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三篇

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三篇,第1张

#一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

设计说明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同时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使孩子们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懂得如何“变大”。本课设计凸显以下三个方面:

 1.着眼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伙伴互相评议、小组合作探究、师生感情对读等。

 2.激趣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

 3.突出“读”的作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预习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拼读生字,记忆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启发质疑

 1.出示字卡“大”。

 师:同学们,请大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大)

 师: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大。你知道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吗?(生答:小)

 2.出示字卡“小”。

 师:请小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小)上课时,回答问题声音不能太小,否则别人就听不到了。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的表现最棒。(同时出示字卡“大小”)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大小)

 3.质疑:你认为自己是大还是小呢?能说说为什么吗?(指名回答)

 师:有一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大还是小》。(板书课文题目)

 4.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师生梳理出主要问题)

 5.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出示自探提示一。

 温馨提示一: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拼读课前圈画的生字,要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6.根据自探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我会读

 课件出示词语:

 时候觉得穿衣服

 自己很小快点儿

 (注:“时、候、觉、得、穿、衣、服、自、己、很、快”要带拼音。)

 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②齐读。

 ③自主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④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

 (2)我会认

 ①这些词中有些生字需要我们记住,瞧,它们已经从词中跳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

 时候觉得自己很穿衣服快

 ②识记生字:

 接下来在小组中相互读一读本课的这些生字,并选择你喜欢的生字说说记住它的办法。(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在各组中巡视,解答疑难。)

 ③我来考考大家:

 “我在洞穴里发现了一颗牙。”(穿)

 这是我们的识字办法之一--编谜语,猜谜语。接下来要看你们的本领了,说说你们的识字办法吧!(学生自由选择生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④小结:识字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但要注意编的字谜要合理。

 ⑤指名认读,齐读。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特别注意趣味性和方法性,这一环节,我设置了猜谜语识字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三、写字指导(自、己)

 1.交流谈话。

 师:你觉得在这十一个生字中哪个字最简单?(己)组一个词好吗?(自己)现在我们就来写好下面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自、己)

 师:听,这两个字宝宝在说悄悄话呢!它们正在问大家:“我们有相似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发现了,它们都是独体字)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跟着书写。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

 4.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读帖、描红、仿写、评价是学生自主写字的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所有的策略均以学生为主,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认识了这些字宝宝,并写了两个生字。

 教师出示自探提示二。

 温馨提示二:

 (1)再次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书中的小朋友到底是怎样回答的,标出相关语句。

 (2)练习读好这些句子,为朗读展示做准备。

 2.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在小组内展示朗读。教师巡视。

 3.指名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中,儿童的需要就是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表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发掘了个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展示读,变“讲台”为“舞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更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

 五、再次质疑

 师:课上到这里,请同学们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弄明白了吗?你有新的疑问吗?

 预设: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2)“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师:这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下节课,我们再继续。

 设计意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课堂是学生的,就该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

 六、课堂总结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一节高效的课不仅要有有趣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这叫“善始善终”!良好的课堂小结能产生“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质疑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

 时候觉得穿衣服自己很小快点儿

 (1)指名读。用“自己”说一句话。

 (2)开火车读。

 (3)小组比赛读。

 设计意图:复习是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复习并掌握好已学的生字。

 2.回顾问题。

 师:请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什么问题我们没有解决?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2)“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前以问题引入,“上节课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什么问题我们没有解决?”意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探究中去。

 3.出示自探提示。

 围绕这两个问题,仔细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用“____”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2)“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用“”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并找到答案。以“画一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动手画一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有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精读感悟,解决疑惑

 1.根据自探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相机引导。

 (1)“我”觉得自己“很小”。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①“我”觉得自己很小的原因是什么?

 ②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2)“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①“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大?(因为“我”能做很多事情,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②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高兴)

 ③请你高兴地读一读这句话。

 (3)你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很大?(指名回答)让我们一起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的境界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入情入境,引起学生共鸣,激发情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情感朗读。

 三、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衣。

 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生字,教师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个生字的?

 预设:“衣”字可以用字理识字法记忆,也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2.书写生字。

 (1)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生字的结构是怎样的?

