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窝疼痛是怎么回事

腘窝疼痛是怎么回事,第1张

腘窝处疼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很多人主诉腘窝处疼痛的同时并伴随着强烈的牵拉感,如何处理这种问题,我们就应该从腘窝说起。

腘窝为膝后区的菱形凹陷。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主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和下外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腘窝自上而下为:股骨上下髁、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

腘窝内含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其外上界还有腓总神经经腓骨头附近穿过。

胫神经位于腘窝的最浅面,于腘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出,沿腘窝中线下行,到腘肌下缘穿比目鱼肌腱弓,进入小腿后区。

腓总神经为坐骨神经的另一终末支,一般起自腘窝上角,沿股二头肌腱内侧缘行向外下,越腓肠肌外侧头表面,至腓骨头下方,绕腓骨颈,在此分成腓浅和腓深神经。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紧贴骨面,表面无肌组织覆盖。当腓总神经损伤时,会引起小腿前、外侧群肌肉瘫痪,导致足下垂。

腘动脉是股动脉的延续,位置最深,与股骨腘面及膝关节囊后部紧贴。腘动脉上部位于胫神经内侧,中部居神经前方,下部转至神经外侧。腘静脉由胫前,后静脉合成,位于胫神经的深面。小隐静脉于胭窝下角处,穿腘筋膜注入腘静脉。腘静脉上行于收肌腱裂孔处续于股静脉。

而我们所说的腘窝疼痛,常是由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肠肌、跖肌、腘肌和比目鱼肌损伤导致的,因此针对这类病人我们一般有下面几个必须处理的点:

股骨内侧髁—腓肠肌的内侧头

股骨外侧髁—跖肌、腓肠肌外侧头、腘肌

胫骨平台外侧—半膜肌和腘肌

腓骨外侧—比目鱼肌

下面就介绍一下上面的几块肌肉损伤所表现的症状:

腘绳肌群是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长、短头构成的腘绳肌位于大腿后侧浅层,是一块强有力的伸髋屈膝肌,肌腹呈梭状。股二头肌为外侧腘绳肌,分为浅层长头及深层不可触的短头;浅层的半腱肌和深层宽大的半膜肌组成了内侧腘绳肌,在三块肌肉的肌腱中,半腱肌肌腱附着在胫骨内侧髁后内侧,并与股簿肌肌腱、缝匠肌肌腱共同形成“鹅足”。

股二头肌功能为伸髋关节,辅助髋关节外旋、骨盆后倾;

半腱肌、半膜肌功能为屈曲、内旋膝关节,伸髋关节。

半腱肌和半膜肌损伤疼痛位于下臀部及其相邻的大腿并沿着大腿和膝关节后内方,到达小腿内侧的上半部分。而半膜肌止于内侧半月板,持续收缩会导致内侧半月板的功能障碍;股二头肌长、短头损伤疼痛集中于膝关节后方,并可以向上延伸至大腿后外侧甚至臀部的横纹处。

腘肌呈薄而平坦三角形,为腘窝远端的基底。其近端纤维附着于股骨外侧髁,远端纤维连接在胫骨近端,与前臂的旋前圆肌同源。其功能为使膝关节屈曲和内旋,后拉外侧半月板。由于具有解除膝关节绞索的作用,又被称为膝关节的钥匙。肌肉损伤疼痛可集中在膝关节的后面。腘肌止于外侧半月板,持续紧张可导致外侧半月板的功能障碍。膝损伤后,常出现韧带或软骨后侧止点的牵拉而张力过高,或持续收缩而缩短。

腘肌损伤常表现为患者蹲屈、跑步、上下楼时膝关节后方疼痛和出现绞索现象。腘肌受损可进一步导致腘肌肌腱炎、腱鞘炎和腘静脉血栓形成。

腓肠肌是位于小腿后方的最表浅的肌肉,覆盖比目鱼肌,其轮廓在小腿处清晰可见。起点位于股骨内外侧髁形成内、外侧头,向下分为两个独立的肌腹,腘动脉常在内侧头附近经过。其肌腱与比目鱼肌肌腱融合形成跟腱,附着于跟骨。肌肉损伤疼痛可能从同侧足背延伸至踝后内侧及小腿、膝盖后外侧及远端大腿后侧,表现为足背甚至足弓疼痛、夜间阵发性小腿痉挛及间歇性跛行。

