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何获胜?薛岳的作战指挥水平究竟如何?

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何获胜?薛岳的作战指挥水平究竟如何?,第1张

1941年12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指挥13万大军进攻长沙,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集中30个师30万余兵力,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地带进行激战,史称“第三次长沙会战”。

此战薛岳以“天炉战法”诱敌深入,最终围歼日军在长沙城下,歼敌56万余人(中方数据),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 那么,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方为何获胜?有以下几点原因:

薛岳

一、天炉战法得当,杀伤力强

1939年11月至1941年10月上旬,日军第11军曾两次进攻长沙, 尤其是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惨败。 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遗弃尸体54万具,被俘4300人,日军伤5184人,亡1670人。(日方数据)日军的数据显然夸大了战过,但从参战的中国王牌军第74军第58师伤亡55%,第57师伤亡40%;第37军第60师伤亡50%;第140师伤亡30%;第4军的第102师伤亡45%;第10军第3师伤亡35%,从伤亡的比例来看,的确是惨重。

为总结第二次长沙会战惨败的原因,1941年10月中下旬当局在衡山召开了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在会议上,蒋针对日军在相持阶段的特点,制定了一套“磁铁战”方针,所谓的“磁铁战”就是要像磁铁一样紧紧吸住日军,使得日军主力进退不得,给其他部队争取机会,然后再 优势兵力围歼敌人。蒋的这一套“磁铁战”方针,很快被薛岳借鉴,薛岳在考察了湘北地区的地形特点和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后,设计出了一套诱敌深入再围歼的战法,取名为—— 天炉战法 。

天炉战法

薛岳曾对这种战法有详细说明:“天炉战者,为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网型据点或阵地,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地使用优势兵力实施反击及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性打击,如炉熔铁,如火炼丹,故名。”天炉战法必须以少量部队诱敌,牢牢将日军吸引住,才能实现合围聚歼日军的目的。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命令第10军死守长沙,在外围将主力兵团层层布置,将日军逐渐诱至浏阳河、捞刀河之间的狭窄地带包围歼灭。为实现这一战略目的,薛岳将第20军、第37军、第99军等部驻守在湘北进行层层阻击,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在外围则集中了第19集团军、第30集团军、第20集团军等重兵合围日军。 日军前线指挥官

根据天炉战法的部署,薛岳在湘北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新墙河,守卫部队是第20军和58军;第二道防线是汨罗江,守卫部队是第37军和第99军;第三道防线是捞刀河和浏阳河,由第10军负责守卫长沙及其外围阵地。

从各军部署与配置情况来看,薛岳布置的天炉战法,层层递进、相互配合,纵深配备,以巩固长沙外围阵地为核心,将日军牢牢吸引在长沙周围,再以炽盛火力及递袭,逐次消耗日军而求得时间宽裕,待敌精疲力竭时,所属各部在外围布置完毕,形成四面合围,然后群起而攻之。这一部署果然有效,日军被围长沙,死伤惨重,大量有生力量被歼在长沙城下。

日军兵临城下

二、 兵勇将狠,以血肉怒歼顽敌

同年12月23日,日军第40师团主力进攻第20军第134师设置在新墙河北岸的阵地,双方在北岸展开激烈厮杀,第三次长沙会战由此打响。在新墙河之战中,中国军队的死战精神令日军汗颜。在大战开始前,薛岳将为第二次长沙会战报仇雪恨的消息传达给各军,要求士兵人人振奋,为上次惨败雪耻。第20军第133师第389团第2营,营长王超奎率领全营接连杀退日军10次进攻,最后日军无法只得集中大炮朝正在厮杀的北岸阵地进行密集式炮击,王超奎营与正在缠斗的日军一起,全部被日军大炮炸死。

在新墙河,日军每前进一步就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一向以行军速度快著称的日军,在新墙河到汨罗江南岸,总共花了7天时间才抵达。在新墙河到汨罗江这一地段的战斗中,战斗打得异常惨烈。防守新墙河的官兵们几乎是用血与肉筑成了一道道防线,挡住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 激战期间,在新墙河后面的大片水田里,堆放着大量阵亡来不及掩埋的士兵尸体,尸体摞了一层又一层,田水尽赤。

日军在新墙河进攻

日军渡过汨罗江之后,大举向长沙进犯。这一切都在薛岳的计划之中,坚守长沙的第10军必须死守到底,狠狠拖住日军。薛岳曾亲自对第10军下达作战命令:“此战关系国家存亡、国际局势,必须抱着必死决心、必胜信心。薛岳若战死,以罗副长官代之,按照原定计划,围歼敌人。各总司令、军、师、团、营、连长若战死,则以副主官或资深主官代之,贻误战机者,即按革命军军法论处,绝不宽恕。”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从总司令到连排长,人人振奋杀敌,誓歼日寇于长沙城下。

1942年1月1日,日军第3师团窜入浏阳河,长沙保卫战打响。第10军各部坚守城墙,依托阵地与日军反复冲杀,战斗打得异常激烈。预备第10师师长方先觉下令与长沙共存亡,给妻子写下了一封遗书,要求妻子在他战死后抚养儿子。若儿子长大后中国还未光复,就让儿子继承父志,继续战斗。 阻击阵地

日军接连攻击三天,无法攻下长沙城,鬼子已然成为强弩之末。1月4日,日军开始撤退。各路守军开始收网围歼窜入长沙外围的日军,激战一直打到第16日,日军一路北撤,沿途尸横枕藉,死伤惨重。一些掉队的日本兵窜入老百姓家中,被守军士兵和村民搜杀,一些日本兵甚至被老百姓捉住后捆绑双手当成猪仔送去守军指挥部换钱。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被歼56万人,这个数据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日军在此战中被歼甚惨是不争的事实。日军死伤人数不下万余,此战过后日军两年不敢进犯长沙,可见此战的确重创了日军。而正是因为守军官兵浴血奋战,拼死杀敌,才取得了这样的战绩。

被打伤扶下阵地的日军

三、 军民团结,杀敌报国

在此战中,薛岳依靠了人民的力量,人民战争的威力得到了体现。在大战开始前,薛岳让人晓喻湘北各村各户将水田里蓄满水,将田里的泥巴泡成烂泥,又将各处要道破坏、埋设地雷和暗器。在村里,各家各户派人参加民工队,负责运输物资和抢救伤员,各村各寨设置岗哨,发现日军后就迅速联络,将情报送到指挥部。当时参加破坏道路的民众多达20万人,参加运输队、抢救队和刺探军情的人则不计其数。

日军进入新墙河后,发现大量道路被挖断,桥梁被炸毁。日军寸步难行,不得不抽调大量部队去修路。日军工兵连日连夜筑路,极大延缓了进攻步伐。日军窜入长沙外围后,各村各户将家中粮食、牲口转移他处。日军在长沙被围困时,很多士兵窜入村庄寻找食物,却找不到半粒粮食。有一个日本兵还窜入农民家中烧毛豆吃,当场被村民用锄头镰刀砍死。