 (“衣”是独体字。)

 (2)请同学们看好这个字的笔画顺序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好吗?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跟着书写。重点强调笔顺,要先撇后捺。)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提示书写姿势。

 (4)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字形,了解汉字正确的书写笔顺,感受汉字的间架结构;然后通过描红,仿写练习,学会正确书写汉字。强调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端端正正地写字,写出端端正正的字。”在这样扎实的写字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能把字写好,而且能陶冶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

 四、总结,再次质疑

 1.此时你能解答一下课前的两个问题吗?(指名解答)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问题预设:

 “我”为什么有时候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启发表达:

 “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问题引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的学习习惯,避免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理解文意。

 五、欣赏歌曲,结束课堂

 最后,让我们在歌曲《快快长大》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播放歌曲《快快长大》)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然而“学会倾听”是新课标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首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我是中国人》是入学教育单元“我上学了”中的第一课。这一课是全册书的开始,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我是中国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书中采用图配文的方式--天安门、五星红旗和56个民族的孩子身着各自不同民族的服饰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场景图,配合“我是中国人”的文字。通过观察和读句子,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二、学情分析

 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活动主要是游戏。他们在阅读方面表现为初步开始学习借助图画阅读。在观察能力方面,他们主要表现为能整体观察画面,并能透过图画知道图画上主要表达的内容。与此同时,也能观察到图画中的细节。因此,《我是中国人》一课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图画中的天安门、五星红旗,他们早已认识,而56个民族的孩子是观察的难点,他们在观察时会只停留在都是“小朋友”的表层,对于具体服饰所对应的民族认知上比较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时,不必拘泥于非要学生把图中每个孩子代表的民族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只要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就行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知道天安门和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标志,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2通过听读句子,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清楚响亮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了解班级里学生的民族所属情况。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首先欢迎你们进入小学开始了学习生活。今天,我们在第一次的语文课上,将要学习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我是中国人》。

 (板书:我是中国人)

 ①你知道我们的祖国,它的名字叫什么吗

 ②中国是我们祖国的名字。这个名字是简称,有谁知道它的全称

 ③(板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认读祖国的全名。

 ④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学习课文

 1认识“五星红旗”和“天安门”。

 ①观察书中图画,说一说:五星红旗是怎样的

 ②你看到了怎样的天安门

 ③音乐,律动。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前国旗升。

 ④“天安门”、“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标志。你还知道我国的标志有哪些

 (适当补充介绍:国徽、国歌)

 ⑤创设情境,模拟升旗仪式的情景。

 引导学生注视着国旗徐徐上升,在国歌声中,向国旗行注目礼。

 ⑥小结: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让我们光荣地喊出:“我是中国人”(板书)。作为一个中国人,今后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国旗、国徽,认真地唱国歌。

 2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①仔细观察图画上人物的打扮:

 数一数: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想一想:从小朋友不同的打扮上,你认出来他们分别是什么民族的能说几个就说几个。

 说一说:认识自己的民族,用“我是()族”说话。

 小结:我国是一个是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国家。

 ②他们背着书包去干什么

 他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对,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我们上学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书上的图画、模拟升旗仪式、音乐律动等多元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让学生知晓自己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作业设计

 1画一画:

 在下面的方框内,画一画我国的国旗、天安门。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画一画”的形式,对学习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

李安身为知名的大导演,非常注重细节。李安当年拍摄的知名**,其年代背景是上个世纪的民国时期。李安导演在拍摄这部**的时候,让汤唯留了八个月的腋毛,李安之所以这么做,我认为李安的目的就是以下几点,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来分析一下李安的具体的目的。

一、我认为李安导演让汤唯留腋毛,是为了贴合时代背景,体现出人物特征,让**变得更加完美。

这部**,其故事主线发生的年代是民国时期。为了能在艺术上给观众们最真实的时代感,并且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李安在场景布置,人物设定等方面,不断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尤其是主角,无论发型设计,还是衣着服饰,又或是台词表情,几乎都用最严格的态度,去贴近民国时期的人物特征。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下,李安又发现了一处细节,在民国时期的女生,还没有刮腋毛的习惯。这个细节,显然跟现代女性有很大的区别。

