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因为老父亲遗传分配不均吵架,遗产到底如何正确分配?

儿女因为老父亲遗传分配不均吵架,遗产到底如何正确分配?,第1张

1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

老杜有三个孩子,老大、老二都是女儿。抱着“再试最后一次”的念头,一咬牙又生了老三。得偿所愿,是个儿子

养活两个孩子已经很不容易,现在又多了一个张口吃饭的,让原本就很紧张的经济更加吃紧。但这丝毫不影响老杜愉快的心情。

老杜一共六个同胞,他是唯一的儿子,承载着家里传宗接代的重任。所以一直以来的潜意识,就是到他这不能“断了香火”。只要有儿子了,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办法总是有的。

那时候,老杜和爱人每个月收入就固定那些,无非是怎么挪来挪去用的问题。俩人一合计,给爹娘的钱适当少点,老人是可以理解的;两个女儿也都懂事了,少花点问题也不大——挤挤出来,够养活儿子了。

所以,儿子从小是在一家人围着转的环境下长大。当然,家里大大小小的活,也都很自然的避开了儿子。

老杜一直在外面树立一个“好父亲”的形象:

“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

其实回到家中,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再穷,也不能穷了儿子。

三个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

那个时候,很多家庭都是多子女,而且经济条件都一样——“穷”。惯常的做法是,老大穿过的衣裳,改改传给老二接着穿;老大用过的物件,传给老二接着使——就为了节省点花销。

在老杜家,情况恰恰反了过来:“一手”的,基本都是老三的;两个女儿反过来捡“二手”的用。

大女儿后来回忆起来,一直留存着当年的画面:

“我弟发育晚,年纪又小,剩下的衣服我根本穿不了。

那个时候,我妈把小弟的几件衣服、裤子拆了,拼成一件给我。我上学穿的好多衣服都是花里胡哨、五颜六色的,全是拼出来的。”

不管怎样,辛辛苦苦把孩子们养大成人,这份养育之恩,孩子们都不应忘记。

2一系列事情,冲淡了姐弟感情

三个子女都已经长大成人。

三姐弟性格迥然不同。

两个女儿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下,特别注重家庭,对弟弟非常照顾。大女儿作为家中长女,为家庭考虑最多,做事稳重、有分寸,一般拿主意都由她来。二女儿脾气急躁,风风火火,但做事从来不推让。

反观小儿子,与两个女儿的差异明显很大。毕竟小时候是被捧着长大的,有苦有累都是父母、姐姐扛下来,自己没怎么吃过苦。所以一直很自我:想掺和的就做一点;不想做的,通常都是一甩手完事——用不着照顾别人的感受,反正有什么事儿前面都有人挡着。

这种从小形成的迥异性格,走上社会之后,运势不同。

儿子一直是一种满不在乎的工作态度,结果可想而知。成家之后,家庭生活过得也不幸福,不到三年就离婚了,孩子归了前妻。自己一个人倒是无拘无束,乐乐呵呵过日子。

有时候大女儿总是劝导:

“弟弟,你也老大不小了,日子不能光这么过。小时候靠家里,现在得靠自己,而且爸妈年纪也大了,有什么事儿得学着担当一些,不能什么事儿都指望家里。”

老杜的关注点却不在这里。在他心里,就惦记两件事儿:一件事是赶紧再找个媳妇,生个儿子;一件事就是时刻不忘叮嘱两个女儿,把弟弟照顾好。

两个女儿虽然从小到大一直护着儿子,但是长此以往,总会有些事情引发内心中的不满,渐渐地改变了心理和态度。

老杜的父亲过世,临终前想见见孙子,弥留之际却只看到两个孙女……

老杜的大姐过世之后,两个女儿赶回了老家,代表三个孩子一家给了5000块钱,回来说起这个事儿的时候,弟弟却抱怨给太多了,半点没提还两个姐姐钱的事儿……

更让两个姐姐寒心的事情,是母亲住院的时候,姐妹俩没黑夜没白天的请假、陪护着,弟弟过来看了两次,就回去“忙”了……

……

姐妹俩私下说起弟弟的时候,五味杂陈。老二说话直接,跟大姐抱怨:

“姐,爸妈这么挺疼他,怎么就成了这样?咱爷爷、姑没了,这搁家里,是多大的事儿!连个面都不露。当时咱们回老家,你看人家看咱们的眼神?当孙子的不回去,反而两个孙女出面,这要是在老家,是让人看不起的!

