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种人格类型介绍

十六种人格类型介绍,第1张

十六种人格类型介绍

十六种人格类型介绍,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在心理学上,一共分为16种人格类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划分,下面分享十六种人格类型介绍。一起跟随我来看看吧。

十六种人格类型介绍:

1、乐群性:高分者外向、热情、乐群;低分者缄默、孤独、内向。

2、聪慧性:高分者聪明、富有才识;低分者迟钝、学识浅薄。

3、稳定性:高分者情绪稳定而成熟;低分者情绪激动不稳定。

4、恃强性:高分者好强固执、支配攻击;低分者谦虚顺从。

5、兴奋性:高分者轻松兴奋、逍遥放纵;低分者严肃审慎、沉默寡言。

6、有恒性:高分者有恒负责、重良心;低分者权宜敷衍、原则性差。

7、敢为性:高分者冒险敢为,少有顾忌,主动性强;低分者害羞、畏缩、退却。

8、敏感性:高分者细心、敏感、好感情用事;低分者粗心、理智、着重实际。

9、怀疑性:高分者怀疑、刚愎、固执己见;低分者真诚、合作、宽容、信赖随和。

10、幻想性:高分者富于想像、狂放不羁;低分者现实、脚踏实地、合乎成规。

11、世故性:高分者精明、圆滑、世故、人情练达、善于处世;低分者坦诚、直率、天真。

12、忧虑性:高分者忧虑抑郁、沮丧悲观、自责、缺乏自信;低分者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13、实验性:高分者自由开放、批评激进;低分者保守、循规蹈矩、尊重传统。

14、独立性:高分者自主、当机立断;低分者依赖、随群附众。

15、自律性:高分者知己知彼、自律谨严;低分者不能自制、不守纪律、自我矛盾、松懈、随心所欲。

16、紧张性:高分者紧张、有挫折感、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时常感到疲乏;低分者心平气和、镇静自若、知足常乐。

八种人格类型:

1、外倾感觉型(extroverted sensation,Se)

“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

外倾感觉型的个体常常拥有一种魅力和明快地追求欢乐的能力,他们需要感知客体、要拥有感觉、如果可能的话还要欣赏感觉。但同时,过度地追求感觉可能导致个体沦为寻欢作乐者或肆无忌惮的酒色之徒。外倾感觉型的主要心理过程是参与(engaging)—体验(experiencing)—享受(enjoying)。

2、内倾感觉型(introverted sensation,Si)

“离开幻想,我便不复存在”

内倾感觉型的个体定向于客观刺激所释放的主观感觉要素的强度,他们对于偶发事件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常被所发生的事情牵着鼻子走。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主观幻想中,在他们的感觉和实际客体之间不存在协调的'联系。内倾感觉型的主要心理过程是落实(implementing)—确认(verifying)—计算(accounting)。

3、外倾直觉型(extroverted intuition,Ne)

“三分钟热度,行动力max”

外倾直觉型的个体对那些具有远大前景而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具有敏锐的嗅觉,不断追求新鲜事物和可能性。他们通常被认为是不道德和冷酷的冒险家,一旦感受到摆脱稳定与限制的可能性,便会将全部命运托付给它。外倾直觉型的主要心理过程是考虑(entertaining)—洞察(envisioning)—促使(enabling)。

4、内倾直觉型(introverted intuition,Ni)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在荣格看来,内倾直觉型的个体一方面是神秘莫测的梦幻者和窥测者,另一方面又是幻想的狂热者和艺术家。他们试图把自己与幻觉联系起来,通过主观的幻想来指导直觉和自己未来的行为。内倾直觉型的主要心理过程是想象(imaging)—确信(knowing)—预测(divining)。

5、外倾思维型(extroverted thinking,Te)

“我追求绝对的理性,臣服于自然的真实”

外倾思维型的个体常常将他们的整个生命活动与理智的结论联系起来,且这些结论总是定向于客观事件。他们希望用理智的程式来衡量世间的善恶与美丑,并想要尽可能多地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外倾思维型的主要心理过程是调节(regulating)—规划(planning)—执行(enforcing)。

6、内倾思维型(introverted thinking,Ti)

“在我的世界里,我就是唯一的规则”

