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没背景的黎元洪为什么却两次出任民国大总统?

没钱没背景的黎元洪为什么却两次出任民国大总统?,第1张

黎元洪这个人真的很传奇,他不是革命党,也不是袁世凯的北洋系,却三任民国副总统,甚至两度坐上民国大总统的,其一生履历之丰富,实乃民国第一人。

黎元洪的一生充满着奇遇,在那个乱世之中,他是那种少有的被动走上历史前台的人物。黎元洪出身一般,父亲是农民,家里也没有几亩地,不仅谈不上富裕,连温饱都困难。所以黎元洪小时候上不起私塾,读不了学堂,早早的便投了军,不仅能吃饱饭,还有饷银拿。

原本像黎元洪这种人,穷苦出身,没钱没势,也就是当大头兵的命。但他生在了一个“好时代”,晚清积弱,求变强国,是故建军事学堂,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黎元洪这人偏偏有些头脑,生得聪明,再加上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刻苦努力,善于抓住机会。

光绪九年,年近二十的黎元洪考入了北洋水师学堂,她的命运也就从这里发生了转折。这个北洋水师学堂可来头不小,其乃是李鸿章奉旨创办的海军学校,其目的就是为清朝培养一批西方式的近代海军人才,为北洋水师提供人才。这里走出来的人,日后都将是清朝海军或者说北洋水师的骨干,是国之栋梁。

也就是说,此时的黎元洪不再是那个家贫的穷小子,而是大清的未来之星。

五年后,黎元洪以优异的成绩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正式进入到北洋水师编制。不得不说,军校生的起点就是高,黎元洪出来就是六品官儿。而在北洋水师这样的国家重点培养部队里面,官职升迁也要来得更容易。上舰三年便升任千总,领五品衔,而且他还是广甲舰的二管轮,属于船上的技术大牛。年纪轻轻便当了五品官,黎元洪绝对算得上是北洋水师的一颗新星,前途一片大好。

然而,命运弄人,黎元洪生得晚了一些,在事业的上升期,刚好碰上了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黎元洪都差点殉国,最终跳海得以逃生。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北洋水师时代的落幕,也意味着黎元洪的海军生涯的结束。

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离开北洋水师之后,黎元洪幸运的遇到了张之洞,这可是一位不输地位实力不输李鸿章的大佬。张之洞十分赏识黎元洪这位前海军人才,将其带回了湖北,帮助组建湖北新军。就这样,黎元洪这位从北洋水师学堂出来的李鸿章门生,阴差阳错之下走到了李鸿章的对头帐下,并且一步步成为了湖北新军的一代大佬。

黎元洪这个人脾气不错,能力突出,加上长久编练湖北新军所积攒的资历威望。假以时日,黎元洪必将像袁世凯一样,成为手握重兵的一方巨擎,甚至于封疆大吏。

但是,黎元洪很倒霉,他的湖北新军被革命党盯上了,不仅没能像北洋新军那样成为袁世凯日后夺权的主力,反倒是将其架空,最后架着他成为了反清的第一人。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因为其在湖北军政界超然的地位,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彻底走向了清朝的对立面。

黎元洪心里苦呀,我就只是一个当兵吃皇粮的,一没背景,二没实权,我招谁惹谁了?你们拉我出来作甚?但是,当时革命党人看重的就是黎元洪的这种傀儡性质,要是他像袁世凯那样手握重兵,估计黎元洪早就被革命党人给除掉了。

当然,傀儡归傀儡,但是黎元洪在武昌起义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当时湖北新军虽然被革命党渗透,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处在观望态度,这些人何去何从,将直接决定武昌起事的成功与否。而黎元洪在新军中的声望很高,底下人都服他,正是因为他站了出来,确认了立场,稳定了军心,武昌才能大定,湖北才能竖起大旗而不倒。

事实上,黎元洪不仅稳定了军心,也稳定了民心。黎元洪在湖北声望很高,他当大都督,政商各界的人多少都会买账。如果是革命党人来,估计局势会变得很紧张。而且正是因为黎元洪快速稳定了湖北局面,做出了表率,南方各省才会迅速的响应,形成燎原之势。否则,就算武昌起义成功,以湖北一省之力,如何抵挡清朝的反扑?

