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思的解释

研思的解释,第1张

研思的解释 深思; 反复 思考。 《百喻经·磨大石喻》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 家训 · 文章 》 :“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 清 顾炎武 《德州讲易毕奉柬诸君》 诗:“ 日昃 乃研思,犹幸非大耋。” 词语分解 研的解释 研 á 细磨(),碾:研磨。研药。研墨。 深入地探求: 研究 。钻研。研京练都()(晋代左思作《三都赋》构思了 十二 年,后遂用“研京练都” 形容 经年 累月地构思文章)。 研 à 古同“砚”,砚台。 笔画 思的解释 思 ī 想,考虑,动脑筋: 思想 (a. 客观存在 反映 在人的意识中 经过 思维 活动而产生的 结果 ;b.想法,念头;c. 思量 )。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 想念 ,挂念:思念。思恋。相思。 想法:思绪。

(一)心思

蝶恋花,蝶无花,花无蝶,花非花,蝶非蝶,蝶蝶花花永相随,谁知蝶变成花泪。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短短今生一面遇,前世多少香火缘。牵手是有一种缘,回眸是一种缘;生命是有一种缘,爱情是一种缘;假如还有来生,来生也是一种缘。组成人生的,就是那无数个缘;让你去结,去解。惜缘,随缘,才能以佛心看缘起缘落。一花世界蝶飞远,一叶如来在青灯,心经,心境,心净,自心静;心缘,心愿,心圆,自心源。

遇见一些人,失去一些人,最后又会留下谁,陪伴身旁?那些岁月中深深浅浅的痕迹,那些无法定格的记忆,又要如何取舍。寻一杯冰冻的酒,解救干渴的喉咙。写一些忧伤的文字,记录琐碎的生活。十指相握给自己取暖,只能维持的瞬间。谁说,懂得放开,心胸便会坦然。我微笑,是不是真的懂得成全。彼此呵护的爱,沉默在心,不敢揭开那纠结在不现实里的痛。当一个人整蛊了另一个人的心,爱毁灭成念的心必定老死难醒。

有时候,一个建议你离开的人,可能是最爱你的。一个希望你放弃的人,可能是最关心你的。一个渴求不再联系的人,可能是最挂念你的。一个默默离开的人,可能是最舍不得你的。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矛盾而纠结里渡过。爱并不是一场在一起的游戏,爱恰恰是种挂念你而不得不离开的痛楚。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人,都懂你。被不懂的人误解,无须争辩,我们选择沉默。有时侯,被最爱的人误解,我们难过到不想争辩,也只有选择沉默。生命中,往往有很多,无言以对的时刻,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辩明;不是所有的纠葛,都能理清。有时侯,沉默,就是我们,最好的回答和诠释。曾经,喜欢上网聊聊,跟认识的人聊生活,跟不认识的人谈情感。如意的不如意的,什么都随意聊。现在,跟认识的`人很沉默敷衍,要么“呵呵”一笑,要么一个表情;跟不认识的人,索性隐身或离线。苦与乐,无人能懂,无心可诉,也就不愿再说什么。一场流连一记伤,开始懂了:谁都不是谁的伊甸园,谁也救赎不了谁的灵魂,终究,我们只能靠自己在岁月里沉淀。

(二)心性

一种好奇,一种神奇,一种探索,一种激情,一种自我挑战高度与难度的吸引,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股市,以为资本市场能笑傲江湖,来个辉煌岁月,从此,抛却世间种种,一意孤行。谁知,“上帝要让你灭亡,必先使你疯狂”,贪婪与恐惧就如一条缠腰蛇,上下窜踞人心,误进了吸血厂,丢了青春,得不偿失,把灵魂出卖给了K线。与股结缘,也许与不服输的本性有关,岁月老去,心志麟角被磨光,冲动换取沉稳,更贴切的说成了一种无奈与习惯。如今,即便对它爱恨交加,付出代价面前,毕竟岁月累积是有感情的,至少历练与参悟了些许人生,“人生如股,股如人生”的哲理。悟得:“投资是投机的时间延长,小趋势服从大趋势,唯一法则:先不被套牢才有翻身机会日复一日”。上帝丢给人间一群撒旦和一群傻蛋,不觉醉在股市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即便被它伤得很疼。偶尔,阑珊,心清,雅兴,执笔泼墨随缘起,弄字儿;闲茶逸书自飘香,神魂境;静心怡情夏雨亭,独笑痴;学做人间一散仙,能如何?品茶,点烟,看股,思研,才觉真实与放松,倒也乐得自在。岁月会老,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所赋予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美感,春华,秋实,夏花,冬韵,心若放开,清风自来!