坚壁清野

在长沙会战中,湖南人民节衣缩食,给战斗在第一线的部队提供了大量食物。据《中国抗日战争史》记载:“当时长乐、含浦、望岳和吴桐四个乡的农民,给防守长沙的第10军送来了1000只鸡,10万斤肉。”这些物资极大地支援了第10军坚守长沙,一些老百姓甚至冒着枪林弹雨将食物送上城楼,为饿着肚子激战了数天的守军官兵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日军败退的路上,湖南当地的村民用锄头、镰刀甚至砖头瓦块围殴掉队的日本兵,曾有一股败退的鬼子窜入童溪街抢粮。当地民众手持锄头钉耙冲去,将鬼子砍尽杀绝,将被抢走的粮食再度运回。

战后,残存的日本兵在回忆录中感慨: “那些扛着锄头钉耙的老百姓,一个个瘦弱无比,但皇军进村抢粮时,这些人就爆发出无穷的战斗力,队中不少人死在钉耙之下。”

第九战区临时指挥所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一场难得的胜仗,薛岳的天炉战法、广大将士的浴血冲杀、老百姓的全力配合,这些都是大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从此战的部署、防御、歼敌和联动民众来看,薛岳的指挥作战水平在此战中确实一流。

原标题:他是四野猛将,从东北打到海南,杜聿明和薛岳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开国将帅中多豪杰,让一个豪杰承认和倾佩另一个豪杰非常困难,除非两个人惺惺相惜,那么开国将帅中个性最鲜明的许世友最钦佩谁呢?这个人就是韩先楚。其原因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韩先楚胆识过人。

在晋东南的抗日战场上,八路军129师与日军3万多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但因为双方兵力过于悬殊,772团在咬牙坚持了4小时之后还是惨遭日军攻陷了阵地,此时韩先楚临危受命,率689团火速增援,与日军展开残酷的白刃战,五进五出之后,才终于将阵地夺了回来,等来捷报的师长刘伯承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还开玩笑似的给韩先楚起了一个外号——韩大胆。

对于韩先楚来说,解放战争是更大的舞台,早在东北战事吃紧的时候,韩先楚就奉命上了战场,此时 还是劣势的一方,陈云见韩先楚初来乍到,便想给予其一些帮助,但韩先楚不要枪不要炮,就帮手底下的战士一人要了一件棉衣。

随后韩先楚在东北战场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像一阵旋风席卷整个东北大地,让 军闻风丧胆,在国军著名将领杜聿明因为兵败而调离东北时,他给继任者的建议就是小心韩先楚的“旋风部队”。

随后这股旋风一路南下,和邓华一起吹向了海南,面对薛岳构筑的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韩先楚靠着一艘艘小舢板,愣是突破了火力密集的防御网络,最终拿下了琼州海峡,使海南得到了解放。

海南解放后,大陆的战事基本平息,但韩先楚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上战场,于是拒绝了罗荣桓提出的让他当军区司令的建议,转头北上,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韩先楚脾气火爆,当时中央军委下发《战斗条令》,其中有毛主席亲自提出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但韩先楚认为不合适,认为优先保存自己无法鼓舞士气,应当把“消灭敌人”放在首位。他在之后的战役中也一直贯彻着自己的想法,立下了赫赫战功。据说美国的情报部队在所有中国将领中对韩先楚最为上心,其资料是最厚重的,但也无法阻止美国人最终兵败朝鲜。

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

薛岳无论是资历,还是战绩都远胜于张灵甫。薛岳早在1921年已经担任了孙中山警备团的第三营营长,而在北伐时,薛岳已经成为北伐军的师长。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薛岳被任命为第19集团军总司令,此时的张灵甫,刚刚被释放出狱,不过是王耀武麾下的一个团长。

薛岳

薛岳作为总指挥,先后取得了万家岭大捷,指挥了第一、第二、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自创天炉战法,薛岳一时名扬天下。而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始终属于张耀武麾下,虽然战功赫赫,但无论指挥战斗规模,还是战果,都与薛岳不是一个数量级。

张灵甫

但是,为什么战绩远大于张灵甫的薛岳,在网上名气却不如张灵甫呢?

第一,在上,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看看下图张灵甫的照片,就明白张灵甫为什么能成为“网红”了。“帅即正义”,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没有ps技术,更无法修图,张灵甫的照片充分证明了他的颜值。同时作为一个国民党高级军官,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高富帅”。

再看看薛岳的照片,实在是无法与张灵甫媲美,从长相来说,薛岳实在乏善可陈,跟“帅”沾不上边。因此虽然薛岳战功赫赫,但也仅在军事爱好者中小规模流传,无法与“颜即正义”的张灵甫相媲美。

薛岳

第二,薛岳最终逃往台湾,并未战死,不符合很多人心目中英雄的形象。薛岳最终逃往台湾,而缔造并创造七十四军在抗日战场的赫赫战功的王耀武,最终被粟裕击败,投降了共军,这些人没有战死沙场,反而逃跑、“投降”,显然不符合很多人心目中英雄的“完美”、“悲剧”的人设形象。

王耀武

第三,别有用心人的炒作。有些人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开始憧憬民国的“浪漫”生活。而这些人不分青红皂白,推波助澜、美化甚至捏造完美人物,而张灵甫就是其中之一。

第四,**、电视剧、戏剧的强大宣传能力。除了少数的军事爱好者,很少人愿意从众多资料书籍中查阅薛岳的赫赫战功。相反,大多数人接触的人物都是从电视**中得到的。而孟良崮战役,早已被拍成**,堪称家喻户晓,自然作为主角之一的张灵甫,也会被很多人记住并认识。他的知名度自然也就高于薛岳了。

没那么简单,分析如下:

1、薛岳在解放战争中亮相并不多,一开始的时候表现不错,顺利占领两淮地区,也就是在宿北战役中败给粟裕之后,就被调走,闲赋了,第二次登场时海南战役。

2、实际上纵观整个抗战,薛岳就不善于进行运动作战,在之前的兰考会战中就失手了,在宿北战役中,应该说他的布置还是很中规中矩的,败北的原因在于GJ缺乏进攻精神,彼此观望,部队间隔太大,结果被各个击破。

3、海南战役中,美兰之战应该说他还有很有想法了,放40军于不顾,集中兵力攻击立足未稳的43军,可惜他低估了43军的战斗力,同时40军的韩先楚战场感觉非常好,第一时间飞兵美兰,和43军里外合击,击退了薛岳。

4、第4次长沙会战

(1)第4次长沙会战为中日战争末期的大型战役之一,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揭开了序幕。这次会战又叫做长衡会战。是指1944年(民国33年)5月至8月,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豫湘桂战役中,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湖南长沙、衡阳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攻击的日军人数约有36万,守势的中国国军约有30万。