正是因为这些贡献,使得黎元洪在民国的声望颇高,以至于在后来的民国选举中,他以全票当选副总统。此后,黎元洪一直都是都游走在中国地位之巅峰,袁世凯主政时期,他一直都是民国副总统;袁世凯死后,他更是就任大总统,为民国元首,直到张勋复辟,他引咎辞职。后来虽然再度出山,却也不过是曹锟为了当总统走的一次过场罢了。

当然了,虽然位居高层,但黎元洪没有实权,一直挺闹心的。

在湖北和南京,他得听革命党的,而去了北洋政府,他又要听袁世凯的。甚至于在袁世凯死后,他已经坐上了大总统的位置,还得听段祺瑞这个总理的。张勋这个辫子将军能把他逼到外国使馆避难,曹锟以贿赂国会将其赶下台,黎元洪的一生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憋屈不已。

“我虽然三度因缘时会,有两戴总统桂冠的风光,但更多的是交瘁的身心和梦魇般的回忆”

这种没有实权,被人操纵的处境也让黎元洪得了一个泥菩萨的称号。民国人戏称为“黎菩萨”,实际上也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意思。

不过,即使是如大海孤舟的傀儡,黎元洪始终还是坚持本心,没有随波逐流。袁世凯称帝复辟,封他为“武义亲王”,他固辞不受;张勋复辟,他不计前嫌,联合段祺瑞、冯国璋一同挽救民国。之后更是因为自己引狼入室,犯下错误,引咎辞职,这实在难能可贵

贺觉非,冯天瑜撰《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称“武昌首义,革命党人仓猝起事,获得了占领省城的空前胜利。此刻,摆在党人面前的严峻任务,是建立新政权。”“按照文学社、共进会1911年9月下旬召开的联合会议确定的计划,武装起义翌日,各方面的负责人应齐集谘议局会商大计。10月11日上午,经一夜激战的党人,陆续赶到谘议局。” “与会的起义军人有蔡济民、张振武、李作栋、高尚志、陈宏浩、吴醒汉、徐达明、邢伯谦、苏成章、黄元吉、朱树烈、高震霄、王文锦、陈磊等。蔡济民对大家说:‘起义已初步成功,目前最要紧的是重新组织政府,不能这样群龙无首;光武昌起义是不行的,必须马上通电全国,呼吁响应;安民告示更非马上发出不可。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德高望重、为全国所知的人,才能号召天下,免得别人说我们是‘兵变闹事’’。有人插言:‘我们不是已经推定了总理和总指挥吗’蔡说:‘原来推定的诸人,目下都不在武昌,缓不济急。’于是与会者提议通知谘议局正副议长和驻会议员前来开会商讨。”“10月11日下午1时许,在谘议局举行联席会议参加者有首义革命党人、湖北谘议局议员及绅商代表。其时武昌的局势是:革命党人领导的军队已控制武昌全城,但主要干部都不在起义现场:‘刘公隔绝在汉[汉口尚未收复],孙武炸伤,总司令蒋翊武出亡,副都督刘英远在京山,詹大悲、胡瑛在狱,居正、黄兴、谭人凤、宋教仁俱在港、沪,杨时杰在京,各军领袖,佥以资望浅,谦让未遑,仓猝不得人选。’在这种情况下,汤化龙等人出席革命党人主持的都督人选会议。”“关于都督人选,军队同志提议推举黎元洪”。“会议决定,谘议局由刘赓藻为代表,党人由蔡济民为代表,往迎黎元洪(蔡、刘与黎元洪均系黄陂人)。他们先往黄土坡黎元洪部属刘文吉参谋家中,得知黎已被新军士兵从谢国超家中寻出,拥至楚望台,蔡、刘等人又赴楚望台,迎黎元洪到谘议局与会。

