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能给我讲讲你故事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能给我讲讲你故事吗,第1张

《我躲灯的故事》
我的原籍是孟子故里邹城市,老家城西南双村镇(现唐村镇)。因自幼体弱多病,父母重聘算命先生,为我讨得破解方法:一是躲灯, 满九岁前不得看到自己家的元宵花灯。二是避神,满九岁前不得看到神像。任有一条没做到,必须认石婆婆为干娘方能破解,否则性命难保。所以,我小时候渡元宵节,不是在亲戚家就是在旅店里。尽管我异常喜爱花灯,可是,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自家的元宵花灯。

一九五六年我七岁,已能背着父母偷偷到临村的学校里玩耍。父亲每天赶集做手艺,我也能偷偷跑到集上找到父亲。那年的元宵节,父母惟恐我偷偷跑回家,看到自家的花灯而误犯了神灵,让兄长把我送到县城的亲戚家躲灯。

那天,天明前母亲就为我们出行做好了姜汤饭菜。饭后天已渐亮,我们起身步行进城。天气还很冷,我们一路急行,没有玩耍,9点钟就进了西城门。过去听人讲,县政府距西城门很近,进了城门就是闹区。城里正月十五的龙灯会极其热闹,常常有幸看到几条火龙同台比舞,比乡下的龙灯好看多了。我早就梦想进城看看火龙如何比舞,今天机会终于来临,一定能够梦想成真。因此,一直兴高采烈,行程十八里不知疲倦。其实,我们走的路,继承了古时的驿道,已经成为公路。过了五里迎,路上就渐渐热闹起来。到了三里迎,道边已是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进了城门,街面更宽,铺面更多、商行更大、行人更密,繁华昌盛,热闹非凡。南来的、北往的、东去的、西返的接连不断。挑担的、背篓的、推车的、骑驴的风貌不俗。处处人山人海,遍地熙熙攘攘。兄长怕我走失,一直拉着我的手在人群中穿行。不一会,我们从人缝中挤进一个店铺,原来这就是姨妈家在西门里租赁的铺面。姨妈看见了我们,把我们接送到后院。领我们拜见了老掌柜、姨夫、大伯、大妈和姨表兄。随后,哥哥随姨妈回铺面叙谈,我一溜烟儿跑回院子。

我在大院好奇地四处打量。呵!城里人家真阔气!所有的房子都铮明瓦亮豪华排场。家家新春对联依然鲜艳如初,美观大方。户户门前灯笼高悬,款式各异,品种繁多,绚丽多彩。有纱灯、裙灯、宫灯、鱼灯、八仙灯、荷花灯、走马灯、三羊开泰灯、金鸡报晓灯……节日气氛不同凡响。左边两个小炼铁炉,其中一个炉火正旺,表兄正垂头丧气地拉着风箱。大伯在一旁冲着表兄指手划脚,不时将一根大铁钩小心地插进炉膛,好像钩住什么谨慎提拉,大概是传说中的“看火色”吧。这时,火舌顺着炉钩喷出,明亮的火花带着爆裂声漫天飞扬。幸好铁钩特别长,只有少量的火花溅到大伯身上。不一会令表兄停下鼓风,把耀眼的铁水往模具里倒。顿时钢花急喷而出,火光闪闪、光彩夺目、噗噗作响,比燃放烟花时的景像更加精彩、更加振奋人心……右边一个宴席大棚,里面十张八仙桌摆放的整整齐齐、规规矩矩、大大方方。跑堂正将茶具、酒具、餐具摆上桌,好像准备开席。旁边厨房里,厨师们有切、有片、有烹、有饪,个个神色傲慢、动作敏捷忙得热火朝天。后边是个客厅,老掌柜接见客人忙个不停。厅上厅下院里院外都是客人,进进出出来来往往。院子里有四位客人口音奇怪,像传说中深山找宝的“南蛮子”一样,我使劲儿地听也听不懂他们在交谈什么,越是不懂越好奇,愣在那里呆若木鸡。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邹城的龙灯会,正月十六至十八是邹城的钢山庙会,当地人观龙灯赶庙会称为“走北岭”。北岭,是指城北区内的“钢山”和“铁山”,当地的佛教、道教寺院庙宇分别坐落在这两个山岭上。常听长辈们讲:钢山进香除百病,铁山进香免灾情,农家上香五谷旺,商家上香就发财所以,走北岭的人中香客特别多。哪天,亲戚们走北岭来姨妈家落脚的不少,姨妈热情好客,备了个家庭宴会招待大家。但院子里的大席与家庭宴会无关。