跖肌:梭形肌腹的跖肌较小,纤维细弱,是膝后部一块很小的肌肉,远端附着于跟骨。其主要功能协助小腿肌肉跖屈踝关节。肌肉损伤疼痛主要集中于膝关节后侧,有时也可延伸至小腿背侧和大腿中部。生活中易发因素包括受凉,长时间爬上坡路,在海边行走,鞋底太硬,踝关节长时间跖屈等。表现为膝关节后方疼痛。

比目鱼肌位于小腿后方,腓肠肌的深处,其主要附着于近端腓骨和中段胫骨的后侧面,与腓肠肌共同组成了小腿三头肌并且在远端融合形成跟腱附着于跟骨后侧。其主要功能为跖屈。肌肉损伤疼痛主要位于足后部和足底表面,并常涉及跟腱远端,膝关节后侧。表现为脚或脚踝浮肿,脚步背屈活动受限,或上下坡时膝关节后方疼痛。

上述几块肌肉是易引起膝关节后侧腘窝疼痛的原因,其所述说的牵拉感无外乎内外侧腘绳肌、腓肠肌内外侧头过紧,试着处理上述几个原因,会收到一定效果。

注:在处理腘窝时,要小心胫神经和腘动脉,以免其发生损伤。

       《刺腰痛论》是收藏于《黄帝内经·素问》的第四十一篇著作,全文九百余字,论述了不同归经出现腰痛的临床表现以及其治法,并针对各种伴随症状的治疗展开论述。《刺腰痛论》是先秦至西汉年间的著作,文字描述与当今相去甚远,致使晦涩难懂。我在多次阅读原文后,结合历代医家的著作,包括《灵枢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明·马莳《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张景岳《类经》、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明·高武《针灸聚英》、清·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等,形成自己对这篇著作的初步理解,现整理如下。为了方便阐述的逻辑,我会将全文的条文打散,再依据自己阅读的逻辑进行重新排列。

(一)六经腰痛的表现

①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之所以开篇第一句论述了太阳经腰痛,不仅是因为太阳藩篱御邪于外,更因为太阳腰痛为临床最常见。太阳腰痛突出一个“重”字,是循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疼痛。《灵枢·经脉第十》:“(足太阳膀胱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强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趾不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也有论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腰痛,刺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关于“郄中太阳正经”这个位置,《发微》、《集注》、《类经》、《直解》都认为是委中穴,唯独《太素》认为是金门穴。我认为应该是委中穴。

②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少阳腰痛,表现为刺痛感(有瘀血阻于经络之上)和活动受限,需要刺阳陵泉出血。《类经》认为这里刺的是膝阳关,“膝外侧之高骨独起者,乃胻骨之上端,所以成立其身。其端则阳关穴也”。

如果从日常临床的角度来思考,阳陵泉和膝阳关都是可以接受的。常见引起腰痛的肌群为竖脊肌、腰方肌、腹外斜肌、多裂肌、臀中肌、臀大肌、梨状肌、阔筋膜张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腓骨长肌等。阳陵泉位于腓骨长肌,膝阳关位于股二头肌,都有可能因为筋膜牵拉的问题导致腰痛。通过局部刺络放血,缓解压力,确实可以改善腰部筋膜应力,从而治疗腰痛。

③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䯒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少阳腰痛和阳明腰痛都有“不可以顾”的描述,但是这二者并不相同。少阳腰痛的描述是“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体现的是活动受限;阳明腰痛的描述是“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体现的是情志异常。《注解》《集注》对这句话的解释还比较隐晦,而《类经》则直接指出来是“见鬼怪之谓也”。

《灵枢·经脉第十》:“(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胫骨厥。”而《伤寒论·辨阳明脉证并治第八》:“伤寒若吐下不解,至十余日,潮热,不恶寒,如见鬼状,微喘直视,大承气汤主之。”这些都说明了阳明经病有情志异常的表现,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张介宾等人的注解。

治法上是刺䯒前三痏。䯒骨是胫骨,痏有穴位的意思,即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这三个穴位上做功夫。

