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等级是如何确定下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等级是如何确定下来的?,第1张

 我国1955年授予朱德等十人的军衔,属于国家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这在当时的立法文件、授衔典礼、授衔命令状中都有明确表达。

 1955年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决议,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条例》在第二章第七条“军官的军衔等级区分”中规定,我国的元帅设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这是立法文件规定的军衔称号。

 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于“下午四时半,在中南海怀仁堂召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真、彭德怀、邓小平开会,商谈军队授衔、授勋问题。会后于五时一起参加授衔、授勋典礼。毛泽东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依次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这是授衔典礼宣布的军衔称谓。

 1955年9月23日,毛泽东签署的授予朱德军衔的第一号《授予军衔命令》,全文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的决定,授予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这是授衔《命令》书写的军衔称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等级是如何确定下来的?

 元帅一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官职名称,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南北朝以后历代曾设置的天下兵马元帅、兵马大元帅、兵马元帅、行军元帅、行营元帅、都元帅、元帅、副元帅等。中华民国前期,以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1923年广东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等等。但朱德等十大元帅并不是对我国历史上元帅制度的传承,而是借鉴了苏联军衔制度的经验,将元帅作为官衔标志,并规定元帅具有等级的区分。

 1952年11月26日,中央军委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赖传珠、徐立清,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怀并转毛泽东主席写报告说:“实行军衔制度,我们尚无经验,主要是根据苏联顾问介绍的苏军经验及所提方案并结合中国情况进行研究,苏军在军衔工作上的许多原则,我们基本上应当接受……”。

 苏联顾问卡苏林向总干部部推荐了苏联的军衔设置模式:“军衔等级区分为元帅(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将官(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校官(上校、中校、少校三级),尉官(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四级)……卡苏林同志对我军实施军衔所提的方案也是如此。”

 1953年,军委总干部部据此草拟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草案第三条拟定的“军衔等级的区分”是:“一、元帅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兵种元帅。二、将官军衔——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三、校官军衔——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四、尉官军衔——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苏联顾问卡苏林强调:“兵种元帅必须要求能掌握兵种技术(如空军元帅应当曾担任过飞行员),并对兵种建设有功勋者方可授予,现在中国还不具备此条件。”因此,在195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新的军衔立法文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取消了兵种元帅的设置方案,元帅军衔只设国家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条件是:“对创建和***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那么谁可以按这个条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头衔呢?

 据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宋任穷回忆,在酝酿军衔授予名单初期,总干部部长罗荣桓和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向党中央汇报国家元帅名单的初步方案中,除了后来所授的10人外,还有国家大元帅毛泽东,国家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毛泽东当场表示:“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毛泽东问周、刘、邓“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啊?”他们都表示:“不要评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9月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

1894年6月,孙中山 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遂后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黎元洪为都督,实为借势而为之临时举措武昌之役猝然而起,革命党标志性人物无有一人在武汉三镇,且革命党内派系有别,推举黎为都督,实乃一时之需。

孙中山回国的时候,正是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朝军政大权,各地革命军正面临几乎弹尽粮绝、而袁世凯北洋六镇大举围攻的危机关头。革命也需要钱啊,当时各支起义军都以为孙中山募集了海外侨胞的巨额捐款,而且有能力获得洋人的支持,因此才拥立孙中山为民国首任大总统。但实际上,由于海外华侨因资助他孙中山搞武装革命起义屡战屡败,对其信心难免产生动摇,故孙中山募款并不顺利,在武昌起义打响之时,他所获寥寥。不过历史也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忙中出乱,让名不副实的孙中山成了民国的创立者、首任大总统。

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号逸仙。1897年,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称孙中山。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1892年,他从香港医学学院毕业,先后在澳门和广州从事医疗工作。后来到天津,向李鸿章递交了一封信,要求改革,但遭到了拒绝。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即“兴中会”。

1905年,孙中山与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一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 历史 上首个资产阶级革命党。

孙中山在东京设立了同盟会的总部。在国内外设立分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成立后,以《民报》作为其重要阵地,大力宣扬革命纲领,同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思想上的斗争,明确了革命和改造的界限,批判了保皇论,使革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革命势力也得到了加强。

同时,在国内外积极发展革命团体,联络华侨、会党、新军,并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的高潮。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不断扩大,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越来越严重,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反帝运动也随之兴起。

1911年,清政府推行“铁路国有”政策,将铁路建设权出售给帝国主义,引起了全国民众的极大不满,川鄂湘粤等省纷纷开展了保路运动,搞得清政府惊慌失措,穷于应付。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支持下,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并组织了“湖北军政府”。

受武昌起义的影响,各地纷纷响应,不到两个月,十四个省份就脱离清政府而宣布独立,民众自发的抗争,汇聚成一股汹涌的革命浪潮,清政府的统治迅速解体。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各省的代表大会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由此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

南京临时政府在孙中山执政期间,推行了与共和民国基本方针、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注重教育、风俗习惯的变革,并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形式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中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 历史 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为了保证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为了继续奴役中国,帝国主义竭力支持袁世凯,以取代即将灭亡的清朝,企图颠覆中国的革命。清政府为挽救垂死统治,也只好重新起用袁世凯。袁世凯得到了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先是以武力威胁清政府交出军事和政治上的权力,然后用武力和威逼手段逼迫革命派让步,借此机会夺取全国政权。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者们不得不做出妥协,并同意将袁世凯作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条件是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孙中山履约辞职。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接着,临时政府北上,革命果实被地主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所夺取。

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政府,粉碎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从而奠定了“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1913年,宋教仁遇刺,孙中山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并发起了“二次革命”,进行了一场武装反袁运动。由于北洋军阀占据着绝对的军权,而国民党的力量、资金、内部的分歧,使得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宣告失败。

