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第1张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教学质量的好快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正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这种重要性,现今社会上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也更加关注。并且,在当今的环境下,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教学质量也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与培养

儿童情感的发展与其需要、兴趣以及个性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儿童入学后,由于教育、环境的改变,以及生理的不断发展,他们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及效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下列新的特点:

(1)情感不断丰富。儿童入学以后,首先,由于学习成为主导活动,儿童把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看成自己最实际的需要,因而,学习的成败会使他们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其次,儿童入学后处于一定的集体之中,小组、班级、少先队、学校都是小学生的集体,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和评价,以及同学之间所处的各种相互关系,都能引起各种复杂情感,例如,个体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友谊感都相应地发展起来。再次,儿童入学后,还参加一些劳动和社会活动,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也体验着各种复杂情感。因此,小学儿童比学前儿童情感内容更丰富,并且日益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2)情感不断深刻。这表现在下述方面:由对个别具体事物产生的情感转化为对社会集体所产生的情感;由体验与事物外表相联系,转化为体验与事物本质相联系,例如学前儿童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表面特点来评价其好坏,从而产生好恶感情,而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已能根据一定的道德品质来评价好坏,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

(3)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学前儿童的情感一般是不稳定的、易变的、最明显的是表现在和同伴们的交往中。这种不稳定的情感也表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但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情感就较稳定了,这与较大儿童已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有关。

(4)情感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的冲动性不断减少,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这突出表现在他们能够更好地自觉克服各种外部诱惑、坚持完成学习任务。

(5)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逐步发展。小学儿童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步得到发展。

针对小学儿童的上述情感特点和他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时,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

培养小学生优良的积极情感,应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使其情感向正确方向发展。要通过各种活动,注意调动各种因素的积极作用,引导儿童全面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情感。

(2)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榜样。首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注意自身的情感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榜样作用;其次,具体的材料,实际的范例比单纯的口头讲述效果更大。

(3)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动结合起来,使情感体验具有实际效果。

(4)培养学生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调节情绪的强度,使他们学会用语词或理智防止或缓和自己不适当情绪的发生;其次,要鼓励和发挥儿童的自觉性,养成自我检查与调节的习惯;再次,需要丰富儿童的情感经验。

(5)升华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培养同情心,要教育学生同情弱者、尊老爱幼,帮助苦难者,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爱护小动物,防止捉弄残疾人,虐杀小动物。培养学生的羞耻心,主要是让他们懂得什么行为卑鄙,什么行为可耻,要启发学生对错误的内疚、后悔的情绪体验,要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挖苦、讽刺、羞辱和体罚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的途径是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和长处,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表场,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成绩,表扬过份,以防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同时也要向学生提出期望和更高的要求,鞭策他们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儿童克服消极情感。小学生的消极情感主要有害怕、焦虑、妒忌感、自满和自卑等。

在学生的生活中,对某些东西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害怕是完全不必要的,例如怕黑暗、怕老师等,甚至有损于身心健康的,这往往与成人不正当的教育有关。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情绪,可采用下列策略:

(1)说明情由,消除不正确的认识。

(2)帮助学生获得应付他所害怕的对象或情境的信心和方法。

(3)系统脱敏法。这个技术的基本前提是害怕的心理状态不能与不紧张的身体状态(如肌肉放松)同时并存,而且认为这种不紧张的身体状态能够阻止与害怕相联系的反应。根据这个原理,教师先要训练学生学会放松身体的技术,同时将害怕刺激分成几个等级,然后,用、幻灯或言语指示向儿童呈现害怕的对象和事件,并要求学生想象害怕的对象或事件,每次想象时,都要求学生放松肌肉,当害怕刺激呈现后学生不再害怕时,就说明他对这级刺激的害怕消除了,于是,再逐级上升害怕刺激,直到过去最使学生害怕的刺激呈现也变为中性为止。

(4)预防害怕的发生。小学生的焦虑主要是怕失去老师的爱、怕学习失败、自己的愿望与社会规范冲突、怕自己不为同伴所接受、体验到太多的羞耻或怀疑感、关心自己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安全等原因引起。

教师针对引起焦虑的原因,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焦虑:①提供爱和支持,帮助学生处理矛盾;②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③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可能导致怀疑、羞耻或内疚的反应。

