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表

人体穴位表,第1张

  头颈部位要害穴

  1、百会穴 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胸腹部要害穴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眼部穴位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穴位图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上、下肢要害穴位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摩这些穴位完全正常没有恐慌的必要。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编辑本段致晕11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编辑本段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一点五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四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编辑本段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体穴位与暗杀相关: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后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髎 兑端 龈交 上迎香

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 后顶穴 风府穴 风池穴 天柱穴 哑门穴 太阳穴 下关穴 客主人 耳门穴 听宫穴 翳风穴 颊车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补充:四神聪 强间 脑户 目窗 正营 率谷 承灵 脑空 头窍阴 完骨 天冲 颔厌 头临泣 悬颅 悬厘 听会 和髎 角孙 颅熄 玉枕

胸部腹部穴位图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日月 期门 天池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中府 云门

人体背部穴位图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风 天宗 臑俞 肩贞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会阳 长强 魄户 膏肓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白环俞上肢内侧穴位图

  天泉穴 天府穴 侠白穴 青灵穴 曲泽穴 尺泽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门穴 间使穴 内关穴 列缺穴 经渠穴 太渊穴 大陵穴 灵道穴 通里穴 阴郄穴 神门穴 鱼际穴 少商穴 劳宫穴 少府穴 中冲穴 少冲穴

上肢外侧穴位图

  曲垣 秉风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贞 臑会 臂臑 消泺 手五里 清冷渊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渎 支正 温溜 三阳络 支沟 会宗 偏历 外关 养老 阳谷 阳池 阳溪 腕骨 后溪 中渚 前谷 液门 少泽 关冲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下肢内侧穴位图

  箕门穴 血海穴 阴包穴 曲泉穴 阴谷穴 阴陵泉 膝关穴 地机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筑宾穴 蠡沟穴 三阴交穴 交信穴 复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钟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孙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隐白穴下肢外侧穴位图

  居髎 环跳 髀关 风市 中渎 伏兔 阴市 梁丘 膝阳关 犊鼻 阳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外丘 阳交 飞扬 光明 阳辅 悬钟 跗阳 解溪 冲阳 丘墟 太冲 陷谷 足临泣 第五地 内庭 行间 大敦 厉兑 足窍阴 至阴 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人体穴道胸部腹部穴位图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日月 期门 天池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中府 云门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7527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