(三)心得

风一程,雨一程,风雨无痕水有声;水一色,海一线,天海一色两心牵。你笑我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你笑我傻,其实你不懂我的累。卧薪尝胆,困局安居,天时未顾,盼得天明,勇者亮剑。谋为,时不与我;谋略,机缘我待。现实当代,很多事物与心情都建立在“红牛”的厚度,利益与情谊,人生一路,孰轻孰重?人心各异,各取所需。社会发展必然的产物,造就人心与人性的私欲与无情,想想,只能坦然面对。做人嘛,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才能不必傲尽,留些内涵;锋芒不必露尽,留些深敛;有功不必邀尽,留些谦让;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得宠不必恃尽,留些后路;气势不必倚尽,留些厚道;富贵不必享尽,留些福泽;凡事不必做尽,留些余德。吐烟,仰天许我心,弃我心者,无心之人昨日之谊权做念,相忘于江湖;顾我心者,有心之人今日之情铭刻心,涌泉当相报。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

  ps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从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和一登楼的过程,而含义深远,耐人思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的远的哲理。”○3

  这是直接把这首诗归入哲理诗的见解。赏析文字中这样赞叹:

  “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4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5

  “《登鹳雀楼》它不仅仅是一首诗,可以让人领略昔日大唐王朝诗人王之涣壮志凌云的胸怀走进他的梦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间的苍穹;名而它更像一幅不老的国画:西下夕阳的余晖、奔腾黄河的水流、迭宕起伏的山脉、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样富有感染力,那样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它也是一坛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无穷,陶醉在其中,其乐无穷;更像人生一个前行的座右铭,是自勤勉励,奋发向上,登高望远的一曲华章。”○6

  再看看文学史研究专家的意见:

  “前两句在辽阔无垠的画面上,以白日运转、河海奔流为生生不息的世界灌注了无限生气。后两句由实入虚,升华为不懈追求、进取不息的感情境界。通篇对偶而不觉其偶,用笔疏朗而气势恢宏。”○7

  想想也是,当下许多人不都是这么热中于引用这首诗的后面两句吗?“更上一层楼”几乎已经成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同义语了。然而,这真的就是我国哲理诗的开山之作吗?没有谁可以告诉我们,作为诗的形象主体,“白日”和“黄河”是怎么与诗歌的哲理联系起来的,是用这宏大的景象起兴吗?作者又是为什么无端地发起这样的议论来了呢?

  我相信,只要我们肯耐下心来,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念头去读这首诗,也许就会发现,这哪里是什么哲理诗,分明就是一首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的抒情诗杰作!

  开头两句的句眼是什么?是“依”字,是“入”字。太阳那么自在地依偎在大山的怀抱,黄河那么急迫地向着大海奔流,因为那山就是太阳的家,大海就是黄河的家啊!“白日”与“黄河”都在昭示着归家的喜悦与激动,也都在强烈地触动着远在边塞的将士们那渴盼着归家的心弦。

  “千里目”也是个容易唤起读者联想的词汇。“目极千里兮伤春心”○8家园何在,在千里万里之外,那里也许有鬓发苍苍的双亲在倚闾盼望,那里也许有楼头**在殷殷盼望,那里也许有闺中少女在伫立守候,那里也许还有牙牙学语的子女在等待着父亲的归来。边塞的战士何尝不是这样的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啊?“欲穷千里目”,这正是思乡情的真切流露。目中尽处是青山,家园更在青山外,青山还被暮云遮……种种难堪的情怀,都在这“欲穷”的凝眸之中。于是,“更上一层楼”,希望能把远在千里之外的家园纳入自己的视野。鹳雀楼啊,这边塞之上高耸的建筑,寄托着多少战士对家乡对亲人的依恋和思念!

⑴思考

百思不解

不此之图

长虑顾后

殚精竭虑

匪夷所思

机关用尽

急中生智

兼权熟计

困心衡虑

冥思苦索

前思后想

清心寡欲

权衡轻重

人急智生

若有所思

煞费苦心

深思熟虑

审时度势

数往知来

思前想后

搜索枯肠

挖空心思

心血来潮

行成于思

研精覃思

左思右想

⑵思念

思念

百身莫赎

不可磨灭

春露秋霜

春树暮云

寸阴若岁

睹物思人

抚今追昔

感旧之哀

耿耿于心

落月屋梁

牵肠挂肚

人百其身

人去楼空

人亡物在

室迩人远

停云落月

望云之情

畏威怀德

物是人非

心心念念

悬肠挂肚

一日三秋

倚门倚闾

饮水思源

辗转反侧

朝思暮想

只鸡絮酒

陟岵陟屺

你好,咱们这边分享一下312的最新书单和最新真题分析哈。

每年312统考在各科目分值分布上几乎没有变化,今年也不例外,各部分分值基本上是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分配的。总体难度适中,除个别选择题中的知识点较为少见外,题目考查不偏不倚,符合312统考的一贯作风。