④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少阴腰痛也是循经出现脊内廉疼痛。对于少阴腰痛,应该刺血的位置历代医家是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明代的马莳和张介宾认为在内踝上,就应该是内踝后上2寸,跟腱前方的复溜穴,《甲乙》也有“腰痛引脊内廉,复溜主之”的描述;而清朝的张志聪及其弟子高士宗则认为应该是太溪穴。

但我认为他们都错了。各代医家这里都是“刺少阴于内踝上痏”,《甲乙》亦如此,但《太素》的原文是:“刺足少阴内踝下二痏”,注解为:“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故取内踝之下”,我觉得更为合理。《灵枢·经筋十三》:“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因此我认为这里应该取水泉。水泉位于内踝后下方,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是经筋的结点,又是少阴郄穴,有主治痛证的作用。

⑤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症状存在争议,因为善言和默默然不能兼存。《发微》和《集注》认为是能说话,但是不清晰;《直解》和《类经》认为是曾经善言,现在默默然。我个人更倾向于《太素》的注解:“详善言与默默二病难相兼,全元起本无善字,于义为允”,即“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

治法上,《类经》取蠡沟,《集注》取经外奇穴,其余各医家没有解释。我觉得应该是在腓肠肌外,用手触诊,摸到有“累累然”的地方,即局部有条索状病变,刺三下。彭静山在《针灸秘验与绝招》中分享自己的经验:“触摸时,见有硬结、压痛、敏感、快感的反应点,即为病穴”。而王居易在《经络医学概述》里提出经络病变时,有结块、结节、结络、脆络、紧张、下陷、滞涩、水泡等异常表现。现代针灸大家的经验都强调经络触诊的重要性,跟厥阴腰痛的刺法不谋而合。

“刺之三痏”的描述和上午的“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不同,没有具体位置,我认为此时的“痏”应该解释为针孔或者针刺次数,而不是穴位。这么想来,就更符合上述没有定位,而以病变部位为针刺点的解释。

⑱ 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原文没提到是太阴之脉令人腰痛,但是看条文是可以看出来的。《素问·缪刺论第六十三》:“邪客于足太阴之脉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太阴腰痛,患者痛引少腹,以及季肋下柔软处,即腰方肌和腹外斜肌出现病变。刺处各家意见不尽相同,《发微》认为是“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交结于中,故曰腰尻交也”;《集注》则注解为:“腰下胯骨间,乃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交结于其间”,但是都不知道具体针哪里。

《针灸甲乙经卷九·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中有一段论述有一定参考意义:腰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得仰息,脚痿重,尻不举,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膀胱俞主之。腰痛不可以俯仰,中膂俞主之。而《类经》认为太阴腰痛取下髎,参考《甲乙》的描述,应该是比较正确的。

(二)奇经八脉的表现

⑫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本条文论述的是阴维脉腰痛的表现。《类经》:“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而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这么记载:“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因而认为此条文是阴维腰痛的表现。

阴维腰痛,痛时伴情绪异常,例如郁怒状,悲伤状,惊恐状等。据《奇经八脉考》,阴维脉“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循经所过交会的经络多有治疗情志病的作用,故阴维腰痛常伴情志异常。需要注意的是,阳明腰痛也有情志异常的表现,但是二者临床表现不同。阴维情志异常的症状多为阴性,如抑郁,悲伤和惊恐等;阳明情志异常是阳性的,如撞鬼状,情绪大起大落。

治疗阴维腰痛,取筑宾穴,各医家理解一样,没有异议。筑宾属少阴肾经,位于太溪与阴谷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内下方,可治疗癫狂、呕吐、疝气、腿痛等疾病。

⑨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此条文论述阳维腰痛的表现,临床见患者腰痛,痛处突然肿大。刺处有两种解释,马莳、张景岳、高士宗三人认为应该是太阳经的承山穴,而张志聪认为是阳维郄穴——阳交。阳交在昆仑直上7寸,加上昆仑到脚底的3寸,刚好是“去地一尺所”。而承山在飞扬外上1寸,按距离算是超过了一尺,但是古人对尺寸的描述并非精确,而是大概;况且《大成》记载承山有治“脚气膝肿”的功效,也对应上文阳维腰痛有肿的表现。两个穴位如此相近,无法分辨,只能留在临床上用实践去检验。或者临床取穴时,两穴合用,也符合针灸局部配穴的处方思路。