关注到这个细节之后,李安导演便找到汤唯,希望汤唯为了艺术,能牺牲一下个人的形象,以此来更加真实的还原民国时期的人物形象。对于爱美的现代女性来说,留腋毛确实也需要一定的勇气,但汤唯为了这个来之不易的角色,也为了珍惜跟大导演合作的机会,汤唯欣然答应了李安导演的要求。但是,由于生理特征的缘故,腋毛生长得非常缓慢。因此,汤唯为了达到李安导演的要求,足足用了八个月的时间。

关于这部**,它是李安导演在商业大片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后,第一次尝试历史题材类剧情片,因此,从**的开始,李安便对这部**抱有着很大的期望,李安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里的每一个细节。而且,为了能让汤唯在**里体现出最真实的上个世纪民国时期的女性形象,还不惜等待汤唯八个月的时间,让其留起了浓密的腋毛。这些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最根本的目的,也就是要拍摄出最完美的一部影片给观众。

也许,很多观众觉得,关于腋毛这个细节,根本用不着这么较真儿,并且在**里,关于腋毛的镜头,也未必有很多,李安导演让汤唯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留腋毛,其实有点“小题大做”。并且,汤唯作为一名年轻女演员,如果这样做的话,也有点损害自己靓丽的形象,弄不好也会被人误解。

但是,李安导演这么做的目的,或许并不是为难汤唯,更不是想着毁掉汤唯的个人形象,李安内心里的出发点,还是基于**人物的考量。毕竟,李安拍摄的是一部民国题材的**。而在民国时代,那个时候的女性还没有刮腋毛的习惯。并且,在那时候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审美方面,对于女性留腋毛,也不觉得丑,而且,也不认为留腋毛是不妥的事情。

因此,汤唯要想在外形上彻底贴近民国时期的人物,汤唯就需要在每一处细节上都作出调整,而留腋毛也是其中的一项任务。汤唯只有这么做,才能最真实地还原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上流社会女性最实际的情况。

二、我认为李安导演是在考验汤唯。

在剧组的初期合作中,汤唯几乎无条件地服从导演李安的各种要求,李安怎么说,汤唯就会照着做。汤唯的这种态度,也得到了李安导演的肯定。并且,根据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李安的内心里,也很赏识汤唯这个年轻人,觉得汤唯肯定能演好这部**。我认为李安让汤唯留腋毛,也是为了考验汤唯是否能够真正地成为**里的主角。

三、我认为李安是为了更好的塑造**角色,把这部**打造成经典。

李安作为国际知名大导演,李安深知一部**拍得好与坏,其中的人物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从选角开始,李安便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从大量海选人员里,李安看中了年轻的汤唯。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汤唯的演技虽然很扎实,但是,要想塑造好**里面的女主角,还需要很多方面作出改变和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李安也耐心地指导汤唯,而具体到留腋毛这件事情,其实也能看出李安导演对艺术的执着与要求。从后来这部**收到无数好评的情况来看,或许正是李安的这种要求,再加上汤唯为了艺术不怕牺牲自己形象的精神,才给观众们奉献出了一部优秀的经典作品。

四、我认为李安导演是为了让**更加符合艺术审美。

从李安导演的成长经历以及成名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导演之所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离不开李安对艺术的独特追求和见解。在很多部优秀经典作品里,李安都曾加入过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而这种超脱于普通人的审美和思想认知,也把李安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具体到这部**,其实就能够看出李安对艺术的个人理解。

汤唯留腋毛这件事情,也属于李安对艺术方面的一种个人理解。虽然留腋毛这件事情,在很多现代人眼里,无疑是一件不太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一项举动。但是,李安站在更高的艺术角度上,却能看出不同于普通人视角的一种美,并且,李安觉得这样反而更好看。从后来影片的火爆程度上来看,也印证了李安导演具有高超的艺术审美眼光,这对于影片的成功,有着巨大的帮助。