在选择题的考查上,各科目考查的知识点都非常基础,可以说只要认真看过和听过勤思的讲义和课程,基本上可以拿到95%以上的分数,丢掉的分数在较偏僻知识点和记忆不准确的地方。较偏僻的知识点出自于教材和讲义中大家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如托马斯提出的冲突解决模式、项目特征曲线的含义等少量知识点,如果大家在备考的时候遵循勤思老师不断强调的回归课本的复习原则,即便是这些不常考的知识点也能够拿到轻易拿分。

在简答题考查上,心理学导论考查了知觉的特征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想必勤思的各位学员在考试之前已经多次做过同样的题目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查了教心中的自我价值理论,想必对听过勤思课程的学员来说,这个理论该是烂熟于心吧。测量与统计分别考查了效度类型和正态分布的计算,两个知识点都是每个科目的最基础的知识点之一,就是从来没有刻意记过,恐怕也会在勤思的三期视频课程看完之后永生难忘。

在综合题上,导论考查了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的异同,做了勤思六套卷的学生应该会感到非常庆幸,这可是六套卷里的原题哦。发展心理学考查了常用的三种发展研究设计及其特点,想必勤思老师对这些知识点的强调已经让很多学生感到厌烦了吧。实验题是常见的对研究设计和变量的考查,听过王老师实验课的同学看到这样的题目肯定是成竹在胸,只待金榜题名了。

思考可以让我们拒绝罪恶,远离作恶。

—— 哲学家 汉娜·阿伦

汉娜·阿伦特是西方思想史上少有的女性人物,也是公认的政治哲学家,但她自己却更愿意称自己是“政治理论家”或“政治作家”,而避免用政治哲学家或某类哲学家这样的称呼。

汉娜 · 阿伦特

汉娜 · 阿伦特的思想

阿伦特一生探讨的话题范围非常之广,路径也不拘一格。她的政治哲学并没有统一的体系,涉及的问题有:极权主义、政治行动、自由与革命、暴力与人权、共和的危机、责任与判断、艾希曼审判、对恶的反思以及人的境况。

在这些繁杂的主题中,有一个核心的要素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对“人类事务之脆弱性”的关切。1958年,阿伦特出版那部著作《人的条件》(《人的境况》),其最初的标题就是“去爱这个世界”。或许,这个标题已经足以表达阿伦特对人类和世界的终极态度。

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阿伦特同时也是个杰出的伦理学家。她所谓的两种恶:一个“根本恶”或者叫“极端的恶”,另一个则是“平庸的恶”。这两种“恶”分别在她的两部重要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和《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得以阐述。——极权政治下,人们附庸作恶,视作恶为常事,甚至视之为恪尽职守。这种恶很平庸,很日常化,在作恶者眼里,这些恶都不是恶,不但不是恶,还是一种美德。

这种现象其实早就引起阿伦特的注意与思考,1949年12月14日,她在欧洲旅行时就在给丈夫布鲁希尔的信中说:“德国人依靠终生的谎言和愚蠢在过活。”这句话的背景离战后德国全民大反思还有十多年,那时候,还有许多纳粹或亲纳粹分子在战后新政权下如鱼得水,参与过各种纳粹恶行的普通德国民众也都认为自己是无辜的。

阿伦特的身世

1906年10月14日,阿伦特出生于德国的汉诺威市。

在阿伦特出生几年后不久,全家搬迁到了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也就是康德的故乡。她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但因疾病在1913年去世,同年她的祖父也去世了。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俄国军队的入侵,母亲带着阿伦特逃到了柏林。

8岁的阿伦特与母亲

亲人的相继过世和战争的气氛,这些经历让小时候的阿伦特感受到了生活之动荡与不安。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阿伦特对人类的苦难就特别敏感。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阿伦特的“犹太人”身份。在1964年,阿伦特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犹太人一词,从未在家中提起,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街上玩耍时孩子们的反犹言论。” 阿伦特从她人口中得知自己犹太人的身份,“犹太人”是别人贴给她的一个标签。