内倾思维型的个体同样重视思维,受到理念的决定性影响,但是这些理念并非来自客观事件,而是源于其主观判断,这有时会使得他们的理性判断显得冰冷、固执和武断。内倾思维型的主要心理过程是命名(naming)—界定(defining)—理解(understanding)。

7、外倾情感型(extroverted feeling,Fe)

“情感是我的氧气,我是爱的奴隶”

外倾情感型的个体会逐渐将情感发展为一种调节功能,他们的情感与客观环境和普遍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对他们而言,快速地调节情感以符合客体需求比思维过程更加重要,所以他们的思维通常是被压抑的,成为了情感的附属物。外倾情感型的主要心理过程是验证(validating)—肯定(affirming)—协调(relating)。

8、内倾情感型(introverted feeling,Fi)

“沉静的水面下往往暗藏汹涌”

内倾情感型的个体大多沉默寡言,难以接近,让人捉摸不透。他们将自己生命的控制权交付给了主观倾向的情感,所以他们的真实动机一般都被掩盖起来了,呈现出了一种内敛的特质。内倾情感型的主要心理过程是判断(judging)—评价(appraising)—确立理念(establishing the value)。

内外向是MBTI人格理论表述,指的是能量获得途径。

内一外向的概念首先是荣格(CGJung)于1913年在他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人的心理一般有两种指向,他称为定势。一种定势指向个体内部世界,叫内向;另一种定势指向外部环境,叫外向。

内向性格是安静的、富于想象的、爱思考的、退缩的、害羞的和防御性的,对人的兴趣漠然;外向性格是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轻信、易于适应环境。荣格认为,纯粹内向或外向性格的人是很少的,只是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某种情境的影响而倾向于一种占优势的态度。

心理心理类型理论简介:

类型理论的首次出现是在1913年。当时正值召开国际精神分析大会。荣格在该次会议上提出个性的两种态度类型:内倾和外倾。1921年他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又作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四种功能类型。

即理性功能的相互对立的两种类型──思维功能与情感功能和非理性功能的相互对立的两种类型──感觉功能和直觉功能。将两种态度类型和四种功能类型组合起来,形成八种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直觉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直觉型、内倾感觉型。

-MBTI人格理论

(图:fkey)

全文一共六千五百字,关于如何解释荣格八维方面非常干货,可以收藏后再看!

目录:

1:序

2:内倾(I)和外倾(E)的区别

3:内倾功能的定义:导论

4:外倾功能的定义:导论

5:荣格八维练习题

一:序

各位在mbti相关论坛冲浪的时候,或多或少会看到这样的偏见或者说曲解

se是喜欢运动!喜欢漂亮的东西,现充!

fi是情绪化

si就是传统主义!教条且经验主义!

fe就是共情,会很舒服的讲话!

ni就是先 知!!你都不能预测未来你还能是ni我可以用ni看出你不是ni!

ti就是逻辑,就是思考!

te就是执行力,是霸道!

ne是 混 乱 人!(这倒不算偏见?)

但荣格并不是这样写的,在学习荣格八维之前我们要知道荣格的立场,他是反对可能带来刻板印象(歧视)理论的人 ,或者说荣格的八维类型学说的创立,就带着人本主义色彩,有很多反“常识”的定义,比如把情感这个功能定义为“理性功能”,思维和情感两个对立而不分优劣的功能等等。

这个系列的目的大概是让大家真正回到荣格,了解荣格本人对于八维的定义,而不仅仅是被刻板印象操作的“娱乐人”。因为个人水平有限,在这个领域学习也才十年不到,这里就节选约翰·毕比在自己书中根据荣格原句给出的一些定义并补充论证。

约翰·毕比:美国医学博士,荣格分析家,旧金山荣格学院前任院长,研究心理类型已有5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杰出终身会员,并被授予 “国际心理类型协会”颁发的杰出贡献总统奖。可以说是公认的荣格之后在荣格派内部在心理类型方面承继者。(迈尔斯不是荣格派成员)

二:内倾(I)和外倾(E)的区别

相反:

