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患子宫内膜异位和巧囊,造成痛经,现在在家做艾灸。现在灸的部位是,背部命门、肾俞、八髎穴,每个大

因为患子宫内膜异位和巧囊,造成痛经,现在在家做艾灸。现在灸的部位是,背部命门、肾俞、八髎穴,每个大,第1张

病情分析:

您好,根据您的以上这些内容的描述,您的情况考虑是痛经的情况

意见建议:

你好,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血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常见症状有下腹痛、痛经、性交痛性交不适和不孕。腹腔镜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最佳方法。治疗包括:一、药物治疗:1孕激素可造成子宫内膜脱落和萎缩,是内异症的首选药物。2米非司酮3达那唑等 。 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剧或生育功能仍未恢复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大于5-6cm,特别是迫切希望生育的。 三、手术与药物联合。 四、青春期内异症:有手术指证的轻度患者可清除病灶,术后用低剂量口服避孕药预防复发。、

背部三大经络

背部三大经络,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背部经络对应身体的五脏六腑所在区域。你知道背部三大经络是哪三个吗,,快来了解一下吧

背部三大经络1

1、背部的经络名称及位置

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

2、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

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保健性的治疗,主要适用于感染治疗、背部疾病治疗等,通过背部经络疏通能治疗很多疾病。使用此项治疗好处也是很多的,患者做此治疗多是拔罐治疗,治疗时通过背部的穴位刺激,使用背上的经络全部打开,就有疏通的功效。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如果经常在背部正中或两侧拔罐。这种特有的刺激,不仅有利于快速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而且能调节脏腑,促进血液循环,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作用增强内分泌功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可见,背部拔罐好处多多,喜好拔罐的朋友,不妨在背部拔罐。拔罐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有哪些呢可治疗疾病也可预防疾病,拔罐是中医里很经典的治疗方式,多数人都进行使用。

背部三大经络2

一、经络状况影响人的寿命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矮的那个木板的长短。同样的,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取决于各个系统(组织和器官)的工作质量。

比如一个肝癌患者40多岁就死了,是因为他的肝脏报废了,尽管其它系统还好好的。所以,我们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关照好身体的每个系统。

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经络瘀堵大概达到50%(一半以上),这时候人体开始走向衰老。而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经络瘀堵到70-80%。基本只有人体的中间部位循环畅通,四肢和远端的循环都基本不行了,人的生命也就快到了尽头了。

为什么有人能活一百多岁因为他们的经络能够保持畅通。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未老先衰”是因为他们虽然年轻,但经络瘀堵的程度却很严重了。

这不是凭空想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判断出自己大致的瘀堵程度。

二、怎样判断自己经络是否通畅?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用手捏你身上的肉,可以是小腿、大腿或手臂,任意部位都可以,只要感觉痛,那么你这个部位的经络就是不通的。还有些朋友,说自己后背像一块板一样硬,别人稍微捏一下,就生痛生痛的,这说明他后背的膀胱经全堵住了,这样的人,会一天到晚的感觉特累,特疲倦。

三、为什么经络容易瘀堵呢

我们人是吃五谷杂粮生存的,而且吃下去的这些东西不是能完全被分解、吸收和运化,更多的都是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创造垃圾,经络血液里的杂质就是造成瘀堵的原因之一。

此外,血管一旦受到风寒就会收缩,而血液也会变粘,最终造成瘀堵,而且都在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虽然在身体内里,我们看不到,但我们能感觉的到,人越老行动越迟缓,这就是年老“血脉不活”的表现。因为经络是一条既看不见,也摸不到,但是切实存在,可以通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道。

背部三大经络3

经络不通的表现

1、经络瘀堵 :三高、脂肪肝、尿酸高、胁肋痛、头发蒙、脸色油腻,便秘、前列腺炎等;

2、气机瘀阻: 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炎症、痛经、宫寒等;

3、关窍瘀堵: 胸闷胸痛、腰酸痛、膝关节炎、尿频尿急等。

人体穴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膎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一、脏腑病在俞穴的反应:

心脏病的反应点在心俞穴:

肝脏病的反位点在肝俞穴;

胃脏病的反应点胃俞与隔俞穴;

肺脏病的反应点在肺俞穴;

肾脏病的反应在肾俞穴;

糖尿病的反应点在胰俞穴;

癌症的反应点在隔俞穴。

二、必须记住的16个穴位。

一切慢性病一一足三里

伸展一切经脉一一申脉

一切筋病一一承筋

一切骨病一一绝骨

内外伤一一承山

一切疹病一一百虫窝

头痛一一百会

鼻病一一风门

尿多一一小指第一关节上

更年期病一一隐白

咳喘一一定喘

阑尾病一一阑尾穴

主升一切一一百会

主降一切------涌泉

胆襄炎一一胆襄穴

面瘫一一迁正 (牵正)

三、古今医家最重视的穴位

四大古穴:足三里、委申、列缺、合谷

四大今穴:三阴交、悬钟、胰俞、隔俞(血压三阴交,悬钟中风抛,胰俞糖尿病,肿瘤隔俞瞧。)

四、万金难买的名医秘验 :掌握任何一技一穴皆自成特色。

1、妇科:子宫、卵巢、盆腔等病在环跳穴有反应。男科病亦有反应。

2、妇人久治不愈的颈肩酸痛一般为有妇科病。

3、胸腔有病在膻中穴有反应。

4、上腹器官,特别是胃、十二指肠、胰腺病在中皖穴有反应。在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反应剧烈。便秘大肠俞附近多有错位。

5、肝胆病在期门有反应、阳陵泉也有反应,环跳穴也有压痛则可确诊:

6、下腹各器官在气海、关元、中极有反应。

7、肠胃病在足三里有反应。

8、印堂穴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9、太阳、头维、凤池三穴配合应用几乎对任何头痛、眩晕有特效,对美尼尔氏病大都一次可以治愈

10、中府穴是肺经脏属病变廿现经络反应的压痛点。

11、坐骨神经痛可在天宗穴找到压痛点。

13、心脏疾病用青灵穴配内关有特效。心绞痛发作,重按极泉、中冲、至阳三穴

12、心脏病突发危急,叫病人仰卧,一手指头掐人中,一手指尖用力揉内关、中郄门穴5-10分钟即可恢复。有急救作用(特效)

14、鼻塞取风池、项强取承浆,头痛取涌泉,膝痛取尺泽,重按肩井对头痛有特效

15、腰痛取腹部对应点,用揉法,揉至热力自腹部深处透到腰部患处,腰痛可缓解,此时再治腰、事半功倍。

16、指压飞扬穴(外踝上7寸后1寸)对感冒头痛发热有特效。

17、特效穴:呃逆压涌泉,发热取大椎,崩漏取隐白,腹个泻便秘取天枢。

18、回阳救醒新穴:足心穴,在脚掌底(脚趾除开)长度足中线和宽度足中线之交点即是,此穴回阳复苏快过人中,一般一分钟即醒。按摩涌泉各36次手抚膝部36次可治膝部疼痛及臀部疼痛。

19、温灸肝俞、足三里治肝炎有特效(一日一次),针阴上穴(阳陵泉上15寸)平补平泻、针尖向上斜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一日一次,留针5分钟后叫病人做前臂外旋并握拳动作,效果良好。

20、女人肩膀酸痛特效穴:附分、膏肓。

21、肩中治疗瘫疾、肌肉痿缩、小儿麻痹疗效好过肩耦。

22、男人肩膀酸痛特效穴:天柱、肩井。

23、足跟痛:取涌泉按30秒左右即可。

24、腰痛重点按压、大肠俞、肾俞,20-30秒,一天3次,几天即可--过量的饮食可引起腰痛!!!