(2)1944年5月,日军动用悄悄从伪满和日本国内调来的强大兵力,由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坐镇武汉指挥,发起了长衡会战。日军分为三路,避开中国军队的侧翼迂回,分途向长沙外围发起攻势。1944年6月16日,日军向长沙城和岳麓山主阵地发起猛攻。守军顽强抵抗,但由于兵力部署上的失误,中国军队主力未能适时退守岳麓山阵地,部队隔江分阵,力不能支,日军以优势兵力攻破岳麓山阵地。城内守军被迫突围,长沙沦陷。

(3)但是,日军推进到衡阳时,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衡阳守军把以一个军的兵力,在得不到外援的情况下,顶住了日军几个师团的多次进攻,将日军整整阻挡了47天,使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5、薛岳简介:

(1)薛岳(18961227—19980503)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人,客家人。薛岳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军事家,曾获得美国总统杜鲁门颁授的自由勋章和国军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在长沙会战中自创天炉战法,该战法歼灭日军十万之众,有效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此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一次十分重大的胜利。

(2)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薛岳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学习,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民国七年),参加孙中山新建立的援闽粤军,任司令部上尉参谋,不久任第一师机关枪营营长;1921年(民国十年)5月,薛岳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第三营营长,成为著名的粤军“三剑客”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与红军多次作战。

(3)抗日战争中指挥了四次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时有抗日“战神”之称,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后在1950年的海南岛战役中任海南防卫总司令,战役失败后撤退至台湾。

(4)1952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先后给了薛岳几个虚衔,如“总统府战略顾问”、“中国国民党改造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行政院政务委员”等。两蒋父子固然执礼甚恭,但并不授予实权。薛岳无兵可带,无仗可打,百无聊赖,多半闲居在台湾南部嘉义乡间,过着半隐退日子。

(5)1998年5月3日逝世于台湾,享年103岁。

1921年4月7日,临时国会召开参众两院联合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此时,恰值北方的直系与奉系准备大战,孙中山建议趁热打铁,立即北伐。

10月18日,孙中山在广州东较场举行北伐誓师。这时,深受孙中山信任的邓铿又接到一个新任务,从粤军第一师中挑选一批靠得住的官兵,组建一支护卫北伐大本营的警卫部队。邓铿深感护卫孙中山的重要性,决定组建一个警卫团,由陈可钰任团长,李章达任中校团副,邓定远任少校团副,以机关枪营为第1营,营长薛岳;以工兵营为第2营,叶挺为营长;以警卫游击27营编为第3营,张发奎任营长。

在成立仪式上,他们庄严宣誓,践行三民主义,誓死保卫中山先生。

12月4日,孙中山在桂林风景秀丽的王城设立北伐大本营。当时驻扎在桂林市内及其附近的军队,有粤军、滇军、湘军、黔军、赣军等。这些军队名曰“北伐”,实则各怀异志。孙中山三令五申,整顿军队,好不容易才把各路兵马组成七个军团,共四万余人,准备取道湖南北伐。

在桂林期间,中山先生有空闲时,喜欢跟卫士们聊天,给他们讲革命的道理。他形象地说:“我们现在革命的当务之急,就是铲除那三种尘土!”

“什么尘土?”薛岳不解地问。

孙中山笑着说:“这是我打的一个比方,三种尘土就是军阀、官僚和政客呀!我问你们,你们参加革命怕不怕牺牲?”

叶挺首先抢答:“牺牲怕什么?青年人就是要‘振污世、起衰溺嘛!浑是一包浓血裹一大堆骨头’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孙中山笑着点头道:“希夷,这句文绉绉的话可是你写给《新青年》那封长信里的话,我可拜读过哟。”

孙中山回过头,见薛岳不做声,便说:“伯陵,你又怎么看待牺牲的呢?”

薛岳腼腆地笑一笑:“我说不好,从小我娘就要我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我最爱读岳飞的《满江红》了。”

孙中山说:“我也喜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孙中山倾全力于北伐的准备工作。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心想搞“联省自治”的陈炯明,却暗中勾结吴佩孚,反对北伐,又联合湖南督军赵恒惕,阻止北伐军入湘。这时,广州方面传来噩耗,一直支持孙中山的粤军参谋长兼一师师长邓铿,竟于3月21日遭到陈炯明的手下暗杀而身亡。

整个北伐大本营为之震动。薛岳等年轻军官更是哭成了泪人,发誓要为邓铿报仇。

由于邓铿被杀,孙中山只得决定变更北伐计划,下令在桂各军改道江西。在秘密回师途中,他免除了陈炯明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和内政部长职。然而,陈炯明军权在握,并不思悔改,暗中令其亲信部将叶举等部回师广州,图谋称兵叛变。

5月6日,孙中山乘火车从广州亲赴韶关,并于9日在韶州大本营发布北伐总攻击令,誓师北伐。总司令李烈钧、总指挥许崇智率70000余部,兵分3路,挺进江西。

孙中山移师韶关后,他的3个警卫营各负其责,薛岳的第1营作为机动部队随孙中山活动,叶挺的第2营留守广州总统府,张发奎的第3营主要负责韶关大本营本部的保卫。

江西前线,捷报频传。北伐军攻下了江西赣州,前锋直指江西省会南昌。北伐第一枪终于在自己的家乡韶关打响,薛岳心中有一种难言的兴奋,渴望着能随中山先生早日打过长江,统一全国。

此时,孙中山忧虑的并不是节节胜利的北伐军,而是在后院捣蛋的陈炯明。 5月18日,陈炯明的亲信叶举率部突然回到广州,阴谋叛乱。

乱云飞渡,形势日益险恶。为了不让大好的北伐前景断送,孙中山将韶州大本营交给文官长胡汉民暂为代理,自己返回广州,督促陈炯明支持北伐的行动。 大家都劝中山先生不可过分相信陈炯明,如果一定要回去,也要带足卫队,可是孙中山考虑到北伐前线兵力紧张,只答应带50名卫士返回广州。警卫团长陈可钰急了,坚持让薛岳的一营作为护卫队伍,随中山先生行动。

而最终的结果,薛岳只带走了1营的1连、2连和3连;余下的4连,与张发奎的第3营,由中校团附华振中指挥,负责大本营的守卫。

薛岳护卫孙中山一到广州,就感受到大敌当前的气氛。他与驻守广州总统府的叶挺会合后,担负起警卫总统府的重任。考虑到警卫部队兵力单薄,他通过团长陈可钰、卫士长姚观顺等建议中山先生扩充警卫部队。孙中山表示赞同,决定组建警卫2团,并将卫士队40人扩充成一个卫士大队。

然而,陈炯明部并没有给他们组建部队的时间,叛军们憋了半个月,早已不耐烦了。

6月15日,身在惠州的陈炯明密电将廖仲恺囚禁。同日,叶举在白云山调动部队,做好炮击观音山总统府和粤秀楼的准备。

16日凌晨2时,一名粤军军官偷偷出来报告,说:“粤军各营,炊事已毕,约定2点钟出发,并备好现金20万,以为谋害总统的赏金;约定事成之后,准各营兵士放假三日。”

中山先生还不相信陈炯明会叛变,正待解释,忽听一声很尖厉的号声,远远地飞入耳里,接着到处响起军号来,不一刻,号声由模糊而渐渐清楚,方知粤军叛兵确已发动。孙中山这才相信,即传令卫队,准备防御,要求卫士们人不离枪,随时出击。

孙中山心中最惦念的是已有身孕的夫人宋庆龄,忙走进卧室,把酣梦中的宋庆龄摇醒,告诉她情况有些不妙,要她随他一块撤离险地。

宋庆龄临危不惧,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叛军发现。因此,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并深情地看着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没有你!”