别人家都是有事儿子在前面,咱家可好,不在后面扯后腿就不错了!”

大女儿何尝不知?何尝不知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

大女儿没有附和妹妹、一起抱怨,这样做反而成了火烧浇油。能做的,就是宽慰宽慰妹妹。但是在她的潜意识里,对待弟弟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

3女儿的愤怒:不要再犯糊涂

转眼间,孩子们都过四奔五的人了。

儿子一会儿说在做这个、一会儿说在做那个,到底在做什么谁也不清楚。唯一清楚的就是两件事:手头比较紧、一直在“单”着。

老杜恰恰一直惦记这些事儿。

早先的时候,两个女儿还时不时的给弟弟一些钱,到后来不给了。老杜还一直在坚持着,每次问起儿子缺不缺钱的时候,都塞点过去。

二女儿听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总忍不住对着老杜劝告:

“爸,都这么大人了,不能还这么惯着,有手有脚的,干点什么不能养活自己?”

老杜不以为然,反而在交待:

“你们姐弟仨里面,就你弟弟困难点。咱家谁有困难,都得相互帮把手。你和你姐从小对你弟就特别照顾,今后也不能忘了。”

二女儿听到这些话气的不行,对父亲的态度,既可气又可怜。可怜之处在于,父亲被根深蒂固的思想绑架却跳不出来;可气之处在于,弟弟这么大的人,却一点事儿都不懂。

一天晚上,二女儿回家看看父母,难得的遇到弟弟也在家,正在跟父亲聊着天。二女儿不冷不热的说了一句:

“弟,你也来了?”

儿子点了点头,止住了话。老杜倒是没什么“心机”,看着二女儿回来,很热情:

“正好,来,坐下,正跟你弟说着事儿呢,还没跟你和你姐通气。”

儿子本来要打断父亲,老杜没注意,继续说道:

“刚才我们商量着房子过户的事儿。

是这么回事儿。我和你妈年纪也大了,这段时间我们俩一直商量着,提早把我们这点财产给你们分一分。你和你姐工作都不错,经济条件还可以,就你弟弟差点。

所以我们想着,把房子早点过户给你弟弟。我和你妈的存款,我们留下点养老钱,剩下的,回头转给你和你姐。

万一我们哪天走了,要是养老钱没花完,就留给你弟弟。

你们小的时候,咱家穷。好不容易把家操持起来了,你们也都成家立业了,谁也别落下。”

二女儿一听就急了。钱怎么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本来就对弟弟的做事态度心存不满已久,现在父亲却以经济条件不好为由,还在偏向。

二女儿说话一点没绕弯子:

“爸,你这么处理,我不赞成!

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靠自己努力挣的。我们都大了,现在要考虑的,不是再靠着父母、向你们伸手要钱,而是要想着怎么给、怎么报答你们。

说不好听点,我弟条件差,怪谁?你们分财产,不是在扶贫!就算是扶贫,起码也得分清楚对象吧?扶不起来的,你扶他干什么?还不够糟心的!这糊涂,你可别再犯了!

这是家里的大事。最好把我大姐叫上,一家人坐下来好好商量。”

儿子听完,在旁边小声嘟囔了一句:

“爸妈的财产,怎么分还不是他们自己做主?问你们干什么?还不是看上钱了?”

二女儿一听,又要发作,儿子吓得没敢吱声。老杜摆了摆手,答应一家人一起商量。

4另外一个解决办法

老杜把三个孩子都召集了过来,和老伴儿一起,把想法又说了一遍。

二女儿事先跟大姐说过这件事。这件事,大女儿深思熟虑过。听完老杜的复述,说道:

“爸,妈,你们的意思我听明白了。

按理说,你们自己的财产,你们想怎么分就怎么分,我们无权干涉。但是我要说的是,你们把房子过户给我弟,今后万一有个什么事儿,你们怎么办?”

