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年的味道 作文

细品年的味道 作文,第1张

转眼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脚步轻轻地离我而去。又到了过新年、放鞭炮的日子了。仿佛除“夕”的故事还萦绕在耳边,不知有多少人儿还在守着岁彻夜不眠。

过年了,过年了。这一年里,我们一家人都没有坐在一起吃过一顿饭。爸爸妈妈工作忙,现在姐姐也长大了,加入了“工作者”的行列。唯有我,每天开着灯儿,望着月儿,写着似乎怎么都完不成的作业,心里盼着爸爸妈妈或是姐姐能够早一点回来。平时,一家人能聚在一起聊聊天的时候,窗外也已是灯火阑珊,繁星闪烁了。

可是,到了除夕夜,这一切都会不一样。

妈妈和爸爸站在厨房里包水饺,我和姐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外面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好像在提醒所有人——过年了,放松一下吧。屋子里灯火通明,氤氲着家的味道。望着厨房里并不高大的两个身影,似乎刹那间才明白“幸福”的含义。不是吃的有多好,穿得多漂亮,而是在这个家家户户都团聚的日子里,能够这样安静的望着平日里相处不多的爸爸妈妈,我想,此时此刻,他们定然也有说不出的幸福感。

电视里播放着几乎所有台都在转播的中央春晚,爸爸又在承诺自己一定会看到最后,然后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我和姐姐也有了倦意,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即使打心底里想去睡觉,我们也彼此不提一个字。也许,这就是过年吧。似乎过年就是那么的不同,平日里早早睡觉的人儿,也想努力坚持到十二点。

大年初一,照例是要拜年的。我和姐姐没吃早饭就跑了出去。马路上平时来来往往的车辆,一下子全都消失不见,昔日里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马路,如今只剩下红色的放完了的鞭炮满地都是。看着这样安静的街道,心里却有无尽的幸福。是啊,这就是过年,这是最与众不同的一天。所有人都不用工作,不用上学,心里唯一要想的,就是一日三餐。这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啊!

过年了……过年了。似乎就是这三个字,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年的滋味是什么?是外面接连不断的鞭炮?还是除夕夜里香喷喷的水饺?亦或者,只是家人的一个问候和拥抱?……我想,年的滋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沉甸甸的幸福。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每逢进入腊月,这首熟悉的童谣就带着一股说不出的亲切,不由分说闯入脑海,勾起了我对儿时年味的绵长回忆。而过年时那令人兴奋快乐的一幕幕,全部鲜活滚烫起来,如同一坛刚刚拍掉泥封的沉年花雕,散发出令人无法抵御的醉人醇香……

 喝过腊八粥,新年便在孩童的憧憬与期盼中逐渐拉开序幕,家家户户开始忙年,年味儿变得越来越浓!那时我家住在乡镇小学里,尽管放假后的校园空旷冷清,尽管留校过年的老师就那么五六家,尽管校园内的年俗远不如村庄里的隆重热闹,但丝毫不影响我们那些小孩子对新年虔诚的企盼和发自心底的喜悦。

 印象最深的年味是从煮猪头开始的,这应该是年味中最让人心痒难耐的一味。每次过了小年,各家都会到食品站将预订的猪头和下货取回,准备煮猪头冷凉肴做年菜。那几日,放假后闲置的学校食堂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大人们围聚在食堂前的古井旁忙着刮呀、搓呀、洗呀,小孩子们则跑来跑去凑热闹,若是哪家大人嫌我们吵得慌,把猪尿泡扔过来赶我们一边耍去,那快乐可就来喽!

 稍大一点的孩子会迅速找来麦杆和棉线,小心地将麦杆探进猪尿泡内,两手紧紧捏住麦杆和猪尿泡的衔接处,憋足了劲往里吹气,我累了你吹,你累了他吹,待猪尿泡鼓涨成一个硕大的汽球时,赶紧用棉线将吹气孔牢牢缚紧,然后往天空一弹,大家的目光便刷地聚焦在空中那只透明的大汽球上了。因为尿泡球极富韧性和弹性,不会像汽球一样轻易炸破,所以大家可以追逐着它尽情玩耍。在它的引领下,大家举首向天,发足奔跑,拼命争抢,抢到的人却不能久抱在怀里,而是接是拍上天或传给别人,就这样,你传给我,我传给你,或用手拍或用肩撞或用头顶,大家在欢快的笑声中奔跑得面红耳赤、热汗直流,就这么个简单的小玩意,竟能引这一群孩子兴奋地玩上大半天。