3时多,林直勉、林树巍等苦劝中山先生暂离公府。中山先生见夫人不走,执意不从。林树巍见他如此坚决,不管三七二十一,命众人“强力”扶他老人家出去。众卫士上前,把镇定不屈的中山先生四面扶住,打扮成医生模样,沉着地穿过粤军叛兵的步哨,安全登上泊在白鹅潭上的楚豫舰。

中山先生离去后,为了吸引叛军的火力,团长陈可钰召集薛岳、叶挺等军官商量,对留下的警卫部队做了部署。

他布置道:“我们整个部队只有700余人,叛军数倍于我们。我们要造成中山先生还在总统府的假象,吸引敌人的兵力,确保中山先生安全撤退。现在我命令,叶挺率第二营固守总统府前院,薛岳率第一营固守总统府后院,卫士队负责守卫粤秀楼,保卫孙夫人的安全。大家有信心吗?”

“有!”官兵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按事先约定,鸣炮三响,以示孙中山安全抵达楚豫舰。震撼夜空的三声炮响传到粤秀楼,宋庆龄和卫队人员才松了一口气。

在孙中山走后半小时,忽然炮声四起,划破夜空,叛军开始向粤秀楼发起进攻,还疯狂地喊着:“打死孙文!打死孙文!”

由于四周漆黑,看不清敌兵,薛岳令卫士们节省子弹,暂不还击。

黎明时,敌人已近身,薛岳大喊一声:“打!”

卫队开始用来福枪和机关枪与叛军对射,奋勇抗击,击退叛军30余次的进攻。

叛军又用炮猛轰粤秀楼,洗澡房被炮弹击毁。但卫队仍英勇作战,毫不畏惧。叶举恼羞成怒,指挥叛军分兵三路,向总统府和粤秀楼发起新一轮进攻,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8时许,叶挺穿过浓浓的烟雾,来到薛岳跟前,低声说:“我们卫队的子弹快打完了,现在在山上固守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孙夫人决定下山。我们一起火力掩护。”

“行。”薛岳抓起一挺轻机枪猛扫,把敌方的火力点压住。

卫士长姚观顺率两名卫士趁机护着宋庆龄,沿着天桥往前爬行。流弹在空中飞鸣,有一两次正从宋庆龄的发部穿过。当他们刚刚穿过天桥,天桥就被叛军炸塌。

姚卫士长中弹倒下。两位卫士先把孙夫人安置好后,又跑回来把姚卫士长抬入总统府后院进行包扎。

上午10时左右,薛岳见警卫部队伤亡过多,决定放弃粤秀楼,撤到总统府。叛军冲上粤秀楼,疯狂地放火焚烧,孙中山保管于此的著作手稿及珍贵藏书,都被大火吞没。

下午4时,太阳偏西。广州卫戍区司令魏邦平派副官到总统府来谈判。陈可钰提出的条件第一就是保证孙夫人宋庆龄的安全,但那个副官说他不能担保宋庆龄的安全。正在谈判间,叛军不顾信义地冲开总统府前面的两层铁门,一轰而进,大肆抢掠总统府的枪弹、财物。

在一片混乱中,几名卫士护卫着宋庆龄冲出大门,薛岳急中生智,为吸引叛兵,连忙把手中包裹里的东西撒在地上,并趁叛军们抢夺钱物之机,从人丛中逃出。

宋庆龄此时身怀有孕,行动不便,逃出大门后,凭着机智勇敢,多次躲过叛军,艰难地走到沙面一位友人处休息,后又乘电船到达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校址)校长钟荣光家里。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宋庆龄在钟荣光家里流产,这是“一生唯一的一次妊娠”。

薛岳,抗日名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陆军一级上将。曾参与围剿红军,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淞沪会战,指挥了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以其著名的天炉战法,消灭了大量日军,荣膺美国总统杜鲁门所授自由勋章。另有台湾歌手薛岳。

薛岳,又名仰岳,1896年生于广东省乐昌县,原名薛仰岳,字伯陵,乳名孝松,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客家人,台湾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后来,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的营长。后在国民革命军李济深第4军任师长。1935年任贵阳绥靖主任,一度代理黔省主席。抗战开始后,薛岳主动请缨杀敌,率部参加了“八一三”上海抗战。1939年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两湖和江西部分地区对日作战。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后,粤汉间的湖南成为日本侵略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日军在两次攻占长沙均未得逞的情况下,于1941年12月23日,又以第40师团主力发动了第三次对长沙的进攻。薛岳总结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套利用湘北复杂地形,与敌后退决战的“天炉战法”。敌军先乘大雨和夜色突破了我军前沿阵地,渡过新墙河,扑向汨罗江北,并与沿粤汉线南下的日军第3师团会合后,很快攻至汨罗江南岸,进入我军预设之决战区域。薛岳向所部官兵下达手令:“第三次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他要求“各集团军总司令,军、师长,务必确实掌握部队,亲往前线指挥,适时捕捉战机,歼灭敌军”。日军第3师团在飞机支援下向长沙东南阿弥岭等中方阵地发起了进攻。薛岳下令第10军李玉堂布下巷战阵势,守卫长沙市区。双方在长沙东南郊展开激战,拼死争夺,几乎所有据点都反复易手。敌军的攻势受挫。为了加强长沙防守和反击力量,薛岳又调第77师进入长沙预备作战。与此同时,他部署外围的中国各军由远处向长沙逼近。当敌军看到被中国内外线兵团包围的危险准备撤退时,薛岳即命令各部队从不同方向对敌军展开围追堵截。日军且战且退,损失惨重。薛岳指挥中国军队利用湘北山丘河流交错纵横的复杂地形,继续以各种方式追击,使敌处处挨打。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大捷。整个战役共歼灭日军5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抗战胜利后,薛岳被委任为徐州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同年底任海南岛防卫总司令。1950年5月去往台湾。 

