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的《二泉映月》蕴含了哪些情感?

阿炳的《二泉映月》蕴含了哪些情感?,第1张

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是阿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乐曲的名称是即兴而定,作品采用了江苏民间音乐素材写成,运用多种二胡弓法和不同力度的变化,细致地表现了饱尝生活艰辛的社会底层的人们悲怆的心情和倔强的性格。乐曲开始,在短小的类似叹息般的引子之后,出现了呈微波形旋律线的第一乐句,恰似对往事的沉思。第二乐句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上开始,在高音区回旋的较为昂扬的旋律流露出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乐句时,出现了带切分音的较为急促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全曲将主题作多次变奏,使内心感情得以更为充分的发挥。

创作背景

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曲名由来: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说:“《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二泉:无锡二泉池设有漪澜堂、二泉亭等建筑。农历每月望日前后,月恋水,水怀月,同辉水韵。佳景天成。

社会评价:

毛泽东主席在50年代初于上海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后,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广大之。”周恩来总理也十分欣赏这首乐曲,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主席非常重视和推崇民族优秀文化,亲切观看了辽宁芭蕾舞团进京演出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晚会上,江总书记还专门登台,饶有兴趣地听取了澳门大提琴家演奏的《二泉映月》。    

著名音乐家、50年代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先生与著名大提琴家刘烈武先生在听了阿炳演奏的二胡曲录音后,对阿炳炉火纯青的二胡演奏技艺十分钦佩;“他(阿炳)的二胡弓弦长得像一望无际的火车铁轨,很难听出换弓的痕迹。”    

影响最大,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从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二胡名曲。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乐器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闵惠芬

闵惠芬,1945年12月23日生于江苏宜兴,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胡演奏家。

先后在中国艺术团、上海乐团、上海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4年5月12日上午在上海病逝,享年69岁。

中文名:闵惠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宜兴

出生日期:1945年12月23日

逝世日期:2014年5月12日

职业:二胡演奏家

毕业院校:上海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上海文学艺术奖

第十二届“上海之春”创作二等奖

首届中国“金唱片”奖

宝钢高雅艺术奖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代表作品:《长城随想》

逝世地:上海仁济医院

生平经历

闵惠芬,1945年12月23日生于江苏宜兴。父亲闵季骞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再传弟子。受到家庭的薰陶,闵惠芬自幼酷爱音乐。8岁时便随其父闵季骞学习二胡,并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不凡的天赋。1956年,11岁的闵惠芬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文化古都南京,进入南京市鼓楼区少年之家“红领巾艺术团”担任二胡独奏小演员,任该团管弦乐队指挥。

1958年,1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专修二胡,师从于二胡教育家王乙和陆修棠。1963年在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全国二胡比赛中,闵惠芬以一曲《病中吟》征服了观众和评委,获得大赛第一名。

自1979年起,她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1981年,艺术正处于盛年的闵惠芬,不幸身患癌症,五年间曾做过六次大手术和十五次化疗,但她顽强乐观,为早日重返舞台而拼搏。1987年9月,她重返舞台,应邀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演出《长城随想》;1988年1月,应邀参加“龙乐音乐周”,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首演《洪湖主题随想》协奏曲。随后她又在上海、新加坡作了成功的演出。

花甲之年的闵惠芬除了创作演出外,还将许多精力放在了民乐的普及和新人的培养上。几乎每年她都要举行二十多场民乐普及音乐会。

2006年7月,闵惠芬带着她的力作《天弦》出席广州高级音响展。

2014年5月12日上午在上海仁济医院病逝,享年69岁。

人物轶事

音乐启蒙

闵惠芬说同龄人里像自己这样很小就开始学琴。刚刚解放不久,根本找不到学音乐的,尤其是学民乐的。女孩子拉二胡,好像不可思议。

闵惠芬的家乡在江南丝竹之乡江苏宜兴,江南丝竹、苏南吹打、各种民谣、小调,就连小时候赶庙会,和尚道士彻夜的乐声,都吸引着她,对民族音乐的迷恋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生了根。闵惠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闵季骞是民族音乐的先驱刘天华的再传弟子,二胡、琵琶、三弦等江南丝竹无所不能。各种民族乐器中,闵惠芬尤其喜爱二胡,它的魅力在于它特别接近中国人的情感,它的音色像中国人在说话歌唱。

闵惠芬至今还保存最初学艺时的二胡,那是父亲的一位同事结婚搬家以后遗下的一把自制二胡,筒部蒙的还是廉价的癞蛤蟆皮。8岁的闵惠芬开始随父亲学琴,那把旧二胡成就了闵惠芬今后辉煌的事业。

勤奋好学

“文革”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的各种音乐声音销声匿迹,琴被砸了,老师被打成了“双料特务”,关进了“牛棚”。闵惠芬仍然以学为本,不仅练二胡,还练起了京胡、小提琴。声乐系的同学张奇松还曾送给闵惠芬民间老艺人瞎子阿炳本人演奏的二胡唱片,但是,闵惠芬没有唱机来听唱片。后来闵惠芬到上海**乐团排练,在那发现了唱片室,趁大家排练完都走了,把阿炳的演奏唱片拿出来听。一边听,一边揣摩,一边练习,唱片都让她听烂了,后来竟然可以将二胡拉得和唱片里一模一样、惟妙惟肖。