如果用绝对化和单象论举例可能就是, 外倾想要融入客观世界,并同时改变客观世界,内倾想要客观世界莫挨他们,并且逃避客观世界对他们的影响

例如拿破仑就是典型的外倾,康德就是典型的内倾。这两个例子大家估计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文末再举出几个在咨询或者历史记录的实例,也算是课后题目,大家可在评论区作答和解析。

荣格在这里使用的人格化,指的是“内倾”和“外倾”。我们需要一些解构,从字面上看,这些他已经写过很多,他似乎在说内倾是“力比多转向内在”,和外倾——“力比多转向外在”,从而把不同的人区分开。

在《心理类型》书中的其他部分,他指出我们都会使用这两种过程,也就是说,在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有“内倾”的一面,又有“外倾”的一面。 当他不是是以名词而是以形容词的方式使用这些著名的术语时,他最终能够清晰地去定义一个特定个体使用不同意识功能的方式。

因此,他有了这些内容,外倾思维、,外倾情感、外倾感觉、外倾直觉,内倾思维,内倾情感,内倾感觉,内情直觉,所有这些“基本的心理类型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很少或者从不具有相同的强度和发展水平”,而且有符合“一种规则,只有一种类型是主导功能,无论是在强度还是在发展水平上"(荣格,1971:346)但是,这表示 八种不同的心理类型都存在,所以并不存在哪个人说的你没有xx,或者说单凭某一件事,某一句话就判断出对方主导类型的情况 。因为你不清楚他那时候用的功能是不是主导类型。

三:内倾功能的定义

总述:

荣格所说一个功能使用内倾的方式,是使用一个“ 依赖概念 ”的人格化术语。他解释说他使用 概念 这个术语 是去“表达一种原始意象” (荣格,1971:437), 也就是 说是一种 原型 。例如,内倾直觉的个体是从客体上转移开并转移到原型“概念”上,这个概念应该是与客体是最匹配的。(具体后面还有举例)

原型概念,处在我们的内在世界,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深刻的思想(t,如康德的物自体)、一种价值(f,如上帝的“善”)、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象(ni无 法 阐 释)或者一个现实的模式(s,如由食物引发的快乐) ,如何去理解依赖于内倾的功能是思维、情感、直觉还是感觉。 当一种内倾功能被用来适应外在的事物时 ,它就处在与原型相对的一端,既不是刺激客体也不是情境本身,最终 会控制这个功能的注意力。 这种情况 可以视为从客体本身撤回。

内倾感觉(Si):

可以这么说,是Si专注于现实的实感,例如你吃到一顿美食,听一首好听的曲子,听一场很棒的音乐剧等,然后就会由此激发出深层于心的感受(开心等等),并 去追求这种感受

内倾感觉,作为一种认知过程,“ 受到由客观刺激所引发的主观感受的强烈程度影响 ”(荣格,1971:395)。表示一个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人会立刻对内在的、身体的感觉做出反应,例如这种感觉会被一顿饭的食物激发,所以胃胀 (触觉) 或者饭中的胡椒粉 (味觉,嗅觉) 、甚至餐桌上其他人的 声音(听觉) ,比男主人或者女主人如何安排这个晚宴 (视觉) 都能 决定 他或她在晚宴上的 开心程度 ,这是因为由于美食原型的失调被过度的刺激积聚起来了,但通常这个过程是不可见的。当一个人的首要功能是内倾感觉时:

而这种基于客体刺激的主观感受,就是上文说的,在 适应外在的事物时 si 就处在与原型相对的一端,既不是刺激客体也不是情境本身 (不再是客观感受到什么) ,而是最终 会控制这个功能的注意力(被主观的感受控制)。

内倾思维(Ti)

从个人关系的角度上看,一个特别难对付的内倾功能是内倾思维,因为当一个人的类型是内倾思维时, “这种人拥有一种很特别的情感,他或她只使用一种消极的方式去看待问题。”通常,“他避免让自己去感受那些肯定会令人不安的东西”(例如情感) 。(荣格:1971:383)

这种功能被使用时,会去躲避客体 ,因为此类人使用这种功能去“ 建立他的概念世界,并且从不逃避去对一个想法的思考,因为他认为逃避的结果是危险的、破坏性的、异端的或者会伤害他人的情感 ”。(荣格,1971:384)但是,他遭遇到的概念都是原型概念,在日常的交流之外,但是相对外倾思维常见的发号施令,内倾思维会更加深刻,更加适合一个情境的实际界限。