⑬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本条文论述阴跷腰痛的症状及刺法。《奇经八脉考》:“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鼻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

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说,不难理解昌阳之脉是阴跷脉,也不难理解阴跷腰痛见痛引胸,视物模糊,言语不能等症状。需要提出来的是,《刺腰痛论》中有很多专业名词未曾见过,如飞阳之脉,昌阳之脉,以及下文的同阴之脉,会阴之脉。这是因为《内经》为中医首部经典,很多学说未成体系,因而专业术语随着学科发展逐渐被淘汰替换。

《发微》、《类经》认为阴维刺穴应该是复溜,而《直解》、《集注》认为是交信。复溜在太溪直上2寸,交信在复溜前05寸,这二穴同属一经,位置又都符合“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的描述。《针灸大成·肘后歌》:“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针灸聚英·天元太乙歌》:“脊因闪挫腰难转,举动多艰行履颤。游风遍体生虚浮,复溜一刺人忻羡”。因此,我认为两穴均可取,临床可以同经配穴。《百症赋》:“目觉䀮䀮,急取养老天柱。”养老有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作用,临床也可以配合养老一起使用。

⑧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这里论述的是阳跷脉腰痛的临床表现及刺法。阳跷腰痛,患者感觉局部又重又痛,腰部有肿大的情况。《奇经八脉考》:“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因此阳跷脉与太阳腰痛症状很像,但是多了一个“怫然肿”的表现。而阳维腰痛也有“怫然肿”,但是没有“重”的表现,对比不同条文,可以相互鉴别。

刺在外踝上绝骨之端,我认为应该是悬钟穴,刺三下。《类经》《发微》认为是阳辅穴。二者是胆经的腧穴,一个在3寸,一个在4寸,可以配合用穴。

⑭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此条文论述的是冲脉腰痛的临床表现和刺法。《集注》:“冲脉者,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灌于皮肤,渗于脉外,故名散脉也。”

冲脉腰痛有烦热、活动不利、小便失禁的伴随症状。刺处有三种说法:《发微》和《类经》认为是地机。《集注》:“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膝前外廉者,取冲脉之下俞”。《直解》:“膝之前骨,犊鼻穴也,及分肉间,三里穴也,络外廉,上廉穴也。”

这里的穴位和刺法我无法辨析。原文“在膝前骨肉分间”的描述,很容易让我理解为足阳明胃经在膝前循行的路线。在肿瘤科针灸做多了之后,不难发现,胃经确实循行在“在膝前骨肉分间”。按照《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的注释,也应是如此。但胃经于睛明交于足太阳,与颔厌、悬厘、上关交于足少阳,与水沟、神庭、大椎交于督脉,于承浆、上脘、中脘交于任脉,与迎香交于手阳明,并没有任何一个穴位交于冲脉。因此取穴我无法定义是哪个。

⑪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此条文论述任脉腰痛。任脉腰痛的症状以及刺法各医家难以达成共识。对于汗出,欲饮等症状,各大家均无异议;但对于“饮而欲走”,各医家认识不尽相同。《发微》和《类经》认为是阴气来复,患者欲行走,所以选承筋穴刺络放血。《集注》:“走者阳象,任与督脉,上下相交,饮已欲走者,阴液周而交于阳也”,认为是一种生理机制的描述,而非临床症状,因此也没有对刺法进行解释。《直解》:“阳气虚而阳气外驰也”,认为是阳气欲外出的表现,是汗出的内在机制,取得是承山刺络放血。

这一段我无法辨析,但是刺络放血应该是针对任脉腰痛的治疗方案,这点毋庸置疑。

⑩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本条文论述带脉腰痛。《奇经八脉考》:“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带脉腰痛是由于举重伤腰而得,这是六经腰痛和奇经腰痛中唯一一条有外伤史的腰痛条文。

由于描述为“上郄数寸”,导致带脉腰痛的刺穴根本无法定义。《发微》、《类经》注解为“委阳、殷门”,《集注》注解为“浮郄”,《直接》注为“浮郄、会阳”,而《针灸甲乙经》则直接定义为殷门:“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恶血归之,殷门主之(是前衡络之脉腰痛者)”。