妒忌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比较,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好,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教师要教育学生,在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不要觉得别人比自己好,就产生妒忌,而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力争赶上和超过对方。

另外,教师对班上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学生,要适当表扬、提高要求,以防他们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成绩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教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长处,给以适当的鼓励,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支配、调节着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学业成绩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强,并能克服困难,坚持组织自己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反之,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影响学业成就的提高。

二、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一)意志行动动机和目的发展的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到了中年级以后,小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逐渐学会了自觉地、独立地向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逐步具有了远景的、抽象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动机和目的。

(二)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与执行的特点

小学生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与执行之间的时间间隔不长。他们的意志行动是比较简单的,还不善于为了一件事去反复思考、计划、决定和执行,这些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或是比较接近的。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待困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年级越低的小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越差,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也不断增强。小学生对意志行动任务的责任感,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意志行动任务的责任感强,遇到困难容易克服;反之,缺乏责任感的小学生,遇到困难有意回避,或轻易求助于教师或同学。

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首先要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情感。有些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感受过家人给自己的温暖,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孩子自然而然的也就失去了情感的表达,而且小孩子也会出现一些不好的想法。总的来讲,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认可这份情感,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不要忽略孩子的成长

有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忽略对于孩子的情感教育,爸爸妈妈觉得只要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在上学的年纪当中能够好好的学习就足够了,其实这些教育方式早就已经过时了。爸爸妈妈如今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而且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也会引发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情感

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大家所承受的压力都很多,小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小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被忽略了情感教育的话,那么小孩子很有可能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随随便便的就做出一些对孩子伤害性的行为,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孩子的情感变化。如果孩子在情感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的话,那么爸爸妈妈也要及时的提醒孩子,只有这样才算是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

在给孩子展开情感教育的第1步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以及家人都非常的爱惜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更有底气去做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总而言之爸爸妈妈一定要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小孩子,只有这样小孩子才能够更好的成长。

情感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习者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习者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而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习者的情感发展,或者为了维护教育者本人的权威,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行为,在未来教育中,都是需要被加以改进和改善的,就需要情感教育与理智教育共同开展。

扩展资料

情感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

1、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渗透而又互相独立,一起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虽然它们各自的教育目标有所不同,但都涵盖了情绪、情感、意志、信念等子目标,都必不可少地存在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着发展个体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的任务,劳动的态度与健康的心态是上述三种社会性情感的具体体现和综合表现。

2、情感教育与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挫折教育等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具体目标和策略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关注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状况,并把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实验的基本原则。情感教育是这几种教育形式的理性表达和理论总结,而这几种教育则是情感教育的不同模式。

3、情感教育与个性教育之间的关系

情感教育是个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原则,而个性教育的深厚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全面发展教育为基础的。因此,情感教育是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情感教育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它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凡的价值。需要指出的是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倡导情感教育是要呼唤教育的情感回归,是要实现教育关怀人的本质。

  1、情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教育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在人类走向文明的漫长过程中,教育担负着健全人的心智、培养人的精神的责任。情感教育能使学生更好、更健康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这样的人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情感;这样的人能友善地与人相处,能理解、宽容他人;这样的人能对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热情,勇于克服困难;这样的人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因此有人说情感教育就是幸福教育、愉快教育,这是当下教育所应追求的。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情感教育才能回归教育培养“人”的本义,也才符合培养人才的教育目的。

  2、情感教育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基础

  培养人才的前提,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对于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我国的孔子就曾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会对学习有极大的热情,好学不倦,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因此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才能促使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

  3、情感教育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领域里全球化的趋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之间的交流、合作成为彼此的必需,正因如此,与人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取得成功的一半保证。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具有“心理监控器”的作用,能帮助个体正确认识自我、控制情绪,同时了解他人感受、增强理解。因而有助于人们通过情感表达和交流,进行人际沟通。消除彼此间因文化、认知、性格等差异而产生的误会、隔阂,使合作活动顺利进行。

  4、情感教育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手段

  情感因素影响个性倾向,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在愉悦的情绪、情感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敏捷,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和解决难题。道德智慧的形成、情感体验的升华、人格健全的程度、社会适应性的高低等都与情感的发展密切相连,所以,重视情感教育能够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和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6493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