但是这些“新”思想很难去表达出来, 当其他人已经没有耐心时,内倾思维还在不断地重申自己的概念: 它不知道何时停下来。比如他们通常可以 根据客体环境来思考出在范围内的概念 ,而 不是 像外倾思维一样,去想着用自己的思考和概念给客体情境“立法”。

而这种基于逃避客体建构概念世界,就是上文说的,在 适应外在的事物时 ti 就处在与原型相对的一端,既不是刺激客体也不是情境本身 (不是无视范围思考客观情况“是什么”) ,而是最终 会控制这个功能的注意力(主观在情景内停不下来的构建“概念”世界)。

内倾直觉(Ni)

作为一种功能,它关注的是“ 意识的背景过程 ”,对于这类使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行使功能的人,是“无意识的意象获取事物的尊严(dignity)。”(荣格,1971:399)这一种意识类型天生能“理解从先天遗传的无意识中涌现出来的意象”。也就是说,和通过思考,实验相比或者感受从一个相关情境中出现的原型不同,内倾直觉功能能够直觉觉察到原型意象,好像能够“看到”它一样:因此 内倾直觉是一种可以带来视觉体验的功能,对于他人而言 ,他是“神秘的”。

例如荣格在与一位来访者交谈的时候,那位来访者一开始就知道这次咨询会有十天,然后看到了自己腰上有一只蛇,虽然别人看不见,但是那位来访者就是看得见,这就是内倾直觉的表现,它并不需要多的客观刺激,就能直接得到一副“图景”,这个“图景”不仅仅只是视觉上的一种图象。

内倾情感(Fi)

与内倾直觉相比,内倾情感只能感受到情境的原型意象,它无法看到原型意象。 如果把印度这个国家视为内倾情感在集体意识中是主导功能的国家,这则三个盲人和一只大象的古代印度故事更能说明这个功能,因此所有盲人(在有些版本中有多达六个盲人,有的版本是一个城市中所有的人都是盲人)都代表的是内倾情感功能,直接去缓慢地摸他们围着的原型(在他们之间的大象)。很明显,在任何时刻,这种体验的思考式定义都是片面的——“这是一根绳”,“这是一条蛇”,“这是一堵大泥墙”——但是这个过程在大象被全部感受完之前不会停止。 例如,知道在什么时候内倾情感功能会感觉“不好”是很重要的,它对整体的原型范畴感觉“不好”,因为在整个原型的不好没有被没完全体验完之前,它不会停下来。 如荣格所说:

在理解内倾情感是什么的时候,需要抓住一个要点, 原型能够被完全感受到,就像完全可以被思考出来、被直接地直觉到或者被身体体验到一样。 如荣格所说,“当然,概念和情感的原始意象是一样的。基础概念,类似于上帝、自由、永恒,既是重要的概念也是情感价值。”(1971:387—8)。

fi是一个非常非常难以把握的功能,在我现在看来甚至比ni还难以把握,以后可能会出单篇文章来讲内倾情感的自性化,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看到的fi爆炸(愤怒),是因为我们打断了Fi对于某一个领域,某一个事物最深层的“爱”,因为这种出于“爱”的自性化被中止,或者说打破了Fi自我与客体对象应有的距离,于是就会导致愤怒,抑郁等等情绪。

四:外倾功能的定义

总述:

正如荣格所讲的, 外倾的观念会更加倾向于认同客体,并完全融人客体 ,他们通常无法与呈献给他们的刺激保持单当的距离。比如会过于认同外界的价值观念(fe),沉入到客体之中,例如用心去看书或者学习的状态(se),去参与外界无限的可能性(ne),让这个世界去认同自己认为对的事情(te)。

所以其实外倾和内倾的主导的区别非常简单, 如果一个人更认同外界,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外界的一部分,并且参与其中,那就是外倾 ,如 果逃避外界对自己的侵入,不想要自己成为外界规则的一部分,并且闪躲,就是内倾。 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内向和外向,用类似喜欢外出还是宅在家里来判断的。