1914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并在日本继续进行反袁的武装斗争。因为中华革命党不能提出革命方案来调动民众,而加入的党员则要以完全服从孙中山本人为条件,具有很强的宗派主义色彩,与民众非常疏远,所以参加的人数极少,在 社会 上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1915年12月25日,也就是袁世凯“登极”的前一个星期,蔡锷等人在云南成立了“护国军”,并宣称“独立”,不久就掀起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因恐惧而死去。

在段祺瑞执掌北洋政权后,他变本加厉地实行专制和卖国的反动统治,不肯恢复《临时约法》,不肯恢复议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孙中山虽然举起了“护法”的旗号,但是他必须依赖与皖系军阀对立的西南军阀。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并派遣军队进行北伐。不久,西南军阀和他的嫡系军阀联合起来,私自进行休战,以排挤孙中山,并对军政府进行了重组。

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怒地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1919年10月,孙中山重组了中华革命党,成立了中国国民党。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的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绝不会允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国家,从而使其失去殖民地的优势。

总之,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兴中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兴中会是中国国民党最早的前身,是孙中山与赞同其主张的进步华侨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创立的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894年,孙中山前往美国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也获通过。这里,第一次提出了推翻满清封建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兴中会成立后,积极策划在广州起义,后来,起义计划泄露,陆皓东被捕牺牲,孙中山流亡国外。

1899年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1900年孙中山派郑士良在惠州发动起义,史坚如在广州策应。兴中会还在国外设有许多分会,在华侨中发展组织。

扩展资料:

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合组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并系统地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开启中国革命的新进程。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

经大会讨论通过的章程规定,以东京为本部所在地,总理以下分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在国内外分设9个支部(国内有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并在各省区成立分会。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大会又通过以《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为劳累过度,肝癌恶化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59岁。

临终前,他留下了著名的孙中山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在195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90周年时,毛主席亲笔《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写道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屈不挠地奋斗了一生,他的革命业绩开创了中国 历史 的一个新时代。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被尊称为 国父

孙中山,原名孙文。于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一个普通的家庭中。经其兄长孙眉在夏威夷勤苦工作后家境有所好转。

1878年,年仅18岁的孙中山跟随母亲来到夏威夷檀香山, 他的哥哥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自1883年,年仅18岁的孙中山回国后前往香港读书,在香港学医的5年间,他与杨鹤龄、陈少白、尢列结成被人称为“四大寇”的小集团。其时杨鹤龄在澳门的“杨四寇堂”,也成为孙中山在澳门时的重要活动地方之一。当时孙中山认为李鸿章不同于一般的官僚,而是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

1894年1月,孙中山写下了《上李鸿章书》,提出“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的改革主张,但是却遭到李鸿章的拒绝。同年6月间,孙中山由上海赴天津,渴望能见到李鸿章诉说自己的救国主张,但此行并不顺利,同时,他又在天津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孙中山渐渐意识到,单单依靠上书请愿去改变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决定出国去探寻拯救祖国之道。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建成立了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明确地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的主张。 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同时,孙中山也完成了由改良主义者向民主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1895年,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的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戊戌变法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1905年8月, 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 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与 梁启超 、 康有为 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同盟会的创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1907年,日本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孙中山赴南洋后,在 胡汉民 、 汪精卫 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 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想让更多的人投身反清革命中。 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 关起义 ,最终被 法国 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急忙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 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以及革命党本身存在的涣散无力的缺陷,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公元1912年2月13日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给袁世凯。至此以后,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但孙中山并未放弃救国救民,在此后一年多,孙中山仍然继续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并提倡兴办实业;他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打算筹借外资来修筑我国的铁路干线。

1916年,袁世凯改民国为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于元旦举行“中华帝国皇帝”的登基大典。同年,他还与日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为以后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但早在袁世凯复辟之初,蔡锷,唐继尧等联名发电,宣布云南独立,组成了讨袁的“护国军”。1916年元旦,云南军政府成立,发布讨袁檄文,宣布出兵讨袁,护国战争正式爆发。 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 帝制 ,并于数月后病逝。

在段祺瑞上台后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推行“武力统一”中国等,无一不是袁世凯反动政策的延续。孙中山坚决反对段祺瑞的独裁政策,他认为“《临时约法》为民国命脉,国会为法律本原,国会存,则民国存:国会亡,则民国亡。”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于1917年8月,孙中山于广州商讨召开国会事宜,与会者一直认为,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必须在南方令行组织政府。接着,孙中山当选大元帅,又选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孙中山在就职宣言中重申护法的目的“ 竭股肱之力,攘除奸凶,恢复约法。 ”由此,于北京段祺瑞政权相对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正式成立。

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南北分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也标志着以南北对峙为主要形式的护法运动的正式开始。

但可惜的是,军政府后来沦为西南军阀的工具,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已不复存在。于是离开广州前往上海。至此,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次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

1920年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并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12月,孙中山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新三民主义政策 ,接受中国和苏俄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任命 蒋介石 为校长。

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标志着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具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内容,有了联系工农群众的新特点,也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和革命思想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5年3月12日,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的号召

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他一生追求的“ 天下为公 ”,正是源自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孔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说:“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孙中山强调,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他的文化观,不仅是中外文化互信、交流的桥梁,也是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引。他指出,中华民族要有忧患意识,也要有强国富民的奋斗精神。孙中山用他的行动和言谈促进和推动中国各民族的融合、相互依存、统一和发展,构建共同的理想信念,昂扬奋发,和谐共生,用文化来延伸各族人民的中国情怀,实现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6132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