起义者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这种带有很大偶然性的特殊形势,当然是黎元洪出任都督的重要原因。但是,黎元洪取得都督位置,又并非纯属偶然,早在起义之前的几个月中,湖北党人议论起义后的都督人选时,便多次考虑过黎元洪。

武昌起义,是由革命党人组织发动,为什么却选择黎元洪当领袖?黎元洪不是立宪派,而应该视为与立宪派、前清官僚合流,对内逐步掌控湖北实权,对外跪舔袁世凯的整个湖北反动势力代表。

日武昌起义第二天成立的湖北军政府,虽然尊黎元洪为都督,然而黎元洪此时只是革命党枪顶着脑袋的一个傀儡而已。然而到了1913年底黎元洪被袁世凯招入北京软禁以段祺瑞取而代之之前,黎元洪附和袁世凯反对孙、肆意镇压屠杀湖北革命党人,已经俨然是湖北的实际掌控者了。

这之后更是利用自己在民初的资源,从一个清末协统一跃为民国大总统试图与北洋的实力人物段祺瑞分庭抗礼。

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辛亥革命被反动派篡夺的一个缩影,湖北革命党在湖北的革命果实被耍弄权术的旧官僚黎元洪篡夺了。因而常有人把湖北革命党在湖北的失败,归结为当时推举***时任用了黎元洪。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南北战和后,双方建立了北洋主导的南北联合政府,这之后北洋逐渐专权独裁,逼迫南方二次革命,然而北洋却将其击败从而彻底建立起北洋实际统治的反动政府。湖北革命党人的情况正是这一过程中反动势力对革命派篡夺在湖北省的体现,因为涉及民初各方之关系,这里面的道道比较复杂,绝不是一个用不用黎元洪能讲明白的。

首先,武昌革命党人临时推举黎元洪是不是完全的失策?并不是的,因为第一,这时的黎元洪确实是没有实权的傀儡,李翊东等革命党人威胁黎元洪在告示上签字,不签就“开枪打死”。军政府会议时,黎元洪常常“瑟缩不语”,以黎元洪名义发布的布告不仅不是他起草,甚至连签名都直接由革命党代笔。

谁要是说这个时候的黎元洪会大肆屠杀湖北革命党,那是不现实的。黎元洪毫无疑问是被革命党拿捏在手里的傀儡,而不是什么革命党只知道造反不敢任事的原因。

第二,把黎元洪挟制为傀儡有没有好处呢?有的,出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部原因是武昌起义前的偶然因素导致***集体被清廷斩首(蒋翊武出逃、孙武炸伤、刘公藏匿汉口、刘尧澄就义),而起义的重要人物熊秉坤、蔡济民、吴兆麟并非文学社共进会高级***。

另一方面,同盟会一系宋教仁黄兴或听信错误情报,或低估武昌起义的急迫姗姗来迟,新军只好临时拥立了在湖北新军中较有威望地位仅次统制张彪的协统黎元洪。外部原因是因为起义伊始,形势极不稳定,许多士兵官员立场摇摆不定,还没确定是加入革命还是忠于清朝。

要知道占领全城的10月11日,依然有旗兵反扑攻打谘议局,黎元洪逃至蛇山的事情。这个时候选一个士兵和旧官吏都熟悉的人物,就有利于迅速稳定人心拉拢中立派。而借助黎元洪旧官僚的名声和身份以及汤化龙谘议局对各省发电报的线路,就能迅速把武昌起义的消息电告全国使各省响应武昌不至于迅速被镇压。

张謇武昌起义晚离开汉口在轮船上看到起义火光,在经过安庆安徽巡抚朱家宝处就得知了武昌起义的消息。这无疑有利于各省迅速响应避免武昌独木难支失败。因而从内从外,推举黎元洪都有一定的道理,况且此时黎元洪确实被革命党抓在手里。

