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蝉有什么含义?

古诗蝉有什么含义?,第1张

一、古诗《蝉》的意思

话文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二、原文

《蝉》是唐代文学家虞世南所作,全诗原文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三、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

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

蝉因为被寓意品行高洁,所以在古来常被文人用作自喻,表示自己的清高。同时是具有仙性的意思。

此外由于蝉的生命轨迹不容易被追踪,人们不知道他是如何生和死的,其实蝉在土中的休眠期很长,而且人们也搞不清他到底吃什么,传说是餐风饮露,古人认为只有神仙才能靠此生存,并切将这中推测引申为品性高洁的象征。

简介:

蝉可以羽化重生,所以在玉文化之中,被赋予了复活与再生的深刻意义,被华夏民族之历代玉雕师们反复的去表达着、琢磨着。

蝉幼时生活在土壤之中,历经多年之后而出土羽化,变成为成虫。汉代以来,人们皆以蝉的羽化,来比喻人之能够重生!因此,汉代以后流行将玉蝉作为随葬品放于死者口中,称作琀蝉,寓意亡灵,精神不死,可以待时去再生而复活!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话翻译: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7505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