 等我们玩够了玩累了,大人们也把猪头煮得差不多了。过午时分,学校食堂的那几口大锅内香气四溢,吸引着我们这群垂涎欲滴的小馋猫围着锅台乱转。等大人们把剔出来的肉骨头盛到盆内时,不管男孩女孩,不管你家的我家的,全都迫不及待地随手抄起一块便啃,诱人的肉香从舌尖上瞬间弥漫开来,踏实的幸福感真的让人欲罢不能。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个温馨的场景让我至今难忘:食堂内热气腾腾,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忙碌了大半天的大人们,脸上始终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们个个系着白围裙,或忙着拆猪蹄切肉块斩猪尾,或弯着腰边拉风箱边添碳,或你帮我切点葱姜我帮你尝尝咸淡,或偷空直起身来捶打一下酸疼的腰;小孩子们则行动一致,一律把肉嚼得满嘴流油,把汤喝得啧啧作响,那叫一个欢畅!等下午把煮好的猪头、下货盛到大锅小盆内带回各家,放在窗台上冷一夜,第二天就可以吃到晶莹剔透的猪头冻了!这种混和着肉和冻的凉肴吃起来香滑满口,最是受人欢迎,妈妈每餐前都要切出一小盘,配上嫩黄的姜丝和白生生的葱丝,再滴上几滴香油,自家吃或招待客人都令人舌下生津,十分解馋。

 赶年集是年味儿中最妙趣横生的一味。“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买顶新毡帽……”当地的年集热闹非凡,各种吃的、用的、玩的商品花样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熙熙攘攘人群和大大小小的摊位从镇西十字路口向东南蔓延,直到挤满偌大的沙河滩。平时看不到的新鲜玩意、找不上的西洋景在年集上都能见到,有安静的连环画旧书摊、有惊喜不断的烟花台、有简易的柳琴戏剧场、有妙语连珠的渔鼓艺人、有耍猴子玩杂技的班子……农村年集上所有的这一切,让人眼界大开、兴奋欢愉,像为辛劳了一年的人们举办的一场集味觉、听觉、视觉于一体的全方位饕餮盛宴。

 小时候我爱跟着父母赶年集,最大的乐趣就是讹着他们为我买那些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后来渐渐长大了,感觉跟在父母身后转各类市场挺没劲的,便和哥哥一起向父母要些零钱,揣进兜里就往年集上最有趣的地方钻。

 一般是先到爆竹摊为哥哥买上两挂小豆炸,再帮我挑一支会游动的竹节蛇或能呜呜叫的泥老虎玩具,买上几串花团子(用糖把大米花粘成团,再串成串的零食),然后一人举着一支冰糖葫芦,兴致勃勃直奔沙河滩,去寻找唱戏的、说书的、耍猴儿的或玩杂耍的热闹场。

 我和哥哥一样爱听书,挑一个最热闹的说书圈,奋力挤进围了里外三层的说书场,我俩盘腿席地而坐,正好面对着说书人,可以近距离欣赏他抑扬顿挫的说唱,十分过瘾!只见坐在凳子上的说书人怀抱渔鼓,微闭双眼,左手不停夹击简板啪啪作响,右手不时敲击渔鼓发出低沉的咚咚声,那略微沙哑的嗓音极富沧桑感和感染力。在简板时缓时急的节拍伴奏下,其唱腔的音调也千转百回,如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盘旋曲折,时而山重水复、晦涩难走;时而柳暗花明、悲喜交集。而在这些声调转折的关口,配以渔鼓的咚咚声,便更觉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令人沉醉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不愿醒来。听了一段又一段,不知不觉便日薄西山,天色渐晚,说书人收拾摊子时,我们还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离去。

 年夜饭则是年味中最温馨幸福的一味。年夜饭的魅力在于全家总动员,甭管厨艺高低都要主动参与,要的就是这股热乎劲!妈妈从一大早就开始叮叮当当剁各种水饺馅、吱吱拉拉炸香喷喷的酥菜,爸爸则忙着杀鸡、剖鱼、炖肉,等厨房飘来的香气把我和哥哥从梦中诱醒,便忍不住一骨碌爬起来,帮着父母择菜,剥葱打下手。对于吃的智慧,孩子们无师自通,午饭一般简单吃两口即可,为的是要在晚上空下肚腹,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尽情饱享一年一度的年夜饭盛宴!