其次,既然黎元洪一开始是个傀儡,那他是怎么篡夺湖北革命果实的呢?黎元洪的掌权是在政治斗争中利用权谋逐步进行的,不是一朝一夕之果。黎元洪能翻身上位和革命党的内部分歧以及黎元洪的权谋有关,其中根本原因是革命党的内部分歧。

湖北革命党自起义前就有渊源不同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之分,由于文学社较多的四十二标调至汉阳汉口,共进会同人在武昌军政府中职位相较文学社较多,而文学社詹大悲在汉口成立军政分府分庭抗礼。共进会文学社逐渐由当初携手的战友变为争权夺利的对手,这是一对矛盾。

文学社共进会等湖北革命团体组成的湖北革命党人,虽然尊孙中山为共主,但是却并不视孙中山为令出必行的权威。因为湖北革命党的活动长江革命本身就是违背孙中山两广革命战略的产物,共进会更是孙中山第三次起义高潮失败后分立的产物,他们的经营都是自力更生,并不依赖孙中山以及海外华侨的经费。

而他们的起义也是自力更生并不是孙中山指挥的结果。故湖北革命党与同盟会革命党又有分歧。这种分歧在黄兴错认居正为湖北革命党负责人(事实上武昌起义后方才到武昌),以及黄兴指挥阳夏战争失败,并且转赴南京指导光复后彻底显现。

湖北革命党对孙黄一系的同盟会越来越不满。这是第二对矛盾。武昌起义后原定中央政府为湖北军政府,各省均派代表赴鄂。然而随着冯国璋部北洋军在阳夏战争中挫败湘鄂民军,汉阳汉口丢失,武昌朝不保夕,加之12月2日南京光复,东南半壁易帜,各方为在假设武昌丢失的情况下继续革命,遂于南京组建临时政府。而南京临时政府的人选并没有照顾到湖北革命党人,选用的几个湖北人还不是首义功勋。彻底引发了湖北革命党的不满,于是湖北军政府势力与南京临时政府势力又是一对矛盾。

这几种矛盾主导下,湖北革命党人拥立黎元洪与南京孙中山、北京袁世凯分庭抗礼,而其中共进会孙武和黎元洪代表的旧势力联手排挤文学社。

如果湖北革命党人乃至全国资产阶级革命党铁板一块,有自己的基本盘,坚实的党支部,能做到如臂使指,而不因为实力不济而要和立宪派、北洋军阀、前清势力妥协,那么黎元洪再有权谋又能奈何呢?革命党直接消灭阻碍资产阶级共和的势力,又需要纠结什么和袁世凯和谈不和谈呢?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出于内外原因,1894年以来的努力没能建立起这样的势力,导致辛亥革命时陷入妥协和谈的被动,于南北和谈后又在各省被逐渐排挤篡夺,那也就不足为怪了。

具体到湖北而言,在革命派和北洋军阀决裂发动二次革命的1913年以前,湖北作为新旧势力矛盾表现尖锐的一个表现,在1912就已经出现新旧斗争的“二次革命”了。1912年2月黄申芗领导的群英会和文学社同志等势力发动起义反对共进会孙武,黎元洪借此机会罢免孙武的军务部长之职掌握军权,并在之后以“叛乱”名义清洗文学社。7月文学社祝制六等不堪黎元洪专制镇压,发动起义,孙武明里支持,暗中却告密,导致起义失败被血洗。

而共进会中与孙武意见相左的张振武,也对黎元洪极为不满,指出“革命非数次不成”。黎元洪为除掉他骗至北京,再发电报上陈所谓张振武罪证,和袁世凯互通声气,以袁世凯之手在北京处决张振武。