从经文上来鉴别浮郄、委阳、会阳、殷门这四个腧穴的使用比较困难,但《浮针医学纲要》给了我们新的思路。浮针认为疼痛是有患肌引起的,而且疼痛部位是第二现场,并非患肌所在的第一现场。股二头肌出现问题时也会引起腰痛。在治疗时,需要对股二头肌进行松解,至于进针点并没有具体要求。回头看看浮郄等四个腧穴,刚好就在股二头肌的区域内。依据浮针的思路,其实这四个腧穴取任何一个均可,重点是将股二头肌放松。

⑲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此条文讲督脉腰痛,然而并非出自《刺腰痛论》,而是我从《素问·骨空论第六十》的不同片段摘抄出来,合并在一起的。《刺腰痛论》在奇经八脉中讲述了七条奇脉的腰痛表现,唯独没有讲督脉。但在《骨空论》中有记载督脉病的表现,指出督脉会引起脊柱的僵硬强直,这自然也包括腰部的屈伸不利。临床上也常常见到患者脊柱中间出现腰痛的表现,故我将它合并在一起。

督脉腰痛取穴,“治在骨上”,取督脉上的穴位。《骨空论》提出了临床治疗需要针刺“骨空”,并指出各个骨空的位置以及主治作用。其中,属于督脉相关的便是“脊骨上空”、“髓空”和“脊骨下空”。韦以宗教授以《骨空论》为基础,创“骨空针法”,收录于其著作《中国整脊学》。其中,针对腰部疾病的骨空,且“治在骨上”的,便是腰俞穴。《岐黄针疗法》一书提出,在治疗腰痛时,需要将针深刺至骨,疗效方佳。我认为这对腰俞穴的操作有很好的参考意义。“甚者在脐下营”,《类经》注解为阴交穴,可以参考。

(三)浮络腰痛及经筋腰痛

⑥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䀮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说文解字》:“解,判也。”解就是将一个整体分开的含义,解脉指的是散在膀胱经的浮络。《集注》注解脉为“散行横解之络脉”;《类经》“足太阳经之散行脉也”。

联系上下文,可知太阳浮络令人腰痛,腰痛似折,伴肩部牵涉痛,视物不清,小便不禁,善恐等症状。与太阳正经腰痛单纯的沉痛相比,太阳浮络的症状更多。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病程不同。叶天士在《临床医案指南》提出了“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的说法,认为经主气,新病治气;络主血,久病治血。因此,解脉令人腰痛,需要刺络放血,且放血的量必须大,达到“血变而止”才行。

另外,太阳浮络的症状和多个条文相似,需要对比,加以鉴别。首先是腰痛伴牵涉痛,如果见牵涉脊柱内侧缘疼痛,为少阴腰痛,刺水泉;见牵涉到少腹和季肋下疼痛,为太阴腰痛,刺下髎;见牵涉胸部疼痛,为阴跷腰痛,刺复溜交信;见痛引肩,刺委中放血。另外,在《甲乙》里还有一些条文对此做了补充:“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气冲;腰痛引小腹,居髎主之”。其次是目䀮䀮然,见于太阳浮络腰痛和阴跷腰痛;以及遗溲,见太阳浮络腰痛的“时遗溲”和冲脉腰痛的“甚则遗溲”。这些可以从伴随症状以及症状程度加以鉴别。

⑦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本条文是对上一个条文的补充说明。解脉腰痛的临床表现是“痛如引带”和“痛如折腰”。也是采用刺络放血的方法,寻找委中穴上的“如黍米”的结节点,点刺放血。这里应该是一些静脉曲张的表现,局部压力过大,点刺后瘀血会喷射出来,直到变色才算治疗结束。黍米是古代一种粮食作物,也叫黄米,大小如同稻谷一般。

⑮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本条文最为特殊。无论六经腰痛,抑或奇经腰痛,都是独一经脉腰痛的描述。即使是解脉腰痛,也是对太阳浮络腰痛的一种陈述,是对经脉腰痛的补充说明。但肉里之脉并非单一经脉的腰痛,借用伤寒学的名词,这是“合病”腰痛。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足少阳胆经有阳辅穴,又名分肉,故王氏以肉里为分肉”。《黄帝内经集注》:“肉者分肉,里者肌肉之纹理也”。《类经》:“肉里,谓分肉之里,足少阳脉之所行”。依据这三家解释,很多人会误认为这就是少阳腰痛的症状。可是,前文已经有“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的描述,为何又要重复再讲一遍完全不同症状的“少阳腰痛”呢?这很明显不合理。前文重复说同一条经的都有其意义。太阳腰痛和解脉腰痛是正经腰痛和浮络腰痛的区别;两条解脉腰痛的症状高度相似,互相补充,是同一个病名。但肉里之脉的描述和少阳腰痛全然不同,病名也不同。