 火红的春联早己贴上了大门,精致的窗花与漫天飞雪相映成趣,火炉上的砂锅鸡正咕嘟咕嘟冒着香气、我帮妈妈包好的两盖帘小白鹅似的胖水饺正准备下锅……不知不觉,时间在除夕的忙碌中飞逝,当爸爸点燃的爆竹正在院内火辣辣炸响时,我们全家人就满心欢喜地围坐在年夜饭桌前了。我和哥哥先向爸妈敬酒道辛苦,妈妈一边激动含泪夸我们长大了,一边催促爸爸快给我们发压岁钱……在酒醇菜香的温馨气氛里,在真诚美好的祝福祝愿声中,一家人笑语不断,尽情享受这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光。此时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声,家家户户的祝酒声、划拳声交织在一起,萦绕在充满火药味的空气中,将浓浓的年味推向了高潮。

 大年初一是年味中最轻松愉快的一味。初一早晨是不能贪睡的,拜新年要趁早才显得有诚意。我被鞭炮惊醒后就赶紧换上新衣帽、羊角辫上扎上新红绫,跟在哥哥后面兴冲冲地就往本院那些老师家里跑,不用大人教小嘴也变得甜如蜜—“叔叔阿姨新年好,给您拜年了!”“伯伯大娘新年万事如意!”

 长辈们笑逐颜开,高兴地摸摸你的脑袋,赶紧端来果盘,把糖果、瓜籽、果脯往你兜里塞,回头赶紧催促自家孩子快跟着出去一起拜年,转一圈下来,拜年的孩子队伍汇成浩浩荡荡一大群,十分热闹。

 见缝插针吃过初一饺子,家中就喧闹起来,一拨一拨拜年的人群先后赶到,先是本院的教师们,然后是校外的邻居、朋友们,接着是爸妈曾教过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学生们。我和哥哥最喜欢爸妈的学生们来拜年,聊起天来,天南海北哪儿的趣闻都有,十分开眼。爸妈教书这么久、学生那么多,却都能准确地叫出他们每一位的名字、记得他们的趣事。其中有一位大哥哥在安徽当兵,还特地给爸爸带来两条黄山牌香烟,爸爸高兴地合不拢嘴,当即拆开散给大伙分享……

 初一的舞龙灯和踩高跷是一定要看的。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我们这群好热闹的孩子随着人群迅速涌上镇中心街,或爬到树上或骑到墙上或坐在人家房脊上,占据有利地形后便可以尽情观看表演。只见在龙灯的指引下,一红一黄两条巨龙在人群中上下舞动,一会行云流水,一会腾云驾雾,一会翻江倒海,场面非常壮观。龙灯后面便是划旱船、踩高跷和扭秧歌的队伍,其中总有几位扮丑角的演员会用滑稽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给大家带来无限的欢乐和笑声……

 到各家吃“磨盘席”(亲戚朋友轮流坐庄请客)、“溜冰球”“逛庙会”、“闹花灯”……记忆中的年味还有很多很多,小时候总觉得年味还没让我尽兴呐,寒假就要结束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提高,年味中的传统习俗正在逐渐改变,但人们渴望回家欢聚团圆的心愿没有变,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没有变!人到中年的我,在年关将至的时候,静静品咂记忆深处的浓浓年味,总感觉心头萦绕着丝丝缕缕扯不断的眷恋。

1、《北京的春节》

作者: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象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

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骄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象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

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的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

2、《过年的味道》

作者:周友斌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喜庆的味道。还不到腊月二十三,村子上下已经有了红火的年味,排年戏,练社火,锣鼓敲起来。偶尔有一声两声“二踢脚”或者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是卖花炮或刚买了花炮的人家,在试鞭炮。岁末年头的日子,村子的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烟花爆竹的火药香味。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灶糖甜滋滋的味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民间的说法是,灶王爷这一天要向玉帝“汇报工作”,这天晚上,要给灶王爷献灶糖,为的就是让灶王爷甜甜嘴,好“上天言好事”。当然,名义上是甜灶王爷,实际上都甜了孩子们的嘴。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煎炒烹炸的浓香味。我们这里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除夕一早,又要张罗包饺子,蒸年糕、炸油食、煮白肉的香味和着剁肉馅的声音不断从各家各户传出来……

