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人可以说自己是福州人吗

连江人可以说自己是福州人吗,第1张

可以。连江县,隶属于福建省福州市,介于北纬26°07′-26°27′,东经119°17′-120°31′之间,东濒台湾海峡,西傍省会福州,陆路相距50千米,全县总面积428015平方千米。连江隶属于福州,连江人也可以对外称福州人,而且在外市,同为福州市内的人,都可以互相称为老乡。

福州市连江县人口为676万。通过查询人口普查网可知,截止至2023年5月23日,福州市连江县连江人口为676387人,其中城镇人口318591人,占总人口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71%,比上年末提高24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集体、个人在县城建造大量房屋和更新城市基础设施,尤其1984年以来,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入了建房高峰期,用地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随着该县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连江对外联接通过增至5条,一步跨入“高铁时代”,成为福州市规划的大都市区的组成部分。县城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58平方公里扩展到2010年的13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已达27平方公里,县城公园面积从2000年5000平方米扩大到2010年的12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努力构建一个有活力、生态型、有滨江山水特色的宜居城市。坚持“向东向南沿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完善城市的县域服务中心功能,中心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城市构架有效拉开,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人民广场、江滨公园、玉泉山公园、“五大中心”、连江火车站及站前广场投入使用,马祖路、文笔东路、金安路等新区路网基本完工。健全完善、园林景观、水体管网、亮绿工程等市政设施设施,以路网的不断延伸拉开城市框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健全提升城市品位。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县域中心城区建设。对接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县域中心城区规划,科学整合凤城、敖江、江南资源,有序推进向浦口、东岱拓展,完善城市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各类发展规划,提升城市产业水平、人口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中心城区管理,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整体推进”思路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推动城区向东向南沿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城市主干路网,扎实推进丹凤东西路、文笔路、北江滨东西路、南敖江路、朝晖路、南江滨路、敖江路四期、连江火车站、琯头江滨大道等路网建设,做好104国道的过境道改造工程的前期工作,拓展城市发展框架。健全完善市政设施、园林景观、亮绿工程等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品位。 连江的风俗人情淳厚朴素,独具特色。传承文明的节日习俗、地域浓郁的生活习俗、源远流长的生产习俗、独具色彩的人生习俗以及会聚人文底蕴的交际习俗,共同构成了连江风俗人情的基本内容。

主食

该县主食以稻米、甘薯为主,杂以麦和豆类。沿海地区以甘薯为主,杂以米、麦、豆类,多数早餐稀粥,午、晚餐干饭。农忙时三餐均为干饭,午前午后各加点心一餐。沿海渔民渔汛季节,爱吃糯米干饭或大米、地瓜稀饭,饮家酿酒。副食品主要是:各类蔬菜、豆制品、肉类、蛋品和海产品。佐料有花生油、茶油、菜油、猪油、酱、鱼露(虾油)、糖、醋、酒、盐等。新中国成立前,一般居民一日三餐粗饭淡菜已很满足,逢年过节或喜庆之事,才宰鸡杀鸭做几道菜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食以大米为主,杂以面粉和复制品。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收入日益增加,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肉类、蛋品、水产品、奶品逐渐增多,粮食用量逐渐减少。富裕之家开始讲究三餐营养搭配。

风味小吃

连江县风味小吃丰富多彩。主要有鱼丸、扁肉(馄饨)、肉燕、肉面、拌面、牛杂、卤味、油饼、麻蛋(麻球)、蛎饼、锅边糊、炸芋糅、春卷、煎包等上百种。连江鱼丸、鱼面,历来名闻遐迩,享誉海内外。鱼丸以新鲜鱼剁碎拌薯粉为壳,以瘦肉等为馅,捏成乒乓球大小丸状,富有弹性,香脆可口,畅销福州及各县。20世纪80年代后在上海成为抢手货,风靡外滩。鱼面,以新鲜鱼剁碎搅拌薯粉手工制作而成,松软香脆,是酒席宴会常用佳肴。20世纪80年代后,流行药膳小吃,在禽畜肉类或鱼类中加枸杞、当归和桂圆等补品或中药炖煮。

嗜好

连江县群众历来喜欢饮茶,当地产的绿茶以清明、清明前采摘的“清明茶”、“明前茶”尤受欢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饮用可乐、果汁等饮料。20世纪80年代后咖啡成为待客上等饮料,并时尚矿泉水,但茶仍为主要饮料,中、老年人尤喜饮茶。