分析一下这个条文。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肉里之脉的主诉症状和其他经脉不同,强调了一个“不可以咳”。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并非是指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者腰椎狭窄等椎管内病变。管内病变因咳嗽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会出现腰痛,但是表现为“腰似折”而非“筋缩急”。因为涉及到“筋”,而筋缩急又是经筋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于是我在《灵枢·经筋十三》寻找答案: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 …

从《灵枢·经筋十三》中可以看出,少阳经筋和阳明经筋会互相影响,二者在外辅骨发生联结。因此,肉里之脉不是简单的少阳腰痛,而是少阳阳明经筋腰痛的表现。而少阳经筋和阳明经筋均深入在里,结于骨,这就符合古人命名为“肉里之脉”的朴素思想。

那么肉里腰痛如何治疗?刺“太阳之外,绝骨之后”。马莳、张志聪和张景岳都注解为“阳辅穴”,而高士宗注解为“跗阳穴”。这两个穴虽然非常接近,但依据上文分析,应该是少阳经的阳辅穴更为恰当。

《刺腰痛论》原文仍有十六、十七两个条文未在本文中注解,只因我未能读懂其含义。思量再三,决定不做强行注解,以免误人。至此,九百余字的《素问·刺腰痛论》便算是读完了,成文近八千字的读书笔记,也算是有个简单的交代。此为本年度第一篇中医类读书笔记。

1 委阳疼是怎么回事

委阳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又是三焦经的下合穴,本穴有疏调三焦气机,通调水道,清利膀胱,利尿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胸满,身热,腋下肿,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筋脉拘急,腰脊强痛,下肢疼痛等症。委阳穴位处出现疼痛感的时候,多要考虑是否与以上疾患有关,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2 委阳的准确位置图

科学定位:在膝部,腘横纹外侧端上,股二头肌肌腱的内侧缘。

快速取穴法:

1俯卧位,稍屈膝,在大腿后面,即可显露明显的股二头肌肌腱;穴在股二头肌肌腱的内侧缘,按压有酸胀感。

2俯卧位,先取委中,再旁开约1寸处。

委中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的中间取穴。

3 委阳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腘肌起始腱和腘肌。浅层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有腓总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

4 委阳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屈膝,腘横纹外侧端是穴。

进针方向:从屈侧向伸侧直刺与腘窝平面成90°。

深度: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1-2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疏利三焦,通经活络。

主治:腰脊强痛,小腹胀痛,小便不利,腿足挛痛。

腰间盘突出压迫、末梢神经炎、类风湿和股骨头坏死、股外侧皮神经炎等。

股外侧皮神经痛大多为单侧性发病,其主要症状是出现大腿前外侧的感觉异常,如疼痛,麻木,烧灼,僵硬, 刺痛或捆束感。疼痛常表现为刺痛状,轻者阵发性出现,与疲劳、受冷有关;严重的患者为持续性、行走站立可出现症状加剧。在髂前上棘内侧及其下方有明显压痛点,股前外侧皮肤常可检查到有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感觉减退区。

要提请注意的是,大腿外侧无运动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只沿大腿后侧下行,并不经大腿外侧,故大腿外侧疼痛时,不应该不加思索地就认定是坐骨神经痛。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常发生这一基本常识的误诊。只要熟悉 一下解剖,有识于此,从位置上是很容易将其区分的。

其实仔细看看引起大腿外侧疼痛的肌肉和神经以及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股外侧皮神经很容易在阔筋膜处被卡压,所以很多时候,治疗肌肉也有在治疗神经,治疗神经也有在治疗肌肉,其相辅相成,不能分开。