五、我的个人观点:艺术的成功与“个人牺牲奉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部**,之所以会成为经典,其中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努力和付出,而归根到底,只有把涉及影片的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拍摄出优秀的经典影片。而这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从题材的选择,再到主角演员的选择上,再到后来汤唯为了还原真实的民国女性形象而留腋毛。这一系列的付出,其实都是为了让**变得更加完美。毕竟,一部完美的**,需要在各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只有把这些都做到位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年凭借着这部**,大家也都记住了汤唯,而汤唯也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演员,直接跨越到了一线明星之列。从结果上来看,当年汤唯为了这部**,花费了八个月的时间留腋毛,确实是很值得。也许正是李安导演这种对于细节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并且为了艺术不惜让演员作出一定牺牲的行为,才最终成就了一代女明星汤唯。从这件事情上,我们或许也能看出,艺术与“个人牺牲奉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调音师》作为一部悬疑犯罪**,成为了2018年印度的票房黑马,在中国大陆上映后更是获得好评无数。这部**的故事灵感来源于2010年的一部同名法国悬疑短片,该**讲述了心怀梦想的调音师阿卡什为了获得更深的造诣而假扮盲人,却歪打成招成为了一场谋杀案的“目击者”,最终他不得不卷入一场污浊不清的漩涡中,无法救赎自己。该**剧情紧凑,故事激荡起伏,情节反转不断,**中呈现的“脑洞”和让人无法预测的“刺激剧情”使本片获得各界的一致好评。

这部**最大的看点就是不到最后一秒你永远猜不中结局,更无法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摸透导演的用意,还须观影结束后细细品味才能洞察一二。影片中耐人寻味的细节比比皆是,如果细细咀嚼,你会惊叹于导演灵感的迸发和巧妙地处理。

细节一:影片首尾呼应,暗藏玄机

**伊始,一直被猎人追杀的盲兔子映入观众的眼帘,随后就是男主在窗边弹钢琴的场景,任谁都无法将其前后关联起来。但直到影片尾声又出现那只兔子时,观众似乎才嗅到了其中的深意。兔子是男主在异国他乡向自己的前女友苏菲叙述自己的遭遇时才出现的,在他的叙述中,如果没有那只盲兔子,西米的车一定撞向了他,而他或许是在临死之际被命运垂怜,被一只盲兔成功解救。当包括苏菲在内的所有人都对此深信不疑时,阿卡什在影片末尾踢飞了一支横在路边的易拉罐,这惊掉下巴的一幕足以让人重新审视阿卡什向苏菲讲述的一切遭遇。

如果男主双目失明,他如何看到了易拉罐?他们告别时咖啡店服务员递来的兔头手杖,男主没有触摸就已确定是自己遗失的,这作何解释?男主已经失明,却在讲述遭遇时明确的知道是一只盲兔救了他,还将其做成护身盲杖?而那只盲兔子是如何准确的撞上了高速行驶的小轿车后还安然无恙地逃离现场?导演特地运用这种首尾呼应的设计暗示观众,男主在对苏菲说谎,其实真正的结局或许就是西米被男主角和医生送上了飞机,成为了解救富豪女儿的肝脏移植对象,而男主也顺道摘下了西米的眼角膜,恢复了自己的视力,在欧洲完成了梦想又或许,真相还有待考证,人性的黑暗面还值得思考,但这些细思极恐的画面足以令人脊背发凉。

细节二:邻居小孩过于“机智”,暗指无良媒体

这个小男孩和阿卡什一样住在政府廉价租房里,从影片开始便给人留下机灵,调皮的印象。他用绳子绊倒阿卡什;在楼梯口偷看到阿卡什观察苏菲的相貌;在无意间察觉到男主不是盲人后,第一时间爬窗户偷拍视频,并尝试通过卖给他人来获取钱财,这些过于“机智”的做法本不是一个小孩该有的模样。最让人吃惊的是,当小男孩得知男主被西米毒瞎后,他若无其事的继续兜售偷拍视频,此时此刻,哪怕是一个孩子不应该先报警或者求助吗?一个得到政府帮助,享受社会福利的孩子却对双目失明的残疾人毫无怜悯之心,反而加以利用攻击,这不正是暗指那些在事件从中作梗,为了夺取大众眼球而忽略真相,散步谣言,麻痹观众的无良媒体吗他们从不关心事实真相如何,只需空穴来凤的小道消息便足以转移公众注意力,甚至达到颠覆舆论的效果。