县内百姓喜饮家酿酒,以橘米黄酒为主,沿海夏天多饮地瓜烧制的白酒。20世纪80年代后啤酒消费呈逐年上升势头,饮酒习惯有所改变。

服 式

清及清前,汉族男装多上为对襟衣,下为扭裆裤;女装上为偏襟衣,下为扭档裤;殷富商绅及教师才有穿长衫、马褂。衣裤布料多系手织棉布和苎布,色调单一,蓝、黑为主;少数人用丝、绸、缎等缝制。畲族服装独具特色,男服与汉族基本相似。只在衣襟和袖口饰以镶边;女上身着凤凰装,襟、袖都用五色花线镶边,腰束红蓝相间带穗的丝织彩带,肚前围四方绣花镶边围身裙;下身穿短裤,腿裹红布条。

民国时期,城镇开始流行中山装、学生装和女旗袍。布料有卡其、斜纹、府绸、香纹纱、阴丹士林、厂布、呢绒、哔吱类;少数人开始用羊毛线编织衣裤。

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除传统款式外,新添有:列宁装、工作服、捷克衫、棉衣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流行草绿色、**、灰色的军式便装和军大衣。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注重服装的质料、色调、款式和名牌,男女服装不断变化,色调鲜明多样,有西装、运动服、皮衣、风雪衣、外套、蝙蝠衫、牛仔衣、羊毛衫、兔毛衫、夹克衫、呢大衣和新式旗袍等。裤式有:喇叭裤、直筒裤、西裤、健美裤等。裙式有;百褶裙、三角裙、背带裙、背心裙、牛仔裙、超短裙等,连衣裙曾风行80年代中期。各种服装用料有:晴纶、毛料、人造丝绸、人造革和真丝、皮革等。

鞋式

清末,男子穿圆口布鞋,农村普遍穿木屐,夏夜走路响声清脆。女子穿圆口绣花牲,老妇穿小脚尖头绣花鞋,平时农妇多穿草屐。民国初期废除女子缠足,年轻的女子不再穿绣花鞋。男子开始时尚绑带球鞋、雨鞋,少数富家男子穿皮鞋。新中国成立后,鞋类款式随生活水平提高逐渐变化,有球鞋、雨鞋、解放鞋、松紧带鞋、皮鞋、塑料凉鞋、各式仿皮鞋等。20世纪80年代始流行旅游鞋、登山鞋,但最普遍的还是皮鞋和塑料凉鞋。农民下地劳动开始穿长筒雨鞋。

发型

清代,汉族男子前额剃光,后脑勺留长辫,盘头而束,戴碗帽。未婚女子齐眉梳单长辫;已婚女子梳髻。清末,境内革命党人已先剪辫,至民国时男子普遍剪辫。男式发型多“海军式”,戴呢帽。子发式有齐腰双长辫、羊角辫。畲族女子发式别具风格:未婚结发辫,已婚梳凤凰冠(螺式盘龙髻),发束绒线(年老扎蓝线、年轻扎红线)。新中国成立初,汉族中青年男子理“一片倒”和“三七开”发型。流行戴解放帽或工程帽,老人剪平顶发型。戴风帽、猴帽、棉帽。老年妇女皆梳髻戴黑绒帽。儿童戴风帽。20世纪80年代男子多理分头和平头,青壮年女子多为齐耳短发,有的烫发,少数青年男女讲究梳理港式、广式发型。

首饰

新中国成立前,女子梳髻时尚插银簪、银剔、银花、银耳扒,手戴银镯、银戒指,耳戴银耳环。富家女子戴金环、金戒指及珍珠、玛瑙玉镯、翠玉等首饰。畲族妇女喜插银钗、别银针,未婚女子戴耳环,已婚女挂耳坠。50~70年代,汉族女子已不时兴戴首饰。20世纪80年代后。女子戴首饰又开始普遍,也有男子佩戴饰品。

行旅

清代以前,连江县水路交通以乘木帆船、舢板为主。民国时闽江、敖江已有机动轮船。陆路靠步行。少数人坐轿或坐篼。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短途仍靠步行,中长途多以自行车、汽车、机帆船、轮船代步。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十分普及,城乡男女上下班及下田劳动、送肥料、点心等均骑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中期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日渐风行。后期人力三轮车充塞县城,既载人又送货,直抵家门。出远门旅行则有汽车抵福州或马尾,然后再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到各地,十分方便。 连江的先民从外地迁移到连江这块钟灵毓秀的沃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们选择敖江流域和丹阳、蓼沿、东岱、透堡等地的江河两岸土地肥沃的地方群居栖息。那个时期,人类已经进入母系或父系的氏族社会,开始磨制石器、制作石镞,制造弓箭,烧制粗糙的陶制器皿。