有时,大腿酸胀痛的位置并非正好在侧方或正后方,而是位于后外侧方,即为股二头肌的胀痛和压痛,半腱半膜肌不受影响,这不能用坐骨神经或用髂胫束损伤来解释。这现象多为股方肌损伤所致,一般检查体位难以查到痛点,应以健侧卧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屈髋屈膝,腿内收,膝抵床,使髋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尽量拉开,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及其稍上方处,便是股方肌之所在,可查得明显压痛。

在此体位下,对股方肌及股二头肌进行手法治疗,可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此患者多可查到第五腰椎有疾患或该侧骶棘肌损伤痉挛,若同时对此进行处理,则效果更快且稳定。其中的关系可能是股方肌受骶丛肌支所支配,股二头肌受坐骨神经支配,骶部的损伤,可影响刺激这些神经,并通过这些神经影响此二肌出现症状。

经常弯腰和坐位工作时,髋关节处于屈曲位,可以引起阔筋膜张肌缩短变性及无菌性炎症的发生。当我们一侧腰臀部、膝、小腿或踝部因病变疼痛,不能负重行走时,另一侧腿就要担负整个体重,这样长期单腿负重,就会使健侧阔筋膜张肌发生劳损性病变。在大腿骤然后伸而膝伸直的情况下,常引起阔筋膜张肌急性损伤,阔筋膜张肌就会保护性挛缩。

关节疼痛是怎么回事?关节疼竟是这些因素所致!

关节疼痛是怎么回事

1、骨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由组织变性及积累性劳损引起,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病变。骨关节炎以手的远端和近端指间关节,膝、肘和肩关节以及脊柱关节容易受累,而腕、踝关节则较少发病。

该病多见于肥胖超重的中老年人,最常发病的部位是膝、手指、颈、腰椎等处,症状主要为关节疼痛、僵硬(经轻微活动后会觉疼痛减轻),重者可出现关节肿胀、肌肉萎缩等。

2、骨质增生

手指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内有骨性增长物(骨刺)。多发生在手指末端指关节,也可发生在手指之间的关节。增生性关节炎一般年龄较大,多在40岁以上首先出现在一个或几个手指,随之,累及其他手指。患病的关节可红肿,疼痛。晨起关节僵直比较常见,可以比较重,但持续时间短,少于20分钟。X线检查有骨质增生表现。

3、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是手指关节疼痛原因之一,常为手指的近端指关节受累,有晨僵现象(早晨手指发僵、握拳困难),常为手指的近端指关节受累,一般为多个关节痛、常为对称性、游走性的特点。做化验和X线检查显示有骨质损害,类风湿因子阳性。

4、寒湿或劳伤

手指关节疼痛也可能是由寒湿或劳伤(如腱鞘炎等)引起的一般性关节疼痛。长时间从事手指工作的人较常罹患的腱鞘炎,由于肌腱摩擦而造成腱鞘发炎,产生疼痛。

关节疼痛注意事项

一、别对早期关节疼痛不在意

关节疾病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多数的膝关节软骨面损害的患者,在早期只是上楼或下楼时会表现出膝关节疼痛,但是因为疼痛不是很严重,因此往往被忽略,自认为可能是因为缺钙引起的,于是会选择一些补钙的方法或者吃止疼药的方法,结果没能对症下药,反而掩盖了病情。

二、病情严重时别悲观

如果关节的疼痛在不断的加重,严重的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觉得自己老了,这种疾病没有办法治疗,只能选择硬抗,从而选择不运动、不下地,长期卧床休养,来减轻疼痛,而结果是越发展越严重,以至于最后坐轮椅四处求医。

三、关节出现病变别抗拒手术

对于一些严重的关节病变,是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的,但是,因为害怕手术疼痛或者担忧术后无法康复再也不能自由的行走和活动,因而宁可忍住关节的疼痛也不愿意做手术,结果导致关节的炎症反应随着时间的累积日益严重,有害物质对关节软骨的破坏就越大,最后可能错过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再也难以康复。

关节疼痛怎么预防

1、合理饮食

主张选用优质蛋白质如:牛奶和豆制品、蛋类、瘦肉、鱼、虾、鸡、虾米皮、海带、紫菜、酥鱼、牡蛎、海藻、芝麻酱等食物。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能促进钙的吸收,在预防骨质疏松同时,还可以促进膝关节产生更多的润滑液,以便维持正常运动。