薛岳成名后,不少人都以为“仰岳”二字本是他仰慕抗金名将岳飞而取的,其实这是个“美丽的误会”。仰岳的“仰”,本是按《薛氏家谱》的辈分排列而取。这辈序是:向可克明德,忠孝辉其前, 邦家尚勤读,列朝宗圣贤, 三凤徽祥瑞,英豪仰秀良, 宏功昭海宇,书泽庆延长。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回粤后曾任孙中山警卫团第一营营长。1922年陈炯明叛乱期间,薛岳曾保护宋庆龄脱险。北伐初期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薛岳,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12月27日生于广东乐昌县。时为中日甲午战后,他的父亲因仰慕岳飞,取名薛仰岳,后来自己改名为薛岳。1907 年,薛岳进入黄埔陆军校学习军事,1910年毕业。

1914年,二次革命后薛岳加入中华革命党,不久,恢复学生生涯,投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第二期,受训两年。毕业后,再入保定军校第六期,与张发奎、李汉魂、吴逸志、邓演达为同期同学。

1918年6月,薛岳尚未毕业,即南下广东,加入孙中山所组的革命军援闽粤军,任总司令部上尉参谋,随军入福建,攻占以漳州为中心的20多个县。1920年9月,随军回粤,讨伐岑春煊所率的桂军。当时粤军参谋长邓铿(仲元)兼第一师师长,任薛岳为机枪连少校连长,第二年,机枪连扩充为营,薛岳升任营长。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邓铿奉令成立大总统府警卫团,由第一师参谋长陈可钰任团长,薛岳、叶挺及张发奎分任第一、二、三营营长。是年8月,孙中山溯西江至桂林,设置北伐军大本营,薛岳任孙文总统府警卫任务。

1922年3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破坏革命,将邓铿刺死,叛象渐明。4月,薛岳护送孙中山回粤,设大本营于韶关,6月初,又护送孙中山及夫人宋庆龄由韶关回广州。6月16日凌晨,陈炯明公然叛变,令所部叶炬、洪兆麟等部队围攻粤秀楼和总统府。警卫团叶挺营坚守总统府前门,薛岳所部固守后门,多次击退叛军的进攻。叛军便断水断电,企图困死革命卫士。战斗持续了10多个小时,警卫团保护宋庆龄突围。叶挺全营在前面开路,薛岳率领机枪营殿后,冒着枪林弹雨,将孙夫人送到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所住石屋。孙中山则在事变即将发生前登上了永丰舰。

警卫团被冲散后,薛岳带着部分警卫团战士到珠江永丰军舰,继续守卫在孙中山身边。不久,奉孙中山之命,同林直勉等人秘密潜往广西梧州请兵平叛,正值粤军许崇智部回师受阻被迫开往福州,军事行动暂停。薛岳秘密地乘搭“大明号”轮船赴香港,转往上海,向孙中山汇报广西请兵情况。

1924年,蒋介石率部东征讨伐陈炯明,薛岳任粤军第一师少将副官兼师参谋长。次年2月,任第一军第十四师副师长兼第十四团团长,在第二次东征中,常常以少胜多。由于战果显著,受到蒋介石的通电表扬。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薛岳所属的第一、二两师为总预备队,随西路军行动,执行攻占江西的作战任务,为北伐军的主力,随总司令蒋介石行动。9月初,自长沙趋浏阳,展开对江西境内孙传芳部的攻击。而南昌城的攻守战,是北伐军与孙军搏斗最惨烈的一役,城垣两次失而复得,革命军多有败退,大受挫折,唯薛岳兼领的第一师第三团始终勇敢奋战。1926年10月3日,蒋介石召集全师官兵训话,慰勉以第三团做模范。蒋介石检讨作战挫败原因,地图不准确是主因。这对于薛岳是一大教训。其后20余年,薛岳行军作战以及公余,更注意研究实际地理环境和地图。

江西全境肃清,革命军做东下沪杭的准备,战斗序列重行部署,第一军第一师划归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前敌总指挥是白崇禧。12月中,薛岳升代第一师师长,率部东进。

由于浙江军政人员的倾向国民政府,故而革命军进展顺利迅速,1926年2月18日克复杭州,各军随即分途合击,攻取上海、南京。薛岳率第一师由杭州进至嘉兴,为使大军在这一湖沼河汉错纵地区运动容易,薛岳获得青红帮头目的合作,通知徒众同时分别架设便桥以利行军,因之,在短时间内即直冲至闵行,与友军合围攻击上海,3月20日克复上海。

土地革命战争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朱德、叶挺等率起义军南下广东,进驻潮梅一带地区。薛岳奉李济深命令率新编第二师迅速开往揭阳、普宁地区,协同陈济棠、徐景唐部,在汤坑与起义军展开激战。所部四个团都被击败,师部也被包围,全师覆灭在即。这时,叶挺部营长欧震叛变革命,阵前倒戈。他便抓住这个时机,在赶来增援的邓龙光部协同下进行反攻。起义军寡不敌众,弹药将尽,被迫撤退。

汤坑会战一结束,薛岳立即率领特务连轻装前进,迅速地占领汕头市,不准其他部队开进汕头。凡是各部要津、各种肥缺,都分别安排自己的亲友掌管。

1926年11月16日,张发奎、黄琪翔在广州发动政变,夺取李济深在广东的军政大权。薛岳也公开叛变李济深,投靠张发奎。所率新编第二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第一师,他任师长,除将第四团驻扎于广州西村陈家祠外,其余全部调往江门驻防。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等***人领导和发动广州起义。薛岳奉张发奎电令,调所部两个团于12日晨从江门到达河南。3时半,从士敏士厂渡河进攻东堤一带,并沿永汉路搜索而上,进攻财政厅。这时,其师驻在广州的第四团正进攻观音山。上午8时,占领该山后,第四团连续五次向广州起义总指挥部(原市公安局),进攻均被击退。但到晚上10时,在李福林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和右派广州工人“敢死队”增援下,才占领了起义军总指挥部。随即白色恐怖笼罩广州城。

张发奎、黄琪翔等屠杀广州革命群众的野蛮行为,不仅受到人民群众及舆论界的谴责,也遭到桂系军阀的攻击和国民党内部其他派系的非议,被迫离穗赴港。缪培南和薛岳分别担任第四军正副军长,将部队迅速撤往东江一带准备离开广东。在企岭、潭下遭到陈铭枢和黄绍竑部的东西夹击,先胜后败,被迫撤退,经老隆,转和平,进入赣南。余下二万人,损失近半。

1928年1月24日,薛岳和缪培南率部取道赣东北,北上投靠蒋介石。1928年4月6日,到达运河车站。第二天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并被编入第一集团军战斗序列,于31日进驻山东德州。7月,他和缪培南率先响应蒋介石发表的裁军通电,鼓动上校以上官佐联名上书,要求裁撤第四军。9月中旬,第四军缩编为第四师,缪培南任师长,朱晖日为副师长。薛岳不能见容于蒋介石,被迫离队南下,到九龙闲居。不久,便参加汪精卫、陈公博等人的反蒋活动。