从全县文化遗址大普查来看,已发现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刀、石斧、石锛(古代人用石片磨制成的耕作器具)、石镞(古代人用石片磨制成的箭矢,即箭的前端部分)、石环以及印有方格纹、席纹、几何纹、篮纹的陶器和化石标本380多件,经福建省文物部门专家分类鉴定,确认是新石器晚期和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主要分布敖江、丹阳、蓼沿、潘渡、东岱、透堡等6个乡镇沿江、溪两岸30个村庄的荒山、岭地。其中东岱镇的云居山文化遗址面积最广,分布范围约10万平方米,是连江先民最多的聚居地。

古代窑址

窑址,是制作陶、瓷器皿的生产场地。连江早在南朝至宋代就开始发展陶瓷生产,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宋、元、明、清时代就已驰名中外,是福建省四大窑系之一。连江生产的陶瓷远销东南亚十几个国家,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还珍藏连江浦口龙窑生产的青瓷、白瓷和黑釉精品。

全县各地较出名的有江南乡的魁岐、己古窑址,官坂的塘里窑址,长龙镇的真茹窑址,透堡镇的馆读窑址和浦口镇的浦口窑址。规模比较大的为魁岐村南山窑址,分布五个山丘,范围4000多平方米,陶瓷场地堆积层厚度达3米。从该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有碗、碟、盏、瓶、罐等生活器皿以及支圈、匣钵、垫座等窑具。陶瓷纹饰有印花纹、凹弦纹、篾纹以及卷草花卉等形状。釉色有青黄、青绿两种,经鉴定为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

浦口窑址,以龙窑(龙窑:砖砌窑灶,窑长3050米不等,窑首设灶口,窑尾设烟囱,窑中叠放坯具,形似长蛇,古名龙窑。)为主,共有36个窑,号称三十六龙窑而闻名,分布浦口镇公路两侧十几个山丘和现中学所在地,范围1平方多公里,是连江古代瓷器生产窑数最多、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样的窑址。生产的陶瓷有黑釉、灰白、青花等,兼以生产彩色瓷,工艺、风格独特,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器皿制作形式多样化,除碗、杯、碟、盏外,还生产工艺要求较高的长颈瓶、圆唇撤口瓶、鼓腹瓶等数十种花瓶产品,窑窑各具一格。经鉴定为南宋至明代时期的古窑址。浦口窑址和魁岐窑址,同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和澳大利亚专家在定海湾联合进行水下考古,挖掘出土数千件陶瓷器,澳专家还实地考察了浦口龙窑,经分析、考证大部分是浦口龙窑生产的。

古沉船遗址

从闽江口至黄岐湾海域,古称甘棠港,是古今中外舟楫通航的主要航道,但由于古代没有航标设置,加上这里海域暗礁密布,船只夜航,经常触礁沉没。

据文物管理部门考察,先后在黄岐镇长沙村西南方1200米海域、筱埕镇蛤沙村东南方3500米海域和定海村250米海域发现11处古沉船遗址。从沉船点相继发掘陶瓷制品碗、壶、钵、杯、罐,端砚,铁炮,铜铳等水下文物3000多件,经鉴定系宋、元、明、清时期的沉船遗址。

1990年3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员柯莱德·克拉克和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吉米·格林、技术员罗伯特·理查德,会同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研究员张威以及国家文物局文物处考古人员,在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和连江县文化局的配合下,带领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班学员11人,进驻该县筱埕镇定海村,对周围300米海域进行为时三个月的水下考古,摸清了该海域9处古代沉船遗址,从海底挖掘出陶瓷器皿等文物2000多件,以及许多沉船的残板,并拍摄了海底沉船分布地点和海底文物的录像,测绘沉船点与文物分布地形图,对沉船位置进行了定标、定点,成功地完成了定海水下考古任务。中澳双方联合撰写了连江县定海水下考古学术论文,当年11月在《世界考古学报》上发表。

1975年还在敖江大王宫出土了独木舟,现珍藏于福建省博物馆。 连江文物蕴藏量丰富。20世纪50至60年代开始征集和发掘部分文物。70年代后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征集和发掘工作,至2005年连江博物馆珍藏文物达4000多件,其中国家二、三级文物达2000多件,位列福州市五区八县之首位。

