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人体哪些部位容易出汗?如何擦汗最科学?

夏天人体哪些部位容易出汗?如何擦汗最科学?,第1张

夏天的中午,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候,不管你在夏天的午后运动与否,你的衣服上都会出现大量的汗液,有些人的脸上容易出汗,有些人则是手心足底容易出汗,还有些人是背部容易出汗,那么夏天人体哪些部位容易出汗?如何擦汗才是最科学的?

1、夏天易出汗部位

手心脚心出汗多

平时手心容易出汗,脚汗、腋窝汗也出得厉害。《伤寒明理论》指出,多由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手足所致。这种出汗一般是脾胃、肠道不适的表现。如果伴有口干、牙龈肿痛,可服用清胃热的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如果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此外,也有一些外用的方法,比如用白矾或者葛根煎汤泡脚,或者用黄芪防风煎汤来洗手,时间久了,也会有所改善。

头面部出汗多

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头顶出汗,宜滋肾清肺,可用麦冬等泡水喝r适当吃一点百合粳米粥,可以润肺止汗。每当吃饭时,就头汗淋漓,身体发热,这种要以泻胃火为主,并注意不要吃得太过油腻,多吃新鲜蔬菜,清淡饮食。也有人是因为湿气太重,额头部位爱出汗,平时要多吃利水排湿的食物,如薏米、山药、地瓜、冬瓜。

白天动一动就大汗

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就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饮食上多食用山药、豆浆、牛羊肉、扁豆、栗子、核桃仁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推荐一款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半夜出汗多

这种情况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较多,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盗汗。这些人常有失眠、手脚心热、心烦、两颊潮红、口咽干燥等特点,多为肾阴虚而肝火旺所致。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注意劳逸结合。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另外,低血糖、甲亢、糖尿病等疾病也可引起多汗,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2、如何擦汗最科学

不该擦——你的体温还不能马上降下来,外部环境温度也没有太大变化时,不宜立即擦汗。

体表的汗可以帮助皮肤降低体温,如果马上擦除,反而不利于体表散热,机体还需要继续出汗,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汗液来实现。在高温的条件下人体产热增加时,汗腺就会分泌出大量汗液,这些汗液会带走大量的热量,可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因此,如果出汗后立即擦掉,就不能发挥其蒸发散热的作用。同时由于热量没有散发,汗腺还会继续分泌汗液,体内的盐分、维生素等也会随之消耗掉,对健康不利。

夏日适度地出汗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过度出汗,也会伤害身体。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为伤津的关键。津伤后,出现口渴引饮、唇干口燥等症。如果不及时补充体液及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谢限度就耗伤元气,可出现身倦乏力、头晕、眼花、心慌、气短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

如果需要减少不必要的多汗,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要讲究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裤和鞋袜,穿吸汗透气性好的衣物,以便汗液及时蒸发,减少汗液在体表的停留。另外还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饮用咖啡、茶等热饮,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因为这些都是导致多汗的重要塬因。

该擦——如果身体皮肤出汗后,你进入空调房,最好是用干毛巾或温热毛巾擦除汗湿,也不宜用冷水或冷毛巾擦,并避开冷风直吹,以免感了寒湿。

皮肤受到冷的刺激,毛孔会紧闭,毛细血管也会收缩,体内积热散发不出来,此时人体会产生闷热的感觉。若用温热水,皮肤表面受到热的刺激,毛孔可迅速张开,毛细血管随之扩张,热量就会更多更快地散发出来,人体很快就会感到凉爽舒适。当身体出汗后,注意不要用湿冷毛巾擦皮肤和冷水淋浴,而需要用热毛巾擦去汗湿,休息片刻,让汗孔慢慢收缩后,再进冷气室,或洗热水澡。

夏天常常听到人们说,腰酸背疼,湿重困身,也是由于长期汗出,快速进入空调房内,骤然被风吹夹寒带湿所引起的,也是中医讲的六*中风、寒、湿等邪气所引起的不适。所以,夏天汗出太多,注意及时补充体液,根据身体内外温度平衡,适时用热毛巾或干毛巾擦除汗湿,切记不可因一时贪凉,而伤了自身健康。

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过多会耗气,伤及津液而损心血。尤其是老年朋友,夏季常常有出虚汗的症状,此时更要警惕。

通常晚上那个睡觉背部出汗很可能是因为身体虚弱等原因,在中医中称“盗汗”,且会给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找方法缓解,方法如下:

第一,由于肾虚产生的盗汗。

晚上睡觉时,背部出汗比较多,有可能是因为肾虚造成的,通常患者还会有烦热等症状,可以采用中药治疗,或者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可以进行清热的治疗,用来缓解睡觉背部出汗症状。

平时也可以口服一些中成药调理身体,如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一定要注意不能熬夜,经常性熬夜、经常性体力透支都会导致肾虚。

第二,由于缺钙而导致的盗汗

如果是因为体内缺钙导致睡觉背部出汗,可以采用补钙的方式去缓解症状,如吃一些钙片,多晒太阳,多吃谷物牛奶等方法补钙。因为低钙会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会增加汗液分泌,所以才产生了睡觉后背部发汗的现象。

第三,儿童背部出汗现象

儿童睡觉背部出汗一般是有两种原因:脾虚和新陈代谢快。

1,如果是脾虚的原因,可以服用玉屏风颗粒进行调节,或者去医院做详细的有关检查,最后根据检查结果去进行合理治疗。

2,如果是因为新陈代谢的原因导致晚上睡觉背部发汗,则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因为这是孩子本身自有的现象,不用多加理会。

其实所谓盗汗,最根本原因就是身体机能较差,生活习惯不健康等。所以一定要改掉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平时多注重养生,注意身体锻炼,提高身体机能。

后背容易出汗,它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后背的汗腺非常发达,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有的人汗腺在后背的部位比较发达,但是其他部位的汗腺相对较小。一旦出现排汗反应,或者受热、激动,或者由于食物的刺激,有可能导致出汗,首先就是后背出汗。这个是由个体差异导致的,有的人表现为后背出汗,也有的人表现为面部出汗或者手部出汗。从皮肤科角度上讲,是属于多汗症的一种表现。

一般而言,人身体的汗腺虽不平均分布,但在躯干之类的位置还是比较平均的,不会背部多而胸部就少。

其次,某个部分的流汗与需要散发的热量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热,一般脑门先出汗,这与大脑的运动量有关,也与其重要程度有关,

另一个位置是腋窝,它是心脏、内腑的散热器

你认为背部出汗多,可能是你当时的运动或肌群的动作主要以背部肌肉为主

另外,背部的面积很大,每个汗腺一滴汗,每部合起就是一堆汗了,对不

  出汗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但背部出汗多是怎么回事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背部出汗多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背部出汗多的原因

 (1)神经性多汗症:

 ①皮层性多汗症:

 A情绪性多汗症:由于受情绪刺激,乙酰胆碱分泌增多而产生多汗,同时性刺激后发生的皮层性或情绪性出汗是一种特殊类型。

 B掌跖多汗症:可见于各种族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大多数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常在婴儿期或 儿童 期开始发病,掌跖多汗不发生在睡眠和安静时,也不受热源刺激,掌跖多汗的病人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可有心动过速或尖波出现,这可能与血管舒缩不稳定有关。一般无局限性或系统性伴发病。

 C腋窝多汗症:腋窝多汗症除热源刺激外,还有情感刺激而出现多汗,多与掌跖多汗并发,但腋部出汗无臭味,男性较女性出汗量大。

 D有皮层多汗症的其他疾病:掌跖角化病、先天性厚甲症、隐性遗传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和甲髌综合征均可出现皮层性手足多汗症。常在兴奋或进食后出现,但有时热源刺激可发病,说明皮层下中枢特别热(下丘脑亦起一定作用)。

 ②下丘脑多汗症:下丘脑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主要自主神经中枢,控制调节出汗。下丘脑造成多汗可见于以下几种病:

 A霍奇金病:以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三联征为特征,疾病早期出现盗汗,睡眠时体温突然下降与大量盗汗,以后出现波动热。

 B糖尿病多汗症:有3种类型;严重的低血糖发作时出现的多汗;周围神经病时发生的上半身代偿性多汗症,下半身无汗;主要发生在面、颈部的味觉性多汗。

 C压力和体位性多汗症:是指体位改变和侧卧位时一侧身体受压所产生的出汗反应。

 D特发性单侧局限性多汗症:是一种常见于面部或上肢的发作性局限性出汗。热、精神和味觉刺激均可促发,但以前者多见,出汗机制不明。

 ③髓性多汗症:髓性多汗症由于传出刺激常涉及味觉感受器,故髓性多汗症又称味觉性出汗,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髓性多汗症两种类型。