闵惠芬悟出应该有自己对阿炳的理解,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她说到《二泉映月》中段的处理,不像有些人说的是憧憬、渴望,而是木然。有人说她演奏《二泉映月》的弓法很像是书法中的枯笔,她非常赞同这个比喻。

特殊任务

1975年,闵惠芬接到一个特殊任务:为毛泽东主席录制一批京剧唱腔。用二胡来演奏京剧唱腔,既要展开京剧演唱的韵味,又要保持二胡自身的特点,为了掌握京剧声腔的特性,闵惠芬奔波于京、沪两地,到处求教京剧名家,不但自己学唱,还仔细揣摩不同流派的区别。

她用二胡录制的《逍遥津》、《斩黄袍》、《卧龙吊孝》、《连营寨》、《哭灵牌》等名曲一大批京剧唱腔深得毛主席喜爱。二胡演奏京剧唱腔的成功大大拓展了闵惠芬的艺术视野,并由此对试用戏曲唱腔来拓宽二胡演奏的空间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些年来,她除首演了《江河水》、《长城随想》、《新婚别》、《夜深沉》等大量二胡乐曲外,一直没有放弃对“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探索。

主要成就

个人作品

1973年所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成为其代表作。1980年首演的大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获得高度的评价和广泛流传。此外,她还从事二胡独奏曲的创作,如《洪湖人民的心愿》(根据歌剧音乐编曲)、《阳关三叠》(古曲改编)、《宝玉哭灵》(根据越剧音乐编曲)、二胡与乐队《音诗─心曲》(与瞿春泉合作),都有一定影响力,并被列入高等音乐学院的教材。

器乐研究

20世纪60年代,二胡演奏家闵慧芬提出二胡声腔化演奏的演奏风格与方法。在她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将二胡声腔化演奏的理念与方法付诸于实践,加以改编、创作了具有二胡声腔化演奏特征的一些曲目,如她自编自演了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人民心愿》等。

二胡声腔化是这位民乐名家创造的特殊演奏方式,也使她成为当今民乐界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

艺术风格

演奏风格

闵惠芬广泛涉猎民间戏曲音乐,如江南丝竹、潮州音乐、京剧、越剧、词曲音乐等等,从中吸取精华,不断探索二胡演奏技法并丰富二胡的表现力。她的演奏激情洋溢,对于乐曲内涵的处理细腻传神。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闵惠芬形成了热情而内含、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的演奏风格。在演奏中,她能抓住音乐要表达的意境,并运用起承转合这个大的节奏规律,把自己的感情同“气势”和“神韵”结合起来,通过音乐的节奏、音高、强弱及其在舞台上表演的神态去引起人们广泛想象,而这一切竟想是在一系列巧妙不间断的瞬间中自然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她那高超的二胡艺术造诣。

闵惠芬演奏的戏曲音乐作品,能深入把握作品的风格、神韵,领悟戏曲音响动态深层中的精神,就在于不是从表面去模仿这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而是从根本的神韵出发,再进行感性的感受、体验与理性的思考,以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审美观念

她深受斯(坦尼)氏体系体验派表演的影响,把自己与二胡融为一体,她全面接受了中国戏曲,以梅(兰芳)氏体系为代表的既有体验又有表现的表演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舞台音乐表演,这都与她勇于探索戏曲音乐作品有着密切的联系。

闵惠芬在审美再创造的综合心理活动中,她的审美观念、理想、趣味,直接影响了感知、体验、想象、领悟等心理因素,具有主体与客体创造性交融的综合审美观,强调整体把握与综合感受。演奏中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主体对客体审美情感的体验与传达,都体现了以情动人的审美观。

创作主张

闵惠芬在演奏各京剧艺术流派唱腔的过程中,突出作品的直观形象,以创造性的表现方法来揭示作品的生动性,追求的是美学上的情感论,主张音乐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所提倡的美善统一、情理统一、形神统一的美学观,所显现的均衡、适度、含蓄的艺术风格在她的音乐表演中,得以鲜明的体现。

所获荣誉

获第四届“上海之春”中国二胡比赛中获一等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第十二届“上海之春”创作二等奖、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宝钢高雅艺术奖、“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社会评价

她对艺术精益求精,勤学苦练,基本功全面扎实。她更注重对乐曲内涵的深入开掘,并加以细致入微地表现,琴声富有艺术魅力,演奏充满激情。(内蒙古晨报)

闵惠芬渐渐地成了“二胡”的代名词。(扬州日报社)

“世界最著名的弦乐演奏家之一”、“连休止符也充满音乐”。“奏出了人间悲切”。第一个提着二胡走进金色大厅,让全世界认识二胡认识中国民乐。(新华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762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