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诗歌情感表达效果

如何分析诗歌情感表达效果,第1张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入手点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种关系去考虑:

1.景与情的关系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抒发感情,寄托志向,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有多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些表达技巧都是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的。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技巧: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是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的,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例1: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读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第(2)题考查了“情”与“景”的关系。这首诗写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以“花自落”鸟空啼等山中宁静之景透露凄凉伤春之情。

2.动与静的关系

如果是分析写景的诗篇或诗句,也要注意另一种关系动与静的关系,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写出山间的宁静安谧之景。动与静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如宋祈“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动与静的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的诗句的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是首纯写景诗,第(2)题从“动”“静”角度设题,如果题目中没有给“从‘静’与‘动’的角度”的提示,而只说“请赏析这首诗的写景技巧”,同学们也应该从动静的关系去考虑、分析。一、二句为静景,三、四句为动景,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声与色的关系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如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中都有鲜明的色彩,杜甫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秦观的“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声来传情。声与色的关系有以下技巧:绘声绘色、摹写声音、声色传情。

例3 2005年重庆高考题第15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第(1)题考查“声”与“情”的关系,“新声”能否传达“旧别情”和“边愁”?“听不尽”的“琵琶”“新声”叫人又爱听,又怕听,悲凉的曲调传达的正是“撩乱边愁”,它扰得人心烦意乱。

4.虚与实的关系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技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什么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第(2)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考查的就是表达技巧,涉及到虚实关系,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5.本事与寄托的关系

“本事”与“寄托”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实与虚的关系,因为它不仅仅只有虚实关系,还涉及到作者的本意与寄托之物,所以单列出来加以分析。古诗常通过联想与想象,借助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手法寄托作者隐幽的情思。这类诗歌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所看到的常是所寄的事或物,在鉴赏时一定要挖掘出其深藏的“本意”。它涉及的表达技巧很多: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咏怀、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它适合于鉴赏那些主旨较为隐晦,感情难于捉摸的诗歌和一些咏史诗。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读不懂时,就要考虑本事与寄托的关系,分析作者字面下面藏着怎样的思想。

例5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描写失群孤雁鸣叫、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怜,其志可嘉,试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

诗人以孤雁自比,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思想情感寄托在对孤雁的描写上。这里需要我们通过孤雁这一“寄托”的形象去分析作者深藏在艺术形象里的“本意”。

总之,诗歌的艺术技巧离不开以上几种关系。根据不同特征的诗歌合理分析,我们一定能快速、准确地鉴赏出诗歌的艺术技巧来。

鉴赏 jiàn shǎng

[appreciate] 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开放古老的房屋供旅游者鉴赏

引证解释

亦作“鉴赏”。1犹识别,辨识。《晋书·王戎传》:“族弟 敦 有高名, 戎 恶之。 敦 每候 戎 ,辄托疾不见。 敦 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

2 谓赏识。 唐 李翱 《答韩侍郎书》:“其鉴赏称颂人物,初未甚信,其后卒享盛名为贤士者,故 陆歙州 、 常简州 皆是也。” 宋 黄庭坚 《和答莘老见赠》:“儿曹被鉴赏,许以综九流。” 明 徐渭 《送俞生之入楚》诗:“归来逢鉴赏,几度抹山窗。”

3 鉴定欣赏。多用于艺术品、文物等。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淳化阁帖》:“《淳化阁帖》,非精於鉴赏者,莫能辨其真伪。” 明 文徵明 《咏次明》:“寄情时有樗蒲乐,博物咸推鉴赏家。”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

相关汉字鉴、赏

鉴赏相关词语

欣赏、鉴定、借鉴、观赏、鉴于、悬赏、鉴别、赞赏、赏析、赏识、年鉴、赏心悦目、赏金、奖赏、赏赐、鉴证、赏月、图鉴、通鉴、前车之鉴、司法鉴定、观赏鱼、激赏、宝鉴、资治通鉴、重赏、赏脸、鉴定人、赏罚、亲子鉴定、雅俗共赏、印鉴、明鉴、犒赏、赏玩、赏光、玩赏、赏心、赏钱、论功行赏、鉴真、鉴湖、赏罚分明、鉴识、赏心乐事、赏鉴、称赏、鉴戒、镜鉴、知往鉴今、照功行赏、悦目赏心、以古为鉴、油光可鉴、殷鉴不远、邀功求赏、以誉为赏、以人为鉴、以往鉴来、天人共鉴

孔子的“兴观群怨”学说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感悟功用、认识功用、教育功用和批判功用,影响深远。

所谓“兴",指的是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让人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对人具有感化、教化的作用。诗歌是用以抒情言志的,读诗可以找到情感的共鸣,认识生活的真相。比如见到自己心仪的女子时,就会想到《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想表达自己志存高远,就会想到李白的这两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还有朱熹这两句发人深省的哲理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诗歌是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读诗可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正始之音

”,还有“盛唐气象”,等等,诸如此类,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277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