当然外倾也不是没有内倾的倾向,只是比较多的时间外倾,其他时间可能依旧是内倾的特征,所以千万不要非黑即白的两面化看待,我们每个人都有八个功能。

外倾感觉(Se)

作为一种认知过程的外倾感觉,寻求的是“ 积累对具体客体的实际体验 ”(荣格,1971: 303),这个功能强烈的关注“在那里正在进行的”的现实时, 使用这个功能的时候就无法注意到同时还有其它的事情发生 :这对于观看一场足球赛,或者是专心于读书来说非常的完美,但是它不会注意到别人会说什么,也不会做意料之外的事情(ne则可能会做)。

我们貌似很多时候都会对外倾感觉的认知有误区,比如冲动,粗俗,现实等等。但这个功能如果是健康状态是完全没有这些特征的,反而是很努力和用心的普通人, 一般这个功能只不过是对客体的专心而已。

备注:关于se和si的区别

外倾思维(Te)

外倾思维 着迷于建立概念,频繁地忽略应该即刻思考别人在表达什么和什么样的语言回应是适切的 。因此, 外倾思维会一直坚持让这些概念去控制所有人的行为 。很多狂热传教士都可能是这中类型,他们会简单的认为自己从外界建立的客观标准就是对的,然后让别人去遵守自己的客观标准。

正如荣格所说,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 把……客观导向的思维准则 ……提升到一个支配原则,不但用到他自己身上,还 用到他所在的整个环境中 ”。 但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现在的很多科学体系都是使用了这个功能。

比如在启蒙时期,这个最有特点的功能让约翰·洛克建立了政府的施政原则,很多西方人认为这个原则仍具普遍适用性,就像莫扎特详尽制定了首乐概念,任何人都能迅速的去字习仿效,达尔文也用外倾思维去建立了生物进化论,支撑了生物学的发展。所以 功能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方向确实是有好坏的

外倾直觉(Ne)

外倾直觉会直接卷人到客体的可能性中,对于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人而言 “他的全部生命都会淹没在整个新情境之中” (荣格,1971:368)。不论外倾直觉主导人在各行各业,他们都不会满足于现状,很可能会学习比较小众但是他们认为是未来的东西。

若使用一个隐喻来描述这个直接的、本能的过程的真实情况,那就是 外倾直觉的功能在自己的心里面,就像使用一个交通灯一样运作,当绿灯出现时,可以通行,红灯出现时交通暂停,黄灯出现时,需要用心等待

对于那些不具有 同等 外倾直觉发展水平的人 而言, 他们是察觉不到有这个交通灯的,反而会觉得这个人在不遵守交通规则 ,到处乱撞,完全没有看红绿灯。他们无法理解这些外倾直觉的人在这个时候前进、停止或者暂停。

外倾情感(Fe)

外倾情感是 对他人的情感——也即是情绪和偏见 ,或者广义上来说是对社会的,所以一个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人的人格“ 表现出对外在情境的适应,她的情感与客观情境和共同价值相协调“ 。(荣格,1971:356)他们时常会因为他人认为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

荣格告诉我们女性被外倾情感带入到她“爱的选择”中,能够确认那个“‘般配的’男人就是她所爱的人,而非其他人。”(荣格,1971:356)但 这个“对象”并不是“喜欢”的,而是客观价值标准中“合适”的。另外,如果是功能使用正常的情况,没有其它类型比外倾情感更能够去让人感受到欣赏和同情

这个功能做过详细的解析:

来自对荣格,毕比等人的总结。

五:荣格八维练习题

1:分辩以下四个分别是内倾还是外倾。

A:一个科学研究者,每天完全不社交,几乎不会和其他人在现实交流,最后一生未婚未娶,生命的最后几年还爱上了一只鸟,目标是做出可以改变世界的科学成果,并且希望让自己的科研结果成为这个世界的准则。

B:热爱聚会和社交,每天晚上吃饭必须要找人一起聊天和讨论问题,每天会定期出去运动,虽然个子比较矮但是很受女性欢迎,但不是很想让别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也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关于自己思考的问题,也尽量不让别人的建议打破自己定下的准则,比如每天必然吃两颗药,无论是什么药。