影片中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之处更是令人深思。苏菲早已怀疑阿卡什假装失明,还将他和西米“捉奸在床”,为何却在两年后继续深信他编织的谎言?男主亲眼目睹了西米的两次谋杀,却毫不犹豫地吃下了她递来的贡品,导致自己双目失明,这如何解释?影片尾声男主和医生开车行驶的那条路上神似肝脏的大树是否预示了真正的结局?片中的神来之笔“湿婆神”是否表达了作者孰善孰恶的终极之问?这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处理注定了它是一部伏笔暗涌,跌宕起伏的经典悬疑片。毫不夸张的说,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通透饱满,鲜明立体,其中信仰与背叛的对峙,善与恶的交织,彷徨与毅然的厮杀都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这部优秀的影片给观众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味和思考,这就是它的无价之处。

谈谈纪录片中的细节

刘静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业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的组成元素。它好比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乃至于整个艺术创作中建筑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

利用细节是影视节目创作中具有共性的特点之一。所不同的是影视剧中的故事细节包括人物的造型细节、故事的发展细节等都是编剧、导演们在生活中提炼出来、设计出来的;而纪录片编导则不同,这里所运用的细节是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捕捉的。影视剧中除细节外更主要的是凭借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去塑造一个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引发人们跟着编创者的步履去领悟、去感动。而纪录片不可能借助虚构来制造情节,它只有通过一个个细节来激发观众的情绪,因此在多数情况下,细节成了重要的情感启动因素,它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现出来。因此有人提出: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决不能没有细节。还有人说:捕捉和运用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

细节的魅力

钟大年先生在他的《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这样写到:“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有力方法”常常有这样的情境:当你看一个节目,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又可能具体内容是什么早已记不清了,但是片中的精彩生动的情节却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让你永远记忆犹新。这正是因为细节在纪录片中表现出的引人入胜、画龙点睛、震撼心灵的巨大魅力。

一、情感表达,使生活中原本所具有的情感力量更加集中、更加浓烈、更加震撼。观众们通过节目中的一个小小细节,能够洞察、理解、认识人物的内心令人震撼的世界,从而更增强了真实性和生动性。《故事爷爷孙敬修》中的这样一个细节:老人的一份遗言。那是老人临去世前给徒弟写的一张“咱们爷俩为孩子们造福吧”的字条,字迹颤颤巍巍,但又是那样的认认真真,“造福”二字已难以辨认,老人又在下面重新写了一遍。这一细节,生动地反映了孙敬修老人毕生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爱北京天安门》一片为了表现天安门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分量,运用了一组生动的细节:摄影家焦波的老父母在天安门下用拐杖丈量城墙的厚度;84岁的山东老太太坐着儿子拉的平板车来到天安门前;一个“老外”背着几十个相机,逐个给相机的主人在天安门前拍照……

二、对细微之处的挖掘和表现,使人物更生动、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节目中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是一个眼神,往往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特有的性格、心态,能够揭示出人物更加丰满的个性特征,揭示出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微妙联系,这种细节表现更细腻、更具体、更生动。纪录片《国庆纪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游行队伍中一位老农民突然停了下来,对着天安门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表现了刚刚获得了土地的农民对党对新中国的感激之情。《科技英才》栏目《水土保持专家——关君蔚》一片中,为了表现主人公执著的个性用了这样一个细节:凡是有关水土保持方面的专业会议,他从来是不请自到,哪怕是自费也要去。《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几个细节:毛泽东回到故乡为母亲上坟时,摘了路边的一束树枝献到坟前:毛泽东在杭州山上逗耍山上的小猴;毛泽东的那根心爱的拐杖等,这些细节使我们能够真正地走近伟人身边,感受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三、深化主题,把细节作为一种强调的手段来使用,使细节本身的价值通过对主体的表现凸现出来。这一点在纪录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纪录片《上海老店寻踪》选择了“老介福”、“王开”、“金鸿祥”、“冠生园”等几家老店进行寻踪,旨在向人们展示他们成功的经营理念。节目运用了几个细节用于突出和深化主题,如卓别林20年代到上海慕老介福之名,一次就订做了300件高级丝绸衬衫;王开照相馆为保证质量,以高于普通职工近百倍的薪水聘用最好的摄影师;金鸿祥女服店为当时大上海的当红女星特制洋服,并拍下照片在各家报馆宣传。