原来,老掌柜(表兄的爷爷)是邹、腾、峄县小炉匠行的行首。每年一度的庙会时节,来至江南的金刚钻商人和全国各地的小炉匠、珠宝匠、玻璃匠,都汇聚到行里,举行三天的金刚钻交易。那些大席,是行里为客商准备的。由于这些客商从正月十五开始向行里汇集,行里的宴席需要连开四天,据说,已经成为百年之久的惯例。行里行外的客人,一直借此机会做买卖、交朋友、谈生意。

9点半左右,大伯已给表兄放了假。我跟着两位兄长到最繁华的县府大街观龙灯。表兄告诉我们,次日就是钢山庙会,爷爷、大伯准许他陪我们一起看龙灯、登斜塔、走北岭进香。他还说,在铁山的“道之处”石壁上磨过的铜钱叫做“北岭钱”,谁家拥有北岭钱,谁家荣华富贵。所以咱们也要爬到顶峰,看看“道之处”,磨几个“北岭钱”。虽然次日才是庙会,可今天元宵节龙灯会也不同寻常,从早到晚都能断断续续看到龙灯表演。我紧跟着他俩,边走、边听、边看,不久进了府门外大街。越是靠近府门广场,越发热闹非凡。看去,不大的广场上三条龙灯各占据一个道口,好像正准备入场。广场边缘的观者已经密密麻麻,街道挤的水泄不通。小孩看戏显得的困难,纷纷拨开人缝向前硬钻。我们侥幸找到了一个稍高的平台,不远不近,整好能够纵观全场。

舞龙起舞了,礼炮开道,鼓乐宣天。高跷、旱船、秧歌、木偶、黑驴儿紧随其后。巨大的火龙灯不是腾空摇摆,就是溜地滚翻。一会儿出水戏珠,一会儿龙盘高山。果然如同评书里说过的一样:“东边喇叭西边号,左面管子右面笙”。 场面如同疾风暴雨,锣鼓宣天礼炮齐鸣。阵阵鼓乐惊心动魄,串串礼炮震耳欲聋。舞场洪流滚滚,观众热血沸腾。龙腾一潮高一潮,欢声一浪高一浪,是如此的和谐,是如此的吉祥。舞手们不愧为山东大汉,人人像武士个个称英豪,虽说春风似剪,舞手门却是汗流浃背。舞出了邹城人民的水平,舞出了邹城人民的精神,舞出了邹城人民的幸福,舞出了邹城人民的希望。看:无论是舞者、观者、演者、奏者、唱者、听者,还是凑热闹者,辩门道者、学技艺者,无不情怀荡漾,共聚成浩浩荡荡的欢乐海洋。共同欢庆新中国的第八个元宵佳节、共同歌颂邹城人民的和谐、共同歌颂邹城人民的幸福。据说,晚上的龙灯汇演,是在点燃龙灯中的蜡烛下进行,那时的场面和效果更加精彩、更加迷人。

随着龙灯会结束,人群渐渐疏散,街道有所疏通。我们顺从洪洪人流,沿着府前大街继续逛景。除了沿途欣赏千姿百态的楼阁、牌坊、公馆、商铺、字号和五花八门的商品外,层出不穷的新玩意儿让我大开眼界。如:拉洋片的、吹糖人儿的、套圈圈的、抖空竹的、卖狗皮膏的、吹琉璃嘣嘣的举不胜举。打拳的、卖艺的、说书的、唱戏的、耍猴的、变戏法的数不胜数。满街都是玩具摊、果子店、杂货铺、插花棚、银匠楼不知看哪个好。还有卖泥人的、转把式的、抓彩的、刻猴的、蘸糖稀的也都进了城。连馍馍车子、烧饼筐子、地瓜蒌子、香袋挑子、糖球杆子、烟卷盘子、货郎担子、狗肉盒子、皮影箱子也进城枪地盘凑热闹。更有趣儿的是,他们招引生意的方式都很滑稽,十分吸引人的注意力。敲梆子的、打铴锣的、摇货郎鼓的、晃铃铛的、吹的、拉的、弹的、唱的都有,五花八门有声有色。但是,卖冰糖、麻板、糖球、烟卷的显然逊色多了。他们什么唤头也不用,干脆扯着喉咙阴风阳气地叫卖,南腔北调、千姿百态……我们正兴致勃勃尽情观看,表兄提示午餐,于是急忙回返。急行中举目眺望,真是满城繁荣景象,处处富丽唐煌。低头思想,怪不得父母再三鼓励哥哥姐姐努力学习,或许父母从来就没有放弃再返城做生意的希望。

