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人物情感的细节与变化?

如何把握人物情感的细节与变化?,第1张

以下是《他生气了》提纲的写法:

一、引言

- 描述一个生气的场景引入

二、他的情绪

- 描述他生气的表现

- 描述他表现出来的情绪

三、产生原因

- 解释他为何生气

- 描述可能引起他生气的根本原因

四、应对方式

- 描述他采取的应对方式

- 分析这种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五、结束语

- 总结表述他生气和应对的教训

- 引出对于生气与应对的思考与建议

该提纲主要是通过描述人物的情绪和行动,来探究为什么他会生气以及如何应对。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切实把握人物情感的细节和差异,反映个体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的真实性,再通过深入透彻的分析与描述,达到更好的主题呈现效果。

塑造人物要注意情感强度与情感深度的有机结合。情感强度的逻辑特点是:强烈的倾向性、膨胀的自我性、主观的绝对化。情感深度的逻辑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理性、具有一定的超我性、具有一定的境界性。川正因为如此,情感强度与情感深度是一对矛盾,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情感强度超过了一定的阀值,情感深度就降低;情感深度超过了一定的阀值,情感强度也就减弱。并不是说情感强度与情感深度是并驾齐驱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发展轨道,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塑造,情感强度与情感深度会在某一时刻产生碰撞,闪烁出耀眼的情感光辉,情感的饱和度达到最大值。当然,在一篇较复杂的小说中,或者说中长篇小说中,以及多幕剧、影视中,情感强度与情感深度的碰撞、交流,往往不止一次,这些地方往往是最感人的地方,也是作家、剧作家精心设计的地方。唯有如此,人物情感才较丰满,人物的性格才较立体。 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来分析:意大利维诺那城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是两个门第相当的望族,又是仇家,两家子女绝不通婚。

其实,在答题的时候,你需要揣摩的是出题者的意图。他以这篇文章为背景,出的所有的题,都是有个很明显的脉络主题,就是希望你能根据他的思路,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总结人物的思想之前,要先确定两点,既:

明确出题者对于整篇文章所赋予的使命,如他希望这篇文章反应主旋律、正能量,那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的注意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场景,因为人物的塑造总是需要场景环境的衬托;

在明确文章的使命之后,你需要搞明白的第二点就是人物身上各条故事线,总结出每条故事线的轻重,以及每条故事线里反映出人物的精神、态度是什么。总结故事线的轻重是让答题有中心、有侧重,总结精神,是为了迎合文章的使命;

当你明确这两点之后,只要根据以下三步,就可以轻松地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简单叙事,概括出人物故事的环境;

总结出的人物精神态度;