《征服“死亡之海”》为了表现我国的地质勘探队员征服“死亡之海”——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精神的主题,运用的一些细节令人难以忘怀。骆驼因干渴倒下时留下的眼泪;勘探队员那干裂的嘴唇;在那罕见人至的沙丘上插了十几年的标志旗……

四、渲染气氛,以轻松、活泼、幽默的细节造成某种情趣。这在纪录片中常常被采用,它会使观众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捧腹大笑,或是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却又泪流满面。《从农村赶集去》说的是江南农村农民靠加工羊毛衫致富,建起了羊毛衫集市吸引了大量的城里人去采购的故事。片中跟拍了一位城里妇女在集市上的两个细节:她试穿了一件大红毛线外套后,满意地对老板说:“满好,满好,买下了。在那我就不脱下来了噢!”另一个细节是她抱着一大堆买来的商品,兴奋地对镜头前的记者边说边展示:“我买了二十几件,这是两条毛裤、这是一件毛背心……”说着她已经抱不住了,衣服直往地上掉。这生动、幽默的细节在突出节目主题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种欢悦的气氛。记得笔者还看过一个反应新疆棉农科学采棉的节目,说实行科学采棉后,为了减少棉花的杂质,棉农们都穿起了白大褂、戴上了白帽子。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场院看场的小狗身上也穿上小白衣、戴上了小白帽。

细节的分类

细节的表现在纪录片中是多样的,有时是一个细微的动作、有时是一句方言、有时是一个场景、有时是一个静物。

场景细节:场景细节在片中往往表现为一个画面,因而也叫做画面细节。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古代时为了选拔宫廷画师,让画师们根据一句诗“踏花归来马蹄香”来作画,中选者画的是一位达官贵人骑在一匹马上,马蹄周围一群五彩斑斓的蝴蝶在上下翻飞。这一构思百年来一直令一代代人不停地叫绝,其缘故就是画面细节抓得太精彩了。在我们纪录片中这种画面的细节运用是十分普通的。《难圆绿色梦》中说的是因砍树造成生态沙化的故事,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农妇用小扫帚扫炕上的尘沙,请记者坐,只见随着扫帚扫过,掀起了一层厚厚的尘沙;一个儿童在沙丘上挖了很深很深,也没有挖出想挖的湿沙……画面中炕上尘沙的特写和那个深深地沙洞的特写,都是很有说服力的细节。

人物细节:主要是指用人物身体传递出的细微内在含义。《难圆绿色梦》中有一个细节:主人公治沙英雄徐治民,来到已经被砍掉的当年他亲手栽种的树王前时,一双粗粗的手,久久地久久地抚摸着这棵大树的树桩,一句话都没有,泪水一滴滴地滴在了树桩上。《黄浦江的记忆》说到新的黄浦大桥建成上海市民的喜悦时,有一个细节:一位盲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在还未通车的大桥上一步步地丈量着大桥的宽度,又一根一根地抚摸着大桥的栏杆。

同时声、音响细节。同时声细节在纪录片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纪录片《第二十一个夏天》中有一个细节:因为夏天是石油管道工人最繁忙的季节,节目中的这支管道队已经有二十一个夏天没有在亲人身边度过了,当记者问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一个工人回答说:“想看到老婆穿裙子的样子”,这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声,把管道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人性的一面都展示了出来。《情系杨树塘》讲的是老俩口克服重重困难,养育国家濒危保护动物扬子鳄的故事,有一段为寻找走失的扬子鳄,,满山遍野传来的老俩口的呼喊声的同时声,非常感人;纪录片《小平您好》的几段同时声的设计,更是突出了细节的魅力。