回到姨妈家,姨妈正安排亲戚们坐席。这个筵席颇具特色,大盘饭菜都是姨妈自己亲手做成,亲戚们从乡下带来的众多土特品也装小盘摆上席桌,饭菜品种和数量极其丰盛。就座的客人,有老有少、有贵有贫、有工有商、有雅有俗。我与这些亲戚格外陌生,姨妈指点我逐一相识,并一一向他们问好请安。真是不愧为礼仪之乡,席上席下主人客人一团和气。或用酒、或用茶、或用餐、或言语,始终礼仪不止,互尊互敬,心心相印,自爱亲朋。席前席后畅所欲言雅俗共赏。客人们纷纷感谢姨妈的热情厚意,姨妈谦虚地说,都是亲戚不必客气。

后来才知,姨妈家所住的那个大院,是邹城“皮匠行”所在地,也是当地的回民区。那些作坊、店铺的业主多为回民。据悉,大院住着回汉两族历悠久,向来和睦相处同济与共,早已传为佳音。院首坐落着回民祠堂,每年的回民斋节,来这个大院的人更多,比元宵节更热闹,更繁忙。院内有60余间房子归皮匠行所有,其中近40余间属皮匠行商人的作坊和铺面。小炉匠行是一个穷行,只有16间房子,铺面作坊库房占大半,主要生意是铸造和经营明犁、犁铧、耧铧、耘铧。次要生意是修接犁铧、修补铁锅、维修水车、农具。生意小买卖少,房子紧张。所以,只有老掌柜、大伯、姨夫、表哥常住作坊。

晚饭后,兄长们把我丢给姨妈,他们到远处看火龙灯汇演去了。姨妈抽出短暂的时间,带我到西门口看花灯。我们的大院,各家门前的大红灯笼都已点亮,映得满院光辉,灿烂辉煌。出了大院,满街都是提灯笼、放烟花的小朋友,这里一群,那里一片。与我同龄小朋友十分的多,大些的小朋友自行成群结队。小些的小朋友多由家人陪伴。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衣着整洁、美丽健康,一个个圆润的脸袋,在花灯的照耀下格外漂亮。富家子女打豪华灯笼,华贵的新装锦绣闪亮。贫家小朋友天生丽质,嫣红的脸袋好像出升的太阳,一个个活泼可爱,一个个心情欢畅。纸制花灯较多,色彩鲜艳,精致亮丽,花团锦族,美不胜美。眺望西门里马路两侧,大红灯笼密集高悬,一排挨一排,一串接一串。随地势起伏,起起落落,层层叠叠,构成两条金色火龙,以远而近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烟花冉冉升起,光辉普天盖地,耀的街景金壁辉煌。鞭炮隆隆,声声入耳,回回荡荡,

此起彼俯。火龙灯边表演边行进,一队接一队,一场连一场,渲渲染染,浩浩荡荡。展示着龙的气概,渲染着龙的精神。龙灯到来无不欢声雷动,舞龙远去总是余韵不息。小朋友们如同花枝招展,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高举花灯歌颂伟大祖国,点燃焰花赞美礼仪之乡。多么令人珍惜的时光,多么令人迷恋的景象,可是,因姨妈甚忙,我门不能更多地观赏。

早听传说,城里人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乡下娃哪能不向往。可是,进城来只看见马路两边的路灯,不知道家庭的电灯是什么样,更不了解电话啥样。姨妈家道是有一架留声机,平时放在铺面的柜台上“唱洋戏”招揽生意,除外再也没有什么洋玩意儿。观灯回来一进大院,客厅立刻牵住我的目光。一道道强烈的白炽光柱,透过门窗射出,光照之处白昼般的明亮。我询问姨妈,这是不是电灯,姨妈风趣地告诉我:哈!乡巴姥,没见过吧!这不是电灯,这是煤气灯!咱们家只是在铺面里装了电灯,一会儿就能看到了。 我对煤气灯感到更好奇,怎么煤气灯比街上的路灯还亮?父亲道是经常使用噶石(电石)灯,看样子,煤气灯比噶石灯亮,噶石灯比路灯亮。想走过去从门缝里看个究竟,刚迈出两步,被姨妈一手拉回。姨妈告诉我,爷爷那里有客人,务切不能打扰他。我顺从姨妈回到家里。

那时,姨夫、大伯、大妈正悠闲地听留声机唱戏、饮茶、聊天。进屋后,还未等我张口向他们请安,就被大妈一手揽过去,令我依偎在他的怀里,问长问短。一会儿让我喝茶,一会儿让我吃糖,还不时地塞给我点心和水果。由于父母向来注重对我们兄弟姐妹礼仪教育,我感到依偎在长辈怀里不够雅观。于是,说了声给大妈甄茶,巧妙地离开大妈。这也难怪,据说大妈已近50岁了,还没有生养孩子。所以,不管她见到谁家的小孩儿,都是极其亲切、格外爱护。接着,我按照规矩,右手端茶壶,左手抚壶盖,一一给大泊、大妈、姨夫、姨妈甄茶,最后,甄自己的茶差衷。转动茶壶,让壶咀斜对“席口”,漫漫地放下,提议长辈用茶,自己退后坐下。也许是自己的举止过分规矩和恭敬了吧,我注意到,大家都停下讲话盯着我。只有姨妈例外,她正与大妈俯耳细语,不知在说些什么。片刻气氛改变,都乐呵呵地用茶。当然自己也十分欣慰和快乐。姨夫冲着姨妈说话:看明白了吧,大家主儿的后代是不一样,看来这家伙将来一定有出息。不知怎么了,话题转到姨表兄身上。真是无巧不成书,说曹操曹操到,姨表兄和兄长兴致勃勃凯旋而至。