1912年底,即将首义纪念日时,革命党又发动南湖马队暴动,然而黎元洪此时已经势力深厚,而革命党准备却仓促无力,被黎元洪迅速镇压格杀勿论,“死者当在千人以上”。至此,黎元洪确立其在湖北实质统治。这之后的革命党计划起义、运动,均被黎元洪以特务独裁手段镇压。1913年宋教仁被刺,袁世凯不顾国会擅自通过善后大借款。南北彻底决裂。革命党二次革命,黎元洪跪舔袁世凯屠杀党人,派军攻江西。

再到1915洪宪帝制,袁世凯授“首义元勋”孙武新朝爵禄,孙武欣然拥护,文学社胡瑛成为鼓吹洪宪帝制的筹安六君子之一,文学社领袖蒋翊武讨袁被杀害,蔡济民起义失败后出走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继续革命最后牺牲。当初掌握实权的革命党人要么变成点缀反动派势力的挂饰,要么被驱赶出湖北继续斗争从而牺牲。湖北革命的果实彻底被黎元洪篡夺。

黎元洪的权谋方面来看,革命党既然以黎元洪拉拢中立势力与旧势力,那就不可避免的使前清官僚、立宪派与黎元洪沆瀣一气。起义初他们和黎元洪秘密联络打算里应外合“反正”镇压革命,被李翊东发觉并扼杀。起义后黎元洪招贤纳士为名,在军政府中任用自己的势力与立宪派人员,虽遭革命党反对并改组,然而黎元洪挑拨离间,利用革命党人的分歧拉一派打一派,再从中代之自己的势力,逐渐从傀儡成为拥有实权。

黎元洪借袁世凯反对孙中山,在湖北军政内部拉拢孙武反文学社,又借文学社之手驱逐孙武并清洗文学社。通过实力不足时地挑拨离间阴奉阳违左右逢源,到逐渐得势后的血腥镇压暴力专制,黎元洪利用革命党人内部不和成功取而代之,并利用湖北革命党数代牺牲的成果作为政治资源跻身近代史不可忽视的政治人物,实属湖北革命党之不争与不幸。

本来这个辛亥革命就是以孙文为首发动的,本来他是要做大总统的,后来由于袁世凯施压,最后成了临时大总统,后来被袁世凯骗去失去了这身份,袁世凯反而成了大总统!后来黎元洪有做过北洋政府的大总统。

南北第一次交战

宣统3年,本在湖北训练新军的黎元洪,在革命党人的拥戴下做了湖北省都统。

这时候执政清廷的载沣慌了,看着各地纷纷起义响应湖北政府,他不得以重新启用坑害自己兄长光绪皇帝的袁世凯。

而袁世凯本就与载沣不和,在接到诏书后,便随便找了个借口拒绝赴任。

载沣无奈命令陆军大臣荫昌挥兵南下。可这荫昌也没什么本事,对于兵法更是一知半解。他到了信阳便不敢再往前迈一步,只派了部分人马进兵汉口。

黎元洪也发兵抵抗清军,双方你来我往,几个回合后,虽都有损伤但也无伤大局。本在远处负责火力压制的萨军门看着统带马继增等人久攻不下,便带着江元舰深入战场。但是还没等他靠近,便被山上民军的火炮盯上了。萨军门的江元舰队在下,民兵的炮弹在上,结果一目了然。

萨军门的主舰瞬间便被轰了几个窟窿,他看着情况不对,便率先跑了。剩下的各舰队见此,也纷纷逃散。北军没有火力支援,被民军杀了个七零八落,仓皇逃跑。

其后,黄州府、淝阳州等地也相继宣告起义。接着湖南省、陕西、山西等省也独立了。

警报雪花般传到了北京,这可把载沣给愁坏了。

徐世昌趁机又把袁世凯搬了出来,于是载沣又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辖制所有赴鄂的海陆大军和长江水军。