汉娜·阿伦特与海德格尔

与海德格尔激情燃烧的师生恋

1924年,阿伦特以合格的成绩进入马堡大学,也就是海德格尔执教的大学。与海德格尔的相遇,对阿伦特一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岁的阿伦特求知欲很强,她选了海德格尔的课并被这位哲学教授的魅力深深吸引。那时,阿伦特还是个天真的女大学生,精神的孤独使她需要思想的慰藉,在被海德格尔思想深深震撼的同时,产生了崇拜之情以至萌生了不顾一切的念头。

而那时海德格尔已经35岁,是哲学系的教授,他有着妻子和家庭,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在课堂上,海德格尔看到了这位水灵灵的漂亮女学生阿伦特,或许是被其非凡的气质感染,海德格尔对其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于是,他们的关系很快演变成了师生恋,开启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这段时光里,海德格尔正在撰写他的《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后来说,阿伦特是他的灵感之源。

她的好朋友约纳斯,回忆起他在马丁·海德格尔研讨班上遇到阿伦特时的情景:“我是怎样记住这位新来者呢?她害羞、离群,举止非常美丽,眼神孤独,她出乎意料地以一种独特且难以描述的方式站出来。在那里,有才学的聪慧并不罕见,但它在她身上体现得特别强烈,此外还伴有一种内在的指引、追求品质的本能、对本质的把握和对奥秘的探查。”

1926年,海德格尔感受到了婚外情的压力,他也不想让私情妨碍自己的前程,于是结束了这段师生恋的关系。随后阿伦特来到海德堡,跟随她后来的导师雅斯贝尔斯学习,在他的指导下,阿伦特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论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

与记者君特·施泰因的闪婚

为了抹去海德格尔在她心中留下的心理创伤,1929年阿伦特来了柏林,遇到了记者君特·施泰因。他很不错,是一个很会体贴人的男人,一次阿伦特生病,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让阿伦特感动,阿伦特下定决心与他闪婚,成了施泰因太太。

但两个人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两个人之间有太多的不同,阿伦特像男人一样抽雪茄烟让施泰因难以忍受,阿伦特觉得他们组成的这个小家就像一个地狱。1936年施泰因离开阿伦特离开他的家前往美国,一年后这段错误的婚姻终于画上了句号。

汉娜和君特·施泰因,1929年

从哲学投身政治

20世纪30年代,纳粹上台。

不过,让阿伦特感到震惊的并非“纳粹上台”这一政治事实,而是当时很多德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跟纳粹合作的普遍现象。在阿伦特看来,这些知识分子怎么没能看清纳粹政权的本质呢?

这些哲学家的政治愚蠢——尤其是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合作(尽管后来海德格尔也意识到了支持纳粹乃误入歧途)——这些事件深深刺激了阿伦特,再加之自身的犹太人身份,于是她不再同意自己仅仅做一个旁观者,她从哲学转向了政治。

1933年,阿伦特接受了一份政治工作——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组织活动,由此招致了拘捕,她逃到了法国。在流亡法国期间,她继续为这家德国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许多被流放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也正是在法国,她结识了瓦尔特·本雅明以及雷蒙·阿隆,并和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阿伦特与丈夫海因利希·布鲁希尔

在巴黎本雅明的家庭聚会中,阿伦特认识了他深爱的第二任丈夫——海茵利希·布鲁希尔。一场长达三十多年的火热之恋就此拉开序幕。布鲁希尔不同于海德格尔,也不同于施泰因,他有一种迷人的单纯善良和过人的才智,有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阿伦特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梦想的真爱,和他一起享受快乐,面对艰难。

于是,在结束了与前夫施泰因的法律关系后,她便与布鲁希尔在巴黎结婚。

1940年,巴黎沦陷。她侥幸逃脱,并于1941年5月安全到达美国纽约。十年后,阿伦特成了美国公民。

流亡的岁月以及与纳粹分子斗争的经历,再加之她犹太人的身份,这些因素对阿伦特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娜·阿伦特墓地

1975年12月4日去世,病因是心肌梗死。

这就是汉娜·阿伦特的生平故事。 阿伦特的一生经历丰富,充满传奇,她曾言,在20世纪生活,如同下雨天出门没带伞,只有在雨中行走,任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身上。然而日子再苦,也还要过。回顾阿伦特的一生,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她其实是幸运的,尽管是恶劣政治经验的亲历者,但爱和友谊始终围绕着她,她的一生恰好是她思想的写照,“正是通过对世界的爱,人才明确自身在世界之中的家园感,然后才想着从自己的善恶去照看这个世界”。在阿伦特这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出生并给世界带来新的东西,在世界之中生存,并不像海德格尔那样意味着沉沦,而是与他人的共同生存,并不断地创生,将世界塑造成与他人一起思考、判断、言说、行动的舞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00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