简单发散,呼应文章使命。

这个方法是我上学的时候自己经验的总结,前期用起来会比较费时间,而且容易答得过多,略显冗长,但是经过几次练习,就很接近标准答案。

散文中作者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表意。通过直抒胸臆或寓情于他人他物他景的方式来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对于散文“思想情感”的考查,中考考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通过品味词语来体会作者情感;分析景物描写品味作者情感;分析人物描写体会作者感情。这些考试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概括填空型。这一类题目往往以空格或问题的形式出现,如:“请概括出作者情感的发展轨迹”,“请在横线上填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等。重在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应该熟悉全文的情感脉络,抓住关键词,若无现成的词语可供选择,则需要对语段进行分析,概括出相关词语。 二、词语推敲型。对于词语的推敲往往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①直击点击。这种题目直接点明要品味的词语及其所传递的情感。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七上《春》)这个句子“闹”字很有味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该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二是该词表达了什么意思,带给你什么感受,传递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比如对于“闹”字,我们可以这样解答:“闹”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修辞角度),写出一股蜂围蝶阵的场景,有声有形,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和画面感(词语表达的意思),它似乎让我听到了蜜蜂在嗡嗡的叫着,看到了一只只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嬉戏,十分的热闹,不禁让人联想到古诗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把春天写得生意盎然,生机勃发(给读者的感受),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传作者之情)。②比较甄别。通过词语对比,考查考生的语言敏感度,从而深度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如: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七下《登上地球之巅》)中能否将“插”、“蹬”二字分别换成“伸”和“踩”,其间有何区别?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继而通过比较,从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此题我们可以这样解答:“伸”字显示了动作很自由,与“伸”相比,“插”字显得动作很困难,所展现的空间很小,更能突出登山的艰难;“踩”字力度不大,“蹬”字用力很猛,面对垂直崖面,一个“蹬”将登山之难传递的淋漓尽致,因此,用“插”和“蹬”更能显示登上地球之巅的不易,从而体现了登山队员的坚定意志,顽强精神,以及作者对他们的钦佩之情。 三、景物赏析型。这是一种赏析景物描写的题目。常以“句子赏析”的类型出现。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扣住修辞或一般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对句子作第一层次的赏析,明确句子描写的景物特点;二要抓住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等“贵在有我”的特征,从中破解出作者的情感密码。比如“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七上《紫藤萝瀑布》)请对这个景物描写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按照两个层次作答:这个句子运用通感的修辞,一句“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将只能闻不可见的香气从抽象变成了形象,从无形变成有形,写出了香气的馥郁;“轻轻地笼罩”将香气人格化,似乎是一个多情的母亲或少女,整个景物描写充满了一种温馨宁静平和的特征,(第一层赏析)写出了作者此时安静平和的心境和对景物的痴迷沉醉之情。(第二层赏析) 四、人物赏析型。这是一种赏析人物描写的题目。常以“句子揣摩”的类型出现。解答此类题目,同样可以按两个层次作答。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二要抓住散文“贵在有我”的“我”,从对人物的描写中破解出作者寄寓的情感。比如关于《邓稼先》的一个题目: 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邓嫁先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面对此情此境,一般的人说话绝对是斩钉截铁、气壮河山的喊出“我不能走!”但邓稼先却是说“我不能走。”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解答此题,我们需要抓住人物语言的细微差别。“我不能走。”与“我不能走!”仅有一个标点之差,感叹号的情感是激动的、强烈的,而句号则是平稳的,淡定的。面对戈壁的风沙呼啸,面对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邓稼先却如此的平和,一个标点的差别将人物的那种从容淡定,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高贵品质刻画了出来。