袁世凯接到命令,又找了个借口辞任,但是载沣怎么会同意,他派遣徐世昌前去游说。

徐世昌原本就与袁世凯是好友,此次亲自相邀,他怎么会拒绝。况且他本就想要再展拳脚,推辞的话不仅是让载沣吃瘪,更是增加自己在清廷的分量。

南北第二次交战

袁世凯曾是直隶总督,练了六路兵马,此次南下,随他同来的有第一军的冯国璋、第二军的段祺瑞。这两人都曾是他的手下,也是他练出来的兵,对他自然格外亲近。

三人商议一番后,决定以冯军为前军,段军为后军,与民军决一死战。

次日,冯国璋率领第一军南下。左突右冲之后,他率军摧毁了滠口的民军防线。民军着急派人支援,双方交战多时,两不相下。这个时候,萨军门又带着江元舰冲到了前线。舰炮一开,民军死伤无数。接着民军被迫撤退,而冯军则是乘胜追击,一举攻破汉口。

冯军胜利后的第二天,袁世凯来到了汉口。他刚下轿子便来到了兵营,他亲切地慰问了受伤的士兵,还不吝啬地拿出了大把的银子犒劳他们。各个士兵看到他就和遇到亲人一样。

接着他们又拜见了各国驻汉的领事,为战争造成的损失表示歉意。

最后,他才拉着冯国璋的手坐了下来,与冯详谈汉口的战事。

南北第一次议和

他认为这一次的叛乱与以往的农民起义不同,背后有外国人的支持。冯在汉口大开杀戒也得罪了外国人,现在必须议和。

这边的事刚商量好,朝廷又传来了消息,庆亲王为首的内阁都辞职了。朝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并要他到北京组阁。

他假意请辞的奏书,但是折子还没传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又独立了。

他索性写了书信派人递给黎元洪,想要和谈。但是两日过后,仍然没有回音,他不甘心又写了一封,差人送去,然而黎元洪还是没有回信。

清廷看着各省纷纷独立,下了罪己诏,还多次写信催促袁世凯赴京组阁。

袁世凯知道不能再拖了,他把冯国璋和段祺瑞找了过来,把自己准备做的种种都告诉了他们。而段祺瑞两人也向他表了忠心。

安置好北洋军,他便起身前往北京。这时候的袁世凯刚刚击败了叛军,在旧民眼里就和救星差不多,所以一路上军民对他歌功颂德,把他包装成了圣人。老庆王、老徐大人都在正阳门等候他的到来。

轿子刚落地,二人便喜笑颜开地迎着他走往摄政王载沣的府邸。

载沣也能怎么办,多年的仇人,现在的救世主。现在他不得不舍下脸面,谦卑地恭维袁世凯,而袁世凯好像也很大度,他没有抱怨载沣半句,但是对于组阁的事是一再推让。着急的载沣泪汗齐下,就差跪下了。

老徐和老庆看载沣的颜色越发难看,一直给袁世凯使眼色。袁世凯感觉自己的气也撒得差不多了,才直任不辞地接下来组阁重任。

既然要组内阁就少不了要人才填充,他选了一堆自己的亲信如唐绍仪、赵秉钧等人,现在清廷千疮百孔,而且许多地方已经没有了地方官。他又选了一些老成的官员充当宣慰使走访各省。

但是,除了在京的几个大员无法推诿外,是有官没有人选。而且清廷的海军舰队和长江水师在这个关口投民了。现下大河南北除了直隶、河南没有变动,大江南北、川藏地区都已经为民所有。

当然还有一些不死心的地方武装还在反抗,如南京提督张勋等人,他们还在坚守孤城。

南北第三次交战

袁世凯迭接警耗,表面虽然焦灼,内心却是一点不慌,他看着民军这么嚣张,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他下定决心要他们点颜色看看。

现在他已经治住了满人,如果再拿下民军,天下在握。

拿定主意后,他把老庆召来。

既然要打仗,花钱的地儿就少不了,而慈禧太后遗下的私库要搞到手。

老庆也把袁世凯当成了救世主,现在袁要银子,他便急匆匆地去了隆裕太后的府邸。隆裕太后看着自己刚拿到手还没捂热的积蓄就要转手,吧嗒吧嗒地掉了大把眼泪,然而国难当头,她不得不把内帑拱手相让。