大年初一凌晨醒来,赶早祭祀人家的鞭炮声已经零星地响起。睁开眼,感觉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的屋子,新的年画,新的窗花……还有抬头就能看到的“抬头见喜”、“身卧福地”的春联。因为新春的到来,一切日常所见的平常东西都好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都在眼中变得美好。晚上睡觉时脱下来的旧衣服,早被母亲收拾到一个找不到的地方去了,枕边整齐地放着每个人的新衣服,可以闻到新棉布淡淡的香味,这一切都是母亲等我们睡着之后一一放好的。

新年的第一件事便是祭祀。香火已经点燃,满屋子的清香味。母亲用郑重的目光告诫大家,不准嬉笑,不能高声说话,整个家里的气氛肃穆而又凝重。首先祭天地,其次是祭财神、祭灶神,最后才是祭祖宗。

祭天地当然是最隆重,支一张桌子在当院,香要烧到五炷,放上各式的贡品:刀头肉、干果、馓子、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再丰盛一点还会有鸡鸭鱼,黄表、纸钱烧起来,母亲一边用根棍子拨弄着,一边碎碎祈祷,可以零星地听到“上天保佑”、“岁岁平安”之类的念词。

祭祀过程中,男孩子们就开始燃放鞭炮,自家的鞭炮声跟远近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共同把新年喜庆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3、《回味春节》(发表于莆田侨乡时报 壶兰文苑2月25日)

作者:许怀中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可以说,它是至今世界上时间过得最长的佳节,春节前好一段,就有各种迎春茶话会,拜早年。元宵前后,还有拜晚年,延续甚长。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喜庆的气氛极其浓厚,它集中体现了吉祥如意的祥和文化底蕴,积淀着浓浓的情意,是我国“和”文化的生动展现。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声声鞭炮,是春节气氛热烈的传达、播送。

今年春节,在外地的孩子、孙子都来榕城过年,热闹一番。过了大年初五,也都回去。做父母亲的多想再留,但由于上班要紧,只好作罢。从中体会了一回我父母生前的心情:那时我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故乡和爸妈一道过年,也有回去在家享受围炉的欢乐,也都只逗留数日。离开前,母亲总是唠叨:不知道你车票都买好了,要不然要再留你两天。

如今,父母早已离开人世,和家人一道团聚、过年,体验了往昔长辈过年的心情。每当春节,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小时在家过年的情景,尽管那时父母经济并不宽裕,他(她)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女过好年,为之添制新衣,给压岁钱,做好菜饭。能否过好年,似乎是父辈有无本事的衡量。吃好、玩好、穿好,说的都是吉利的话,和谐气氛,只有在这节日营造得最为充分,它融合着乡情、亲情、家情的种种情愫。春节,可说是亲情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声浪中,春节也更富有新意。然而,也有人响往外国的“情人节”的。也有希望我国有自己的“情人节”,如把元宵或七夕可以做为自己的“情人节”。七夕乃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古典诗词中北宋名家秦观所写:“纤云巧弄,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元宵的看灯、游灯,是春节中有情有意的活动。上元夜(即元宵)和将到外国定居的亲戚一家,在江边酒楼聚会。窗外,皓月当空,又有烟花在空中开放。俗语说:“云蔽中秋月,雨打元宵灯”,今年元宵月,却如此明亮。想到明年若再上江楼,亲人已远在异国他乡,真是:“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忽在欢乐之中心里有点黯然。浮想联翩:近来重读《红楼梦》,感到作者高明之处,便在往往最能体现荣华富贵的场合,或在玩赏良辰美景之际,写出人物所透露出的伤感之情。

如贾妃归省庆元宵,当时大观园已建成,园内香烟缭绕,花彩缤纷,说不尽太平气象,富贵风流。但当贾妃元春与贾母等亲人会见时,只管呜咽对泣,其他人也“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走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作者多次写了人物“哭泣”、“泪如雨下”的伤感,这正是最荣华显赫之时。又如“制灯谜贾政悲讦语”这回,所写的是宝钗做生日,又演戏,又猜灯谜,就在欢庆之中,贾政见到所作灯谜,如贾妃的“爆竹”、他人的“风筝”、“海灯”之类,有不祥之兆,心中“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写出人物的伤怀。诸如此类,不愧是《红楼梦》作者的杰作。这并不是说“乐”中必定要“悲”,却是说写出人的“真情”是最动人的。