音响细节在节目中更是普通。《哈纳斯湖畔的笛声》那独特而悠远的笛声、《第2001只黑嘴鸥》中那如诉如泣的鸥鸣、《最后的山神》中那呼啸的山风、《英与白》中那一段意境幽远像是从心灵深处哼出来的女声独唱等,都在节目中起着不可多得的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解说、口述细节。解说或口述细节在纪录片中主要起着画面细节和诠释画面细节的作用,使信息量加大,能够满足观众渴知更多信息的需求,弥补记者不在现场,缺乏画面的遗憾。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说到1927年12月举行的广州起义受到残酷镇压时,有这样一段解说细节:“由于汗的浸湿,起义军脖子上系的红布带掉了颜色,结果凡是脖子上查出染有红颜色的人一律被杀。”又如《走近毛泽东》讲到“十大”闭幕毛泽东因腿疾无法站起目送代表退场时,则采用了解说加画面细节,增加了故事性、真实性和感染力。口述细节近年来在纪录片,特别是电视纪录片中被广泛应用。《打过长江去》采访了140多位亲历者和当事人,讲述了那次战役前后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西部往事》中我厂的老摄影师也讲述了当年他们拍摄修建成昆铁路过程中一些画面所看不到的细节。

细节的捕捉

纪录片最大的亮点是纪实性,细节是纪录片最易生亮点的所在,也是纪录片创作,特别是拍摄中的难点所在。因为它必须靠我们的摄影师在现实生活中去捕捉,靠我们的编导们在众多的影像资料、图文资料以及见证亲历者的口述中去捕捉。因此捕捉细节应该是纪录片创作者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成功的细节捕捉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一是创作者的责任心,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二是创作者的职业敏感性。三是过硬的业务能力。这里有两个例子非常说明问题:

在我厂出版的回忆录《我们的足迹》第三卷中有一篇金永福的文章《我拍到了“听不见”的声音》,讲的是他1987年随北京佛教音乐代表团出访西欧拍摄的一件小事:

“在拍完演出片段以后,我观察观众的神情,选择拍摄近景的人。发现有一个中年男子双目合闭,睡着了?我再仔细看时,发现那人放在膝上的手有两个手指在随着音乐节拍上下拍动。说明这个观众非但没有睡觉,而且听得格外入神。这使我很激动,于是,我赶忙调准距离,对准这位观众的脸部取特写开机拍摄。镜头先在这特写位置上拍摄五六秒,让我们这部影片的未来观众像我一样以为他睡着了,然后慢慢拉开镜头,画面变成这个观众的中景——纹丝不动,让人确定这位观众是睡着了。继而再缓缓推向那放在膝上击拍的手指特写。这个镜头会给人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位先生没有睡觉,是听得入神了!”

这段实实在在的文字,让人们看到了一位老摄影师心中装着观众的责任心,也看到了他对捕捉细节的敏感,更看到了他高超的业务技巧的运用。

还有一个纪录片节目,说的是关于法律援助的故事。一个人的女儿在家中遭到邻居的强暴,此人愤怒地将邻居打成重伤而被捕入狱,而恶邻却凭借关系逍遥法外。一年后,由于入狱者得到了法律援助,终于将恶邻绳之以法。片中的那个受害的女孩一直躺在一间小屋的炕上,远远地背对着镜头。小屋的门旁歪歪扭扭地写着:“不想见任何人”几个字。女孩的母亲哭着告诉记者,从出事以来女孩再也没有上学,再也没有迈出过这个屋门,而且大部分时间就这样躺着。当记者对后一次到女孩家,在门口告诉女孩恶邻居已经被法办时,女孩依然背对着镜头躺着。天下起了雨,记者要走了,带着一种难以言表的遗憾。正是这种遗憾使得摄像师没有关掉摄像机,当记者们走到女孩家的院子里回头望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小屋的窗前露出了一张女孩稚嫩的脸,她笑了。一个珍贵的细节就这样被捕捉到了。这个片子虽然已经看到很久了,但那难忘的一笑,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说起这个细节至今仍使我怦然心动。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没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恐怕难以捕捉到如此精彩的细节。

总之,认真地捕捉细节、合理地安排细节,对做好纪录片至关重要。可以说在纪录片创作中谁拥有丰富的细节,谁能驾驭好、运用好这些细节,谁就有可能胜人一筹,创作出精品节目。

摘自《纪录影视》2005年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39161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