横向的空间拓展,把叙事、抒情、写景巧妙缀填其中,镕铸成篇既有浑成贯通之势,亦有层次清晰分明之感

“舍生忘国难,视死如归”是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代表作白马篇中的名句。这首诗是曹植的早期作品,因为掌管它的曹植深受曹操的喜爱,曾经带着曹植出去打海贼。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武艺高强、忠诚爱国的勇士形象。

曹植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斗志,这一点在这首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作为一首乐府诗,曹植的乐府歌哀而不伤。诗中描绘的侠客投身于刀剑雨的战场。他怎么能不理会自己的生死呢?在国家安全面前,他自己的生死算什么?这是一种死亡般的,气势磅礴,给读者一种澎湃的情绪,带动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与诗的开头相呼应,“白马戴金镣铐,向西北飞去”。

诗中为读者塑造的少年匆匆奔赴西北,因为少年要去边疆保家卫国,容不得半点耽搁,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建功立业、精忠报国之志。

诗中间详细写了这个游侠的来历。这个游侠原籍幽州、并州,年轻时就背井离乡,希望能扬名立万。他总是手边有弓和箭,他甚至更擅长骑射。他像猴子一样敏捷,像森林中的野兽一样勇敢。西北边防紧急关头,游侠冒着生命危险骑马奔赴战场,已经置生死于度外。对作者游侠骑士的详细描写,是因为作者有亲身的从军经历,所以才能刻画得如此传神。同时,他把自己比作一个游侠骑士,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忠孝不能两全的感觉。

曹植为什么会失去曹操的宠爱?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才华横溢,前期深受曹操喜爱。曹字子建,又名,因前面是,故又名陈。他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父亲曹操、哥哥曹丕并称闪烁于文坛的“三曹”。

曹植在与曹丕争夺太子之位时,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曹操本就非常喜欢有才能的人。曹植口若悬河,笔锋一转。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铜雀台召集士人上台,曹植第一个完成登台赋。此后,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经常带他出征。曹植的失宠,完全是因为曹植的放纵,已经触及了曹操的底线。建安十九年,曹操征服孙权,让曹植留在邺城,并亲自告诫曹植要有所作为,发力强军。

但曹植似乎有娇生惯养、骄横跋扈的味道,经常行事任性,这让曹操很生气。建安217年,曹操外出,曹植私自乘坐皇家马车,擅自打开司马门,一路打到金门。他早就忘了曹操曾经说过,只有皇帝举行仪式的时候才能打开司马门,这让曹操非常生气,直接执行了乘车令。曹操对曹植的不满爆发了,他不再信任曹植。他把好感转移到了一直很憨厚的曹丕身上,觉得曹丕。日后立曹丕为太子,彻底放弃曹植。

新三国电视剧中曹植的扮演者是谁?

在导演高希希执导的历史剧新三国中,曹植由李饰演,与陈建斌、等演员联袂出演。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参演该剧的演员备受关注,李凭借精湛的演技赢得了众多网友的认可。

李,1983年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他是中国大陆的一名演员。李继纯,原名,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供职于世纪影视社。李的形象健康阳光,具有一个优秀偶像的气质。表演时,她善于抓住角色的内心,将角色自然释放,深入人心。他也参演过很多电视剧,比如2007年高希希执导,黄晓明、孙俪、黄海波主演的电视剧新上海滩中胆小的常贵,2009年与大卫、刘紫合作的电视剧狙击手中的一个士兵,2013年的电视剧陆贞传奇中默默守护鲁镇多年的将军。

新三国年,曹植因不孝顺前王曹操,想借机除掉曹植,却被曹丕的母亲阻止。曹丕命令曹植在第一步内写一首诗,这样他就可以避免死亡。曹植随便做了七步诗,感动了曹丕。他同根生,所以太渴望被油炸。他揭露了曹植的败亡和曹丕的残暴。曹植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李对也是极其关心的。曾和高希希参加过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暖冬行动,也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建安文学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是才性的自由发挥和情感的浓烈表现。但有不少古代批评家指出建安文学或多或少具有因离经叛道而表现出某种颓废品质。建安文学的昂扬的基调是对於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望和自信。但是,也存在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个体生命能否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的怀疑。正始文学具有哲学色彩。形成这一原因的特点是继建安文学后,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675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