25、阳萎、早泄:取命门、不容、中脘、天枢、关元、进行按压每穴3-5分钟。早泄按压:内关及会阴,每穴10分钟。

26、糖尿病重点取背俞穴及找出硬结推散,背部为脾、胰、肝、肾、三焦俞。

27、三阳络透郡门,能使脑部肌肉和神经瞬间失去知觉,放松肌肉。

28、下关穴牙痛的克星,对上牙痛有特效。

29、内脏病在腰背的反射痛表现:心肺疾患以后背沉重疼痛。肝胆疾病右背侧重度不适,胃病后背疼痛。胰腺 (脾)病后背横行疼痛。子宫卵巢病腰髓部沉重酸痛。

30、风湿点:膝关节内侧间隙处 (内膝眼内侧旁开2寸,上水区点:骸骨上缘稍外万凹限处,主治风湿。

31、涌泉与完骨可治失眠。

32、龙点 (委中下四横指处),主治颈椎病及高血压,早期效果较好!

附人体必要记得二十个穴位

1、腋下

常按揉极泉穴,有效的消除心脏的郁毒素

2、肘窝

出现痰黄气喘、咽喉肿痛、心烦心热、咳嗽咳血、失眠多梦、口腔溃疡等问题,可以拍肘窝5 8分钟左右

3、膝窝

膝窝部位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叫做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如果身体出现不通畅,毒气不能及时排除,就可能引发关节炎,平时可以常按摩此位置。

4、阴陵泉

常按阴陵泉,可以起到健脾除湿效果。体内出现脾湿,按揉5分钟,可使脾湿好转。

5、足三里

可以有效的健脾健胃、除湿气。睡觉之前可以选择按摩10分钟左右,复方皮疹、皮炎等疾病。

6、承山穴

承山穴也是除湿气最有效的一个学位。湿热体质者,平时要按揉此穴,对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7、丰隆穴

丰隆穴,可以有效的祛湿化痰,长期按揉可起到健脾护胃效果。经常拍一拍,会有效的去除痧斑,对身体减肥也有着很好的效果。

8、膻中穴

膻中穴,位于人体的胸中间,刺激膻中穴可以起到调理气血,快速恢复元气等效果,还可以缓解不良情绪。

9、肩中俞

肩中俞,经常出现肩椎病、肩痛等情况的,可以有效地额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气喘、咳嗽、看东西模糊,都快按压这个学位。

10、内关穴

内关穴,对胃疼、晕车有着一定的缓解效果,当出现恶心、呕吐、胃疼就可以选择按压这个内关穴,就会出现不错的效果。

11、肾俞穴

肾俞穴,是补肾抗衰老的好方法。经常按压此穴可以缓解腰疼、对肾虚起到治疗的作用。

12、合谷穴

合谷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穴位,可以有效的止痛的效果,牙痛、头疼、腹疼等都是不错的治疗方法。

13、风市穴:通经络,瘦大腿

风市穴,经常按压,可以舒筋活血,起到减肥的作用,解决脚气、腿脚麻木等疾病。

14、阴陵泉:祛湿,瘦小腿

阴陵泉,可以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有利于肠道消化,祛湿、减肥

15、丰隆穴:祛湿化痰

丰隆穴,可以起到健胃除湿的效果。经常按压,每次3分钟左右,就会有效的帮助身体除湿化痰。

16、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

坚持按压,时间10分钟左右最佳,就可以起到缓解咽喉干燥的效果。

17、内庭穴:祛胃火

内庭穴,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治疗牙痛、口臭、便秘等症状,帮助我们去除胃火。

18、大敦穴:清醒头脑

大敦穴,经常按压可以帮助我们祛肝火,治疗腹泻、腹胀等。

19、厉兑穴:通调肠胃

历兑穴,具有很好的通调肠胃、清热祛湿,经常按压可以促进肠胃畅通,有利于排便。

20、窍阴穴:调理偏头痛、足跟痛

窍阴穴,可以调理偏头痛、下肢麻木、足跟痛等症状。每天坚持按压3分钟,就可以起到保健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7462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