文物品种有石器、陶器、瓷器、金属器、玉器、木雕、石刻、文具、货币、布帛、砖瓦、族谱、拓片等类别。大部分文物是从民间、寺庙、古墓葬、建筑工地、水下沉船遗址等征集或挖掘而来。

1993年3月凤城镇玉山挖掘1座宋代古墓,出土铁牛、石砚、石俑等文物97件。1997年6月县文物部门配合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铭生对浦口宋代古陶瓷窑址进行考察、鉴定,采集100多件古陶瓷标本。1981年5月凤城北门群众建房挖基时发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连江铸造铁炮2尊。同年8月,东湖镇东塘村在荒废已久的何姓花园里挖掘出一坛古钱币,重达150公斤,其中有30多件宋代古钱币,系珍贵文物。1987年定海小学少先队员,先后捐献出宋至清代陶瓷文物800多件,学校设立文物展览室,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年县文化馆配合福州市文管会,在筱埕镇大埕口村发掘晋代古墓葬3座,征集出土文物21件,其中陶瓷鸡首壶属罕见的文物珍品。

1990年在定海村征集“国姓府”(即明朝皇帝赐郑成功朱姓,故郑成功以“国姓”为标志,如“国姓府”、“国姓船”、“国姓壶”等等。)铜铳1件,经鉴定系民族英雄郑成功水师船所使用的小型火炮。珍藏在连江县博物馆,其复制品在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展出。 古塔和古桥是连江标志性建筑。

古塔:古塔主要有唐代天王寺瑞光塔、元代云居寺普光塔和明代斗门寺含光塔。

古桥:连江水陆交通便利,境内多河流,3公里以上溪流多达73条。据县志记载,连江有古桥149座,后随历史变迁,或毁于水火,或毁于战乱,或为现代公路桥所替代。幸存下来的46座古桥中,建于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较为有名的有县城的通济桥、蓼沿的朱公桥以及官坂的塘边桥。

被告住所地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查询显示,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筱埕镇隶属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地处连江县东部沿海、黄岐半岛南突出部,东北与安凯乡相邻,东南濒黄岐湾与马祖列岛一水相连,西南临定海湾与晓沃镇、珀头镇隔海相望,西与浦口镇接壤,西北与坑园镇毗邻。

646万人。通过连江县2022年人口普查得知,2021年末2022年初,连江县常住人口数为6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8814万人。连江县,隶属于福建省福州市,东濒台湾海峡,西傍省会福州。

陈第(1541~1617)

中国明代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连江(今福建连江)人。万历时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后致仕归里,专心研究古音,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万历二十五年他挟书浏览祖国名山大川,著《两粤游草》,世有南方徐霞客之称。万历三十年他随沈有容赴台剿倭,深入考察台湾高山族风土人情,写下《东番记》,为我国研究台湾首篇珍贵历史文献。万历三十九年再次出游,著《五岳游草》。陈第是我国杰出军事家、旅游家、音韵学家,又是我县著名的藏书家。他遇书就买,藏书近二干部,万余卷,有三百多种为稀世珍本。他著述甚丰,除《一斋诗集》、《两粤游草》、《五岳游草》外,《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伏羲图赞》、《尚书疏衍》等均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明万历四十八年卒,终年七十七岁。葬连江官岭戈沃山中。其墓为三合土构筑,单人葬,深六米,宽三米。碑志嵌有“明一斋先生之墓”等字样。墓正前方约三华里处,还有一墓道碑,中书“明一斋陈先生墓道”,右书“岭东友人黄琮题,渐东门人徐亮立。”现今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连江城西,原有“世善堂”为陈藏书处,“倦游庐”,为陈晚年著书处,惜皆已圯毁。1991年适陈第诞辰450周年,两岸学者近150人莅临连江召开陈第学术研讨会,对陈第的学术成就进行深入探讨。连江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伟人,在县城中心建陈第公园,高7.6米,手握书卷,腰佩利剑的陈第石雕家威武地屹立公园中央,彩灯喷泉、绿树鲜花,表达了连江人民对他的无限敬仰

陈第(1541~1617) 天天指南欢迎您的光临

明代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连江(今福建连江)人。万历时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后致仕归里,专心研究古音,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1谁能告诉我徐志摩《你走》的诗词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归去……不,我自有主张,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株树,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出处:出自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你去,我也走》。《你去,我也走》是徐志摩在1931年7月给林徽因的信里附的一首诗,后载于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