他们给我买的一些玩具,一进屋就全抖擞出来,放在桌上,大家开始摆弄那些玩具:有手推的“王八打鼓”;有会走步的“皮老鼠”;有空竹、翻花、琉璃嘣嘣;有一个带表链的指南针,戴在腕上如同手表一模一样;还有一个“洋火枪”(火柴枪),每打响一次消耗一根火柴。我枪着试玩,笨手笨脚,不时逗的大家哈哈大笑。由于“洋火枪”射出的火柴秆有危险性,被姨妈当场没收,还教训了两位大哥哥几句。姨妈生怕我不愿意,变着法儿的哄我。其实,我完全理解姨妈的好意,我的一切回应,姨妈都十分高兴。

姨夫是抗美援朝二等甲残荣福退伍军人,在抗美援朝鲜战场上负伤,并荣立二等丙战功。退伍后回到家乡重操旧业,与其父(老掌柜,我称他为爷爷)一起经营这个铸造作坊。由于住房紧张,兄长和我的住宿已成难题。不得已在库房搭起一个临时地铺。库房与铺面毗连一体,前边是门市的柜台,后面就是长长的库房。姨夫和表兄拿上被褥,领我和兄长去库房休息。表兄先进屋,只听“喀吧”一声,哈哈!电灯亮了!他们忙者给我们理铺盖,我却置之度外,专心致志地打量那盏电灯。随后转身,顺着灯光看看库房里都是什么。原来,大大小小的铁器摆满高高的货架。多数器物都能认识:大个的有明犁、犁铧、犁铧尖、耧铧、耘锄铧、铁锅,水车管子、水车链子小点的有铁勺子、镰刀子、锅铲子、炉钩子、锄缚子、辘轳套子更小的都装在浅盒里,有顶针(指)、锥子、打皮刀,插板刀、切底刀、割脚刀(修脚刀)。货架尽头,还摆放着纺车锭子、猪草的铲子、扦高粱、谷子的掌刀(方言读作zhao dao)我正摸摸这个,敲敲哪个,兄长催我快去睡觉。表兄给我开了个玩笑:再看就给你挡住!让你什么也看不到!话音刚落,见姨夫拿来帆布和绳子,果然在地铺边拉起一道屏风,真的挡上了。其实,真正的目的是给我们挡风避寒。

我钻进被窝里,兄长拉灭了电灯。我并没有满足于白天的观赏所得,被窝里的我,闭目倾听城里的夜景。鞭炮声、礼花声、车马声、器乐声、喧闹声渐渐消失干净。看来与乡下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夜深人静,没有什么好景可听,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吧!

哪知火车站距我们只几百步远,白天市区渲闹,火车的轰鸣没有引起我太大注意。可夜晚就大不相同了!忽然注意到那轰轰隆隆,惊天动地的火车声。一会儿以远而近,一会儿以近及远,没完没了,无止无休。那鸣笛的怒吼声、砰砰的道轨声、闷雷滚滚的过桥声、惊心动魄的排汽声、鬼畜般的刹车声、机车打滑的咆哮声把我的耳朵眼儿灌了又灌,塞了又塞。一会儿逼迫我听“独奏”,一会儿强迫我闻共鸣。货架上的犁铧,被震的相互碰撞,叮叮当当。这“音乐”真还有几分诗情画意,不仅没有导致我厌倦,反而触发了我的好奇。这“美妙”的乐章也有暂停的时候,一经暂停,的确安安静静鸦雀无声。但屁大工夫又卷土重来。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反正是必须听。说来也奇怪,火车的鸣笛声不尽相同,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单有复、有轻有重。看来,这里边有名堂,明天问问表兄就知道了。由于兄长经常进城做事,常在姨妈家居住,我所好奇的东西,对他来讲都是司空见惯。我还在领略城里的深夜听景,兄长已经进入梦乡。不久,我也安然入睡了。
查看全文:http://hibaiducom/lxs8422101/blog/item/20033911e5c02376cb80c4aahtml
参看后续:http://hibaiducom/lxs8422101/blog/item/d1b7791f2475246af724e41c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2893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