1929年初,俞作柏因策划倒桂有功,被蒋介石任命为广西省府主席。薛岳与俞是武昌陆军第二期预备学校和保定军校的同期同学。5月,他和李朗如等,奉汪精卫陈公博之命,乘俞作柏率部从上海南下就职,经广州之时,劝俞赶走陈济棠,统一两广,作为反蒋基地。俞感突然,未同意。7月,他又以递送委任状为名,前往南宁,劝俞早日出兵。待俞同意后,才回香港复命。10月1日,俞在广西南宁通电反蒋,因部下吕焕炎叛变倒戈,反蒋失败。

12月,张发奎南下广西,联合李宗仁反蒋。在此之前与朱晖日等也在香港设立机关,分头联络各地武装团体,并于1928年12月3日,策应第四军,举兵反蒋。次年2月,第四军在花县讨蒋失败不久,薛岳和吴奇伟等在广东廉江归队。6月中旬,参加北流战斗。第四军与粤军蒋光鼐、蔡廷锴部激战两昼夜,损失惨重,缩编为三个团,他担任第三十五团团长。

中原大战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张桂联军从广西分途北上配合冯、阎对蒋作战。6月,其后续部队在衡阳受到蒋光鼐、蔡廷锴部阻截,后路被断。在这紧急关头,薛岳主张移兵东南,直捣南京,吸引蒋介石的主力,以达到“围魏救赵”之目的。但未被张发奎等采纳。后张、桂联军在衡阳遭到蒋、蔡部的围攻,伤亡惨重。突围至广西时,第四军仅剩千余人。他因自己主张被否定,造成大败,便灰心丧气,牢骚满腹,向部下公开宣布他和张发奎决不再干下去,同意官兵自行处置所带武器,致使军心更加涣散。7月4日,第四军退至桂林时,只剩下五六百支枪。可是,部分官兵要求坚持再干。后来,李宗仁将桂军一部分部队充实第四军的编制,任命薛岳为该军第十师师长。10月,薛岳受白崇禧指挥,率部参与解南宁之围,在对滇军作战中,脚部负伤。战后,他向总司令部请求调动工作,呈称:“平马之役负伤后,复染疟疾”,“尚未复原,恳准暂调工作,俾资调养”。12月,第四军进行缩编,总司令李宗仁批准薛岳的请求,第十师并入十二师,他被调任柳州军校校长。1932年1月,他看到国民党内部政局复杂,便辞职回九龙闲居。

第五次围剿红军战役

1933年5月,薛岳被蒋介石起用为第五军军长,参加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10月,到达南昌。先任北路军之第三路军副总指挥兼第七纵队司令,后任第一路军代总指挥兼第七纵队司令。次年1月,任北路军之第六路军总指挥,负责赣南“剿共”任务。

从这年4月开始,薛岳指挥第六路军先后占领了韶源、上冈、寿华山、兴国和赣南重镇古龙冈。10月,又占领石城,威胁红都瑞金。

中央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后,薛岳奉蒋介石命令,指挥第六路军和第八纵队跟踪追击。红军入湘后,何键任追剿军总司令,他为前敌总指挥。11月,蒋介石调集中央和湘桂军四十万,企图将红军包围和消灭于湘桂之边。薛岳即奉命率部沿湘桂公路实施侧击,与红军战斗七天七夜。1935年1月,当中央红军进占遵义时,他指挥所部急行军开进贵州省会贵阳市及其周围,不久被蒋介石任命为龙云总司令的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兼贵阳“绥署”主任。

1935年1月中旬,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准备从川南北渡长江。蒋介石急调三十六个团进行包围。薛岳奉命急调周浑元部渡过乌江,进入黔西,实施侧击,企图将红军压至长江以南,横江以东,乌江以北、以西地区消灭之。

1935年3月上旬,红军三渡赤水河,进入川南。薛岳立即指挥各纵队进行尾追,并大筑碉堡进行包围。4月,蒋介石也赶到贵阳督战。就在这时,毛泽东挥师东向,四渡赤水,再过乌江,指向贵阳。这使蒋介石感到意外的威胁,便亲自布置贵阳防卫。同时,急令云南孙渡率部日夜兼程前往“救驾”。这时,红军便乘虚转入滇境,从昆明西北方向渡过金沙江,围攻会理。薛岳又率部渡江向会理尾追。当他到达目的地时,红军已向大渡河挺进(1863年5月,石达开就是在大渡河遭到覆灭的)。这时,蒋介石立即调集薛岳的中央军及其他地方军队,二十余万人,组织大渡河会战,企图歼灭红军。可是,薛岳等正忙于调兵遣将之时,红军即分兵两路,迅速地打破刘文辉部的防线,分别从安顺场和泸定桥抢渡了大渡河。

薛岳率部从江西至大西南,行程两万余里,转战西南数省,与红军作战,虽未取得胜利,但为蒋介石统治西南各省扩充了势力。西南战事结束后,薛岳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1935年4月5日,薛岳晋升为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

主词条: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薛岳离开西南到达南京,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加入左翼军战斗序列,驻节安亭。

1937年9月下旬,日军进攻刘行、罗店,失守后,日军分路进犯蕴藻浜、杨泾等地。10月8日,薛岳担任左翼军中央作战区总指挥,在蕴藻浜南岸一带坚守半个多月。10月28日,战斗移至江桥镇、小南翔、陈家行、广福镇地区。他指挥第十九集团军在竹园村与日军展开争夺战,猛攻五次,失而复得,给敌重创。其部也损失严重,生存者不足十分之二三。11月1日,日军绕到杭州湾在金山卫登陆。左翼军侧背受到威胁,被迫撤离上海,退保吴福线。

1937年11月13日,薛岳上任左翼军总司令,奉蒋介石的命令进行吴福线军事部署。他将国民革命军第十五集团军、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国民革命军二十三集团军、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划分为左翼和右翼防军。可是布局尚未就绪,日军便从长江茆口、徐六泾口、浒浦口等处登陆,情势危急。不久,被迫向锡澄防线撤退。

1937年12月12日,南京陷落。

薛岳从锡澄线撤退后,升任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驻节屯溪,收容整顿队伍,深入杭、嘉、京、芜一带敌后,切断水陆交通,以策应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对敌作战。他根据当时“于战略守势中取战术之攻势”及“以正规军防御,以游击队攻之”的作战方针,首先从第十九集团军中抽调部分官兵组织游击队,以孔荷宠为游击队总指挥,建立机构,制定方针,授予“两大任务”和“三大战法”,即:打倒活的敌人,摧毁死的地物和绕袭、埋伏、扰乱。

1938年5月,薛岳被调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驻节河南开封,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四军、国民革命军第八军诸军,以及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新编第三十五、八十八师的和二六四旅进行兰封会战。他确定首先在兰封及其附近,消灭从菏泽南犯之日军第13师团;然后移兵歼灭鲁西、豫东之其他敌军,以达到保卫京汉铁路,阻止日军西进之目的。