C:热爱爬山和朋友一起采蘑菇,喜欢聚会。在三十岁时因为防止他人(也可能有自己)对自己过去可能的窥私和分析,把自己曾经的日记等手稿全部焚毁。

D:喜欢喝酒,抽烟和出去耍,没有钱就借钱或者找父亲要,反正花钱要大手大脚。青年时期目标是当一个诗人,追女朋友的时候写了非常肉麻的情书(还有情诗诗集),对方一离开自己就觉得受不了,大学的时候聚众闹事并且和其他同学打架,目标是让世界在他的引导下变得更好。

2:假设同时都是信仰上帝,以下几种人分别是什么功能

A:看到了宏伟的教堂,听到了美妙的圣歌,我感到圣洁和愉悦的情感从我内心中迸发,所以我选择信仰上帝。

B:我早已看到过上帝了,或许在什么地方,然后就是信了。

C:在我不断反思之后,我觉得这个世界必然是有一个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上帝,所以我选择信仰上帝。

D: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圣恩,一种爱,这种恩赐应该是有一种来源的,我会专心的去感受。

3:分辨以下四句话可能是哪种功能

A:“我这是为了你好,你终究是要走上社会和人接触的的,不能每天在家里玩电脑”(其实你在上网课)。

B:“科学就是对的,一切和科学不一样就是错的,中医算个什么东西,它科学么?”

C:“为什么要做这个,没什么啊,就是我想去学点新东西,你不觉得一直做一样事情很无聊么?”

D:“别吵我,打游戏!打游戏!!”

答案可以在系列文章或者评论区看:

汇总以及群:

1、主导功能:内倾直觉(Ni)

Ni将看起来矛盾的事物合成出先前无法想象的成果,同时它也被象征性的东西吸引。这些成果的实现通常伴随着需要行动来完成的确定性,同时其解决办法中可能包括复杂的系统或一般性的真理。

2、辅助功能:外倾思考(Te)

Te组织、安排环境和想法,好成功达成目标。Te寻求行动、事件和结论的合理解释,并试图找到逻辑的错误和序列中的间隔。

3、第三功能:内倾情感(Fi)

Fi过滤信息,这种过滤的基础是缘于标准(经常是无形的)形成的判断。Fi时常协调价值观。在各种情形下,它天生地和微妙的差别相合,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4、第四功能:外倾感觉(Se)

Se集中于当下的、物质的世界所带来的体验和感觉。以对当下周遭事情的敏锐察觉,它带来关于前方的相对事实和细节,而且可能导致自发的行动。

隐藏功能

1、外倾直觉(Ne)

Ne寻找并解释隐含意义,用“如果”开头的问题来探索选择,允许多种可能性共存。这种想象中的游戏把直觉和来自多种不同来源的经验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的,这可能成为行动的催化剂。

2、内倾思考(Ti)

Ti寻求精确,比如表达一个概念最合适的词。它注意到事物本质之间微不足道的差别,然后将它们分析并归类。Ti细查一个问题的每一面,寻找解决问题最不费力、风险最小的方法。它用模型甄别出逻辑上的不一致。

3、外倾情感(Fe)

Fe寻找社会上的联系,并用礼貌、体贴、得体的举止营造和谐的沟通。Fe对他人明确(或暗示)的需求作出回应,甚至可能会制造内在自我需求和欲望的冲突来满足别人。

4、内倾感觉(Si)

Si收集关于当下的数据,然后把它们和过去的经验比较,这过程有时候随着记忆唤起与之关联的感觉,就好像再体验一遍过去。为寻求保护那些熟悉的东西,Si回溯历史,用以形成对未来的期望和目标。

最近,王心凌火遍全网!熟悉的学生制服,熟悉的高马尾,舞步俏皮可爱,声音甜美如初一时间,王心凌男孩席卷全网。

“你一票,我一票,心凌80还能跳!”