弟弟把话抢过来了:

“爸妈有事儿,我管。”

二女儿刚要插话挖苦,老大制止住了,她心里很清楚弟弟的行为方式,争论这些没什么意义。

老大没有接弟弟的话茬,继续对老杜说道:

“你们非要这么想,我不反对。

但是,我的考虑是,能不能换个方式。与其你现在就分家,不如把财产留着今后给。我给你说说我的理由:

第一,我还是希望你们现在先把财产留在自己手里。今后岁数越来越大,需要花大钱的地方不少,这样起码对你们自己来说,有保障。起码想住还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省得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第二,不客气的说,过去这么多年,管你们,我妹和我应该做得更多。这些过去的事儿咱们可以不谈,但是今后必须要让我弟好好孝敬你们,这得有个说法。”

要看到手的财产要飞走,儿子忍不住了: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不想给我呗?”

自始至终,老大都没搭理小弟的态度:

“爸妈,这就是我的意见。如果你们同意,回头我给你们联系一下,立一份遗嘱。我想这么个意思:你们可以把房子都留给你儿子,但是条件是必须要让他赡养你们。如果不尽孝,一分钱不给。

你们一定要清楚,分与不分、怎么分是你们的决定,但是,分的结果是什么,会影响一家子人。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儿女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什么是错误的事儿。”

老杜沉默了。一边在品大女儿的话,一边在与自己的思想较劲。几个孩子,表情不一。大女儿很平静,二女儿一脸不平,小儿子欲言又止,每每想开口却被二姐的眼神吓退。

过了许久,老杜说话了:

“老大,你说的对。

刚才我一直在做思想斗争,我想起你姑姑们来了。我出来早,是你爷爷家单传,但是照顾他们的事,都压到几个姑姑身上了,我就是定期给他们些钱。你爷爷奶奶走的时候没留下话,是我主动放弃了老家的房子,全分给你姑姑们了。当时我觉得做的特别心安理得,到现在我们之间关系都特别好。

但是这种事放到我自己头上,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决定。什么事儿都要做到心安理得。我光记着心安,却忘记了该不该理得的问题。

这么着,照着你爷爷奶奶老家房子的分法,谁孝顺,留给谁。咱们天天把‘家’字挂嘴边,家里不是没有矛盾,但如果是正确的,就应该鼓励。”

5结语

决意已定。

从老杜的想法来讲,不管是思想作祟,还是一时“糊涂”,如果按照之前的决定,毫无疑问给家里埋下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能怪两个女儿。而后果,很肯定造成自己蒙受最大的损失,让两个女儿吃大亏。

儿子有他的生长环境,形成了他对待事物、对待家的态度和行为。这个形成过程,父母、姐姐们都有一定责任。事实已定,无可挽回,但是后续不能再一直错下去。而挽回的手段,就是重新建立起价值观念——要把天天挂嘴边的和谐、孝顺、公平,落到实处。

家庭财产分配,是一项检验行动的特别重要的手段。这个,与贪财与否没有关系,该得的,凭什么冠上“贪财”的逆称?

大女儿的考虑,或许有一些对于姐妹俩过往付出的不公平,但是总体来讲,有她的道理:

照顾到了姐弟关系。过往的事情,不再纠缠,但是今后必须要改变:房子可以留给弟弟,但是弟弟必须要赡养父母。照顾到了父母感受。老杜既然有了这个分配的想法,至少在他心里是惦记的、有倾向性的。强硬反对,会给老人造成困扰和麻烦。从这个角度,本身就体现了对父母的孝敬。

至于两个女儿是不是“吃亏”了,这杆秤只能交由她们自己平衡。

通过这个事情,希望与大家、尤其是老年人分享的观点是:

步入晚年,其实还有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为儿女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财产分配——生前的时候,把财产留在自己手里;百年之后,通过遗嘱这个工具,把财产给到应该给的人。

在上面介绍的遗嘱,属于“附条件遗嘱”。条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设定,例如,继承人必须要赡养才能继承。条件的意义就在于: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必须要付出,才能获取回报——这是公平的。

首先是让双方避免碰面,然后呢根据吵架的原因分析谁对谁错,等双方都冷静下来找他们谈一谈,都让对方消消气。不要指责,要心平气和的给他们讲,先安抚,再说服双方都不要计较那么多了。让两个人都意识到你夹在中间很为难,如果单纯维护媳妇那就是不孝,如果单纯维护老人,那就是不疼老婆。所以一定要讲究方法

这很难说了,主要看分家是谁说了算吧!如果父亲一个人说了算,和父亲关系弄得太僵的话,结果多半是不利于你的了。但如果还有母亲或其他人出面,那就不一定了。最后就看是情感因素还是公平因素占上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5715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