回味春节,品赏着“情”的元素。电视有句虽是广告语言:“做人要出于情”,倒也道出做人要有“情”的重要。又道是:老年人更多情。这可说是老年人的心态真实写照。正如大文学家冰心老奶奶,越老越有“爱心”,她的名言:“有爱心就有一切”。老年人和家人过春节,情难忘,难忘情:亲情、乡情、怀旧之情、骨肉之情交织心杼。回味春节,犹如吃莆田的橄榄,吃后有余甘,也似喝观音茗茶,喝后有余香,回味无穷。

4、《在省城里过年》

作者:叶 辛

曾经欢天喜地地在上海的弄堂里迎来春节,衣兜里紧紧捂着大人们难得给的压岁钱,思忖着过完年,拿着这点钱到书店里去挑选一本什么样的好书,心里满怀着憧憬,于是心里更高兴了,点燃起一枚又一枚小小的鞭炮,让那声声脆响在天空中炸开。不过,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伴随着新年的到来,家里多出的那些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票证。

买油得油票,买肉要肉票,买衣裳要布票,买豆腐还得凭豆腐票,临近过年那一期,不是增加票证,就是宣布同一张票子可以买加倍的食品,特别是糖票,肯定是要增量的。要过年,还得每家每户增发年货票,把瓜子、花生、金针、木耳等过年时家家户户少不了的零食、作料配个齐全,让大家过个好年。

也曾经在插队落户的山寨上盼来过春节。进入腊月,农活是闲下来了,于是就去看山里的老乡怎么准备过年。看富裕一点的家庭请来杀猪匠宰年猪,但在大年三十那一天,总还要去街上买回几斤肉,尝一点肉味。时不时地,空旷的山野也会响起一声两声爆竹,伴随着农家唢呐,带来一点春节的喜气。

但是,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在省城里过的春节。

自从1969年,我举家从偏僻的猫跳河谷水电站,搬进了省城贵阳,住在风景秀丽的黔灵山麓的石板坡楼房里,虽然还有着种种生活上的不如意之处,诸如楼层高自来水龙头往往要等到下半夜才来水,诸如妻子的工作差不多天天要出差,但是,日子是平静下来了,我可以安安心心地守着妻儿,守着黔灵山水秀丽的风景,根据以往的生活积累,好好地写一些东西。自《蹉跎岁月》之后,长篇小说《在醒来的土地上》、《爱的变奏》、《家教》一本一本写出来了,反映乡间生活的《基石》、《拔河》、《新酒》、《私生子》写出来了。

正因为涉及到农村题材,我经常往贵州的乡下跑,跑了黔南的十多个县,跑了黔北大地,跑了我插队落户期间熟悉的修文、息烽、开阳,我晓得当年时常愁吃愁穿的偏僻乡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日子也好起来了。他们能吃上白米饭了,能穿上一件两件新衣裳了。

他们在自家的堂屋里,挂起邓小平的像,由衷地祝愿邓伯伯健康、长寿。可能正是乡村的第一波改革起了效果,省城里的生活也大大地改观了。在凭票证的年代,贵阳人时常抱怨,家里去年国庆节的肉票,到今年的五一节还没买上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肉票已经废除,菜场里挂满了肉,其他的副食品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已在从吃饱向着吃得好转变。

那一年的除夕,我恰好结束一部中篇小说,推开窗户,走到阳台上,山城的万家灯火扑入我的眼帘,灿若星汉的夜景如同一幅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仿佛约好了一般,先是省城的这儿、那儿,此起彼伏地响起声声爆竹,遂而在省城的所有地方,爆竹全响起来了,一阵阵骤响中,有礼花蹿上夜空,有焰火在远近闪烁,还夹杂着娃娃们的欢叫声:

“过年啦,过年啦!”