这不是一首分手诗,而是用一生写就的爱情的誓言诗。

同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邮政飞机前往北平参加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途中在济南开山飞机撞山罹难。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

这期间,徐志摩已与陆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

-徐志摩。

2表达“离开”的诗句有哪些

1、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译: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译: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3、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

译: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译: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6、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佚名《行行重行行》

译: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7、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译:啊,此时只需要把满城牡丹看尽,你与我同游相携,这样才会——少些滞重的伤感,淡然无憾地与归去的春风辞别。

8、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译: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9、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译: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1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译: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3关于离开的诗句

送兄七岁女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这首诗表达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

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行能一起飞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地。

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真挚。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翠的山峦横在外城的北面,静静的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在此地一分别,就像蓬草随风飞转,万里远行。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

我们在马上相互挥手告别,那马儿也不愿分离而禁不住萧萧长鸣。这首诗像一幅油画,人情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

全诗豁达乐观,情意深切。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北国千里,满天的阴云使白日显得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雁在分飞的雪花里朝南方飞去。

不要忧愁前面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您呢?前两句写的北国风光,所绘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则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一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当年荆轲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入秦刺杀秦王,临行时,壮士慷慨激昂,怒发冲冠。

如今古代的壮士早已死去,但这里的水还是像当年一样冰冷。这首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那种伤感情绪不同,诗人对古代壮士的追怀,似乎在激励友人也要学习荆轲去干一番事业。

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分别的时候,分明是多情的,总觉得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无情。别宴上想要强颜欢笑,却笑不成。

宴席上的蜡烛好像也理解我们的惜别之心,替我们垂泪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由衷佩服孟浩然。首先是佩服其人品。

这有《赠孟浩然》可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其次,也佩服孟浩然的诗歌艺术。孟作《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昏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写自己凝情望着“下山路”,所见所闻一桩一件地在眼前和耳边飘过,在心底则漾起种种的情感波澜,无非是要传达出对那位落伍朋友的关切。

那种痴痴守望的神情如在目前。李白那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灵活运用这一手法的出色的汇报演出。

至于前两句,西辞的是“黄鹤楼”,东下的是“扬州”,都带着“迷花不事君”的潇洒,作为客体的孟浩然之神跃然纸上,而“徒此揖清芬”的情意也跃然纸上了。这首诗和《送元二使安西》大不相同:它没有普泛性,是只能送给孟浩然一个人的。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 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重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事态原是这样:李益与表弟邂逅于旅途,问姓称名才相认,皆大惊喜。但如果按照这个次序来写,诗情汹涌处就被平庸的叙述掩盖了。

诗人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重逢”放在前头,反映着他自己被触动之深,也更能唤起读者悲悯人生苦难的心思。“问姓”两句非常细腻:初见而“惊”,实际心中已经有个揣测,于是去“问”对方姓名——我们要是把这一联作互文句来看,当时那种“请教台甫”的情景就如在目前了。

而当对方一说出姓名,他就不免端详着表弟勾起串串回忆。其后竟日长谈,亲情浓浓的,时光飞逝,会少离多,读者自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灌注其中,为之惊喜,为之叹息。

然而乐事还来不及充分高扬,诗人的心却早已被次日的离别折磨了。他凝想着来日的巴陵道上,依旧是孤身一人,过了一山又一山,一山放出一山拦,就未免沮丧得很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 勃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代士大夫阶级其实都以能“致君尧舜上”、作“帝王师”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做官也要做京官,外放就有失落感。

这首诗中的送人者和被送者都有这种“恋京情结”,故而对送别处的长安城依依不舍,而向将要赴任的方向一望,就觉得特别的风烟迷漫。送人者安慰被送者,又特别点明自己“同是宦游人”,等待着自己的也许同样是外放的命运。

命运既然相同,那就心有灵犀,什么悲哀都能分担了。然而初唐士子毕竟有乐观的底色,因此很快就能摆脱悲切切的情调,喊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言壮语。

我们仿佛看到他坚定地把手一挥,就把前面的万缕愁思通通斩断。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最规范的。

一、二句点出送别之地,三、四句承接着传达离别之愁,五、六句摆脱离愁转向乐观,七、八句以“在歧路”应首联,以“儿女共沾巾”应次联,以。

4关于离开的诗句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阙辅三秦 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5谁能告诉我徐志摩《你走》的诗词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我进这条小巷。

你看那株树,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出处:出自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你去,我也走》。