 A生理性髓性多汗症:许多人在食入辛辣和香味食物及饮料后发生局限性出汗,以面部多见,特别是上唇和颊部单侧或双侧,以及头皮和膝部,一般在数分钟内出现,出现部位常伴有血管扩张,好发于年轻人,炎热气候多发,有家族遗传倾向。

 B病理性髓性多汗症:常累及一侧的耳前或耳下区域,程度不等,有3种临床类型:腮腺局部创伤或疾病所致;中枢神经疾病所致;如脊髓空洞症或脑炎;胸交感神经干损伤所致。髓核在3种类型中均起作用,但传入和传出弧有一定变异,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a耳颞综合征:亦称Krey综合征在腮腺或耳前区手术、创伤和囊肿等病变损伤耳颞神经之后1个月~5年内出现,饮食、咀嚼刺激唾液分泌时,耳颞神经分布区发生局限性疼痛,血管扩张和出汗。其原因为耳大神经和腮腺同时受累,受损腮腺内再生的副交感纤维移行至神经远端,支配耳下区域的汗腺。鼓室丛手术破坏,可消除本病患者的味觉性出汗。

 b鼓索综合征:由于下颌下腺附近的周围自主神经纤维损伤后,临床表现类似于耳颞综合征,发生部位在颏和下颌缘。

 c鳄泪综合征:是一种类似于味觉性多汗症的病变,常在面神经损伤后发生,不同之处在于患者出现味觉性流泪;起源于调节流泪和流涎的周围自主神经通路的误导或短路。

 d脊髓空洞症或脑炎所致的味觉出汗:可能由于迷走和舌咽神经的刺激,使控制出汗和流涎的髓核破坏所致;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有较广泛的出汗反应。

 e胸交感神经干损伤后髓核多汗症:可见于交感神经切除、肺癌、脊椎骨瘤、锁骨下动脉瘤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由于上纵隔内的交感链与迷走神经邻近,在交感神经干损伤后,迷走神经发出胆碱能性纤维至邻近的交感神经干节前纤维,患者常在进食或吞咽后出现面、颈、躯干和上肢的出汗反应。

 (2)非神经性多汗症:不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而是腺体对热敏感的显性出汗;以及胆碱能、肾上腺素能等药物直接刺激汗腺而引起显性出汗,以及一些器官样痣和痣样血管瘤损害,Maffucci综合征、动静脉瘤、Hippdl-Trenaunay综合征、血管球瘤、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可出现局部性出汗,可能与受累部位的血管瘤有关。此外,冷性红斑在患者受冷刺激后,皮肤发生局限性红斑,剧烈疼痛和中心部位出汗,血管萎缩和肌肉萎缩,本病可能是由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所致。

 (3)代偿性多汗症:由于某部位的汗腺受某种因素失治后,另一部位的汗腺发生代偿,以保持体温。常见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①糖尿病:继发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下半身无汗或少汗症出现代偿性多汗症。上半身(躯干为主)热刺激性多汗症,以夜汗常见。 面、颈部味觉性多汗症。

 ②交感神经切除后,在颈部和胸交感神经切除后发生病理性、味觉性多汗症。

 ③夜汗,除了上述的原因可致多汗外,还可因心血管心内膜炎、淋巴瘤、甲亢、系统性血管炎、嗜铬细胞瘤、类癌综合征、撤药反应、自主功能失控状态、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出现夜汗症。

背部出汗多治疗 方法

 1、神紧避免精张,情绪激动。对有精神情绪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泮等内服。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当达到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口干、皮肤潮红、心悸等副反应。

 3、局部外用收敛性药物,可外搽10%戊二醛溶液、2%-4%甲醛溶液。腋部多汗者可外搽20%氯化铝的乙醇溶液,用药前应先将腋部擦干,每晚睡前外搽,连续7天。掌跖多汗症的患者还可用于5%明矾溶液或复方硫酸铜溶液浸泡;对足跖多汗者应勤换袜子,穿透气及吸水性好的鞋。

 4、电离子透入疗法,用自来水及直流电作电离子透入疗法适用于多汗症。

夏天出汗多怎么办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饱,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从西医理论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你每天用双手或工具敲打双腿。其中,重点是多次敲打,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你身体上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这样适当的刺激达到调理肺经的目的。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说是你的体内脾胃失和。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汗腺过大时,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饮食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6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

 如果你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时,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中医觉得你多半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而且血虚。

 每天餐后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而且要少吃,最好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7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

 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7614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