真正是过年的喜悦,真正是过年的欢乐。

爆竹声中,家家户户团团而坐。爆竹声中,伴随着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爆竹声中,人们送走过去的一年,迎来充满祈愿和祝福的新年。

省城里的那一个新年,1983年的春节,几乎没有停过爆竹的骤响,以至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报道,贵阳的爆竹销量最大,大南门外的那条街上,光除夕一个晚上,就把整整一条街面,铺满了红色的烟花爆竹的纸屑,清洁工人只得加班加点,清扫街面,哪晓得这条消息一播,到了元宵节,大南门的爆竹声竟整整响了一夜,成为又一条新闻。

置身于嚣杂热闹不绝于耳的爆竹声中,想在整块时间的休息天里写一点东西,是不成了。不过我心上是完全理解的,理解人们过年的心理,理解人们对终于过上好日子的欢喜,理解“爆竹声中除旧岁”,让来年更为美好的祈盼。

这就是二十多年前,在省城里过年的情形了

扩展资料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间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新春佳节来临,时时处处都无一例外地弥漫着浓浓的奇异气息,细细一闻,带着饭香、墨香、甜味、火药味、钞票味……和着人情味儿,那到底是什么味儿?原来是年味。

岁岁今日,今又今日。大年三十的年味分外浓重。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饭香?那是年夜饭的味道。是由一家人的幸福团聚、欢乐祥和带来的异香。嗅到了吗?在饭香周围,还有一股子酒气呢!伴着脸上淡淡的红晕,那是人们开心畅饮的表现。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墨香?伴着砚台的书香之气,伴着大红纸的喜庆之气,一副副热情澎湃的对联,从各家各户的书法人笔下诞生。那是古老中国文化的凝聚和升华。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甜味?那是家家户户在送灶呢!传说在灶王爷嘴角上抹上蜜糖,就能使他上天言好事,下界后才能确保人间百姓平安。那是人们对平安生活的真心向往。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火药味?那是放假了的孩子们在尽情尽兴地燃放烟花爆竹呢!那是童心的归宿,亦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工作、学习、生活能够像正在燃放的鞭炮一样红红火火、旺上加旺的真切希望。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钞票味?那是那是孩子们枕头下红包里的压岁钱所散发出来的味道。传说在古代,一种名叫“岁”的怪兽会专门在过年的晚上出来吃小孩。人们为了压住“岁”确保孩子平安,就给孩子们每人一个红包,这样,“岁”就不敢来犯了。时至今日,压岁钱已成了孩子们在过年期间欢乐的源泉之一,更是长辈对晚辈爱心的一种表示。

……

所有的这些味道全都和着浓浓的人情味,终于拌出了那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的大年味

  年近了,我有些想家了……小时候的家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可以遮风蔽雨、可以吃饱饭睡好觉的地方,那时我就像是温室里的花儿,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每天上学都是带着父母亲的叮咛出门,放学后最先看到的永远都是房顶袅袅的炊烟,还有门口父母亲的守望。突然间离开父母,往后凡事都要靠自已了,难免会有些手足无措,这时我们才能体会到还是在家温暖踏实!再后来,我们都有了自已亲手筑起来的爱心小巢,小小的家里面有父母,还有妻儿,这个时候的家对我们来说就变成了一种责任。家,已经不只是累了想要停靠休息的港湾,而是让我们多了些许的牵挂!家是什么?家其实是一个很让人揪心的地方,有时候,烦它想逃离;有时候,想它且离不开!就如我,我当初是“铁心”想要逃离那个“茅草为顶、土砖为墙,简单得只能遮风挡雨,几乎没有其它多余的摆设”的地方,而现在想起来却让我觉得是一辈子都会依念的地方,因为那里留下了我童年很多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也许是因为在外飘得时间久了,也许更是因为自己“远嫁”的原因,我感觉离家越来越远。心情不同,想家的感觉也会不同。有时觉得家似乎住在我内心深处,有时又仿佛家就在身旁触手可及,每次想家的时候心会隐隐作痛!由于工作忙,所以回家的机会很少而且每次呆在家里的时间又是很短。奇怪的是每次休假回去时刚走到家门口第一眼望上去往往会有一种很陌生的感觉,就像是到了一个很久不曾去的远房亲戚家。唯一熟悉的就是当看到站在门口喜迎自已的老妈和哥嫂时才突然记得原来这就是我家啊!因为一直让自已牵肠挂肚的人儿就活生生的站在眼前,突然间心里感觉踏实了