(第一层赏析)作者对邓稼先的敬佩之情寄托在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第二层赏析)此外,分析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句,抓住一些标点,比如省略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里也有大文章,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模拟训练题 炊烟赵丽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掸落飘在肩头的枯叶,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我终于看见了在远方山坳里的炊烟,我急匆匆地走向山坳,走向炊烟,想象炊烟下可能出现的情景:大蘑菇似的小木屋……果然看见两间小木屋了,只是普普通通,不像大蘑菇。木屋里走出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黑红的脸颊上,洋溢只有山里人才有的那种健康的光彩。“客人来啦,快进屋里歇吧!”“能不能……麻烦买一点吃的?”早已过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不好意思地问。“那还要问,坐下,先喝碗茶!”她把我按在一把竹椅上,转身从灶台的铁锅里舀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开水,又悄声叮嘱了丈夫几句,那男人一声不吭地走出门去了。灶台有点脏,她也许怕我看了不好受,找来一块抹布仔细擦了一擦。“山里人邋遢,将就一下啦!”①她一边笑,一边又从水缸里舀水洗那口空的铁锅,一连洗了三遍。不一会儿,那男人拎着满满一篮红薯和芋头回来了,并且已经在山溪中洗得干干净净。她把红薯和芋头倒进锅里,坐到灶背后烧起火来,他不知又到哪里去了。②小木屋里静下来,只有门外的哗啦哗啦的林涛和灶膛里哔剥哔剥的柴火,一起一落地在耳畔响,协奏出一首奇妙的曲子。红薯和芋头馋人的香味在小木屋里飘漾起来。“吃吧,爱吃多少就吃多少,只是别嫌粗糙啦。”③哦,红薯和芋头,竟是那么香,那么甜,不仅抚慰了我的饥肠,也驱除了我的疲乏。这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午餐之一!她坐在一边,快活地笑看我狼吞虎咽,手中,不停地打一件鲜红色的毛衣,毛衣不大,像是孩子穿的。“你有几个孩子?”“有两个女儿,在山外读书去了,一个上小学,一个念中学,都寄宿在学校里。我想让她们将来都上大学呢!现在山里人富了,甚么也不愁,就指望孩子们有出息。”她笑着回答,语气是颇为自豪的。这小木屋里,也有和山外世界同样的憧憬和向往……吃饱了,歇够了,该继续赶路了。我掏出一些钱给她。“钱?”她又笑了:“这儿不是商店,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吧。如果不忘记山里的人,以后再来!”我的脸红了,也不知是为了甚么,也许是为了这城里人的习惯…… 起身走时,我发现背包变得沉甸甸的,打开一看,竟是塞满了黄澄澄的桔子!是他,原来刚才去了桔林。“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人解渴。”他在一边腼腆地笑着,声音很轻,却诚恳。我走了。她和他并肩站在门口,不停地向我挥手。“再来啊!”他们的声音在山坳里回荡…… 走远了,小屋消失在绿色的林涛之中,只有那一缕炊烟,依然优美地在天上飘…… 选自上海文艺出版社:《赵丽宏文集(卷2)):记忆和遐想》,有删改 练习1、本文以“炊烟”为线索,随着与炊烟距离地变化,作者的情感也在变化:从不见炊烟的 到看见炊烟的 到走近炊烟的 再到回望炊烟的 。2、划线③句加点的词语很有意思,请赏析其妙在何处?3、请对划线②句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划线①句对中年妇女的描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与品格? 参考答案1、焦急期盼;惊喜激动;喜悦感激;怀念2、“抚慰”和“驱除”运用拟人的修辞,赋红薯和芋头以人的感情色彩,将红薯和芋头人格化,写活了,写出了它们给了旅途中饥饿劳累的“我”以极大的满足舒适感;而它们是农家夫妇给我的,从而反映了农家夫妇热情善良美好的高贵品质,表现了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3、这个句子中“哗啦哗啦”和“哔剥哔剥”两个拟声词的使用,使句子充满了动态之美,仿佛有声音在耳边回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林涛和柴火之声比作“奇妙的曲子”,写出了林涛和柴火之声的动听美妙;从中反映出了作者在遇到农家夫妇的招待之后那种平和、愉悦、感激、享受的心理。4、这个句子抓住中年妇女的动作进行描写,一个“笑”字显示了她对“灶台有点脏”的不好意思,“一连洗了三遍”写出了中年妇女站在“我”的角度,怕“我”对灶台之脏不满而想极力洗干净从而让“我”满意的心理,表现了中年父女的热情、体贴、细致的品质,从中流露了“我”的感激之情。

要写好一个人的感情,你必须要真正的了解所写的人和事,投入你自己的真实感情,用心去体会,也就是所谓的身临其境。写文章讲究真实,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做到以情动人,而要做到以情动人就必须先打动自己。

至于主题,那是文章的灵魂,俗话说的围绕中心张开内容,就是说你所写的内容不能脱离了主旨,不能偏离主题思想,也就是围绕着主干展开枝枝叶叶,这样呢,文章也会显得主次分明、有血有肉。

我个人认为大概有3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下

第一,让学生多读课文或者文章,提高对课文人物的领悟能力,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二,让学生和课文中的任务进行角色互换,也就是常说的换位思考问题,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里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结合上下文,融入景,物来感知课文人物当时的情景,心情来判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触景生情的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573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