2、正确地运用人体力学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全身转动带替躯干转动,不要扭着身体干活。下蹲时膝关节的负重是自身体重的3~6倍,因此不宜久蹲。尽可能地用大肌肉或肌群工作。如:提取重物,腰部肌肉必须与其它肌群合作,减轻膝关节的负担。

2、穿鞋有讲究

鞋前部要宽松,鞋垫要稍厚,以减轻膝关节的摩损。尽量不穿高跟鞋,以减少膝关节的损害。若在某种场合下必须穿高跟鞋时,最好不要超过5公分,尽量减少穿的时间,回家后要做赤足运动,用热水泡脚,消除疲劳。

3、控制体重

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减轻体重有利于减轻关节的负重。

4、注意保暖

寒冷季节要随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要防止膝关节受凉,必要时可佩戴护膝。

5、适当的锻炼

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骨的韧性增加,骨质增长,还可减轻膝关节的负重,增强肌肉的力量,可选择步行、游泳等运动。户外运动时,要穿舒适的运动鞋(运动鞋有一定的减震作用)。但不宜做登山、上下楼梯等运动项目。

6、股四肌头和股二头肌功能训练

大腿肌肉前面有股四头肌,后面有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的功能是使小腿伸、大腿屈,伸膝关节屈髋关节;股二头肌主要负责控制膝盖弯曲与大腿伸展的动作,功能是伸髋屈膝。

关节疼吃什么

1甜椒

一个绿色甜椒所含的维生素C是人体每日所需量的两倍,而红色和**甜椒所含的维生素C更多。此外,甜椒也是维生素B6和叶酸的极好来源,这些维生素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炎带来的疼痛。

2虾

虾是最受欢迎的水产类食品,也是维生素D的主要饮食来源之一。90克虾能提供每日所需维生素D的30%,高于一杯牛奶的维生素D含量。

3奶酪

奶酪中含有非常丰富的钙质,对骨骼、肌肉和关节组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此外,奶酪也是维生素B6和叶酸的重要来源。把硬奶酪切成片放入锅中和菜一起炖,或用软奶酪来拌沙拉都是不错的选择。

4三文鱼

三文鱼是健康脂肪的重要来源,含有丰富的欧米咖3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钙、维生素D和叶酸,适合关节肿胀、疼痛者食用;此外,还可保护心血管系统,减少血栓形成,修复受损动脉,降低血压。

5绿茶

绿茶是对人体十分有益的饮品。这种温和的收敛性茶含有非常丰富的抗氧化剂—茶多酚,可有效缓解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等关节不适。

6香蕉

香蕉是含钾最丰富的水果,同时也是一种能治疗关节炎的食品。香蕉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叶酸和维生素C,而且还容易消化,是人们饮食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总结:关节疼痛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情况,在生活中关节出现了疼痛的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痛楚,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生活中做好保护关节的措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避免关节疼痛的情况出现。

长久不运动突然剧烈运动,就会带来延迟性肌肉酸痛的问题,这个更多的疼痛是肌纤维撕裂带来的。

延迟性酸痛DOMS真正的原因,在于微观层面上的肌肉纤维损伤:未受过系统训练的肌肉参与高强度工作或者突然要求适应一种新的发力方式时。可能会使肌纤维发生损伤,由此产生疼痛。对于刚开始运动的人,这种情况起码三五才能缓解。这几天多吃鸡蛋白多喝牛奶保证睡眠,最好整点鸡胸肉牛肉吃,米饭多吃点,保证睡眠,每天微微慢跑,坚持上几次,等到身体适应了就好了。

刚开始跑步,最好跑的足够慢,也不用跑的很长。跑慢意思是针对跑步配速,宜慢不宜快;跑短说的是,开始跑步,持续时间不能长;按这两点来跑,对你身体才是最好的。 切记不要停跑一段时间之后毫无过渡期直接上量,这样不但不会让身体迅速恢复到之前的体能水平,反而会加大受伤的可能性。刚刚开始跑步,一周跑3次左右是比较理想的。每一次跑步最好持续30分钟,如果一开始30分钟太吃力,可以从体力可以负荷、跑完仍感到舒适的时间开始加,以连续跑30分钟不停为目标练习,不用在意速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7754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