1938年5月14日,土肥原的第十三师团,分乘数百辆战车、汽车和大炮牵引车从菏泽南窜。几天之内,连陷内黄、仪封、野鸡岗、楚庄砦等地,企图消灭兰封地区守军主力,进而占领京汉铁路,包围武汉。薛岳先后收复了内黄、野鸡岗等地。但因国民革命军第27军军长桂永清擅自弃守要地兰封,使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他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控告,将桂革职后,重新调整布置,夺回兰封,并将日军压至三义砦、兴集和罗王砦三个据点,进行围攻。就在歼灭在望的时刻,负责阻击从鲁西南下增援之敌的第八军,违令退出归德,使鲁西日军继续西犯,支援被围困之敌。

1938年5月30日,薛岳升任第一战区前敌总司令,指挥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的汤恩伯、商震、孙桐萱、曹福林等部。6月1日,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归德等地西犯,占领了睢县,迫近兰封、杞县,一路向太康进犯,以解被困在三义砦、曲兴集、罗王砦土肥原部之围,进而攻击开封、兰封等地。蒋介石怕主力被消灭,令薛岳将部队撤往京汉铁路以西山地,前敌总司令部迁往洛阳。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颁布武汉卫戍区战斗序列。薛岳任该卫戍区第一兵团总司令。7月,日军侵占九江之后,以第一O一、一O六、第九师团和近卫师团一部,分别由湖口、九江南犯,企图占领南昌,进而占据湖南长沙和粤汉铁路,从南面包围武汉。8月1日,薛岳奉命指挥南浔铁路沿线和鄱阳湖沿岸的防卫,以粉碎日军从南面包围武汉的企图。9月中旬,薛岳迅速地从南浔线正面调集主力部队,以优势兵力向敌进攻,在麒麟峰全歼铃木联队。同时,第一六O师也在三角尖、金轮峰、南康尖歼敌七八百名。10月7日,薛岳指挥各路部队发起总攻。至10日,第六十六军击溃万家岭、茅坪聂、老虎尖、石堡山之敌后,又击敌于田步苏;第四军攻占扁担山,第七十四军攻占张古山。这时,敌一0六师团除逃脱千余人外,其第一二三(木岛)联队、一四五(池田)联队和一0一师团的一四九(津田)联队以及配属部队,计一万余人,全部被消灭,并有三百余人被俘。

1939年2月,兼任国民党湖南省主任委员和省主席。2月27日,南昌失守。9月,薛岳指挥第一次长沙会战。9月下旬,日军六个师团在百多架飞机和三百多只舰船配合下,从赣北、鄂南、湘北分兵六路向长沙进犯。薛岳调集二十一个军、五十二个师的兵力,分别部署在赣北、鄂南和洞庭湖畔,以阻止日军从侧面进攻。10月初,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日军遭到惨败,伤亡四万多人,其中包括少佐以上军官四十余人。受到蒋介石嘉勉电,并犒赏参战将士十五万元。

1941年9月下旬,日军以十一军为主,派遣四个师团及两个独立旅团,共约十五万人,在一百多架飞机、两百多只舰船支援下,分兵两路,第二次进犯长沙。薛岳调集了十七个军共二十万兵力,在正面进行“后退决战”的同时,将七个军部署于东侧山地,实施侧击,牵制敌人。经过逐次抵抗后,诱敌深入汨罗河、捞刀河伏击地带予以重创。最后,日军被迫逃回新墙河以北原据点。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1941年12月,日军又以十二万兵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侵犯。日军向新墙河阵地发起猛攻。薛岳命守军逐次抵抗后,将敌诱致捞刀河、浏阳河决战地区。次年1月1日,日军从东南方向进攻长沙。1942年1月4日,各部先后攻至第二次攻击线,完成了对日军的反包围。随即,从东、西、南、北方向球心攻击,将敌击溃。薛岳见残敌突围北逃立即命令各部追击、侧击和截击。这次会战,历经半个多月,使南犯之敌伤亡五万多人。第三次长沙会战后,他获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1944年5月,日军任命板垣为华中派遣军总司令,移关东军南下,加上赣北、鄂南和湘北日军,共二十余万之众,在六百余架飞机、三十辆汽车配合下,分兵三路第四次进犯长沙。1944年6月19日,长沙失守。第四次长沙会战失利。长沙失守,蒋介石震怒,下令处以第4军军长张德能死刑。

日军侵占长沙后,立即分兵南下进犯衡阳。早在日军进犯长沙之前,薛岳已令战斗力较强的第十军防守衡阳。

1944年7月30日,日军在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下,对衡阳发动第三次攻势。薛岳命令各部进行反包围,并发出求援电十三件。这时,驻守衡阳城的第十军和暂编第五十四师,兵员已减半,战斗力大损,增援部队又受阻挡。1944年8月,日军占领衡阳后,他将部队撤至湘、赣、粤边区,阻止日军打通粤汉铁路。

日本投降后,薛岳任南浔线受降司令官,1945年9月14日,在南昌举行受降仪式。1945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给他颁发一枚自由勋章,表彰其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内战时期

1946年5月,薛岳就担任国民党徐州“绥署”主任,根据国民党国防部“南北会师,占领山东,打通津浦线”的方针,发动了进犯鲁南解放区之战役,企图打通临(城)徐(州)和台(儿庄)枣(庄)间的两条铁路支线,迅速占领枣庄煤矿,以维持军运和解决南京等地冬季燃料的供应。

1946年10月6日,薛岳令王长海为师长的整编第七十七师和马励武的整编第二十六师,在空军支援下,分别向峄县和枣庄进犯。因鲁南新四军采取避实就虚的战略方针,早已撤离,未经多大战斗,于8日便相继占领了峄县城和枣庄一带。11月初,又令各部从东、北、西、南向解放区大举“清剿”,威胁临沂人民政府和沂蒙革命根据地。中旬,驻防台儿庄的王长海部突然受到叶飞所率新四军进攻,旅长戴之奇因兵败畏罪自杀。

12月上旬,薛岳又命令装备精良的整编第二十六师,从峄县东面进犯解放区。1947年元旦,该师离开峄县百余里,被新四军诱入卞庄、向城等地。随后,在向城被新四军从苏北、鲁中迂回来的八个师包围。他又立即从徐州调两个整编师前往支援,其中一个师刚进抵古林村就受到新四军的围攻。5日,困于向城的马励武部突围,伤亡惨重。其旅长蒋修仁被击毙。10日,峄县城被新四军攻破,马励武及其参谋长被生俘,整编第二十六师覆没。

薛岳任国民党徐州“绥署”主任半年多时间,连战连败,引起国民党内部众多非议。3月3日,蒋介石见他“指挥无力,名声低落”,将其“绥署”主任撤销。

5月10月,薛岳任南京政府参军长。次年5月,转任蒋介石“总统府”参军长。在这期间,他常与陆军总司令余汉谋、闲居上海的原第四军军长张发奎等粤籍要人,议论时政和自己出路问题。