《你去,我也走》是徐志摩在1931年7月给林徽因的信里附的一首诗,后载于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这不是一首分手诗,而是用一生写就的爱情的誓言诗。

同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邮政飞机前往北平参加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途中在济南开山飞机撞山罹难。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

这期间,徐志摩已与陆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

-徐志摩

6离别人世的句子

1 生若死死亦生,生生死死天有命。

前世有缘了今生,来生相守三生幸。人生如盏灯,不求人间永长明。

愿照黄泉路,冥乡鬼神惊。一切魔障随云散,月明风清。

2 无论生死,还是离别,一次,真的足够了。爱有很多种, 而人的一生中或许会经历四种爱 在错的时候遇到对的人, 是遗憾; 在对的时候遇到错的人, 是错爱; 在错的时候遇到错的人, 是幸运; 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 是幸福挚着是一种美好,坚持是一种忠诚 美好不一定快乐,忠诚不一定幸福 香烟遇上火柴。

就注定被伤害, 或许放弃才是最美丽的结局。 树叶的离开。

是风的眷恋, 还是树的不挽留。

烟花遇上流星。

就注定被错过, 尽管都是一刹那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我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默的心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以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 ,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心已死,泪也干,不堪回首魂亦牵;梦惊醒,不了情,往事如烟挥不去;亦虚亦实,亦爱亦恨,叶落无声花自残。

只道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却无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

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习惯了,也就不再悲怆。那些属于我们的回忆正在缓步凋零,那个刻着我们彼此姓名的夏季逐渐绽开,晕染了浅色的天际。

你不曾给我一次回眸,我却始终在对你微笑。你是我编造的童话故事中的王子,而我只是你生命里一个匆匆过客。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痴情的一方注定伤的最深,自古痴情终成空。

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

当最后一个音符响起,想念画上了休止符,再美好的句子也写下了句号。然而,这并不预示着结束,而是代表着另一个美好的延续。

飞吧,大雁!重振你矫健的翅膀。等侯在前方的,不会永远是暴雨和恶浪。

这世间还有真诚的友谊赤你辅展着宁静的湖荡。和爱的人吵架,和陌生人讲心里话。

蝴蝶飞不过沧海。挥手告别,扬帆远航,别不的,是你抛出的那根友谊的缆绳,无形中牢牢地系在心上宁愿笑着流泪也不哭着说后悔。

人生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却未必能陪你走到散抄… 童话里王子永远只爱公主一个人,那是童话,要保留纯净。现实是,公主和王子都已经慢慢长大,人和人之间会渐行渐远。

城堡已经凋敝,粉红的玫瑰早就开始败色。我的选择是爱你或更爱你,你的选择是爱我或不爱我!我终生的等待,换不。

来你刹那的凝眸 无论你在哪里,待走完沧桑人世,我们终会相聚。浮花浪蕊的人生,哪那么容易就断了呢?献上依依惜别的祝愿,愿福乐时刻与你相伴,分离只熔得友情更浓,重聚首将在那更灿烂的明天!相聚时不知友谊的可贵;分别才知那是人生最需要的东西,犹如盐,少它还有什么滋味?叶子的离开不是风的召唤,而是树的舍弃。

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一刻,一齐从心头滋生有一天你能到我的心里去,你会看到那里全是你给的伤悲。原来,需等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才可以看到最后的风清月朗,花好月圆。

献上依依惜别的祝愿,愿福乐时刻与你相伴,分离只熔得友情更浓,重聚首将在那更灿烂的明天!相聚时不知友谊的可贵;分别才知那是人生最需要的东西,犹如盐,少它还有什么滋味?叶子的离开不是风的召唤,而是树的舍弃。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一刻,一齐从心头滋生有一天你能到我的心里去,你会看到那里全是你给的伤悲。

原来,需等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才可以看到最后的风清月朗,花好月圆。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

痴情的一方注定伤的最深,自古痴情终成空。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

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当最后一个音符响起,想念画上了休止符,再美好的句子也写下了句号。

然而,这并不预示着结束,而是代表着另一个美好的延续。飞吧,大雁!重振你矫健的翅膀。

等侯在前方的,不会永远是暴雨和恶浪。这世间还有真诚的友谊赤你辅展着宁静的湖荡。

和爱的人吵架,和陌生人讲心里话。蝴蝶飞不过沧海。

挥手告。

7关于离别的诗句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桃花池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6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

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0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11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就11句将就着用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705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