 说实话,也许真的是因为男人“心狠”(我老妈曾经这样骂我),所以我一般是不太想家的或者说想家的心情不是那样强烈。然而每逢过年时我总是克制不住自己浓浓的思乡情。想起过年,童年的经历就如同放**一样在我眼前浮现,让我难逃因为思念带给我的折磨与缠绕。小时候,过年就意味着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新鞋子穿。截止今年已经是我在苏州过的第十五个春节了。与往年一样,今年我还是打算与家人一起吃过年夜饭后再约留守在苏州的老乡在一起弄几个家乡小菜、喝点老酒。因为老乡们已早早从家乡捎来了腊肉、腊鱼、豆瓣酱…尽管只是几个家乡小菜,但过年时却会有着特别的味道,更是因为在过年时大家的心情会截然不同!这个时候我们会更加的想家,想亲人,想朋友!想家乡过年的味道!想妈妈做得可口美味的饭菜……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因为有新衣服,新鞋子穿。(那时的鞋子都是母亲自已做的布底鞋)。其实最让我期盼的还是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守候在火炉旁等着爸爸给我们发压岁钱。那时,爸爸是在镇上的砖瓦厂工作,整个镇就只有那个砖瓦厂,所以我自然成了小伙伴羡慕的“有钱人”。压岁钱不多,也就一块两块吧,都是崭新的票子。然而,那时的钱一般都不会在我身上呆多久就会不翼而飞,妈妈总是会编织出很多漂亮的谎言来“骗”我,说那些钱可能底会去了哪里?她会问我都去过哪些地方及和什么人站在一起过。然后,就会很肯定的告诉我那钱一定是谁谁谁拿了或者说是被我弄丢了,而我也就天真的相信妈妈所说的一切,心里也还真的“恨过”妈妈“谎言”里那些无辜的人们!懂事后,从妈的口中得知其实那些压岁钱都是她趁我晚上睡觉时“偷”拿了,她怕我真的会弄丢,更是不想让我太小就养成乱花钱的习惯!现在想想她真是“用心良苦”啊!如今,女儿正是当年我的那个年纪,在过年时等待我发红包依然是她最开心的礼物,于是每到过年时我都会给她包一个200块钱的红包,并“强迫”她能给我们夫妻一个新年的祝福,然后再“强迫”她能给我一个甜蜜的亲吻!年三十晚上,还有一件事情就是给过世的亲人上坟、点灯!父亲在我十一岁那年就走了,他的离去是那么的突然,当时,我们的感觉就是天塌了下来!只是那时年纪小家乡很多习俗都弄不清楚。如今想来也有好多年没给父亲上坟了。今年的年三十晚上,我想我依然会像往年一样朝家乡的方向给他老人家磕几个头:“对不起了爹,不是儿子不想回去看您,以前您最疼爱,可是最牵挂的小儿子如今也是孩子的爹了,因为有您的影响,我知道了一个男人在家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为了妻子女儿,为了家,我必须得继续飘泊”……

 家乡过年,家里人应该早就准备好了腊肉、准备好了酱鸡咸鸭,而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串门走亲戚是过年最重要的事儿。今天你来我家吃饭,明天我去你家喝酒!小孩在这个时候可以暂时丢掉手中沉重的书本尽情地玩耍,大人们则里里外外张罗好吃好喝的。亲戚们会把平时家中很难吃到的东西这时都摆出来了,让客人尽情地吃喝。过年,其实就是一种人情;过年,意味着团圆;过年,就是满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过年,就是应该像老家那样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一起等待敲响新年的钟声。

#春节# 导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下面是 整理的春节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天空中又飘起了片片洁白的雪花,阵阵的凉风轻抚我的脸颊。空气中弥漫的,是大家的欢笑,和炸肉丸的味道。

 年,就这样踏着欢快的步伐,到来了。

 车站里,机场内,人们拎着大包小包,脸上露出期待的笑容。那是对家的无限向往啊!任意走近某个家庭,听到的欢声笑语,都是来自对团圆的喜悦而发自内心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三十的夜晚,爆竹声不绝于耳。全家其乐融融地围在一块儿吃年夜饭,没有一点儿忧愁,因为家人就在身边。春卷,饺子,八宝饭自然必不可少。厨房里,锅勺敲打的声音,食物下锅的声音交融在一块儿,好似一曲欢快的乐章。

 刚过完年的那几天,人们会到亲戚长辈家拜年。而这时的孩子们最开心了,因为每到一户人家就会得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受益的孩子们自然喜不自胜了。

 年的味道是什么?是远走他乡的人们回到家中的幸福,是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的欢声笑语,是孩子们收到压岁钱的喜悦……

 仰头看向天空,雪,正跳着优美的舞蹈,天地间万物已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这无暇的雪花预示着来年那丰收的景象!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6311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