1948年4月,国大在南京召开。薛岳与张发奎等成立竞选小组为孙科竞选副总统筹经费,拉选票。还非正式地内定了一个孙科的影子内阁:张发奎为国防部部长,薛岳为参谋总长,余汉谋为军政部长,陈策为海军部长,李汉魂为内政部长,钟天心为教育部长。但是不久,粤人为孙科拉票的丑态被南京“救国日报”披露,并涉及孙科的私生活。薛岳等感到难堪,率领百余人前往该报社问罪。上海一家报纸以“三帅夺大炮,表演全武打”之显著标题,登载了此则新闻。

淮海战役后,薛岳与张发奎等粤籍要人提出以“粤人治粤”的口号,反对宋子文继续主粤。蒋介石为笼络广东地方要人,批准了宋子文的辞职请求,并任命余汉谋为广州“绥署”主任,薛岳为广东省府主席,张发奎接任余汉谋的陆军总司令职务。

1949年2月,薛岳前往广州上任,决心在广东与***继续较量。他首先亮出“广东人民大团结”的旗号,大力收罗广东旧军政人员,安插亲信,排除异己。各厅、局、处、科级干部的任免,都由自己说了算。同时,将原来十五个保安团,扩充为二十个团,编成五个师。由其亲信分任师长。为了适应大兵团作战,还在各师配备重型大炮、战车,并把部队从各地调集到广州附近和省内各重要铁路沿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向广东进军。

1949年5月14日,薛岳的老部下吴奇伟在粤东起义,广东省内政局大乱。10月11月,他来到海南岛。1949年12月1日,任海南防卫总司令,统一指挥海南陆、海、空三军。为了阻止解放军解放海南,在全岛设立三道防线:从文昌县的铜鼓岭起,中经抱虎岭、木兰头、七星岭、铺前、塔市、海口市、白莲、花场、天尾、马枭、临高角、新盈、新英、定城等沿海地带为第一道防线;由琼山县在长坡、烟矿、黄竹、定城、新英,瑞溪、金:江、红石岭、加莱、那大、白马井等为二道防线;以海口市,白莲,花场、天星、马枭一线为核心防线。其部署兵力达十万之众。薛岳认为这三道防线坚如“铜墙铁壁”,自称为“伯陵防线”。

1950年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邓华兵团在琼崖纵队和海南人民支持下,渡过琼州海峡。薛岳部兵无斗志,一击即溃,被歼五、六万之众。 1939年1月,薛岳在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期间,还进行了一系列湘政建设,他临危受命就任湖南省主席。上任后,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和抗战需要,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针。所谓“安”,就是力图使湖南人民安居、安业、安心,“便”,即便民、便国、便战;“足”,即足食、足兵、足智。并依此实施所谓“六政”建设。

薛岳把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作为湘政建设的第一要政,称之为“生民之政”。他指出,唯有每个国民身体健康,乃能救国,唯有整个民族的健康,乃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除了增加经费改善原有医院医疗设备外,还各拨款四百万元,新建了省立第三、六、七、八医院。后来,又筹建了省立第九、十医院。抗战胜利前还电令省建、教两处拨款建设南岳体育馆和开辟中山公园。与此同时,严令禁止鸦片和限制娼妓活动。

在施政中,薛岳重视发展农业、林业、兴建水利,以及交通运输和工矿企业,称之为“养民之政”。他鼓励湖滨农民开垦湖田,扩大耕作面积。准许基层干部和文职人员,租种田地,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要求各地做到“一县一农林场,一分镇一农林场,一保一农林场”。

国民教育,即所谓“教民之政”,是薛岳湘政建设中的一个重点。他一方面发展中小学的文化教育,提高民智,一方面发展中等师范和职业教育,以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中小学教育的需要,同时,反对学校商品化,责令各区专员对本区内之省立师范学校、职业中学及私立国立中等以上党校进行督导,“严整学风,改善教法,如有违背现代教育方法,以学校为商品化者,均应报府严办”。

薛岳还重视强化警察组织,肃清汉奸土匪,安定后方,称之为“卫民之政”。他要求对那些被敌伪收买,“操纵市场,高抬物价,积极破坏社会经济,进而怨恶战争发生反战行动”者,进行“切实防范”;凡“参加伪组织,替敌人带路、作侦探、作便衣队、修筑公路、运输粮弹伤兵者一经捕获,讯明确实,准予就地枪决,以正国法”。

为了唤起民众力行抗战,薛岳推行所谓“管民之政”,整顿和健全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他规定:凡属于社会组织之人民团体、经济团体合作事业团体,均有绝对服自命令,力行抗战建国之责,否则依法解散,重新改组;凡属社会组织之文化团体,均有宣传法令,唤起民众力行抗战建国工作之责,否则依法解散,重新改组。

薛岳实施的第六政就是所谓“用民之政”。他很重视粮政建设,指令有关部门合理地规定米谷价格,防止奸商、宫商高价图利,以图“谷主粮商,食米之人,皆得共生共存,而不背民生主旨。同时,还要求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把评定、核正、检查物价;作为“当前最重大之任务。指出:“高抬物价固不准,压抑物价也不行,力求‘中正’二字,使商民卖得出,买得入;则物畅其流,价安于市。”如“奸商操纵,官商居奇,而县府纵任不理,对民生漠不关心,物价反而高涨。

三次长沙会战,薛岳所指挥的部队共歼灭日军1175万人(三战歼敌人数分别为2万、415万和56万)。虽然中国军队在1944年的长衡会战中失利,长沙和衡阳相继失守,但仍给日军造成了伤亡22万人的代价。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兵败退逃往台湾,薛岳的部队直到1950年才从海南岛撤退。到台湾后,蒋介石对他非常尊重。

1952年薛岳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

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相继亡故后,李登辉当政。有着“国民大会代表”身份的薛岳,拒绝签署国民党提出的“宪法”修改方案使得他在台北的房舍编列经费被取消。1991年,李登辉把委员会裁撤,薛岳自付租金。台湾银行欲索高额房租,薛岳不接受,便于1993年把薛岳告上法院。

1992年11月,世界客属总会访问团访问乐昌,把薛岳所赠的一份珍贵礼物“铜镜”带到乐昌,上刻他的题词“桑梓情深”,再次表明了薛岳对故里的牵挂思念之情。

1998年5月3日,薛岳逝世,享年103岁。

薛岳[1](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汉族,字伯陵,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陆军一级上将。原名薛仰岳,因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

1906年入黄埔陆军小学,1909年加入同盟会,之后入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回粤后曾任孙中山警卫团第一营营长。1922年陈炯明叛乱期间,薛岳曾保护宋庆龄脱险。北伐初期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8738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