袁世凯得到了银子便派人送到了冯国璋的前军,他嘱托冯国璋全力围攻汉阳。冯国璋得到了他的命令一刻不敢怠慢,赶紧搭建了将台,登台誓师,必要拿下汉阳。

汉阳军的司令是黄兴,他是主战派,向来主张革命,虽屡败屡战,却百折不屈。他见清军虎视眈眈,历来就要夺回汉口。

此次清军出动,他面见了鄂督黎元洪,要赴汉杀敌。

当天下午,黄兴渡江抵达汉阳,汉阳民军与清军在龟山展开了殊死搏斗。一连交战数日,民军人数锐减。黄兴就地开始招揽新兵,然而老兵都打不过北洋军,新兵就是送死。他们遇到冯军就是一顿乱砍,毫无章法,完全被冯军压榨。

好在民心所向,黄兴还能招到人马,又交战两日之后。

冯国璋怒了,一个小小的司令,也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领着一堆新人还能与他交战这么久。你增我减,一直这样下去,搞不好要输。

他深思熟虑虑之后决定改装夜渡,而黄兴看着突然消失的冯军也不知所措。

当晚,冯军偷渡汉江,机关大炮对中了汉阳城外的民军。

民军在炮火中一哄而散,黄兴得到消息后急忙回援,但是汉阳城外的要塞已经被清军夺取。料知不能成事的他,一溜烟地跑回武昌。

然而龟山的部队还在原地驻守,现在没了司令,他们纷纷逃难。冯军未费一兵一卒夺了所有机关大炮。

紧接着汉阳城被攻破,鄂督黎元洪想从武昌发兵也赶不及了,懊悔之余,他又见到了逃回来的黄兴。

黄兴见了黎督除了自责,便是放声痛哭。黎督知道他是革命党的重要人物也不敢指责他,反而一顿安慰他。又失败了的黄兴,尴尬之余,也向黎督保证,定能从东边借来兵马援鄂。黎元洪随口应允,心里还盼着他早日离去,这人怎么老是打败仗。

此次大捷之后,冯国璋被封为二等男爵。而老袁也给他下了新的指示:攻打武昌。

他马上派重兵前往龟山,又架起了大炮开始轰炸武昌(武昌和汉阳一江之隔)。好在黎元洪已做好了战斗准备,他在汉江上下七十余里部署民兵,谨防再次被袭,虽有炮弹弹射到城里,因为威力有限,也无伤大雅。

只是苦了沿江的百姓和船只,他们都是成了跑轰的重点对象,一时间汉江也是断肢残臂枯股横流,江水也被染红。更有甚者是一班妇孺因此葬身鱼腹。

南北第二次议和

各国领事见到老冯居然这么狠也站了出来,他们要求双方停战。但是老冯刚得了甜头正是卖狠力的时候,他怎么会妥协,更何况,老袁没发话他也不敢停下来。

英国领事一看自己的话不好使,立马找到老袁,老袁也不敢轻易得罪英国人,但是民军还没打服怎么办。

经过一系列磋商之后,他们给英国领事开出了一系列条件:匪党要退出武昌15里;匪首军舰的炮闩,要一概卸下等等。

英国领事又把这话传给了鄂督黎元洪。

这个时候,鄂督黎元洪却做不了主了,现在大江南北、大河南北各省都已经独立,各省都有自己的都督。

而各个都督都派遣了代表来了湖北,他们要组建临时政府,以便统一对外。

本来他们要在武昌召开会议,但是因为武昌被围,现在只好在汉口租界居住。

他们见到冯国璋的停战调例都怒不可抑,但是碍着英领事的面子不得不表面答应。

内地里他们想到了一个法子,他们在停战协议上又添了几条:清军退出汉口15里,清军的火车也要交给英国人保管。

就这样双方夹着英国领事来回扯皮。但是冯国璋也不敢炮轰武昌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6748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