年近40岁的她,屏幕前依旧18岁。羡慕的同时,很多人会反思,为什么我才30岁却已经活成了60岁的样子。其实,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成不了别人,但可以学着别人的样子活出自己的精彩。看完《天生不同》这本书,我真正明白了人的差别是天生的,关键是如何来看这些差异,从而利用他们弥补自己的缺陷。

《天生不同》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心理学读物,你可以把它分享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作者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调研,发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数人格测试表(MBTI),系统地解释了人们的天资差异,描述了由外倾和内倾、感觉和直觉四种主导心理功能,与思维和情感、判断和感知等四种辅助心理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十六种人格类型的特征,它们对个体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作为有史以来使用最广泛的人格类型测试工具,不管你是家长、教师、学生还是上班族,MBTI都可以帮你评估自己的人格类型,了解自己与他人人格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突破自我发展的瓶颈和人际之间的“性格壁垒”,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在互补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实现个人和团队的潜能,成功地完成既定的目标。

  01 人人生而不同,不要试图改变别人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种颇为时髦的说法。人越长大越会发现,世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有些事情越是强求,越是容易被其所困。和人相处也是一样,想要改变一个人并非易事,甚至会适得其反。

人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别将自己的手随便伸进别人的生活里。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90多岁的恒子奶奶。她在27岁那年,经人介绍认识了耳鼻喉科医生钟村三雄,钟村对她一见钟情,恒子也感觉他人还不错,不久后,恒子带着对幸福婚姻的向往,与钟村结婚了。

    结婚后恒子才发现,丈夫是个嗜酒如命的人。不仅如此,每天下班后,他都会请朋友一起去喝酒,花光所有的工资,家里一点都指望不上他。恒子多次规劝丈夫,甚至以离婚来威胁他,但每次丈夫只是安分几天后,又恢复到从前的样子。

反反复复很多次之后,恒子不再规劝丈夫,因为她感觉到自己是在白费力气,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还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尽。她觉得,既然不能改变丈夫,不如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自从不再规劝丈夫后,她渐渐发现,丈夫其实还是有优点的。

    虽然他爱喝酒,但人品还不错,为人热情豪爽,做事

有担当;虽然他爱花钱,但他内心很善良,经常帮助

别人,从不计回报。慢慢地,两个人的感情逐渐好转了。

就这样,几十年后,她用自己的经验和亲身经历,写出了畅销书《人间值得》。

恒子奶奶在书中写道:“不要试图通过改变他人来获得快乐。只是稍微做了些努力,就不要指望别人的想法和行动会发生改变。用尽千方百计,耗费几年或几十年想要改变他人,只会让自己陷入麻烦之中。”千万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人,那样不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还会让自己处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02 找准自己的主导人格,找对自己的赛道

“我是什么人格?我适合哪些类型的工作?我擅长什么?”适逢6月毕业季,我相信一定有很多毕业生有这些疑惑。

书中列明了16种人格类型,并对每一种人格类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找到自己的人格类型,深入了解自己。

外倾思维型的人善于组织和整理事物,有强大决断能力、推理能力,可能更适于从事行政、法律或改革的工作。内倾思维型的人也善于分析、客观公正,内心非常关注眼前的问题以及相关分析,但更擅长组织的是各种概念、想法或事实,而不是事物和人。所以更适合于科学、数学、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家学者或者是一些领域的应用科学。

外倾情感型的人最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内倾情感型的人重视内心情感生活的和谐。前者更适合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非常擅长与人沟通并开展合作。而后者在涉及个人价值的独立工作中表现最佳,比如艺术、文学、心理学和其他需要感知功能的工作。

外倾感觉型和内倾感觉型都关注事实、善于把握细节,但外倾型的适应性更强,亲切随和,而内倾型非常有耐心。所以外倾感觉型更善于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内倾感觉型的专业技术非常扎实。

外倾直觉型和内倾直觉型对这个世界的信息采集都是依赖于自己的直觉,也是对事情的推测。但外倾直觉型的人相对更善于感知并理解他人的想法,而内倾直觉型的人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所以外倾直觉型更适合成为鼓舞人心的老师、营销专家、问题解决专家,内倾直觉型的人更适合从事发明、意见领袖。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格都有自己非常擅长的领域,非常突出的点,找到自己属于的那一个,就拿到了一把成功的钥匙。

在这个世界上,有五颜六色的花,也有五颜六色的人。一花一世界,各有各不同。愿我们每个人都活出自己的性格,活出自己的精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886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